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检测新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32

检测新技术论文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混凝土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学习苏联模式,采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普遍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提法,本文可以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程名称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

三、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讲述内容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应开设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混凝土检测岗位实践能力。

五、设计思路

根据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强调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

六、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并能独立进行试验操作;

2)能够正确掌握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并能为混凝土构件下结论性意见;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检测方案,能够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4)能够简单编制混凝土无损检测实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4)熟练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三)素质目标

1)应具备获取、分析、归纳、总结、交流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2)应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应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应具备计划组织能力。

七、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回弹法基本原理;2.回弹仪的使用方法; 3.回弹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的测量;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6.回弹值计算;7.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爱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钻芯取样机,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钻芯法的优缺点;2.钻芯法基本原理;3.钻芯法检测技术;4.芯样的一般要求;5.芯样试验及混凝土强度计算;6.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的确立。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声检测设备;3.超声检测技术;4.混凝土浅裂缝检测技术;5.混凝土深裂缝检测技术;6.混凝土不密实和空洞检测技术;7.混凝土结合面检测技术;8.混凝土匀质性检测。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和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2.单一检测方法和综合法优缺点;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5.超声回弹综合法计算混凝土强度。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综合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后拔出试件和拉拔仪,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试验试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试验装置;3.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方法;4.后拔出法试件装置做法;5.拔出件破坏形式。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回弹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6~20,实践学时4~6。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回弹值测量;3.碳化深度值测量;4.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碳化深度值测量;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钻芯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钻芯取样机、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2~14,实践学时2~4。

实践教学内容:1.钻芯机使用操作;2.芯样的钻取;3.芯样加工;4.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芯样钻取和加工;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钻芯取样机不宜学生操作;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0~12,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内部空洞检测;3.混凝土浅裂缝检测。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悉超声检测仪的操作及原理;2.能够完成超声检测方案设计;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仪器;2.超声法检测不好理解,需要启发式教学;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创新意识。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超声检测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8~10,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3.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后拔出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4~6

实践教学:无

注意问题:1.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2.有意识提高学生爱岗竞业精神。

(二)教学考核及评价建议

1)本课程知识应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

2)能力与技能标准应满足省级混凝土结构检测员上岗要求。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成绩应由平时表现10%,出勤10%,理论考核40%,实践操作应用40%组成,每个项目加权记入期末成绩。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相关辅助材料和实验指导手册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检测仪器、投影仪、试验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引入课程,利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参与实践性操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应注重适用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够用为主。

2)教材推荐选用《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新规范)》,邱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教学探索实践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以《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理论》等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以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及逻辑推理为手段,培养学生通过试验手段对汽车性能进行检测、验证、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汽车或总成零件不解体的情况下对汽车常见故障作出基本的诊断和检测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我国汽车市场的飞速成长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使面向汽车后市场的高校汽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掌握一定的汽车检测诊断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汽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故障问题的能力,是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课程组对原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诊断学》两门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重新设立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更新观念,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现阶段下积极引导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研发公司、汽车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共同组建有利于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高等教育体系。唯有这样,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才能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为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高校与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研发公司、汽车制造企业的关系,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与时俱进,改革课程内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整车基本性能和安全性能检测的内容,了解汽车检测站工艺流程,掌握发动机及汽车底盘技术状况检测和故障诊断基本方法,具备正确使用常用检测设备的能力,能够对整车性能和总成技术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各项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汽车工业,各汽车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车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也在进行跨越式的发展革新。这使得公开出版的教材总是滞后于新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及时、准确地把汽车工业应用的最新技术、检测维修方法等讲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逐渐加入汽车故障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关键汽车故障诊断设备(如发动机综合分析仪、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汽车示波仪、底盘测功仪)的原理的讲解与技术研发的引导。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传统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掌握汽车故障产生机理、故障诊断方法、检测维修设备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

(1)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降低教学成本。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利用直观的形象去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去理解,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而对于演示性较强或操作过程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如汽油机废气检测、柴抽机的烟度检测、计算机控制的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前轮定位参数检测等内,可拍制成录像的形式。

(2) 构建“理论、虚拟、实验三维一体”教学环境。利用一切教学条件,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课堂、软件模拟与现场零距离的对接,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

(3) 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汽车高级检修师”等级考试,协调相关资源并给予学生必要的考前辅导,使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突出实训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特色鲜明,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有部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其下设汽车检测实验中心拥有德国MAHA的底盘测功机、制动实验台、轿车性能检测线、汽车四轮定位仪、发动机水力测功机、电涡流测功机、油泵实验台等设备。为了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配合《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又增设了一门3周的《汽车检测实习》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故障检测诊断的实际工程能力。严格遵循了实践与理论融合,实践与理论并行,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改革思路。

5. 开展科技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依托学校省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汽车工程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本田一升油比赛、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项目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把检测课程的教学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思考,通过学生科技活动来解决问题以促进课程的深入学习。 比如说:讲到汽车噪声检测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组织学生开展赛车尾气噪声检测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学生的科技活动,提高了比赛成绩,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作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整体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与企业的接轨能力。如何实现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又能拓展他们的创业能力,将是摆在课程组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结语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杨新桦. 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桑楠.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探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9).

[3]刘新平.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 农机化研究,2004(9).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质量检测;保证体系

1 质量检测的重要意义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检测机构接受委托,按照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和检测技术规范、规程,对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或构配件、设备,工程实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等进行检验测试。以检测数据和结论来表征被检测的样品质量特征,并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一种质量监控活动,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和质量监督机构的一个重要的监管方式,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的技术手段。

2 影响检测数据和结论的因素

影响检测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的检测的方法、程序、仪器设备、设施环境以检测人员技术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的真实准确,检测机构需建立科学完善和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见质量保证体系简图),以确保检测活动符合相关要求并可控。

质量保证体系简图

3 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3.1 建章立制,制订完善适用的质量体系文件

检测机构要做好质量检测的各项工作,负责人首先要以书面形式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作为各项检测活动的总指导。

质量方针是检测活动的纲领,要以简洁的语言从检测依据、检测行为、检测数据、服务质量等方面加以明确,如“方法科学、数据准确、行为公正、服务诚信”。

质量目标要对检测数据或结论的准确率、设施或环境的符合率、依据标准的有效性、期限内以出具报告率、质量或行为的投诉情况等有具体定量的数字要求。制定质量目标要注意既要符合有关要求又要切合本单位实际,且不宜定得过低。

3.2 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检测活动由不同方面的工作组成,因此,检测机构首先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及部门间相互关系,使机构形成一个协调一致、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其次,检测活动要由检测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来协同完成,因此检测机构要按照资质管理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受过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以顺利开展检测工作。

在各类人员中,技术负责人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能解决检测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质量负责人熟悉资质评审准则,检测工作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能够组织实施好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

检测人员要熟悉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要熟悉检测技术方法标准,熟练检测技术操作;要组织培训学习并经考核合格,保证检测人员均持证上岗。新的检测标准规范颁布后,在实施前要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学习,使他们熟练掌握新检测知识和技术。

检测机构应适时组织骨干技术、管理人员到技术管理先进的检测机构参观交流学习;组织内部的集中学习、技术交流也不可缺少,以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实际的能力。

3.3 设施保证和环境条件的控制

检测设施、场地是开展检测工作的重要物质资源,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开展的常规材料等检测,实验室的空间面积、电力供应,温度控制、通风等设施条件要能满足检测的需要。

对设施情况和环境条件要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特别要注意备用电源的配备,以防意外断电对个别检测项目造成检测不可逆转的影响。对环境条件有温湿度要求的养护型室或试验室,要安装恒温恒湿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并记录,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温湿度符合要求。对检测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或其他要有害物质的,要有确保良好的通风设施和条件,要制订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实验室的空间面积要满足顺利开展检测工作的需要,收样工作和送检样品存储的地方要与检测室互相独立。检验区域布置要合理,不同检测项目的试验室尽可能独立,确保不同类别的检测活动不相互干扰和影响。

3.4 检测技术依据的保证

科学的检测方法是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准确的前提,当同一检测项目具有不同的检测标准时,要优先选择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检测方法会不断出现,原有的检测技术的也会不断完善,因此技术负责人应密切跟踪检测技术的发展变化,掌握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适应新的检测需求。同时,检测方法技术标准也会适时修订,因此检测机构要有人负责及时收集更新检测技术标准。新标准颁布后,机构技术负责人要及时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学习或培训,使他们了解变化并掌握检测新要求、新技术。

3.5 仪器设备的保证

选择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且性能稳定的,量程和精度要符合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是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准确的重要条件。

新的仪器设备使用前都要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或精度容易受使用条件影响的仪器设备,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检定或校准周期中间要组织足够次数的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始终符合技术要求。

3.6 检测过程的控制

样品的控制: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合法性,收样员收样时应认真核对送检样品信息与实际样品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并做好样品的唯一性和状态标识。样品在储存、流转、检测过程中不能导致样品的发生性质变化或状态改变,也不能发生混淆。

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检查:为保证设备状态和环境条件,在检测开始前,要先检查仪器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完好并记录,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要先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要停止使用,排除故障,必要时进行重新检定或校准。

检测程序的控制: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检测方法实施细则》等有关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开展检测工作。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检测、查找原因,待问题解决后继续进行。必要时,按相关规定期限保留检后样品。

4 结语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时序电路;串行序列;仿真;EDA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1-02

串行序列检测在通信领域应用广泛,因此,教材中对这种电路的设计进行介绍是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数字电子技术教材介绍的串行序列检测电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在2003年全国高校电子经验交流会上就指出了问题并提出了多种修订方案[1],该文也引起了一些老师对该问题的注意[2]。但当时论文中给出的修订方案与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图描述不一致。同时,作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最新出版的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其中的串行序列检测电路设计仍然是采用以往教材中的设计方法,都没有进行功能验证,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本文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另外,串行序列检测电路设计作为数字电子技术的一个经典实例,欠缺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串行通信的概念、异步串行通信帧格式概念、串行通信的检测和同步问题等。作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熟悉上述基本概念,然后设计串行序列检测电路,掌握上述基本概念后,个别同学自己就会发现以往教材中设计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执行多年,效果很好。

一、传统串行序列检测电路仿真

大多数数字电子技术教材都是设计了110或111的串行序列检测电路,多数教材中得到的111序列检测电路(要求检测到连续的3个1时输出Z=1)如图1(a)所示,利用MaxplusⅡ仿真的结果如图1(b)所示。图1(b)中箭头表示在CP的上沿检测串行输入X,检测到第一个有效的1时进入01,检测到第二个有效的1时进入11状态,此时输出Z在检测到连续两个1时输出变量Z就1,显然与设计命题要求不符。其他序列的检测也有类似情况,即不是在有效的检测时刻输出1。

二、改进的串行序列电路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3]中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分别给出了Mealy型和Moore型状态图,这样可以得到正确的设计电路。但这种方法的状态图与传统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图不一致。传统状态图是反映时序逻辑电路状态转换规律及相应输入、输出取值关系的一种图形,在状态转换图中以圆圈及圈内的字母或数字表示电路的各个状态,以箭头表示状态转换的方向,相应输入/输出标注在转换箭头上,图2给出了传统的两状态变量的部分状态图。本文根据串行序列检测的特点,即输出是由检测状态S确定的,当检测到有效序列,无论下一个串行输入X为0还是为1,都输出1。则可以将状态图表示为如图3所示的传统形式,进行可重叠序列检测,图4是医电93班吴鹏同学按照改进方法设计的111序列检测电路及仿真结果,由图4(b)可见,只要检测到有效数据串就输出1,结论完全正确。

三、实例安排顺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这一实例所有教材都是安排在基于触发器的时序电路设计部分,因此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最近几个学期在时序逻辑电路分析、设计、寄存器等所有知识介绍完之后,让学生开始查串行通信资料、做序列检测电路设计、仿真验证电路功能,并做PPT在课堂上介绍。多数学生对串行通信概念、帧格式、波特率、帧同步等问题都介绍的比较清楚,个别同学对序列检测电路还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包括了参考文献[1]中提到的用移位寄存器、输出与检测时刻同步等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部分学生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热情,对数字电子技术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建议各教材在补充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将这一实例放在时序逻辑电路一章的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即使再多教材使用了再久的实例,也需要进行实践检验;建议教材中基于触发器的时序电路设计步骤中,应该增加“电路功能验证”一步,如果有这一步,就可以避免之前教材所设计电路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宁改娣,杨栓科.串行序列检测同步时序电路设计探讨[C].全国高校电子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3.

[2]陈文楷等.讨论式教学方法如何引入课堂[C].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年会,2005.

[3]张克农,宁改娣.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道路结构,无损检测,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损检测技术迅速直观的特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道路结构的安全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道路的建设保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意义。下面将进一步介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分析并解决道路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二.道路结构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的展望

1.无损检测技术的理论研究探索

无损检测方法必须建立在被检测的某些性能与适当的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在大量试验基础之上的归纳法,即是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检测性能与要评价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巨大,受限制的客观因素多,而且常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主要用于无损检测技术的初期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以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的演绎法,以要评价量与物理量之间的理论联系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作适当的试验验证。这种方法已经被认为是无损检测技术理论研究方向极具前途的方向,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的现象日益普遍,特别是将一些高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必将推动该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2.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探索

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取决于现有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的更新。近年来,在对原有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法,许多学者认为,综合法可以从不同的检测参数中获取较多的信息,并可清除部分不利因素的影响,因而误差较小,是今后检测强度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缺陷检测技术,大多是以波动传播为基础。波形接收信号分析技术和脉冲回波技术的发展是无损检测技术值得注意的方向,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雷达波、红外热谱、激光、超声波等方式。一般认为,这类依靠远程(非接触)辐射传递信息的高速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是一个极具前途的研究方向。随着测试方法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仪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来,高灵敏传感系统(如红外、微波、射线等系统)的不断出现,使无损检测技术的传感系统向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检测仪器向专用化、小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检测仪器的研究是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将电子技术与检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道路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1.光纤传感器检测技术

光纤对一些特定的物理量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对外界物理量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直接通过仪器测量到的光信号,达到收集状态指标的目标。在桥梁检测中使用光纤传感检测技术,能够使自动化监测桥梁索力的工作得以实现;实现连续测量、监测预应力连续混凝土梁内部的应变特性和应力变化。

但是,虽然光纤无损检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能对桥梁进行健康诊断,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形势比较乐观。但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目前还难以推广,原因是其价格高昂,适用性有限。

2.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梁中的空隙位置是基于瞬间应力波的原理的,用一种短促的机械撞击(用小钢球敲击混凝土表面)产生低频应力波,传导至结构内部,再由断裂面或者界面发射回来,以反射波的形态来进行判断。其特点是利用来自冲击面,断裂面及其它面的多种波来产生瞬间共振,可以用来测定结构的完整性或者裂痕的位置,记录下来的信号(时间——频率曲线)可以进一步提供有关空隙位置的相关信息。

超声波可以应用于桥梁的综合检测和维修,对桥梁的梁,板以及桩等结构进行检测,确定管道中是否存在空隙,并及时进行修补和灌浆。但是,该项检测技术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的。比如当管道相交或者相邻时,管道中有蜂窝体,水或者部分空气时,以及对采用其他材料的管道等,这些对检测结构都是有影响的。另外,该项技术在检测道路路基的密实性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探地雷达检测技术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10-1000MKZ或者更高)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由发射天线送入地下,该雷达买车车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介质交界面时,部分雷达波的能量被反射回地面之后被接收天线接收。其特点是能够精确测定缺陷区的形状,大小和深度;节省劳力,操作方便,速度快;能在大范围内检测;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探地雷达探测的是来自于地下介质交界面的反射波,通过探地雷达记录的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和反射波的波幅来研究地下介质的分布,以其特有的高分辨率在浅层或者超浅层探测中有着及其广阔的应用。

探地雷达在道路中具体应用主要是对道路面层厚度检测,道路基层密实性,基层厚度以及高含水的检测,挡土墙病害检测等。还可以根据探地雷达的特性将其运用到道路材质,裂缝,湿度和桥梁的结构检测上面。但是,这对于雷达的性能和检测分析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大量的实测数据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虽然探地雷达在道路和桥梁结构的检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其价格通常也是比较昂贵的。

四.对提高与改进道路无损检测的思路方法与对策的研究

1.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检测技术的发展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这些先进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价格相对较高,从而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求我们国家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自主研制,从而促进中国在道路检测水平的国际化水平。

2.提高我国行业检测设备研发的水平

我国的检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其他先进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技术层面上大都要依靠外来引进,这些限制就使得我们很难够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所以,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科研人员不仅要在检测技术上进行掌握,还要从设备的研发技术及制作工艺上进行着手开发,以提升我国自身的研发实力,做到自主开发研制,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检测设备来满足我国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的检测技术的飞跃发展。

3.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检测行业的工作内容

道路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它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等,涉及面非常广泛。一般有道路的地基、路面、桥梁、隧道等。前面所涉及的检测只能用在道路的一部分上,在道路领域的其他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研发新科技。从而促使检测技术等到不断的拓展。

4.全面提高行业的检测队伍

所谓道路检测是道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基础知识,对土、水泥、水泥混凝土、水泥砂浆、沥青混合料的、路基路面、桥梁工程的检测以及公路工程质量评定。它是一项对技术要求特别高的工作。我国的行业检测和加固等技术要求不严格。该行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检测队伍的专业技术的全面提升非常有必要。一种新型的检测行业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油然而生。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检测专业,对该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各行业都用相关规范和评定标准,使检测人员的行为规范有凭有据,不断走向规范。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道路的大量建设,一些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道路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在基础理论中研究分析,与实际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为现有方法开辟完善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乔烈艳.无损检测技术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J].建材世界.2010(04)

[2]何兆益,韩振中.探地雷达及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10)

[3]张勇,国春萍.无损检测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4]唐立琴.浅析无损检测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08).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无损检测;可靠性;压力容器

从含义上分析,无损检测技术指的是在不损伤材料、器件和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特别是在封闭容器中,具有一般检测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还有人定义现代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借助先进的设备器材和技术,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结构完整的破坏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保证设备服役期间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设备进行检查,由此可见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

1.1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的应用范围与领域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工业检测的各大领域,这一种方法的检测深度大,因而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的灵敏度也高,而且成本低,使用十分方便,速度也快,对人体无害,十分适宜现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对接焊缝内部埋藏缺陷与压力容器焊缝内的表面裂纹,压力容器锻件与高压螺栓可能会出现裂纹的检测,同时压力容器中的无缝钢管的检测也是其主要应用方面。

1.2电磁涡流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模糊计算推理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多种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引起了试图用该技术解决电磁涡流检测信号处理问题的兴趣。我国对电磁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以清华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电磁涡流成像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1.3声发射检测技术

声发射技术在较多方面不同于其它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声发射检测作为一种动态检测方法,所探测到的能力来自于被测物体的本身,因而对线性缺陷比较敏感。在一次试验的过程中,能够整体探测与评价整个结构内的缺陷状态,并可预防因未知缺陷而引起的灾难性失效,并限定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

1.4磁记忆检测技术

磁记忆检测主要通过对构件磁化状态进行测量进而对应力集中区进行推断,主要对材料疲劳损伤、应力集中进行检测、推断。对于压力容器而言,运行过程易受温度、压力、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应力集中部位易出现裂纹、疲劳开裂、腐蚀开裂等,事故、损伤易在该部位发生。在压力容器的具体检测中,首先利用磁记忆检测仪器,快速扫描压力容器焊缝,发现焊缝中的应力峰值部位,首次硬度检测、内部超声检测、表面磁粉检测这些部位,及时发现材料所存在的微观损伤、内部裂纹、表面裂纹等,以此进行及时维修。

2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研究进展

据文献[1]可知,Packman等人是在系统研究无损检测可靠性或灵敏性第一批人,以二项分布理论为基础对POD进行分析。之后,80年代到今天,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用来评定不同NDT系统检测能力。Silk经过分析,得到结构内部和表面缺陷检出概率(POD)曲线,并与Marshall等人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Dimitrijevic等人经过分析,得到POD作为缺陷尺寸函数关系图,使得POD值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即使缺陷尺寸小到仅4mm,POD值已达到0.993。

国内对无损检测可靠性研究较晚,所做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刘秀丽等人[2]对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的POD曲线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得到置信水平95%下的POD-缺陷尺寸的函数关系曲线,并分别应用二参数威布尔、指数和幂函数对POD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同时在文献[3]中阐述了无损检测检出概率(POD)的统计分析方法。贾永泰等人[4]在完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分项“在役压力容器危害性缺陷的超声检测可靠性研究”,得到如下试验结果:超声探伤系统的检测能力在95%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CL)下,对缺陷长度>10mm,且缺陷自身深度尺寸h≥1.0mm的缺陷具有90%的检出概率,并绘出了超声探伤检测概率随缺陷自身深度尺寸变化的POD/CL-h概率曲线。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过程发现和突破了现有理论误认的超声检测对自身深度尺寸

尽管对无损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和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有较广泛研究,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如如何定量评定无损检测中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不同的结构形状、不同的焊缝方向,缺陷参数的不确定性又将如何区别对待;确定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时,如何考虑无损检测检出概率的影响等等。对于上述问题陈国华[5]教授在《模糊理论在焊缝缺陷质量等级评定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果条件允许,笔者欲从实验角度进一步论证模糊理论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中应用。

3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的应用展望

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在压力容器的安全评定中地位日益重要。因为现在压力容器的数量不仅在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在役设备的安全运行也需要无损检测技术的支持。对此,本文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

①无损检测技术可靠性将日益提高,检测、定量、断裂力学评定、专家知识应用等一体化安全评定系统将会日益得到发展。

②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不仅应用于缺陷检测,还将用于蠕变损伤、启裂监控

③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微观评价和无损评价成为可能,在这些新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便于外场使用的数字化智能无损检测产品将会发挥越来越广阔的作用。计算机硬、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和图象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条件。

⑤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使基于知识面向工程的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方法的建立成为可能,开展结构可靠性在线智能评价技术领域的研究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4结语

在压力容器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无损检测技术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无损检测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若有机会,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以国外同类先进仪器为目标,不断研制开发更新型的检测仪器,使我国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Provan JW主编,航空航天工业部AFFD系统工程办公室译.概率断裂力学和可靠性[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2] 刘秀丽,左富纯,黄华斌.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概率曲线的测定[J].试验力学,1995,10(1):91-94.

[3] 刘秀丽,左富纯.无损检测技术检出概率统计分析方法[J].无损检测,1996,18 (1):9-11.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7

第一条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以及《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颁发《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品。

第四条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五条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归口管理全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章鉴定验收的范围和原则

第六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单位要求组织鉴定的,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须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七条对于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他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申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获得奖励以及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九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具体分为新技术鉴定、新产品样品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三类。

第三章新技术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条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新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审查新技术推广应用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技术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新技术经过与相关技术的对比测试。

(二)、具备技术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新技术应用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二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技术名称、规格型号、研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技术任务书:提出技术指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三)、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技术方案概述、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技术成熟程度,各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四)、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五)、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六)、技术测试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或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或在鉴定委员会专家监督下企业质检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以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四章新产品样品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新产品样品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考核新产品试产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样品试制计划,样品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

(二)、具备样品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样品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制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样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试制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一)、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五章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新产品投产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生产管理用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基础标准,作出是否可以指导批量生产的结论;

(二)、审查试制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评价其先进性;

(三)、审查生产设备、工艺工装、检测手段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开发任务或试产计划,试产的新产品已经法定检测单位按产品标准进行过全项型式试验,经2家以上用户试用。

(二)、具备投产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具备投产所需的工艺装备、产品出厂的测试设备及相关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检验设备。

(四)、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五)、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产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试制产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设备、工装、检测手段要达到的要求,试产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各阶段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验数量和时间、试用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试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抽样检测报告(全项型式试验)。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用户使用报告: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是否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须提供2家以上用户提供的使用报告。

(十一)、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二)、全套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六章鉴定验收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鉴定验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并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二)、列入市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计划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组织鉴定验收工作,并由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三)、国家、省级鉴定,市经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鉴定;市级鉴定,由市经委直接主持鉴定或委托县区计经局主持鉴定。

第二十条鉴定的申请: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填写《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鉴定验收技术文件资料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草案)》(见附件二)各一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经委;

部、省、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委申请。

第二十一条鉴定申请的审批:

市经委收到企业鉴定申请表和鉴定技术文件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经审查合格后,分下列两种情况对鉴定作出安排:

(一)、对于申请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转报省经贸委审批;

(二)、对于申请市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由市经委确定鉴定类别、主持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以及鉴定时间。

第二十二条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鉴定委员会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七至十五位(单数)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专家必须具有高级职称。项目开发单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的技术评议过程,并最后形成鉴定结论及证书报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鉴定会议议程:

(一)、鉴定主持单位主持: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和主任委员;

(二)、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

1、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宣读有关鉴定技术文件资料。

2、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演示或监督检测。

3、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审查的鉴定技术文件资料,提出质疑,新产品开发单位必须据实给予回答。

4、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评议,起草鉴定意见。鉴定组织主持单位列席会议,了解评议情况,但不发表评价意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原则上应回避专家评议会议。

5、鉴定委员会意见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项目计划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并符合规定,新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投产(推广)的条件、价值与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6、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写出未通过的理由。

7、主任委员在鉴定委员会意见原稿上签字,全体专家在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栏签字。

(三)、鉴定主持单位主持: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第二十四条鉴定证书的审批: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无损检测 行业现状 培养目标

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产品质量和结构安全性、使用可靠性的要求,为无损检测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平台。笔者学校的无损检测专业已开办3年的时间,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无损检测行业的情况变化,更好地培养本专业的无损检测人才,以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们对长三角特别是张家港的无损检测现状及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的理论准备

1.明确无损检测概念

所谓无损检测,是指以不损害被检物体及其将来使用功能和使用可靠性的方式,对材料、制件或此两者进行宏观缺陷检测、几何特性测量以及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的表征检测,并进而就材料或制件对特定应用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

2.认识无损检测的目的

(1)改进制造工艺,确定满足要求的产品制造工艺。

(2)降低制造成本,提前进行无损检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成本。

(3)提高可靠性,使构件在正常工作的时间内不至于发生故障或意外。

3.无损检测常用方法

射线检测方法、超声检测法、磁粉检测法、渗透检测法、涡流检测法、无损检测新技术―激光全息无损检测。

二、调研分析

1.调研企业

江苏申港锅炉有限公司,专职无损检测人员50人;张家港格林沙洲锅炉有限公司,探伤人员10名;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长力机械有限公司等。

2.现状分析

(1)检测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对于一线操作人员需求很大。

(2)大部分技术人员没有检测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般只精通一到两门技术的操作,不但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3)由于人才紧缺,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造成了频繁的人才流动。

(4)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技术人员自身发展较为困难,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本身的发展。

3.需求分析

(1)无损检测行业人才非常紧缺,特别是对持有Ⅰ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线操作员和持有Ⅲ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层技术人员需求量都很大。一般的Ⅰ级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在经过一到两年的实践后就可以考到Ⅱ级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工作,所以一线操作员每年都要大量补充,加之国家近几年对工业的质量安全体系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开展无损检测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大。就调研的企业而言,每家企业都对学校开设的无损检测感兴趣,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们输送10~20名毕业生。

(2)素质要求。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企业要求检测人员最好能熟练掌握几种常规的检测技术,以利于工作的开展,从学校检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学校需开展超声探伤、渗透探伤、着色探伤、磁粉探伤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训练3~5周,并确保9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

二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校需开设超声波探伤技术及探伤仪、超声波探伤实验指导书、超声检测技术、磁粉探伤等无损检测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作专业考核,理论不达标不能参加实际操作练习。

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损检测行业肩负着工业生产安全的重任,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此,学校需开设就业培训、职业指导等课程。

三、调研结论

结论一: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

结论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必备基础。我们又对在校的30多名无损检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来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一项时,有93%的学生选择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结论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