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验式学习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5:29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1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呈现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验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改进和完善。它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得量,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参与度,以及这种情感体验后所生成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教学媒体,创设体验情境

多种教学媒体的选用,便于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文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神经,又使课堂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把传统教学媒体(如模型、挂图等)与现代化教学媒体(如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等)有机结合,或以音乐渲染,或以图片展示,或以表演再现……深入阅读文本,还原阅读情境,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先展示兰亭的图片,再播放Flash制作的动画“流觞曲水”,让学生切身感受“茂林修竹”的清幽高雅、“流觞曲水”的灵动纯净。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山水竹林相互辉映,文人雅士饮酒作乐的宴游意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远远胜过枯燥无趣的文言翻译,而文本内容也就更容易植入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预留阅读空间,尊重体验差异

传统的“认知性语文”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原意”,强调习得的统一性,忽视了理解的差异性,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操作。体验式学习理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个体,因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影响着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习惯,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个阅读文本、同一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质疑,获得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鸿门宴》时,有人欣赏刘邦,有人欣赏项羽,这种差异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差异,相反,要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个性感悟,发表不同见解,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如素质、修养、经历等的不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体现。

三.鼓励交流探究,内化体验感受

文本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文本这一浅层面,而应有更深入的体验,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有了探究,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真正发挥阅读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例如,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能感受到自然的自由自在性,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止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观察自然时反复使用的一句话“躺在那儿”中的“躺”字所折射的深刻含义,可以发现“躺”不仅是一个观察动作、观察角度,更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平等。文章的深意是让大家抛弃人类作为“人”的优越性,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澄怀虑思”。这种体验又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思考并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的善教者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勤于思索、勇于探索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摆脱“原意”的束缚,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2

从杜威的“做中学”到罗斯杰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视野下的体验式学习,再到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体验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是以直接经验和反思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一)社会生活性

社会生活性是指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来自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源于这个世界的种种关系之中。正如杜威说的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而实践的来源应该是社会生活。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真实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真实的、记忆深刻的。所以,学习不能脱离社会,体验式学习的本质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本领、提高技能。让儿童参与活动体验而获得感受、感知和感悟,从感性内化为理性,从而促进儿童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亲身经历性

亲身经历性是指体验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获得知识,而是亲身参与和融入实际的活动中。这种体验包含实践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实践层面就是指自己的身体参与到了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去经历某一件事情;而心理层面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经历某一件事,强调的是主体的理解、感受。体验式学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罗杰斯和库伯都认为体验式学习注重个人的参与性,要求参与者获得自己独特的经验。所以,家庭幼儿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幼儿亲身参与、实践、体验。

(三)个体感受性

个体感受性是指体验式学习所获得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体验的独特性。教育学者最初只是强调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后来库伯注重学习者对实践体验后的感悟反思。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和自己内心对话,了解自己在实践中的真实感受。由于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和处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独特的,纯粹属于个体特有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是和个体生长背景、自我经历的情景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的,并且这种感受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

(四)综合开放性

体验式学习要求我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自然,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进行体验式学习。现在,随着社区文化的发展,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倡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创设具体的体验情景,让儿童获得真实情感体验。并且,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活动过程的体验,还包括对自我感受的体验,人际环境和学习价值的复杂体验,乃至社会、人生都是体验的对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童要利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大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样获得的感受就是综合的情绪体验。

二、体验式学习在家庭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所谓“听到了不如看到了,看到了不如做到了,体验到的才是最鲜活的、最深刻的。”所以,在家庭幼儿教育中倡导体验式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的让儿童参与生活各方面的体验中去。这样,儿童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体验、做家务的体验、吃饭穿衣等体验,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情感交流体验、体育体验过程中幼儿不断与他人相处,促进了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建构

在各种体验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了各项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体验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只有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才能真正唤醒幼儿已有的背景经验,并将其与眼前的情景融合,构建新的经验意义,激发真正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不断地成长和完善,促进了生命意义的建构。

(三)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是不能单独依靠理性思考获得的,更多依赖于幼儿亲身的体验。所以,在家庭中倡导体验式学习,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标准,当幼儿的具体行为符合道德标准,父母要给予鼓励;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父母要及时指出,让幼儿在以后的行为中加以改正。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在体验中不断实践,从而强化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使幼儿在行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一体化。

(四)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家庭中倡导体验式学习,要求父母积极参与。家长和孩子一起亲身经历各种体验活动、家长还要创设各种体验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不仅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促进亲子交流,巩固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父母经常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幼儿的陪伴、交流,现在也有很多家庭也由于缺少沟通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从现在做起,经常和孩子去郊游,参与到孩子的体验式学习,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

在家庭幼儿教育的实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利于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实施,家庭体验式学习应包含基本生活体验、情感交流体验、运动体验、自然体验。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之后,家长就应该创设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体验式学习。

(一)让幼儿获得基本生活体验

成为“生活小能手”每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就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着各种体验,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1.自理能力体验

自理能力包括吃饭、穿衣、系鞋带、刷牙、如厕等等照顾自己的体验,家庭幼儿教育中家长要学会和幼儿做朋友,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和幼儿进行比赛穿衣、吃饭等,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好,这样逐步培养幼儿照顾自己的能力。由于幼儿能力发展快慢的不同,在幼儿进行自理能力体验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等待,让幼儿不断尝试。

2.味觉体验

由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对厨房的各种调味瓶子很感兴趣,家长一旦发现幼儿有品尝欲望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味道体验,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比如,当幼儿询问“辣”是什么感觉时,就可以稍微弄一点辣椒让幼儿尝试一下,这时一定要准备一些“应急食品”,如果幼儿受不了这个味道立刻将“应急食品”放进孩子的嘴里,帮助幼儿消除恐惧感,顺利实现味觉体验。

3.温度体验

生活中家长经常担心幼儿被热水烫伤,“三令五申”地禁止幼儿不准碰这个碰那个。其实,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越让幼儿不碰一样东西,幼儿就越会带着好奇心想要探索。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去体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知道烫的感觉以及烫伤之后的后果。从简单的温度体验活动告诉幼儿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安全注意事项。

4.劳动体验

家长主动邀请幼儿加入家庭劳动中;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家长还可以给幼儿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比如动手洗一双袜子,刷一次碗等。这样,幼儿在愉快的家务活动中获得了劳动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但有些不懂教育的家长就错过了这样一个好的教育良机。让幼儿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家长要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经常和孩子交流,关注他们亲自做事情之后的感受。其实,生活中的各个小细节都可以让幼儿亲自去感受、体验,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成为“生活小能手”。

(二)让幼儿获得情感交流体验

发展亲子关系幼儿的发展离不开书籍,书籍又与人类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幼儿情感的发展更离不开童话故事的陪伴,在童话故事书里幼儿和各种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和它们进行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具体的家庭教育中:

1.家长要积极主动和幼儿进行亲子交流

让幼儿谈谈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2.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和父母一起根据故事内容做表情、动作,实际体验故事内容,让幼儿在体验中阅读,让幼儿在半阅读半表演中理解、欣赏、感受故事中的细节。例如:在阅读中遇到“跑跳蹲”等字,家长就可以和幼儿一起按照故事中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当阅读过程中有“伤心、高兴”等表情词语出现时,可以让幼儿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3.在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和他们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让幼儿先揣摩故事主角的内心情感,并扮演故事主角进行角色表演。在家庭中积极开展亲子交流、亲子阅读等活动,和孩子分享快乐,就阅读内容和孩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幼儿认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获得运动体验

成为“运动小达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足以看出体育在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体育运动有利于幼儿大肌肉和各种感知觉的协调发展。家庭教育应该把孩子的体育体验活动作为重点,让幼儿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1.幼儿肌肉发展

先是小肌肉精细动作再到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肌肉的发展程度,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体育活动。在刚学会走路时,可以让从幼儿从短距离再到长距离的练习,慢慢地可以设计一些跨过障碍物的走路练习,然后再到跑、跳等练习。

2.可以开展“过小桥”等体育游戏

幼儿和爸爸(妈妈)两个人面对面站在一条线(小桥)的两端,然后两人双手侧平举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要扶着对方身子,侧身同时经过“小桥”,最后沿着“小桥”走到终点。这有利于幼儿获得运动的体验以及锻炼自己的平衡感,幼儿还能感受到体育合作的魅力。家长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玩法。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让儿童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当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体验越来越多,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就越来越强,会降低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等品质。

(四)让幼儿获得自然体验

感受自然之儿教育其实是顺应教育,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进行自然教育。早在两百多年前教育学家卢梭就发出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所以,家庭教育中幼儿教育要走进自然,让幼儿获得自然体验,促进自我生命的自然发展。

1.周末家长可以带幼儿参观植物园

了解植物的种类、名称以及生存条件;家长可以买植物种子和幼儿一起种植,亲自照顾植物以及记录植物成长的变化,让幼儿在亲自种植、照顾植物的体验中了解相关植物的知识。

2.不同季节带幼儿出去郊游

让幼儿感受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春天,带幼儿放风筝,观察树木新芽的萌发;夏天,带着幼儿穿进竹林倾听知了的叫声;秋天,带着幼儿到农田里看农民伯伯正在忙碌的身影,告诉他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带着幼儿去感受白雪皑皑的景象。

3.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经常带幼儿去旅游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3

相比于对其他语言的体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体验会更加直接一些。英语通过语法、词句等内容来体现差异,在不同的词句以及语法中,这些差异往往是比较大的,一个单词的顺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英语内涵,对词语的变通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明白英语的内涵。学生在体验英语表达的意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英语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实践产生的语言,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教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结合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际手段,为了提高交际成功率,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很多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体验,导致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效率不高。

(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体验意识不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词汇,有的比较生涩,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量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单词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对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以及体验意识不够。

(三)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够

西方文化是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西方的文化和礼仪的教育不够,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够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是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实践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进行课堂教育,而且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三、加强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加强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中职英语的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职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西方的文化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文化是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体验,英语文化涉及到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习惯以及礼仪,因此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才能在英语交流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意思,防止出现理解误差,对双方的交谈造成影响。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语言文学的表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谈场合中,更需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延伸,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解误差。比如“It’sFriday.”在某种场合并不是单纯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在欧美国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烦闷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达过程中,有可能表达的是对当天的情绪一种描述。加强中职英语的学习,需要接触的不仅是自己母语文化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接触外来文化,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框架,对不同的文化内容以及背景进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终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将这种区别应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对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利用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加强学生对英语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运用英语知识。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体验

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英文文本,需要学生加强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对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应付自如。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英语体验,不仅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部分进行学习,还需要阅读更多课外的读物,比如各种英文名著,就是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材,这些作品也是学生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文化差异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英语文化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种类,在英语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需要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丰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比如最开始进行教育时只需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然后可以逐渐加深,对一些文学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进行阅读,从易到难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要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使得学生对更多的社会动态以及文化进行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对英语的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更多中职英语常识。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实践,以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读书会等,也可以模拟职场英语的场景,还可以开展一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译以及视听说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因此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该要生动有趣,避免传统枯燥的课外活动形式。

(四)联系生活进行体验

英语体验需要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很多英语文化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英语的体验以及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结合生活的实际,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实际生活,指的是在英语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到英语对话中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体验。

四、结语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4

关键词:体验式; 俄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5-4

1. 引言

在我国,俄语教学由于长期受翻译教学法及语法教学法影响,存在一个很大弊端: 学生以通过各种考试为俄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对考试技能(读写)的重视程度很高,而在交际中,很多学生的俄语,从语法角度算得上“正确”,但其内容及表达方式却常缺乏合适性,即学生所使用的俄语明显地表现出目的语文化性的缺失或失误,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与文化内涵缺乏足够了解及合适的表达,因而语用失误在交际中比比皆是。这种俄语学习及使用过程中目的语文化的缺失,不仅妨碍学生对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也延缓了俄语学习进程,同时也使得俄语教学脱离了其最初的宗旨――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交际的人才。因此,弥补俄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问题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但多数研究是针对俄语课程提出泛泛指导,对俄语文化导入的整体教学思路及实践操作却鲜有涉及。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拟采用操作性较强的体验式俄语文化教学方法,探讨其对学生俄语学习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者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教学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俞约法(1996)和王仰正(1998)一致认为俄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重要的,但文化教学仅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方面,因而要把握好文化教学的度,避免“唯文化论”的观点。第二,理论研究。刘宏(2008)详细论述了语言个性理论和语言意识理论对开展语言与文化应用研究的指导意义;赵秋野(2012)以维果茨基的文化教学观理论为基础论述了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俄语言语机制和语言意识的重要作用;第三,著书或论文。赵爱国和姜雅明2003年合作出版《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顾佳琪(2005)、王丽萍(2010)、江秋丽(2013)等。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文化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层面; 第二,集中于以不同示例论述文化教学策略,鲜有对其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释。本文指“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景、互动、任务或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外语教学资源,搭建二语习得的语言生态环境,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文环境,通过参与、愉悦、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3. 实验研究

本研究对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文化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主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分别进行实验前、后测,对比两个班文化成绩与语言运用成绩的变化情况。

(1)研究问题

①体验式俄语文化教学能否提高学生俄语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②体验式俄语文化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实验条件

以某高校第二外语是俄语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 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每班30人,这些学生均有半年的俄语学习经历;两个班前测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由同一教师使用同一教材,以相同的内容和进度授课,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教学。

(3)实验设计

实验班俄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从课前体验,课中共享,随堂反思和课后强化四个环节进行,每一阶段教师随时、随地、随境地融入文化知识。

① 课前体验。教师首先找出教材中的文化点,以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前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该文化点的相关材料,并以文字、PPT的形式整理,教师对学生整理的资料把关并补充。

② 课中共享。将课前文化体验的内容用于课堂引入部分引出新课。针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化渗透。初级阶段前期,采用照片或多媒体等直接法教学手段,简单介绍与俄语文化相关的词汇、习俗等,让学生体会中俄文化差异。初级阶段后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讨论议题,采用情景会话、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俄罗斯人的思维与语言表达习惯,培养俄语运用能力。

③ 随堂反思。通过课中共享,对本堂课所学文化知识进行反思。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根据所学文化内容并结合语言知识点自编对话或短文进行练习。

④ 课后强化。课后安排文化专题报告、电影周、学生自编自演俄语小品等形式释放文化信息。通过这些自然而细微的文化知识渗透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为期一年的实验教学结束后,以大学俄语Ⅲ期末试题为测试卷, 在测试前笔者运用SPSS17.0对试卷效度和信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检测结果,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效度和信度分别是:0.587和0.573。题型有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文化, 考查较为全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10分钟,由同头课三位教师流水阅卷,其中翻译与写作部分由两位老师分别评阅取平均分,成绩真实可靠。最后,运用SPSS17.0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体验式文化教学后,后测成绩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主要原因为:第一,所学内容难度增加;第二,教学方法不同。以上结果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学知识无法有效内化。而体验式文化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以前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表2显示,第一,实验班后测成绩双侧检验的P=0.000

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文化知识、语言知识运用、总成绩三部分独立样本T检验的 值分别为0.019, 0.041, 0.044,均小于0.05。即两个班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验式文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及提高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方面,比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体验式教学的课前体验明确了教与学的目标;课中分享感受文化;随堂反思练习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后强化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学生俄语文化学习,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囫囵吞枣的情况。

6. 结论

本研究证明,体验式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俄语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增强语言知识的内化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体验式俄语文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方式从以前的依赖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体验式文化教学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了学生听说读写俄语的机会,使学生说俄语的信心倍增,减轻了学生上课时的焦虑感;体验式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师生课堂关系均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语言环境缺乏,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俄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Прохоров Ю.Е. 2003.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ые стереот-ипыречевого общения и их роль в

обучении РКИ [M] .М..

顾佳琪. 2005.文化背景对俄语教学的指导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122-124.

国玉奇. 2004.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53-157.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5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为了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已经备受教师们的青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及体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决定着体验式教学的成败。基于我国教育的现状,目前多数老师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和实施体验式教学,没有认清自身较色的转变。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历并结合相关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在本文中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较色转变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实现有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转变 教师角色 语文课 体验式教学 对策

一、简析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意识与体验性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和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这不仅仅关系到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学思想的革新和转变,还有利于培养新型的社会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感悟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触摸式的感觉来学习语文知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熟悉的环境下和情境中不自觉的就了解了知识的内容,并且可以学以致用,能做到不读死书,不读书死,不死读书,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既定的教育和学习目标。

二、在体验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语文课文言文和古诗的学习上,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的去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点,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学习的目的,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至于诗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却很匮乏,老师也很少开展引导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树立远大理想的引导。初中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教学科研能力十分的低。虽然部分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自身特征,使得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初中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中要呈现民主、和谐、活跃的氛围,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研究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是的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语文教师不仅担任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担当着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语文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语文课的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新课改中体验教学思想为依据的,它主要是要求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参与知识感受的体验,然后利用同化理论和图式理论,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能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和教育目标。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羚羊木雕》时,可以这样开展体验式的导入:每个人的成长都少不了一些磕磕碰碰,那面对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都来说一说吧!然后学生可以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析,并引出本课学习。接下来,教师说我们再来欣赏《羚羊木雕》,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吧!这样就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然后展示主人公的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是充满友情,珍惜友情。但另一面,在大人的价值观上,很多成年人却是见利忘义,重财轻义,虽然他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尊重孩子自己的培养情谊,不懂得他们最渴望最珍惜是小伙伴之间的友情。然后再通过讨论,得出如何处理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作用,而学生成为了课堂主角。

参考文献: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6

1.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ning)理论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Kolb)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过程过后反思、交流分享,再总结提升为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成行为的改变。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向内学习,强调知行合一,注重通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事物,这是一个有力激发个人潜能、获得个人及团队成功的学习工具。

2.体验式学习理论对于普通高职艺术教育改革的意义。第一,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各种有针对性的项目“游戏”,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与他人合作的愉快中,体会到的学习的乐趣,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第二,体验式学习“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事前不作任何指导和理论讲解,摆脱了来自前人的限定与暗示,学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导引,有利于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团队学习使“头脑风暴法”有用武之地,不同见解的对立冲突往往有灵感的火花产生。第三,体验式学习活动跨领域地分享内容,有利于公共艺术课程“人文价值”的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应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融合贯通。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不是由教师事先圈定的,而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出来的。同样的活动,不同专业和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的人,必然有不同的体会,在集体分享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第四,体验式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的引导由教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提炼归纳后,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加以理论指导,把艺术教育“慢热”的德育、智育功能在体验课程的过程中消解融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润物无声地完成。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教育理念实施的实践典范。体验式学习,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

3.体验式艺术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面向全员的公共性。体验式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在校生,即使没有任何艺术基础,也可以参与到所有活动项目中,体会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校园艺术教育或高或低的“门槛”,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兴趣盎然,将课堂演绎成一个体验学习的乐园。二是严密的组织流程。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但体验式艺术活动过程非常严谨。针对不同的项目活动,在情景设计,时间、活动规则、安全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要求。人文化地把质量、安全、环保理念贯穿于自由的艺术创作中,使创作的艺术生命力得以保障和发扬。三是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队的完美融合。体验式艺术活动是一种团队学习活动,是团体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优势,达到“1+1>2”的效果。知识共享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理念中,实现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从而隐性地促进学生艺术的成长。四是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同行者。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全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参与团队决策,不示范,不指导,不纠错。课后,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梳理、点评和理论提升,从艺术创作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促进成长。五是“双核”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创的体验式艺术活动设计,不但关注艺术创作的结果,而且重点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注重以人为本,催化艺术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传统艺术教育人文功能的实现,往往依赖时间的沉淀和学生个体的“悟性”,新的形式有目的地将这种功能进行了催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快速提高。从实践来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从课程中得到人文素养提升,积极参与分享讨论,分享反思环节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艺术创作的时间。

二、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艺术教育的探索

1.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开发。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将体验式学习的先进理念融入艺术教育,解决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创了一种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形式,我们称之为“体验式艺术活动”。“体验式艺术活动”是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以特定的艺术创作为实践内容,由情景布课、艺术创作、回顾分享三个环节串联而成。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特定内容的艺术创作行为,并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分享,一是对艺术创作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二是对团队决策、合作沟通、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和综合素养得以提高,对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遵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体验式学习模式,开发了多项体验式艺术活动,如已开发的“建塔”“合力造桥”“绳索系列课程”“自画像”“LOGO定向”“鼓舞飞扬”等近20个项目。

2.与高职专业及公共课程结合的探索。“体验式艺术活动”产生的初衷之一是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真正的“公共性”,如将其应用于现有的各种课程方法,包括艺术类和非艺术类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才能快速发展体验式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益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如尝试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合力造桥”项目。要求将团队一分为二,在规定时间内,共同搭建一座桥(模型),并对桥的美观(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承重)进行评比,对造桥过程中团队的表现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一是实现创意设计多样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效契合,写实体现;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三是使学生感受最有效地利用物资和人力资源;四是使其树立双赢心态,实现成果最大化。在实际运用中,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活动广泛开展,还可以与建筑工程、管道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师配合,将项目应用于工程力学、立体构成、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热烈欢迎,将艺术、科学、人文教育完美共融。类似的项目还有“建塔“”绳索课程之搭房子”等。

3.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体验式艺术活动目前还是实验阶段,主要是开发活动项目和找到与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结合方式。但从长远来看,由一系列的“体验式艺术活动”组成的科学系统的“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要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背景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研究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探索艺术教育新形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避免几种倾向:一是对体验学习的“泛滥和概括化”倾向,认为只要安排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或切实感受,这就是体验式学习;二是只关注体验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过程;三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体验的“趋同化”。

4.挖掘体验式艺术教育与生活链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一,深入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学习形式。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头脑风暴、集中集体智慧等现实策略,让学习者有积极参与的机会,有主动体验的过程。其中体验式实践活动,除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外,更包括“经历一些新奇的,未曾尝试过的或固有习惯盲区的历奇的活动过程”。这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切实体验过程。

第二,探索体验学习中有效体验的策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与培养形成各种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形成与丰富的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体验痛苦、欢乐、喜悦,感悟正义、良知、善恶、同情等,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其道德内化。情境设计、工具、道具的制作使用,现场氛围的营造与控制,项目管理技术的现场应用等,都有效促进了学生有效的体验过程,是一种艺术化的有效体验。

第三,挖掘体验学习与生活链接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生活场景,融入角色体验,使学生感官参与,深入体验。通过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跳一跳等多种形式,使心理、感官、肢体等多层次的体验丰富呈现,有效叠加,使体验更深刻地与生活链接并艺术地呈现、体现。如常见的学生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学生团体旗帜、LOGO、歌曲等组织文化符号的设计,利用班会、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的有效链接和艺术呈现。

第四,探索促进学生“历奇”经历以及应对困难能力的可行方法。通过项目活动的针对性设计、组织实施、安全过程控制等,以活动“体能消耗适中,心理挑战巨大,团队熔炼为主”的实践基调,引导学生利用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体验。如创设情景剧、角色体验、编编歌词、想象画、写实化等。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研究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内化吸收,提升应对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是我们深入思考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为大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智的有效媒介的探索初衷得以初步实现。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7

关键词:验证性;探究性;实验;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5(S)-0059-3

根据实验作用的不同,物理实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阐明两类实验的区别,以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探究性教学。

1 同一个实验的两种不同实验方法

探究性实验:是实验者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以发现新事物、新规律,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验证性实验:是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实验原理为目的重复性实验活动。

下面通过对中学物理关于密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实验,加以比较分析。

实验一 验证性实验名称: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固体、液体的的密度,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加深密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铜块、铁块、铝块、细线、水、盐水

实验原理:通过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利用物体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被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把固体放入量筒内,观察记录量筒内两次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烧杯内盐水的质量m1

(4)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适量热水在量筒内,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5)用量筒量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实验二 探究性实验名称: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就会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吗?

猜想与假设:学生可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作出猜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问题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铝块和盐水质量、体积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2~3人一组,(1)测一个铝块质量,测二个铝块的质量(2)测烧杯内水的质量、体积增大一倍时水的质量;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促使学生把所测得数据填入其表格中。

分析与论证: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比值计算,数据坐标描点,与所猜想的问题对比、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评估:学生自我评估、互评、教师评价。

交流与合作;学生间相互交流。

2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不同点比较

2.1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①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

探究、发现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求、观察、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②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

验证、检验研究对象的己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巩固习得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③在教学目标上探究实验的优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的科学素养。

2.2 实验过程上的差别

如下表从实验的过程上进行比较

探究性实验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实验过程是自我设计的,重在过程体验。

验证性实验是从验证结论开始,内容是确定的,实验过程要严格执行。

探究性实验的优点:可以因陋就简的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体现出开放性。

2.3 学生认知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①探究性实验是从实践到理论;以探究过程来发现知识和规律,学生的认知方式由实验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验,丰富了理论的内容。

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是从问题入手,进行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更多地体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②验证性实验验是理论到实践;学生认知方式属于先在课上学习概念规律,以实验验证知识、规律,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的。在这种实验过程中,并不能产生很多的新知识,只注重习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锻炼实验技能。

在验证性实验中,实验的设计是从验证已有的的结论入手,进行设计实验,学生的思维更多的体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③探究性实验的思维优点: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 学习方式上不同

①探究性实验 i.信息来源广泛;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书本、教师、自然界、internet等。ii.个性化与合作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设计,而且小组内的相互配合、互补,学生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实验条条框框设定较少。.探究性实验是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实验前根本不知道结果,实验结论有多种,实验是自己设计的,学生对未知事物结果产生好奇。

所以,探究性实验表现在学习方式上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②验证性实验 i. 信息来源则具有单向性,习得知识来源于书本和教师,根据固定的实验程序进行操作;ii.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iii.验证性实验兴趣较弱;由于实验设计是老师给出、课本已有的,实验验证的结果已知,且实验结论固定具有统一性、唯一性。学生对实验内容、结果的好奇减弱。

验证性实验表现在学习方式上验证实验的结果,巩固所学概念、规律,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习形式单一。

③探究实验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对实验的成功体验,学习方式多样,兴趣浓厚。

2.5 教学方式上的不同

①探究性实验:教师以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共同体验学生的烦恼和喜悦。

②验证性实验:教师的教学以讲授、示范操作为主,讲解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事无俱细,实验操作步骤严格、不容置疑,是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③在教学方式上探究性实验的优点在:是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两种实验方式的五种维度比较发现:验证性实验以其固有方式在培养实验技能、巩固知识上虽有其优点,但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学生在阐明自己的观点上是其很大的不足。探究实验以自我学习、小组讨论形式,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上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创新发现、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阎金铎主编陶洪著.物理实验论[M].广西: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廖伯琴主编.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4]赵保钢. 为什么要重视科学探究[N].中国教育报2005.09.30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8

[关键词]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内涵与功能高校体育应用

[作者简介]王亮华(1972-),男,湖北黄梅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江西景德镇333001)李明(1981-),男,湖北公安人,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2-02

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活动模型或者体育教学理论。由于体育模式具有系统、简洁、直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显著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因此一直是近些年体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慢慢呈现出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发展势态,在指向明确、选择诸多的教学模式中,究竟何种方法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内化、完成体育三维目标?文章认为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引导与体验

“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以团队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适应性(狭义),通过教师设计有利于技术正迁移的引导性项目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和体验,获得直接认知,然后在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分享讨论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提升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明确指向会学技术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在“学会”与“会学”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主要针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而设计,对场地和器材没有特别的要求,特别适合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实践中基于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情境学习法等实施,其核心在于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体验。

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引导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指目标技术项目对转换了的项目活动形式的引导。“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主体地位以及传统讲解示范教学的淡化,在教与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通过设计和制定有利于技术学习的项目或者游戏,将枯燥的技术动作学习转换成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反思、分享、总结和掌握,然后再次参与到新的技术动作或者转换了的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循环反复。

体验式的体育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中以自然或者结构性的方式获得亲身的实践和感受,在获得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步骤、要领等,得出抽象的结论,并在交流和讨论中调节和指导自己的后续行为。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项目技术,学生在参与活动、反思、讨论、总结、调节指导实践、再次参与活动的流程中循环反复。

二、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突出功能:知识内化为能力

体育教学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和表现形式,以运动技术为教学内容,但体育学科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要传授、传递文化价值,还应能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建立技术动作表象,接受新的知识,更应该是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内化为能力,掌握技术动作过程。

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中,教师从两个层面上引导,让学生在转换了的能促进技术正迁移的项目体验中习得知识,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技术动作的学习环环相扣、逐步推进,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讨论、分享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这种过程中习得的动作技术知识,基本上不会因为学生的忽略或者疏于练习而被遗忘。在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听懂了教师的讲解、看明白了教师的示范,也能建立起动作的技术表象,比划着也能做个差不多,但如果不能内化为本体的感受,成为学生个体体育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就会时刻受到遗忘的威胁。

在引导与体验中学习技术动作,个体内化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的过程。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剔除已有相关知识模糊、错误的部分,实现知识的正向有序累进。因此,知识内化于心的过程,并不会像知识记忆一样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看似简单、一气呵成的动作居然结构复杂、环节众多,看教师或者运动员做得轻松容易,可是自己做起来总是一错再错,按照技术表象连接起各分解动作,僵硬生涩不说,也不连贯。在这种较重的精神负荷下,一再的练习也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但如果教师能引导课堂教学实现技术项目转换和正迁移,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和讨论,为学生搭建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结合的桥梁,使学生从建立技术动作表象到掌握技术动作过程转化,产生内化的本体感受,相对而言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三、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与要点

(一)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步骤

操作流程作为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相似,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目的、确定任务;第二阶段团队热身、增进互信;第三阶段心理磨炼、应对挑战;第四阶段深度交流、共享经验;第五阶段内化消化、再度挑战。因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引导与体验并行、技术动作项目的转换、分析交流与讨论循环反复,在课中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布置课前设计好的能促进目标技术正迁移的个人或团队挑战项目,介绍项目规则和要求等。第二步:合理分组,组织小游戏热身,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步:组织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教师也要参与进学生的体验中,与学生即时互动、引导,并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建立技术表象。第四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并结合目标项目本身反思、总结与操练,掌握技术过程。第五步:由学生或者老师进行项目总结,教师进行引导性示范,提供建议,学生再次结合目标项目消化与提高,组织学生进行再次的挑战。

(二)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要点

体育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行为体验课程,在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中发展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内化,完成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整合。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转化的运动项目为体验练习手段,“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交流、讨论、反思和再次的行为体验中建立技术动作过程,升华情感体验,因此情感的体验升华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实施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时,该如何催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是以愉悦的感官体验催化。有趣的、快乐的和令人兴奋的观点和事物能让学生连续、全方位地去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美感和兴奋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一些快乐的小游戏,将课程技术的练习转换成一种相关的愉悦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心理由被动到不抵制再到略有好感,进而到较为强烈的偏爱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积极的情感色彩。

二是以创造性的思考催化。体育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吸收、加工、整合的过程,在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惊奇、计谋和诱惑来引发学生的信息加工,从而产生统一或各异的认识。如篮球掩护与防掩护的配合,个人摆脱防守较难,而两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就比较容易,那么防守应该如何做相应的变化?是采用挤过、穿过、绕过还是采用交换防守?进攻又要如何相应的变化,等等。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积极的行为体验中,也能升华情感体验。

三是以积极的行为催化。体验具有亲历性,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和直接经验,就难以产生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体育运动与实际经验、生活方式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通过体育学习方式的迁移价值来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合作与竞争环境。如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级别精彩赛事点评,激励学生自发组织小组赛,或者鼓励学生争做裁判员,等等。积极的参与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等,积极的行为参与产生的效果也能极好地催化情感体验。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转化都能有效地促进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要以平等独立的交往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目标原则、以时间内容为主的方式原则、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原则灵活选择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法、分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四、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需要明白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普修课中的应用范围。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它仅适用于技术技能的学习,适合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如体育课程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体育保健等描述性知识,由于其系统性与抽象性,用传统的学习法会更有效。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一是目标技术项目的转换与正迁移的实现是该种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这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经验与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与进度,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目标项目技术内容,设计挑战项目。二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反思很多,教师除了要以平等身份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多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外,对于学生分组的合理性要控制得当。因为分享反思环节会因为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松散,教师需要调动每组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组长的责任感,协助教学。三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体验、内省、讨论、分析(分享)、总结、再次体验过程相对于常态体育课程而言较为繁琐、耗时,在以时间为前提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每次课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采用引导体验式教学。

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普修课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种尝试,相关研究比较少,实践中也没有多少经验和教训可以参考借鉴,在实践中将学生的练习形式转移为对目标技术有正迁移的活动形式是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赵艳衡.“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证分析[DB/OL].cdmd. .cn/Article/CDMD-10043-2010123353.htm,2010-12-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