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2:23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链

【Abstract】Withthecomingupof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managementhasbecomethenewmodelofenterprisemanagement.However,knowledgemanagement,asanewtheoryofthemanagementscience,cannotbecomesoperfectinjustafewyears.Somebasictheoriesarestillindiscussion,andtheconnotationisstillnotfullydisplayed.Thismakesmanyenterprisesdifficulttograspthequintessenceand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effectively.So,itisnecessarytomakeclearthedefinition,content,characterandbasicfunc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thuspointoutthekeywayforenterprises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Explicitmanagement;Tacitmanagement;Knowledgechain

【文献综述】

一、研究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作为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革命,特别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各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面临着一次“跨越式”提高的机遇。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已悄然兴起,成为当前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已经是硕果累累。如芬兰的大型跨国公司诺基亚集团已由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导致其电信业务迅速增长,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美国因为已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所以在近几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其国内经济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了解知识管理的产生及其概况,尽快实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在明确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实施层面,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构筑核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1]-[5]

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及其实施策略的代表观点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其背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管理战略和概念。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始。随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受到许多国际知名管理学教授、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带动了知识管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如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约翰.西利.布朗的《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1991年1/2月号)、克里斯.阿吉里斯的《教聪明人学会学习》(1991年5/6月号)、野中郁次朗的《知识创新企业》(1991年11/12月号)、戴维.A.加文的《建立学习型企业》(1993年7/8月号)、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的《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1996年3/4月号)、多梦西.罗纳德的《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1997年7/8月号)、阿特.克莱纳和乔治.罗斯的《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1997年9/10月号)等,都代表着国际知识管理的最高水平。[6]

在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并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了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热潮。

诞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其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鉴于现实生活中众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遭遇的困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心从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探讨转向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利于企业借鉴的宝贵建议。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策略例举如下:[7]

pp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

德曾姆士等人(J.D.Davjames,1998)则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四步曲:首先提出诊断问题,了解知识是如何影响业务的,程度怎么样;其次必须重视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再次调整企业对外姿态和经营方略;最后评估和监测知识。他们强调这四个步骤并非有先后次序,而应是相互协调并行运行的。

汉森等学者(M.T.Hansen,1999)则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两种模式。指出在制订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时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应考虑企业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员工是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

达文波特教授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知识库”。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企业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的问题。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这样当需要知识时,从外部导入知识;而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或获取时,又可以及时地将其导出给组织的其他部门。

徐勇等人(1999)将知识共享的推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还有学者对企业首席信息主管(CIO)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三种最基本的CIO模型(霍国庆,1999),分别是:l.战略/战术模型。在这个经典模型中,一个公司中总有两个或几个信息方面的主管,其中一个负责战略事务,另一个或几个负责战术事务。2.内部/外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有关职责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一个信息技术经理可能管理内部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和日常操作,另一个则追踪技术进展、商业机会或研发活动。3.消亡模型。这种模型还没有流行,在这种模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首席执行官(CEO)日益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无需CIO在信息系统和业务战略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由首席技术主管(CTO)解决。

综观以上种种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上存在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可将众多的实施策略归结为两种:

1.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一条整体思路。建议企业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分成阶段进行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这种做法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德曾姆士等人的“知识管理四步曲”和达文波特教授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在大体上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都强调要阶段性地实施知识管理。

2.提出具体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节省自己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时间,从而借用理论成果,“对号入座”,将知识管理具体操作于企业中。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就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汉森等学者的两种模式: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徐勇等人知识共享的推动三模式论。

(二)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中都无一例外地从人力资源角度和技术设施层面来开展对知识管理具体操作的探讨,强调在企业中设立知识主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学者大多从企业的切入点谈知识管理的实施,而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企业对国内政策环境的依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管理实施的政策、法律环境。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思路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

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指导实践,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现阶段知识管理的探讨也不应脱离其植根于企业界的实际。本文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宝贵建议,采用历史逻辑分析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开展对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最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从组织结构层面、环境氛围层面、关系网络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规划了一条总体思路。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知识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到崭新高度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很快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企业将通过知识管理加速企业发展,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它将会使现有企业摆脱长期来存在的守旧方法及金融资本的束缚及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等,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途。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把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其实施策略的分析上。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知识管理的实施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1.更多的企业将卷入这场知识管理的风潮中,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必须;2.知识的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3.员工们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管理变成自己主动地参与知识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知识立法将为知识管理构建保障,知识产权法将成为司法职业方面发展最快的领域,并将更迅速地发展。[8]-[11]

注释

[1]陈志强,许建忠,呼怀方.企业如何面对知识管理[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4):57-59.

[2]林聚任,李蕴.p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J].p山东大学学报,2001,(4):77-81.

[3]胡赣江,王晓红.p知识管理建构——逻辑、内涵和原则[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p(4):34-37.

[4]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

[5]邹鑫,p张小兵.p刍议企业知识管理[J].p淮阴工学院学报,p2000,(2):83.

[6]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

[7]左美云.p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p知识经济,p2001,p(8):31-37.

[8]陈卫业,刘俊利.p论强化知识管理[J].p技术经济,p2000,p(156):55-56.

[9]乌家培.p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p南开管理评论,p2000,(6):6-8.

[10]朱祖平.p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pp科研管理,p2000,(1):19-25.

[11]尹华,王国顺.p企业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J].p矿冶工程,2000,(4):78-81.

【正文】

一、时代呼唤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根据资料显示[1],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的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大约10种左右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或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知识管理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乏知识管理成功运用于企业界的案例,像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宏达公司等等,于是许多企业便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

二、什么是确切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现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例举如下[1]-[3]:

国外有四种观点:1.卡尔?费拉保罗(CarlFrappu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奎达斯等(P.Quitas,1997)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3.Karl?E?Sverby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为了帮助管理者借助知识管理创造价值。4.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

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知识管理强调把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2.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企业层次的,强调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期望知识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这一类定义倾向于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这种观念大多集中于国外学者的探讨之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管理一词本就诞生于企业管理界,其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重心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做什么,怎样做”,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国内学者则较为重视“是什么”,思维的重点放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较为重视理论框架构建的严密性、抽象性,这在上述定义中也可见一斑。知识管理的另一类型定义抽象掉了企业层面,试图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层次来研究,将知识管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管理哲学。因为他们认为知识管理一词虽产生于企业界,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的范围已大大突破了企业层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显然也应突破单纯的企业层面,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

综观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三、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模式

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

产[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5]pp

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6]。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知识扩散),它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一般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基础之上的,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社会价值,真实力量和扩张潜力,是“知识资本”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而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有两点:一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在SECI模型中以“外部明示”和“汇总组合”两种模式为代表;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确保新知识的及时扩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彼此交换了思想,则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这一任务的具体代表模式就是“潜移默化”和“内部升华”。

四、知识管理的特征分析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7]-[8]

(一)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

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作工。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藏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

(三)知识管理要以市场为核心

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在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

(四)知识管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入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管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五)知识管理以法律为依托

管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管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管理目标。然而知识管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管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

五、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探讨

根据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于是国内有学者从管理的这一新职能角度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职能,认为知识管理具有学习、中介、控制、创新4种基本职能。而费拉保罗则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流程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他提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自身的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功能,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具体认识知识管理的这四大基本职能呢?[9]-[10]

(一)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管理功能

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收集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只提供某种方式用以捕获知识并在线存储它们的技术位于最底层,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其下层则包含了更为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它们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或联系。而工作流技术则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功能。最终,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人们所捕获收集到的知识。

(二)内化功能——对知识处理的管理功能

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在内化过程中,人们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帮助研究者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沟通,澄清那些与以往通过外化得来的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储存。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中介功能——对知识传递的管理功能

中介过程强调明确、固定的知识传送,针对的是无声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的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和兴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人和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同时通过群件产品、企业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等技术来实现自动化。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获得并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认知功能——对知识运用的管理功能

认知是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现有技术很少能实现认知过程的自动化,通常都是采用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综合实现决策的支持和辅助。可见,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收集到的知识,认知过程是工作流系统被赋予一种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工作流引擎便能依据近似的情形自动地做出决策。这一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终效果。

六、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徐勇等人(1999)也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显然,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思路上存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使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呢?[11]-[14]

策略一:建立知识管理部门,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机构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才能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内部的成员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知识工人成为企业的中坚。与一般的操作工人不同,知识工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能利用各种有用知识来发展新产品和服务。知识工人与操作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人对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对知识的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设立知识主管成为必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谈及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时都无一例外地指出设立知识主管的重要性。知识主管CKO(ChiefKnowledgeOfficer)是随着企业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过渡由信息主管演变而来的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但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又不能简单的把他看作是信息主管的完全替代和延伸,因为这容易导致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CKO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注重知识与信息的时刻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在工业经济时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层组织结构的刚性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蔓延到各行各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起来:一是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即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由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虚拟企业。二是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网上建立消费者同盟,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反映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所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首先,根据信息沟通幅度原则,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减少部分中间层,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两端建设:一端加强企业的R&D工作,加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另一端按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知识向资本的转换,尽量减少知识在企业中的传递成本和时间,加快知识的周转和流通,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间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将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和效率,成为组织扁平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网络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andExtranet),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利用网络对企业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让知识在企业中广为传播和利用,让员工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这不仅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实施知识管理所需的成本。

策略三: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从事知识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应以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管理创造力的工作。无论是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这是创造力滋生的肥沃土壤。国外有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成员往往生气勃勃,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我们所要创造的工作氛围,正可以用“生气勃勃、充满激情”来概括。在这种氛围下的员工,应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精神风貌,其特点是:人人都希望本组织、单位、企业兴旺发达;人人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去创新;人人都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去更好;人人都感到在这里找到了最能体现自己智力才能的位置。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知识运行机制主要指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高效有序运转的机制,主要包括: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等。

知识本身的外部性导致知识可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而知识创新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另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构成另一对矛盾。因而知识拥有者为了回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就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因此,就要求知识主管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及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即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此外,建立一个利于知识交流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企业发展沙龙机制等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制度。

要将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必须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除了有创新成功奖励机制外,还应该建立起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就应该对各个岗位和职位予以定级,根据不同的级别规划可以失败的辞书、项目数、时间和经费规模。在上述范围内允许失败,超出范围的失败是不受支持的或者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样,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创新意识就会增强,显然,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除了限定宽容的范围之外,创新失败宽容机制还要求失败者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成相应材料,供其他人参考。这样,就将主观上不愿意看到的失败客观上规范起来,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同时找寻失败原因,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策略四: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形式访问外部知识库,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工业经济时代提出的收益递减律认为,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所获得的边际效益就越低。因此,企业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资源上,如货币、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收益递减率已无法解释为什么比尔?盖茨仅凭视窗软件便成为全球首富,而且每天至少有几千万美元进入他的帐户。这种新现象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收益递增率即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将越多。它的运作方式就像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一种有机体的繁衍,只要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必须跳出传统经济理论的圈子,转换思维角度。传统经济理论不仅认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是递减的,而且认为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双赢的状态是不会出现的。而现代分子经济学认为,双赢状态是完全可能的。微软公司、联邦捷运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微软公司由于重视也极善于处理好产品最终用户、零售商、专业制造商、竞争对手和政府部门这五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网把它巩固下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因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以各种形式来加强联系,建立一个递增收益网络。企业收购或兼并是一种潜在的投资,能缩小知识差距。如在适当的条件下,兼并一个在特殊市场建立销售网络的传统企业,可以极大地改善收购者的市场机会。战略联盟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而广泛合作的方式,每个合作企业都可以从对方获取物资资源、市场、知识和资金,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产品链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产品系列的不足,目的是减少成本和风险,缩短上市时间,控制知识流动,降低竞争程度。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中存在的知识链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合作,它是指: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和获取知识,基于战略利益(如规模经济利益)是它有别于其它合作方式的地方。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对知识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企业永不枯竭的资源。

策略五:重视人才管理,构建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在传统工业经济下形成的激励制度是建立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之上的,知识没有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各种类型的知识只不过是由于“雇佣”而生产出的副产品。尤其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是以“官”为本位进行划分的,企业内各类专家型人才得不到应用的激励。组织成员的各类创新活动,无论对企业的价值再大,多以“奉献”二字一笔勾销,从而使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应该承认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用性,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应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如美国IBM公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同时也可以采用知识晋升和知识署名制度,来激励为公司取得较大知识成果的员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知识培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营即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不仅是一种时尚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能够使员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成果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员工培训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效应,有的企业担心一旦员工跳槽,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所有的培训将变成沉淀成本。其实不然,企业领导人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在人才开发上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经营的投资。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加员工的培训投入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工作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感和成就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减少员工跳槽的现象。同时,培训还可以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进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

七、结束语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体系,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尽管它现在还不成熟,但它无疑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已被推上了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尽快掌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p学术界,p2000.5,(84):16-17.

[2]汤发良,宋旭琴.知识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J].企业经济,2000,(8):83-84.

[3]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

[4]杨冠琼.企业成功的金钥匙[J].p经济管理,1999,(11):57.

[5]陈柳钦.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2,(9):50-51.

[6]饶p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J].p经济管理,2003,(316):45.

[7]张p芸.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新课题[J].p财经科学,2000,增刊:347.

[8]白p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初探[J].p情报科学,p2000.6,(6):516-517.

[9]郭东强,张向前,林美容.浅析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5):48-49.

[10]段尧清.论知识管理的职能与特征[J].p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29-130.

[11]田正育.知识管理的类型与开发[J].p企业改革与管理,p2000,(6):8-9.

[12]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2

从经济学角度讲,经营者的利益主要存在于企业的持续成长之中,经营者一旦失去了企业,就失去了他们的一切,所以,从利益驱使机制看,可能再没有比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生存发展的利益群体存在了。由此可见,这个经营者阶层的首要追求或者说他们的梦,就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了。

(一)发展的含义

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首先理解“发展”这一基本概念。我们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由有着共同目标的利益群体组成的有机体,因而可以用相当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发展”一词来表现企业的存续状态。一般认为,企业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殖、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即企业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变得“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得“更强”、“更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讲,“质”的变革或创新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量的扩张只是成长的结果,可持续强调的是成长的过程。只有保证了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才能有不断的成长结果。

(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

有一类企业一直在盈利,但它们不一定在发展。比如有的百年包子老店,每天它都只加工和销售20笼屉包子,多一个也不卖,不象麦当劳一样到处去开连锁店,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持续但没成长。另一类企业,设立后扩张很快,几年内就成了知名企业,但很快又由于战略失误或运气不佳销声匿迹了,我们有时候把他们比做“高台跳水运动员”型企业,三步两步爬上去,一个下子就掉了下来,属于超速成长但短命的企业。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成长而没有持续。很显然,我们要在此定义的企业可持续成长不是上述这两种企业。

给企业可持续成长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件很困难的事,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可持续成长的含义会有相当大的区别。排除某些特例,我们可以对可企业的持续成长作如下定义: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三个特性:(1)持续性。较长的时期是企业的持续性指标,可以用超过业界企业平均寿命为基本尺度。(2)成长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各种经济业绩与组织革新状况作为尺度。(3)变革性。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状态性指标,由于不断变革过程的存在,我们就不否认企业可能在一段时期出现的成长道路的曲折,比如暂时的经营业绩下降和组织机能弱化,这种现象在可持续成长企业看来是正常的,甚至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所必须的。

(三)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含义

可持续成长企业是指具有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内在机制的企业。这种内在机制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持续成长为企业行为最高目标或核心价值观,二是以认同这一目标和价值观的职业经理人(即具有独立性的经营者)及其接班人为经营主体。具有了这种机制,并且一段时期内又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变革性的结果,我们就说它们属于可持续成长企业。

(四)注重可持续成长的原因

我们以可持续成长为管理重点,首先是以研究和解决现代企业有成长无持续或有持续无成长这一普遍现象为基础的。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一个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比如阿里·德赫斯的《长寿公司》和柯林斯、彼瑞斯合著的《企业不败》。可以说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活得越来越不容易了,这使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们都开始关心可持续成长问题来。其次,现代企业越来越以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为目的,没有改变其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它在市场上购入所需要的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过程将这些要素加工成带有附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再到市场上交换以取得利润。这个利润的取得和再投入是企业生存与成长的经济基础。但是,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的同时,也还是一个社会性学习组织,而且这一特性在日益增强和凸现。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必须通过企业内外人们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人们在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决定目标、解决问题、处理信息和积累经验等知识活动和学习活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就是工作,生产自己就是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现代企业要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但更重要的是要生产自己,即不断提高企业更好地为市场提品和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自己的成长不低于工作的成长,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再次,企业可持续成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宏观经济领域,早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开始,就向人们敲响了要注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警钟,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人类努力,使人类生产中所用物质资源越来越少,知识资源日益增多,这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得到日益确切的保障。在经济领域,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正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经济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从事商品和服务的创造及交易活动的企业。因此,没有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人造系统的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成长的可能。

(一)从理论上讲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这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它有着其自身的特性。(1)企业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它可以根据目的,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比如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市场营销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适应性,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为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平台。(2)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换句话说,一个企业可以死亡,但不是必然死亡。

(二)从实践上讲

世界上持续优秀和卓越的公司还是很多。那些长盛不衰、持续成长的优秀企业,都是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变革企业系统的结构,达到适者生存的结果的。这样的企业一般是具有优秀的自我学习特性的组织,这种组织能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新的知识资源,不断地再造系统来保持整体优化的状态。例如:《企业不败》一书中举了一批这样的公司“GE、3M、波音、IBM、运通、福特、HP、强生、P&G、迪斯尼、SONI、沃尔马特、摩托罗拉”等世界级著名公司。人们对这些公司持续优秀的评价不只是来自其业绩,更多的是来自其形象:(1)有40年以上的历史;(2)在行业中首屈一指;(3)得到有见地的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赞誉;(4)给世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5)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等。

三、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

企业持续成长本质上是企业寿命问题。追求企业持续成长即追求企业长寿。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成长呢?下面从延长企业寿命,注重企业文化,合理运用人才三方面来探讨企业成长的途径

(一)延长企业寿命

企业家们关心的是,在或长或短的寿命周期之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寿命周期理论是经济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其描述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技术、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在其诞生之后,一般要经过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有产品的寿命周期,技术有技术的寿命周期,事业有事业的寿命周期,很自然,如果某个企业只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仅仅依靠某种技术,或执意坚守某个特定事业领域的话,这个企业必然会与这种产品、技术或事业的兴衰走出同样的寿命周期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也有企业的寿命周期。这当然是每一个具有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一般都极力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希望获得更长更好的效益。

延长企业寿命可通过如下手段得以实现:(1)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革新超越某一产品的寿命持续成长。(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某一技术的寿命周期而持续成长。(3)企业还可以通过事业的追求或转换,跨越特定事业的寿命周期获得持续成长。(4)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构建新的制度平台,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精神上的年轻。

(二)注重企业文化

与可以枯竭的物质资源不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崇拜式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有意识地灌输核心价值观的行为。(1)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例如,研究表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个高背景文化市场的“模仿倾向系数”都大于美国。他们新产品引进比较晚,但普及速度都比美国快。(2)文化影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在日本却表示祭典之意。(3)、根据文化差异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方法。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决定进入市场的方法,这是决定方案取舍的关键因素。(4)企业文化成为激荡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个员工众多、民族不同、价值观不同的复杂和权力分散的环境中,管理的首要决窍是,明确自己的企业文化。如:IBM意味着服务,有了企业文化作为内在动力,在公司面临困境时,公司仍能继续存在,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以以下四种类型为模型:(1)母国文化主导型。这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以及由谁来与中国员工有效沟通,将成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2)当地文化主导型。若以中国文化作为主导型,注重人际关系,关注员工的社会福利,按员工的资历决定其升迁。那么极易给公司管理造成动荡。(3)文化合作型。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母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当地管理者加强合作,其主要的手段就是沟通,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4)文化融合创新型。例如杨森公司以中美文化的优点为导向,结合公司的发展特点,创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以这种文化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文化模式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贯彻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不是万能的,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文化的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指引企业长期发展路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文明,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重视将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的机制。不管企业发展到多么辉煌的地步,员工的财富得到多么丰富的积累,企业依然不会失去“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合理运用人才

企业可能拥有出色的创意和丰富资源,但没有适合的人员实施管理,最终难免失败。要想使企业持续地发展,企业就得在用人方面下一番苦工。就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看,企业应当打破常规,创造性招聘人才,发掘人才,不断得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

(1)全新角色、更多的互动——多层团队系统

多层团队系统是一种新的用人理念,它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多层团队系统的设置遵循一条指导原则:企业架构的设计应确保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全局都能心知肚明,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各尽其力。三个不同层面的团队在管理上各司其职,分别偏重于高层管理,策略及流程控制,以及具体行动的贯彻执行。这种划分旨在将高层的静态目标,细化成企业竞争中至为关键的业绩差距,并最终付诸行动,以在短期内弥补业绩差距。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2)依靠推荐

推荐也是使企业获得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员工发展计划”吸引人才。给予他们经济鼓励,促使他们不断来为企业工作,使企业成为他们最理想的工作单位,而企业也因此招募到理想的人员。

(3)企业文化的吸引

作为企业要深知员工重视什么,就能吸引和留住员工。就整体而言,薪金、福利计划及奖励综合起来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而且企业制定这些政策时必须确保妥善,杜绝后患。要保持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倾听员工的心声不可或缺。因此,企业的另一项革新是全方位网络化工作总结与反馈机制。这一系统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持续评估。如此做法创造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话,而周密的组织结构又确保了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接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管理层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反应。

(4)努力留住人才

最优秀的企业都深知,留住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要想留住企业中最出色的人才,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最具挑战性、最有益、最合他们心意的文化。在为知识竞争的行业,关键是创造一种学习文化和鼓励知识人才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给予员工优厚的薪金待遇,有时还要发挥些创造性。企业的人员配备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困难、最复杂的环节。关注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兴衰。

四、结语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可持续成长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过去的种种传统做法将会随着这个全新理念的到来而烟消云散,迎接企业的将是企业管理的新纪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3

懒即懒惰的懒。大家也许对勤奋管理、勤劳管理比较熟悉。那么,为什么提出知识经济与懒管理呢?所以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问题:懒蚂蚁与懒管理

懒蚂蚁现象是有关生物学.即昆虫学上的一个问题。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王国里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其中有20%的蚂蚁不干活.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东走走,西逛逛.好象无所事事。为什么呢?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中所需的面包渣儿、肉骨头、茶叶子没了,比如在一个宾馆找不到新的食物了,但隔壁的宾馆还有,勤劳的蚂蚁就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了,不知道新的食物来源,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这时,那些“懒”蚂蚁站了起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噢!生物学家明白了,所谓懒蚂蚁,不是“懒”,而是在思考、动脑。其实,这个现象与知识经济时代动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大量的“懒”蚂蚁,“懒”管理。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全球人类,无论是中华民族、美国人、欧洲人,都在发生着三个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特产、是变化“快”。科学技术发展得快,企业的产品变化得快,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20年前的世界前100强或50强,今天还剩下几家?今年所排得上的也不过十几家,这种世界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人的一半,38岁。那么,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讲,可以说每天有新的企业在建立,旧的企业在破产、倒闭,因而变化非常快。而这些数字是近50年或20年的数字,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数字,试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疑就更快;

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如果说“快”是指时间的话;那么“大”则指空间。信息化社会,信息经济化就是全球经济化,你所使用的电脑网络上的Interl网络,这些变化是全球性的。你设计的东西是全球性的。过去,中国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现在能封闭得住吗?信息时代的变化,涉及面之广,全球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要卷进来。

第三个特点是变化“多”。如果变化仅是单纯的、简单的大、快,也没有什么可怕。可以讲,世界上有多少人,也就有多少人在变。现代人强调的是消费个性化。人们的思想、知识、观念都在变化。去过北京的赛特、燕莎友谊商城去看过的人,也许感到商品种类之多、变化特大,而若到过香港、日本、美国高档商厦观光之后.就感觉到北京与之比,就是小巫见大巫。在日本或美国的大商厦,单说到我们密切相关的照相机,就有几千种,同样一种相机,各种颜色,同样颜色又有不同的款式。

面临“变化快”、“变化大”、“变化多”;就企业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战略问题。有句通俗的话讲:“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一种情况是做对的事情,另外一种情况则为把事情做对。做每件产品.从其本身来讲,没有什么挑剔的,工人很勤奋、努力、日加班,夜加点.非常辛苦。把事情做得很对,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再完美、价格再便宜,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照样堆积在仓库中。这是将事情做对。反之,我如果做对的事情,我开发出来的产品适应市场的沈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使产品的价位比较高.甚至还不很完美。试问大家,哪一种做法好?!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由谁思考呢?不是由“勤蚂蚁”,而是由“懒蚂蚁”来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高度的知识文化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素质的人才能成为“懒蚂蚁”。懒蚂蚁,他的脑不“懒”。

在20年代,生产一部汽车,其85%的财富是由投资者与工人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年代的汽车技术含量低,管理比较少,比较简单。但到90年代,比如生产一部价值百万以上的奔驰车,投资者与工人在这里创造的财富是多少呢?不足10%.而90%以上是由工程师、管理人员、总经理、营销家、广告商、战略家,这些“懒”蚂蚁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呢?现代汽车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要考虑节能,跑得快,美观、价格低廉等等,这些问题是一般投资者与生产工人能解决得了的吗?这是知识的含量,知识的力量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我所分析的第一个问题是懒蚂蚁、懒管理。是知识型管理。“懒”管理;并非懒。

第二个问题:增长点

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所经营的领域.所开发的产品,所组织的项目.其增长点在何处?这是跨入90年代,大家所谈论频率较高的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用句很普通的套话讲,增长点就是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就中国目前为止,所有的报刊,论点对“高附加值”比较倾向的理解是“高科技、高投入”,才有“高附加值”。我个人的理解则不尽一样。这就是把“高附加值”解剖了。

首先,谈“高”。高科技、高投入,对!但我的企业就是简单生产,产品是杯子、夹子,怎么能够产生高附加值?那么,我说可以.这就是高水平的生产管理。通过高水平的管理,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质量;通过高水平的营销来打开市场。这不是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试想一下。同样生产一种款式的服装,我的服装可能在布料、成本跟他的差不多,但是我的是中国名牌、知名度比他的要大,就能产生高附加值。当然,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营销,高知名度的品牌,都能产生高附加值。那么,高信誉度能否产生高附加值呢?我的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之间,什么优势都不占,但我的产品售后服务好、信誉高,照样能产生附加值。还有一个高,就是企业领导人素质高;有高知识水平的领导人,高质量水平的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附加值;不一定就意味着必须是高科技、高投入。这些都是狭义概念。

第二点,谈“附加”。我们一般认为,“附加”,即是要知识含量增加,“加”,确实能产生高附加值,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减”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海尔“大地瓜”洗衣机就充分利用了“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并受益匪浅。西方有些企业的管理采用简化管理。不要想“加”,其实“减”的管理照样产生高的附加值,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环节上是否需要减掉,你的产品有些复杂多余的功能是否可以减掉一些。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个观点,“减”能产生高附加值.很简单的一句话:减人增效,那不就产生高附加值了吗!另外,“乘法”也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1+1+1”加…,10个1相加不就是10乘1等10。乘法就是组合,组合同样能产生高附加值.举例说,北京电视台有一少儿栏目,叫“七色光”。可以设想他们出了一套叫“七色光”的图书。包括许多内容,如儿童童话,少儿民间故事,少儿诗歌,散文等。但是对于这套丛书,如果只买一本,那只会是红颜色、绿颜色或者黄颜色的。如果把这套书全买来,摆在一起特别好看,这就是六色光,这也是乘法,不断地相加。西安的兵马俑;轰动世界,但是你只有到西安身临其境地去看兵马俑,你才能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看到那威武、壮丽的宏大场面。这是组合。如果,我把几个兵马俑,拿到北京,拿到海外去展览。看,单个地看兵马俑,好看吗?也好看。但是能看出那种阵势,那种气势,那种精神.那种力量吗?大家也有不少看过西安兵马俑,我想都有这种体会与感受,这就是“乘法”问题。所以说,“高附加值”产品不要仅想到“附加”,你要想到“乘法”或“减法”,也

能产生高附加值,这是第二个解剖点。

第三,点:谈“值”。说到“值”,顾名思义,即“价值”,高附加值就是要讲“价值”。还有人说不仅是价值,而且包括使用价值。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古典经济学中早就论证:商品有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但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是不够的。把思维的空间再拓展开,我们的“高附加值”是怎样来的?试问;时间有没有价值?有价值。元旦、春节期间,你的商品零售额大增,美国圣诞节之前的一些时段,所销售的商品占全年总见的三分之一。这个很简单,衣服、时装要赶季节,这个时间是价值。赶时间.赶季节这个固然很重要。我们中国的商品,尤其是出口商品,在这方面就比别人慢,交货迟,拖拖拉拉的,最后这个时间价值丢失了。但我还想谈另外一个方面。你找一些时间的点,比如说北大百年校庆有没有价值?温州、广州一些地区,有不少企业家一年掏十几万元来学习,这些人在北大没有白学,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捕捉信息、抓住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制作纪念表、校庆纪念徽章、领带之类,大赚其钱。所以说,时间能产生价值。

还有,“数量”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还用说,物美价廉。我价格卖得便宜,数量卖得比你多,这不赚得就比你多吗?反之,难道卖的多就产生附加值吗?物以稀为贵。卖的越少,赚钱越多!因而说,产生高附加值.有时多能赚钱,有时少则更能赚钱!在全聚德举办135周年店庆活动中,他们在德国葡萄酒商那里订购葡萄酒,有干红、干白,专门出1350瓶或13500瓶。限制数量,产生价值。还有,地名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呢?哈尔滨的冰灯节、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景色等很多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都能产生高附加值。最后说“商品”,比如杯子、话筒、夹子、钢材、家电、汽车都是有形的,这是在一般人看来,但在“懒”蚂蚁眼中,不仅是有形的,还看到无形的。所以对高附加值来讲,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你要不仅看到有形的东西,还要看到无形的东西有多少!服务,能产生价值.是无形的。但同样是服务,我这种服务能产生高附加值,而你的则产生不了。做个对比实验,三家空调器生产厂家都说他们的服务是第一流的,国际五星级的。好,晚上,打一个电话,给第一家讲,家里的空调坏了。回答说:噢,后天马上派人到你家去修。因为明天是星期天。得到这个回答,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周为在中国,消费者很少能坐到上帝的位置上去。明天也就凑和着到商场避一下暑。再打电话到第二家,回答说:好!明天早上去给你修或调。第三家,回答:“我立刻去给你修!”评比一下,今后你还会买哪一家的空调呢?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仅是质量竞争、价格之争,很重耍的是服务的竞争。

“文化”能不能产生价值。海尔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正因为文化含量大,文化产生价值。金利来领带、皮尔·卡丹服装、耐克运动鞋.因为其文化含量高,所以产生高价值。也就是说,你的企业,如果是同样资金、技术、生产水平,若注入了无形的文化含量.则能推动商品价值的实现。如果说你这个人没文化,很不高兴,但说你的企业没文化,你不在乎,企业产品还需要文化吗?错了!企业、产品不仅需要文化,而且要大大增加文化含量。

总之,企业发展寻找增长点,就是要产生高附加值商品,我将这个问题解剖。我认为,对于所有人、企业都适应,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并应用。可以将它分解开,也可以重新组合起来,产生无穷的变化因素。那么,你还发愁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是第二个问题,也是“懒”蚂蚁思考的战略问题。

第三个问题:“四眼”与“四化”

做人要有千只眼,做企业家要有四只眼。

一般讲,国外的企业家、领导做企业仅需两只眼就够了。一只眼睛看市场,企业外部,另一只眼睛看企业内部。大家都明白,不管做任何企业,都要看市场的,所以讲第一只眼睛看市场,那么第二只眼看什么呢?看企业内部的员工,你的员工素质怎么样,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这是外国企业要看的。中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领导者一样要看,这是跟外国的一样,但中国的还需要有第三只眼睛,那么第三只眼睛看什么呢?看政府。为什么要看政府?乡镇企业要盯着县委、县政府有什么主政策要出台,包括我们省里有什么宏观政策要调控等。因为这个政府里有很多职能部门,什么税务局、工商局、卫生局等。就连计划生育部门你都要看。如果忽略计划生育,你的员工超生,你的企业就要受罚款。还有什么清洁卫生、植树造林都要你参与。第三只眼睛更重要是要看到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的政策,消费及水平,如何扩大内需,如何启动、拓展农村市场等。这些都要看。那么还有第四只眼睛,看什么?

第四只眼睛看世界。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大多没有这个体验。在外国企业,看市场,本身就包括世界市场、国际市场。那么有人提出:我的企业产品只需在本地区销售,连中国市场都不用看了,更不需顾及世界市场。此言差矣!要看!东南亚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有没有影响,多多少少有影响吧?所以说不能忽视看世界。还有,今后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国门打开,外国企业的产品更多,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你不要看世界吗?即使你不需要,不主动看世界.那么就在你的家门口,就逼着你看国际市场。柯达、富士、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哪个国家的?我有一句话:现在市场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大家也许置疑?国际竞争不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那么,你说柯达与富士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麦当劳、肯德与上海的荣华鸡、中国的一些快餐业之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国内的海尔、长虹,还有我们的洗衣机、冰箱、彩电、VCD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没有遇到德国、美国、日本等企业的竞争吗?另一个方面;国内市场国际化。如何解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众多的国际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你到商场去看一看,你的商品所处于的市场仅仅是国内市场吗?你的产品在国内本上的销售、竞争已不但是与国内品牌的竞争,而且是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了。因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逼着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要去看世界,需要有第四只眼睛。

那么,这四只眼睛的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四化”。这“四化”不同于“四个现代化”,而是专指对于企业管理、产品营用的“四化”。

第一点,精确化

你看市场,一定要准,要精确。否则等于白看。如果你要上一个项目,上一条生产线,在此之前,看市场看花了眼或看走了眼。社会不断重复生产项目,就会有很多的库存商品征滞销。为什么有的商场或商厦开了没多久就关张倒闭了呢?那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看清市场。

第二点,细分化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有的企业经营者号称全中国都是他们的市场,全国人民都是其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可能呢?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都不存在了?我们开发产品,必须确定产品的具体消费对象,我们的产品是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年龄段、哪种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否则注定要失败。“奔驰”车有奔驰车的消费群体,“捷达车”、“红旗车”也各有相应的消费群体。这就是市场钢分化。

第三点,深入化

仅仅精确化、细分化还不够,还必须做到深人化。什么是深入化?尤其在研究市场时,必须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动机。目前有关市场营销的一般消费者动机.无外乎求美、求廉、求“名(名牌)”、求奇、求新、求异、求同等等。这是目前各类市场营销教科书的普遍说法。但是我们在思路上应更深入一些,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说,别人求廉,我们难道不可以求贵吗?一般商品确实是价格低廉一些比较畅销。但是如果我们开发出的商品别人没有.迎合一部分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消费心理,我们反别人之道而行之——“求贵”。这种“农贵”的成功案例很多。

我们还可以反“求美”之道,转而“求丑”。有些商品别人“求美”,我可以“求丑”,比如不倒翁、哈哈镜,显得可爱,丑得逗人乐,电影、戏剧中的丑角,特别受观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求新”来说,别人求新,我可以求旧。古董、邮票等.越旧越有价值。还有服装行业,时新虽然受欢迎,但传统服装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旗袍、中山装.开发得好,一定很有市场。而现在很多古迹.整旧如新,反而失去其价值。

第四点,模糊化

有时研究市场应该稍微模糊一点。产品定位很多时候不要太准确。现在男性服装和女性服装并不一定严格区分开,比如牛仔裤,以前是男性服装,现在发展到许多年轻姑娘也爱穿,而且消费量相当大,这就是市场定位的中性化、模糊化。所以说,有时候,市场定位时模糊一点比精确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与郊区的界线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那么精确,该精确时就精确,该模糊时一定要模糊。

二、知识经济与软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它对经济发展的直接页献,超过了其它生产要素的总和。如果说以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智本”。与作为物的生产要素不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五是以多为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张,企业的营销,企业的管理,都需要“软”的运作。

第一个问题;软扩张

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发展,实现扩张仅在内部积累是不行的,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必须要通过外部的扩张、外部的兼并和外部的发展。通观全世界大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外部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关于外部的、软的扩张,我提出了“鱼论”。扩张的进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型,“大鱼”吃“小鱼”。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硬的扩张,它是通过实力和资金实现的,靠的是硬件。

第二类型.“快鱼”吃“慢鱼”。现在企业界有不少“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即小企业吞并大企业。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快鱼”吃“慢鱼”,这里的“快鱼”,靠的是技术,是管理。这是一种软扩张。

第三类型,“鲨鱼”吃“鲨鱼”,即强强相并,如麦道与波音合并。这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并,现在这种例子很多,特别是在金融界。当然,这种合并严格上来说是~种联合,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

第四类型,吃“休克鱼”。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软扩张的形式。这里的“休克鱼”,指的是这样一种企业,这种企业的机体并没有腐烂,其厂房、机器设备、人员素质都不错,但是企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市场销售不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对这种企业输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文化去刺激它。这种扩张是一种低成本的扩张。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就是这样一种扩张.这次兼并已被骗人哈佛案例。海尔兼并企业时,先派去的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文化人员和管理人员。海尔专门有个企业文化中心,专门研究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这些人员先去激活“休克鱼”的文化、管理和机制,之后再派财务人员、技术人员。但是这种扩张短时期内是低成本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很可能是高成本的,是包袱,甚至可能被这个包袱拖垮。所以吃“休克鱼”一定要小心,不要吃到“死鱼”、“烂鱼”。

关于“鱼”论方面,我还提出一个主张;要吃“生猛海鲜”。这种“生猛海鲜”的市场占有单,企业机制各方面都不错、但有可能有资金不足等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吃’它,这也是一种优势互补。不仅海尔如此,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软扩张。软扩张的特点是什么?相对于“硬扩张”来说,它更强调“软”的一面。强调知识,包括管理的知识、技术的知识、文化的知识。比如说三九集团总结其款扩张的特点是借鸡(机)下蛋,情网打鱼和借牌发展。这里的“鸡”是机制;“网”指营销网络;“牌”是名牌。在软扩张中,品牌是旗帜;资金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人才是后盾。这是软扩张的五个要素。

第二个问题:软营销

营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者的眼,这是60分的标准。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VCD厂家.纷纷瞄准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刻”,争“标王”。结果是纷纷扰扰,哪一个也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打动观众的眼。第二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对象的脑,这是80分的标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市场,打动消费者的眼已不是易事,要想打动消费者的脑,则更有难度。通过消费对象的大脑思考之后,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印象,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印象。1996、1997年中央台“标王”都是山东泰池酒厂。N96年花了6000万,成功了;N97年则要花3亿多做这个“标王”,这时消费者可以想一想:平均每天近100万的广告费要打入酒的成本里.每买一瓶秦池酒,其中要花多少广告费。而且一个酒厂,哪有这么大的产量,所以很多酒肯定是外来的,勾兑成的。这就造成了负面的印象。第三个层次,95分以上的,是打动消费者的心,军事上有“攻心为上”一说.营销也是如此。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可以从一个反面案例来得到某些启示。1997年,柯受良飞越黄河,赞助单位是哪家企业?很多人都认为是长虹,而实际上是彩虹集团。彩虹花了几百万的赞助费,结果却为长虹作了广告。为什么?主要是缺乏三点:

第一点是缺乏延伸性。延伸有前延伸和后延伸。戏剧演出中的前奏音乐,桥梁的引桥都属前延伸之列。黄河飞渡作为活动的中心和高潮,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宣传工作作为前延伸。活动之后,一定还要留给别人思考和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彩虹的这次活动有前延伸,但是做得不够。有“后延伸”,就是召集一批专家、记者总结活动失败的原因。以总结失败作为其后延伸,实在可悲。

第二点是缺乏系统性。彩虹集团虽然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做了广告,但缺乏配合、缺乏呼应、缺乏系统性。没有造成一定的“势”,就象手里拿着一度手榴弹,东奶一颗,西扔一颗,杀伤力有限。如果相成一束,作集束爆炸,则能摧毁一座堡垒。而且彩虹集团没有充分利用旅谢系统和当地政府的力量,这是其系统性上的一大缺陷。

第三点是缺乏深刻性。飞渡黄河定的主题是“振兴中华”。深刻不深刻?太大太空。这个口号是十几年前北京大学的学生喊出来的。80年代国门初开。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代的紧迫感压在中国人的心上。所以那时候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会令人热血沸腾。而在今天喊出,虽然也会激动人心,但已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创性,不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好的营销工作一定要有延伸性、系统性、深刻性,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

为什么讲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今后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金、资源,更重要的是拥有知识。但这个知识不是原有的;而是创新的知识——不断创造、提高、改善、升华的知识。因此,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力度要不断加强、提高。这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创新的形式要多样化。第三点,创新的步伐要加快。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一点:创新的内涵

应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发明,有悠久历史和巨大智慧的民族。但纵观我们民族的发展,可以说创新不足。这跟我国很长的封建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有关。总的讲,整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简单的小农经济,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些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保守。从春秋战国到大清帝国最后灭亡的整个几千年历史,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发展,若有一些,也仅是量变而非质变,这样造成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不会有更新。因为你的实践没有创新,你的思想、理论根本不可能创新。比如拿先秦孔子来讲,多少年来将孔子的思想、文化、几部经典著作作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可以说孔子的几部经典著作统治了几十代乃至上百代人的思想、头脑。这漫长的期间,没有创新。另外,在这些年代,没有搞商品经济。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竞争。因而讲,中国人一直以勤奋、吃苦、耐劳作为美德.而引以为家,但为什么不用创新改变这些吃苦耐劳的局面呢?为什么不能够吃一点香、喝一点甜呢!从这点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保守的一面。西方一位哲人马克斯·韦伯,曾经讲过,资本主义能在西方产生.而不能在东方产生,根本原因,东方民族比较保守、传统。这个观点,我认为不完全正确。比如说,近几十年来,亚洲的经济飞速发展,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崛起。但总的评价,是创新不足。

那么在西方是谁是先提出创新呢?是一位很知名的经济学家叫熊彼特,他在几十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发展,经济的飞跃是要通过企业家的。因为企业家能够创新。他的创新理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新组织。比如说,新市场,你要开创,北方市场不够,开拓南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打国际市场。而组织创新:其实就是企业制度的创新,不管怎么讲,这些创新是指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后来.这个理论家指出,你的创新不但是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创造环境,需求也同样,不仅要适应需求,而且要创造环境,创造需求。现在人都是在抱怨:现在市场疲软、需求不大。那么你能不扔在大环境是买方市场中创造出一个卖方市场的小环境来。总体上需求不足,为什么不创造出一个小的需求环境呢?你不仅要适应需求,还要创造需求,领导需求,吊着老百姓的胃口。老百姓还不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创造出来了,他就跟着你走。总之,作为企业家,你要不断地主动地去创造需求,而不是消极地去适应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创新的含义。

第二点:创新的外延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4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已然成为现在企业管理层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简而言之就是,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现代企业要树立经济管理的意识。经济管理体现在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论企业的类型还是规模的大小,只有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强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处理生产营销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降低风险。[1]

2现在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观念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管理层都存在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充分的情况,因为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使得企业只是追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利益,忽略了经济管理的工作。因为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百出,从而不能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经济管理不够重视,使得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比较模糊,这样就给经济管理工作的展开造成了阻碍,没有发挥其实际的管理作用,造成企业的经济问题,阻碍企业的长效发展。

2.2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因为企业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所以使得很多经济管理工作都没有办法正常的开展。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现代企业所实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以前的管理制度没有太大的不同,无法适应现在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为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就不能确保企业内部职责的划分是否合理,使得很多企业员工缺少责任观念,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

2.3没有创新的管理模式

现在,因为和很多现代企业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现在的管理模式没有发生重要的改变,而是继续以粗放型管理模式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渐渐被淘汰。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单纯的借用成功企业的经验,没有自主创新的观念,而且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

2.4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构成比较落后

经济管理组织的落后性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中的经济管理组织也要不断的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经济管理组织落后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企业职能管理还是采取直线式的组织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和现在市场相接轨,使得企业和市场出现矛盾,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第二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不合理,过程比较复杂,没有进行合理的职权分配,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大大的增加了管理层的管理难度,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第三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第四,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管理组织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比较落后导致的。

2.5人力资源稳定性不强,管理不完善

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进行,也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有关专业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技能培训,很多职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严重缺乏,很难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从而抑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于相关问题的问责没有追究到个人,使得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比较差,使得人才的发展不能及时的跟上企业的发展脚步,也渐渐的打消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出现员工频繁离职的情况,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3]

3我国现代企业强化经济管理的解决措施

3.1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健全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而且使用创新的方法去处理现代企业内部资源问题,这是所有企业都要高度重视的,也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基础。而且经济管理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代企业就需要在经济管理制度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现代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还需要给现代企业添加更多的活力和生机。现代企业还需要设立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不但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而且使得企业人员对现代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现代企业还要对经济管理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是很多现代企业必须要拥有的因素,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设立严格的法制制度,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工作的管理。现代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对工作抱有积极的心态,从而有效的处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3.2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第一要求企业拥有很强的观察力,以及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的掌握社会的发展状况。第二,对技术的创新同样重要,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技术的创新,才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三,还需要对营销理念进行创新,采取持续营销的方法对企业的库存和积压压力进行减少,有效的积累资源,有利于产品的不断创新。

3.3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

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采取组织结构优化的方式进行强化。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同步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恰当的分工,从而把责任落到实处。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明确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还要对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进行改变,加快信息之间的传播速度,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规范。

3.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来看,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满足三方面的规定。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相对于企业来说,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从而真心实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以便保证企业的平稳正常发展。然后,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过程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减少企业员工怠工的现象,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最后,健全相关的考评体系,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察,把评价结果作为企业奖惩的重要标准,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4]

4总结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5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的内容包括科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会计核算资料,需明晰市场发展社会诚信机制。

2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及重要性

2.1现代企业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关系

所谓的现代企业指的是建立现代制的企业。其基本的特征是,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依据证监会的相关要求,上市公司通常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而财务管理工作则是在一定目标之下,对投资、筹资、运营与利润的分配,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一项经济关系。依据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企业资源包括了有形与无形的资源、组织资源等,并且资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现代企业制度则可以将其归属为组织资源的类别,并形成管理能力。而账务管理工作则是介于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之间从而形成的对财务管理的能力。资源与能力之间能够相互作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也要求有能够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力又能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工作的推进,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与能力。现代企业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包括,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自负盈亏、产权清晰,经营发展不利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且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整合资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据现阶段情况变化进行不断变革,而财务资源就是企业所有资源中的一种。从此角度来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能够对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对资金负责并且能够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会计信息作为一项传统的功能应该得到保留并且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强化。而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考虑到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促进财富增加,利于社会生产。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能够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为决策人员提供信息支持,有效的实现筹资与融资,以此来达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2.2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正常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资金。企业发展需要三项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其中一项缺失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财务管理通过系统、科学地分析和计划,对资源合理分配。通过工作开展避免资源分配不均或者失调,影响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对资金或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保障资源实际效果与计划相符。从而确保能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撑。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高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作为组成现代企业的重要部分,同时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企业的传统财务内容与理念所面临着的挑战越严峻,目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单一的融资渠道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导致资金在运转过程中受到严重的阻碍。现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变革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宽了企业的原本的融资渠道,但是某些企业仍然具备有限的融资渠道,致使他们在巨大金融危机面前,与风险能够抗衡的能力非常小。与此同时,企业不能全面的了解相关的财务信息,其真实性与正确性很难把握,相应的便会导致企业能够在银行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最终造成银行不会给企业贷款的境况。总之,单一的融资渠道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应该对此加强重视。

3.2落后的财务管理方法

目前,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当中依然将较为传统的管理理念应用其中,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越权行事的情况时常发生。财务管理的方法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这便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财务的方法非常保守,信息化管理手段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便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领导的正确决策也会起到非常消极的影响。

3.3薄弱的固定资产管理环节

管理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是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关键部分,但是一些大型的固定资产并没有在企业财务的核算当中纳入进去,导致管理中出现非常大的随意性。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维护和保养大型固定资产的意识,当机器设备出现某些小问题时,不会去维修便直接选择弃之不用,重新再购买新的资产,如此一来便相当于提前报废固定的资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财务支出也逐渐增大,并且没有做好登记出租固定资产的工作,监督力度严重不足。

4有效解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为帮助现代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与发展的需要,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4.1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

当企业在融资方面面对严重困境时,企业除了需要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以外,还应该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即建立和健全决策体系,在决策某一提案之前,召集各级领导进行开会,对提案的本身所具备的可行性进行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下,来实施各项投资决策,对企业获取资金和渠道扩张的各种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对资金进行适当的分散,以此由于投资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获得显著减低,并且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留下充足的流动资金。

4.2使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基于当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今后必将面对大量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此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取代手工财务管理的方法,如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如会计电算化、EXCEL表格等来代替传统方法,以此保证工作质量并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使其能够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由此可见,企业应用对当下管理财务的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并且通过配置相对统一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来优化和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防范,避免黑客的入侵,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

4.3强化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积极的顺应时展的需要,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以此来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共享各方面的财务信息,做到财务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开化,以此有助于得到各方经济主体的信任和支持,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期刊。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当中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学会积极主动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在分析工具的帮助下进行财务工作,以此有助于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促进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由于人工失误所诱发的各种财务问题便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5结语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关系复杂的财务风险存在。对于此种情况,企业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技能与素质,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多方面措施应用,有效应对财务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企业发展而开展的,随着现代化制度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作者:曲飞 单位:大连驰敖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东霞.浅析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时代金融,2015(30).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6

1.1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优势

(1)相对于旧有模式,战略薪酬管理制度不仅着眼于对内的公平性和对外的竞争性,而且,其更多的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经营方法以及企业文化战略来确定薪酬管理模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尽力发挥薪酬的影响作用,全面发挥其激励性。

(2)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对薪酬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企业目标为导向,为最快完成企业目标为基础运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3)薪酬是联系企业与员工之间最直接桥梁,薪酬是企业为员工努力工作回馈的报酬,也是两者之间良好沟通的工具。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清晰的将企业价值观传递到员工价值观中,这样两者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1.2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劣势

(1)战略薪酬管理模式只是给出一种管理薪酬的方法和思路,并没有将精确地具体地设计方案展现出来,管理者在实施工程中多数情况是通过自身价值观和对工作效果的理解而决定薪酬的管理,这样就会存在很多误差,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阻碍。

(2)薪酬管理是指导性的行为准则,他的简历是以企业自身价值观和自身企业文化为背景的,当实施中没有直接反馈时,将不会直接对员工造成激励性影响。

二、企业薪酬管理的改革机制

2.1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方法

(1)实施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通过使目标的可视化,使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选择目标时,管理者应当注意,应当将吸引力强、可以直接引起员工兴趣的目标展现,使其充满斗志,将员工和企业的目标相结合,更好更快的提高企业发展计划。

(2)实施奖罚激励。在员工自身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时,应当对其予以奖励;与此相反,当员工没有按时按量完成企业交予之的任务时,如果不存在其他客观因素阻碍而未完成,则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同时,管理者应当了解员工对自身努力被肯定的渴望,在适当范围内,晋升员工职位,有效地开展激励机制。

(3)实施参与激励。当企业召开各种讨论会时,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言机会,鼓励员工为企业提意见,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提升员工的荣誉感,使其能真正参与到企业日常工作中,改变传统的领导讲话,员工执行的模式,给员工机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4)实施物质激励。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不仅可以对员工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帮助,而且也是激励员工积极性的良好方法。物质奖励是直接体现员工个人价值的载体,是企业对员工能力肯定的直接变现形式,员工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成就感。物质激励是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最重要的激励方法。

2.2激励机制的改革

(1)重视不同形式的薪酬形式。薪酬的形式主要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个方面,工资和物质属于外在薪酬,企业给于的荣誉和成就感是内在薪酬。企业应当注意合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有机结合,使员工能够更多的感受到企业为其带来的荣誉,使其享受工作,实现薪酬管理效果最大化。

(2)员工参与薪酬定价工作。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化管理,因此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应当允许员工参与其中,体现民主的原则,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制定出公平的薪酬标准,激励员工去完成各项任务内容,提升薪酬。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80-02

1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提出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2 企业文化与各管理环节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与现场生产管理

生产现场的有效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企业操作层面的现场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是自成立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氛围及价值观,只要有企业就肯定有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劣势企业文化之分。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于现场生产管理的高效性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企业的员工中对于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生产管理现场的局面不可能会是整洁而有序。反过来如果企业里存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生产员工新入职就进行专业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系统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远景、使命、价值观有所认识,了解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等,则无疑从根本上唤醒员工的企业主体意识,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同时也为有效导入5S等生产管理规范流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企业文化与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现在的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当中对企业质量管理均有表述,另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品牌的建树、营销管理的成败、成本管理的控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3 企业文化与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行业之间竞争到最后关头,无疑是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竞争。因此许多生产性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别重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文化导向,从统一员工认识上花功夫,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员工爱企、爱岗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弥补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从“要我节约”的被动式成本管制管理转变为“我要节约”的主动型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良好管理氛围。

2.4 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

环境是人们对于一家公司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建筑和办公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出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及其深层次的假设。此外,在建筑和环境的其它安排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家公司的文化,像体现员工福利待遇的员工餐厅、休息室、卫生间等的装饰安排,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在人性化方面的基本想法。所以如有条件,公司在搬迁新办公场所时就应考虑和企业文化理念相适合,在建筑和室内装饰方面充分体现价值观和基调,因为这些可以暗示文化所强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公司重视的是创新还是原则,工作中体现的是团队还是个人,员工是平等的还是有级别区分。

3 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3.1 分析内外因素,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而工业企业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员工所接受。如果他们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带动一批员工,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过程。再次,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内涵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3.2 把握企业形象,选择文化定位

第一层,理念文化定位。包含的要素一般有: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经营哲学等深层次的无形因素,它是决定企业CI战略价值的基础。第二层,行为文化定位。主要包括两大类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一类是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如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另一类是非生产经营活动,如员工的教育培训、文娱体育运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第三层,形象文化定位。形象文化呈现一种表层文化的特征,它主要通过企业的建筑物、工厂环境、品牌商标、图案标志、产品包装等有形的物质表现出来。

3.3 加强培训学习,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融入企业文化。

3.4 领导身体力行,信守维护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

3.5 建立激励机制,巩固强化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使其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

3.6 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企业楷模

成功的企业总是十分重视发现企业的楷模,宣传企业楷模,鼓励和提倡人们向英雄人物学习,使他们不仅为员工所熟悉和称道,而且也为员工所效仿。在树立先进的过程中,一是所确立的企业先进典型必须和企业文化价值保持一致性;二是肯定英雄的价值,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先进人物进行肯定、宣传,求得员工的一致认同;三是尤其要重视从普通员工中发现并树立卓越不凡的先进人物;四是要注意经常地推出英雄形象。

3.7 创设特定情境,加深文化价值感受

一个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场景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极其深刻,对人心灵的震动也更大。因此,成功的企业无不刻意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启发员工对情境意义的领会,加深他们对于企业所强调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创设企业情境的做法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采取某些具有象征性和戏剧性的做法,明白无误地告诉全体员工该怎么做,达到强化员工的意识、促使其行动的目的。如我国海尔电冰箱厂,在创建初期生产出了一批有质量缺陷但并不影响使用的电冰箱。厂长把全厂员工集合在厂区,亲手把这些冰箱一台台砸烂、碾碎,换来的却是全厂上下对质量空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海尔电冰箱厂也由此走向成功。其二是举行礼仪和庆典活动,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日本企业中,全体员工每天清晨都要在上岗前集体高诵厂训、高唱厂歌,重复和强化企业和工作的宗旨、规范,使企业文化观天长日久地植根在脑海中。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1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提出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

2 企业文化与各管理环节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与现场生产管理?

生产现场的有效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企业操作层面的现场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是自成立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氛围及价值观,只要有企业就肯定有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劣势企业文化之分。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于现场生产管理的高效性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企业的员工中对于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生产管理现场的局面不可能会是整洁而有序。反过来如果企业里存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生产员工新入职就进行专业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系统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远景、使命、价值观有所认识,了解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等,则无疑从根本上唤醒员工的企业主体意识,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同时也为有效导入5S等生产管理规范流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企业文化与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现在的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当中对企业质量管理均有表述,另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品牌的建树、营销管理的成败、成本管理的控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3 企业文化与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行业之间竞争到最后关头,无疑是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竞争。因此许多生产性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重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文化导向,从统一员工认识上花功夫,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员工爱企、爱岗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弥补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从“要我节约”的被动式成本管制管理转变为“我要节约”的主动型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良好管理氛围。?

2.4 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

环境是人们对于一家公司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建筑和办公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出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及其深层次的假设。此外,在建筑和环境的其它安排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家公司的文化,像体现员工福利待遇的员工餐厅、休息室、卫生间等的装饰安排,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在人性化方面的基本想法。所以如有条件,公司在搬迁新办公场所时就应考虑和企业文化理念相适合,在建筑和室内装饰方面充分体现价值观和基调,因为这些可以暗示文化所强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公司重视的是创新还是原则,工作中体现的是团队还是个人,员工是平等的还是有级别区分。?

3 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3.1 分析内外因素,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而工业企业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员工所接受。如果他们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带动一批员工,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过程。再次,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内涵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3.2 把握企业形象,选择文化定位?

第一层,理念文化定位。包含的要素一般有: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经营哲学等深层次的无形因素,它是决定企业CI战略价值的基础。第二层,行为文化定位。主要包括两大类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一类是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如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另一类是非生产经营活动,如员工的教育培训、文娱体育运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第三层,形象文化定位。形象文化呈现一种表层文化的特征,它主要通过企业的建筑物、工厂环境、品牌商标、图案标志、产品包装等有形的物质表现出来。?

3.3 加强培训学习,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融入企业文化。?

3.4 领导身体力行,信守维护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

3.5 建立激励机制,巩固强化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使其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

3.6 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企业楷模?

成功的企业总是十分重视发现企业的楷模,宣传企业楷模,鼓励和提倡人们向英雄人物学习,使他们不仅为员工所熟悉和称道,而且也为员工所效仿。在树立先进的过程中,一是所确立的企业先进典型必须和企业文化价值保持一致性;二是肯定英雄的价值,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先进人物进行肯定、宣传,求得员工的一致认同;三是尤其要重视从普通员工中发现并树立卓越不凡的先进人物;四是要注意经常地推出英雄形象。?

3.7 创设特定情境,加深文化价值感受?

一个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场景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极其深刻,对人心灵的震动也更大。因此,成功的企业无不刻意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启发员工对情境意义的领会,加深他们对于企业所强调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创设企业情境的做法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采取某些具有象征性和戏剧性的做法,明白无误地告诉全体员工该怎么做,达到强化员工的意识、促使其行动的目的。如我国海尔电冰箱厂,在创建初期生产出了一批有质量缺陷但并不影响使用的电冰箱。厂长把全厂员工集合在厂区,亲手把这些冰箱一台台砸烂、碾碎,换来的却是全厂上下对质量空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海尔电冰箱厂也由此走向成功。其二是举行礼仪和庆典活动,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日本企业中,全体员工每天清晨都要在上岗前集体高诵厂训、高唱厂歌,重复和强化企业和工作的宗旨、规范,使企业文化观天长日久地植根在脑海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