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3:57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1

文化馆(站)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农村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不掺杂商业化的品质,更具原生态的滋味,但规模小,人员匮乏,档次也相对较低,内容相对单一,这对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起到制约作用。文化馆(站)主动承担此项任务,因地制宜,在整体的高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众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文化馆(站)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开展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为各级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与平台。

文化馆(站)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文化馆(站)

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不断转变思路、转变模式,转变机制,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打破以往的单一化、形式化,从多方位、多角度增加文化内容。一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除了文化演出、文化娱乐活动,书籍下乡是不可或缺的。广大农民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了解社会、了解新事物,了解政府的新动向,以及时尚信息,多元文化,从思想根源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丰富了知识储备,增加新点子,新想法,有利于更多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文化馆(站)在发展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寻求与农民朋友生活的融合。大力支持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展演和少数民族歌手大赛等一系列可以展现农民精神面貌的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既激活了农村文化,又开辟一个展示农民多彩生活的平台。三是研究乡土文化,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文化馆、文化站正一步一步地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特别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而另方面,在许多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要扭转这一局面文化工作者及时地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创办文化大院这个平台,更多的农民朋友自编、自排、自演,在家门口唱起了大戏、扭起了秧歌,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节目更精彩。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也传递着为人、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语境。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整理,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理论,使之发扬光大。并且积级引导和鼓励农村民办文化健康发展,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馆(站)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手段

随着农民对科技文化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文化服务手段已不能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开拓多元化的服务手段是文化馆(站)近几年攻坚的课题。一是开展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渠道传播最新,最快的文化信息,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更新知识,进行文化交流,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步入了崭新的轨道。文化科技信息不断向农村广大地区延伸。高级新款的文化服务手段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组织农村文艺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到外边去,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拿来我用,将业余培养成专业,将单一的转化成多元的,将传统的升级为创新的人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文化馆(站)真正起一个传、帮、带的作用。

文化馆(站)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创重要经济支持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为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在文化政策、设施建设、队伍组建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以西部大城市成都为例,已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验城区,构建城乡一体文化的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成效[1]。我国人民对文化要求逐渐拔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人员、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等重要构建内容还需不断地完善与进步。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

1.1公民自由

文化权利的基本标准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每个国家的宪法制度与文化权利的文件内容都重点提到,国家公民有追求文化自由的权利,其中包含信仰、思想、艺术创作、表达等多方面内容[2]。我国所颁布的宪法内容中也明确表达了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国公民需要重视的是,国家表示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公民可以利用文化自由的权利放任自由。

1.2文化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有文化参与。现今我国开始鼓励人们创办民办图书馆。“科教图书馆”已经分别在10个省市创立了25家加盟图书馆。现今,民办图书馆数量快速增加。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协办、民企民办、民众合作创办等方式创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占比博物馆数量超过三成,已有30家有余。其次,公民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项目。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其建设的“垡头文化中心”以社区内的居住人员自由建设,并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实施政策。促使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文化。

1.3文化公平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方案能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与原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群众都应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公平。例如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其城市决定构建超出老百姓消费水平的公共文化项目,“大剧院”为体现最明显的项目之一。大剧院构建资金较大、票价超出当地实际消费水平、大剧院的文化项目与老百姓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收益不佳等等问题都违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2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意识的全民提升,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地区的政府部门为投入建设的主体,但国家公民的参与、对于社会文化的责任承担能力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国家政府部门与公民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意识的全民提升,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公众文化自觉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号召,国家与公民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根据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水平有待提升。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得出结论,从产生国家形态初期,一直由权利者与高阶层人士掌握文化资源,高阶层贵族和权利统治者拥有专享文化的权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也无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资源。也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从未产生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更无法唤醒社会公共的文化意识。社会发展到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制,我国公众才得以享受平民化消费和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平台,公众公共文化意识得到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决策层有直接的关系,更是公众文化需求的体现。

2.2坚决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

地区政府对文化共建有重大的责任义务,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地政府要保证社会公共文化的完整构建,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原则目标,坚决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具体规划、设备投入、设施建设、公共管理等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兑现对公众的文化责任。

2.3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

公众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文化实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矛盾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或其服务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公众参与文化服务没有积极性,其投入与产出也会出现失衡的现象。对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热度过高、群众过冷的情况。其中还有一点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设施中体现文化内涵较少、民众参与性不高,导致文化设施的用处没有得到发挥。政府可以将部分文化场所进行免费开放,将收入标准降低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消费水平。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积极拉动文化内需。

2.4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指导开展文化活动

我国人民群众基本都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都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扩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政府部门要将分散的人群进行整合,构建基层文化队伍资源。可以创立公众文化协会,由文化部门对协会进行管理与监督,并进行辅助创建,指导开展文化活动,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结束语

以上内容,充分说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政府要提高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公共群众建设基层、适用的文化设施项目,确保公共服务建设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崔莹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升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为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在文化政策、设施建设、队伍组建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以西部大城市成都为例,已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验城区,构建城乡一体文化的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成效[1]。我国人民对文化要求逐渐拔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人员、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等重要构建内容还需不断地完善与进步。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

1.1公民自由

文化权利的基本标准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每个国家的宪法制度与文化权利的文件内容都重点提到,国家公民有追求文化自由的权利,其中包含信仰、思想、艺术创作、表达等多方面内容[2]。我国所颁布的宪法内容中也明确表达了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国公民需要重视的是,国家表示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公民可以利用文化自由的权利放任自由。

1.2文化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有文化参与。现今我国开始鼓励人们创办民办图书馆。“科教图书馆”已经分别在10个省市创立了25家加盟图书馆。现今,民办图书馆数量快速增加。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协办、民企民办、民众合作创办等方式创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占比博物馆数量超过三成,已有30家有余。其次,公民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项目。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其建设的“垡头文化中心”以社区内的居住人员自由建设,并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实施政策。促使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文化。

1.3文化公平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方案能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与原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群众都应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公平。例如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其城市决定构建超出老百姓消费水平的公共文化项目,“大剧院”为体现最明显的项目之一。大剧院构建资金较大、票价超出当地实际消费水平、大剧院的文化项目与老百姓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收益不佳等等问题都违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2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意识的全民提升,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地区的政府部门为投入建设的主体,但国家公民的参与、对于社会文化的责任承担能力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国家政府部门与公民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意识的全民提升,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公众文化自觉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号召,国家与公民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根据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水平有待提升。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得出结论,从产生国家形态初期,一直由权利者与高阶层人士掌握文化资源,高阶层贵族和权利统治者拥有专享文化的权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也无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资源。也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从未产生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更无法唤醒社会公共的文化意识。社会发展到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制,我国公众才得以享受平民化消费和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平台,公众公共文化意识得到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决策层有直接的关系,更是公众文化需求的体现。

2.2坚决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

地区政府对文化共建有重大的责任义务,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地政府要保证社会公共文化的完整构建,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原则目标,坚决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具体规划、设备投入、设施建设、公共管理等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兑现对公众的文化责任。

2.3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

公众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文化实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矛盾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或其服务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公众参与文化服务没有积极性,其投入与产出也会出现失衡的现象。对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热度过高、群众过冷的情况。其中还有一点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设施中体现文化内涵较少、民众参与性不高,导致文化设施的用处没有得到发挥。政府可以将部分文化场所进行免费开放,将收入标准降低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消费水平。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积极拉动文化内需。

2.4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指导开展文化活动

我国人民群众基本都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都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扩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政府部门要将分散的人群进行整合,构建基层文化队伍资源。可以创立公众文化协会,由文化部门对协会进行管理与监督,并进行辅助创建,指导开展文化活动,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和谐文化

1.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有效进行

公共图书馆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图书馆事业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针对图书馆在信息共享中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是图书馆能无偿的为公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无障碍阅读。尽管出现了《知识产权法》等与信息有关的法律,但是对于图书馆涉及到的问题还是无法及时到位的进行解决。所以,急需专门的部门对图书馆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最有效的保护。

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在社会运行中,影响图书馆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作用的原理及运行方式,是一套激励相关人员进行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相应制度,即图书馆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内外在条件。首先就是资金的保障。建立公共图书馆的资金保障就是为解决图书馆的资金问题而设立的专门部门,主要以如何得到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何使其他部门深刻了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并给出最大的资金支持为主要任务。

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涉及到政治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的确定,优化图书馆服务等使图书馆内部满足其内部发展的各种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陈旧直接导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的弱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改变公共图书馆的这种地位,就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这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的首要问题。

2.优化馆藏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基础

2.1加强馆藏建设丰富和谐文化建设的资源内容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存储和开发利用的专门信息机构,是全体公民进行终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普及的关键场所。公共图书馆中保存着丰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自有文字记录起不断创造积累下来的。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与力量,必须要有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才能极大实现多种文化的融合。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具有传播知识、开发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收藏的各种信息资源,能满足各种令业、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又可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公众提供精神食粮,从而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资源支持。

图书馆集中了各家的言论、思想和观点,并通过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整理与加工成为新的信息,在提供给用户。人类的精神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再造。这里聚集了多种文化资源,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不仅可以合理配置馆藏资源,而且可以极大丰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本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的丰富的资源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资源基础。由此可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就是为和谐文化建设丰富文化资源内容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

2.2优化馆藏结构缩小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距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重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馆藏评估是系统的、有序的全面的对图书馆的资源及其效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相关度、规模、质量及分配的判断。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迅猛增长,极大地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因此,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协调好网络信息资源与纸本资源的关系,如何分配馆藏,成为优化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而实用的馆藏评估体系迫在眉睫。只有对馆藏资源进行质量评估,才能保障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才能保证馆藏质量的好坏。只有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在大众文化这方面的资源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摒弃那些低俗而又误导人们思想的劣质文献资源,使得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在较高的层次,一定意义上提升了大众文化的品味,从而也缩小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因此,优化馆藏结构成为缩小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距离的有效措施。

3.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将成为各个社会和谐文化普及与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础。随着图书馆服务意识的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成为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理念对于公共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深入分析并找到符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服务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馆员在对读者进行服务时,要充分的尊重人的价值、适应和满足人性的需要,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影响,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为读者进行服务,力求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开发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引导人们向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靠拢。美国著名科学家杜拉克说过:管理者是任何企业的最基本、最宝贵的财产。公共图书馆就是这样的一个管理者,图书馆的服务即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公民树立正确思想的指明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一读者的信息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的向读者提供服务。馆员在高度理解用户不同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予以极力和引导,让读者在新人、宽松、自由、舒适的环境中极大的汲取营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着主动服务、主动引导的为主,这就为和谐文化建设中解决多元文化与指导思想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用户只要在图书馆置身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都会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动上潜移默化的受到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公共图书馆首先要让图书馆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引导用户。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是素质层次接近且较高的读者群,而公共图书馆面对的则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服务对象。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带来了人的价值观的巨大变革。原有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现实社会生活也孕育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价值观念。许多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在这个各种文化碰撞激荡中,迷失了自我,导致了极端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即不和谐因素。甚至一些高素质人才因为树立了错误的思想观念而走向犯罪。公共图书馆根据不同的读者的具体问题进行引导,并通过举办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培训与讲座,对和谐文化的思想进行宣传和传播,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和谐文化是什么,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进行和谐文化,多种文化碰撞,孰对孰错。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问题;策略

建国之后我国成立了文化馆,作为我国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机构,文化馆发展成传播中华文化的阵地,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自从我国推出对外开放开始,经济就获得急剧发展,由此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传播先进科技上。伴随我们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同样日益提升,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个背景之下,国家需要切实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民众文化权益提供坚实的保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以来从事文化馆工作的经验,探讨了文化馆发展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文化馆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与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为推动文化馆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一、文化馆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这一宏伟梦想,一定要提升我国的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功能。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带动了广大名男子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在物质上获得充分保障的基础上,民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提高,文化馆将文化服务提供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的生活,令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文化馆是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关键一环,对充分确保广大民众的文化权益起着助推的功能。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有机组成内容,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属于社会文明成果,应当切实强化对该体系的建设,推动其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应当从广大民众的文化利益入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充分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非常有帮助。现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依旧停留在起步时期,尽管有了很多成绩,但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区域失衡等现象,这样就很难有效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在今后必须加强文化馆建设,推动其不断发展。

二、文化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文化馆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包括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不平衡,基层文化队伍不合理,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步提出对策做好铺垫。

(一)尚未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

现阶段,我国投入到公共文化事业上的资金不充分,所以,造成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充足的经费来提供支持,那么就无法开展公共文化事业。现在的具体情况是该项事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有些地区无法提供充足的文化产品。不仅如此,地区的经济状况同样能够对文化发展起到作用,我国在该项事业上的资金来源途径非常单一,单纯的依靠政府拨款来进行运作,明显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资金上的不足,使得文化设施不完善,广大民众在进行文化活动中往往会受到限制。因此,今后应当加大经费支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究其根源,关键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广大民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及国家经费的不足,使得文化馆和基层设施陈旧,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这样就很难引起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这与经济水平高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地区往往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文化馆与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比较科学,人民群众也非常方便参加各种相关活动,具有相对较高的参与热情。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缩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科学。

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文化馆的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相对较大,具有较为落后的观念,素养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工作的需求。尤其是管理人员,往往是年龄较老的人,没有先进的理念,开展活动的形式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对于各种先进的技术不能灵活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导致活动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四)公共文化供给的随意性比较大。

国家在文化供给上不充足,同时形式比较单调,所采用的方式相对落后,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不注重创新。文化馆从业者基本上没有专业背景,管理人员在性别搭配师不协调,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表明公共文化供给上比较盲目。

三、加强文化馆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推动文化馆发展,使其所具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必须重点把握以下策略:

(一)构建起完善的保障机制。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构建起完善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应当详细记录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收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以及方法,应当进一步优化经费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文化事业进程,不断拓展收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其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

(二)构建创新性文化馆。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今后应构建现代型的文化馆,不断提升其水平与层次,积极应用各种新技术,例如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良好的平台,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体验,使其技术手段更加现代化,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馆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创新管理机制,为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发展,构建起联动效应,从城市逐渐向农村的发展,采取流动服务的制度,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不断增加对经济落后区域的经费,在财政预算上侧重于这些地区,进一步拉近地区之间的距离,推动地区公共文化的发展。

(四)推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应当适当放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政府应当出面,来为文化馆的l展提供支持,做好宣传工作,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一起推动公共文化事业。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企业、个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捐助。应当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加大政府的购买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政府创办的文化机构,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是广大民众文化学习的场所。当前,文化馆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经费不足、人员队伍素质相对较差等,对于文化馆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严重影响,为切实推动文化馆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应当注重以下策略:构建起完善的保障机制;构建创新性文化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伟. 试论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地位[J]. 大众文艺,2014,24:18.

[2]姚广才. 关于文化馆和群艺馆专业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 艺术教育,2010,10:156-157.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 汉字微调 公共文化建设 社会性

“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内涵的集合概念。在我国,《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为“文化”一词的最早出现。简言之,文化就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积淀的总和。“文字”则是人类记录语言、文化的符号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字”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系列,因而包括文字在内的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区域的全社会所共享。作为“社会之公器”的文化,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并为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努力。

但是,教育部关于“汉字微调”方案论,则从多方面彰显了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偏失。浅议如下:

一、文字的功能作用

1.社会交际的功能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功能首先就是应用于民族区域人群的生产、生活的交际需要。由于环境、时空的变化,纷繁复杂事物的出现,人们仅靠语言进行人际交往已不相适应,“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为其繁。”(许慎《说文解字序》)因而文字自然成为继语言之后担负“交际”的重要工具。

2.传递信息的功能

人类社会活动交往的日益频繁,人类大脑思维的日益发展,社会信息量的剧增,传递信息的特殊使命因而为“文字”所肩负。它的基础在于语言的社会性,在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约定俗成,因而具有对象的可指性意义。“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篇》)。

3.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作用

人类社会文字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交际活动、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由于“文字”的特殊“符号”形式,承载着人类漫长生存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血与泪凝结的智慧经验,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并最终主宰世界。

二、汉字的美感特征

1.结构的严谨合理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且最古老的方块字。它的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独体成字等,但是都具有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特点。

2.笔画的错落有致

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等主要笔法组成的一种线条符号。这种符号以线条的运动,通过点、横、竖、撇、捺的不同布置安排,形成疏密有度、错落协调的格局而具有独特的和谐美。

3.部件的丰富多样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一体的表意的方块文字。人们根据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创造文字并使用它。古人造字的一项基原则就是“义寄于形”——词的本义和它的书写形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其中的每个文字,又可依据一定的规律形式分为不同的结构部件,如“-草-”“—伸”“—安”等的偏旁和部首。通过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的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符号形式——汉字。

4.视觉的端庄凝重

如上所言,汉字由于结构的严谨、布局的合理、部件的丰富多样性,给人们在视觉上的感受就是端庄而凝重。这也是汉族方块文字的特有优势。不同的文字形式,反映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内涵。“端庄凝重”既是人们视觉认知的客观反映,更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品行端正严肃,处事沉着坚毅的民族心理性格的哲学体现。

三、“汉字微调”方案论的偏失

1.违背社会性原则

汉字的悠久历史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社会约定俗成,为民族全社会所认可、遵守、使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意为我想观看古人之象,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周秉钧《说文解字序译注》)“汉字微调”方案中的44个字,在传统的诗文、历代字、词典籍如先秦的《诗经》,西汉的《尔雅》,东汉的《说文》,隋唐的《切韵》、《唐韵》,宋代的《广韵》,明代的《字汇》以至清代的《康熙字典》等,都保持着统一的文字结构形式和基本义项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也同样保持着它们形体上的一致。例证如《诗经·国风·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说文》新附字琴部“琵琶”。因此,“汉字微调”方案客观上违背了传统的社会性原则,从而影响这些汉字在港澳台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广泛地区的普遍使用。

2.忽视群众广泛性

广大群众是社会构成的基础。文字是由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它的功能作用离不开社会而存在,因而也就不能脱离广大基层群众。在汉字发展、演变长河中,历代都存在尊重、使用民间俗体字、异体字的事实。现行汉字的“礼”、“孕”等就是。群众的广泛性,势必使传统文字的综合信息如字形结构、字义变迁、读音等都有着较为稳定的存在环境与传承系统。在音、形、义结合体的汉字中,有些字的笔画哪怕是多一点,或是少一点,都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会让人产生困惑,甚至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说,对待文字的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轻率而为。

3.“矫枉过正”的单一化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如同大自然万物一样,总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即矛盾性,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事物风格。文字在发展过程同样存在部分形体的不一致,这是客观的必然。但是,无论汉字形体的如何差异,人们都可窥见它们结构的内在联系和依据。如“账——帐”、“贴——帖”(黏附、服悦义)等。“汉字微调”方案对所谓“不一致”的汉字整形,这简直是“矫枉过正”的单一化做法,是广大群众讥之为意义不大的“瞎折腾”。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 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路径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5-03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文化自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翼”之一的文化产业,在不断释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产业地位逐步确立,发展空间日渐膨胀,并逐渐涌现出一批别具规模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地理空间集聚的同时,以满足广大民众公共文化需求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宗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区域全覆盖”属性也因此获得延伸,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性思考。西安曲江新区作为第一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有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必要性与实践经验。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

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基于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运营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既有源自文化价值维度的使命要求,又有区域品牌战略的实践推动,同时还有相关国际典型实践的经验支撑。

1.制度使命: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规定

制度使命本质上是国家属性在文化价值范畴的制度延伸,因循“国家制度形态属性—当前文化发展战略—区域文化发展实践”的逻辑,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和使命任务,进而也规约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本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也源自这一本质规定,也必然以这一逻辑为其基本的发展内核,从而也使其发展实践更具法理基础和制度属性。曲江新区作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也源自这一本质规定。

2.品牌战略: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区因其释放的规模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区域性“文化特区”的期待和使命,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奉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这最终通过品牌的力量得以体现。文化品牌战略应该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1]的战略,这凸显出品牌战略本身所包含品牌完整性的属性,该属性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文化品牌而言,可以描述为文化产业品牌与文化事业品牌的“双赢”属性。因此文化品牌是发展曲江新区这一“旅游主导型城市区域”[2]的关键性战略举措,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曲江新区推进其文化品牌的现实选择。

3.国际经验: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支撑

国际著名文化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做法则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支撑。尽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但其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本质特征,则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政策保持着本质层面的一致。因此,系统梳理国际著名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进经验,也现实地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直接经验。美国纽约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和爱尔兰都柏林圣殿酒吧区都为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先期经验。

总体来讲,制度使命、品牌战略和国际经验三者从逻辑维度和现实操作层面,全面论证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也奠定了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益

公共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满足公共文化需求,进而推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宗旨。依据我国文化产业阶段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和园区内城市主体人群这三大受众群体的基础性文化权益为目标,其对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数量、种类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产供给压力。面对日益壮大的受众群体,全力探索有效的生产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文化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关注的未来状况。当前处于成长阶段的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满足市民、游客的基础性文化权益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将市民、游客和园区内城市主体人群三者日渐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作为考量的范畴。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城市农民工文化普及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GBC1212106

一、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态,城市文化具有先导性、引导性、指导性。城市文化载体在形态上各异,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图书馆可说是一切载体的载体。公共图书馆它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还蕴含着国家、民族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它是文化的圣殿,收集古今中外丰富的文献资源;它分门别类使社会文献信息资源流程有序;它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连接亿万读者的枢纽;它是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一座无墙的大学;它是一个融服务性、教育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知识信息机构,是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的主要基地。

2.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一致认为主要是三种: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

二、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图书馆功能弱化,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区域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从国外不少图书馆来看,它们向公众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很大的。除了提供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之外,有的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各种市民咨询服务窗口,承担市政府在市民服务方面的工作;有的设立了会议厅、演播厅、展示厅及放映厅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直接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已由一般的社会文化机构逐渐演变为城市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但在我国,很多图书馆普遍条件较差,馆藏信息匮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高,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很少想到图书馆,有些人虽然去了图书馆,也往往因馆藏资料的贫乏而空手而归。久而久之,图书馆渐渐淡出领导和市民百姓的视野,有些人甚至视图书馆为多余或累赘。

2. 财政投入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经费不足是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现状。虽然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逐年提高,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快速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比,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明显偏低。一些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人员工资支出,甚至有些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障,根本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观念陈旧,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图书馆是用以收藏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这种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了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重藏轻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其次,传统的工作模式也制约了工作人员的观念和认识,墨守成规,能动性较差,信息化意识淡薄。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仍旧以手工状态方式为主,有的虽然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利用程度不够,很多仅停留在简单应用方面,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创造的意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不高。

4. 专业人员匮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中,一方面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现有管理人员年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管理水平较低,与读者沟通不畅。图书馆人员不论是自身的知识、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还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整体水平不高,这些都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措施与对策

1. 领导重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产品,政府应当承担保障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经费。加大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关键。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应将本地公共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和更新改造经费单独列入预算,以防被有关部门以各种理由截留,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推进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各基层公共图书馆也要主动出击,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争取资金,从推介、宣传入手,努力提升自身在公众及政府领导心目中的声望。

2. 开展多元化服务,让图书馆成为社会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在科技和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已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开发智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公共图书馆除了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外,还需提供社会教育、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各种服务。1996年新版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图书馆应向每个人开放”,意味着图书馆将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教育服务。图书馆所珍藏的文化典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图书馆特有的教育性与渗透性,实现对每个人的文化塑造”。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特点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指导市民读好书,推广各种读书活动;要倡导社会文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地;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美术展览、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市民参与高雅的娱乐活动,提高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公共图书馆还必须积极参与到社会重大的文化活动中去,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贡献。

3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高层次、高素质创造型管理人才和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受过正规培训的信息管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核心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同时还要利用可观的薪酬激励机制,相互竞争的用人机制,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根本性质决定其在城市文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工具。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明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必须努力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积极作用,采取多项措施,承担起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