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47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1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2

1.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段,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大学生相比相对薄弱,有时候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还存在心理压力大、焦虑、自闭、烦躁、抑郁甚至厌世的危机。以上这些是客观事实,无须否认。而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和体会美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快乐、热情的心,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2.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纵观近些年的高职教育,在国家高度重视、坚持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用主义当道、浮躁之风日盛、办学理念混乱、发展战略功利的不良倾向。在高职学校里,现代化的硬件建设掩盖了学校的内涵不足,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迎接学校评估检查成了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学生送进企业似乎成了学校唯一目标,技能似乎成了高职生唯一可以掌握的本领。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过分注重学生职业技术理论与操作的学习和培养,忽视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人文性培养。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3.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加强;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正如人们常说的“情商”教育,这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高职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上存在两种偏向:一是把公共艺术教育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把艺术教育当成一种德育的媒介和学生活动的手段;二是过于注重技艺的培训,以至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艺术中心”或少数“精英”的培养上,从而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

2.管理欠规范高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起步晚,有些学校有管理机构,有些还没有,有些有但并不独立,一般挂靠在团委或学生工作处,管理相对滞后,随意性强,很多学校艺术教师除开展公共艺术教学外,一般还承担着团委或学生工作处的一些行政工作,这种模式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发展。

3.课程缺条理当前,各高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层次不齐,有些没有开展课程,不少高职学校只是面向一些系部、一定专业或有艺术功底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强,往往由着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来开设课程,使得课程设置条理不清,更谈不上教育效果。

4.师资较薄弱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然而,绝大多数学校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有不少学校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艺术教师紧缺,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艺术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5.实践需丰富艺术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应更多地强调实践、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是目前学校最主要的艺术教育实践平台,比较集中的活动有歌咏大赛、摄影大赛、书画作品展等,但不容忽视的是上述实践活动大多在各自的校园内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和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三、加强高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1.更新观念,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高职学校要开展“一把手”工程,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要在高职学校中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仅依靠少部分人或个别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在高职学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力度与学校一把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把手”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职要求,要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由分管领导担任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主任,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以及相关系部的负责人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校的公共艺术教学、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实践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监管。以此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效果。

2.重视并规范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方面,高职学校应严格按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逐步改变其原有的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要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足开齐,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真正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师资配备情况,大致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为必修课及拓展课两个层次,使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如必修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艺术拓展课程打下基础;拓展课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写、画、跳、唱、演等艺术技能,并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美,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升华人生境界。

3.加强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增强发展后劲学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支拥有较高思想素质、一定艺术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壮大,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要求质量上的提高。广大公共艺术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根据学校现状和艺术教育规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另外,学校还要关心公共艺术教师职称评聘、工资奖金、进修培训等,增强发展后劲。

4.构筑实践平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首先,打造校园文化公共艺术品牌。目前校园中的文化艺术活动,多以歌手大赛、文艺晚会以及选秀赛等娱乐活动为主,除此之外,应当赋予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举办话剧、书画、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组织蕴含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讲座、论坛;进行“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校外艺术学习实践活动,集合全校师生的力量,打造融创作、展示、感受艺术美于一体的校园公共艺术品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建设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高职学校应在教学楼、公寓楼、食堂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建立艺术长廊、竖立格言牌,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长廊中可以展出名家名作,也可悬挂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可设立校级艺术明星展示橱窗,表彰为学校的艺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层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去”可以理解为校园艺术活动的延伸;“引进来”是指把优秀的艺术团体或个人请进学校,以演出或报告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3

纵观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青年的成长与成才。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教育部在颁布实施

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中提出:“改革人

才培养体制,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要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把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综上所述,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整体认识,让领导落实有依据、教师贯彻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使学校公共艺术

教育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高职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渴望。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因面临升学压力而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音乐熏陶。在进入大学后,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学

生摆脱被网络歌曲、网络游戏充斥的课余生活,拥有一个绽放自我、释放压力的平台,形成开朗、外向、善于沟通的性格,并在艺术审美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社会发展对高职毕业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想要获得“入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形势,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重视“软实力”的比拼和打造。其中,艺术教育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有

力考量依据。校园特色、人文环境、师生素质面貌等均可通过艺术教育成果加以体现和说明。学校招生简章上的艺术活动图片是对学校形象的集中展示;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主题晚会是学校对学生深

厚情感的集中表达;“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推进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内重实力、外塑形象”的工作中少不了艺术教育的参与和支持。

(二)公共艺术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催化剂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技术和艺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接受过艺术熏陶的学生思维活跃、沟通能力强,是企业文化最好的诠释者。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可以使技术更加精致、精美。拥有艺术

敏感度的毕业生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可以更快地接受并掌握新技术、新科技。艺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拓展活动空间、展示自我表现力,使学生在职业

生涯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大多数高职生毕业后会进入企业、工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如果在大学时期缺乏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那么日后高度紧张的工作会使高职生难以负荷、身心俱疲。对此,社

会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关注与呵护高职生的精神世界、用人文精神与艺术关怀滋润他们的心田。艺术教育的熏陶与培养有利于高职生在学生时代就学会运用健康的方法、手段释放压力、寻找快乐,使

今后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业生涯发展更加顺畅。

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效能

本文所涉及的艺术教育指狭义艺术教育中的非专业性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在高校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故称“公共艺术教育”。其开设目的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向学生揭示美、展现美、传

递美,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部将《音乐鉴赏》等8门课程列为高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下面,笔者

以本单位所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音乐鉴赏》为例,就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根据高职特色制定教学目标

1.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应当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体现高职特色,并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选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既要“有用”又要“有趣”;既要情趣高雅、

赏心悦目,又要紧贴时代、喜闻乐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诉求和需要。

2.结合专业教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充分思考,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目前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看,艺术选修课程是可以与专业相渗透的。例如,航空管理

工程学院所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就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艺术赏析的案例、训练的内容等方面着力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受到学生的认可。

3.切合学生实际。高职教育学制短、高职生进校前接受艺术熏陶机会少等现实决定了高职《音乐鉴赏》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宽口浅底”的盘式教育模式。因此,要减少晦涩艰深的艺术理论学习学时,加

大艺术经典作品赏析的比重,改变高职学生对艺术课程门槛高、听不懂的固有认知,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真正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精彩与魅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精选教学内容

1.由浅至深、由实践至理论。在艺术课程授课时,教师应把握由浅显至深入、由实践至理论的教学原则。高职《音乐鉴赏》课重在“鉴赏”二字,教师应将主要授课时间用于音乐作品的听赏,听赏的曲

目也应从广泛流传或有一定知名度的经典音乐作品开始,使学生从“已知”进入“未知”,轻松接受、快乐入门。另外,学生在学校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大多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不必过深过难。如果学

生学有余力,教师可指导其在课外进一步学习。

2.由声乐及器乐、由本国及外国。从种类上讲,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程安排时可以考虑将声乐作品用于实践演唱、将器乐作品用于欣赏聆听。教师可引导学生演唱

并点评最熟悉的声乐作品,如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和带有地域色彩的各地民歌。器乐演奏则需要长期的训练,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

基本构造,随后再安排纯器乐作品的欣赏。另外,从地域上讲,音乐有本国音乐和外国音乐之分。按照学生的心理认知习惯,教师应先介绍学生熟悉的本国音乐,再逐渐过渡到介绍外国音乐。

3.由现在至过去、由流行至古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从时间跨度上讲,音乐有当代和古代之分。根据“近大远小”的授课经验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教师应按照音乐创作的时间脉络反方向安

排授课。也就是说,离我们近的音乐作品先介绍,离我们远的音乐作品后介绍;现当代音乐作品先介绍,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后介绍。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

热情。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艺术学习需要

1.传统教学。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应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立交桥”教学模式,拓展与革新传统的实体教学平台。第一课堂指传统的课程教学,即“公选课”,教师在规定教学时间

内完成授课任务,学生获得艺术学分。第二课堂是指包含艺术社团在内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定期进行艺术指导与排练。第三课堂是指聘请校外艺术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举行艺术讲座与交

流,进一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教学,教师可将授课教案制作成PPT,将文字、音乐、视频、动画等在计算机中自由切换。实

践证明,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艺术学习的认知规律,也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3.新媒体教学。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拓宽公共艺术教育的覆盖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微课、慕课(MOOC)等新的授课方式能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艺术教育内容和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方

式更加灵活多样,实现了艺术教育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因此,公共艺术课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会使用教育新媒体、教学新手段、教育新平台,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向前发展。综上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4

艺术教育对德育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古代就极其重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孔子最看重艺术的德育功能,并从“礼”和“仁”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的作用,其观点集中体现在《论语•泰伯》中所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立于礼”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关于“成于乐”,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释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即说音乐之所以能够使修身最终完成,是因为它把对“礼”的理性追寻变成内在的情感诉求,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从“立于礼”到“成于乐”,一个人的修身就从自为的境界进入自在的境界。孔子的修身是诗、礼、乐的统一,与笔者强调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是一致的。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了“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要求,这充分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而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因此,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是育人的迫切需要。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重温历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调剂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这与德育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针对非艺术类普通大学生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素质课程,不仅是艺术教育的要求,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和德育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把它的审美育德功能发挥好,需要借助于众多的途径,其中课内教学渗透、课外文化艺术实践提升是最基本的。

(一)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

审美育德就是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目标,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感染、熏陶学生,这是高校德育亟待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因此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构建。首先,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大纲,还是丰富教学的手段方法等都要以此为主线。其次,要注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为了加强艺术教育的德育教化功能,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积极向上,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在授课时,要注意选择既能体现民族精神、积极向上、又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从而既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体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最后,要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德育功能的高校艺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其中也包含对教学环境的设置。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创设课堂情境,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方式启发和带动学生完成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欣赏、参与活动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认同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二)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

艺术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艺术课外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合唱,它能展示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另外,组织学生举办以正能量为主题的联欢会,或组织参观能给予学生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电影、展览、演出、讲座等课外活动,也都能够产生不错的德育效果。此外,课外艺术教育还可以通过专家艺术讲座、参与社会艺术团体、学生自建社团开展艺术表演等来感染教育学生。学校可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能体现本校宗旨和精神的校歌、班歌,让学生传唱,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爱国爱校的情感。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水平,自觉抵御不健康艺术作品的侵蚀,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操在优良学校文化环境熏陶中得到升华。总之,以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培养良好的是非观念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践行审美育德的前提和保障

笔者认为,高校艺术教育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亟须确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的制度保障和师资保证机制,同时,教师的德育意识和素养的形成、执教能力和方法的提升,也是实践和完成好审美育德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一)艺术德育的制度支持要充分到位

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对学校而言,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成艺术教师融入德育领域。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德育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层的大力扶持,在制度上、体系上以及个人发展等问题上都应给予艺术德育系列教师一些倾向性政策,以便大力推广和践行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二)艺术德育的教师素质要综合提高

艺术德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者提出艺术课教师的情感结构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具有丰富、平衡、协调的情感状态和自我调控的灵敏机制;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职业道德感;三是善于与群体协作、与他人协调,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彼此交流,具有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意识。艺术德育教师的再教育也很重要。艺术素质课教师要加强德育方面的培训,德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十分重要。这一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与德育意识的培养,需要高等师范艺术教育各专业采取相应的手段,有计划地对未来将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进行德育能力的训练。而德育教学的教师要加强艺术方面的培训,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应当成为常态。艺术德育还应当尽快进入学科教育的领域,纳入学历、学位教育,这样,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德育教师的培养才会从根本上得以保障。

(三)艺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5

教育部指定的类课程仍有《舞蹈鉴赏》和《戏曲鉴赏》两项课程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暂未开设舞蹈戏曲类等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面向社会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但要保持课程本身的性质。

本校所处地区为淮剧的发源地、流行地之一,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拟采取校外聘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授课的方式,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以填补戏曲类课程的空白。课程以观看名段视频、名家理论授课以及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以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外沿建设,通过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座谈、讲座等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窗口,还可以促进本校教师对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

学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协调互动。借鉴省内、外综合性大学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长处,根据学院条件不断改进,努力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

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行的是教务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务处对学生网上选课、教评以及建立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管理,公共艺术教学部主要负责管理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事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监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即教学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公共艺术教学部对每学期新开课程进行师资、课程等多方面考核,再提交教务处审查,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开课。另外,学校还通过督导听课、领导考察等形式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公共艺术教学部在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步改善,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就有所缺失。

因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多为院艺术中心、团委以及各二级分院行政工作人员,备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统一,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实施起来的确遇到不少障碍;加之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源相对固定,任课教师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连续任教,这也无形中给教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快课程组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的发展

目前,本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对高校教育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工作态度积极上进,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在待遇方面,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计算数值享有比普通课程更高的系数。学校对于在外深造学习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对创作艺术品发表或参加展览者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均会将其认定为科研成果,以此鼓励青年教师更好的投身公共艺术课程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能力。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6

首先,我们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尚不够科学、完善。面对公共艺术教育,为数不少的教育单位的领导同志对于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视“艺术教育”为“娱乐”,这种潜在的思想观念是应试教学思想的遗存,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文明和先进程度,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首先打通思维观念的通道。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强调,“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因此,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起来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知识素养。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艺术教育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人事、职称评聘、工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艺术教师的根本利益和工作积极性。鉴于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设施缺乏、落后,应该大力加强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为学生乐于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957年,前苏联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上茫茫太空,给了美国当局以当头棒喝,这引起了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反思,他们普遍认为正是美国长期奉行的“实用主义”原则,导致了美国教育的功利性上升,精神生活的乏味,这主要体现在美国艺术教育的衰坏上。经过十年的探讨和规划,美国政府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零点项目》,由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尼尔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主持。为什么要以“零”命名?在美国的教育者看来,用“零”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他们决定从头开始,因此这个“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零,而是空白,或者叫做nothing。《零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建立起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重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革命。之后的20多年里,美国对该项目投入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数百人。在《零点项目》的推动下,美国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艺术教育,而且自上世纪70年代,在多所大学对本科生进行艺术与思维方式相关的教育实验。

目前,在全美,70%的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学或音乐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的教育政策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首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这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种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得以推出,这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全国性教育组织的艺术教育官方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总则。这套文件的调研工作从1992年开始,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美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的政策不仅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艺术的品位,对于国民思维方式的全面性和包容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不明晰的问题,相当部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由本校进行专业艺术教学的院系来承担,教学特点的不一致性,凸显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教师在这种体制下,也缺乏积极创新研究教法的动力,基本是以尽义务的心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就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初衷。从公共艺术教育办学比较成功的兄弟院校的经验来看,完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的剥离是必要的,并成立独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客观地讲,能借助本校丰富的专业艺术教育资源来充实、公共艺术教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举措,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因人制宜,来满足非专业艺术学生的知识诉求。而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则宜予采取艺术教育中心聘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扩大;另外一方面,经过竞聘上岗的专业教师也更愿意投身到公共艺术教学活动中,并且可以从艺术教育中心的课时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打通艺术教育教学的衔接环节。

再次,目前绝大数高校中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尤其是熟悉公共艺术教育基本规律的人员更为匮乏,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奇怪现象。要打破这一局面,亟需厘清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源头上下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专业艺术教师作为师资补充,积累师资储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认知与课程体系建设

要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审美诉求与课程安排的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最终走入学生内心并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基本方略,公共艺术教育要以全面的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理论讲述为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觉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来,感受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和情感宣泄,并辅以必要的、生动的理论探讨,启发学生的心智,并促进对于艺术现象和风格生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因而课程设置与安排是进行公共艺术教学办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清晰了解且加以把握的重要方面,因而如何使学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互动,从而实现人文关怀是衡量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指标。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在《风格与思想》中曾经指出:“‘音乐欣赏’通常给音乐学生提供的不过是一部作品的气氛。音乐所发散的麻醉性对感官起作用,而不包括理智。”在课程设置方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八门艺术教育公共课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有些院校称《艺术概论》),均是以艺术鉴赏和基本艺术知识普及为基本立足点,以作品和理论的融合为教学目标,以艺术审美精神为授课主旨,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作品和风格。若采取“满堂灌”式的传统理论化的教学范式,势必使大量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感到无趣和厌倦,从而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程讲述中,教师不应囿于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对课程有所倾斜。如在《音乐鉴赏》中,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欣赏中西方传统艺术作品,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当代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也应采取宽容、兼容并蓄的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层次。从公共艺术教学规律看,只有让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充分融入课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抛弃以往“艺术学不学都一样”、“艺术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学习的”陈旧观念,使艺术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当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正确有效途径。

第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由点及面,这需要我们首先解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客观地讲,美国目前所执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十分强调艺术各门类间以及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这种针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印证和确立,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感知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起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丰富人类的感性能力,而并非掌握一两门具体的艺术技能。公共艺术教学应打破艺术各个门类之间所谓的壁垒,以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ErnstKurth)在《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心理基础》中认为,“综合艺术”的观念,早在瓦格纳以前就全神贯注于精神探索了。它不是基于感情表现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在乐剧形式中的简单的汇聚,而是根植于对一切艺术本原的综合领会之中。在综合艺术里,它的展开不在于量的多少,也不在于形式上的联合,而是天然一致。归根结底,其艺术创作的内在的、深刻的根源,是一种表达意志的作用。这种表达意志,不是音乐、不是文学、不是绘画、也不是造型艺术,更不是某种概念,而是一种情绪似的感觉所拥有的深沉而广泛的统一;当它在进入每种艺术各自的表达语气时,才分散开来,从最深沉的源泉向着意识的光明发展。”当然,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应以一门课程为主,作为引领,辅之以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例如在介绍唐代乐舞精神的课程中,除了介绍音乐、舞蹈艺术之外,唐代的“颠张醉素”的狂草艺术作品是否可以作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极佳的注脚呢,此外吴道子婉转飞动如“莼菜条”般的线描作品亦是否可加以一并介绍,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辉煌宏大,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所迸发出来的时代声音。所以艺术教育的呈现应为多元化、多样化的,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艺术世界。此外,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亦不能被忽视,艺术与科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已被广泛认同,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英国前首相希恩曾经是一位音乐指挥家,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同志文采盖世,尤擅书法,创制了“毛体”;李岚清同志常年治学于音乐理论领域,这种儒雅平和的艺术气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找准艺术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塑造人性,完善人的本质属性,消解异化方面的作用,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科学化目标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对于艺术理论该不该教,如何教一直是广大公共艺术教育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分理解艺术理论的基本命题、范畴对于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本质,揭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真理,促进学生思考艺术产生根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从而启发心智,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完满的欣赏境界是大有裨益的。而现实的情况则是教师认为艺术理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毫无助益,没必要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另外一方面学生也觉得艺术理论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在课堂上心猿意马。但据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自我们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正确认知,而任课教师也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技巧。面对广大的非艺术专业的莘莘学子,教师应该结合专业、时代、学生心理对于艺术理论作出新的理解,从新的切入点引入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理论课程摆摊“枯燥、无聊”的现实处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开始滥觞、萌蘖,在全美的中小学、大学中逐渐流行开来,这种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仅带来了艺术教育的新的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视野,我们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打开视野,充分汲取积极合理的教育经验。《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这本书指出,“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显然,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方式旨在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四门人文学科与艺术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艺术教育这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美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广泛展开,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将艺术理论细化并以整体关联的方式引入艺术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在课堂播放或演奏一段乐曲,让学生体验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自己对这个作品进行解读,在陈述完毕后,教师应再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史内涵;以美学的视角分析这件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总结音乐美学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艺术美学修养;以艺术批评的视界重估艺术作品的当代意义,以丰富的批评素养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依据,对艺术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正如《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中所说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以多门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以四门相互关联的人文学科为基础,来阐释视觉艺术的教学活动与综合方法。在这四门人文学科中,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artofcreation);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artofheritage);艺术评论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artofcommunication);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性的评论,属于批评的艺术(artofcriticism)。”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7

一些高校在开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时候,会在大学生的角度上利用独特的教育方法来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在此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权利和意识将得到尊重,并将自身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能实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最终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

1.1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年龄大概处于17岁和23岁之间,正是处于青年时期,该年龄段青年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相对成熟的思想品质,另外,还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拥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此类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高校必须要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

1.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存在差异高校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学子,由于生源所在地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和学子的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别,导致不同的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同,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各个层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1.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比较多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不断依靠自学来充实自己,自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帮助大学生获得充足的艺术知识,高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要为提供一些社团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从而让个性不同的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从而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

2素质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2.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实现个体社会化,提高受知识储量,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品格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本文所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向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该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当今时代,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却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素质教育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当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为了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恰当的鉴赏工作,教师要传授大量的艺术理论,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许多院校还会举办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从而与国家教育部门培养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才的目标相匹配。

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

3.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还未得到明确纵观高校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停滞、发展、后退和再发展的四个过程,因而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较低,一些高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会减少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甚至停开该类课程,此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3.2不同的高校领导者还没有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但是不同的高校领导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因而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公平竞争。

3.3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过低一些教师在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并没有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向受教育者灌输艺术方面的知识,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因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3.4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调查可知,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毫无瓜葛,当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之后,许多大学生并不能认真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一旦大学生接触新的艺术作品,就无法将自身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利于实现感情上的共鸣。

4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主要方法

4.1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确保各大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有关部门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确保相关制度的执行,另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4.2要提高高校领导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高校领导艺术认知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出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畸形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宣传工作,从而让每一个高校领导者都能正确理解公共艺术教育,并意识到该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

4.3逐步提高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及时向大学生传授充足的、层次较深的艺术知识。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艺术素养较高教师的培养力度,然后督促各大院校聘请优质教师来完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另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准确、先进的艺术知识。

4.4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端正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那么就无法获得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必须要向大学生介绍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热情,从而慢慢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5总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8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低,不受重视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普遍存在,但是与专业课相比,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都是“选修课”“通识课”的身份,不具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评选资格,导致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为了学分而上课的现象多有存在。

2.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由于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全面系统的管理,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没有形成整体规划思路,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经常出现“因师设课”的现象,教学内容“因师而定”,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公共性”和“针对性”

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面向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公共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授课教师往往按照专业教学的套路来授课,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了专业课程,偏离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由于是选修课,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大,教师往往不能做到针对授课群体的共性来教授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混学分之嫌。

二、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志“三个代表”和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

2.贯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学校为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与组织形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相配套。从专业的实际出发,本着学以致用,以生为本的原则,科学制定开发计划。

3.体现高校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追求办学特色鲜明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今天,对高校而言,开发校本课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活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为准则,时时处处体现之、贯穿之。

4.坚持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原则

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发,不能等同于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开发,其主旋律仍然是普及性、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有意识地渗透艺术教育因子,从而达到用艺术滋润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效果。

三、“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实际,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它着眼于提升学生自我修养,而非艺术技能的增进;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而非简单的传授艺术知识。因此,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在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公共艺术类课程以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养成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西安体育学院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要求,深挖本校教学资源,始终坚持优势课程与艺术课程有机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基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其内涵是指:以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以学院自主开发的体艺融合类课程为“第一翼”,以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第二翼”,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品味和水平,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艺术表现类型,可以供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艺术实践包括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等,学院通过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竞技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享有艺术实践的机会,享受艺术实践带来的乐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⑴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依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学院从三个维度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首先,从知识的衔接性上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普及、提高、实践三个层次。普及课程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初步建立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解决入门问题;提高课程针对完成基础课后希望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的学生,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次,从选择性维度上做到限选课与任选课相结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真正从“专业课的点缀、获得学分的工具”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再次,从课程性质维度方面讲,抓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共开设有28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书法基础与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18门体艺融合类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受到学生欢迎。同时,学院大力加强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编写公共艺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积极性,经过不断积累涌现出一批体现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的自编教材。

⑵加强社团艺术活动建设,重视隐性课程发挥作用

艺术社团的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对艺术知识的传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髙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可以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没有加入社团的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起到宣传艺术知识和文化、培养艺术兴趣的作用。例如,西安体育学院已逐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风采辩论会、校园十大歌星卡拉OK大赛、主持人大赛、棋类大赛、迎新文艺晚会、书画作品大赛等为主体的校园品牌活动体系。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由经常化、制度化,逐步向系列化、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建设,创建一流的艺术教育环境

软件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高水平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更好地开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还需要将这支队伍打造成精诚团结、熟知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性的课程开发团队。硬件建设方面,学院应注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套完善,如琴房、舞蹈教室、书画教室、声乐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配备。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