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海洋经济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19:53

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篇1

要利用联系观点,把陆地和海洋当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严格控制大陆源污染物,并不断完善工农业生产以及种植措施,在思想方面要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推进海陆环境的统筹发展以及协调保护。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对目前城市经济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性话题。以现今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能源技术和经济以及消费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经济,不断改进产业结构,促进各个方面实现创新改革。低碳革命是为了使两大方面实现突破,即:(1)从以前的严重依赖能源消费发展为持久稳定发展的低能耗模式;(2)从以往的依赖化石燃料发展为使用新型能源的低碳型模式。在其转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对各项工作进行的调整工作,不断促使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甚至是无碳化状况迈进。大力推广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第二并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的综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海洋旅游业,而且有利于海洋油气业以及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现今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长三角地区不仅海洋生物以及空间资源丰富,而且能源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尤其是深水岸线处具有异常丰富的资源,此外由于该处贯通着国际航道以及国内支线,地理条件优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长三角区域的海洋产业与同一阶段的国民经济相比,前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后者,而且海洋产业结构不断改进,海洋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增长点以及关键组成部分。现今这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已经进入优化以及升级期,比如,2008年的海洋产业结构是8.7∶42.0∶49.4,到2011年已经发展为9.8∶51.1∶58.3,其产业结构正在逐渐接近全球海洋产业结构布局。该区域的海洋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了"三角两翼"的空间格局。相比于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只有在海洋产品方面不如环渤海外,其他方面如海洋科技、产业、经济规模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名列第一。低碳转型是有效处理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经济二者矛盾的基本措施,现今,海洋低碳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成果显著。不过相对来说这个区域的海洋低碳经济发展速度还较慢,无论是海洋低碳技术方面还是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方面依然处在探索时期。

长三角区域海洋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劣势沿海各省在2009年相继制定出海洋经济发展措施,力求成为部级的战略试点,目前沿海各个区域之间展开竞争的一个重点就是海洋经济,由于我国现今的海洋资源方面不管是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还是人财物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为了争夺海洋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长三角地区在2010年关于海洋科技方面的技术人员合计为4898人,是全国总人数的30.97%,远远少于环渤海地区,现今沿海各省先后提出了针对海洋人才实施的培养计划以及为海洋人才提供的优惠政策。关于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相比于环渤海地区而言,长三角现今获批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规模较大的项目还不是很多,国家优惠政策依然缺乏。三大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主导产业都是渔业、滨海旅游以及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大体相似,但是长三角区域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效果不是很显著,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突出优势。所以长三角区域要确保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必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自身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做指导,确保针对海洋经济实施的优惠政策确实落实到位,不断引进大量优势资源,推进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建立起海洋特色经济。与此同时要确保地方竞争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促使区域内政府部门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海洋全面开发协调统筹机制。2.改进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长三角海洋经济还是以往的那种污染大、耗能多以及效益低的经济发展形态,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因此,尽管长三角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付出了巨大代价:环境污染;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稳定性;由于技术落后,海洋科技综合实力低,致使区域经济模式无法获取理想的经济利益等。3.长三角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依然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化水平较低,大大增加了成本;海洋产业彼此之间缺乏较强的关联性,有关产业集群缺乏较强的整合能力,且产业综合素质不高;海洋服务业发展相较于第一二产业滞后;科学技术较为落后,部分新兴的海洋产业远未形成规模;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对滞后,致使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进而导致长三角海洋经济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海洋电力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增加值在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重太低。所以,长三角务必要高度重视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其发展速度,提升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方面的贡献率并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海洋经济论文篇2

第一,海洋管理职能权限不明确。目前海洋管理规范制度大多数还在遵循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规范制度,而且海洋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一些部门职责出现了重叠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成本来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关系和利益,导致海洋规范制度出台和实施面临很多困难。同时,沿海设立的海洋管理部门机构之间隶属关系不尽一致,出现了整体管理分散、局部管理集中的现象,导致海洋管理整体秩序混乱,使得海洋经济开发效率底下,影响广东省海洋经济有效的、健康的发展,难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海洋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治政的基本方针,因此海洋管理也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但长时间以来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首先,海洋管理法律主体不明确,国家海洋局工作重点内容集中于海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还有很多管理职能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次,海洋管理法律责任不清晰,海洋管理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各个主体都各自为战,相互间无明确的法律制度约束。再次,我们仍然还未制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在健全海洋管理领域法律机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编制未来海洋管理规划,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首先,海洋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及主体,各个活动主体间又有着必然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如果我们只从局部出发,仅仅关注自己的开发利益,就会左支右绌,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赢。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缜密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的规划海洋产业开发的方向,在保证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提下,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两者之间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有着健全的、全新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引导渔民规范用海,遵守海洋管理政策,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将海域使用管理政策贯彻到乡镇、农村,让更多的基础群众能根据政策,合理规范的开发海洋资源,进而达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生态自然修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海洋经济发展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和高端的技术装备支撑,以保障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统一发展,在两者不断相互影响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下,使海洋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和增强,进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海洋生态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污染的治理,海洋污染会造成鱼类减少、海洋物种濒危等严重后果,关系着人类生存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海洋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排放、石油开采、海水养殖以及各类船只污染等方面。针对各类污染,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及时治理海洋污染,走向绿色海洋。

第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基础,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发挥当下网络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类倡导海洋环保意识,让我们人人对海洋环保有认识、有了解。一方面,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深化海洋生态教育,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学校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做到人人爱护海洋。其次,树立“陆海一体”理念。海洋经济开发是陆地经济的很多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不仅仅是海洋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责,是很多部门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观点,以海洋经济拉动陆地经济,二者统筹发展。

第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是广东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海洋资源有着众多的自然海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具备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当加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涉及众多环节,不管是项目的前期调研、工程开工还是后期的项目维护及宣传,都涉及到政府和企业,以及当地的民俗、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产业关联到旅游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这些需求涉及到食品、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进而推动了整个广东省经济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海洋经济论文篇3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

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 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二、结论

海洋经济论文篇4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海洋渔业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一项支柱产业,由于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而被誉为“朝阳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蓝子,解决了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而且对渔区经济的繁荣,渔民收入的增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沿海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海洋渔业在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适用新的机遇与挑战,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科技人才意识、转型升级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与措施,以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即墨市东濒黄海,拥有183公里海岸线和2517平方公里海域,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1.5倍。全市拥有鳌山湾、丁字湾、横门湾、小岛湾、栲栳湾、巉山湾、女岛湾等7个海湾,总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鳌山湾是***市第二大、不冻不淤港湾;全市岛屿17个,总面积3.26平方公里;辖6个沿海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2个沿海村庄。各类海洋资源丰富,渔业、港口、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二)科研支撑。全市引进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六家科研院所,汇聚了雷霁霖、赵法箴、唐启升院士等各层次海洋渔业科研人员200余人。近年来,成功实施16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20余项,共培育推广优质种苗350亿单位,培训沿海渔民1.2万余人;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渔业环境检测、海洋环境监测功能于一体的即墨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已建设完成,可为渔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园区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基地已完成投资38000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40000平方米。自2006年以来,共已培育“黄海2号”中国对虾、仙胎鱼、斑点鳟鲑、青海湖裸鲤等渔业新品种13个,转化推广新技术16项,辐射区养殖面积达到80000余亩。***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投资1.8亿元,养殖区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工。95个占地面积3200亩的高标准养殖池完成对外租赁、投产。在该基地的带动下,2010年,全市虾池改造养海参面积突破1.5万亩,发展主养海参、对虾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1家,认证面积过万亩。另外,还在全市支持建设了鱼类工厂化养殖示范园、池塘高效渔业养殖示范园、对虾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等6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有力的带动了当地渔业的发展。

(四)渔业经济发展。几年来,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2010年为例,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22.8万吨。规划建设了部级中国对虾良种场、部级刺参良种场,全市年育苗总量达60亿单位,实现产值4.3亿元。引进5个海洋渔业项目,其中,大管岛独立电站项目完成投资200万元,综合实验楼完工,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等设备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年共放流梭子蟹、日本对虾、海蜇等优质水产苗种1.26亿单位,为全市151户养殖户申请6840万元渔业贴息贷款。

(五)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沿海地区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仅2010年,就投资49.5万元,为全市132艘6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AIS防碰撞系统,为9个重点渔村配备90—C渔用对讲机9台,为2107名出海渔民办理互助保险44247份,共发放渔船燃油补贴1517.2万元;建立起市、镇、村、渔船四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渔船动态管理、渔船编队生产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2010年共开展海上执法检查200余航次,查出违规渔船67艘(次)。组织海上抢险救助8次,救助涉险渔民74人。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查处各类违规案件20起。

二、海洋渔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海洋渔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违法用海情况严重。非法筑池等违法用海行为屡禁不止,海监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装备落后;

二是渔业发展后劲不足。水产养殖空间趋于饱和,不少水产养殖区域为涉海项目落户让路,养殖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渔船整体水平偏低等因素严重影响到捕捞业的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尚是空白;

三是现代渔业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渔业良种培育业、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海水良种覆盖率还较低,渔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渔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生产及安全设备陈旧等问题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隐患。

五是苗种生产管理不规范。在苗种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苗种生产、引进缺乏监控与指导,对不良苗种和病害侵袭没有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特别是对育苗场的管理乏力,导致不健康苗种流入到生产环节中,同时也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风险性。

三、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海洋渔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告诉我们,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因素制约下,产业结构应有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 “加快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国际化,紧盯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个步伐,改造膨胀基础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效益、速度、后劲协调统一。

(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以***在水产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依托,将海水渔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加快创新步伐。地方政府加快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培养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与科研机构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创办各类示范基地或实体,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探索实施“休耕”制度,有步骤的对养殖海滩轮流“休耕”,维护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养殖品种上,致力于珍品养殖,提高养殖业总体质量,突出发展鲍鱼、海参、优质鱼、蟹类等海珍品养殖,并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互补性,合理搭配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不断提高人工繁育技术和人工养殖技术、以便使更多的海珍品能够通过养殖走上大众餐桌。同时,还要重视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引进那些生长周期短,肉质优良,价格高的精品,进行培育推广,从而形成更适宜的养殖容量,更佳的养殖品种组合,更健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海水养殖业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针对目前我市海水养殖业部分存在“弱”和“散”的现象,必须深化水产体制改革,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增加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渔业经济中的份额,规范渔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按照互利原则,吸收渔民通过资金、劳力、技术等入股,并参加利润分配,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国家投资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信贷投资为支柱,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生产经营者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跨乡镇,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投资。通过体制改革和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来促进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把养殖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推动水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实施四大带动战略。

——依托产业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战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培养一批海水养殖特色产业,以产业优势占领市场,带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战略。沿海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海洋产业转移与升级,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实现产业链聚集。

——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渔业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自主开发项目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辐射带动养殖业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大项目,达到引来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

——规模化基地带动战略。积极开发养殖示范基地,健全市、镇、村三级示范网络,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真正做到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发挥好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保证养殖业产品流通渠道畅通。

海水养殖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不能只孤立的发展养殖,应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向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延伸。

一是强化苗种繁殖体系。以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为依托,对现有的育苗基地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规模较大的海珍品育苗基地。加快与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合作,运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无特种病原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保证本地养殖生产需求。

二是加强水产加工体系。对现有水产加工业进行调整,从提高技术、产品质量和创立名牌产品入手,通过对养殖品种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效益。以海昌、立达、恒生源、即墨外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增加海参、魁蚶、文蛤、西施舌等海珍品加工项目,通过已注册的“田横牌”、“千里岩牌”等商标,建立我们自己的无公害“绿色海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保证养殖水产品流通渠道畅通。以东部环海公路为动脉,以大型渔业码头为枢纽,建立一处活鲜水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六处沿海乡镇中心集市水产品集贸市场,加强与市场双向互动,完善营销网络,对产品进行集中采购,直接销售,积极与大超市及国际市场相对接,为水产品加工提供载体,带动沿海地区加快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实现养殖海产品在较大范围内流通,以带动海水养殖的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论文篇5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建国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数沿海省份。尽管我区海洋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和速度,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海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我区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弱小。2010年广西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570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省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8291亿元;广西区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也远落后于广东省的18.2%。总体而言广西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海洋产业门类仍不太齐全而且仍以低技术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广西沿海地区要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力推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航路。

2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要真正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好海洋经济及其依托海洋资源优势的临港产业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扩大我区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起到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1加强港口基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区各港口资源,加强港口泊位建设,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业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港口保安、视频、通讯、雷达、船舶识别系统和基站,加快电子口岸海运物流平台向三个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区铁路输运系统,完善从货物装船、离岸、航行、进港到装运送达物主的一条龙物流体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齐全、分类明确、吞吐量大、班期航线多、集疏运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大港,发挥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

2.2加强环境监测,重视海洋环境保护

强化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近海环境污染,开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加强对海洋产业规划一票否决机制建设。

2.3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技兴海战略

海洋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大连港;航运中心

大连港是辽东半岛客货运输通道重要枢纽、北方地区重要集装箱港,也是正在兴起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旗舰,将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加快拓展港口物流、保税、信息、商贸和国际海上旅游服务。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带和临港工业区的形成,成为客货兼顾、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国际大港,成为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为此,大连港非常重视、关心港口在海洋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海洋开发逐步贯穿于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世界上有10个人均年收入22,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沿海国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进一步增强,约65%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100多公里宽度的海岸带。

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以海洋为依托,以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承载着42%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最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经济地带。

据国家海洋局权威人士预测,在今后20—30年内,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总产值可望达14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30000亿人民币,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9%。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2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支柱和引擎

海洋交通运输在海洋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港口作为海洋交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承载就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已将港口业列为“十一五”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10年,全国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港口运输市场体系,建立起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宗散货运輸等综合运输网络,日益完善港口布局,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建成主要港口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随着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港兴市、以港招商引资、以港为依托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我国港口对经济影响的分析(2001年对综合性大港保守测算数字统计),我国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贡献为110万元,可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而根据大连市有关部门预测,大连港口平均每吨货物可以拉动城市GDP增长146元,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带动就业27人,2008年,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8518万吨,增幅11.9%,连续4年吞吐量年均增长超2000万吨。全年集装箱量完成450.1万TEU,增幅18.1%。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大连港集团吞吐量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大连市GDP增长270.4亿元,带动就业约50万人。

这些数据完全印证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港口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也被列入国家五大重点发展战略领域之一,而辽宁更是明确提出,要发挥沿海开放优势,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突出强调增强沿海意识,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辽宁“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建设。

3大连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总体规划与新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建设落后再次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拓宽港口服务功能,对适应“十一五”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日前,沿海港口已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热潮,各地“十一五”期间的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动辄以百亿元、千亿元计算。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将达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4亿标箱。

按照总体规划,至2010年,大连港将以“一岛三湾”(大孤山半岛、大窑湾、大连湾、鲇鱼湾)为核心,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中心、集装箱转运中心、散粮转运中心、散矿分拨中心、钢铁、化肥等杂货和煤炭转运中心、专业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的六大中心,同时开发建设港区后方的“大孤山国际物流港基地、大连湾临港产业基地、大港区客运旅游及城域物流配送基地”三大基地;同时建设“海上中转系统、高速公路集疏运系统;专业化铁路集疏运系统和口岸电子商务系统”四大系统。

届时,大连沿海港口群将新建泊位约160个,新增集装箱泊位27个;港口总吞吐量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400万标箱。初步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航运中心各项要素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城市和口岸功能较强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以来,大连港的发展空间逐步拓展,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港口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在当今港口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环渤海区域,大连港以资本为纽带,西携两锦,东联丹东,南牵旅顺,北拓长兴岛,构建东北亚航运中心组合港,同时集团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洼地,成功开行过境集装箱班列,使得大连港成为欧亚陆桥运输新起点;港口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沈阳、长春、吉林内陆港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低成本的陆域物流走廊业已形成,环渤海内支线、精品钢材班轮航线,散粮班轮航线更是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海上物流通道,2009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外贸增长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1月份,大连港集团集装箱完成38.5万TEU,吞吐量完成1678.4万吨,同比增加90.5万吨,增幅5.7%,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实现新春首月生产开门红。

4积极争取政策的扶植,利用好海洋的管理效率

随着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同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的正式签署,我省海洋管理工作在政策有了更多的支持,大连港集团在办理“一岛三湾”等核心港区项目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将服务工作前移,积极向我们了解用海需求,解释政策,将“事后否决”变为“事前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大连港股份公司办理上市所需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加快审核速度,把审核时间缩到最短时限,有力地支持了大连港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保证了大连市海外首家上市的成功。

海洋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对策

海洋以其巨大的系统能力调节着全球环境和支撑人类的生存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资源作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金项链的关键环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河北省不是海洋大省,但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河北省海岸线长59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421公里,岛屿海岸线178公里。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有4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36个。秦皇岛港是北方第一大港,我国最大能源输出港;黄骅港为神府煤炭的出海口,是跨世纪的神华工程的龙头港。京唐港是个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的港口;在建的曹妃甸港是渤海湾内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具有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码头的良好条件。渔业资源丰富,这里有海洋鱼类660多种,有较高捕捞价值的70多种。旅游资源独特,类型多样,主要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黄骅古贝壳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环渤海地区,河北省境内的石油6.14亿吨,天然气133.99亿立方米,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15亿立方米,原盐生产能力500多万吨,是全国第二海盐生产大省,此外,河北沿海还有煤、铁、硫、金等矿产资源,海水中还有溴、钾、镁等多种化学元素。

2.区位优势。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京津两市相临,是华北、西北广大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

3.政策优势。河北省提出了科教兴冀、两环带动开发、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这是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导和社会环境。“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充分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快把“两环”区位优势变成区域经济优势。

4.发展机遇。当前,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曹妃甸深水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河北省一号工程”,这些都为河

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限制条件

河北省虽是沿海省份,但海岸线短,而且与两省一市共用渤海这个中国最小、最浅、半封闭的内海,海洋资源相对较少。加之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海洋科技人才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河北省在“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驱动下,围绕培育环渤海产业带,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港航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正在起步。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河北省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海洋科技取得显著进步;海洋法制建设及海洋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存在问题

河北省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1.发展总体水平低。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比较相对缓慢,总体水平较低。河北省海岸线长度占全国2.7%,但2003年河北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158亿元,仅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海域利用率仅20%,而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都已突破1000亿元。河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大致只有广东省的1/16,辽宁的1/5,山东的不足1/10。

2.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河北海洋产业各部门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59.5%、19.3%和19.3%,而广东省分别是29.1%,29.1%,41.8%。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滨海旅游、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盐及海洋化工总计占88.42%,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说明河北海洋经济还基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3.资源开发不足与部分开发过度。海洋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仅为30%,而适于水产增养殖的1142万亩的水面利用率不足2%;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和耕海牧鱼刚刚起步;海洋化工仍以盐为主,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港址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河北省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目前只有海蛰、蟹、鱿鱼、鱼、和毛虾还大量存在。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和鲽鱼都已形不成鱼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

4.环境污染严重。渤海是一个只有7.8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内海,海水5年才能交换一次,自净能力有限。而陆地经河道每年向渤海排放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其水质污染程度仅次于东海。河北省每年因污染和病毒引起的渔业损失达数亿元,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快法制化进程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洋使用管理的法制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推进《海域法》的实施,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河北省海洋科技需要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从京津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等地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家和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在国内的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三)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经济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以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业、电力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进步,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壮大海洋油气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四)依托港口建设,实施海陆一体开发

河北省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以及巨大的产业腹地,海陆一体开发、港口+产业带将是河北未来的基本经济格局。坚持海路一体开发的思路,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带动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河北省最有潜力的是三个产业带,一是以秦皇岛港、京唐港为依托,以京沈高速为骨架、以钢铁、建材、化工原料为主体的京唐产业带,二是以天津港为依托,以京津塘高速为骨架的电子、软件开发、轻工、食品、机械为主体的京保津三角产业带。三是以黄骅港和石家庄为依托的医药化工、食品为主体的石黄产业带。而且围绕港口建设在沿海会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三个产业带加上沿海城市带,将对河北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全省产业发展的格局,也是海洋经济带动作用的主要体现。

(五)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溴系二次产品加工、镁系功能材料合成、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及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使某些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例如,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以生物技术为导线,从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向海洋生化制品、海洋药品、功能食品、营养品等行业延伸,串联成新的海洋产业链。又如,随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也将使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制盐、海洋化工等的开发生产连成一串产业链。海洋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意味着生产的扩张和效益提升,无疑将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北戴河海洋特别保护区、沧州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涉及到政府、海洋局、环保局、科委等各部门。因此,全省要有统一的战略思路、统一的规划部署,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海洋管理,保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本部门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又要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合作,形成积极有效的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区位、资源组合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港口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海水增养殖、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海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统计年签[J].海洋出版社,20002,2001.

[2]河北省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河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地理研究所.河北省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R].2002年1月.

海洋经济论文篇8

海港是海洋与陆地连接的纽带,是联系内陆腹地与海洋运输的桥梁,是海内、外物流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建设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依托平台。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海港的平稳快速发展会推动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会扩大港口物流,增强港口集聚和服务能力,对推进现代化港口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内陆港又称陆港、无水港、子港,是与海港直接相连的内地物流中心。内陆港作为港口功能的延伸,是港口发展重要依托,能够推动内陆地区经济和港口的发展,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陆域市场,对海洋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实施海洋经济战略需要通过港口所连接的内陆市场,这就为港口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海港和内陆港联动发展与建设海洋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设海洋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的助推作用。对于具有众多沿海港口的浙江来说,推进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路径。

2建设国际强港是宁波港贯彻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

宁波是浙江海洋经济的重要地域,宁波港是浙江省沿海港口的龙头港,要全面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既需要充分发挥宁波港口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也要求建设国际强港来支撑。

2.1宁波港建设国际强港的必然性

在世界经济已纳入全球供应链背景下,港口已成为联结国际物流活动的最重要物流节点,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综合物流中心和服务中心。宁波港作为发展浙江海洋经济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对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年以来,宁波港发展迅速,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现已成为世界大港,但与世界强港相比在信息平台建设、内陆腹地货源开发、集疏运体系建设、临港产业融合以及港口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宁波港不仅面临来自国内港口的竞争,更面临来自世界各大强港的压力。因此,宁波港要想在激烈的港口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对港口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转型升级,加快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跨越。

2.2发展内陆港是宁波港实现国际强港的重要路径

内陆无水港是在沿海港口贸易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货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功能作用相当于港口在内陆地区设置的一个物流中心,对拓展港口陆向腹地、推动海铁联运发展、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港口实力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为此,宁波港把发展内陆港作为开拓物流业务、确保集装箱运输量持续增长、打造国际强港的一项重要举措。宁波港利用独特的港口优势,把内陆无水港作为拓展腹地获取货源的重要依托,积极与内地合作共建无水港。目前,宁波港已在萧山、绍兴、柯桥、义乌、金华、衢州、慈溪、上饶、鹰潭等地建立了无水港。近年来,宁波港在开展无水港集装箱业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建设与服务协调配套,效益与规模同步递增的发展格局。2013年,宁波港在内陆港生成的箱量达到47.6万TEU,是2009年的近6倍。腹地货源的开发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海港与内陆港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宁波港与内陆地区共建无水港,实现联动发展,扩大了宁波港在内陆地区的影响,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打造国际强港夯实了基础。

3宁波港加强与内陆港联动发展的对策

在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由于港口集疏运体系呈现出远距离、多层次、信息化、绿色化的新特点,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化使地方、部门、企业利益呈现出多元化,经营风险难料,因此,要达到与陆港联动、实现共赢,宁波港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3.1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

港口集疏运是港口与广大腹地相互联系的通道,是港口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任何现代化港口只有具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才能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网中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随着宁波港吞吐量的日益增加,集疏运方式之间的比例不协调问题也日益明显,成为制约宁波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宁波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过分依赖公路运输,铁路、水路所占比例极小。2013年,宁波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为1677.4万标箱,海铁联运集装箱达到10.5万标箱的历史新高,然而海铁联运比例也仅占吞吐量的0.061%,绝大部分集装箱还是依靠公路运输。目前,宁波港发展的无水港大多集中在省内,省外只有两个。随着省外内陆港逐步增加,宁波港要结合腹地、各运输方式与港口货物主要货种的特性,在现有集疏运设施基础上合理调整运输方式,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优势,加大对省外运输节点及线路的开发利用,优化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强各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和衔接,保证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提升港口服务功能。

3.2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

内陆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海关、检验检疫、港口和航运企业以及货主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所以,宁波港在与内陆港联动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与内陆港的协调,也应重视与海关、铁路部门、船公司及货主的沟通与合作。诸如:争取当地政府对内陆港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建议物价部门根据运输市场情况,建立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科学合理的价格比价关系,引导公路长途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协同海关与检验检疫机构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推进沿海口岸与内陆口岸的大通关、大通检,提供快速转关转检服务;鼓励船公司入驻无水港,引入相关的调运集装箱业务,在用箱免费期限上给予适当延长;加强与铁路和交通部门沟通,完善公路与铁路的集装箱交接流程,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海运与内陆运输方式间的无缝对接。

3.3优化通关环境

外贸进出口货物附加值高,时效性强,因而通关效率成为货主选择港口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运输距离和总运输费用差不多的情况下,哪个口岸服务好,货主就会选择哪个口岸。所以,不断优化口岸软环境,提升服务创新水平,创建一流口岸,使通关环境更具吸引力,是宁波港与内陆港能否联动发展的前提之一。近年来宁波港在提高口岸通关速度上有了很大改进,并积极促使内陆港实现“属地报关、口岸放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所属关区不一,重复查验现象仍然存在。口岸通关软环境的改善根本在于改变口岸业务管理的传统理念,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因此,宁波港应首先考虑建立异地通关协调机构,使宁波港与内陆港之间实现无障碍直达,“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其次大力推广电子口岸远程报关,实施“无纸”通关、电子通关、集中报关等快速通关措施,简化通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以智能化通关监管模式实现与口岸海关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最高效的服务。

3.4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

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数据的共享与流通。虽然宁波已初步建立了物流信息平台,但与一流电子口岸及完善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加强口岸物联网建设,搭建EDI信息平台,实现航班、车次、单证、箱号等电子数据的自动交换,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港口与内陆港及其铁路等相关方面信息的及时交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使进出口物流可视、可控、可管理,使口岸信息共享共用、充分交流。

3.5建立相互信任与风险共担机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