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消费升级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7:15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篇1

最近,有关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作为一个新的风口和方向,人们对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谈论无可厚非,因为只有深入讨论才能 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在讨论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时候失去了方向,势必将会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拼多多、趣头条的上市被很多人认为是 消费降级的典型案例,并以此来反驳人们对于消费升级是风口的市场判断。

其实,如果将拼多多、趣头条的上市当成我们反驳消费升级的典型案例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所讲的消费升级是基于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时代改造过的用户来 讲的,他们厌倦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释放新的需求,而拼多多、趣头条的上市则说明那些没有被互联网技术深度影响和改造的人们被改变了。对于 这些用户来讲,拼多多、趣头条其实也是一种消费升级。

因此,漫无目的地去讨论所谓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其实是无用的,只有真正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概念与具体的行业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明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现实内涵和意义。

简单来讲,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只要我们能够找到精准用户,并且能够为这些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就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风口。

消费升级or消费降级,其实就是一场新概念之战从本质上来看,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其实都是一个概念而已,其实质必须与相关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落地,而非仅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如果反思消费 升级or消费降级的诞生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消费升级更像是一场新的概念之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做出的。

1. 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概念诞生的背景与互联网的落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回溯到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概念诞生,我们就会发现: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概念,其实诞生在互联网时代落幕的背景下。正是由于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所以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那些借助互联网技术无法破解的难题。

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之后诞生的新事物必然需要用户来使用和埋单,于是消费升级的概念开始出现。所有需要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新事物的用户,都被当做是消费升级的用户。

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我们看到消费升级其实是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来讲,而且很多人将消费升级单纯地理解为价格上的提升,其实这种仅仅以价格为最终考核方式的做法,让我们对于消费升级的理解陷入到了一个相当狭隘的境地。

正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落幕,所以才有了消费升级概念的出炉。基于消费升级的概念,我们又衍生出来了诸多新的概念,基于这些概念所诞生的许多新的机会,正是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外在表现而已。

因此,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意义而已,并未真正改变行业本身。

2. 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其实一个概念的两个对象其实,人们当下对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争论,从根本原因上来看是对象不同造成的。对于行业来讲,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输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其实是一种消费升级;对于用户来讲,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供给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消费降级。

因此,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向而已,对于行业来将是消费升级,对于用户来讲是消费降级。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其实仅仅只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

之所以人们一直都在主打消费升级的概念,主要是因为人们将行业和用户等同起来看待,这就让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本身进行了混淆,难以真正实现发展。

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只是新技术赋能行业,行业再反哺用户的具体体现。只要抓住了这个精髓,我们在看到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时候变不会陷入到两难的境地,只要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逻辑推进即可。

3. 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满足用户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其实,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只要我们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就是有用的。因此,把握好用户的真实需求,再借助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衍生而来的概念进行深度供给,或许才是保持行业发展的正道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趣头条这些看似并不太先进的平台之所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所在。反观那些远远要比拼多多、趣头条要高大上的平台,又有多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因此,我们在看待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问题,必须要从用户本身的需求出发来考虑,只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都是非常有用的。

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这个概念本身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消费类型所提出的。提出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针对互联网来讲的,而不是针对用户的真实需要来讲的。

如果我们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严格区分开来的话,那么势必会陷入到思考的囚徒困境之中难以自拔。

争论不断,如何在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混乱的时代占得先机?几乎可以预计的是,未来有关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讨论还将持续。对于什么是消费升级,什么是消费降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判断,或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想,当然地认为是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那么势必会陷入到新的困境之中。只有把握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当中最本质的东西,才能在这样一个概念混乱的时代占得先机。

1. 以满足用户为终极目标,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并持续不断地满足用户的根本需要,才是移动互联网落幕的大背景下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对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争论,只会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行业本身和外部技术上,而忽略了用户这个最核心的存在。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后时代占得先机的企业,一定是真正将用户需求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的企业。纠结是消费升级你还是消费降级,仅仅只 会让我们陷入到虚假概念的陷阱里,只要不断了解用户需求,借助新的方式来满足用户需求,我们才能真正抓住行业变革的大风口,真正实现新的发展。

无论是以BAT为代表的科技巨头,还是以拼多多、趣头条为代表的新锐力量,其实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并且能够从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找到新的发展可能性。

2. 新技术赋能是未来方向,拼多多、趣头条的崛起仅仅只是一个过程尽管我们看到看似是消费降级的拼多多、趣头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抓住了用户本身的基本需求。尽管他们在现阶段依然在按照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操作,但是这个阶段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真正的终极方向必然是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

明白了这个趋势,我们就可以确定只有不断地加持新技术,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才能真正找到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真正发展归属。只有这样,我们在现在的发展过程当中才不会走弯路,才能通过不断加持新技术而占得发展先机。

想要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持续获得力量,必然需要我们以新技术赋能为基本导向,通过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当中,借助新技术来优化传统行业的运作逻辑,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才能在未来的变革当中占得先机。

3. 找准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落脚点,拥抱风口才能占得先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其实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必须落地到具体行业上面才能真正具备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对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不断争论的时代,率先找到一个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落脚点,或许才能在未来风口真正升腾的时候才能占得先机。

将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概念与具体的行业结合起来,找到不同概念的不同的用户人群,才能真正让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无论如何都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抛 弃一些无谓的争论和概念,真正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落脚在具体行业上面,才能避免迷失与迷茫,真正为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找到不同的用户群体。

消费升级论文篇2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注重温饱向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总量上;另一种是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消费需求结构进行的。产业结构对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产业结构作用于经济增长间接地影响消费需求;另一种是产业结构制约、引领或创造消费需求,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结构上(邬德政,2008)。因此,从理论上看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现有文献评述

在恩格尔定律提出之后,库兹涅茨(1989)认为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即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的内在联系。我国学者基于我国的数据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晖(2004)采用ELES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文启湘等(2005)也以河南省为例建立了两者的和谐矩阵,测算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庄燕君(2005)则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吴定玉等(2007)以湖南省为例对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邬德政(2008)和杜俊平(2008)等应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程度不同,因此它们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再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可能也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学者们大多以单个省区或者区域或者分城乡研究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的学者几乎都采用时序数据的线性回归的方法,这样难免存在着样本容量小的弊端。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大大增加了样本的容量,扩大模型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基于上面考虑,本文采用城乡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以期得到一些创新的结论和提供些有益建议。

我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统计描述

测度居民的消费结构一个通用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很大(见图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0.575,处于脱离贫困刚刚步入温饱的阶段;1994年下降到 0.5,开始步入小康生活;2000年开始下降至 0.4以下,朝着富裕阶段迈进,到了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379。我国农村居民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677,处于贫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1983年恩格尔系数为0.594,开始脱离贫困步入温饱的阶段;2000年开始下降至0.5以下,朝着小康阶段迈进,到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437。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为小康水平。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外其它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在上升,这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升级,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必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城乡居民将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可以判断,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配第—克拉克定理”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此后学者们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布局两方面来描述产业结构的变动。从国民收入角度,产业结构演进可以用各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其演进规律应该是GDP的布局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变。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产业结构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30.2%,第二产业48.2%,第三产业21.6%;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7.1%,第二产业比重是下降到41.3%,第三产业上升到31.6%;2000年第一产业继续下降到15.1%,第二产业上升到45.9%,第三产业继续上升到39.0%;到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1.3%,第二产业上升48.6%,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到40.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见图2)。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单方面因素都无法解释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也会显得越来越显著。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一般有两种衡量方法:一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二是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越高级。杨琳、李建伟(2002)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GDP这些指标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按照这种思路,本文中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选用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来表示。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标(CR):1990年开始,我国对居民消费调查的统计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及服务8大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通常认为第一产业主要与居民食品、衣着、交通通迅消费相关;第二产业主要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迅及居住消费相关;第三产业主要与医疗保健、交通通迅、娱乐文化消费相关。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这个通用的指标做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1-2008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含盖全国31个省市,样本数据由8个时期,因此,样本总量为248。

(二)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t表示时期,i为省区标志,因此本文建立如下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模型一 : (2)

模型二 : (3)

通过模型一我们可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依据模型中的系数的不同,模型常用形式有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模型的类型,目前广泛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法。H1:混合回归模型;H2:变截距模型。协方差分析法是检验假设H1和H2是否成立。,,

其中S1、S2和S3分别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F1和F2服从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如果统计量F2大于(等于)某置信水平下的F分布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1,反之则选用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当拒绝H1后,如果F1大于(等于)某置信水平下特定自由度的F的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2,选用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选用变截距模型进行分析。

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同时采用LLC、IPS、ADF和PP四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我们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而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我们采用只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

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由于IPS和ADF检验均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判断认为CR和IR序列存在单位根。对其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DCR和DIR均为平稳变量,即CR和IR均为一阶单整I(1)。

(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均为I(1),因此需要判断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存在。本文采用Pedroni的7个统计量和Kao的ADF统计量进行判断(见表3)。根据Pedroni的检验方法,城市的面板rho和群rho未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v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而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农村的面板v、面板rho和群rho没有拒绝原假设,而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根据Kao面板协整检方法,城市的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原假设,农村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因此我们综合认为,城市和农村的消费结构升级都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模型类型判定

在估计之前,我们运用协方差分析法进行F检验(见表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表后我们得知各模型皆采用变系数模型。说明无论城镇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都具有省际差异性。变系数模型有两种形式: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验,如果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则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欲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则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即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四)实证结果

对于截面单位较多而时期较少这类数据进行估计一般集中于截面的变化,即异方差上。为了减少或消除截面的异方差的影响,我们采用截面加权法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显示,各个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了整体性检验(见表5)。

从表1的估计结果我们可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模型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的变系数γi值和模型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变系数λi值绝大多数省份都通过5%或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几乎为负值。因此,总体上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都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乡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γi值的差异除了能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外,γi值大小还能体现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和省际差异性大小。通过对数据的比较(表1的模型一),我们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比如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省份,而其他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弱,比如内蒙古、贵州、甘肃等省份。但是,我们仅能得到这样一个比较粗略的关系,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对于山东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比较低,而对于青海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相对较高。此外,广西、云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近年来这三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限制的影响。此外,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γi值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近年来这几个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的γi值后,我们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比如北京、天津和浙江等省份,而其他地区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弱,比如内蒙古、江西、海南等省份。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对福建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并不突出,而对于、青海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较高。黑龙江这个省份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限制的影响。此外,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和重庆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几个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综合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处于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的γi值进行对比,我们还发现,除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和浙江等不到一半的省份的γi值的大小相差不大外,其他省份的城乡γi值相差较大,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没有影响,然而江西、湖南、河南、宁夏、新疆和这几个省区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却显著地存在。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性。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分析

同理,λi值的大小也能体现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大小。通过对表1模型二的数据进行排序后,我们也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弱,比如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省份,而其他地区省份的系数则相对比较强,比如内蒙古、安徽、贵州、海南等省份。但是,我们也仅能得到一条相对比较粗略的关系轨迹,我国省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而且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强度在很多省份也表现出城乡差异性。比如,对于山东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强度却很突出,而对于青海和湖北等少数中西部省份,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相对却较弱。黑龙江省的城乡影响系数都为正,表明近年来该省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限制的影响,广西和云南两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向的。此外,辽宁、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和这八个省、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和重庆这八个省、直辖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几个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强度在城乡之间和大多数省份都不存在对应关系,这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城乡差异性和省际差异性。

结论和建议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总体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总体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注重温饱转向追求生活质量。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相应地刺激或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无疑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除了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外还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相互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总体来说,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强,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较弱。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反之。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互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存在着省际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般来说应该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应该更加重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量身制定适宜的政策,努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型的经济增长来引导居民消费,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王晖.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在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8)

4.文启湘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

5.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6.吴定玉等.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消费经济,2007(5)

7.杜俊平等.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8(5)

作者简介

消费升级论文篇3

城镇化、居民消费、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实际效应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和成果。

1.1有关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会带动劳动力、资本和居民点向城市转移,由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库兹涅茨,1989)。Glaeser(2005)认为城市化的成功与否与它适应产业结构的能力息息相关。陈立俊和王克强认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使更多的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从而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陈立泰和刘艺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协同集聚,也推动了产业升级(Kolko,2010)。蓝庆新和陈超凡的空间计量研究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能够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2有关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消费需求及结构可以影响产业结构,并且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拉克,1951)[7]。钱纳里(1975)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国内学者方面,查道中等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弱的正向诱导效应,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不具备这种效应。陈海波等以江苏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居民消费结构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周辉的实证研究却表明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不显著。邓于君等另辟蹊径,从消费需求软化的视角,研究发现消费需求软化成为当前促动中国产业结构软化的首要因素,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促动作用具有很大的潜能。

1.3有关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

RobertO.Herrmann(1967)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有显著的关系。蔡窻指出城市化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是互为内生的,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变化引致城市化,而城市化进程又会促进市场发育,并引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蒋南平等(2011)[15]认为我国城镇化过程显著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总体上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农村居民。付波航等(2013)[17]使用动态面板GMM估计发现城镇化水平与我国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城镇化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变居民消费习惯和扩展消费领域等途径间接地提高了总体消费水平,预计这一正向作用还会增强。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局限于城镇化、居民消费、产业结构两两之间的关系上,以系统论的视角将三者进行整合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关于城镇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极为罕见。基于此,本文在总结既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我国城镇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当前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一定的边际经验支持。

2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互动效应。为了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一个有关三者互动的理论框架,概述如下:(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以城镇为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逐利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和集聚本身就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了条件。此外,城镇化带来的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有利于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结构层次也随之提升。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会对新进入者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促使其由低消费率向高消费率转变,由低消费层次向高消费层次转变。(2)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意味着主导产业由收益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向收益率较高的第二、第三等非农产业转移,这必将改变劳动力结构,带动劳动力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从短期静态的视角来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不可能脱离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尤其是产品结构决定了消费结构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消费结构的合理变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现实变化。(3)从长期动态的视角来看,消费结构主要通过居民收入和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消费品供给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优化与升级。由于各产业之间具有联动效应,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优化与升级也必将带动投资品生产行业的优化与升级,最终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社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产业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居民对高档消费品和高级消费形式的追求,由于城镇消费品种丰富、消费服务设施完善,吸引了各类群体进入城镇这个产业集聚地与商业、消费集聚地进行消费,拉动了城镇消费的增长,消费增长又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城镇经济总量增长和就业人数的增加,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此外,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地域面积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消费品进一步增加,吸引大量民众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和定居,从而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3实证分析

3.1变量的选择

3.1.1城镇化指标(UR)ChristopherWilson(1986)[18]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指出人口学通常所说的城镇化是指人口的城镇化,即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此观点,我们选取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这也与众多学者的方法一致。3.1.2产业结构指标(IS)本文借鉴徐德云(2008)[19]的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用以下公式来测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IS=∑3i=1Ii×i=I1×1+I2×2+I3×3,其中,Ii为第i产业的产值与总产值的比值。从测度公式可以看出IS的取值范围为1~3,如果该指标等于或越接近于1,则意味着一国产业结构高度就越低,反之,如果该指标越接近于3,则表示该国产业结构高度就越高。3.1.3消费结构指标(CS)按照我国的统计方法,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等8个方面,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消费结构。在这8个方面的支出中,食品支出是最基本的,其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我们称之为恩格尔指数。在实证研究中,国内学者一般选取恩格尔系数作为居民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与居民消费结构层次成负向关系,即系数越高,消费结构层次越低。考虑到消费结构与城镇化、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反应这种关系以及消费结构层次的升级,我们采用居民非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作为居民消费结构的评价指标,这里未剔除物价因素不影响分析目的。本文所选变量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缺省的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时间跨度为1980~2012年。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我们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对数处理后的各变量名分别为LUR、LIS、LCS。

3.2模型的设定

为了研究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三者构成的多变量系统内各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动态关系,建立由这3个内生变量组成的并且不考虑外生变量的VAR模型,具体形式为:Yt=C+∑pi=1AiYt-i+εt。其中Yt=(LURt,LISt,LCSt)T,C为常数序列向量,p为VAR模型中内生变量的滞后期,εt为白噪声序列向量。

3.3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中的变量通常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必须检验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以此判定序列是否平稳,这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时间序列变量LUR、LIS和LCS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3.4协整检验

在确定了变量序列LUR、LIS和LCS的同阶单整性后,为了进一步分析城镇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还需通过协整检验以判断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在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前,应首先构建LUR、LIS和LCS的VAR模型。但同时又因为协整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所以我们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LR、FPE、AIC、SC和HQ等5个评价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判断原则是当超过50%的准则选择某个滞后阶数的话,那么就认为该滞后阶数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表2为VAR模型滞后期检验结果,5个评价准则中有4个均显示应选择滞后2期。由此,本文建立VAR(2)模型。从VAR(2)模型整体检验结果来看,其中LUR、LIS和LCS3个方程的修正可决系数分别为0.999、0.987和0.979,说明3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解释能力很强。F统计量结果表示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此外,VAR(2)模型的单位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表明建立的模型稳定,由此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是稳健和可靠的。下面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主要包括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本文采用观测序列有线性确定性趋势并且协整方程(CE)仅有截距,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如表3所示。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LUR、LIS和LCS3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在95%的置信度下,有理由相信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LUR、LCS和LIS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下面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检验结果来看,(1)城镇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Granger原因,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亦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Granger原因,此外二者的联合检验也表明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同时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Granger原因,即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2)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别是消费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同时二者的联合检验也表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是消费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即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地促进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亦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论一致。(3)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单只是个体,而且包括整体都并非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说明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原因可能在于:在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等体制影响下,城乡居民收入、社保等福利待遇一直保持较大差距,尤其我国城镇化长期依赖于房地产,高房价的受益者———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消费结构随之升级,拉动城市物价水平的上升。这样,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就业困难等“城市病”日益严重,促使进城务工者弃城返乡,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城镇居民向郊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点:(1)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居于首位,然而第二产业就业比例长期低于第一、第三产业,并且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长期低于产值比重仍然较低的第三产业。显然,这使得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路径一直以来更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而非劳动力,从而难以充分吸收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也就难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3.6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3.6.1脉冲响应分析在应用VAR模型时,一般不需对参数估计值进行经济解释,重点是对模型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这一般需借助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其他所有内生变量产生的动态影响。在前面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基础上,可知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原因,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为考虑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根据前面建立的VAR(2)模型,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这两方面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具体见图1,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响应程度。LCS对来自LUR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第1期的响应为0,从第2期开始迅速上升到高位,然后表现出较稳定的正响应,到第4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到第9期达到正响应的最小值,然后缓慢上升最终趋于稳定。整体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冲击处于正响应状态,说明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城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能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而扩大消费需求,带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LCS对来自LIS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强的正响应,然后正响应在第2期达到最大,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第8期开始转变为负响应,经过短暂下降后逐渐上升,并于第14期开始又转为正响应,之后表现出持续较小正响应的趋势。总体来看,在长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消费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有限。然而从中期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消费结构升级存在着负向冲击。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为资本投入,投资的增加必然会限制居民消费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红利”的逐渐显现,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其消费需求层次也将提高,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层次转变。LIS对来自LUR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最初的响应为0,从第2期开始迅速增加,第3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到第7、8期达到最小的正响应值,然后缓慢上升最终在较高位表现出稳定的正响应趋势。整体上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的冲击体现出的较大正响应状态。该冲击效应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在短期内能迅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势必在中期内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产生冲突和摩擦。通过改革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加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供给,最终可以发挥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效应。LIS对来自LCS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强的正响应,第2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从第5期开始转变为负响应,负响应持续较短时期后于第9期开始又转为正响应,并且不断上升,最终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总体来看,在长期内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从中期来看,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着负向冲击。原因可能是我国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不相适应时,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结构和投资方向,使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但经过一段时期的供求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实现。3.6.2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能说明多个内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强度的大小,而方差分解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新息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在进行方差分解时将滞后期数设定为10期。首先来看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差分解。在LCS的变动中,58.67%以上的波动可以由其自身波动解释,0%~4.98%的波动可以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波动解释,0%~37.57%的波动可以由城镇化的波动解释。从整体来看,消费结构升级对自身的冲击很大,但它是逐渐减弱的,而城镇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冲击不断增强,并且要大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其的冲击。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其自身的依赖性正逐步减弱,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正逐步增加,但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再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差分解。在LIS的变动中,45.86%~67.54%的波动可以由其自身波动解释,29.94%~39.80%的波动可以由消费结构升级的波动解释,2.52%~21.89%的波动可以由城镇化的波动解释。这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来自其自身惯性冲击和消费结构升级冲击的影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来自城镇化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少,但其影响是不断增强的,这一点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4结论

消费升级论文篇4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VAR模型

0.引言及文献综述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至关重要部分,人均产出的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国外对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大量研究了消费结构的定量分析。库兹涅茨(1956)指出人均产出的增长带动消费结构的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国内学者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经济增长,研究三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吴瑾、张红伟(2010)认为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消费结构的优化会通过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三大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查道中等(2011)认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田学斌(2010)对国内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同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王业雯(2016)本文运用广东省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城镇居民消费结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但是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基于某一地区进行研究的,缺乏站在全局上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我国1978-2014年的数据对国家整体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4.结论与启示

消费升级论文篇5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1.引言

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保持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一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的经验教训,拉美与中东的许多经济体在这一发展阶段,停滞不前,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要想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要求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施振荣对国际分工提出了一个“微笑曲线”,根据他的观点,这条曲线的左端是研究与开发、制定品牌标准,右端是营销服务市场、供应零部件,中间是加工组装。左端和右端的利润率都比较高,可以达到20%-25%,而中间的加工组装利润率最低。而中国在国际分工却处于中间这一部分,承担着加工组装的任务。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只能靠大规模来赚得一点毛利。例如,美国的苹国手机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的富士康等企业进行加工组装的,但一部600美元利润的手机,美国苹果公司获得利润的60%,韩国公司获得13%,日本等其他东亚国家获得26%,而中国只能获得利润的1%,即6.54美元,正是这种国际分工的劣势地位,也要求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傅家荣(1997)认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何晓媛等(2010)研究了基于浙江中等收入群体的数据,研究了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马成文等(2007)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揭示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杨明媚(2009)分析了单个省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段先盛(2010)使用中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实证分析了中间生产和最终需求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发现最终需求的产业分布结构已取代中间生产结构,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第一位因素。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或是从某一群体角度研究了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由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必定不同。因此,本文基于VAR模型,分别考察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对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本文不考虑外生变量,所以模型设定为:

其中,S表示产业结构,UEC表示城镇消费结构,REC表示农村消费结构: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是自回归滞后阶数;是扰动向量。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了江苏省1980-2011的相关数据,数据来自于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对数据的处理说明如下。

(1)产业结构(S):根据刘丽、任保平(2011)的观点,本文用第三产业GDP占江苏GDP的比重来(即)表示产业结构。我们从《江苏统计年鉴》可查得各年度当年价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以某一年为基期的不变价的各年度第三产业指数与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可以计算得出不变价处理后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GDPt,1980是换算成1980年价格为基期的各年不变价的GDP数据,GDP1980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1980年的GDP数据,IGDP1980、IGDPt分别是计算而得的以1980年为基期的各年不变价的GDP指数。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UEC与REC):本文分别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表示。这些数据可以直接从《江苏统计年鉴》中查得。

3.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LnS、LnUEC与LnREC都是不平稳的,而其而其一阶差分的结果是平稳的。说明LnS、LnUEC与LnREC都是一阶单整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它们同阶,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2 VAR模型的构建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Johansen检验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些变量建立VAR模型,以便确定适当的最大滞后期。从图1中,可以看出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1。

3.3 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它的应用在于能够发现多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Johansen检验是一种能够应用于检验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方法。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注:①***,**,*表示变量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②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滞后期由AIC和SC准则确定。

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协整等式的个数r=0的假设,而不能拒绝协整等式的个数r≤1的假设,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等式,即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可得到的协整回归方程:

(2.01***)(1.52***)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

由以上方程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都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影响。系数显示城镇恩格尔系数每增(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69页)长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7.81%;农村恩格尔系数每增长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8.96%。这说明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而农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足,且增长缓慢,导致其消费结构的变动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于分析一个误差项发生的变化或者自变量带来的某种冲击,对因变量产生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了产业结构受城镇恩格尔系数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扰动时的冲击反应。城镇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为正,并且这种冲击作用在前几期迅速上升,在第四期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而农村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为负。这也说明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在长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图2 产业结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反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足,且增长缓慢,导致其消费结构的变动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我们还发现,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作用在较长时间内有效。

针对以上结构,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收入决定消费,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什么样的消费形式。当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时,他们的消费形式主要以生存型为主,而当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至某一程度时,他们的消费形式将以发展型与享受型为主。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于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以后,能够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最终使得产业结构升级。第三,鼓励居民扩大消费,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一方面,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要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有关,居民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参考文献:

[1]傅家荣.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J].消费经济,1997(2):22-23.

[2]何晓媛.浙江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0(1):60-63.

[3]马成文,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6-11.

[4]杨明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分析——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4):32-36.

[5]段先盛.中间生产和最终需求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84-99.

[6]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12年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A12216)。

作者简介:

消费升级论文篇6

【关键词】 周口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消费中不同商品或服务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包括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医疗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其他消费等。

一、周口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测度,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3~2010),周口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0%下降到2009年的35.2%,与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相比,差距逐年减少,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也相应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8%下降到2009年的36%,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农村居民支出的一大部分已由食品支出转移到其他方面的支出上。无论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是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2~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支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稳步上升,交通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则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居住支出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本应该加大投入的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农村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改革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70%),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和居住支出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70%),用于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所占比例还很小,这表明城镇消费结构已逐渐趋于合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欠合理,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差距逐年拉大。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是收入的增加,随着周口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0),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63元,比2006年增长57.4%,年均增长14.3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2006年的5269元增长到2009年的8879.3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7.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41元增加到2009年的3908元,增长幅度达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1964元增加到2009年的3090元,增长幅度达57.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上,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2.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标志。从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看,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已经很高,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等也已成为具有相当普及率的大众消费品。轿车、住宅等大宗商品正越来越成为周口市居民关注的热点,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内容也逐步扩大到娱乐、休闲、文化、旅游和健身等方面,这些都是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基础。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结构升级加快。2009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99.56台、洗衣机70.86台、电冰箱17.41台、移动电话98.3部、空调5台、摩托车30辆。农民居住环境也明显改善,2009年末人均住房面积达26.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8平方米,增长3.07%。与此同时,住房质量也明显提高。2009年底周口市农民人均用于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支出达150.8元,比上年增加30.44元,增长25.2%。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电脑、轿车、住宅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上还有较大差距。

3.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金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者根据个人收入形成的购买消费品的心理倾向,用来衡量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反应的敏锐程度,公式为APC=C/Y(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可支配收入)。凯恩斯理论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是递减,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APC递减)。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0),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7746上升到2009年的0.7814,略呈上升趋势,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7803下降到2009年的0.6657;周口市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685上升到2009年的0.7909,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6557上升到2009年的0.7048,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与全省相比其收入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制约周口市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因素。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层次上。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消费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由此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层次跃进。对于周口市而言,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提升。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63元,低于全省(14372元)30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8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899元。与全省相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周口市居民消费能力与全省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79元,与同期的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9567元)相差68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091元,同期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3388元,相差297元。

2.心理因素与消费预期的影响。人们在消费时,其兴趣、情绪或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心理因素主要受社会、家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决定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是否理性,各种流行元素等是否在他们的消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预期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周口市受整体收入水平的约束,消费结构还没有实现全面升级,大部分居民还无法在短期内改善住行条件,尤其是农村居民,他们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上升,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增加,会紧缩即期消费行为,使消费支出增长慢于收入增长,延缓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进程。

3.消费观念的制约。传统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居民对激活消费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力并使其预期应有的作用强度减弱,从而成为制约周口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而且偏误了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4.服务消费领域问题较多。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使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新兴服务业比例偏低,导致部门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中低档服务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广大服务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结构不平衡;二是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制约了居民的服务消费理念。

三、进一步促进周口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基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所占比例。这就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给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及指导服务,以减少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率,使居民对就业有稳定的心理预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收集力度和筹融资能力,提高居民消费预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2.进一步完善社会分配体系。目前的社会分配体系在很多方面仍难以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对个人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杜绝不合理、灰色的甚至是非法的财富积累方式。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完善金融市场,发挥金融对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支持作用;通过对城镇或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支持等,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提高其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3.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产品结构。一是完善消费政策,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点,促进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消费热点是带动消费增长的发动机,周口市的消费热点主要有住房、旅游、信息、汽车、文化教育等。通过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周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高度重视基本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使基本消费品和高档消费品的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4.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现代消费新理念。一是引导超前消费观念。在收入来源较为稳定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信用手段,鼓励居民合理适度的超前消费,这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本市经济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二是要积极引导本市居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鼓励消费,反对浪费;三是倡导消费效用新观念。通过改变消费方式,合理配置个人、家庭资源,争取消费效用最大化,优化个人消费供给结构,使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与个人的需求结构相吻合,从而提高消费总效用。

5.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提高各公共服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创建优良的消费环境,保证交易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鼓励消费、放心消费的大环境,最大限度地在消费环节上减少消费者与商家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吴高莉,邓书基.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消费结构分析[J].当代经济.2008(12下):140~141

[2]高源鸿,叶欣.辽宁省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界.2010(2):62~63

[3]潘成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0):78~80;177

消费升级论文篇7

关键词:消费结构 经济转型升级 重大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核心要求及主要内容。我国市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具有十分优良的优势,但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建设中也面临较多的挑战。从国际角度而言,国际需求结构正在改变,经济发展竞争越加激烈,贸易与投资行业的发展情况在不断改变,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建设所具有的优点及限制条件,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一、消费结构转变轨迹与特点

(一)消费结构转变一般规律

1、消费需求上升规律

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是消费经济客观存在的一个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需求总量的上升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限制,消费需求也呈现着不同趋势及特点。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一直在稳定上升。正是由于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消费水平递进规律

消费需求的上升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上面。消费水平上升表现出消费者消费具有不可逆特点,消费水平从开始低级逐渐向高级转变。根据经济数据研究发现,消费者消费效率与消费重点都受到消费者经济收入影响。

3、结构层次上升规律

结构层次上升规律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上面,如果要是将消费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消费者经济收入要是增加,消费结构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这样生存型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中的比值就会下降,享受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中的比例就会增加。要是从物质产品及服务产品消费角度分析,消费结构的改变,实物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比例中会逐渐下降,服务产品消费在消费者全部消费比值会逐渐上升。要是从衣食住行角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伴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在食品上面的消费会逐渐降低,在非食品上面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特征

以市场经济条件作为背景,对于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中,利用新古典消费函数理论进行归纳。

1、关于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设定

(1)消费者有完全的选择自由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在商品及服务选择中,能够完全根据自身偏好及预算进行选择,并且消费者这种选择并不会受到短缺或者是限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2)市场价格有充分弹性

市场价格所拥有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价格能够通过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价,当消费者对于某件产品需求较小的时候,产品销售价格自然就会下降;消费者对于某件产品需求较大的时候,产品销售价格自然就会相对应的上升。

(3)存在预算约束,但并不存在流动性约束

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虽然具备预算上面的限制,但是同样也不具备流动性的约束,主要指的就是消费者在消费上面所拥有时间及有效性跨度较大,预算约束主要是对于消费者行为进行约束,因此消费者在消费上面并不具备流动性的限制,能够自由借贷,并且保持稳定消费。

(4)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

市场经济最显著一个特点就是在未来发展建设中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能够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风险预期的能力,消费者消费行为也更加难以判断预测,如图一所示,为消费结构与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2、关于影响消费者行为内部环境设定

(1)消费者行为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如果要是条件允许,消费者在消费上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会受到效应的影响,在自身条件最大程度下消费,并且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2)消费者是理性主体

消费者是理性主体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会存在相互限制的问题,能够在众多限制条件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消费限制因素。

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彻底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主要内容。在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之后发现,经济转型升级内涵与目标应该与党十要求及任务相结合,这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就是让经济向更加高效及公平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倍的目标

为了能够让我国在2020年彻底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而言提升一倍,这就需要保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合理的速度。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中关键因素就是速度,在党十会议中就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两个全部都翻一倍的要求,这样对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想要真正落实,首先就应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倍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化,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首先就是充分利用推动经济生产的要素,满足居民就业要求,其次让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化的问题。想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合理最佳方式就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际有关机构所颁布出来的数据,美国在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15.1万亿。中国仅仅为7.9万亿美元。按照现在对于国家收入划分标准而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只有根据党十的要求,在10年之内让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翻一倍,才能够让我国所拥有的经济总量与美国接近,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中。

(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本及劳动投入之后的结果,同样也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结构完善之间的结构。我国在过去十多年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上面却十分缓慢,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矛盾及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意义就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因此,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核心,通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让城乡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三)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经济学在实际研究中,主要对于两方面关系十分关注,分别是费用与效用及投入与产出。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意义,市场经济就是通过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首要规律就是节约。我国现在市场经济中浪费及忽视价值问题十分常见,过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于经济快速发展中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及环境成本并不考虑,这样就不可能让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提升。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作为核心,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四)加快绿色、低碳及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就是建设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内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方式为粗放型,也就是所投入的经济成本及能源都较高,并且污染物排放数量也较高,对于投资及重工业过分依赖,这样不仅仅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分不利,与经济增长目的也存在差异。要是不能够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五)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在党十会议中,我国首次提出缩短城乡差距的课题,并且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我国现在发展现状而言,逐渐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能够显著提高社会大众工作积极性,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也是提高基层人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三、推动消费结构转变的对策

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面所存在的矛盾,严重限制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笔者在对于消费结构的转变及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之后认为,消费结构的转变,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瓶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增加消费者信心

经济转型升级属于宏观上的经济建设,就必须服从有关政策的制定,这样才能够转变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是想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就应该保证消费者在消费中拥有政策上的支撑,这样消费者信息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政府部门近几年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多转变消费结构的政策,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并非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对于消费者行为及动机的过分忽视。为了能够消费结构转变,,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加积极政策,进而提高消费者消费能力,这样才能够转变消费结构。

(二)加快改税步伐天平向贫弱一方倾斜

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就是税收关系的和谐,也就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想要保证税收关系的和谐,首先就应该拥有完善并且合理的税收制度作为基础。完善税收体系在各领域内的分配情况,通过调整税收的方式,缩小收入上的差异,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矛盾的最佳方式。我国在初次分配上,将主要的资源都集中分配给了大型企业及机构,并且在二次分配上面集中将资源分配给了民众。想要改变这种资源分配方式,首先就应该创建综合所得税制度,并以此作为基础,在原有分类所得税基础上,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及科学。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促进我国消费结构转变的主要途径。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要远远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金超过1.7万亿,这样造成滥用财力现象十分常见,政府部门开支过高,行政收入与开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年,我国GDP虽然一直在稳定速度增长,但是税收及行政上面的开支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这种现象是十分不正常的,部分地区政府部门甚至还出现大量额外支出,并没有将资金全部用在民生建设上面。因此,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细致划分,解决消费上面所出现的问题,提高消费者消费水平。消费者在不在承担政府部门支出之后,才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消费,社会内部经济才能够快速增长起来,私人投资也能够逐渐恢复,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够快速实现。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小康社会实现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建设中实际上拥有良好的空间,并且还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同样也需要面对国内及国际所带来的挑战。我国消费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之前相比较,主要受到制度上的限制,并且消费结构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就是我国消费结构从建国到现在一直都是在平稳转变中,但是我国经济确实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内快速发展。转变消费结构,就是降低物质消费在消费者总消费结构内的比例,提高服务消费在消费者总消费结构内的比例,这样也能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质量及效益更加关注,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进而落实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崔海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西省为例[N].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1(5): 82-84

[2]程水红.经济地理视阀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版),2012(12),175-178

[3]李华香,陈志光.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机理及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3,34(10),169-172

消费升级论文篇8

关键词:消费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9 -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05年的72%,服务业就业人数甚至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长期处于较低的竞争力水平。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亦有抬头之势,外需疲弱,仅仅依靠工业化已经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我国既要不断拓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者服务业,亦不能忽略消费者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消费者服务业放在了战略性的高度,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扶持下,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第三次升级迈进,消费数量级也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消费观念的升级正推动消费结构沿着衣食住行的路径逐步趋于高端化。以解决温饱为基础的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消费者服务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将会带领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二、消费结构与转型理论

刘世锦(1998)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者导向的经济,消费始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民经济的复杂表现在其具有的循环特性上:收入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引导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之技术进步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这样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多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是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的提高带来购买力的增强,使消费可能在外延上和内涵上扩大,从只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升级,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按照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禀赋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照支出用途分为衣食住行等;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人和集体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能够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的重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移动,从易耗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移,从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向中高档消费品乃至奢侈品转移。《消费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消费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消费重点转向非生活必需品,第三阶段是从数量消费转向高质量、定制化、服务性的产品。对应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由低向高升级。从第一阶段的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到第二阶段中家电、家具、塑料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极大发展,再到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和高端服务业满足人们的“高尚需求”,从而使得文娱产业、生物保健产品、高档饮料乃至奢侈品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居民消费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学界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进行消费结构分析。与恩格尔系数仅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关系所不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能够全面反映消费领域的相互关系。

1973年Liuch在Stone(1954)的效用需求函数基本形式基础上,改进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为:

(1)

其中pi、pj是第i、j种消费品的价格;I表示收入,βi是边际消费倾向,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 ri表示可维持生活的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该模型表明,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水平之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piri,在余下的收入 中,按照βi的比例在消费第i种商品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为 ,且有0<βi<1, 。

改写式(1)为:

(2)

其中ui是随机扰动项,定义 。对式(2)应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同时可得 。

(二)实证分析

推荐期刊
  • 消费
    刊号:44-1560/F
    级别:省级期刊
  • 消费导刊
    刊号:11-5052/Z
    级别:部级期刊
  • 消费指南
    刊号:11-5164/F
    级别:部级期刊
  • 消费经济
    刊号:43-1022/F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