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教师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54

新教师教学论文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1

教师还要有研究的意识,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亲临于教学情境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加强研究才是保证新课程能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发现问题是教学研究的起点,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是展开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问题解决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教师间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交流研究活动,定期开展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2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任务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选择多样性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是有目的、多方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而进行的。在以往课程教学中,老师多的是采用传授法。此方法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按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有缺陷的: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它着重于传授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把科学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来背诵和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活动、操作少,容易出现教学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尤其是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然而,从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来说,掌握科学知识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个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能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1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和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知识、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学和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2.2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生活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化学老师要从兴趣体验中去教学,从而让学生学会领会和探索。此外还要把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与课本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我们的社会需要和教学目的。

2.3创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地理新课改;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在以上两大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自评比例应当最高,学生和同行评价次之,因为新课程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评,教师在反思中对自己进行评价,其真实性较大,故自评所占分数比例最高。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对教师的评价是全程跟踪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评价结果效度强,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评价方面。同行或专家掌握教学设计理念和懂得教学规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法把握准确,但由于不是经常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则随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同行(或专家)与学生正好在评价的侧重点上互为补充,因此他们所占比例相当。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3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教育学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遭遇的困境主要有目标困境、地位困境、认同困境、教学困境和评价困境[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三、结语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17-03

新课程对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要求变化巨大,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作出战略性调适,重构面向新课程的发展性角色。所谓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就是指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实践表明,教师角色定位的标准常常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和方法,最终决定其教育效果如何。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在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又给教师冠以许多新头衔,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探求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是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的学习者、自省者、学者”等等,这些角色定位都很有新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较多从课程标准到理论,从新理念到理论,而面对学生实际的体验、分析、结合较少。笔者结合在农村初中任教十九年的实践,认为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首先应定位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者、语文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语文学习发展的促进者”。

一、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不管教师角色有多少神,其核心角色都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了时代赋予教师的一个新的角色使命。

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终极追求。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体自愿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是独创性的、能进行自我调控的、具有责任感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显然,自主学习能否真正开展的关键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没有兴趣。

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十九年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农村中学学生对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在消退。其原因是多样的:从全社会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抑制广大农村学生通过学习“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农村学生觉得学习是完成义务而缺少内在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教育现状来看,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市场经济化的学习观——考试要考的就学,考试不考的就不学。而语文学科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不仅有语文学科知识学习、语文学习技能训练,更有语感、思维、审美情趣等的养成,既有工具性特征又有人文性特征,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包罗万象,“投入”许多学习不一定有相应考试成绩的“产出”,不像其它学科,知识点多操练几遍就熟练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教师教学的任务是通过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重组改造,并生成新的意义。有位教师总结得好: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感悟和深入理解。”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农村中学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适应未来走上社会的需要,端正认识;其次,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所特有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再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以自己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学习语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乐于学好每一点语文知识。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师 素质 教研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 文化视野 风格和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而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驾护航。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也想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加以探讨。笔者认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具备高尚的师德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高尚的师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五十二条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中学语文教师“德”的修养,不能简单归结为道德修养,还包涵思想、职业、审美诸多方面。

2.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及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反思,去总结;其次要在反复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因材施教。

二、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视野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很好地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那就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视野。

李镇西老师有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在教学中强调科学与民主精神,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他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的榜样。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以技术见长的学科,它的内容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不同于数理化及自然科学的地方,关键在于它是有精神意义的,因为“缀文者为情而作文,览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师的素质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与他们狭窄的文化视野有关,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外人对自己职业的批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反省精神。语文老师既要把知识经验、道德修养等精神文化传播给学生,又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激活和创新文化。

三、具备语文技能与信息技术能力

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老曾经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一是熟练。”现代教学论则从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的侧面对语文学习结果的技能本质作了明确的揭示。语文技能分两种,一种是基本技能,包括:流利地朗读、流畅地书写、语感技能等;另一种是高级技能,包括:阅读方法的运用、交际规则的运用、构思策略的运用技能等。语文内容复杂而丰富,它包括语言文字、阅读与写作、文学知识等。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听说读写技能的加强,是学生语文学习有所获的保证。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学好语言学,懂得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汉语语法;要了解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等。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学好文章修辞学,自己具有一定的鉴赏文章的能力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要经常动笔写各种体栽的文章,并且会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此外,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这无疑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自觉地不断地去自我“充电”、自我完善。

四、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体性缺失是目前一个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在文学教学中,语文教师个体审美体验、文学体验的缺失。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阅读太少,缺乏对文学的悟性与感知力。(二)个体性知识结构的缺失。(三)在课堂讲授中,个体性表达讲授方式的缺失。

现在,各种语文教学法大行其道,许多老师都在学习模仿,都想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本无可非议。但是,笔者认为,真正会教学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老师要抓住各种教学方法的“神”。那就是老师凭借自身的学识积累和文学素养,对所授的知识和鉴赏的文章有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已经内化了的理解和把握,它不是参考书或一些优秀课例所能给你的。真的达到境界,你的教学,不管是运用哪种教学方式,声调语速如何,都能把你对知识或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自然流露出来,并因此在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磁场”效应。在这种效应下,学生全身心受到感染,听得入神,学有所得;并在一次次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增强自己的文学直觉与文学感知力。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与科学教学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它的魅力正在此。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远不止这些。教师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观察能力、表达与调节能力等情感交往技能,都被看作中学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的专业要求和情感素质。这些素质无法通过短期的专业化培训来完成,因为它们源于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状态,与他的教育意识、道德意识密切关联。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往往能够在孩子与客体知识和主体价值之间搭建起方便快捷的桥梁。他首先能做到“关注孩子的一切,关注一切孩子”,饱含人文情怀,具有美感并懂得审美等;其次才是具备语文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对教育学之外的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都有所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钟晓琳.《科学化与功利化夹缝中的教育坚持》,《读书》,2012年第4期

[3]赵宪宇,周仁良,储建明.《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03第11期

[4]陈文,旋正煌,唐万明.《做研究型教师》,《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5期

[5]谢泳.《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6]傅书华.《论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体性缺失》,《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师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6-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育施行的主体,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那么,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目前制约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问题

1.1教法陈旧

语文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中,虽然教材是新的,但教师观念是旧的,教法也是旧的。有的教师只能是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生搬硬套,教不活,化不开,不能有效的扩展和深化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设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2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地灌输,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言实践,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要一些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缺乏基本功,知识老化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中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

2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座右铭。教师要塑造他人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语文首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对许多中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群体。反之,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其次是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最后是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师必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2.2具有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首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素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写作学等。你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滴水。其次,还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如教法理论、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能力等。除此还有其他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所必须具有的。

3 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措施

3.1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要做到为人师表,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又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心中要有“德高为范”的思想, 提倡乐教奉献,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中学语文教师的头脑。我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为人梯,严格要求自己,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力争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果。我们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师德水平,为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才能和智慧。

3.2加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作出长远规划,并对各个学校的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送语文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

经常组织参加兄弟学校的的交流与和合作,以促进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各大学,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育。多派青年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尤其要出国去培训,在英语国家感受,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可以是短期培训,也可以是脱产进修。让青年教师掌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为青年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

对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作出长远规划,提出要求,并对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的选送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和立项研究等途径,以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3.3引进竞争机制

目前中学语文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教师通过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由岗位决定职位和各种待遇。调动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激发语文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与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新时期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人。这既是新课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J].语文学刊,2006(04).

[2]刘祥高.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9(12).

[3]刘艳.浅谈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华章,2012(08.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7

1.文本细读

无论是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还是强化文学感受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作品,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文本细读,这已经成为众多同仁的共识。“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观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细读呢?笔者及其同仁做了这样一些尝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时会犯些知识点、内容前后不统一、矛盾之类的错误。即便是在教材中关于作品的评述中,也有出现错误的。于是课前阅读布置作业就是给作品挑毛病。比如:《边城》中的翠翠究竟多少岁?《雷雨》中的周萍应该多少岁?《凤凰涅槃》中有个知识点错误,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命命鸟》的说法准确吗?这些问题,有的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不仔细阅读《边城》,不能发现作者前后叙述的矛盾;不仔细分析,就不能确定《雷雨》中周萍真正的年龄应该是31岁而不是作品中的28岁;而在学生怎么都找不出《凤凰涅槃》中的错误的时候,指出序中的《孔演图》其实应该是《演孔图》;只有阅读了《命命鸟》后才知道教材中把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搞混了。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要求就是“用事实说话”———必须引用作品中的原文来佐证。

比如《雷雨》中通过提问“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来引入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学生往往受到中学教学影响,认定周朴园虚伪的性格特征,简单地以“不爱”作答,举证就是他见到鲁侍萍后想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笔者首先驳斥虚伪性的论证之一:30年坚持“虚伪”地记着初恋情人的生活习性、摆放着初恋情人的照片,这样的“虚伪”成为习惯后也就真实了;然后尝试从流行歌曲《小芳》入手,让学生理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如果两个各有婚姻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情而拆散各自的家庭走到一起,那才是没有责任心的人;最后结论周朴园爱的是心目中那个永恒的18岁的鲁侍萍,30年后的鲁侍萍于他只是曾经。要求学生下去找原著来看,尤其是序幕部分,这是理解作品意蕴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选择作品编排话剧、音乐剧,在小学期还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分组自选文学作品来编排话剧,兴趣非常浓厚。在选择作品环节就保证了量的阅读,改编剧本的环节就保证了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的反复推敲,表演的时候从台词到结构的形式研究,等等,这一方面提高了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手段引进现代文学教学的课堂,使博大精深的内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一,建设网络资源库。要改变学生专业兴趣不浓,不愿意投入时间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现状,我们开发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手段引入了教学的课堂。现代文学的很多名著大多都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在我们建设的“中国现代文作品选读”的网页中,除了上传文学作品的电子文档外,还上传了大量的名著改变的影视剧作品,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阿Q正传》《家》《子夜》《边城》《南行记》和《雷雨》等影视剧作品点击量非常高。为了督促学生阅读,布置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第二,搭建网络互动平台。教与学是双向的。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设置了网络互动平台。教师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作业都是以主题帖的形式,学生可以跟帖也可以递交作业、发送邮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能够随时、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教学更加开放、自助,学习可以更加主动、积极。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加凸显了。

第三,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探索有利于考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办法。根据人文学科重在陶冶熏染,重在创意运用,重在知识积累的特点,改革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考试评价方式,变一次性的考试为长期的考查,其具体的做法为: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堂成绩+课外成绩+考试成绩。课堂成绩30分,其中课堂听讲、讨论10分,课堂笔记10分,考勤10分;课外成绩30分,其中课前准备10分,课外作业10分,课程学习报告或实践项目10分。考试成绩40分。这样的考察方式改变了原来“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的模式。强化了学生“信息整合、辩证思维、创意策划”三大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在学期开始为学生开出一份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在授课过程中讲到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时,让学生叙述作品的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给出相应的分数,记入平时成绩。课外作业和实践考察报告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情景教学这些形式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其创新性能力。在小学期的教学实践环节,带学生走进作家的故乡,提前给学生布置考察任务,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考察报告或小论文(论文中要有相应的作家作品),小论文的成绩也记入年终的成绩考核中。

3.结语

新教师教学论文篇8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