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59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1

一、.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二、.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2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6]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毛泽东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2]牛瑞雪.不同层级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0):85-88. 

[3]丁笑梅.学校重构与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同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5):32-36 

[4]秋实.第六讲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1991,(10):41-43.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3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6]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2]牛瑞雪.不同层级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0):85-88.

[3]丁笑梅.学校重构与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同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5):32-36

[4]秋实.第六讲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1991,(10):41-43.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知识转型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并于1995年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确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国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知识转型的任务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2]:一是外在的因素,即根据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形象的要求和期望,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二是内在的因素,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的愿望、个人需要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的精神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强调对自己职业发展目标做出设想,通过学习、进修和对实践的反思、改进等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3]。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外持行为习得观点的学者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4],即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这种划分显得过于简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质和量方面的变化都没有表达清楚。而以德耶弗斯(Dreyfus)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4],即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和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有研究表明,教师至少在积累了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万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万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每位专家水平的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

国内学者也以分阶段的方式对教师的发展问题作过研究,他们认为,教师的发展要经历适应阶段、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但这种划分明显缺乏清晰的界定,人们很难从各阶段的称谓上理解和把握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与各个阶段的本质属性,因此,这种划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综合上述观点,特别是借鉴德耶弗斯的研究,结合自己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及开展的研究,笔者认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新手阶段、胜任阶段、成熟阶段和专家阶段这四个阶段,比较符合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

三、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知识转型

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阶段不同,所要完成的知识转型任务也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仅属于自己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1新手阶段:实现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转化

我们把德耶弗斯划分的新手阶段和优秀新手阶段统称为新手阶段,是指毕业三年以内的教师。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培训实践,新手阶段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在把握教学进度、突破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知识缺陷。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手阶段的教师必须把理论知识的获得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专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在内容选择上,包括教育改革与师德修养、班主任工作、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常规、评课和说课技术、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等。它能使新教师在理论上有所收获,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具有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应了解教育科学新知识,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掌握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基本教学常规,同时增强终身学习和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处于新手阶段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实践经验,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虽然他们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图式,并存储在自己的记忆系统之中,但由于实践不足,这种知识一时还难以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用以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新手阶段教师的知识任务是将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转化,知识的表征形式是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心理图式。只有当新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问题和实践经验,并学会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刍”的时候,先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最终指导和改善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2胜任阶段: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化

从事教学工作三到五年的教师,基本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胜任教师的岗位要求。这个阶段的教师所获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观念层面的知识)为主,知识内容包括师生沟通艺术、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的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信息技术等。教师获得这类知识是为了能够了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学习教育科学新知识,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增强学习意识、角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改善心智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5]。

由于胜任阶段的教师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阶段知识获得的目标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理论学习不再是本阶段的目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本阶段学习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变,最终指导实践。因此,该阶段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阶段,胜任教师所要完成的知识任务就是要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型。当然,这种转型并非一次性完成的,知识的存在形式经由多次转化,先从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状态转化成策略性知识,再从策略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最后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3熟练阶段:实践性知识的定向迁移

熟练教师多数是各个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在理论知识上的追求主要是延展性的知识,体现出前沿性、创造性、研修性和高素质、高水平、高起点等特点。学习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和教改研究(特别是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研究)、素质教育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知识等;在教育科研方面,要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特别要强调课题研究的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报告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技能方面强调教学评价和教学测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英特儿未来教育;在学科延展方面开展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学习心理的学习等。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宽自己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主动吸纳、处理信息和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作为学校的业务骨干,熟练阶段的教师拥有更多接触名师的机会和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加之他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为他们生成实践性知识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因此,从知识获得的方面来看,熟练阶段的教师所要完成的知识转型,一是把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升转化为实践性知识,把工作经验提炼成知识,这是知识发展的重要步骤,可以认为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通过自己的心理加工和改造,把别人的实践性知识定向迁移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纳入到自己的心理图式之中。由于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心理加工和改造,所以这种迁移绝非对别人的实践性知识的简单移植或嫁接,而是实现了基因变异。

4专家阶段:从实践性知识到理论知识的转化

由于每位专家型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之他们在教育生涯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都非常丰富,特别是有着鲜活的教育教学经验。一般说来,这类教师在学科教学、教研、教改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并在地方享有广泛的声誉。他们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成为研究者和积极反思者,并把自己研究和反思的成果拿出来与人分享,从而实现由知识的消费者向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转变。诚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个体拥有了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力,发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的价值。如果他们都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或案例加以总结和提升,就能把自己大量的处于隐性状态的实践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状态的比较容易被别人认识和接受的理论知识,这无论是对于他们自己,还是对其他教师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从知识获得的角度出发,专家型教师所要完成的知识任务就是实现实践性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型,当然这种转化绝非易事,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生产知识的自觉性。

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知识转型的范式进行研究,以便在帮助教师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专家型教师积极地生产和创造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红斌.从教师专业到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5(12)

[2]李丽华教师内隐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6(4)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化 内涵 意义 途径策略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走高起点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来适应以“新课改”为标志的现代教育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的重视放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甚至国家安全的高度。教育的发展靠专业化的教师,然而教师的“非专业化”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非专业化”,表现在理论上,是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实践上,语文教师的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通过反复操练,让学生习得一些解题技巧这样机械简单的层面上。根本不能让学生高效的学习,更不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这与新时代下“新课改”的要求差距实在太远了。这样的语文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还没有走上专业化的道路。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专业化发展的人;使得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和尊严”,使得教育获得飞跃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了解专业化的重大意义、内涵和途径策略。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是指语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社会地位等。达到了一定的语文教师职业水准的人才能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像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一样,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是指语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可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以达到或超过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专业性要求的发展完善过程,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

语文教师要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是一个“动态”的境界,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行为,时刻需要不断调整创新、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与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情况并知道促进自己专业发展途径策略。

三、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职业上有精彩的表现,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依赖较强的内部动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一个选择了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精彩的表现,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工作都不热爱,要想有所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其次是必须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死的机器,想怎样操控就怎样操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天真活泼的不成熟的人,人是有情感的,对教师的工作是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因此,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跟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学生才会支持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再次,语文教师还要正确认识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要把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忠于自己职业操守的同时,还要懂得创造并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活。有了爱、有了责任、有了享受,才会描绘出美好的语文教育生活蓝图,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

四、语文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策略

(一)制定自我语文教育生涯发展规划

语文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专业化发展规划,对影响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扬长避短,使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更好更快地走上专业化成熟的道路。

(二)在学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中获得专业发展

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实践。对自己专业化发展要有一种自觉状态,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行为方式和发展规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化发展境界。

(三)在积极参加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各种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校本培训是以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以语文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为培训内容,以语文教师自觉参与、主动发展为原动力,以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标。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应让语文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主人。

(四)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语文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和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研活动主要以校本教研为主。校本教研必须与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分析语文教师群体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语文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破解语文教育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难题。

(五)在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能高效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课题研究往往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的突出的重大难题而进行的,当然也是语文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中的拦路虎。课题研究学校往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财力,历时几年对阻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突破。语文教师参与研究,对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语文教师对课程研究心存畏难情绪,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参加,或虽然参与却不积极,这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要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以系列化研究为主要形式,把科研贯穿于“新课改”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参与立项专题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交流会,以科研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在参与“新课改”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要求教师从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研制者的角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化成长舞台。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丰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的改编整合,通过把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语文教师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职业理想得到升华。

(七)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

所谓反思,是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对自己所有知识、行为、观念等进行评价,针对反思中的成功与不足,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稳定知识的显性化。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如果语文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那么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语文教师不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朦朦胧胧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属于自己个人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特色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因此,“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依靠教学反思作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面向未来、社会效益显著的工程。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甚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去看待教育、看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走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之路,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中韬主编. 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德伟,孔锴主编. 当代教育新理念. 北京出版社 2005.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引言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新课改下怎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把英语作为主要外语进行教学的大国,十分有必要研究这些问题。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没有崇高的专业理想,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相当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甚至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倦怠感和厌恶感。上课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观念保守,不了解新的英语课程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

1.2专业知识欠缺,知识结构单一

许多的英语教师缺乏对目标语国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的全面了解,不能在语言交际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组织活动。对于广大的高中英语教师而言,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平时忙于备课、上课、早晚自习辅导、批改作业等,根本没有意识通过阅读英语书刊,收听英语节目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于教改的最新动态、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他们既不关心,也很少知道。许多的高中英语教师长期接触高中英语教材,忽视了对自己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践训练,经常是工作了一年,重复了十几年,不知不觉中自己都变成了“高中生”。

1.3缺乏专业自主能力,急待强化专业训练

许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自主意识。他们本应该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创新者,现在却成了游离于研究之外的旁观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指令机械执行者。教师拥有多大程度上的专业自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缺乏专业自主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无暇顾及教学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提升,没有精力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专业训练急待加强。

2. 促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1系统开发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化方向

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两大学科基础,两者的交叉融合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根本所在。为此,可以以系统开发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实现“英语+教育”的双专业协同发展,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方向。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的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到教育学科的内容。

2.2开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思想是以评促发展,其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都着眼于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作为一种适应时展的新的评价理念,发展型教师评价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了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2.3提倡校本研究,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这样教师能够适时地把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的反馈过程中发现研究的不足。这种研究与检验过程的统一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所运用的教育理念的不足,并不断把所信奉的理论运用到研究过程中去,在这种不断的交织与碰撞中来发现所运用理论的不足,而且把内隐理论放到教育的大背景中去审视、考察,去进行理性地分析,从而把自己的内隐理论抽象出来,表述出来,实现内隐理论的外显化。同时,校本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开展研究,以“教师研究者”的身份参加教育教研活动,这个角色定位迫使教师不断反思其研究的问题,不断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样教师就把自己的内隐理论、研究前提假设置于比较反思的的平台上,通过分析二者的实践意义,从而改变其内隐理论。这个过程相当于同化、顺应的过程。如果内隐理论能促进研究,就把新的教育理论融入到其理论结构中去。如果不能促进研究,就重新构造一种新的内隐理论结构,以便能包容教师接受的新的教育理论。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7

1通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主要是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马克思主张劳动者将体力与脑力结合于一身,他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总书记多次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实践。我们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及通过他们培养出“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人才,恰是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和实践。

1.2高职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教育部在各种文件中曾多次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虽不同于“师傅带徒”,但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就业谋生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率先具备这种谋生的本领。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是提高和检验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和培养学生就业谋生能力的关键因素。

1.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建立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与调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任课教师;有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腐观念,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4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高新技术装备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要求授课教师应是“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适应新的形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完成高职教学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通信专业双师素质的科学内涵

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议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老师的概念。此后,有关“双师”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印发。2008年4月颁布的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附件2中第34条,对“双师素质”老师给出了最新权威的官方界定。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⑴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从以上规定看,“双师素质”教师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职称的概念,是指既具有教师职称,又有技能或工程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其二是能力水平的象征,是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反映;第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师的技能必须跟得上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即社会技术水平提高了,则教师的能力也须相应提高,否则,原来的“双师素质”教师就会失去“双师”的意义。分析我国关于高职老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了“双师型”———“双证型”(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的变化特点,从而使得“双师”的概念逐步具体化、有形化、多元化和实用化了。我们认为,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通信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坚实的教学能力。如:具有扎实的通信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多项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独立制作课件,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2)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且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3)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课程的组织编排工作;具有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信专业双师队伍的构建举措

3.1安排新任专任教师到现场实习至少半年才能上讲台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到现场要能立即起作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技能,即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弥补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的来源而造成的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缺陷。

3.2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行通信新技术的培训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不管是原理还是设备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高职通信专业来说,要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除了教师本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每隔3-5年为每个专业教师提供一次通信新技术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可以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3为教研室订阅通信类的杂志订阅《电信新技术》、《数据通信》、《世界电信》等杂志,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通信发展的最新方向以及新出现的理论、观点,还能了解新设备、新技术在现场的使用情况,及时把所了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

3.4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实训室的建设是发展和完善高职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并要求配备适合专业教学的相关设备:一定数量的电脑、相关的软件(应及时升级)、通畅的网线等。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3.5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鼓励专业教师要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争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可明确规定企业的部分具体业务直接交由本专业教师完成。这样专业教师才会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现场实战与训练,很快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利于今后的专业教学。

3.6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或兼职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并讲授实际业务,要求专业教师以问卷调查、网上答疑、电话咨询等形式和专家探讨具体业务问题。进而要求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一对一”结队子,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帮助教师考取至少一个专业证书。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篇8

1通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主要是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马克思主张劳动者将体力与脑力结合于一身,他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总书记多次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实践。我们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及通过他们培养出“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人才,恰是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和实践。

1.2高职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教育部在各种文件中曾多次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虽不同于“师傅带徒”,但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就业谋生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率先具备这种谋生的本领。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是提高和检验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和培养学生就业谋生能力的关键因素。

1.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建立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与调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任课教师;有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腐观念,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4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高新技术装备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要求授课教师应是“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适应新的形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完成高职教学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通信专业双师素质的科学内涵

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议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老师的概念。此后,有关“双师”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印发。2008年4月颁布的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附件2中第34条,对“双师素质”老师给出了最新权威的官方界定。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⑴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从以上规定看,“双师素质”教师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职称的概念,是指既具有教师职称,又有技能或工程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其二是能力水平的象征,是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反映;第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师的技能必须跟得上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即社会技术水平提高了,则教师的能力也须相应提高,否则,原来的“双师素质”教师就会失去“双师”的意义。分析我国关于高职老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了“双师型”———“双证型”(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的变化特点,从而使得“双师”的概念逐步具体化、有形化、多元化和实用化了。我们认为,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通信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坚实的教学能力。如:具有扎实的通信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多项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独立制作课件,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2)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且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3)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课程的组织编排工作;具有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信专业双师队伍的构建举措

3.1安排新任专任教师到现场实习至少半年才能上讲台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到现场要能立即起作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技能,即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弥补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的来源而造成的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缺陷。

3.2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行通信新技术的培训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不管是原理还是设备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高职通信专业来说,要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除了教师本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每隔3-5年为每个专业教师提供一次通信新技术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可以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3为教研室订阅通信类的杂志订阅《电信新技术》、《数据通信》、《世界电信》等杂志,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通信发展的最新方向以及新出现的理论、观点,还能了解新设备、新技术在现场的使用情况,及时把所了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

3.4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实训室的建设是发展和完善高职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并要求配备适合专业教学的相关设备:一定数量的电脑、相关的软件(应及时升级)、通畅的网线等。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3.5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鼓励专业教师要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争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可明确规定企业的部分具体业务直接交由本专业教师完成。这样专业教师才会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现场实战与训练,很快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利于今后的专业教学。

3.6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或兼职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并讲授实际业务,要求专业教师以问卷调查、网上答疑、电话咨询等形式和专家探讨具体业务问题。进而要求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一对一”结队子,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帮助教师考取至少一个专业证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