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58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充分运用插图等形式,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生活运用数学语言提出问题,诸如做饭买菜、做游戏、乘车、买东西、爬山、植树等等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素材,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有趣味,学有收获。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材中配有一张学生熟悉的校园学生活动图,我利用多媒体放大这张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这张图中找出相应的角,并形成角的概念。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从房屋、家具、操场等实物中对角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图画中,教学楼的四角,足球场地角、教学楼匾上的直角很容易找到。其次,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的直角也容易被学生找到,到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画中找出除直角外的角还有哪些,让学生把隐藏在图画中的其他角也找出来,经过学生仔细观察和一番交流,能找出剪刀、大表上的锐角和钝角,连单杠双杠、足球网等里面不易找出的角也能找出来。从学生熟知的直角再过渡到锐角、钝角,符合学生从生活中认知的规律,又因为这些内容是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来的,因此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而且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学完之后让学生再到学校操场上找出各类的角,学生的兴趣高涨,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农村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学习表内乘法,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摘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习“长度单位”时,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单杠的长度和高度,小学生的身高,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大葱等蔬菜的长度,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菜园里西红柿熟了,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又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再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自主进行实地演练,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家庭成员的身高,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用小数记录下来,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还要帮妈妈算好账,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五、结语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2

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操作时间的调控——突出重点

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2+2+2=6)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表述为:(指上面加法算式)“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以’”;“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2×3),读作2乘以3”;“2乘以3,表示有3个2相加”。紧接着,要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方块,摆4组;4个4个地摆圆片,摆5组。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要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二、操作难度的调控——分散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操作难度的调控,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一是教师先作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

例如教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种分法: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以山羊公公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教师边讲故事边在幻灯上进行操作演示:先把8个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4只小兔,第一次没分完,接着把剩下的萝卜再一个一个地分给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教学“例1”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分桃;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学中,再指名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错例进行集体纠正……通过这样的操作调控,可以分散教学中“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操作过程的调控——明确程序

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东西;(2)怎样进行操作;(3)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四、操作效果的调控——实现转化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3

1、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只有通过数学阅读,通过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3、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段,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数学阅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听讲效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有效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数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要求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4、数学阅读有助于进行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要想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5、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的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让学生从“看”中学

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刚入学的孩子还不会主动阅读并且识字量很少,所以,阅读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个星期我都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来交流他们阅读所得,巩固阅读成果。从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有一次,阅读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我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孩子们表达很踊跃。有的说“:我觉得陈景润爷爷真是伟大,这么大的难题都被他解决了,我要向他学习。”这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啊!也许这个小朋友在下课之后就把他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但谁又能否认数学家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播种了呢?有的说:“陈景润爷爷真聪明,是不是从小就爱学习呢?”经过老师的肯定,小朋友就更懂得了天才出自于勤奋的道理。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啊!”看来数学阅读培养的不仅是数学阅读能力,还有民族自豪感。我趁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写到数学写话本上,记录下他们思维的点滴。每到数学阅读课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比一比。被展示到的小朋友别提有多自豪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2、让学生在“独立”中学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教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比如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给数学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3、让学生从“做”中学

数学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也可以让学生去做一做。这一招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已经阅读过内容的一种反馈和消化,会做了,自然也就读懂了。比如,在教学完《认识时分》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做钟表活动,用彩色硬纸、针线、剪刀及胶水等材料,做出有自己个性的钟表。当时,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灵巧的小手做出的钟表,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赞叹不已。有的孩子做了一个大大的弥勒佛,耳朵就是钟表;有好几个孩子剪了花朵形状的钟面,颜色搭配很清新,大格小格也画得比较确切;还有的孩子,做的是立体的动物钟表。做完后,我请了学校里其他老师组成评委团来到班里,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点评、颁奖,孩子们别提多带劲了,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后,许多孩子都愿意拿着自己制作的钟表,和同学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对数学阅读的兴趣。通过学生制作的钟表我发现,有些学生的阅读比较到位,能准确把握钟表的构造,而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马虎,自然制作的钟面也就不太完整,通过这些反馈我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和纠正。

4、让学生从“思”中学

别人都说小孩小,我却认为孩子是人小心不小。的确,大千世界,不只是呈现给成人看,许多时候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并不比我们成人逊色。基于这点想法,我坚持让我们班每个孩子进行数学写话,让每个孩子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当时一年级的新生不会写字,我就请家长帮忙,每天由我根据课堂或课外阅读的知识,定一个主题,孩子回家口述他们从生活中找到的相关有趣的数学知识或现象,家长,我每天批阅。当然在这当中也碰到不少困难,比如,一开始有些孩子想法少,每天只有一句两句;农村里的家长常常有许多农活要忙,抽不出时间;一小部分孩子是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的,不能给孩子进行指导;个别家长对此也有点埋怨,说是给他们添乱。我就从评价孩子入手,不仅要评孩子,还要评家长,注意和家长沟通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情况渐渐步入正轨。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在评价上就用了些小小的策略。比如,以星级的形式批改孩子作业,根据作业质量依次画5颗星、4颗星、3颗星等,作业批改中加了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么多长方体,真棒!”“你有一双敏锐的数学眼”“你是未来伟大的数学家!”等。也有对家长说的,如“谢谢您的配合”“您的配合让您的孩子更棒了!“”您的孩子潜力很大!”等。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惊叹。

5、让学生在“趣”中学

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断地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应该说大部分子还是对这两个单位具有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单位之间的不同,很好地应用。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提不起劲,总是一种形式过于单,孩子们也觉得很无趣,开始比划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还有几个孩子就在那把手瞎伸,或者干脆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地分清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想到了“读”,想到了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我不是像往常一样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趣”就是“趣味性”,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点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掌握数学知识。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81-02

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进去”和“讲得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自主、质疑、合作”是关键词。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数学课堂不能实施“学讲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年级儿童识字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课本,没办法自学;二是低年级儿童纪律性差,不能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讨论;三是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讲不出来,更谈不上教别人。

上面这几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是低年级学讲课堂上的难题,那是不是低年级数学课堂就真的无法推行“学讲计划”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低年级的“学讲计划”:一,“学讲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并非有些教师理解的每节课都是固定的学讲模式,都要用“自学法、合作法、质疑法”,都要让学生“讲出来、教别人”;二,“学讲方式”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学情原则,就是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展开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较薄弱,那课堂上也就要有与其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相对应的“学讲方式”。三,“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发展不同学生的潜能。难道低年级不需要这些吗?如果不从低年级推行“学讲方式”,那高年级的“学讲方式”不就成为“空中楼阁”了吗?基于以上的理解,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学讲方式”的理解。

一、关于低年级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低年级儿童可以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自学

很多人理解自学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其实,学生根据别人的引导,自主探索知识也是一种自学。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动手操作能力差,有时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展开自学。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自学作业:一是准备面值为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并自己认识它们;二是到商店去买一种价格在1元左右的物品并记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知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很显然,这两个小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孩子才能顺利完成。

(二)要确定适合低年级儿童自学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的形象材料更感兴趣,脱离现实情境的数学知识很难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图形与几何”部分中大多数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等。而算理知识很强的“数与代数”部分就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他们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而不知其原因。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还要通过学情研究来具体对待。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一课就不适合先让学生自学,因为教材呈现的方法会影响教师的引导;但有了这一节课的加法知识作为铺垫,下一节课的《8、7加几的进位加法》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学。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很难自己抓住学习的重点,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5、4、3、2加几》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学单上设计以下问题:你从情境图上看懂了什么?怎样列式?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结果?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

(四)要关注不同层次儿童的自学能力

儿童的自学能力会有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自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为例,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自学能力偏弱的学生可以布置家长与他们共同完成相关的测量。

二、关于低年级儿童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给孩子质疑的机会

低年级儿童的脑海里会有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解清楚,不能不了了之,否则他们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时,有比水果轻重的这样一类题:如一个菠萝和三个苹果一样重,让学生通过推理说出一个菠萝比一个苹果重。教学时,笔者发现小文同学看都不看这个情境图,直接就写下了对、错号。笔者问他:“你看了没有?”他回答道:“老师,我知道菠萝重,苹果轻。”他的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原来很多孩子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很显然这并不是这道题目所要训练的目的。于是,笔者把实际的物品改成了用几何图形来让低年级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推理、比较的方法。

(二)限制条件,提升儿童质疑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若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但是他们年龄小、见识面小,难免会提出一些无边际的问题,如果任他们“自由发挥”,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限制提问的条件,提升低年级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 年级数学 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出示相关的情境图,再提问:“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从而达到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

三、关于低年级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纪律的组织,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也是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很多学生会趁机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有的讲话,有的做游戏,还有的开小差、走神。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好分工。首先要加强学习纪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讨论的是数学知识,明确讨论的目的;其次要给每一个学生分配好任务,尽量不让他们有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了解合作的效果,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

由两人小组到三人小组、再到多人小组,由简单的告知到描述,再到讨论交流或分组操作,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一年级上学期,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同时使用同一组学具,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下学期就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讲题目、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尝试多人小组合作学习。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建立在充分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自新课改以来,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小学低年级所学内容应当注意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生要掌握必备的基础数学知识以便于学习高年级的数学;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应当体现数学学科价值。趣味性教学法是实现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推广。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小到人们去超市购买东西的物品价值计算,大到社会科学研究,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非常强的。但是同时数学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又比较高,这对小学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还要大量记忆和背诵大量知识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从幼儿园到小学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很多学生在初期根本意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同时,小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做游戏,表现欲也比较强。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趣味性教学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一些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的问题,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小学低年级数学开展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提起数学想到的就是一串串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则认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和科学创新理念。趣味性教学法则是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教学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趣味性教学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理论势必要付诸于实践,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的学科特色,进行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也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

3.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所学数学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很抽象枯燥的印象。一方面,生活中的案例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这样学生不会感觉陌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开展趣味性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列举,并说明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学生纷纷投入到认真观察和讨论的行列中,不仅让学生感受生活,而且还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3.2在游戏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对于游戏比较感兴趣。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开展趣味性教学。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换成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游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使得游戏教学法更加的具有实践性。另外,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可以设计游戏环节的空间,让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学习了如何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单纯的靠书上的讲解非常的乏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和顾客,拿着人民币去购买物品,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3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都比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还可以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增添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数学运算这部分内容后,老师可以举行加减乘除运算大赛,看谁算的快,并对在竞赛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束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开展趣味性教学,以实现提高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光丽.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趣味性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7).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我调节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数学课程标准》,都极力倡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局限,很多教师怀疑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现实性。因此,探究和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具有逻辑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性以及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还有生活性、体验性和现实性等学科优势。由于小学数学具有这些特性,加上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学习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独特性。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小学生在自己生活实践中得到经验和启示,比如,形成几何形体和数量的概念是小学生在日常的玩耍和游戏中获得的。尽管这些概念大多是零散的、模糊不清的,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日常中形成的这些概念,为他们上学之后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事物的过程,这种认知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加上对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

2.以直观化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思维的直观化。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将两种思维进行结合,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数学概念以及数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这种思考过程。

二、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1.自我调节能力欠缺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介于7到9岁之间,有较为明显的依赖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不够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能力较低,几乎没有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该年龄段的学生与幼儿时期相比,虽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仍未发育完善,来自外界的影响和暗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有不自觉的模仿行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等等。

2.学习策略运用能力不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仍比较模糊,他们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基本上不能独立调节、计划自己的学习。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低年级学生在自我调节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所起的作用和角色的转变是分不开的。自我调节理论阐明: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帮助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激发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乐趣。

2.激发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必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学习启动问题。教师要以切实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获得成就。教师要善于形象化地让学生为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此而不断努力。要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成功,并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反馈和适当的科学评价。

3.加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的教学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参透到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来完成。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效果甚佳。教师应该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易于理解而又能学以致用的策略,循序渐进地传授认知策略,减轻学生自我调节策略的负担。教师应该有专业认知,懂得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规律,接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策略时的速度,以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对待,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任何个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必须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锦冰.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技巧;培养

小学数学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导致其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他们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计算的诸多弊端,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培养学生数学计算技巧。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就现状而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其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教会学生数学计算技巧,并且教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因而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如计算效率较低、计算速度慢、审题不仔细以及不检验,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差,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厌烦数学,进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技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向学生渗透数学计算的技巧,提高学生数学运算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口算部分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形式才不会枯燥,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运算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并能从中发掘运算的技巧。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口算乘法教学时,教师并没有采用以往较为枯燥的教学形式,而是事先准备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际应用题,比如,一件衣服50元,一位女士买了10件,她应该付多少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之前学习过的乘法运算,然后分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中一个小组的计算方式是这样的,50乘以9再加上50,他们思考的方式是将其化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算法,最后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计算方法。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而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其教学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更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计算技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帮助他们在计算题中减少错误率,并且提高做题的速度。口算练习是低年级数学计算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这也为学生高年级的数学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口算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尤为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例如,在进行口算相关练习时,某教师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口算的方法,如25+26+25+26,这样的口算有的学生直接从左向右进行运算,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将一样的加数以乘法的形式进行运算,如25×2+26×2,还可以(25+26)×2进行运算,或者也可以这样运算26×4-2,这样灵活的运算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掌握计算技巧,让他们在口算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得出结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在运算过程中提高运算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运算的错误率。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做习题之前,认真审题,在运算完成之后应该积极检验,进而验证其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可以促使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有效应用。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所在,特别是针对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运算技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并以实际教学案例对论点加以

论证。

参考文献:

[1]王鹏.浅谈小学生简便运算技巧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08).

[2]殷爱兰.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06).

[3]卢丽芬.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老区建设,2012(18).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有效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方法案例

通过这10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效教学的好课也听了不少,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一个年轻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苹果”》。这位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24个学具苹果,8个小塑料袋。教师制作“分苹果”教学视频,带领学生完成试一试1、2、3、4、5题。

策略之一:先规定塑料袋数目再分

1.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8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 3个。

2.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 4个。

3.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6个。

4.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8个。

5.把24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放12个。

策略之二:先规定每个塑料袋里的苹果数目再分。

1.每个塑料袋里放3个,可以分成8份。

2.每个塑料袋里放4个,可以分成6份。

3.每个塑料袋里放6个,可以分成4份。

4.每个塑料袋里放8个,可以分成3份。

5.每个塑料袋里放12个,可以分成2份。

策略之三:分小组讨论,以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讨论分苹果的过程,并相互交流心得。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好奇心强烈,好玩好动,不喜欢枯燥的课堂。此案例中,开始,教师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准备24个学具苹果,这一任务能成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将要进行的课堂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课堂不再枯燥难解,开始变得充满趣味。学生们学习数学,既容易理解,又富有童趣。课堂上没有多么复杂的教具和教学过程,但学生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保持着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讨论中,由于学生的方法和数据都是自己刚刚实践得来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尤为清楚,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根本不用老师刻意的引导。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处在6,7岁的年龄阶段的孩子要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下子转变为正规严肃的课堂生活,大多数孩子都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巧设情境 引生入境。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多的数学术语和枯燥乏味的数字使学生容易疲劳,针对儿童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快速入境。

巧用多媒体 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做成有趣的动画视频,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把数学与枯燥的动画联系起来,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对数学的印象,强化孩子对数学的爱好。

趣味化课堂 可以采用把学习的知识编成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生活化课堂 学生可能不理解我们的条件、问题,但是他们有生活基础;他们没学过加减法,但是他们有生活经验。低年级孩子无法把生活实际的经验形态的感性知识上升为文化形态的理性知识。那我们的课堂必须肩负把经验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文化形态的知识的责任。

2.师生沟通 亲切自然。低年级教师与学生沟通主要是语言。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要富于情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

3.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师不要硬性要求,要利用合作、交流的平台。低年级孩子小组内不会分工、更不会合作,不适合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这时同桌学习、交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次不要交给太多的任务,认真完成和执行顺利是最主要的。

4.鼓励猜疑 提高效率。在低年级就要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去质疑、去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给每个同学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5.承认差异 尊重个体。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去否定、批评他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个体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