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康复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13 17:08:44

康复教育论文

康复教育论文篇1

选我科60例康复患者,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4~86岁;其中,脑出血后遗症30例、脑梗死后遗症18例、截瘫12例。主要照顾者以患者妻子、丈夫、子女为主,年龄36~62岁;其中,妻子35例,丈夫15例,子女1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6例,初中以下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2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2.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2.1.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1.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2.方法

2.2.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2.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2.2.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2.2.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3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康复教育论文篇2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方法

(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康复教育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5月择期剖宫产产妇100例,排除产科合并症的发生,新生儿为正常足月儿,Apgar评分8~10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19~38岁,平均28.3岁;孕周37+3周~41+2周,平均39+5周;10例为经产妇,40例为初产妇。对照组50例,年龄20~43岁,平均26.9岁;孕周37周~41+2周,平均39+4周;9例为经产妇,41例为初产妇。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依据传统剖宫产护理常规及遵医嘱给予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宣教,术前宣教,术后饮食活动指导,管道护理,安全防范,新生儿护理,护理,母乳喂养,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家属对促进产妇康复的作用,依据产妇及陪护家属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等,由责任护士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①明确产妇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②确立产妇及其家属的教育目标;③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④贯彻执行制定的教育计划;⑤评价教育效果。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顺序及侧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方式采用讲解,示范,文字方式,视频,图片等。宣教内容具体如下:

1.2.1入院当日:热情接待,告知病区环境制度。告知入院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发放宣传册。收集产妇资料,全面评估产妇。了解产妇及陪护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解决孕妇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观察产程,监测胎心胎动。

1.2.2术前第一日: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及需求。评估用药史,既往史,皮肤情况,对手术及麻醉的认知程度。告知术前禁食禁水,用药的目的;告知产妇及新生儿用物的准备;告知手术流程(手术前6~8h禁食、禁水,当日晨备皮,按医嘱手术时间送产妇入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核对交接后予术前置尿管,麻醉师评估沟通后予物的使用,手术时间一般约1h左右,术后返回病房);告知产妇及家属术后饮食,活动,母乳喂养知识。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并可避免家属在术后面对产妇和新生儿出现手足无措情况。

1.2.3手术当日:核查术前准备情况。安慰鼓励产妇,与家属一起陪伴送入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班,交代家属准备好产妇与新生儿的生活物品如护理垫,大小毛巾,盆等。铺麻醉床,备好心电监护仪,沙袋,必要时备氧气装置。术毕热情迎接产妇及新生儿。亲切与产妇交流,告知母儿平安,询问产妇感受,评估产妇身心情况。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观察宫底高度,恶露,尿量及管道是否在位通畅。评估新生儿全身情况,执行早吸吮并告知其意义,请产妇与陪护家属安静听取手术后注意事项。重点选择接受能力较强的家属,与产妇(清醒精神状态良好时)进行有条理地宣教。①告知产妇管道(静脉通道,尿管)避免扭曲滑脱;②告知产妇切口加压沙袋的目的,讲解正常恶露与产后出血的区别;③嘱家属勤按摩产妇双腿避免静脉栓塞的发生;④告知术后6h禁食、禁水,平卧位的意义。6h后可进食米汤、鱼汤、水等清淡流质饮食,适当摄盐,避免易胀气饮食如牛奶、豆浆;⑤告知手术6h后翻身的意义;⑥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⑦指导产妇与新生儿同步休息;⑧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时阶段性评估宣教效果,并根据产妇及家属的知识掌握情况反复有重点地强化宣教内容。

1.2.4术后第一日:评估产妇的皮肤,子宫收缩,乳汁分泌,心理状况。通过沟通了解产妇及家属有无护理知识上的不足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宣教,告知产妇下床活动及自主排尿的意义并鼓励其尽早下床排尿。强调少食多餐,排气后可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食物,观察新生儿吸吮情况,协助督促母乳喂养。

1.2.5术后第2~5日:宣教保健知识,做好产后康复,给予出院指导。调查产妇需求满足程度,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健康教育后健康宣教知识合格情况。内容包括产妇遵医行为,焦虑发生率;24h内下床活动,自主排尿,排气情况;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健康宣教知识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康复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康复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康复心理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5-02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儿童数量增加等,对教育和康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双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培养单一教学型教师变为培养具有教学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老师。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师范生的视野内,成为教育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由于涉及大量的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凸显容量多、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等特征,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一定难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康复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康复心理学》教学低效的原因

1.被动的学习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或使用课件呈现)、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教为主的师生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被老师“牵”着走,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讲授的进度快、内容量大、交叉知识多,学生易出现“腾云驾雾”的感觉。

2.重知识传承、轻技能指导使学生会“说”不会“做”

“知识传递型”教学观在我国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师习惯于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只追求按时讲完授课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知”少“行”,知行脱节。造成学生实操性差,技术水平低,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言堂”的“师说”教学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二、《康复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1]。应用于《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康复心理学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康复观,构建宽广的学科通道,从单一学科的专家转型为具有现代康复医学观的高素养、宽视野、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康复家。由于康复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步入大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课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现有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领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复现象,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命力。

2.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即通过图示的方式结构化、可视化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太杂,学生记忆、理解困难[2];采用概念图来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概念图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呈现整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可以改变传统的条目罗列展示教学内容的线性方式,完整呈现知识网络,有效展示师生思维过程,利于课堂互动、交流、合作,例如图1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关于应激障碍知识的概念图。在评价活动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3]。概念图是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帮助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快会体验到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探究、讨论、汇报、展示,甚至是考试,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作用,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4]。

图1 应激障碍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正确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合理现象;面对大班额学生,教师指导实验、参观、见习、实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把实践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学质量。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开展心理测量,训练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心理咨询技能;见习、实习中,对学生临床接触的个案进行分析,做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验、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做小课题,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只有及时把先进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那么,在《康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98-99

[2]苏程,刘军.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58-259

[3]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1-44

[4]李晓慧,董彦莉,周平平.基于概念图策略的教学研究――以高等农业院校化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2010,38(23):12853-12854

康复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康复医学;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促进,其中医疗事业发展的非常突出。各种先进的医疗理念、医疗设备、医疗方法出现在市场中,近些年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非常突出,这是最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康复的相关书籍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复,进而应用一些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医学学科。现今已经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实际上康复医学是在二战后被提出的,初时主要以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体。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康复医学不断的完善起来,现阶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事业中,但是在康复医学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发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将进行以下主要论述。

1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明确培养的目标

虽然康复医学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却比较晚,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在创办初期并不是为了康复医学的教育,多是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学校名义上是进行康复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照搬临床医学的内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就称为是康复医学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有些是康复医师,有些是康复治疗师,一些就是临床医师了。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提供了康复人才,短暂的满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学习时,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所以在进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2]。在实际的教育中,康复医学教育主要有康复医学专业教育以及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等两方面。①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康复医师的专业,主要的教育内容要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等两大方面,此外还有康复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以及临床康复等几个方面。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医师,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通常情况下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主要概括为,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师(比如PT师)培养教育在专业。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规的临床医学知识,但还是以康复技术的主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也是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治疗师。

1.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识的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专业以及我国市场行情,不要一味地学习、照搬一些国内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更不能照搬国外关于康复教育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整体考虑我国实际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与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具有我国独特特点的康复医学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用的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康复医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医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安排教学方案时,有围绕临床医学的知识来进行,其次才是学习关于康复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康复医学不是较为系统的康复治疗知识,而是针对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康复治疗等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的。②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的技术,以及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便为康复治疗技术打下学习的基础。相比于康复医学专业来说,康复技术专业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为临床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案要围绕着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康复训练来展开。

1.3选择或者制定合适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或者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还需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思想性、整体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1.4注重实践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由此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复医学本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会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社会上如何发展。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3]。

2提高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现今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少,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供不应求。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可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还可在各个医学单位的招生简章上,添加康复医学教育这一项,点明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发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业教学体制,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②扩大招生的规模。为解决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置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专业,还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③要提高质量意识,提高康复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的教育院校要强化教学的管理,提高康复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等方面考核的标准。此外还要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检查功能,确保人才的质量。

2.2要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师,大多是学的其他专业,之后出国进修了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回国之后,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另外还要一部分教师是经历过中专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经过一定的实际锻炼,但是只有专科的毕业证书,并没有拿到大专的学历。而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教师学历不能低于学生的同等学历,只能更高。该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决师资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将其送至国外或者香港地区进行研读深造,拿到本科学历,这是现阶段壮大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4]。

2.3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文化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发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康复教育的全过程。在康复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康复专业基础的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们做人,处理好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5]。

2.4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康复医学主要的教育环节,其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都会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的教学,在康复临床教学的基地,要多建设实践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实际实习室等,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今,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康复医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康复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康复医学的人才匮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康复医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医学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3):104-107.

[2]胡永善.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1-122.

[3]徐水凌,严蕊琳.康复医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8):1124-1125.

[4]买晓琴,罗跃嘉.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学位培养计划[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1-32.

康复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康复保健课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78-02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为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前提下,由于各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对大学生入学的体检也一再放宽,所以导致大学生中病、残、弱等弱势群体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为此,如何使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是高校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吉林省12所普通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现状的调研,掌握了现阶段各高校康复保健课开展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新形势下的普通高校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找到新思路,并重新定位,确保体育康复保健课在普通高校中的顺利进行。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科学的健身体系,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升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意识,为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 吉林省普通高校开设康复保健课的现状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等12所普通高校的调研,对体育康复保健课开课的情况和具体实施的现状做了以下整理与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忽视开课的必要性

在对吉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部进行调研中发现仅有5所学校开设了体育康复保健课,仅占被调研的41.6%。经查阅有关资料,在对上海、南京、北京等27个省市部属、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中,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也仅有59.25%的学校开设了体育康复保健课。从高校开设康复保健课情况看,各高校对教育部《纲要》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未按规定开设康复保健课的高校还占大多数。这表明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问题还未受到广泛关注,高等学校对康复保健课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因此,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的设置和完善,课程的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课程设置不完善,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教材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吉林省现在既符合学生现状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康复锻炼和身心保健的教材还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写的校内指导教材。即使这样的校内教材也不是都能保证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指南,在开设康复保健课的高校中教学大纲也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自行制订的,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在安排和选择上的随意性。经过走访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得知教学内容几乎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而定。在5所开设康复保健课程的院校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学校基本都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民族传统项目的内容。采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内容以民族传统项目中的太极拳居多,表明体育康复保健课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相对落后,使康复保健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用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康复处方、保健手段和健身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掩盖了学生的进步情况,无法使教学的时效性得到真实的反馈。

3.教学手段单一,轻理论重实践

在我省开设康复保健课的院校中,理论课的时数安排达到每学期8小节(每小节课45分钟)的占20%,每学期6小节的占40%,不足4小节的占40%,有的只作为学期始末的引导课和总结课。虽然2002年颁布的《纲要》指出: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但是,各院校对康复保健课的理论时数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严格规定。忽视了体育康复保健课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运用科学的康复、保健和健身理论去指导自己恢复健康和锻炼身体形成了阻碍。

4.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随着高校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对康复保健课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担任体育康复保健课的教师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可现阶段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未经过专业知识学习过的,而是承担此门课程后而进行自学的。在我省的12所院校300余名体育教师中,从事养生保健教育的专职教师(除医学院校)外还达不到10%,在开设此门课程的院校中只有5%的教师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培训,10%的教师自学过保健理论知识,承担此门课程大多是一些年龄偏大和身体状况欠佳的教师,只20%的教师发表过与保健课有关的科研论文。因此就导致两者形成了矛盾。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康复性的医疗体育保健知识匮乏与学生对恢复身体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渴望形成了反差。从而使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质疑,影响了体育保健课的课程建设,制约了体育保健课的可持续发展。

5.教学对象局限,制约了课程的广泛开展

由于体育康复保健课在高校中一直都是针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使得此门课程始终得不到学生和学校体育部门的重视,这就制约了体育保健课在高校中的发展。只有面向全体学生选课,才能满足那些对康复保健课感兴趣,愿意参加康复保健课程学习的正常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影响体育康复保健课在高校开展的因素分析

从我省普通高校开展体育康复保健课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首先主要体现在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缺乏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专业教师。其次是受到体育康复保健课所需器材的影响,因为选择康复保健课的学生都是一些身体异常、不能参加正常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需要有专门针对康复、保健而改善身体现状的器材设备。再次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认知阻碍了此门课程的开展。因为这些特殊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一小部分,所以很难引起学校的重视。学生又担心身体健康状况进入档案,对今后的择业产生影响,所以都避开选择体育康复保健课。至于开课条件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场馆不足;教师人数短缺;或因病、残、弱等学生人数较少而不能成班。具体比例参照下表: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表明高校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意义更是值得关注,这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战略,应引起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我省普通高校目前的开课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和不完善,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教学对象的局限性等。

2.建议

建议:(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加快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材建设;(3)加强体育康复保健课程的学科研究;(4)全面提高体育康复保健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定平.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康复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聋儿家长 康复效果 因素 对策

本文通过系统地总结聋儿家长在康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以期给聋儿家长朋友提供帮助和支持。

1.家长自身的因素

1.1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聋儿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聋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受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在生活中所凸显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笔者是一个长期从事聋儿康复教育的一线教师,切身体会到,不同学历层次家庭的父母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例如:我班一名聋哑儿童邓××,其父母都长期在农村务农,学历层次较低,在对邓××的康复教育中,其父母因文化和学历所限,在邓××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康复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没有主动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单纯依靠孩子在康复教育机构中有限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彻底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使邓××的康复教育进度略慢于其他聋哑儿童。如果说低学历家庭会对聋儿康复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话,那么高学历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2家长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行为。在对聋儿康复教育中,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着孩子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对孩子康复态度的认知方面,大概总结有四种态度,(1)忽视型。此类家长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后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对家庭亲情的需求。(2)专制型。此类家长因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使家长和孩子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3)民主型。此类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康复学习的发展,并能主动地跟孩子和康复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孩子康复进度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并能配合学校的康复教育,在关注孩子康复教育过程中,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4)溺爱型。此类家长因孩子在听力上有障碍,故存在着强烈的“补偿”心理,在康复教育中,一味地娇惯孩子,没有结合孩子的康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3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在聋儿康复教育里正确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因聋哑儿童在听力上有障碍,所以,他们在与正常人的沟通交流中就显得更加敏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很容易让聋儿产生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教育时,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孩子对知识的承受和接受能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将字音发准,都要求孩子读出来,当孩子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发音时,部分家长就会采取责罚甚至打骂的方式,这些教育方法都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不仅在康复教育上没有进步反而会有所退步。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聋儿家长对聋儿进行家庭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近年来,来中心门诊就诊的聋儿有200余人,但仅有94名聋儿进入了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生活在城镇的聋儿基本都能进入康复机构,农、牧区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不了解康复教育的家庭以外,还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拮据,无力负担聋儿生活必需的食宿交通费,致使聋儿丧失了接受康复教育的机会。

3.对策

3.1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主动学习基本的康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2家长需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聋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应理智看待孩子的听力障碍,正确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客观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加强与康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与康复教师一起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康复计划,配合学校康复教育的开展。

3.3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康复教育方法。

针对在康复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方法的家长,首先,应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教育理念,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康复教育的内涵。其次,帮助家长了解康复教育课程体系、康复教育课程学期计划、康复教育知识构成、康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再次,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来学校观摩学习康复教师上课,使其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康复教育方法,并加强与孩子康复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康复教师一起共同搭建一个教学观摩和座谈的平台。最后,家长还应学习和了解一些特殊需要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听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开展家庭康复教育。

3.4寻求各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家庭。

(1)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国家进一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家庭困难的聋儿家庭,政府部门加大了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办[2009]41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0]15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了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进行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的补贴,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都能够顺利进入康复机构。

(2)社会资源的爱心帮扶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和对残疾人的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社会群体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近几年,每到助残日、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社会组织和群体都会通过特殊教育机构向残疾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利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残疾儿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能够安心地接受康复教育,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勇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3).

[2]马丽贤.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