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5-15 09:47:45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1

摘 要 实用性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环境,既增强学生体质、利于健康,还能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乐观精神,发扬个性心理特征,同时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职业需求 导向 实用性体育 第二课堂 重要性

一、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技术了解、练习掌握、改进提高、不断巩固练习等几个阶段形成的。而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运用自如是难以办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所以只有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体育课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只要积极地自主地加入体育锻炼,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体育第二课堂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许多的高职学院许多学生在没有课的情况下,或者在课余的时间的时候,就不知所为,无所事事,从而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开展多彩丰富的第二课堂,其一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控制分流作用,其二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帮助学生找到在学习中失去的自信,让好大一部分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组织,积极加入到学校第二课堂中来,充分发挥施展自己的才能,寻求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搞活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三、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模式

(一)以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为对象进行改革阐述体育第二课堂实施的重要性,设想主要以“俱乐部和社团并举”的模式进行

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共同体育爱好、兴趣、特长的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以学校场馆为依托,围绕体育项目自愿选择和参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限制,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至二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和“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体育俱乐部以功能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各项运动项目划分为健身俱乐部可开设网球、攀岩、健美操,太极拳等、娱乐俱乐部开设羽毛球、乒乓球、围棋、排球、轮滑、体育舞蹈等和技能发展俱乐部保健学、体操,跑、跳、投等技能技巧项目。使课内、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为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建立起科学体育锻炼的理念,对挖掘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完善了大学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机制,为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而且增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活力,另外,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俱乐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这也就是我们学院的活动课的特色和意义之所在。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健身俱乐部,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锻炼下肢力量,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娱乐俱乐部,了解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特别是新兴项目的学习在酒店康乐服务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技能发展俱乐部,了解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学习理论知识和保健知识为今后在工作上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还有艺术设计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学生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择业、就业、从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社团的开设

社团是培养学生身心,发扬个性,培养合作与竞争,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健全个性品质的又一个重要平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俱乐部培训学生骨干并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也就不容忽视。体育教师可以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将社团开展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协助老师进行指导,互帮互学,全面提高,同时减少了老师指导的片面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该项目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在我们学校刚刚开展羽毛球社的时候,真正会打、水平很高的人全校屈指可数,但是就是通过发挥这部分人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了很多人加入羽毛球社、再通过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会打球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羽毛球球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团还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多次举办了羽毛球比赛和一些联谊活动,在学院和学生中产生了在学生中的影响更大,更可喜的是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去看比赛,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我们的健美操社团、街舞社团活动也十分火热,受到社会影响,被聘请成为市篮球协会、篮球联赛宝贝,其对学生素质各面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

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基地,自然要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适应了学生兴趣多样性特点,为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兴趣、潜质、特长创造了条件,为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其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挥,能促进学生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激发起上进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社团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项目的策划以及一次成功参与的体验,都能极大地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走出校园,直接与校外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社会上吸收了资金、先进的理念、有用的信息,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地接触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论

体育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才会经常持久。通过我们学校体育现状,开展第二课堂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希望体育第二课堂能在全面推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应有的效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远航.浅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音乐剧;育人价值;新课改;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

一、音乐剧的特征及其在国内外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的现状

(一)音乐剧的简介

音乐剧是20世纪萌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早期被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剧的篇幅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的长度都介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成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反复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那么一出完整的音乐剧大约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最贴近大众心声、最易感知、最有带入感、最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古往今来非常受大众的欢迎。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猫》、《西贡小姐》等。

(二)音乐剧中的音乐特点

音乐剧的歌曲演唱分为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和传统唱法的演唱形式。通俗唱法的音乐剧更为贴近大众口味,其中融合了一些当地流行的歌舞元素,如爵士和摇滚的音乐歌舞元素,在20世纪引起了一大热潮。传统唱法的音乐剧通常叙述一些历史故事,融合了一些时代特征,具有着另一番风味。音乐剧的音乐旋律之美有着召唤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并且,音乐剧没有固定的音乐风格,它的形成是通过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因此,音乐剧的音乐还具有多面性与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一)音乐剧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及音乐表现的作用

音乐剧中有着丰富的角色设定,每个角色都极具戏剧性,通过歌曲和舞蹈等的渲染,充满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所有的音乐剧基本以爱为主题,青少年经过多次的欣赏和体验,并通过模仿,可以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无论是在歌唱或是舞蹈中,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声乐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剧中,作为支撑的音乐剧三大要素:演唱、舞蹈、戏剧表演,这三者在不同的剧中都有不同的偏重,但音乐剧以“音乐”一词冠之,可见演唱在表演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也可能是多种样式的交置。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中小学生接触不同的演唱形式,锻炼他们的合作演唱能力。音乐剧的歌曲一般分为传统的美声唱法和现代的流行唱法两种形式。其中,传统的美声唱法不同于歌剧的美声唱法,它更注重气息的流畅性、声音的美感、抒情性、叙事性和情绪情感的带入性,而歌剧更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圆润度和技巧性。流行唱法的歌曲更为通俗,但它也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其在通俗的唱法中饱满了独特的戏剧色彩。

(三)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舞蹈的促进作用

音乐剧中的舞蹈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类型可分为:音乐剧中的肢体语言和戏剧行动、歌舞和舞段这三类。音乐剧的舞蹈创作没有固定的程式化特征,也没有舞蹈种类和类型的限制,这样的特点很好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经过一些简单的舞蹈片段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再局限于只是通过歌唱或是语言来抒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肢体表现力,全身性的感知音乐的律动与情感。

三、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音乐剧的育人价值与作用

新课改的音乐基本理念中强调的每一点在音乐剧的欣赏与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可见音乐剧的各要素和特征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且,突出了音乐,强调了兴趣,注重了实践,感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注重了个性的发展,开发了音乐创造力。

音乐剧的艺术综合性特征使得它富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再加上它音乐中的流行性元素更加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音乐第二课堂中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在音乐剧的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也是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因素。

四、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展望

(一)音乐剧教学的引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与促进作用

音乐剧的教学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要求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和挑战,它不仅要求音乐老师拥有过硬的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且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样的高要求会使音乐教育领域不断重视起来,设置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关注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音乐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避免局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在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适合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展现,应选择优秀的且合适的音乐剧进行教学,内容应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应让学生感知音乐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用一些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原创的素材进去,充分发挥教学的创新精神。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关注于精神上的质量。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美育也被纳入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音乐剧的简要介绍,结合音乐剧自身的特点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对音乐活动课程的标准等一系列要求,阐述了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根据教学现状做了一个小小的展望,希望通过对音乐剧的了解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认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将音乐剧的教学引入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使音乐剧在音乐活动教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给音乐剧的教学过程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鑫.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4:74-95.

[3]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刘洋君.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及其多元化的演唱风格[D].新疆师范大学,2006.

[5]王旭华.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郭宇.音乐剧演唱方法及其表现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2.

[8]吴娟.音乐剧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唱风格[D].上海音乐学院,2003.

[9]唐婷婷.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04.

[10]余翌子.“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100-106.

[11]陈丹.初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00-103.

[12]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3]赵玲,任琳,吴威.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48-49.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舞蹈 课程 教育

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劳动,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初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通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它以形体塑造、音乐氛围营造和表情达意为基本要素,反映各种思想、信仰和审美诉求,同时又培养了舞者得体的举止和健美的体态。舞蹈因具备“参与多、覆盖广、影响深远”三大传播特点而成为社会宣传教育的重要正面手段。舞蹈,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成为了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美国把学校的舞蹈教学视为体育课,不仅使普及型舞蹈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基础发展空间,而且顺畅地解决了师资的来源。有很多学校开展了舞蹈等课外艺术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迫于体制的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艺术教育“名存实亡”,让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美育的机会几乎没有。无疑,这是不正常的,忽视了大多数成长中的孩子的需要,对我国国民的素质均衡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随着对艺术教育与国民素质关系的认知的提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大力普及提升国民素质的各种课程教育。从美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来看,在高中开设舞蹈教育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完美的人格

从更广泛的社会范畴来看,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门类,而艺术教育属于道德教育。所以,从本质上讲,舞蹈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在高中开设舞蹈教育课程,进行普及推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让高中生持续在高尚的道德教育环境中熏陶,有利于高中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在高中开设舞蹈教育课程,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有助于高中生共产主义理想等高尚情操的形成。

我国舞蹈种类资源很丰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高中生的个体兴趣和教学目的,进行不同的舞蹈类型教学。例如:1.可以采用集体舞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2.用力量型的舞蹈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3.用抒情型的舞蹈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强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

二、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沃尔特・特里(美国)通过自身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从多方面探寻了舞蹈的社会功能,发现舞蹈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体的协调与均衡有着积极的影响。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用于治疗,可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受挫折的心灵复原。舞蹈在这方面便是一种锻炼了。”由此可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学生经常参加舞蹈教育教学活动,能帮助他们增长体力、健全体格,促进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生理机能的均衡发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性情和品格。

三、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水准,提升国民素质

舞蹈就是一种艺术,要想具备较高的舞蹈艺术修养就必须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开展舞蹈普及型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促使其不断地提高对舞蹈的审美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会增强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进行普及型舞蹈教育正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和审美鉴别能力,使学生在舞蹈教育活动中既真正地得到艺术的享受,又能陶冶身心。

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长期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身上,我们发现,通过舞蹈教育,他们的身体器官相对自身以前更灵活、敏锐了,思维变得更有条理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之以前也有显著提高。

这不奇怪,因为舞蹈活动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长期参与舞蹈教育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高中开设舞蹈课程,进行推广普及,以此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会对学生道德的完善、智商和情商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在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高尚情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可以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4

(1).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生特殊性

1.缺乏自律,学习意识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学院录取控制线低于本科二批录取线,学生多存在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虽然有国外学校合作背景,但是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高,且水平差距大,为教育教学共组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生活优越,心理素质弱: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学院收费较高,录取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在加上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的呵护多,自我意识强,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交际、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引导。

3.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招收的学生多数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文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表现欲望强,对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理想远大,生活定为高: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不少家庭愿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的期望,渴望成功,因此他们很注重个人的发展,远大的理想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如果利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2).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第一,第二课堂改革是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传统教学中第一课堂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难免枯燥乏味,而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间接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第一课堂进行升华与延伸。第二,第二课堂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品格完善与健全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对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第二课堂改革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追求的目标,其与国外学校对接的优势有利于吸取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开展的先进经验,从而使教师、学生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重视。传统教学将注意力多放在第一课堂上,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学设计都予以倾斜,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在整体上未纳入正规呃年度专业培训计划,没有按照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设立相应科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群体性活动,存在随机性强、受客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其次,行动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积极。受思想重视程度的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开展次数有限,规模上多以学校、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主,以系、专业、班级为主的活动较少。时间上多以学期为界限,具体到每月、每周的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为主,达不到第二课堂开展的全员参与目的。最后,形式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受第一课堂教育模式影响,教学内容的被动性选择使得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受到限制。当前第二课堂的许多形式仍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没有紧密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抓紧一条主线:即将第二课堂教学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将第二课堂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第二课堂只是单纯完成学生处、团委布置的活动的模式,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突出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围绕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原则,同时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成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突出两个主体:即重视辅导员能力提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两支力量之一,是第二课堂改革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师的主阵地,辅导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落实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党团组织、班级和社团等组织来进行,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有凝聚力、工作扎实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第二课堂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开展的基础。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他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三个结合:首先,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树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育人观念,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健全系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分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两个课堂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次,坚持与社团组织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可在各个环节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创新等能力,同时社团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的领域。最后,坚持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第二课堂改革要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专业的知识性要不断拓展,专业内涵要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二课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6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我国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这一需求,开始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其中艺术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就艺术院校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具体提升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的路径和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校第二课堂;教育实效;提升路径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它具体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又与第一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容否认的是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艺术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培养艺术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期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艺术院校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

一、第二课堂概述

(一)第二课堂概念

第二课堂教育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构建起来的教育计划、内容、过程、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方式,也可以说它是在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体系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的设置、教师队伍培养、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过程控制和结果检验等方面的协调匹配,系统化与规范化,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途径。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1、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在历史和现实条件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仍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则使学生实现了学习上的知行合一,并且第二课堂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追逐学术能力进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缩短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当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活动时,可以充分结合在自己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联合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会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还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通所学,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积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亲身验证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通过实践中获得真知。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二课堂的出现则恰恰是对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衍生,也就是说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内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课堂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则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这一教学的缺陷,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升华,主要是指在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除此之外,第二课堂利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利于学生找到创新实践的新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升华之处。

3、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与第一课堂有所不同,第二课堂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它涵盖了英语、旅游、管理、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一特点是第一课堂不具备的;二第一课堂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第二课堂则完全突破了第一课堂的这一局限,它具有十分灵活的上课时间,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自身需要来自由选择第二课堂的内容和上课地点;三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都是基于学生自由支配和选择基础之上的,选择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所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张扬学生个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宝地,相比之下第一课堂则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三)第二课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单一的第一课堂教育是很难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的。所以开发第二课堂教育,十分必要。第一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基本理论知识教育,而第二课堂关注的是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其口语水平、演讲技能、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人文综合素质。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具有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首先,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和动态发展的理念模式,并且打破了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较为固定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第二课堂活动通常不受学科限制,参与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具有学科交叉、文理配合的特点,知识结构互补的活动形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欲望。

3、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陶冶学生情操

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亮点之一,活动包括各类学生组织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知识讲座、竞赛学习班等。各种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学社、英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舞蹈俱乐部、爱心学社、音乐之家等形式的活动弥漫整个校园,不仅活跃了高校校园气氛,而且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得到了心身的愉悦和求知的满足感,在浓厚的学术和高雅艺术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艺术院校概述

(一)艺术院校学生特点

1、思想活跃,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

艺术院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普通院校有所不同,基于这一点,艺术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思维比较活跃,情感细腻,他们对于美的欣赏有着自己的观点,一般不受束缚,且他们的创造极具想象力,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前卫时尚。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探索上,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基础文化课的学习,这使得他们对于日常的生活琐事或是国家实事了解甚少,并且容易出现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低下的现象。

2、自我意识相对比较明显,崇尚自由

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就决定艺术生独特的个性,因为艺术生经常要进行一个人的创作或是练习,长期以往,艺术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比较明显,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十分在意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不容许别人有一点点的侵犯,且他们极度追求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自由,他们渴望自己就像天空中的鸟儿,能够拥有自己广阔的天空,随意翱翔。但是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由于艺术生过度注重自我发展和满足,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等都比较淡薄,且在行为处事上一般都比较独断和随意。

3、专业课能力较强,但心理素质较差

艺术院校教学的重点一般在于学生艺术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开展文化课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专业能力强而思想素质低的局面。部分艺术生心理很脆弱,以至于他们在遇到困难自己难以解决时,常常会产生抑郁自闭的倾向,进而诱发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艺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区别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更强,因为其更注重艺术专业的教学和培养。艺术院校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艺术院校所学专业一般是指艺术相关专业,如音乐、影视、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及艺术管理等七大学科。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是其在艺术领域上长久的积淀、丰厚氛围、最精英和非常的资源。而综合性大学包括众多专业学科,跨学科学术知识领域的大学,其中就包括艺术类,但其专业性就不如纯艺术类的学校强。并且综合来看,部分综合类大学的专业考试难度较艺术类院校低一些,但是文化课要求会高一些。

三、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育人发展创新模式探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艺术院校第二课堂教育开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艺术院校在进行第二课堂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一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有理想、有动力的黄金学习时期,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适当的引导,并且需要有人挖掘到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切实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艺术院校第二课堂开展来说,也是如此。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艺术生的健康成长,艺术院校必须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由于个性太强或是自我过于封闭,当他们遇到问题,自己却无能为力时,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沉积过久,则会造成心理疾病。此时来自教师的激励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艺术院校第二课堂育人发展创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必须要重视起这一问题,积极健全教师鼓励机制,确保每一名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疏通和指导,从而解决问题,促进成长。

(三)第二课堂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发展同步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艺术也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大潮中,我国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第二课堂与时代的同步性以及其与学生发展的同步性。只有真正实现三者的结合,艺术院校的第二课堂教育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艺术院校具体提升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的路径和办法

(一)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

艺术院校必须把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到与第一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式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当中,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例如:建立活动领导小组,指派专人主管该项活动。从教学计划开始就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任务安排到教学活动中。制定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方案,明确活动内容、组织管理、人员配备等要素,从而做到在领导思想、政策和制度上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二)提高各个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要与第一课堂一样计入教师的工作任务量汇总中去,作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品评的重要标准。且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工作量的报酬应该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量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组织管理者和辅导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使教师了解第二课堂活动在其他学校和地区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目的,这也是提高学校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此外,院校还要积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关行为予以鼓励。

(三)将第二课堂教育成绩计入学分

艺术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现阶段,艺术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可以将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的成绩计入学分,这样一来,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锻炼学生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有利于他们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建立,也能够对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能够使各项教学活动都可以在正规的学分制管理下来开展。

(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焦点问题,且艺术生由于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学生相比更为严重。所以,艺术院校要想真正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就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艺术院校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是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等,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综上,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艺术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活樱是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所以,艺术院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采取措施,例如,提高各个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将第二课堂教育成绩计入学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阳阳. 浅谈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基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实际工作情况的视角[J]. 黄河之声,2016,(07):57.

[2]王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以Z学院艺术学院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8-70.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东南亚语种;教学质量;提升

一、引言

随着云南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对东南亚语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东南亚语种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促进了东南亚小语种的发展。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密切,使得中国需要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解和交往,这种与东南亚联系的基础就是东南亚语种的专业人才,因此云南高校也对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并意识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东南亚语种人才的急迫性。云南各高校在对东南亚语种人才进行培养时,应加大高校与东南亚国家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东南亚文化。云南与东盟的合作也对东南亚语种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各高校必须重视东南亚语种的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提高东南亚语种教学的质量,同时更加有利于东南亚语种在云南高校中的发展和需要。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目前云南各高校在东南亚语种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教学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提高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使学生出现对东南亚语种学习的排斥心理,觉得东南亚语种的学习乏味无聊。而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兴趣,提供与东南亚语种更多的接触和实践的机会,端正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提高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更高地运用东南亚语种为中国做出贡献。因此,在东南亚语种教学中建立第二课堂十分重要。

1.扩充单词量。要想学好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充足的单词量。同样地,要想掌握和提高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学习,必须具备足够的单词量,这是学好东南亚语言的基础。学生在东南亚语种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那儿远远是不够的。东南亚语言与其他语言一样,也有很多的近义词和近音词,对于词汇的用法也是多种多样,同样容易记混,如果不能具备充足的词汇和单词量,是不利于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学习和东南亚语言的提升。当然,单词量和词汇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升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和不断地积累,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利用第二课堂,设置相关的语言情境,就是很好地能够提升学生单词量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轻松地掌握和理解东南亚语言的技巧,增加单词量。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有利于对第一课堂知识的更好运用。

2.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高校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培养,要注重对其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高校学生对于东南亚语言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才能将东南亚语言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将东南亚语种更好地在中国传播。所以,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东南亚语种的第二课堂当中,进一步加强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在第二课堂中进行东南亚语言的交流和学习,利用第二课堂巩固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创办第二课堂,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东南亚语种的理解和深入认识,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3.增强对东南亚文化的了解。学习东南亚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的结构特点,做到基本的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体会东南亚国家的生活状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东南亚文化,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东南亚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东南亚语言的学习有所进步,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课本中没有的、关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当地习俗。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具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和印象,有助于对东南亚语种的学习。

三、开展第二课堂应的条件及主要过程

1.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学习,开展第二课堂很有必要。但开展第二课堂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这是开展第二课堂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因素。只有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对东南亚语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谓的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有了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打下的坚实基础,需要在第二课堂中进行运用和实践,进行相关技能的巩固。在第二课堂的课程中,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适当地增加一些情景模拟和场景再现,布置一定量的关于语言应用技能训练的内容。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或者社会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接受和加入到第二课堂中来,并在第二课堂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东南亚语种的学习。

2.深化第一课堂的内容。开展第二课堂一定要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否则就失去了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第二课堂要对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深化和升华,这也是开展第二课堂应具备的条件因素。所以,第二课堂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要在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是进行语言的竞技,也可以对跨国贸易公司进行模拟,组建适当的团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语言知识,进行中国公司与东南亚国家相关项目沟通和交流的场景。同时在竞赛中,可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或者邀请与东南亚国家有过接触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等进行指导和评估。为了能够使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对第一课堂内容的深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查,让学生们可以带着问题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学习中来。

3.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凝练和提高,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开展第二课堂应具备的条件因素。在第二课堂中,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类竞技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拓展学生们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常见方式。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在第一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现实活动中进行运用,并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发挥和深入性思考,在进行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接触和合作的公司进行参观,甚至实习。增加自己的实习经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检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解决实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以后从事东南亚语种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

4.具有课堂有效性。开展第二课堂最应该具备的条件因素是必须具有课堂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是检验第二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可靠指标。而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这是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专业技能的应用情况。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和发展方向,进行特定专业知识和相关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来增加第二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甚至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结合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第二课堂对理论课堂的辅助作用

1.第二课堂是理论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对理论课堂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是以活动的形式来解决理论课堂的死板无趣,为第一课堂的深化,保证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得以拓展和丰富。理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素材,为第二课堂提供了活动的动力,同时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可行性,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课堂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针对课堂教学而产生和存在的,当然需要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开放性活动,因此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还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

2.第二课堂是理论课堂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不仅可以融入语言文学、体育活动以及趣味比赛等,还可以补充理论课堂,将理论课堂的基础知识投入实践,因此第二课堂其理论课堂的有效载体,使得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延伸。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具有极大的参与性,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进行参与。第二课堂有效地克服了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和单调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

3.第二课堂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理论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理论课堂有所不同,第二课堂是在理论课堂之外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有了第二课堂的学习和参与经历,就会被第二课堂的这种教学形式所吸引,提高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兴趣,进而在理论课堂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对理论课堂的学习充满兴趣。

五、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何来提升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要想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来提高东南亚语种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整体队伍建设,比如各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多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甚至可以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或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使教师也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掌握最前沿的最实用的语言知识。只有教师丰富了自己,才能给东南亚语种的教学工作注入更新鲜的血液,找到最新鲜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东南亚语种的学习中投入最大的热情。第二课堂不能取论课堂,却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在第二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解决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刻进行了解,做出最科学合理的指导。

2.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也能有效地提高东南亚语种学习的教学质量。比如,在第二课堂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可以增加对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投入使用频率,改善教学环境。此外还可以创建多媒体教室或者语音教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热情和口语的练习频率,为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增加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更积极地投入到东南亚语种的学习中去。增加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也代表学校对于东南亚语种学习的重视,使第二课堂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帮助学生在东南亚语种方面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外语的听力练习,进行外语资料的下载,进行外文影片的欣赏。虽然身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但也要对网络环境加以筛选,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入侵。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六、总结

第二课堂对于东南亚语种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要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东南亚语种的自身优势,加强对东南亚语种的学科建设,最终实现东南亚语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为云南与东盟的合作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如,贠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85-88.

[2]董勇艳.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J].高教学刊,2016,(14):156-157.

[3]魏宁,徐德珏.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2,(23):116-118.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现状;促进对策

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学校实际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第二课堂“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积极有效的开展。

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设置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第二课堂,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堂。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第二课堂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教学运行中已逐渐引入第二课堂,并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教学目的等进行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协同第一课堂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应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

二、以“有意义活动”为载体构建互动式第二课堂开展模式

第二课堂开展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要以“有意义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此外,第二课堂的特点更能使它发挥因材施教的功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实施不同教育,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标准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

三、以学分制为评价手段建立第二课堂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第二课堂类别的多样化使其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系统,组织各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检查,掌握了解第二课堂运行状况;通过收集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与第二课堂实施过程,对第二课堂进行科学的评价。构建多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列入评价领域;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高校采用证书管理、合格评价等方式对第二课堂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应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尊重第二课堂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将第二课堂学分化,可以使学分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第二课堂成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在运行过程中,应按照对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的具体目标设立与第一课堂学分制相衔接的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如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学分,具体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完成;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类学分,具体可包括发明创造、学术论文、技能培训、科技讲座和各类竞赛等等。

四、以竞争机制加强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学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应该完善第二课堂的导师制度。由于第二课堂的指导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从制度上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时,将第二课堂建设水平作为一项指标,使第二课堂建设工作的成绩和教师工作量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同时充分调动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指导,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按照教学成果奖进行认定,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与第二课堂指导相结合,努力提高第二课堂指导的水平和质量。第二课堂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特别是第二课堂建设更需要开放的环境,在年轻教师加强自我建设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努力将其专业教学能力转化成实践运行过程中的掌控能力,使其对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加工,以实现从感性能力到理性能力的飞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引向纵深化发展,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通,这将是第二课堂建设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秦录芳等.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技能培训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