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8篇

时间:2023-05-23 09:01:33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1-02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下面谈谈调查中存在的一些反应不太好的方面:

1、太依赖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3]

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一切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屏幕并用,实物、挂图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有其便利性,但或因学生接受程度,或因硬件设施限制,有时传统教学模式反而效果更佳。如:立体几何讲解的过程中,可触摸的实物学生更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两者的所长,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有过亲身体验:用一个月时间全部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教学,学生们可谓大开眼界,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但由于过分强调使用多媒体手段,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实质,数学测试成绩反而不如同年级班级。经过认真反思,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数学测试成绩果然显著提高,平均分超过同期其它班级。

2、课堂缺少情感交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管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看、思考,还是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不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位置上也是共同的,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有效渠道,有利于师生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发生分离,教师的操作点在电脑键盘,学生的注目点在电脑屏幕,这种师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阻断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换。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其效果不但得不到保障,教学效率也难免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很多学生对对媒体了解不多,感觉很新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课件本身上,分散了对授课内容的注意,不仅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好。

3、形象化的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特点是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可是由于多媒体教学适宜于表现形象化的内容, 如看图识字模拟实验简单的算术等, 而不适宜于表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内容,如哲学推理等,因而过分地强调形象化的和具体化的东西,面对面的一些复杂的课堂交互活动变成了间接的点击动作,多样性的思维活动被多媒体单一的图像表现形式所替代, 一方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被削弱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核心环节,是不可或缺的[4]。

4、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在对数学老师课件制作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太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当前,在数学课件制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数字化把传统教学资源直接翻版,这种多媒体教学资源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种是过度追求活泼的形式和艺术效果,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音效和动画,或者人为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致使学生被新奇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到非数学教学信息上,不知不觉地把精神愉悦当作了学习目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多媒体教学过于随机,缺少集体备课(审查课件)和试讲等环节。

5、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施

由于我国各地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硬件、软件和教师素质上,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使城市中学、重点中学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而广大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由于经济困难,无力购置先进设备,势必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处于稀有资源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势必加剧“择校风”的盛行,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现,这也是在调查中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

6、讲解速度过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作为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由于多媒体屏幕的局限和教学速度的过快,学生无法记完整笔记,也就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影响不深,甚至成了学生课下借来老师的课件抄誊课件的状况。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中常常就会找信息教师帮忙,这样课件中的很多东西就很难体现出数学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

7、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

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惊喜,我们要警惕它的“魔力”,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还很缺乏对事(下接第332页)

(上接第331页)物的判断能力,因而有了“网瘾者”,他们为了玩游戏・聊天而荒废了学业。他们的行为不但给家庭,甚至是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还是与学生对媒体的依赖和态度有关。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已不仅仅停留在以文本材料阐述的观念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思维与行为的转化实施上。多媒体运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整合“目标不清楚,内涵不了解,方法不掌握”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理性的角度进一步审视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长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利与弊[J].科教导刊,2009(05).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2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

新课标强调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学生只有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同时,在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有些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过多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舍本逐末;有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试导向过强,过多关注学校评比与学生考试成绩,甚至完全是在为中考而服务,急功近利,不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梯性;还有些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都是机械性地参考资料书上的教案写的,照搬照抄,不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数学教师的这些行为不仅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帮助,长期下来,这些短视的行为还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问题重重.

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火候

初中数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其他学科,还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着深切的多向联系. 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要贴近现实生活. 有些初中数学老师由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火候,在上课时把理论知识讲得比较枯燥空洞;有些老师只知道比较死板地列举书本上毫无生气的案例,给学生灌输孤立的数学知识;还有些数学老师不知道采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情境来导入. 比如,在上“不等式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举这个例子:某品牌红枣酸牛奶的包装上写着贮存条件:2℃~6℃,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吗?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些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直接给出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等让学生识记,虽然快捷但是却让数学变得枯燥无味. 而且,这种轻视教学过程的做法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师在讲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象限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算学生以后忘记了象限的分布,也能够通过推理得到. 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比只记得公式更重要.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较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数学老师习惯上课提前几分钟进教室,下课后再拖几分钟,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有些数学老师习惯在晚自习时间讲数学习题,占用学生的温习时间. 很多数学老师这种的做法,从本质目的上来看是出于善意的,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学好数学这一门课. 但是,实际的效果能达到教师设想的预期吗?其实是不能的.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明知如此,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占用学生的休息和晚自习时间,原因无非是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好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的时间来“勤能补拙”. 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依靠延长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来达到目的. 况且,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数学学习上,而不去从事数学外其他别的活动. 既然这种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学生学习负担的低效率的方法并不可取,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自身存在的问题方面找原因,重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与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自身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的每一分钟.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不够重视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引言:

现结合江北区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就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率低。

教师的外在因素

(1)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定律未完全理解透。这样必然导致讲授时方法单一、枯燥无味,甚至有时会出现“思维卡壳”现象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2)由于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使得课堂语言存在一定问题,提问缺乏启发性或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对学生理解造成一定干扰。

(3)教学过程中未站在学生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估,讲授课程偏难或者偏易,重难点不突出,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4)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教师为了避免麻烦,用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代替真正的实验,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5)初中的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有的教师板书脏、乱、差,没有重难点和区分度,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情绪,导致学生物理笔记乱写一通,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后续复习效果也不理想。

学生的内在因素

由于物理逻辑性比较强且有很多公式、定理、定律需要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接触物理的时候,产生下列几种不良表现:

(1) 畏难、逃避情绪 表现为:畏难,在做物理作业或考试过程中,一遇到不能立刻得出答案的题目,就会主动放弃,不愿动脑子仔细思考。逃避,回避上课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实验等环节,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2) 恐惧 表现为:害怕老师上课提问,随堂测验等,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全身心投入,达到“谈物理色变”的地步。

(3) 厌倦 表现为:一次一次的失败之后,对物理再也提不起兴趣,不愿再为物理付出任何努力,破罐破摔的心态。

(4) 自卑或自负 表现为:自卑,物理考试每次总是不理想,让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块学物理的料”,在物理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自负,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而初中物理较为简单,于是造成他们想当然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从而飘飘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2.探究式教学贯彻不够彻底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所谓探究学习,即先选定一个主题,后创设一个和主题相关的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探究中,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水平,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一句空口号,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教师教学往往就题论题,不贴近生活。

3. 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双赢效果,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把学习、认知、习得的过程交给学生,缺少互动。这样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产生怠倦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和课堂效果。

4. 课堂教学重结论甚于重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在中考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出成绩,选择了忽视过程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巩固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性。所以,教学不仅应该重结论,更应该重过程。

5.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未落实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做到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大部分老师都达到了,但是第三个目标却很少有老师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死书,死读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结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从教的物理老师一定会顶住重重压力,肯于钻研,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物理教学一定会出现新的世界。

指导老师:张正严

参考文献:

[1]韦炳耀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22-01

美术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走出传统教学的圈子,让学生在新课程的广阔天空下充分地吸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已成为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一、正确理解中学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我认为,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学的理念和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而教学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据国家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及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以次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重视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和美术课程教学的基础。

其次,美术课程是多学科的融合,美术课程内容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大大的丰富和拓宽美术类学科的课程体系。

第二、当前中学美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习中随堂听课和问卷的形式,对福州市某些重点中学高中美术课程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共发放和收回调查表140份。通过抽样问卷表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程度只是一般,低于10%的学生表示对美术有用浓厚的兴趣(其中大部分是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有10%左右的学生却对美术课程毫无兴趣。为什么原本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美术课程学生竟如此漠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学校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大多数中学注重主科、忽视美术课程。

(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的理念上,有些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理解为“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打闹、嬉戏,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或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技能技法课的体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活动小组的人数,从而导致课堂混乱、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还有的在教师上课时只求课堂能保持安静,对学生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美术课程成为了“无聊的课堂教学”。

(三)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机械、教条的按照美术教科书的指导条例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吸收不良”。

(四)从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来看,教师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不佳,主要表现为:其一,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二,教师经常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所以基本是“个人表演”即教师说、学生听,互动效果不明显;其三,课堂互动“过于活跃”以及形式化。其四,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不能吸引学生。其五,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生成性。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概括来说“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根据上述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学高中美术课程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教学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是教师本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尚未理解透彻,其教学理念还未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是老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灵活机动性不足、指导课堂作业时缺乏必要的示范性和针对性等等。

第三, 能改善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要改善中学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应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应明确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具有新颖性,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并有利于促进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有针对性,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充满对话与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必然呈现良好的互动,而且互动的形式呈多样性,也就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并且美术课程就是这样一门相当灵活、多元化的课程,特别是人们对美术的感受更具差异性。

(五)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指标的考量以及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上。

通过学习学生是否有进步或者发展,则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或者无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具体来讲,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考量:1.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2.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3.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是增进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学习后能真实的掌握课程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和绘画的基本能力,有积极的学习体验,才能体现教师教学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5

一、 过多关注课堂流程,忽略学生主体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有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当今的语文课无论是公开观摩课,还是常态下的“家常课”,表现在教师过多关注教案,关注课堂流程,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把教学过程按顺序一步一步“走”下来,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尤其“家常课”尤为明显。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走马观花”式地在课堂上,在文本中走了一趟。

一次进班听推门课,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瀑布》一课。教师课堂流程是这样:一、先读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瀑布的什么?二、作者如何写瀑布的声音、景色?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三、有感情地读诗歌。四、完成课后作业。这是这节教学实录中主要内容。教师整节课也围绕这线索进行教学。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划语句谈感受,最后读一读,按理说这样上也没什么错,也没什么大问题所在,但是这样上,还不够,课堂显得有些“空”。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脑海里没有瀑布的美,心灵没有得到触动。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文本,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课堂因关注学生少因而没有生成,课堂设计是平面的,学生思维是定向单一的,课堂显得“空”而失真。

教师应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生命的本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断去积累,强化意识,这个过程也是专业成长提升的过程。

二、盲目移植教学模式,轻教法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各种课堂模式不断涌现。诸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李卫东的感悟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一出炉,追捧者云集。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年级,不同学段,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其教学模式是不相同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的,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模仿、移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有生命的,是充满智慧的,不应该固化为某种模式,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有效方法。现在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去模仿移植的很多,但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否则盲目照搬、移植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在教法设计方面教师要用心琢磨,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文章。

三、过多追寻形式热闹,失去真实、有效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语文课上,师问生答,积极踊跃,小组讨论兴趣盎然,情景剧像模像样,演讲辩论激烈纷呈分……课堂那些貌似完美的环节,学生好像乐了,玩了,唱了,演了,但热闹之后,显示的是苍白和贫乏,这样的低效或无效劳动还是不要展示为好。也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过快,课件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师“唱”生“随”,学生都能说出教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完美无缺,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缺了思考的空间,没了静心读书写话的时间,课堂如如蜻蜓点水般肤浅。我们提倡课堂上精简掉不必要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 ,去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

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在形式上的热闹与否,而在于是否有效。一方面看是否有效果,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什么;二看有没有效率,课堂上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是否得到积累。课堂精彩不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是否轻松快乐,思维是否碰撞活跃。当然,我们也不要误认为热闹而有深度的课堂可以成为好课堂。静水深流,表面平静,波澜不惊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好课堂。平静的外表下,有师生思维的互动,火花的碰撞,有学生深刻的感悟,有学生认真的读书,有深刻的体验交流……看无波涛汹涌,却是静水深流,好课不留痕。

四、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忽视思维训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频繁,语文学科也不乏其中。当然它对课堂改革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它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生很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对课堂进行很好的拓展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有些根本没必要运用,但为了使课堂出新或为了有增加观摩效果牵强使用。课堂上过多使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不但不能增色相反还会适得其反。课堂上教师只顾关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很容易忽略课堂的生成,忽略师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6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课程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堂教学中教法单一、教学节奏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关注点。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凑,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2.课堂提问过易或过难,缺少思维梯度。忽视问题的精心设计与组织,缺少认知冲突,课堂中大量重复出现“yes or no?”“right or wrong?”等问题,问题仅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而有些过于难、过于宽泛的问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措手不及,如在教学8A unit5 Reading 一课中,教师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的:“What do you think of Zhalong?”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毫无头绪,无从回答,缺少思维梯度,远不如“What kind of place is Zhalong;Why is it important for wildlife?”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有思考价值。

3.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趣味性,忽视有效性。尽管新课标要求教师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在设计活动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内容兴趣的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教师所讲内容是8A unit6 Reading,对课文内容梳理完后,为了巩固本课内容设计了一个采访活动:

A:Hello! Timmy, I am a reporter from....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B: Sure.

A:Where were you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B:I was...

A:How did you feel?

B:I felt...

教师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采访活动的形式来巩固、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在学生实际的对话活动中,学生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I am a reporter from...”这个问题上,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所训练的对话内容不能全面有效地巩固课文内容,为活动而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再者,仔细研读这篇文章,这是一位地震幸存者的自述文章,涉及许多作者内心独白的语句,通过采访这种问答形式的活动来巩固文章内容本身是不合适的,通过复述的形式会更恰当。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的实质是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一些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给教学内容注入新观念、新方法,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新课标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灵活应变,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在教学提问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提问。将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如在8B Unit 1 Main task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写自己家乡的变化做好铺垫,在课文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问题:(1)What kind of place was Starlight Town in the past? (2) What could we see there at that time? (3)How could people go travelling in the past? (4)Has Starlight Town changed a lot over the years? (5)What kind of place is Starlight Town now? (6)How can people go travelling now? (7)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nges to Starlight Town? 所设计问题层层递进,为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为写作进行铺垫。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物理;师生关系;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01-01

物理学科是初中较难的学科之一,很多学生因此而产生了怯懦的心理,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课堂教学假“热闹”,低效率

即使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被中学教育喊了很多年,但是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氛围,全然不顾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又是否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实际上都是由学生的“瞎起哄”造成的,一旦教师提到某个知识点或者涉及到某个话题,就会有学生想到一些毫无关联的事情,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错误的方向。这种热闹是课堂教学的假热闹,最终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性。

2、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物理教师们也在积极响应号召,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新方法,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时,很难掌握正确的度,要么是过于放纵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错误的认为自主学习就是逮到什么就学什么;要么是不敢放手,使教学逐渐的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这两种极端的方式对于物理教学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师生关系不平等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摆正自己的地位,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露出威严的师尊形象,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还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向作用力。甚至于有些教师会对学生实行严厉的惩罚策略,一旦学生的想法或行为超出教师预定的范围,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教师就会进行严厉的惩罚,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便会被逐渐的消磨。中学生本应处于活泼好动的性格也愈加的内向安静起来。

4、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高深、严谨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更加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有些教师恰恰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一次次的减少师生互动的时间和频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由此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连一句说话的机会和时间都没有,这种教学方式渐渐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让物理课堂真正的热闹起来

物理是初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以此来提高教学的热闹程度,让学生爱上物理。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拔河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不同的是所选取的材料并非一般的拔河用绳,此绳是摩擦系数变化的钢筋,一端是摩擦系数较大的,另一端是摩擦系数较小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两个小组,实验结果自然是摩擦系数较小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这场与众不同的拔河比赛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借此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一下获胜方取得胜利的原因。”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并在讨论中得到“摩擦力作怪”的结论。由此,学生便在轻松而又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物理课程的学习。

2、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

初中生不管是在身体的发育上还是在智力的发育上都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不能过于放纵,也不能过于拘束,应该取舍得当,把握好教学的度。教师要多花一些功夫在新课的导入上面,重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繁琐的理论灌输上。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引经据典引入新课:“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支点,我将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所说的正是我们本常课要学习的“杠杆原理”。”此番开场语不仅顺利引出了新课的内容,也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并非是神圣不能侵犯的,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辅助者、扮演者,但绝不是教学的决定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受益者也是学生,如果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师尊形象,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为了彻底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正确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与学生平等和谐的相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加入师生平等对话的环节,教师要尝试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如在学习“气体的液化”时,有些学生在理解“气体的液化需要吸热”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不闻不问,也不能一味的斥责和嘲讽,而应该放下身段,及时的与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交流,在学习和心理上给予学生双重的辅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至此,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建立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繁程度直接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这些不同的角色氛围中紧密围绕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生生的讨论交流开展,创设有目的性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先做一个筷子在水中变弯的实验,然后提问,提问要尽量避免诸如“筷子在水中变弯是不是因为折射呢?”此类的问题,而应该提问“筷子为什么会弯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呢?”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来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和学生拥有足够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会克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