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5-30 08:34:43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课前反思;课堂反思;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6-01

20世纪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新一轮课改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波斯纳提出 “经验+反思=成长”,同样在教学中“教学+反思=高效教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把教学行为做了一个界定,即“常规教学行为”和“反思教学行为”,提出“反思教学行为”是经过积极地、批判地教学过程,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比“常规教学行为”更适合教育的发展。[1]1983年,纳德·萧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中指出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将对行动的反思分为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教学前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即课堂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即课后反思。[2]1999年,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有效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3]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相关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循环往复地反思、改进、总结以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反思成为教育界一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中,有关“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师等教师教育口号铺天盖地而来,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4]反思性教学也随之产生,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法。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存在于生活各处,同样被大多教师使用,且获益匪浅,但许多老师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运用此教学法,笔者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将其进一步推广,引起教师的重视。

反思性教学不盲从于传统、习惯和现有规定做出结论或判断,而是与时俱进地通过不段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反思改进,不断批判、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课前反思、课堂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

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备课中教师首先确立本课程在整个专题、整本书、甚至于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脉络,理清重难点,确定各个子目的讲解时间,安排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实施步骤。另外是备学情,反思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用学生已掌握知识或事实为例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其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

如高中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使处于清政府专制下的人民醒过来,为争取平等之权利,自由之思想奔走呼告。经过反思以往常规上课发现:常规上课时教师会讲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内容和意义,在老师周密安排下按时间顺序将一节重难点突出、结构完整的课程呈现,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新世纪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于是,笔者决定在引入三民主义之前,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假定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员会如何救国,将学生的意见写在黑板上,在讲三民主义时与学生的意见对比,从而发现三民主义的意义和不足,实现学生与孙中山思想跨时空论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课堂反思

课堂是将教师主观的备课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永远无法预设,因此课堂中反思、随机应变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5]反思性教学比之常规教学更注重即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思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反思已有知识框架,调动、运用原有知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处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上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炼思想形成的背景,有学生对课本68页关于的插图[6](如图)提出质疑,脸上少了学生熟知的痣。通过仔细观察和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这是新课改宗旨之一,也是反思性教学所推崇的。笔者指出课本中的插图是1925年在广州时留影,并将中年得“痣”的史实讲给学生,以发现问题学生为榜样,指出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要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反思,包括对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反思要以课堂为起点,发现优缺点,扬长补短,反思也要以课堂为落脚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反思可以借助课堂录音或录像,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价,教师集体讨论、观摩优质课、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法、建立反思文件夹等多种形式实现。通过课后反思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充实学生知识框架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中指出教材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7]笔者发现“粗暴否定”四字修饰地贴切,文化有分歧可以通过辩论、交流多种方法来解决,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残暴的,更是愚蠢的,进一步提出看待事物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事物。在讲《新文化运动》中有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辩证法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外来文化全盘肯定的态度提出批判,主张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通过反思历史失误,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指导现实,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事物。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适用范围,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思性教学运用在恰当的课堂和课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冲动的、例行的,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唐纳德·A萧恩、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2

博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具体的实施者,“勤于实践和反思”是不断提升专业品质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批判反思,而这种实践和反思又需要通过广泛学习获取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一)领导重视,形式多样。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思维成长课题研究小组,由校长领衔,下设研究成员,成员分别由副校长、教务处主任、科研处主任、教研组长担任。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制定课题激励制度等。学校每年根据经费预算和上级要求,采取“4+2”的学习模式,即校内个人自主学习、备课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区级教研活动学习、市级学习、部级学习等学习形式,安排老师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思维水平。

(二)教师参与,内容丰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两种:理论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理论性学习不只限于温习曾经习得的教育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而主要是学习新理论与新知识。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很快,而新课改也整合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形成了一套新型的课程与教育理念。

当然,教学的基本技能(普通话、粉笔字、教学板书)不能丢,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循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提问艺术、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计算机操作、PPT制作、教育案例的撰写、考试命题、班主任常规管理等。

学校的文化主题是诚,诚文化思想的认同内化,解读诚的思想,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笃行

教师在广泛学习之后,结合本校实际,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用踏实的行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同时,为规范行动,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约束制度。教师思维,要靠行动来落实,专业技能思维、学术思维、人生的思考,无不需要笃行。

(一)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需要借鉴集体的智慧,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采取四个层次的校本研修行动:

第一,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加强教师的个人反思,及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例研究。加强教师合作互动,认真对典型课例进行专项研究,集体完成教学设计,集体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得失。

第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主题研究。根据学科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按时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和中心发言人,确保教研组活动的制度化,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常规化。

第四,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性的课题研究,举全校之力,解决问题,凝冻成果,深化研究。

(二)课题研究。我校倡导“做好一个课题,办好一所学校”,制定了“行政科研一体化”制度,结合本校诚文化主题实际,确立了本校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的统领下,分门别类的研究学校各板块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色课堂。在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下,通过博学(学)、笃行(做)、善悟(思)“修诚”,目的是“尽性”,即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尝试着至诚尽性“135模式”,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了这种课堂模式,就有章可循。通过“预习——展示——反思”等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参照全国主要教学流派、模式,思考各种课型模式,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的天性,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展现“尽性课堂”的活力。

“尽性课堂”是“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核心支撑,是以学校“诚尽其性”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秉承儒家“博学、笃行、善悟”的修诚之途。“尽性课堂”实施的具体措施是“135课堂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三维目标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学、目标导做、目标导思”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一根主线:三维目标

2.三个环节:

目标导学——准备学习——自学(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目标导做——说评议演——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目标导思——自评质疑——反思(让学生书面反思得失)

3.五步教学:

测——学——做——练——思。

核心环节:自学——展示——反思。

由此,通过“尽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始终,使得教学课堂实现高效化,使学生获取完备的知识结构、敏求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养,逐步提高诚的境界,进而渐次的发挥师生天性、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特色课堂,必须依靠课堂管理制度来规范。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班级课堂管理系统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课堂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内部保障措施。如:课堂活动制度、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是促进课堂效率提高的外部保障措施。如:教学常规、教研常规、激励制度等。

公正、透明、科学的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和睦有序、积极上进的学习团队精神的形成,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建立课堂活动制度。我们知道,课堂行为的核心在“动”,这种“动”应该是有价值预设的、有一定规范的“动”,而不是盲“动”或乱“动”。因此,制定师生共同认可的课堂活动规则和相关制度是“动”的前提。比如:目标认定规则、自学规则、展示规则、反思规则、相关课堂纪律等。

第二,建立课堂学习评价制度。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动”,在于在“动”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精神的成长。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促“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新课程理论和学校课堂理念指导下,把“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根据主体性、及时性、发展性、有效性、开放性评价原则,精心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评价工具和流程,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最大限度的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使特色课堂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善悟

善悟,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认为,思考,是教师专业的特质。善悟,是一个教师生活的常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行动;但是,我们想不明白,就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师专业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善悟不可缺少。要从教育领域的一个技术工,转变成一个研发人员,最后成为一个引领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思维势在必行。

1.课前思: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让主阵地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师课前的个人预设、集体预设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首先自我备课,再和备课组一起集体备课,思考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2.课间思: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生命性的,体现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生命的意义预示着教学不是仅能预设的、模式化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教学是在一个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但生成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师生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本位,因此,我们要思考在课堂中随时生成的问题,思考教学的生成发展性。生成的教学内容,通过交往互动,师生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

3.课后思: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用一生来思考,积累教育教学点滴,思考教师人生之精彩。每年,我们将全校教师的教育案例结集成《诚化之行》出版。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3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常规,我对常规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学常规”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我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来要求自己,但是认真学习,一路思考而来,发现自己也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学习改进:

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教师都试图让自己的课堂充分生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一上课就兴奋。这当然也是我的追求,但在平时教学当中,却也有着许多松懈之处。因为没有他人听课,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也不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外过度语就说这个。有人说过,没有人听课时,也要把它当成有人听课,这样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会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

《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但遇到那太差的朽木之时,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什么横眉冷对,吹胡瞪眼,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况且生气有损容颜,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整堂课的回忆,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也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教改思考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后的体验与感受,是否按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按预设的构想如期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达到了预想的学习效果。哪些教学活动与对策是成功的闪光点,又哪些方面完成得不尽人意,尚待研究与解决调整。教学实践往往由一个教学情境故事而生发出一个教育见解,从而来说明一个教育理性和道理,它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故事情节的析理与点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功能

1.课堂资源信息与理念智慧的捕捉。课堂上学习资源的捕捉与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备课时已搜集的课程资源之外,还会随机生成一些教育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案例,一旦在课堂中出现,怎么去处理和应对就体现出教者的教育智慧和捕捉、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了。同时,教者在这种教学氛围里最受促动的是什么,最令教者深思的又是什么,会给撰写教学后记提供一些素材。

2.课堂“三维学习目标”达成的成败。每一节课教师都在精心设计、准备,在课堂实施教学方案流程中能体验到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设置的教学情境等如愿得到实效。这些均能令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十分惬意;同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不投入,在质疑答题讨论中气氛不浓烈,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自主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等,这些也足够能让教者沮丧。那些无论是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在教学后记的撰写中均是体会感知的素材。

3.课堂创新教学成功的喜悦。那些有益的教学常规和成熟的教学经验都不易被自己所感所动,而令教者有心反思的恰是实践检验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孩子如同一堆堆尚未成型的钢铁机器,他们等待着一座座创新的火炉。因此,教育和工人生产产品不一样,它每天都是新的,具有不确定性,它应该是一项充满创造的事业。”教学后记的撰写也应如此,要从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出一些新意来,不能平庸无奇。既要勤于急就章,走熟路,更要贵在探新知,求创造。创新是师生互动求真的火花,能点燃课堂教学的激情;创新是五彩斑斓的魔方,能激起探究学习的情趣。因此,课堂创新教学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反思素材。

二、教学反思的特点

1.针对性体验。教者在课前预设教案时,创设出影响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关键性的情境或引导手段与对策,选取出有积极影响或指导价值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建构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是有目标的去能动实践与体验的对象,是教后反思的主要教学现象。针对性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对比检测的反思方法,既有的放矢,又重点感悟。

2.典型性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思维反应是五彩斑斓,多姿多样。课堂教学现象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股脑地都纳入反思的视角里面,亟需选择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闪光点和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瑕疵点。尽管课堂教学瑕瑜互见,但也能循途而入,以窥全貌,即能反映出一堂课的优劣与成败。所以,一位有心的教者,能溶于典型教学现象之中去积极体验反思,是教学后记写作的显著特点。

3.创造性体验。任何一堂课设计好之后,除了在课前也时时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者头脑中不断补充之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随即会有一些没有预想的新思想和新意识在支使着和规范着教者的行为,使师生间的互动,立刻摩擦出闪光的火花,效果良好。同样,在课后反思过程中,也能忽而生发出对本教学策略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填充了备课时教学构想之不足。实际是一种再实践,再认识的提高过程和促进过程。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教学后记的撰写虽不像教学日记那样天天记录描写课堂教学情况和体会,但它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有创见的或有问题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经常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实际就是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增长教学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快成熟起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教研成果上,而课堂教学与教研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无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育学术教研,都不例外。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而且通过教学后记这种研究载体,也不断完善和充实校本教研成果,使教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3.交流分享教研心得。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这种研究形式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相互间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因为,只有在教学的合作交流中,教研的思维才会迸发出火花,只是个人独立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跳出自我的。作为现代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特别需要与别人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教研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四、教学反思的要求

1.教学反思的自述要有鲜明的主题。在反思回顾具体的教学细节过程中,本自就带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其记录描述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研究主题。比如,自述课堂上的一些学习资源,通过归类与分析,教者在捕捉和利用的过程中,有哪些共性的规律,或者在课堂激励学生的语言及产生的积极效果。

或者跟踪记录某一学习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其表现,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矫正,等等。这样有意图、有目的地自述,就能避免教学后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自然会表现出教学专题研究的性质。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5

那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观课议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哲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81-02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纵深学习通道。”[1]看似减少了英语在学校学科当中的比重,实为提高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升英语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哲学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哲学思考,更理性地反思中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用哲学反思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因

1.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必要性。教学反思,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思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利用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识过程。

在教育领域和研究领域,为了使得教学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每堂课的反思成为每节课后的第一要务。这个过程包含了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以及英语专业学科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著名学者陶志琼在《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中的引论部分一段话值得人深思:“天下教师族都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自己的周围;但愿天下的教师族都怀抱使命感,因为我们做教师的事关他人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但愿天下教师族都善于‘传道,授业,解惑’,善于教人‘求真至善大美’。”[2]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是对英语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对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及外语考试的有关改革措施,将外语实行社会化,不再统一高考时举行外语考试,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这就更大大提高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度,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经验、能力以及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向着每堂课有收获,每堂课有进步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这就更加强调了反思的重要作用。

就教师的个人和队伍建设方面,一个优秀教师和教师队伍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之一。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使得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用哲学原理反思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也需要明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将教育教学的对象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培养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普世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认识世界、发展世界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故在反思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时,也会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反思过程更加理性,更加确切。尤其,运用哲学思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思想、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形式多样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科学、更合理地理解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非常重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他的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来没有和教育活动分开过,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曾言,“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3]。

二、运用哲学原理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自然在变化,人类社会也在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变化发展之中。教育者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完善,力争达到尽善尽美。基于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过程也应该随着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中学英语教材《Goforit》七年级下册unit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一课当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掌握对地点提问的特殊疑问句的提问和回答方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恰当地运用指路用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经过教育反思,生活环境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在现代中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互联网、手机等虚拟联系方式,早已经没有了书信的使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当中,post office一词已经不知去向。在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培养交际能力的过程当中,若不经过反思修正,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和挖掘,导致这种必要的练习成为一种机械的背诵,大大降低了练习的意义,削弱了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强度。

2.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当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内因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外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他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够加速或者减慢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直存在。但现实情形经常是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过程,特别是在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近些年,在课堂教学当中,积极提倡多媒体的使用。

3.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共性,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起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个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个性与共性相联系。在不同的场合,某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科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4]在义务教育当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既要讲矛盾的普遍性,也要兼顾矛盾的特殊性,要充分提高英语教师对于因材施教的重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要想法设法保证他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减少大面积掉队的现象,在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其单词和基本句型的掌握,提高其词汇量的积累程度;对于成绩较高的学生,应该着重引导和鼓励他们学得更多、更好,加大对其能力培养,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其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练。二是指,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其个性,折中优劣”。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其阅读和分析的训练,使其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学习习惯;然而,面对中学英语课堂中内向腼腆的学生,应该适度引导其向着多用语言表达和与他人交际的方面发展。这样使得学生在“因材施教”的英语课堂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向着更广泛的素质教育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迈进。

三、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1.促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的深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充分凸显了对教育问题的重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对以往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加强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继续向着前沿方向发展。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以期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和价值规范。

不仅如此,还对教师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其专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性。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此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分析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的途径可以是写教学日记也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分析教学实践,主动征求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以便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反思,不断剖析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掌握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对问题再认识,得出具体的对策,才能便于下一次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利用必不可少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指导后续教学行为,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2.促进哲学主题的转化和形态的变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原理、规律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观。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时间出发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理解和抽象。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去理解整个世界,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的事物进行思考和研究。推而广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当代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哲学反思,坚持在深入思考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原理、规律进行发展和改造,以适应当今事物发展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EB/OL].

[2015-07-20].http://politics .cn.

[2]陶志琼.新旧之间: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后反思;五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3

1 反思 “有序”课堂

“有序”课堂应以有利于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为目的,以有序的“教”和“学”为标准,以保障教与学有效性为评价依据的课堂。有序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其课后应重点反思有序的“教”、“学”和“管”。

1.1 “教”“学”需遵循“序”的规律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实施“教”与“学”的过程都应遵循序的规律。教师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有序地组织教学,开展师生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现有序地“教”和“学”。常态体育课顺序基本包括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序的衔接,不能轻易的调换,否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高中耐久跑教学必须通过准备活动进行热身,预先动员学生身体机能;在基本部分中,身心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运动量逐渐加大,收获最大效益;最后通过整理活动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课堂上,技能教学要遵循动作的泛化、分化和动力定型发展规律;人体机能遵循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循环过程规律等。

1.2 课堂管理要有序

课堂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贯穿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管理的有序应该落实到学生有“序”地“学”上面。只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保障的体育课,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保障教学中师生双边有效互动。如学生在耐久跑的走跑交替练习过程中讲话、推搡、打闹等,此种现象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学练质量,也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课后必须要反思课堂管理的有序性。

2 反思 “有趣”课堂

有趣课堂包括学生学习之趣和教师教学之趣。要想学生能够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必须要“走心”。 耐久跑是体育课堂教学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本身是枯燥的,不受学生喜欢,为了使耐久跑教学的课堂既实效又精彩,教学中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利用游戏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通过定时或定距离分组比赛法激发学生竞争兴趣,通过帮教合作跑、朋友伴随跑等练习方法提高学生情意合作之趣。创设出趣的意境,设计趣的环节引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在趣的作用下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能力。

教师教学之趣是有趣课堂的“火车头”,但却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要想激发学生的趣,教师先要从运动项目中找到“趣点”,要对该项内容教学产生兴趣,然后带着趣的意识设计教学、将趣付诸实践。如将体育史引入课堂,以“史”引趣;利用体育赛事实现以“赛”促趣;设计趣味教法,以“法”调趣等。只有有心和有趣的教师才能导出有趣的课堂,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体验运动的快乐。

3 反思 “有声”课堂

声音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但却最容易被体育教师、学生、听课者忽略,体育课中的笑声、掌声、辩论声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最直接体现。

笑声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运动负荷、享受运动乐趣和展现自信时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愉悦状态体现。体育课堂是运动的课堂,更是欢乐的课堂,一节没有笑声的体育课是失败的课,例如在经过反复演练的公开课上我们很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声,很多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状态,整堂课都缺少活力。

掌声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扬和鼓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课上学生学习状态和参与程度的主观反映。体育课中,教师的优美动作示范,学生漂亮的动作展示,游戏比赛中的同伴加油鼓劲等都会引发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相反,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有看到学生的“面子掌声”,如教师说:“同学们,看这位同学表现的这么好,我们是不是要给一些掌声啊!”学生听到这样的话,看看周围这么多听课的教师,勉为其难的“被”鼓掌了。

辩论声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声音。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之间因认知差异不同就会产生碰撞、疑问和争辩,也正是这种辩论促动了学生的思考、探究,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4 反思 “有汗”课堂

汗水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是学生体育课堂承受生理负荷的间接反映,是学生练习时间、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等指标综合体现形式。合理的运动负荷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无汗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显然是不达标的,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是无效的;反之,体育课堂运动负荷过大,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不适合的。反思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应该让师生从了解运动负荷、体验运动负荷和掌控运动负荷着手。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明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验运动负荷需要学生通过变换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等来完成;掌控运动负荷要求学生学会监测自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明确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学会利用脉率测定法评估运动负荷的合适程度。

5 反思 “有效”课堂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是有效课堂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该课次体育教学目的而预设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同时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一般包括条件、行为和标准三个部分,即在什么情境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课后反思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达成目标对预设目标进行对比,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有效,目标内容表述的是否具体、明确,在教学中是否具有操作性和观测性,目标设置的难易、具体和全面与否,通过课后反思进一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8

摘 要:教学反思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课后教学反思立足于课堂教学之后,是教学反思的核心内容,具有即时性、实效性。课后教学反思不能单一地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和评价等方面入手,也不能简单地反思亮点和不足,它必须结合新课程理念,综合教师和学生两大“人”的因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文章着眼于人的因素,从“五有”:有序、有趣、有声、有汗、有效入手,展开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后反思;五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3

1 反思 “有序”课堂

“有序”课堂应以有利于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为目的,以有序的“教”和“学”为标准,以保障教与学有效性为评价依据的课堂。有序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其课后应重点反思有序的“教”、“学”和“管”。

1.1 “教”“学”需遵循“序”的规律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实施“教”与“学”的过程都应遵循序的规律。教师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有序地组织教学,开展师生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现有序地“教”和“学”。常态体育课顺序基本包括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序的衔接,不能轻易的调换,否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高中耐久跑教学必须通过准备活动进行热身,预先动员学生身体机能;在基本部分中,身心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运动量逐渐加大,收获最大效益;最后通过整理活动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课堂上,技能教学要遵循动作的泛化、分化和动力定型发展规律;人体机能遵循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循环过程规律等。

1.2 课堂管理要有序

课堂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贯穿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管理的有序应该落实到学生有“序”地“学”上面。只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保障的体育课,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保障教学中师生双边有效互动。如学生在耐久跑的走跑交替练习过程中讲话、推搡、打闹等,此种现象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学练质量,也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课后必须要反思课堂管理的有序性。

2 反思 “有趣”课堂

有趣课堂包括学生学习之趣和教师教学之趣。要想学生能够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必须要“走心”。 耐久跑是体育课堂教学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本身是枯燥的,不受学生喜欢,为了使耐久跑教学的课堂既实效又精彩,教学中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利用游戏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通过定时或定距离分组比赛法激发学生竞争兴趣,通过帮教合作跑、朋友伴随跑等练习方法提高学生情意合作之趣。创设出趣的意境,设计趣的环节引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在趣的作用下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能力。

教师教学之趣是有趣课堂的“火车头”,但却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要想激发学生的趣,教师先要从运动项目中找到“趣点”,要对该项内容教学产生兴趣,然后带着趣的意识设计教学、将趣付诸实践。如将体育史引入课堂,以“史”引趣;利用体育赛事实现以“赛”促趣;设计趣味教法,以“法”调趣等。只有有心和有趣的教师才能导出有趣的课堂,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体验运动的快乐。

3 反思 “有声”课堂

声音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但却最容易被体育教师、学生、听课者忽略,体育课中的笑声、掌声、辩论声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最直接体现。

笑声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运动负荷、享受运动乐趣和展现自信时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愉悦状态体现。体育课堂是运动的课堂,更是欢乐的课堂,一节没有笑声的体育课是失败的课,例如在经过反复演练的公开课上我们很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声,很多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状态,整堂课都缺少活力。

掌声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扬和鼓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课上学生学习状态和参与程度的主观反映。体育课中,教师的优美动作示范,学生漂亮的动作展示,游戏比赛中的同伴加油鼓劲等都会引发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相反,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有看到学生的“面子掌声”,如教师说:“同学们,看这位同学表现的这么好,我们是不是要给一些掌声啊!”学生听到这样的话,看看周围这么多听课的教师,勉为其难的“被”鼓掌了。

辩论声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声音。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之间因认知差异不同就会产生碰撞、疑问和争辩,也正是这种辩论促动了学生的思考、探究,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4 反思 “有汗”课堂

汗水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是学生体育课堂承受生理负荷的间接反映,是学生练习时间、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等指标综合体现形式。合理的运动负荷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无汗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显然是不达标的,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是无效的;反之,体育课堂运动负荷过大,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不适合的。反思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应该让师生从了解运动负荷、体验运动负荷和掌控运动负荷着手。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明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验运动负荷需要学生通过变换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等来完成;掌控运动负荷要求学生学会监测自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明确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学会利用脉率测定法评估运动负荷的合适程度。

5 反思 “有效”课堂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是有效课堂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该课次体育教学目的而预设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同时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一般包括条件、行为和标准三个部分,即在什么情境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课后反思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达成目标对预设目标进行对比,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有效,目标内容表述的是否具体、明确,在教学中是否具有操作性和观测性,目标设置的难易、具体和全面与否,通过课后反思进一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