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教学成果8篇

时间:2023-05-30 08:34:55

课堂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成果篇1

1、职校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传统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主,以教师讲解为主;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刚从初中毕业的一年级新生刚开始接触到专业课,许多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无所适从,再加上职校学生本来成绩就不是很好,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做其他事,从而失去学习会计这门课的兴趣,从而放弃对会计课的学习。

1.2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重视。我们的职校会计教学一般采取“先上理论课后练习”的方法,即一年级先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二、三年级再会计实务操作,再加上有的学校招生人数过多,学校根本没条件开会计实务操作课,这样往往造成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会计实践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学生毕业出去后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这样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重用,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会计的信心。

2、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

2.1注重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材前半部分会计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基本的认识,但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有关的定义、内容及特点,同时安排一些相应的书面作业,目的在于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作业的规范。基础会计课程有许多概念、原理、规则等理论知识,如果我们教师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和抽象,学生都用迷惑的眼睛看着你,造成理解困难。

接下来从讲授《会计凭证》这一章开始,例如:讲“原始凭证”时,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并且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搜集自己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自然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先了解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接着按自己对原始凭证的了解,开始搜集身边的原始凭证。很多同学搜集了较常见的购物发票,学校超市购物单,开学时交费后的发票,来回学校的车票或公园门票等。通过这个搜集过程,一方面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内容、用途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2.2改革单一的讲授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多媒体,CD光盘,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会计岗位模拟实验室的使用,更增强了同学们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在教材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教学,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现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工作过程。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会对教学起良好的辅助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企业采购过程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个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为一体的采购实例。如对会计凭证的填制的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会更加费时费力,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自制的课件播放教学,让学生掌握起来既直观形象又能明白填制更改的具体方法,教学效果好得多。学校会计岗位模拟实验室模拟了会计实际操作会计各种岗位分工及会计核算程序,让学生们在学校可以感受到现场动手进行会计工作的氛围,其收获非浅。

课堂教学成果篇2

一、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通过对我校部分班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上课态度负责且认真,有较高的教学热情。由于熟悉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对教材把握准确,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但也有极个别教师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时,为了维持师道尊严使得表情过于严肃,反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和抵制情绪;在讲解作业、试卷过程中,不注重学法指导,不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只是照搬答案,不能通过变式训练及时巩固,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该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二、重视同行的听课反馈

学校的评课记录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实际,要求适度;能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有梯度和思维深度;备课充分、细致,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内容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及突破策略明晰。但也有些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手段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根据上述反馈,及时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

(1)分析教材,编写案例。我校生物学科一直坚持使用多种教学法教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三生物教学中,为及时补充社会热点等有关知识,我们四处查找各种资料,收集、整理了许多素材,并重新进行了编写,形成案例。现摘一则案例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04年安徽阜阳,一些本来健康的孩子,却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婴儿脑袋偏大的现象。经查,原因是这些孩子吃的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极低,只有2%,甚至不足2%,而国家规定婴儿奶粉蛋白质的含量不能低于12%。这些劣质奶粉,在长期食用后,导致婴儿营养匮乏,身上浮肿,看起来是胖了,其实体重丝毫没有增加,反倒下降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孩子虚胖的同时,会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导致抵抗力严重下降,一旦感染病菌,立刻会出现并发症,这些原因造成了13个婴儿失去了生命。

①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有( )(至少回答两种)。

②与内环境中的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 )。

③蛋白质缺乏导致浮肿的原因是( )。

④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抵抗力下降的原因( )。

⑤鉴定奶粉中蛋白质纯度的方法有( ),原理是( )。

⑥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把调查奶粉蛋白质含量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作为研究课题,假如你是课题组成员,请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器具:滴管、烧杯、试管等。材料:标准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2%)、待测奶粉、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1)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步骤。2)预期结果及结论是( )。3)该实验主要体现了( )原则。4)如果该小组成员还想鉴定该品牌奶粉是全脂奶粉还是脱脂奶粉,应用( )试剂进行鉴定。

案例编写好后,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创设情境,制造氛围。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有时气氛沉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喧哗的气氛,会让学生难以静下来思考。作为教师,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把握好学生的情绪。一般来说,每节课前十几分钟,可能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可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此现象。例如学习“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这部分内容时,我从将人体消化道结构模型带到任教班级,学生眼睛一亮,议论纷纷。此时我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的注意力立马集中,他们的思维被迅速激活,整节课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3)提高水平,服务教学。生物课堂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贴近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的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竞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物的保护色。

(4)巧用类比,加深理解。生物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生物教师如果巧用类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例如: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糖含量最高的结构可能是( ):A.细胞膜 B.线粒体膜 C.类囊体膜 D.内质网膜。答案为A。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打了个比方:猫眼的作用是为了识别访客是否是熟悉的人,然后再决定开门与否。但每个家庭的猫眼只是装在最外边的门上,内部的门是不需要装的,因为都是自己人。糖蛋白的作用主要也是识别,因此对细胞来说,细胞内的膜之间是不需要识别的,只靠细胞膜与其他细胞之间去识别就行了。

课堂教学成果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

一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的小学生,因为接受了很多的互联网消息和外来文化,他们的思维比较灵活,都很聪明。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积极、主动地备课,要尽量避免回答不上学生所提的问题的情况。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多看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名博学的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朋友,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接受并喜欢这位教师。

在2016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十分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孟祥彬。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孩子就是他的一切,为了孩子能够不顾自己的形象,创新校园旋律舞。孟老师虽然才四十多岁,但是经常被班上的孩子们叫孟爷爷,因为这样更有亲和力。这位孟老师说他可以当孩子们的老师,也可以当孩子们的朋友,更是孩子们的闺蜜。他是教历史的,但是他一直把历史上成了服装展示课,在课堂上展示各种朝代的衣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知识的内涵。从这位教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应该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的世界,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二、在课堂上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都十分活跃,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他们喜欢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症下药。在讲课的时候,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样,他们会记得很牢固。比如在学习近反义词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说出那个词的近、反义词。比如,在学习“喜欢”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的一些爱好,让老师知道学生所喜欢的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开始造句。“我喜欢看书。”“我讨厌看电视。”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记忆词语的近、反义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而且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还可以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受到学生之间的互

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生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故事排练成一些情景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得死气沉沉,每天除了读读,就是写写,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他会安排班上的同学上台讲五分钟的小故事,什么类型都可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班级每位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快提高,他们学会如何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之中,使W生对语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从小学开始,语文学习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而语文的学习需要逐步的积累和练习。现在的学习中,语文的学习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课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成果篇4

摘 要 打造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掌握的有关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阐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就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探究,提出新课标下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等,旨在创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锻造初中体育优质教学。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传统方法 高效 策略

体育成绩自从作为中考衡量标准之一以来,初中生面临文化考试和体育考试的双重压力,由于体育成绩在中考中所在的权重及考试形式的变化,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体育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体育的高效课堂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激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新课标下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通过实施这些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一)体育配套设施急需完善

目前,很多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是根据体育器材、场地以及学校设置的课时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但仍有部分初中没有条件开设开足开齐体育课,已经开设的体育课质量也不高,课外活动更不用说开展了,体育教师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也不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全或不足,这些都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基本需求。在某些学校,由于不重视体育教学,“放羊课”屡屡出现,时间一长,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渐渐消失,体育课就成了自由活动课。

(二)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一个老师一个班,什么项目内容都教,“万精油”式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教皮毛,不能深入传授。不专业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体育教师的技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让学生能在专业的教师下学习,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化、学生特长化是体育教学的前提与目标。

(三)体育教学模式急需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学步骤看起来井井有条却枯燥无味,学生思维处在机械性地接受状态,没有得到独立思考问题、探究、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作为教学中心,把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基准。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体育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1]。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制约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二、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考体育分数计入升学分以来,初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不仅端正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而且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新的体育教育过程观,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体育教学的高效课堂,力求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一)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阳光体育、新兴体育、民族体育的兴起极大地充实体育教学课堂。在器材不足、场地设施不全的学校,很多老师自制体育器材,同样把课堂上得很精彩,学生快乐地参与教学,教学效果同样达到高效。例如:让学生自制铁环的滚铁环教学,自制毽子的踢毽子教学,自制打鸡棒的打鸡棒教学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循环教学与模块教学相结合

循环教学与模块教学模式的应用,让老师能力专业化,教学精细化,让学生特长化。模块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教授一个模块,对这一模块的教学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考试、学分制的评价;循环教学同样,老师上一个内容,面对的却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每上一次课,老师都能反思、总结不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面对下一个班授课时,老师就能更有效的取长补短,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模块教学长化;在循环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新鲜感、兴趣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七年级学生年龄大多十一、二岁,还处于儿童阶段。因此,组织七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要多以游戏教学、情景教学为主。例如:组织七年级长跑教学,我们使用情景教学,教育学生发扬红军长征吃苦耐劳精神;“数数”游戏、“网鱼”游戏等发展学生灵敏、合作能力。这样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体验在运动过程中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快乐情感。

八年级学生年龄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叛逆期,但同时具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既要严格规范行为,又要调动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尝试性教学、探究性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心理需要。例如:跑步项目的学习,不管是弯道跑,还是加速跑等,在生活实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和掌握,教学中应让学生总结生活实践经验,让学生尝试练习,让学生发现动作规律,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掌握动作技能[2]。又如:篮球教学的虚晃动作学习,让学生根据各种实战情况探究虚晃动作的分类、实用性等,学生好胜心强,大胆尝试、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得到教师肯定与表扬后,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倍加愿意去学习。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体育压力,在教学中,学生选项后针对性练习,有的放矢。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强项,教师根据每位学生自定目标情况进行指导,学生反复持续地练习,不断地自我克服、自我超过越,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就会培养出勇敢顽强、努力进取的精神。

(四)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生利用课堂通过练习就能掌握运动技能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课后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运动技能。要求教师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展来促进体育课堂的高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班级间或年级间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田径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等,培养骨干,树立典型,在教学中起到榜样作用,进而促进高效课堂教学。

(五)技能训练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体育教师上课班级多,学生多,师生交流的时间少。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与学生谈心、思想教育等方式,端正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在课上,很多教师都会以处罚的方式来对学生形成束缚,强迫其参加体育活动,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标、本”都不治,学生只会产生更强的抵触情绪。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能融洽师生关系并有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使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率[3]。

参加、观摩优质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觉得学生比平时认真、乐学,教师上课方式、方法多样,比平时精彩。试想,如果教师、学生把每节课都当成优质课来上,课堂效率自然提升。关键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强化各项运动技术的准确度、美观度。勤学习,积累新课标教学方式、方法,用自身形象、能力影响学生。打造高效体育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是长期过程,不能只停留在一节课上。高效教学,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征,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找到适合学生自身、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自我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努力通过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进而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与文献:

[1] 朱海红.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3(02).

课堂教学成果篇5

关键词:生成教学 动态课堂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88-0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的“活动”板块,以新的视渗透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新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走出教材,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尽情展现才华,张扬个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效果更优。下面以我在教授“活动”板块时几个教学情节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营造动态生成课堂来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1 教学案例

在教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55“黄河断流”活动板块时,对“人类能够控制或干预水循环的那些环节”这一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甲:会干预河流的流量、干预人工降雨……

学生乙:会干预地下径流、干预下渗、干预蒸发……

学生丙:会干预凌汛、干预水汽输送……

学生的回答,大多在我的教学预设之外,我顿时乱了“方阵”,不知所然。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

请三位同学各自例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你的观点。

三名同学经过举例说明,问题的结论渐渐明朗、清晰起来。我正在准备点评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示意说:“我认为刚才学生甲同学和丙同学的解释不够准确。”教室内一片哗然,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课堂显得很“乱”。这时我没有阻止学生讨论,而是顺势鼓励他们各抒已见。约5分钟之后有两 名同学主动示意阐述自已的观点,然后教室内响起了掌声。

教学反思:

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生成一些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思维火花,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时教师必须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些生成性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让学生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真正成课堂教学的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摧生出耀眼的光彩。

本案例说明,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教师的备课时不管有多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的情况和事件。当这些事件出现时,教师更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程式僵硬地束缚学生、限定学生,要给他们参与教学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2 教学案例

在教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90“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活动”板块时许多学生对教材给出的结论“修建水库会诱发地震”迷惑不解,请求老师加以解解释。关于这个问师,在备课时,我只预设了“把讨论结果填写在空白处”的结论,却忽略了学生可能对上述问题进行教学预设,因此,给学生的解释只能是一般性的描述,却没有从地质学、水文学角度进行有理有据地给学生阐释“修建水库会诱发地震”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下课后课有几名学生来找我继续和我探讨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因究竟是什么?

(2)要求老师例举出因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实例。

经过和他们的一番讨论,学生们在频频点头之余,我还是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心中充满着一些疑虑和不解。于是我对他们说,我们都再查阅一些资料后再做讨论,并鼓励他们课后从网上了解有关信息,把了解到的信息带到课堂和大家共同分享。第二天同学们拿着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找我,和我交谈了他们的看法,并提出下列意见建议:

(1)修建水库会“诱发地震”并不是绝对的。只有极各别水库会诱发震感及微弱的地震,因此教材的表述不够严密。

(2)若把“修建水库诱发地震”改为“修建水库诱发滑坡”更符合我们的认知水平。

与学生的谈话,使我深受启发,于是我提议有一位同学把他们的想法带到课堂上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在课堂上,他们的讲解同样得到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教学反思:

网络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能局限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预设必须走出教材,并引领学生利用网络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要有被动的“师问生答”的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尊重他们,并加以睿智地引导,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本节课中,我的教学预设把目标放在了“填写在空白处”的答案上,并且对答案的预设也极为局限,同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也没有采取符合学生心里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处置措施预设不够。但由于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趁势而进,使教学形势发生了急转,对偶发事件得当的处理,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和谐,师生关系变得亲近融洽,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成果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59-0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尤其像数学这样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能够跟上教学节奏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频频发生。因为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也无法要求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保持集中。所以,传统的静态式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而动态生成教学是相对于静态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形态。如果把静态教学比作"木乃伊"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动态生成教学则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它强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个性成长,运用互动、开放、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知世界。[1]

可见,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动"起来。[2]但怎样让平静的教学内容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切实活跃起来,还需要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力",让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官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3页第6题为例,原本作为一道普通的课堂练习题,没想到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却提出了大胆的要求,如果不是教师早有准备,并且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也不会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教室为最大范围,估算能否在教室内画出一个半径为5m的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则引导两名学生进行现场体验,经过度量教室的宽度为6.5m,并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在教室中是不可能完成这道习题练习的。于是有学生突发其想,要求到户外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以完成这道习题。这是学生一次主动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主动提出用生活实践来解决理论问题的做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契机。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机会,紧紧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1.紧抓生成,因题设题

当学生提出到户外去完成这道题目时,实际上一道新题目已经提了出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这个生成的时机,把解题的主角留给学生。有的学生提议到球场上去画圆,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角度尝试理解学生的观点,因题设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去球场上试验一下如何画出一个半径为5m的圆。

2.引导体验,自主探究

为加强学生由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变,可通过增加学生感官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课后在球场上实践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而言是一场富有挑战和乐趣的游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宜提供过多的意见,以免造成"一言堂"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拿了木棍、大三角尺、长绳、粉笔等用具到球场上自行操作。虽然教师没有指定学生的角色,也没有给出标准的测量办法,但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中自主完成了角色分工:有的学生负责用绳子测量,有的学生负责画圆心,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最后经过核实,学生们自行绘制的圆误差仅为0.06m。

整个教学活动到这并没有结束,教师再鼓励其他学生到球场上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当然,测量方法还是由学生自行选择。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运用粉笔线轨迹测量的方法,然后与理论公式计算得出的数值作对比,进行双向论证。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方法,并且印象深刻,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3.思考留白,提炼总结

最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由学生在测量和解题过程中自由组成的小组再进行讨论,对解题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心得进行一一总结归纳。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总结提炼能力,教师可适当列出总结大纲,由学生根据大纲内容逐一总结。如本案中,可提示学生总结圆的测量方法,圆的组成要素中哪些要素可作为变量、哪些应作为常量,或在黑板上出示三个圆:r=5cm、d=10cm、r=10dm,提示学生分别计算其直径(半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从而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课堂生成氛围。

通过以上对"课堂生成三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课堂生成是教学活动的"意外事件",却是学生动脑思考的有力佐证。它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想法,是学生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是教师预设以外、教学内容以内的临时教学活动。

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抓住"课堂生成",其原因是各种各样的。绝大多数教师不是没有发现学生的"生成",而是不愿去"抓"学生灵光闪现的瞬间。一是怕延误预设教学计划的实施;二是从思想意识上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嫌麻烦,怕搞课堂生成不好收尾,使教学内容跑题,也怕学生的思维过于活跃,不好控制课堂教学氛围和节奏;三是不会"抓",此类教师基本上采取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传统且保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敢u矩。长此以往,很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心理,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自然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兴趣。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抓住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修改预设的教学环节,以保持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然,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较为隐蔽,且思维运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有偶发性、随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3]是考验教师教学经验和随机应变能力的关键点。可以说,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摆正自身角色,将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自己则"退居幕后"。如本文案例中,学生自由组合到操场上去"画圆"时也是各显其能,运用了各种办法,而教师始终保持了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没有过多干预学生所采取的度量方法,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体验机会,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其次要准备几套预案,尤其是在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往往出其不意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如没有提前准备,思维跟不上学生的变化,容易出现冷场,使课堂互动交流出现中断,导致学生的思维跳出课堂。如本文案例中,学生突然提出"画圆"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做好预案,就不能确保第一时间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有些学生属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学生灵光闪现的时候,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可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帮助学生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四作为引导者,善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对所学知识第一时间予以总结归纳,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理解。在本文案例中,学生在对圆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一定经验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当半径条件发生改变时,扩大或缩小后,总结圆的面积、周长、直么这些条件的相应变化,并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找规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所总结出的数学规律,并予以鼓励性评价。

在课堂生成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留白、引导探究等方法,保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这是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有助于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思维活跃的状态,并使之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同时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闽.构建有效生成 彰显丰盈课堂[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6(6):26.

课堂教学成果篇7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不仅是英语语言教学(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简称ELT)的一个新兴分之学科,也是近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旨在培养国内外各领域专业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特点

关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不同的,但就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特点和属性达成了一致,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是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于普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属于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常和某一特定学科或者职业有密切关系。由于专业或职业的需要,学习者为提高专门学科领域英语技能而学习的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S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一种教学途径

在语言学领域中,与教学方式不同,教学途径是指明确语言本质和并对如何进行语言学习进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通过对学生主观和客观的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各高校在实施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时,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这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第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职业或专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除了涵盖一般英语的语言知识以外还会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必然趋于多元化。第二,不同地区高校适应不同的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施方案策略方面多元化。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现状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如今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因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现状

目前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很多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知识为了完成学习,拿到学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很多高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造成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现状

目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英语语言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担任,然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一般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关注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篇章结构的构成。专业教师具备系统而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往往语言功底有限,或对语言教学理论不够了解,无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各高校亟需培养英语功底深厚,了解语言教学理论又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师资。

(三)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英国学者罗宾逊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终结,而利用英语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真正目的。”目前,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各高校对其教学目标缺乏明确而清楚的认识。授课教师错误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将专业领域的英文材料翻译过来,并对其中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表达加以解释即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限于教授部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在语篇、社会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做指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系统而实用的教材做支撑,专门用途英语的考核很难真正起到考察和督促的作用,更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试形式不够规范;考试内容缺乏真实性和系统性等。

三、形成性评估的定义与原则

形成性评估是与终结性评估相对应的评估方式。终结性评估一般指期末考试等以最终测试结果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借以促进学习和教学。”这一评估方式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发展情况,供教师参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形成性评估的原则在于:

(一)客观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进行评估,杜绝和避免主观臆断。

(二)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需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

(三)科学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时,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同时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

鉴于对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手段的优势,各高校应广泛采纳该评估方法,应获得真实、科学的教学情况反馈。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性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这里指的是评估行为的发出者和实施者。形成性评估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不同,评估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其中还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即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一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改变,使得形成性评估能够更加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

(二)形成性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是指评估过程中被评估的学生的各项学习和活动情况。以往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只关注学生的行为结果,即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估的对象包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该评估方式根据学生在各项课内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三)形成性评估手段

形成性评估的手段可以是教师观察记录,即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任务验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也是形成性评估的最基本的考核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教师与学生课下的访谈、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等等。

另外一种形成性评估手段就是建立学生活动档案。教师指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成果作品,如:完成的作业、实验报告、学习计划、学习效果测评表、学生平时成绩等收集起来,形成学生表现档案,用于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学生在收集整理活动档案时,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成就感。

形成性评估手段还包括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以在每学期的学期末进行,调查形成性评估对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并及时发现在实施形成性评估手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五、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保证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英语人才。形成性评估手段能够真实、全面而科学地对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评估。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成果篇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教育,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形象最直接的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既具有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独特之处,即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即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大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前者,多有专文撰述,但是对于后者进行考察者较少。为把握好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特点,我们对9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涵盖了工、商、文、法、经、管等多个学科门类,问卷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各个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本文对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拟从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特点入手,论述如何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价值,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实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受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价值的认知、学习效果的认知、内容的认知出现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客观、清醒的认识这些特点,对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据抽样调查显示,近94%的学生认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还应该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应该说出生在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并未像一般性的批评意见所指缺乏政治责任感,而是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体承担意识。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虽然对形势与政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能在大学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来说,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2、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考核等环节进行确认,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真实反应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1/3左右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1/3左右的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样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致使课堂授课缺乏有效性覆盖,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从而影响到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3、对形势与政策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形势与政策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的形势与政策往往决定着、反映着微观的层次,如果对宏观层面没有必要的了解的话,对微观层面的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就不可能深入、全面,只能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次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使得他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对形势与政策的微观把握上,而对宏观的形势与政策明显的缺乏主动学习、了解的愿望。调查显示,对决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走势的党的十七大,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但是有近50%的同学没有主动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许多同学很少和同学聊起时政话题,而对物价上涨和就业形势等内容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出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探讨的热情。这种由近而远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既符合一般性的认识规律,也和当代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上某种程度的不成熟。

二、《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在强调价值导向性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强化育人功能,合理管理,正确引导,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中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提升大学生正确观察时政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力的双重职能。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形势与政策现状,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既体现出贯彻传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理性,又有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准确客观认清形势从而为自身提高发展开辟道路的人文理性,形势与政策课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统一和高度结合。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强调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传声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人文意识薄弱,工具理性在课堂教学目的中居主导性地位,致使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解中感受不到党和国家传达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改变图解政策、只求传声的倾向,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转贴于

2、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和《形势与政策》课貌合神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困惑和迷惘。在调查中,有些同学表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必须认清时势,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的成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的成功概率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①。对客观形势把握不当,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形势,利用政策,形成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力,培养起超前把握和利用形势和政策的胆识,树立自身发展的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课程的价值在场

价值是指标志客观事物及其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范畴,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价值可以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能够始终维持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处于正价值状态就成称为价值在场,否则就是价值不在场②。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教授内容与课程价值相分离,出现了价值不在场的状况,课程教授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相适应,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微观内容,希望能够有对形势与政策微观内容的纵深解读,而不是从宏观着手,再向微观印证。据调查,在各项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学生对物价上涨、就业形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自身利益诉求成为学生中最大的热点,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要调动各方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中观开掘内容,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的目的,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在场。

4、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课堂教学是一切问题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要充分重视,及时收集调研,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经常性地动态跟踪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研报告、党团会议等形式关注焦点问题,深入分析现状,总结思想特点,使教学部门能够据此了解学生内在需求,有针对性的上好《形势与政策》课。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依托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组织、理论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党团学习、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要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态度,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统一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上来,强化育人意识,形成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培养起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兴趣,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进入学生头脑。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