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笔记8篇

时间:2023-05-30 08:34:5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7-01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丰富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该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与体会。

一、挖掘文本的资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注重人文和德育的渗透,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借机说教和灌输,应与阅读教学融合起来。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正确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如教学《负荆请罪》,精读课文后,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组合排练这个小话剧。同学们排练得兴高采烈,在交流表演中,“小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风采,“小廉颇”诚心诚意悔过的精神被他们演得惟妙惟肖。这样,他们就能在表演中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这两种品格,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又如《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爱如茉莉》诉说着在平常小事中的真爱是那么动人;《轮椅上的霍金》让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不断探索、勇敢顽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二、抓好口语交际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如“学会拒绝”让孩子们懂得当别人对自己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时,应该学会拒绝;“学会解释”告诉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学会申诉”教育学生我国公民的财产、合法权益如果受到侵犯,应该及时申诉。这些内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载体,又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有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花心思上好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

三、精心设计小练笔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成为其引导者。“动手写一写”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习作或小练笔,鼓励孩子们“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教材中有“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主题活动,还有“向父母表达真挚谢意、学会感恩”等作文内容。笔者借助这些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在习作中倾吐心声,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日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安排每周一、三、五的课前两分钟为经典诗词诵读时间,而每周二、四的同样时间则是名人名言诵读时间。名人名言中涵盖了许多有关诚实、宽容、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学会感恩等精神内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利。通过诵读,孩子们学到了不少名人名言,这些名言的意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笔者还开展“谈理想”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上台说说自己的理想,并将自己的“理想小树叶”贴在教室黑板旁边的理想树上,以此勉励自己为理想不懈奋斗。

篇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中语文 渗透

一、在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利用,以文育心、以美育心。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 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如课文《沁园春?长沙》感受革命前辈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信息比较隐蔽,课文中的语句、段落不能直接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要让学生去品味史铁生由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疾人, 让学生在与史铁生的对比中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健康的美好,从而树立面对一切磨难都能够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二、在写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常常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矛盾,由于积攒在心中的郁闷情绪得不到抒发,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写作不仅是高中教学中心灵教育的核心,更是人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因此,在写作中帮助学生疏导情绪是必要的,也是适宜的。 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话题纳入作文练习之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抒感、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教师的评改也要紧扣学生的内心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周记、日记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而且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方式。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 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 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设置一定的读书环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示范作用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在观察过程中,示范行为会浓缩成符号性的表征,指引观察者在以后做出适当的行为”。

四、利用精神胜利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人,其“精神胜利法”更是“夸大自我、逃避困难”的代名词,但在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却发现它还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某同学是一位勤奋刻苦,追求上进的男生。 在一次月考中,语文考了六十分。 当时看到成绩,笔者意想不到,也预感到该生会受到很大打击。果不其然,当他得知成绩后,情绪很低落。当找他谈话时,笔者发现他两眼红肿,谈话时,为了避开他的伤心处,笔者先从其家庭生活入手, 了解到父亲离世, 母亲对他寄予厚望,他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后又谈寄宿生活的适应过程,在其中,笔者利用了“阿 Q”精神,尽量找出他的优点后加以夸大。 在谈学习时,也同样夸大了他的优势,使他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在学习上也并非是无可救药。 通过这样的谈话后,使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同时弱化了自责。 最后,笔者又帮他分析了考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那以后,该同学很快就振作精神,又开始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在第二次月考中考到了八十分的较好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迎接漫漫征途中的

种种挑战。

五、利用感同身受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堂中要营造一种与课文中的人或者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氛围, 这样就会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就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做一些换位思考。在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考虑到此文创作的时间离我们久远,笔者便采取了不同于平日上课的方法,首先不是交待创作背景, 而是通过回忆在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轰炸,王伟英勇献身的事情,来寻求学生的回应,他们那愤愤不平的眼神告诉笔者,每个人心中已经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开始进入角色了。 于是笔者抓紧时机,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入正文,展开联想:假如你是参与“三?一八”请愿的一名群众,面对段政府对刘和珍等君的污蔑时,作为一名幸存者,你如何去反驳?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积极参与,并且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也不乏精彩之作,此时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平日学生上课的消极“怠工”和沉闷的教法一定有关联,学生作为参与的个体,与老师最大的不同是语文课堂上,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孩子兴趣的使然,于是笔者把握时机请同学发言,并挑出两篇典型的进行分析。通过“感同身受”的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已进入角色,以此种心态去学习该文就不会觉得有

六、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听报告、参观、、写影评或者读后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等,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打造展示才华的舞台。 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新增了“综合实践”,也有“综合实践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学生学到的,既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 也有通过其他学习者展示的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自主建构良好的心理世界。

七、结论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中教学结合起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健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迎接漫漫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面临着无数的社会和心理困扰。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择校窘境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出暂时的心理异常,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可见当代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其中,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一、语文教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二、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都集结在语文教材中,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项链》和《三国演义》,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机智、勇敢、豁达”和“诚实而不虚荣”的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曹操、玛蒂尔德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提高形成自

身健康性格的自觉性,从而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

三、语文课外练笔可以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语文课外练笔包括日记、随笔等,不仅有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可以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或随笔之类的文章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经常会在练笔的时候以文字的形式敞开心扉,来表达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迷惘的心情,表明自己对某些人、某些事、人生、社会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尽情倾诉,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缓解放松,也不会影响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能及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健康、向上、自信、创新的健康人格。

四、语文作业的批阅有益于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篇5

据有关资料作过不完全统计,各类学校的病残弱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个别学校,长期病残弱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10%,短期病残生高达20%。有时一堂室外体育课竟有10多位同学因伤、病、残、弱请假要求见习,面对如此庞大的“见军”,我们教者往往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或者在组织措施上显得“苍白无力”,仅仅让他们在一边呆看,记记听课笔记,就算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

一、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困惑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进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尽管上层“健康第一”,喊得震天响,争论不休,但底层目前尚无一套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让体育教师感到举步维艰,无所适从。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只针对“优等生”片面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那些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健康教育只是图于形式,而流于失败。

二、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实践

为全面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那些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健康,承待加强对“见习生”的教学和管理,把“见习生”的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每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都应注重钻研健康理论知识,成为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熟练掌握身体练习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综合性特征,对“见习生”的练习时间、频率、速度、力量、节奏都立本着具体、科学、合理、创新的原则,坚决渗透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突破体育教育的“阶段”框架,从备课到课前准备、到上课组织,都要心系“见习生”,从早安排,科学安排,且措施得当,把那些亟需人们关心的“弱势群体”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2. 对“见习生”因材施教,适当进行专门性身体练习(体育疗法)。对病残弱学生除学习保健知识外,还要辅以一些有针对性的一般身体练习。从个别对待这一体育教学重要原则出发,运动生理医学对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针对性,要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合理适宜的简易身体练习,不但完善了课堂教学,将“见习生”的任务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使得那部分学生早日回到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各类身体练习对身体的影响和学生的康复并不相同。如,耐力练习对心肺的影响较为深刻,力量性练习却对运动器官锻炼更大,所以,教者应根据“见习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一些有益的身体练习内容,且强调针对性,笔者仅以慢性病为例,其常见的练习内容参见下表:(就是体育疗法)

上表中的练习内容,既合理又有针对性,我们如果以此为依据,选择一定的练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练习,对“见习生”的早日康复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平时实施过程中,要兼顾到体育疗法的诸多禁忌症,如急性病;38.5℃以上的高热,脏器、咯血的出血症;开放性、闭合性的骨裂、骨折等,如出现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身体练习。

3. 增设专职的保健体育教师,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施。中国是最早应用体育疗法的国家,像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导引术、吐纳术等。但是学校体育教育那种过分重视身体技术教育,忽视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曾经误了一代人。不能再犹豫了,要赶快站到健康教育的行列中来。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更加关注课程在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个体需求等方面的价值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增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及“见习生”的健康,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是体育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

篇6

关键词:教师;教育;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中国人口的庞大,父母亲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越来越缺乏。另外,形形的文化冲淡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离婚率普遍提高,大批孩子处在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中,得不到家庭给予的完整教育。使孩子从小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使孩子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给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的挑战。

一、现代的孩子特点

1.1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中国现代家庭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家中的独生子女深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很多人的溺爱,当孩子的身上出现问题,即使父母亲想批评教育,但在爷爷、奶奶等人的庇护下往往这种教育会打折,孩子非但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为是非不分,胆大妄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后果的去做,稍稍受点委屈就会出现极端的偏激行为。缺乏与人沟通,与热协商,心平气和的处事能力。许许多多的小而大小的小事,经他们的思维去处理,往往会让人膛目结舌。如在2007年青海省某市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一新生在期中考试时由于作弊,该监考教师只是因为把该生的名字写在了考务栏上,结果该生在中午回家便上吊身亡。

1.2缺乏爱心,报复心强。我们许多的家长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家中从小我们舍不得吃穿,但对孩子无不是从,给了孩子那么多的爱,但到了初中,孩子似乎和家长成了仇人,对家长不但无养育的感激之情,反而比陌生人更陌生,似乎边的让家长根本不认识他们了?孩子叛逆使家长感到非常的惶恐。孩子子对家长变的冷漠,从小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间变的一语不发,或者对家长的问话变的急噪和反感,为什么或这样呢?我们的孩子从小被人宠着,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极差,在声声的赞誉声中长大的“小皇帝”们一但到了初中,随着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家长急了,声色也变的严厉了,孩子们犯的错误也多了,家长对孩子的失望情绪也流露的多了,孩子似乎一下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在孩子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使孩子们一下感到无比的失落,开始对父母关闭心声,开始叛逆。开始憎恨一些连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憎恨?心变的冰冷,爱心也随之失去。

1.3不思进取,荒废学业。“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几乎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追随的目标,希望通过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来富裕,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幸福之中,他们安于现状,沉迷在享乐之中,玩游戏。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一种信仰。人必须在一种理想和追求之下才能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才能知道为什么而生存,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缺少为什么而活的人生真谛,普遍缺少生存之道,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信仰的支撑下缺乏追求。

二、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2.4.4如果学生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遗忘,那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供视觉映象,限定词或关键词;要求学生做笔记,也能对记忆起帮助作用,因为笔记的信息加工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储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式抑或活动式,教师的言语表达都是主要媒介,它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简明准确,生动活泼,那才具有感染力。与此同时,授课时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无声途径。教师组织教材的逻辑表现也是重要关键。认识,无论是累积或恍然大悟式,通常教师要按顺序建构起来,教师的讲解越能够按部就班,就越有助学生归纳和分析。总括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学生。

二、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2.4.4如果学生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遗忘,那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供视觉映象,限定词或关键词;要求学生做笔记,也能对记忆起帮助作用,因为笔记的信息加工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储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手段。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回归;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18-04

近日,包头市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笔者受邀聆听,听后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

(一)没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

“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课件才成为公开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可一堂公开课下来,全部都是在放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但“做时间的主人”(初三)公开课没用多媒体课件,围绕两个主题活动顺利展开。

主题活动一:放飞你的“飞机”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要求如下: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九个格,格中填入初中学习的九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顺序随意。

2.请同学们对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进行一点修饰。(有画笑脸的、哭脸的;有打对勾的、打叉的;等等)

3.依据你对每门课程不喜欢的程度,在相应的格子中撕掉一部分。(有撕得谨慎的,一小片一小片地撕;有撕得豪气的,大片大片地撕;有撕得出气的,一门课、两门课地撕,一张张纸已经支离破碎。)

4.仔细端详你手中的纸。(有做鬼脸的,有静静沉思的,有展示给同学看的……)

5.请你用手中的纸叠一架飞机。(课堂哗然,有暗自庆幸的,有叫苦连天的,有感觉上当了、懊恼,但没有放弃叠飞机的。)

6.放飞你手中的飞机(有能飞翔的,有勉强飞翔的,有不少基本不能飞翔的;有抢别人飞机放飞的,有羡慕他人飞机飞翔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7. 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8.请愿意分享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悟。(因为活动体验较为深刻,所以感悟也很深刻。也许还因为黑板上“做时间的主人”的标题,学生联想到时间,感悟多与时间有关。有部分学生的感悟与手中的飞机有关,同时联想到人生。)

9.请把你撕掉的部分找回来,连同你的飞机夹在笔记本里。

主题活动二:生活圆饼图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师:刚才有同学说撕掉的岂止是我们不喜欢的课程,撕掉的是我们在初一初二浪费的时间。我们初三一年还有多少学习时间呢?也许一年很难算,但是一天很好算。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另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两个格,在一个格中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回忆你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2.思考: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3.请同学们在另一个格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活动结束,在老师没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们把生活圆饼图夹在了笔记本里。)

一堂课,两张“废纸”,“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学生把它视为珍品夹在笔记本里。相比一些公开课上使用的精美的彩纸或其他高级的轻薄材料,这些简易的“废纸”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参与,也没降低教学的效果,反而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风格等等因素选择了粉笔,放弃了多媒体,看似少了课件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看似少了新颖的设计、全面系统的内容;看似少了观赏性……但不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深刻地体验、感受和领悟自己的“作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原则,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当然,这样的点评,并不是排斥多媒体,只是想就当下公开课上多媒体泛滥的现象,大声疾呼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二)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公开课的家常便饭,一堂公开课如果没有两三次的合作,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才值得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找准时机合作,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忽视了这些问题,一味地“跟风”,简单模仿,只能步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小组合作。就此问题问及上课老师,老师很直白地说,教室不大,学生不少,组织合作前后同学扭着身子,且不说别的,就这姿势能坚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这节课的内容合作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反思更重要。

(三)没有“模式化”的公开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起步至今也不过三十年。三十年间心理健康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从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兼职的,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很少;另外,一个学校最多一至两个老师从事教学,在工作中基本处于孤独奋战的状态。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一旦一些模式在公开课上使用,又获好评,这些模式就被推崇,于是不少常规课、公开课都竞相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模式化”。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某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某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公们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视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从“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来看,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地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只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旁观者”和“局外人”比比皆是。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自己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要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从而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模仿就是必然的了。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目前,存在部分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心理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心理教师盲目跟风,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简单模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目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58.

[2]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 2006-5-12.

篇8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