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血糖预防方法8篇

时间:2023-05-31 08:34:49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1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糖浓度低于4.0 mmol/L,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和中区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心慌,手颤,出汗饥饿感,乏力,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跌倒等。易发生在凌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也常见于紧张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老年人[1]。我院老年科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10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老年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试验组;对2007年1月至10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及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我们进行了糖尿病知识系列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的治疗、低血糖发生的原因、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的防范知识等方面进行指导,尤其重视了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包括三阶段的健康教育:治疗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并增加了中班的低血糖症的防范宣教。

1.2.2 对照组 未接受系列低血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只是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1.0系统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症发生率比较注:χ2=7.39,P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低血糖的护理应加强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是对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行为指南、避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的遵从[2],试验组老年患者和家属在住院期反复接受糖尿病知识,低血糖发生原因,防范措施和急救准备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预见性护理干预;而对照组老年患者未重视低血糖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住院期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未重视老年人家属参与,而且老年患者记忆力、听力等各方面功能下降,导致健康教育效果不佳,遵医行为能力下降。从表1可见,经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试验组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由结果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低血糖症多发生在夜间22∶00~4∶00,况且夜间老年患者缺少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看护,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加强夜间预防低血糖的健康教育,巩固和提高老年患者低血糖的防范意识,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并落实各项自我急救准备措施。从表1可见,经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试验组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预见性护理就是要在患者未提出要求之间,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需求,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从而及时准确的实施护理,这样可以加深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平衡其被动心理消除不利障碍,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比较迟钝,如果发现过晚,患者将面临发生严重低血糖症和其他并发症;通过对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使护士能主动评估患者的用药、用餐及血糖情况,观察患者的低血糖的反应,做到主动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协调一致,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减少或避免了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

4 小结

预见性护理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早期实施、定期进行,使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持续性和有效性。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全程、全面、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低血糖症的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强化,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护士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对低血糖症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高危时段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了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的发生率,减少了老年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笑兰.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5,16(3):22.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2

[关键词] 糖尿病;预防;目的;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高危性、终身性和全球性,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发症,是当前医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掌握其精髓,构筑三道防线,做好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和有潜在表现的人群,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跟后天性的环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关系,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饮食平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手段,如宣传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对糖尿病认知不当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1.1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过1000g以上超大婴儿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应加强筛查,迟早检出糖尿病患者,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2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综合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的模式转化为综合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二者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3预防策略。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颖维、高维生素的坦然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一般饭后1小时后运动为最佳;戒烟和少饮酒,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教育,全社会普及糖尿病知识,并提高糖尿病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对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时还要进行血糖测定;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和用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2.二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危险。

2.1筛选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过巨大婴儿者,有妊娠期糖耐异常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即刻治疗。其中,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2.2定期检测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应把血糖测量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定期测定,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如有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不佳、多尿、减退、白内障等症状者,更应仔细鉴别,尽早诊断。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

2.3在地区、机关单位、大型企业和县、镇等医疗单建立防治网,进行人群调查,筛选,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防治。

3.三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积极防治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关键是对已确诊的病人通过定期检查、综合疗法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明确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以及有无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足坏疽等大血管病变。

3.1积极控制并尽量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是控制高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还要控制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戒烟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活动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控制体重;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检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

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之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及期相关问题;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早期并发症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疗效不佳,早期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结论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要立即行动”,除了政府、综合医院、社区和卫生院等主导作用和治疗,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称糖耐量减低,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给予关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据统计,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粮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坚持“三多三早”,多懂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多运动一点,多注意合理饮食;早发现血糖是否正常,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静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3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性护理及低血糖症状出现后的针对性护理对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及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于临床治疗中针对夜间低血糖予以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52~72岁,平均(60.3±5.4)岁。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中: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糖尿病知识一般介绍、日常生活行为指导、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系统性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常规相关知识外,同时予以系统性的知识宣教,包括:①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原因:如饮食不规律、运动不当及错误用药等,以提高患者的自主防范意识,预发低血糖;②低血糖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如颤抖、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在低血糖出现的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并告知医师采取及时治疗措施;3低血糖紧急救助方法:指导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症状后要要保持冷静,可食用一定量的糖果或糖水,以预防血糖再度降到低点。

1.2.2运动指导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指标,但一旦运动不当,则易引发低血糖症状。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指导患者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形式,保持一定的运动规律,3~5次/w,30min/次左右。同时,叮嘱患者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2]。

1.2.3自我血糖监测指导 通过自我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对饮食及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相应调整,从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的方法,叮嘱患者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偏低,睡前可适量加餐。同时,通过血糖的变化监测,能为后期治疗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3]。

1.2.4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存在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指标忽高忽低的现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等。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树立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采集积极的行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4

一、资料与方法

2012-2014年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20~68岁,平均(52.3±1.3)岁。在高血压诊断上,以上患者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指标相符合,而糖尿病则根据WTO糖尿病诊断标准予以确诊。方法:①普及健康知识:为了促进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我院医护人员成立了专门的防治小组,每个月定期向以上患者普及疾病的有关知识,如血糖和血压控制的标准范围,发生合并症的危害、时间以及预防手段等,并且将社区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宣传给以上患者。②构建病例档案:a.收集以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病史、职业、学历、家庭状况等。b.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掌握患者对于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问卷内容包含了生活习惯、血压标准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饮食和运动对于血压的控制作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能引起的慢性病发病、终身用药的必要性等5项内容,患者掌握4~5项表示充分掌握,2~3项则为部分掌握,1项以下则为没有掌握,而知识掌握率=部分掌握率+充分掌握率。c.对患者饮食与运动状况进行记录。在饮食上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表示素食,二者均衡搭配则为均衡,而以肉类为主则表示荤食。在运动上,分为无运动、运动<1h、运动≥1h3个方面。d.社区医院检测以上患者的血脂、血糖指标,血压则为患者自行测量。

③干预方法:根据以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身体情况、合并症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指导患者保持饮食合理,并适当运动,而且寻求患者家属参与到干预监督中,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执行。医护人员按月对患者检测1次血压、血糖,定期检查并发症,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组患者遵医嘱用药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在遵医嘱用药率上干预前后分别为48%和98%,在知识掌握率上干预前后分别为26%和90%,患者干预后的遵医嘱用药率和知识掌握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血压、血糖的变化: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后,相对于干预前,以上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中,经常伴有糖尿病,而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会合并高血压,因此这2种疾病经常被称作同源性疾病。在病因和危害上,高血压和糖尿病具有共通性,所以出现合并发生的情况。这种合并症对患者的身体形成了非常大的损伤,容易引起眼底神经病变,损伤到患者的心脑肝肾。相对于单纯的高血压疾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更高的血管硬化风险,而心血管病变则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远期的生存率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为此,2012-2014年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研究分析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意义与干预对策。通过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组,为以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构建病例档案,之后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指导患者保持饮食合理,并适当运动,而且寻求患者家属参与到干预监督中,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执行。医护人员每月对患者检测1次血压、血糖,定期预防检查并发症,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表明,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后,相对于干预前,以上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情况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5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社区预防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39-0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1]。在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糖尿病足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易致残,其病因是糖尿病导致外周血管及运动神经出现病变,引起患者局部缺血、足部变形、感觉障碍以及合并感染。国内糖尿病的患病率达8.82%,糖尿病患者近9 230万,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有研究显示,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截肢率高达26.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管理,对预防糖尿病足能起到积极作用[3]。因此,在社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正确而有效的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42~79岁,平均(58.88±5.19)岁;糖尿病病史为1~17年,平均(6.33±1.57)年。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等具可比性,(P>0.05)。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医用药的指导、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将糖尿病足作为一项重点进行护理。①严格控制血糖。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容易因神经营养障碍而导致足部变形,同时由于高血糖损害吞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的功能,反复损伤将严重影响伤口愈合,导致足部溃疡。因此,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防止或延缓周边神经及血管的病变趋势,降低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定时使用胰岛素或服用各类降糖药物,并制定相应的日常食谱,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足部病变的好转。②足部检查及护理指导。使糖尿病患者不仅关注血糖变化,更重视足部病变,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使用医学模型向患者演示足部检查方式,一般从足跟、足底到足背,再仔细检查足趾缝,有无皮肤破溃,通过按压检查有无感觉异常,是否有异常突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入院就诊。③足部清洁。嘱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足部,水温不能太高,在38~40 ℃,避免烫伤[4]。先用双手探查水温,感觉水温适宜后,再将双足浸入水中,每次浸泡10~15 min[5]。洗后用柔软干毛巾擦干,包括足趾缝。涂抹适量润肤乳,以保持足部皮肤,防止皲裂发生。④运动中的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而大部分的运动均需要足部参与。运动前适当活动,选择合适鞋子。⑤正确修剪趾甲。告知患者,可在洗脚结束后再剪,此时趾甲不会过硬。用指甲刀横向直剪,趾甲长度与趾尖同一水平即可。修剪趾甲,2次/周,避免指甲刀剪伤皮肤。指甲刀要注意清洁,防止感染。不可搔抓皮肤,不可使用刺激性消毒水擦拭足部皮肤。⑥选择合适的鞋袜,宜棉质布鞋或真皮皮鞋。护士要告知患者穿圆头、厚底、软底和透气性好的鞋子,在容易摩擦的部位可放置棉花,穿棉线袜等。一定要合脚,不能穿尺码小的鞋子和有摩擦的鞋子,才能保护足部,并保持鞋子的清洁和干燥,如有破损,要换新鞋,新鞋穿着时间不宜过久。最好选择吸水性好、纯棉、浅色袜子,颈口要松。⑦防止冻伤、烫伤和外伤。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病变致足部感觉不敏感,容易受伤。一旦发生创伤,伤口不易愈合,且极易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三伤。冬天注意保暖,但要避免用温水及火炉取暖。⑧足部按摩护理。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可有效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代谢机制,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调节血糖。其次,足部血液循环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从趾尖开始向近端按摩,手法不宜重,力度应柔和、平稳,以患者微感疼痛为宜。足部按摩开始时,双手由下至上揉搓足部及小腿,使皮肤发红,患者感到足部发热为度,重复刮压每个反射。

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患者足部溃疡发生情况、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自护行为。由护士评价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并对患者提问,根据回答给予评分,满分为10分。得分高表示知识了解多,自护能力好。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2检验,P

结果

护理干预l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经过预防性干预护理后,足部溃疡发生少(20%比0%),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好[(7.53±1.39)分比(9.32±0.08)分],自护行为得分高[(7.17±1.03)分比(9.13±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本中心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使患者自身充分了解疾病知识,提高认识,增强自我防护及护理能力,从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通过临床观察总结,预防性护理干预应从足部的日常自我检查、足部清洁、运动防护、控制血糖等多个方面综合实行。其中,通过每天的认真检查,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提高疗效,有利于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保持乐观心态。此外,采取运动防护,不但能达到合理运动的效果,还能防止足部的运动损伤。另外,目前糖尿病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糖尿病足预防是关键,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降低其发生率。社区护理干预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提高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知识、防治糖尿病足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并发症,并发症的防治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因此,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社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糖尿病专业医护人员,加强社区预防与护理干预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进一步降低并发症,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李建荣.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2): 156-157.

邓武权, 余琼武, 陈兵, 等. 老年糖尿病足截肢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09, 23(3): 183-186.

童奥, 袁群, 唐红, 等. 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探讨[J]. 护理学报, 2007, 14(3): 13-15.

杨岳, 房辉, 孙雪玲, 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足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11): 87-88.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6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足; 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69-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1],有很强的致残性甚至死亡。在农村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糖尿病足的预防知识。因此,笔者所在中心卫生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对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足的预见性护理,旨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认识,重视足部自我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3.10)岁。病程2~5年28例,5年以上92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初中及高中80例,小学及以下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空腹血糖(10.21±2.97)mmol/L、餐后2 h血糖(15.28±4.35) 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10.19±3.10)mmol/L、餐后2 h血糖(15.54±4.30)mmol/L。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空腹、餐后2 h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每2个月上一次大课及家庭随访1次,治疗按医嘱执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为期1年的糖尿病足预见性护理干预。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预见性健康教育 预防性宣传教育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未病先防”历来为祖国医学所提倡,充分利用社区服务方便、灵活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等优点,对已患有糖尿病老年患者通过发放知识手册、开办学术讲座、放录像片、办宣传栏、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充分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害性、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增强足部自我防护意识。

1.2.2 预见性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困扰容易产生悲观心理,这种情绪上的悲观、焦虑,容易使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关心、安慰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及时了解其身心所需,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病例,宣传自我防护对控制病情的意义。指导患者保持情绪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信任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配合治疗。

1.2.3 糖尿病足的预见性护理 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1],教育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疼痛感觉有无变化;每日用温水泡脚,并适当用双脚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要勤换鞋袜,鞋号大小合适,袜子不能过紧;不要打赤脚,以防被地面异物刺伤;注意保暖,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免烫伤,可用厚袜及毛毯保温;修剪趾甲时注意小心地修整趾甲,不可过短;正确处理鸡眼、脚癣,不要自已处理,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处理;穿鞋前先仔细检查鞋内是否有坚硬的异物,如沙粒、钉子等;宜隔天更换鞋款,以免长期压迫足部同一位置[2]。

1.2.4 积极控制血糖 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控制血糖的原则,指导患者按医嘱服用降糖药,不能随意多服或漏服药,更不能擅自停药。指导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及胰鸟素注射方法,力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1.2.5 饮食干预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措施,合理的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素β细胞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饮食总热量控制在一日三餐按1/5、2/5、2/5或1/3、1/3、1/3分配[3]。足溃者应适当增加能量的摄入,加快创面愈合,患者饮食中必须有充足的蛋白质。社区护理人员适时检查饮食疗法执行情况,发现不合理的做法及时纠正。

1.2.6 运动干预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等。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况[4]。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 min,运动项目要和年龄、病情、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详见表1。两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致残性和致死性的并发症[5]。近年来社区老年糖尿病足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如何防治糖尿病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预见性护理即超前护理,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预料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6],予以切实可行的护理手段进行干预。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应用,愈来愈受到重视。老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都开始逐渐衰老,包括皮肤、器官等,很容易出现损伤,是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对老年患者进行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使患者正确了解并掌握有关糖尿病足知识,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地生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意地参与到治疗和恢复的全过程,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饮食调节和足部护理,对其糖尿病足早期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致残和死亡率[7-8]。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糖尿病足预见性护理手段进行干预,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加责任化、系统代及规范化,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最佳护理服务,有效地预防了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44-45.

[2]袁红.糖尿病足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1,9(9):2323-2325.

[3]汤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15(13):270-271.

[4]张琳婧.糖尿病足3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40-6041.

[5]文静,刘敏.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2B):3199-3201

[6]许秀英.预见性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23):67-68.

[7]王爱红,许樟荣,纪立农.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截肢的临床特点及医疗费用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224-227.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7

1 我国Ⅱ型糖尿病的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迅速,据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会议上预测:目前全球已诊断的Ⅱ型糖尿病达1.3亿,我国糖尿病总数接近1亿。中国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表现在糖尿病的发现率低。有关资料显示,约60%的新诊断患者已有各种并发症,约有1/2~3/4的患者未被发现;而且,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占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的绝大多数。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得以预防,且早期治疗效果好。因此,加强社区Ⅱ型糖尿病防治,通过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特别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对延缓Ⅱ型糖尿病发病,减轻病情,预防并发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Ⅱ型糖尿病流行情况

2.1 Ⅱ型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1] ①家族史;②肥胖(BMI≥25 kg/m2); ③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④人口老龄化;⑤原发性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 mm Hg);⑥高血脂;⑦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胎儿(≥4 000 g)分娩史;⑧生命早期营养不良等。

2.2 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在社区内划定高危人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根据上述危险因素确定如下人群为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1,2]①在一级或二级家属中有糖尿病者,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糖尿病;②代谢功能异常者,如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③妊娠期糖耐量异常者;⑤生育过巨大胎儿,胎儿体质量≥4 000 g者。⑥中老年人,特别是日常生活久坐不动、工作紧张繁忙而又体胖者;⑦低出生体质量者[3];⑧心理应激[4]。针对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因子的人群,进行餐后血糖检测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筛查或确诊糖耐量低减,在社区开展以生活方式指导和(或)药物干预治疗为重点的Ⅱ型糖尿病三级预防。

3 社区Ⅱ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体措施

3.1 第一级预防 全面建立社区防治糖尿病的组织或协会,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和行为干预。系统开展防治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Ⅱ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使他们掌握预防糖尿病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保健。具体可通过以下行为干预,防止糖尿病发生。

3.1.1 保持心情愉快精神紧张不仅使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还可以导致许多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进一步升高[5]。只有精神愉快,才能保证内分泌功能正常,维持正常的血糖。同时,心情愉快也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要依靠防治组织,使健康居民知道通过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可预防糖尿病;正确认识糖尿病,避免对糖尿病过分担心,造成精神紧张。可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特别是以运动为主的活动),改善紧张疲劳的神经功能,使生活充实,情绪稳定。

3.1.2 平衡膳食 控制热量的摄入,保持各类营养素平衡搭配,可控制体质量,稳定血糖。要节制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饮食控制要按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劳动强度等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摄取食物的原则是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每餐只吃八成饱,肉鱼蛋禽250 g/d左右,控制刺激食欲的调味品;水果每天只吃适量。养成吃少一点,吃素一点,偏淡一点,少吃零食,不吸烟,少饮酒的良好生活习惯。

3.1.3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控制体质量,防止肥胖;同时,运动能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6,7]。医学家在研究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时,提出了“节约基因”学说,认为人类在进化、生存以及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减少“支出”,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以后,此基因转化为致胖因子,使人超重与肥胖,并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产生胰岛素抵抗,成为促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8]。运动通过消耗过剩的营养和能量,消除过多的脂肪组织,提高肝脏及肌内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代谢,有效地扭转“节约基因”的转化方向。运动还可以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进行运动时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适当的运动强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少躺少坐,多走路,少坐车,多骑车。

3.2 第二级预防 定期检查,尽早发现。Ⅱ型糖尿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多不明显。调查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已过去5~10年,在这被延误诊断的5~10年,正是糖尿病病情轻、慢性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好的时机。早期发现糖尿病,可以有效治疗,减少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2.1 定期检查的对象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及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减少)症状者要定期检查外,还要注意以下征象。①男性减退;②排尿困难或反复泌尿生殖道感染;③其他部位感染久治不愈或伤口不易愈合;④过早出现视力减退、白内障;⑤顽固皮肤瘙痒;⑥手足麻木;⑦跟腱反射减弱[9]。对以上征象进行糖耐量试验,发现糖耐量低减者,应视为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并给予积极治疗。

3.2.2 自我监测 糖尿病发展规律是由轻到重、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最终致残致死。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让社区居民了解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做好自我监测。对非糖尿病的居民要注意自体发生的变化,如高血糖时,出现的症状常有口渴、尿量增高、有饥饿感;还可有不同程度疲劳,看东西模糊不清,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刺痛和感觉异常,皮肤感染率增加,体质量下降等。一旦发现有糖尿病早期征兆就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对已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要定期检测血糖,一般对控制良好的患者,每周1~2次测空腹或餐后2 h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每天测空腹或餐后2 h血糖,随时调整治疗。

3.3 第三级预防 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应采取综合性治疗原则,一方面要控制血糖,采用饮食、运动、药物三大综合疗法。另一方面要保护多系统器官组织。其中饮食疗法即是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也是糖尿病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3.3.1 饮食疗法的原则[1] 控制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合理,放宽对糖的限制,但要忌食容易吸收的糖;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防止糖尿病肾病;脂肪和胆固醇要限量,以不饱合脂肪酸为主;限制钠盐摄入,适度增加钙和微量元素;及时、定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食物结构方面要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粗细搭配,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少食多餐,规律进食,不吃零食,在医生指导下,按制定的糖尿病食谱进食。

3.3.2 运动疗法的原则[1] 运动前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评估,设计适合于患者的运动处方是运动疗法的关键;运动中要正确计算运动量的大小,一般说来,运动后感有微汗,轻度的肌肉酸痛,休息后即可消失,次日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食欲和睡眠良好,则说明运动量适宜;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以步行为佳。步行即是有效的运动项目,又简便易行而安全;同时,不受条件限制。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及身体较弱的糖尿病人;在运动时,患者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随时注意身体状况,如有不适,暂停运动。夏季注意补充水份,冬季要注意保温。

3.3.3 药物治疗的原则[1] 正确选择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增敏剂;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禁忌证、注意事项;用药期间,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及时检查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

3.3.4 保护各系统器官的方法 保护血管。如积极降血压,服用抗氧化剂、抗血栓形成的药物;调节神经,增强代谢。如服用增加神经血流、改善神经营养和纠正代谢紊乱的药物;提高免疫、预防感染。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接受充分的关于个人卫生保健的指导,尤其是在对足部、皮肤、牙齿的保护方面,以防止感染。即使是轻微的感染也不能忽视。

总之,Ⅱ型糖尿病的社区预防,要抓住第一级预防,做好第二级预防,把糖尿病消灭在萌芽中,这是Ⅱ型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是控制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郭瑞林,童光焕,等.实用糖尿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2-106.

2 翁孝刚.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家庭医学,2003,12:8-9.

3 米杰,程红,赵小元,等.出生重量指数对中年罹患代谢综合症的预测作用.中华预防医学,2004,4:221-225.

4 蔡太生,龚耀先,高北陵,等.个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2003,17(9):638-640.

5 孙富根,方润岑,程剑,等.Ⅱ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性心理卫生干预对照研究.健康心理学,2002,10(6):464-466.

6 徐国琴等.运动疗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2002,21(3):284-287.

7 王爱珍,董玉梅.运动疗法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山东医药,2003,43(20):10-12.

8 曾庆佩.糖尿病的“节约基因”与运动疗法.家庭医生,2003,10:56-57.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8

在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达600万一700万。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型脑卒中85%左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类尿病(diabetes meiiitus,dm)的患病率为20%~45%。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发病有关,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已成为临床一大课题。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成为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降低致残率,干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尽管有许多针对卒中预防,卒中复发仍很常见,既往脑血管病史患者是最高危的人群,启动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需要尽早实施,经常检测检查并坚持长期应用,否则会显著影响卒中预防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了解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对于有明确循证医学依据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及行为修正率并对其进行90天随访。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病例选择:2010年1月-2012年05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符合入组标准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糖尿病诊断采用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5一13年。分别使用过双胍类、磺脲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及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短效混合胰岛素(诺和灵30r),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降血糖治疗。空腹血糖4.2~15.5 mmol/l,平均7.8 mmol/l,餐后2 h血糖6.0~27.2 mmol/l,平均15.5 mmol/l。血压诊断按1998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和1999年lo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即: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脑梗死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发病在1月以内,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排除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入组标准

年龄大于等于40岁脑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曾确诊糖尿病或未曾确诊但入院时fpg(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增高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脑梗塞发病时间在1个月内,临床诊断脑梗塞包括1、各种原因所致突发局灶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2、神经功能缺损大于24小时。能定期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妊娠,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静止性脑梗塞,静脉系统梗死,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如心源性卒中,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剥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癫痫及发病时有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于4分,住院期间死亡,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拒绝参与调查者。

2 方法

2.1 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并随访出院90天。

2.2 设计、实施、评估者:所有参加调查者均为临床医师,并在调查前被进行统一培训,规范时间、方式和标准。

2.3 调查方法:在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90天后,在门诊随访药物及行为修正的情况。对不能在出院90天进行随诊的患者,可进行电话随访。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由第三方资料录入人员负责检查,收集,并进行统一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核对,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依从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的重点在:在住院时及出院90天时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的比例、复发例数、以及改善生活方式、体重指数达标、血糖达标的比例及依从性分析。

4 结果

4.1 住院情况

1基线情况 连续入组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00例(失访率15%),平均年龄(61±11)岁。男48例,占48%,女52例,占5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9例,占19%,初中及以上者81例,占81%,自费患者17例,占17%,非自费患者83例,占83%。既往高血压患者54例,占54%,脂代谢异常49例,占49%,冠心病39例,占39%,外周血管病12例,占12%,糖尿病84例,占84%,吸烟54例,占54%,卒中26例,占26%,tia12例,占12%,新诊断糖尿病16例,占16%。

2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95例(95%),监测血脂94例(94%),应用他汀药物94例(94%),ldl小于2.6mmol/l者13例(13%),acei、ccb/arb药物54例(100%),血压达标53例(98%),应用降糖药物99例(99%),监测血糖97例(97%),血糖达标96例(96%)。

3脑血管狭窄情况:有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患者46例,占46%,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8例,占38%,不详16例,占16%,脑血管狭窄行脑血管造影8例,占21%。

4行为修正情况:住院戒烟66%,戒烟指导81%,锻炼指导62%,bmi达标43%。

5 出院90天随访情况

出院90天完整随访者共有85例,新发血管事件5例,占5%。

5.1 基本情况:平均年龄(62±11岁),男43例,占51%,女42例,占49%,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10例,占12%,初中及以上者75例,占88%,自费患者10例,占12%,非自费患者75例,占88%。

5.2 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坚持规律服抗栓药物61例(71%),未服用(20%),间断服用5%,不详4%,接受他汀药物46例(54%),其中规律服用他汀43%,未服用43%,间断服用10%,不详3%。ldl?2.6mmol/l者65例(76%),监测血脂23%,使用acei/arb药物30例,占使用降压药物56%。坚持降糖药物应用54例,占64%,未用药31例,占36%,监测血糖21例,占25%,血糖达标50例 ,占59%。

1. 出院90天行为修正情况:戒烟患者45%,戒烟指导63%,锻炼指导51%,bmi达标32%。

4复况:入组患者出院90天随访时共有7例患者出现血管事件,其中脑梗死3例,tia3例,心肌梗死1例。

讨论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3】,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10%一15%。capes等人对33个卒中后高血糖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4】,发现入院时存在高血糖的卒中患者预后较差,高血糖组的30天病死率是血糖正常组的3.28倍。几项溶栓试验结果的分析也显示高血糖会增加溶栓后出血率,这种不利影响与采用的溶栓药物种类无关。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也建议,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国卒中指南2010推荐:①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微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和周围神经病)的发生,但对预防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发生的资料有限【5】。proactiv试验是1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6】,纳入5238例患有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984例有脑卒中史,随机给予匹格列酮 (pioglitazone) 486例或安慰剂498例,亚组分析显示匹格列酮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的风险。然而专门针对糖尿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试验尚属空白,且支持糖尿病作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也有限。即便如此,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仍建议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i类证据,a级推荐)和大血管病变(ib类证据,b级推荐)的发生【5】。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针对2型糖尿病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明确了强化血糖控制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大小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事件的发生率。采取多种措施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微量白蛋白尿等强化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随机试验资料的分析提示,随着血糖逐渐控制而达到正常水平,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7】推荐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在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l%的脑卒中风险【8】。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发生低血糖及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很低。因此,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有效办法,严格控制血糖,积极采取降压、调脂、降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综合措施,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研究中糖尿病脑梗死二级预防在临床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差距,本研究表明,住院期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基本能按指南要求得到相关药物治疗,但出院90天随访服用降糖、降脂、降压及抗栓药物比例分别为64% 、54% 、56%,未监测血糖比例为75%,血糖达标59%。出现血管事件的7例患者中未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比例较大。从患者角度来看,出院后未坚持用药有部分患者凭感觉服药,有部分患者是医生未建议用药,部分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部分患者因经济拮据停药,可以看出医师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起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更应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卒中及危险因素的危害,通过家访与常规电话回访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能提高病人遵医行为。应继续加强专科医师的培训与教育,同时给予患者更好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血糖升高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kenny sj,auben re.geiss ls.diabete8 in ame^ca【m】.5 edition.bethesda.md:nih.2005

[2]iieigason cm.blood glucose and stroke.【j】.stroke.1998.19(8):1049一1053

[3] 楚长彪,贾建平.再谈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j].医学与哲学,2008,29(10):23—26

[4]刘鸥,谢鹏,主编.神经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51—80

[5]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 ?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f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stroke, 2006,37:577-617

[6]wilcox r,bousser mg,betteridge dj,et al. effects of pioglitaz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or without previou stroke:results from proactive(prospectivep ioglitazone clinical triali in macrovascular events 04).s troke,2007,38:865-873

[7]american diabetesassociation.adaclinical practice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