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自然科学课堂8篇

时间:2023-06-01 08:53:11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篇1

热闹过后冷静思考,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过就文言知识的梳理、文本的朗读训练等方面来看,这种热闹似乎只是表面的浮华,再加上学生的一些搞笑表演更是与文本相去甚远。想想我们平时观摩过的一些语文名师如余映潮、于永正老师他们的课,初看上去貌不惊人,许多老师甚至觉得乏善可陈,没有惊艳之处,也没有令人拍案之时,似乎我们平时也就这样上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上成这样。于是心中便涌起丝丝自得或是说自信。然而细细品味,他们的课堂实在、高效,底蕴深厚。教无定法,然而不管什么教法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评价一堂课,我觉得科学是第一基本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要科学

教学内容体裁多样,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文体特点,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不过从阅读文本的认知规律来看,不管什么形式的文章,都可以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为什么写”——体会主题思想、“怎样写”——学习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去把握。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科学的任务。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设计三步:教学设计三步:读课文,理情节;读人物,赏片段;品故事,谈感悟。不蔓不枝,层层深入。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研究文本专心细致,上课时觉得要跟学生交代的内容很多,生怕漏了哪一点,问题设计过多。笔者认为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以问题为纲,架构起整个文本的解读,过多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思维,重点就不突出。因而问题要少,要巧。

《皇帝的新装》一课,三个环节分别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串联故事情节,你会想到什么?第二个,我认为 是一个 的人,我从文中 可以读出,这里运用的描法是 ;第三个,读了本文,我觉得 是可 (怜、笑、恨、恶、叹、悲……)的,……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这样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简洁有效。

三、时间分配要科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意识、最有目的性的地方,课堂教学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便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笔者这里所讲的时间分配不是导入、检查预习、研读新课等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而是师与生在课堂上“活动”所占的时间分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合理的时间便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一环。特殊教学内容除外,笔者认为,学生活动占课堂总时间的70%左右是最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要科学,然而仅仅靠设计是设计不出科学高效的课堂来的。学生是灵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设的情景太多,好的语文课堂还应是自然和谐的。

1.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经常看到一些语文公开课“做”的痕迹太重,从头开始,教师就进入表演角色,或舞或蹈、或哭或笑……这样的课堂低估听课老师的水平,浪费学生的时间,看不到语文教学中最本真、原生态的东西。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我们还是要自然一些,不要“端着”,给人感觉气势逼人,高高在上;也不要“掖”着,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语言要自然,不哼哼呀呀,不大呼小叫,清新而不柔媚,流畅而不冗长。

2.问题的出现与生成要自然。在问题出示之前,要准备好过渡语,问题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新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到最后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向更广范围、更深内涵研读课文。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死命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下一个问题那儿生拉硬拽。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的改变提问的顺序。好的语文教师就像一个剑术高手,没有生硬的套路,剑在手,术在心,随心而动,流露无形。

3.表扬、点评要自然。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准确,以鼓励引导为主。在许多时候我们也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对学生不吝褒奖之词,“你太棒了!”“回答得真漂亮!”……让人听了有肉麻之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适度。对学生出现的谬误要引导,也要坦率地指出。不要刻意地要求学生掌声鼓励,那样的掌声是廉价的,水到渠成才是真实的。不仅我们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务实,还要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师生交流无障碍,生生评价无顾忌。让师生轻松、和谐地度过一节课的时光。

自然科学课堂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校园环境;自然科学领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地在课堂,其中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很大一个模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学,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会使他们从小学阶段开始便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孩子能够从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发展。但当我们观察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在主动学习,而是在跟着教师学习。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操作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带着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城市中的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真正的自然环境,以至于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本应从生活中认识且非常熟悉的植物、土壤等,都成了非常陌生的物质,曾经数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带领学生走入校园和社区去开展自然环境的调查活动,却发现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极度陌生令人担忧。同时校园周围植物种类少,土壤区域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少,导致许多科学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时候,出现了取材困难的情况。基于此,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改造开始做起,为学生营造校园即课堂的体验环境,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打造,让孩子真正能够走入自然,从中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奥秘,让校园处处皆教具,处处是课堂。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进行以下分解。

一、丰富校园植被种类,打造优良实践环境

在制定下此项研究课题以后,反观我们现有的校园环境,主要以观赏类树木和草坪为主,其中有大量的荒废区域以及大量雷同性的植物,学生所能够进行观察的环境比较单一。進而观察校园周边的社区,以高楼层密集小区为主,小区内的植物种绿化情况也并非太好,且如果学生需要走到校外开展调查和观察活动的话,学生的安全则无法保证。基于此,决定对校园内环境进行重新的改造。

自2016年始,对校园内所有植物进行重新规划,丰富原有的绿化植被种类,并且重新开辟出新的种植区域,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海岸,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种类型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各种果树的种植。因此,在改变传统菜园果园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做法,在学校两栋基础教学楼之间开辟了一块新的植物实践基地,命名为“东篱园”,体现亲近自然的校园文化,通过综合的规划,区分为果树区、香草区和热带植物区,在这些区域内种植了各超过二十种的果树、香草和多肉、仙人掌等热带植物。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龙眼树、芒果树、梨树等,饭桌上常见的薄荷、芦荟、九层塔等,也有如菠萝蜜树、蛋黄果树、莲雾树、蒲桃树、树葡萄、人心果树等特别的植物种类,植物种类繁多且环境设计精美,曲径通幽,成为学生下课嬉戏的场所,为学生打造真正身边的实践基地。在校园操场的周边,则开辟出了一片菜园,命名为“耕读园”,取义传统文化中耕种与读书相结合的活动,种植数十种当季蔬菜,成为当代学生真正能够走入参与种植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劳动和劳动中学的意识。

二、结合学科课程渗透,开展校园研学考察

有了优异的环境,更需要结合真正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够把物质基础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杜威的思想表明,小学教师培养应该摒弃传统二元论,坚持综合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超越全科与分科,探索一种更完善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内在地实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多学科的联合教研,挖掘课本当中可以利用的课例,进行校本化的重新打造。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课中,这本是传统的一课观察植物的课,从学生的课余生活到校园学习中,都有很多相关的课例,但往往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相背离,观察和认识的植物并非本地的物种,或是因为生活环境的限制使观察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于校园“东篱园”的打造,这项活动则更加具校本特色和指向性。教师将原本的课堂环节改为校园植物大搜查的活动,通过学习单设计寻找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香味树叶等任务,引导学生走遍校园,寻找这一些特别的树叶,学生收获了绿、紫、红、蓝不同颜色的树叶观察结果,发现了校园里的树叶原来有鸡蛋形、手掌形、爱心型等如此多不同的形状,在教室门口找到了香香的薄荷叶子,真正用多种观察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有效地帮助学生意识到植物之间有着如此大的不同与奥秘。

在2019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研究土壤》的一系列课程当中,学生几乎有近一个月的时间都在校园内教室外进行学习。在研究土壤的成分时,学生大胆地拿起铲子,对学校的校园土壤进行挖掘,因为作为在校生,自然地会升起对于校园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又没有在外面进行实践活动时会受限于区域管理的要求,因此,学生都能够在不破坏校园本土环境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观察。因为学校有着丰富的植被,学校土壤的丰富性也随之大幅增强,在前几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仅能在土壤中发现一些蚂蚁、蜘蛛、落叶、砖块等常见物,现在的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蚯蚓、蟾蜍、甲虫等更丰富的小动物。而在辨识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土壤的作用时,由于学校同时种植了需要肥沃土壤的果树以及在沙质土中也能很好生存的仙人掌、多肉等热带植物,学生很快发现靠得很近的两者土壤的状态大幅不同。学习单上清晰记录下“果树下的土壤是黑黑的,肥沃的壤土,而仙人掌下的土壤则是颜色较浅,颗粒较大的沙质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生成效应”的,比起别人直接告诉学生的信息,学生会对自己创造的信息记忆更加牢固,所以应该带给学生真实体验和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植物、对比植物、解剖植物,关注植物不同部分的特点,体验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认知知识的有效渠道,教师不再需要刻意灌输理论化的知识,学生能够自我生成并且建构概念。

三、巧设系统化学习单,落实实践思维贯通

通过对科学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新教材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植物、土壤等有关的课程更多为中低年级学生所涉猎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顺应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自然的好奇,并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们发现,学生往往会仅仅局限于玩或是观察,而缺乏对于自己观察结果的进一步的处理和思考。因此我们重新考量课堂环节,建立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学习单,让孩子能够带着学习单来开展调查活动。学习单的设计不仅仅提供了学生的问题,也提供了学生达成任务的一些辅助,为学生的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支架。

在三年级《土壤的成分》一课中,通过学习单对这个学段的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今天,我们用()方法观察,发现土壤里有()。”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有序的探究意识。在学生遇到观察困难时提供辅助,面巾纸、放大镜、水等工具,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课当中,学习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活动任务,辅以生动形象的图文设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务完成,打破传统学习单为纸质的局限性,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完成活动记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校园内植物的参考信息作为学习支架——学校植物社团维护的公众号当中有不少高年级同学们于校园植物探索的一些成果,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即可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进行查阅。

四、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昆虫生长过程,我们学校建设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以蝴蝶保育和繁殖为主。在教师带领下,学生认真开展探究互动,拥有极高的热情研究蝴蝶成长过程中,所有孩子均能够近距离观察、记录以及研究蝴蝶。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通过问题探究确定活动主题,比如,在五年级组进行的“蝴蝶监测”主题活动,即是由具体问题所引发。蝴蝶对于外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被誉为环境质量“监测员”。若是蝴蝶数量减少,那么说明环境出现波动,相关人员应该对此种现象加以重视。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下旬,我校均会组织5年级学生携带相关器材,到监测点开展蝴蝶监测活动。该学习过程中,教师会以具体问题作为支撑,比如,“请各组学生选择合理路线开展检测活动”,此时学生借助数学比例尺合理确定路线。“某小区开始重建,那么在正式重建过程中,会对蝴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程序性与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策略性知识学习,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孩子们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其探究能力。另外,借助此种实踐探究活动,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依托校园环境的改造之下,推进学生真正研学体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园环境日益优美,更加适宜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习惯和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走向了深层化,同时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有效促进了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殷春阳.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J].神州,2018(18):103. 

[2]赵红霞.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受到一种责任——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课程的建构[J].人民教育,2018(Z1):78-81. 

自然科学课堂篇3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就当下的教学情况来说,可谓是发展不容乐观。首先,由于这是一门科普课程,无论是学校还是在授课老师,在思想上对其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的课程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很多的投入,这直接导致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限,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发现、自然的认识的兴趣是十分的有局限性的;其次,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材选用上,由于教学考试和考核评价对于这门课程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用也是没有统一化、合理化的标准;同时,教材选用的不够严格也直接导致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也是随着老师自我的喜好展开的,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面的覆盖,对于学生是否了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也是没有很好的反馈机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因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系统性的内容,也经常性的为需要进行中考的课程让道,而这种思想上的认识以及实际上的应用在老师甚至学生心中留下了合理的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初中科学的认识机会少之又少,更加谈不上兴趣的培养,知识的获取。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当下如此的发展现状,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展开一番深入的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第一,我们需要从思想层面上转变学校、老师以及学校的认识,统一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认识。虽然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科目,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亚于其他课程,同时,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本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课程时间就相对少,因此通过这样一门轻松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科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是十分有裨益的;第二,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归一化教学内容,合理的展开教学,让系统的课程知识为学习所接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习的兴趣;第三,科学是一门十分神奇的、有趣的课程,科学中也充满了一系列神奇的现象,我们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开展相关性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我实操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掌握更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需要从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化教学内容、统一化教学思想及认识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改革工作。

三、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想取得长足的、持续性的进步,那么就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而这决定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把握着时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调整和发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而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从而保障能够给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合适的、创新性的发展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认识科学和自然为主要目标,兴趣培养和方法认识引导是关键。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手段可以结合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走向丰富化,让现代技术引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体系,丰富化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自然科学课堂篇4

【关键词】科学课 理性 教学组织 课堂常规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8-02

科学课改进行已经十年,已初步完成了由“自然”到“科学”的转变,然而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但凡做起实验,学生就很难安静下来,这种现象初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存在,然而仔细考量,这种表面上的热闹终究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良性发展,怎样使科学课堂由“喧嚣”回归“理性”?除了教学设计的细化要符合科学的探究规律外,课堂的常规教学组织策略也是重要的保障,下面就科学课堂的组织策略展开论述。

首先,科学课堂的教学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

要想真正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进行研究,有效的课堂组织是必要的保证。这种有效课堂组织仅靠几句“坐好了”、“表扬表现好的小组”是无法完成的,科学课堂需要系统的教学组织结构。

1.开课之初制定好常规要求并强化训练。

在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时,老师要做的除了让孩子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是明确科学课堂的常规,并和学生讨论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和他们一起练习如何遵守这些常规。

常规的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规范学生课堂表现的常规,例如“老师示意实验可以开始、暂停、停止的信号”、“实验前没有老师允许不可以自行使用教学学具”、“实验后学具如何整理”、“当有问题时如何提问”、“听老师讲课与同学们发言时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小组实验时小声进行交流”,还包括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常规,例如“当实验后发现实验数据严重偏离预测的时候怎么处理、”“当别人的意见与我不一致时我要怎么说”、“实验前老师的实验注意事项必须认真学习”等等。常规的制定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后将这些常规变成习惯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强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反复练习直至每个学生熟记于心。

2.简单易行的量化评价方式来保证课堂常规的顺利执行。

孩子必竟是孩子,如果在常规执行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评价,则可能会造成对常规坚持执行的懈怠,或因为没有得到对常规执行的正确指导而出现有偏差的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对于常规执行较好的学生给予准确的及时的量化评价,来体现科学课的严谨与理性。

3.最好由一个科学教师由始至终带同一个班级,直至学生们毕业。

当学生们已经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如果中途换了其它科学老师,课堂的常规要求不一样,就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常规很快被丢弃,新的课堂习惯没有来得及形成,从而使课堂变得混乱,新的老师再培养新的常规习惯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学校应尽量由一个老师始终带同一班级,让学生们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保持下去,不但确保了科学课堂的高效学习,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性思想的训练,这本身也是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要巧用适用于科学课堂组织的小技巧。良好的课堂组织技巧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为高效探究“保驾护航”。

1.科学老师的声音不是越大越好。

现象一:实验时间已经到了,学生们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师便大声制止学生停止实验。

现象二:为了讲清实验的要求,老师用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进行讲解,期望学生们都能听清楚,但下面仍有学生窃窃私语。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当我们越是大声的说话,学生反而越没有聆听的渴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声说话与大脑对于听的渴望是相抵触的。而且,科学课探讨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真理,那么科学老师们要在课堂上制造的情境也应是探讨真理的情境,如果老师的声音太大,那么在课堂上传达的可能是一种激进的情绪。科学老师的声音应该是平和、轻柔、充满诚意的,这样的声音通常传达的是严谨、理性和关注。那么如果科学老师这样做了,收到的回应也大多是理性的,充满诚意的。

有时候,为了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科学老师的声音还可以带上一点点神秘的口气,配合具有层次感的问题吸引学生对即将要探究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关注度,当他们急于想要知道下面要做的事时,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研究中来。

2.通过“小纸条”, 取得家长的支持。

科学课一周只有2节,而科学老师大多带得班较多,无法像班主任那样做到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导致家长对孩子在科学课上的表现不了解,也不关心。家长最开心的莫过于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同时,大多数的孩子也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因为他们而深感自豪。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完全可以发出一张“快乐小纸条”给家长,内容包括:

亲爱的XXX家长,因为XXXXXX事情,我为您的孩子感到非常骄傲,希望您看到这张小纸条,也能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在科学课上执行,既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又可促进孩子们改进自己的行为,简单、有效、便利。

3.利用时间效应让科学探究充满“紧迫感”。

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不能高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充满“紧迫感”,比如在初始训练时可以这样做:在实验之前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商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探究任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生实验的时间,而是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高效地投入学习,在良好的习惯形成后,就不再需要规定时间进行了。

也可以这样开始一节课:“我想马上让你们在接下来的40分钟内完成我为你们精心准备的课堂活动。”当老师成功制造了课堂的紧迫感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加压力为接下来的活动分配合适的时间,而必免将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活动上,当学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不断品尝到一种通过努力得到成功的快乐,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为良好的表现。

最后,科学老师要注意在科学课上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

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一定是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中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科学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注意避免使用不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如不要集体处罚学生,不要在科学实验中用这样的句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科学教学中不应鼓励竞争,不应将竞争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在我们呼吁科学课从“喧嚣”回归“理性”的今天,科学老师们除了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也可以从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上多想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于科学课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为学生高效的科学探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篇5

关键词:科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科学科目并不受到重视,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一个人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是呆板地听课,对于讲授的知识未表现出丝毫兴趣,学习上也是十分被动,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只是为了保障考试成绩能够合格。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小学科学课堂焕然一新,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是神秘的、未知的,同时也是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单一、乏味的授课形式,课堂上气氛低沉,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小学生会渐渐对科学知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对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开展教学。科学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先给学生做实验展示。首先,教师一只手拿着一块小磁铁,当两只手慢慢靠近的时候,磁铁相互吸引在一起。之后,教师将一块磁铁翻转了一下,两只手慢慢靠近时,磁铁却产生排斥。学生在观察了这个实验后,都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在讲解“磁铁相互作用”这一知识,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想知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变具体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见到多媒体的身影,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声、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搜集静电现象的图片、视频。例如,秋天和冬天晚上脱掉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看到小闪光点。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这一现象的慢镜头时,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身影。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动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把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看一看大自然中的树、花、草,观察植物的特征,同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如,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勤奋的小蜜蜂,一直背着屋子旅行的小蜗牛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观察、研究以及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能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高效课堂,让学生自由遨游于科学知识的海洋,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索取和探求,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堂效率;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75-01

高中是学生学习最关键的时期,从进入高中校园开始,每个学生都开始了为最终的考试而冲刺、努力,然而也有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业压力对自己放松要求,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失去学习兴趣,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留下遗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轻松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自由活泼充满乐趣的,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深奥的物理知识充满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上至宇宙太空,小至粒子元素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虽然属于理科学科,但它并不像数学学科那样将研究范围局限在课堂。高中物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好物理学科不仅对于考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物理学科作为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学科,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要加强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加强师生之间有效互动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是在这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有效课堂的"引导者",使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能称得上是高效课堂。

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向前推进的,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枯燥的物理概念失去听讲的兴趣,对物理课堂产生厌烦,出现课堂开小差,甚至自由交流影响他人听讲的现象。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对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作出预判,并提前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做好课堂备课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物理概念,这些都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如果不真正弄明白这些概念,给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后面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如在教授"加速度"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会在讲授例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给"加速度"这一概念下定义,这样一来学生亲身参与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总结的环节,避免了只听老师讲容易开小差,脱离课堂情况的发生,教师在一边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入手,深入了解"速度变化量"等知识,最后再与"时间"相结合,用自己的话给"加速度"下定义。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最甜美",同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所得出的"结果",印象会更加深刻,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如此一来,课堂讨论的目的便达到了。而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让学生产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其次,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对象是全班同学,但依然会有学习成绩高低优劣之分,是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专心听讲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不需要老师监督自发地学习,才算是高效的物理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讲课质量,使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学生还能学到知识。高中生学习时间紧迫,物理课堂也是争分夺秒,不停地学习巩固,反复循环,在这种学习压力下就需要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不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试着用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课堂授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没有那么繁杂、难懂,对学习重拾信心,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所谓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但是在课堂学习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只追求讲课速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学生不是学习机器,不可能整堂课都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听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到20分钟,作为物理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听讲的黄金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课堂上的主要问题,然后在学生稍微放松精神的时候,运用课堂提问或课堂练习的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走,自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准备,尤其是物理学科,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随机应变,处理各种问题,引导课堂进行下去。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本专业的内容教师已经熟烂于心,但是要注意讲课的方法,语言表达,如何在课堂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如何用更加精炼简便的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发挥。

自然科学课堂篇7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9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性质丰富的人文学科,长久以来一直被赋予很多人文教育目的,但常常被人忽视其学科本质。近年来,对回归语文学科本位的呼吁又使得很多教师畏首畏尾,不敢在课堂上有所拓展,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然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因此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营造课堂氛围中获得平衡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不可或缺的语文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氛围是指语文课堂上的气氛和情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语文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氛围的参与者。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改实施以来,尽管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又不可避免,因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围绕着考试内容。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始终以知识为主,课堂沉闷而没有生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摘 要:语文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时总是容易忽视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偏离语文学科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语文课堂氛围中寻求平衡,以语文学科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生从沉闷的课堂和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知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知识。当学生处于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时,学生的思绪才能最大程度的展开,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正融于课堂,真正深入文本,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有所提高。

(二)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塑造学生的和谐个性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往往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受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逐步敢于表达自我、积极向上。

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依据文本进行情境创设来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丰富内容。例如,《荷塘月色》让学生善于发现感受自然之美,《说书人》让学生感受技艺精妙的小人物的可叹人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引导,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引领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

二、强扭的瓜不甜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势在必行,营造语文课堂气氛也是必要之举,但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兼顾,语文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忽视语文本质,氛围过于“人文”

叶圣陶先生曾将“语文”二字解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有人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当背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所以语文课堂便成了以“人文”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堂;也有人认为,语文学科教材有丰富内容,教师应以其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语文课堂便因教材题材而成为了社会课、历史课、自然课等等。语文学科承担了过多的人文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也极力渲染文本的人文性,运用讲演法,采用多种形式渲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但是“文”的教学目标也被“道”掩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鲜有帮助。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渲染朦胧月色下荷塘的美景,深情为学生描绘一幅幅荷塘月色图,使得学生沉浸在自然之美。这样的课堂氛围始终弥漫在文本的人文性之中,学生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出文本描绘的美景,但却并不能学到什么对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常见,教师过于对文本人文性进行渲染,课堂氛围也容易营造,或是激昂的爱国之情,或是感人的母子亲情,又或是美丽的自然美景,课堂氛围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但却掩盖了工具性的教学。

(二)表面回归本位,氛围过于沉闷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回归学科本位的含义,在教学中,他们摒弃了一切多样化的形式,避免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为首就是知识传授,这样一来,课堂变成了学生根据教师安排一步步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成为了教师单方面知识的灌输。这样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学生连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尚不能真正掌握,更别提自主的思考与运用。教师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知识自然不能达到真正的掌握,得不偿失。同样是《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回归学科本位就是要将文本中的知识点逐一讲透,认为回归本位就要以工具性为首,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将描绘荷塘月色的段落中通感、博喻等手法一条条拎出。学生在课堂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记录各种手法的作用。课堂结束后,学生也许能明确各处的手法及其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却缺少了参与,也缺少了对整体美感的把握,课堂处于沉闷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氛围之下如何要求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呢?

(三)追求参与融入,氛围过于活跃

很多教师看到了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为避免纯知识性的沉闷课堂,在营造课堂氛围上狠下工夫,课堂运用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图片、音乐、视频,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演讲、讨论、争辩,用直接的参与让学生融入课堂,这样一节轰轰烈烈的语文课,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但是学生融入的是教师有意营造出的热闹氛围,而不是课堂教学本身。无论是“文”还是“道”的教学目标被丰富的形式掩盖,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平复的心情也很难使他们有所得,这样的课堂往往舍本逐末,形式高于内容,难见成效。例如,初中课本中《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起来,选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乐于这样的课堂表演,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十分活跃。但如果表演过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表面看来课堂教学达到高潮,但实际上过于活跃的气氛会让学生心潮澎湃,使得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很难实施。可见,一味追求学生的参与融入会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因此,在营造课堂气氛与回归学科本位间获得平衡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追求

回归学科本位与追求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很重要,回归学科本位是对语文课堂内容上的要求,营造课堂氛围是对语文课堂形式上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做到平衡统一。

(一)明确教学主体,营造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过程,是上所施下所效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是起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探析,对文本进行思考。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决定教什么,而应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以工具性为主,以文载道,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当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悦和不紧张,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个民主氛围。课堂的民主氛围是学生良好学习的保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真切氛围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提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语文性,因而,要避免过多的图片、视频、音乐形式,避免过于多样的形式扰乱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就要杜绝多样化的方式,而是应根据教学情境,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根据学生需求多方整合而成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材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深切感知文本内容。例如,《说书人》一文的教学,若能以影音形式让现代从未接触过说书的学生真切感受说书技艺的精妙,对学生理解说书人可叹的一生也很有帮助。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度,影音形式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应通过“工具”渗透“人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

(三)改变教学提问,营造活跃氛围

课堂的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教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对话交流,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交流,而课堂交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便是课堂提问。课堂的提问应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验,是教师对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课堂检测,因而课堂提问必要且必须。当然,课堂提问应以“文”的教学目标为主。若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显然过于沉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提“死问题”,而应多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提问的形式上,教师也应改变思想,不把自己作为学生答案的评判者,而把提问当成与学生的交流,多用学生间的合作与竞赛完成课题提问,给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活跃氛围。例如,在《祝福》一文中,学生对封建的社会背景并没有感触,倘若直接提问文章的社会背景学生未必答得出,但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总结鲁四老爷、柳妈等下人、祥林嫂婆婆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的炎凉。并且,这种提问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全班学生都能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参与进来,就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果,他们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对以后分析其他文本都有帮助。

总之,回归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并不是要求摒弃一切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回归语文学科本位与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并无冲突。回归语文学科本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牢记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牢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教学内容不偏颇,教学形式也应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提问,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教学管理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for college liberal arts lectures in new media era

Yang Leqiang(Professor,Wuhan University 430072)

Abstract: Various technology in new media era has brought vital impact 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propel lecturing to revolutionize. Both of the transition in theory and operation in liberal arts class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ed process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utilization, class management and lecturing. Starting from uniformity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eeking combination of new media function manipulating,students’ self- motivation cultivation and teachers’ discretion efficiency. The innovation of liberal arts management shall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manifest management value during lecturing process。

Key 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y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

新媒体是在信息化时代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交互终端等高科技手段,所形成的对事件、信息、图像、知识体系等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教学双方知识和信息接收通道的多样性,使得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乃至专业化的知识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尤其是新媒体在知识展陈和知识构造方面,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曾对信息浪潮给社会运行模式、生活方式乃至个人价值取向等方面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作出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人们将依据信息化的运演规程调整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评定标准,并根据信息组合的魔力建构自身与世界与社会和未来的新型平衡机制。信息化的运作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渗透所带来的影响,在托夫勒看来,是任何力量、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不可阻挡的。因此,我们当今所身临其境的新媒体时代毋容置疑会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的转型,也必然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尤其是文科课堂教学。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媒体技术使得继续抱持传统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成为不可能,固守老一套教学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以不变应万变注定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必须承认新媒体技术对文科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要以积极姿态应对新媒体技术的挑战,因势利导地利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对文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就必须把文科课堂教学纳入到新媒体技术的利用、新型课堂管理与文科课堂教学本身的三元统一之中,注重对管理因素的功能分析,提升管理与教学互融关系的认知,以便发挥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价值,使文科课堂教学在适应新媒体技术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问题:新媒体技术如何挑战大学文科课堂教学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以其持续的创新性、即时交互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是无处不在的,所产生的多方位影响是不能回避也不能否认的。首先,新媒体技术既会从宏观上造成社会运行模式的改变,也会从微观层面促使个体成员的实践行为模式发生改变,通过新媒体技术取得个体与周遭世界的总体平衡是新媒体技术赋予个体生存实践的必然选择;其次,新媒体技术对知识储备的大数据性、知识展现的便捷性和知识表现形式的鲜活性使得新媒体技术必然成为教育教学的强有力手段;第三,尤其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在人机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吸引力和对人的亲和统摄力使得新媒体技术必然地整体契入到人的生活过程,也必然对人们的学习过程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我们观察和思考近年来的大学文科课堂教学,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新媒体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了课堂,变成了支配学习者和教师课堂讲授的主导因素,从教师对教学内容展示的PPT化、视频播放高频化、主题内容的网络化到学生在课堂通过手机等媒体手段拍照、上网查阅乃至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微信聊天或刷朋友圈等等,表明新媒体技术正在消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教师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挑战。传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长期思考为基础的,教师从事某门课程或某个学科的钻研凸显了教师对相关领域的能力、意志、信心、理性运用的长期投入,这是教师主体性的贯彻和张扬的表现。教师主体性既是教师能够从事课堂教学的主体保障,也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显现。但在新媒体技术侵入课堂教学以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必然受新媒体技术对教师讲授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形成冲击;第二,对教学内容的挑战。传统上,课堂教学要忠实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和具体的教学进度,但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的信息广泛、新奇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单调、古板、无趣;第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挑战。传统上,大学文科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独白式的宣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对提问的需求、对教师即时反馈的需求更加强烈,必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自主利用寻求满足,新媒体技术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式交流的便利[1],使教师课堂传授方式的单一性被击破,使师生之间的非交互性或“一对多”交互方式被颠覆;第四,对传统教学管理的挑战。从历史上看,在大学文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花费的课堂管理时间很少,只讲课不管理是普遍做法;而且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其应有的自觉性,对于学习目的是明确的,有约束自己的能力,不需要教师提醒,更不需要教师去维持课堂纪律。但在新媒体时代,在大量信息的“轰炸”下,人们被信息包围,时间被“绑架”,用大量的精力面对各种屏幕。学生身在课堂,却同时使用新媒体接受其它知识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态势。这意味着只教学不管理的传统文科课堂教学模式会让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难于达到教学规范,在新媒体技术作用下教学与管理的融合趋势必须得到重视,教师要重新认识课堂管理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确立明确的课堂管理意识,将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大势所趋。

二、困境: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还能持续多久

新媒体技术对大学文科课堂教学的挑战,意味着传统文科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因应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及时进行改革,那种看不到新媒体技术广泛影响带来的机遇,不能跟上新媒体技术的步伐,抱持一种规避的消极心态或采取一种保守主义的排拒做法无疑会使大学文科课堂教学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局,甚至陷入毫无效能的循环。不能正确应对新媒体技术的挑战所陷入的各种困局主要表现为:

其一:缺乏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文科课堂教学难以使教与学相互融合,呈现出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的态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展示,不能把抽象的东西加以技术形象化,不能利用技术寻求教授内容同学生学习旨趣的契合,而只是按老派做法讲授,这会使教学丧失魅力,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大学文科学生对于知识或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在经过高中阶段的规范训练之后都已获得极大的提高,其求学的渴望和旺盛的精力使得他们更加自主地选择知识,同时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学科问题的研究能力,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如果被视为是比较陈旧的东西或者是与他们的思维和观念冲突比较大的东西,他们有可能把这种课堂教学看成是无益的,因而人在心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讲台是教师的“一口井”,而学生则畅游在新媒体技术构筑的“信息的河流”中。

其二: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将使得教学过程越来越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目的实现变成跟教学要求相去甚远的不相干因素。在新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文科课堂的支配性因素的趋势下,尤其是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广泛使用的态势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不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学生课堂状态不闻不问,放任学生在课堂中的“电子沉迷”,则必然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难以进入学生的大脑,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教学要求。

其三: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将逐渐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而使学生的求学严谨性丧失,能力提升的期望受损。新媒体技术“客观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从而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运用,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2]。当学生通过不受观看时间限制、不受观看次数限制、也不受强迫制约的新媒体接受知识或信息的时候,他们极易进入一种自愉悦的学习状态,比较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是系统完整的专业素养的训成过程,需要持久意志力的支撑,拒绝随性而为。因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以学生的积极认同为基础。当学生以对新媒体的认同取代对教学和教师的认同而又缺乏必要的管理时,他们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教师教学专业性的认知,进而削弱教师教学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学生对新媒体的迷恋,使其背弃课堂教学,最终会使他们自身得不到完整的专业培养,教学法则客观上要求的学生求学的严谨性和学生能力提升的期望会在缺乏管理的单一教学中遭受损失。

总之,缺乏新型管理的课堂教学,必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化运用,学习状态不合规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育人难收实效,这种困局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建构。

三、出路:大学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挑战和实际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全方位的冲击,我们需要勇于面对新技术产生的实际问题,探索一种适应媒体、网络等新技术重大挑战而应有的文科课堂教学管理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新型模式。

第一,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面对新媒体对于课堂教学的介入。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学习系统的一部分。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9.45%的本科生通过手机上网,高达86.62%的本科生频繁使用手机上网,74.52%的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2小时”[3]。强行拒绝或完全排斥新媒体技术及其所承载的内容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学文科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学本身和从课堂管理以及从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客观地对待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存在,以开放的心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把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调整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来,这种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行为,硬性的拒绝和排斥的生硬管理必须让位于开放性的管理。

第二,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和多重功效性,来改变传统文科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效能的滞后性,通过多样性的技术手段及其管理来增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他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参与度得以提高,”[4]新媒体技术本身就是手段,这种手段在展陈知识原理、文献资料的调用以及各种理论模型的多元分析等方面,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运用到的各种手段及产生的效果都要快捷,实效性也更强,即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所能获得的相关内容及其对它们的主观内在的吸收,有些时候会比从教师的教受更快更有效。因此,教师的教学本身必须包括对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适应性管理,这种管理既包括教师自身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又包括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在课堂运用中选择相关文献和相关知识背景的调用管理,这种管理更主要是把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利用或离散性运用调整到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从而使新媒体技术的服务功能向教学方向发挥。

第三,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管理,增强文科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互主体性。新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它所产生的挑战作用就体现了它对传统教学教师的单一主体性的冲击和瓦解,因此要更多地调动教和学双方的主体性,这就需要调动这两种主体之间的互动,这就是新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通过对学生一方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状态管理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意识,而“网络主体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在面对使用互联网时拥有独立性,能够把握自己,驾驭自己,而不是反为网络所控”[5]。这个管理是建立在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承认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知识获取的能力和权力,是我们通过教学实现优化管理的前提,对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自主性的尊重和优化管理,是新媒体时代文科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也是互主体性教学取得高效成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对于文科教学既有积极价值,又有某些不可否认的负向功能,这种二重性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既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又要组织管理好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只有在教学中管理和在管理中教学,才能消除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化利用,实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都慧英,周方遒.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4(6):69- 71.

[2] 谢桂庆,王璐.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媒:MEDIA,2014(1):67- 68.

[3] 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106- 1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