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兴经济发展8篇

时间:2023-06-02 09:02:46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篇1

新兴产业亮点频现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24个重点方向,并制定了20项重大工程。

根据规划,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由2010年的1.6万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6万亿元以上,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信息网络产业要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笔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号角几年前就已吹响,2012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产值在许多省份保持20%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幅。在东部的北京、江苏、广东、山东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初具规模。江苏省前10个月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去年产值超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2.5万亿元规模。山东省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增长54%和48%,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产值占经济总量的10%。

中部的河南、河北、湖南、江西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增长行业。河北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风电产业已具全国影响。江西省前三季度新兴产业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47%,完成投资1130亿元,增长55%。

在西部,2012年前三季度,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20%,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近15%。内蒙古前10月,信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1%,新医药投资同比增长88%,汽车、专用装备投资也大幅增长,并逐步减少对资源行业的依赖。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创新驱动”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灵魂”,更是应对经济波动的“武器”。

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型人才,建设孵化器、科技园、新兴产业园等载体,我国目前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6万多家,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型企业在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2年前三季度,江苏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增幅超过20%;七大高新技术行业产值超过3.1万亿元,工业比重上升到35%;占全省企业总数10%的科技型企业产值占比达到20%。”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介绍,“这些变化说明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摆脱对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创新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新兴产业在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正发挥出越来越强的引领作用。在位于长沙的湖南大学科技产业园内,华曙科技展示的3D打印技术如同把人带进了梦幻加工厂。通过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二胡、涡轮、发动机等工业产品模型。无锡吉姆兄弟服装定制公司将信息化与服装制作紧密结合,只需用手机为顾客拍摄两张照片,半个小时即可生产出“量身订制”的时装。

“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已日渐引起广泛关注。”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指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到2012年年末,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运行数量将增长64%,达到6万台;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从2009年的5000台上升到今年的1万台。

“2012年许多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和技改投入,信息技术、现代工艺、关键设备的需求更加普遍。”王志忠表示。统计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改造投资完成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

需警惕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鼎力扶持,但是在光伏、LED等行业,也暴露出重复建设等问题。专家表示,部分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还存在产业链低端环节重复建设现象,应引起重视。

除了光伏产业目前面临国内市场低迷和遭遇欧美国家“双反”调查而深处困境外,2012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LED行业也经历了产品价格下滑、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发展危局。愿景光电子、卡邦、安迪光电等一批LED领域知名企业的倒闭,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副总经理刘宣东介绍说,目前被看好的碳纤维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全国有30多家企业从事研发制造,但拳头产品不多。他表示:“即便行业发展有美好的前景,仍需要脚踏实地做好产品”。

新兴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 金砖四国; 七国集团; 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2

全球经济格局是指各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和经济影响强弱的一种结构性体系和势能状态。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日益崛起,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发达国家要走出金融危机也越来越依赖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而拥有庞大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正在重塑人类经济版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向着绿色化方向转型,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所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大量兴起。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由于这些国家的首字母组成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6年,高盛公司的奥尼尔等人又创造“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概念,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11个国家,认为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潜力上仅次于“金砖四国”,不仅目前在经济发展上有良好表现,其前景也一片光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验证了高盛公司预言的正确性。

肇始于2007年的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的中心地带美国爆发,席卷全球。首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日本、尤其是欧洲国家经济低迷,多数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已经更换了发动机,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中的“双速复苏”到目前的“双速增长”以及未来很可能的“双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显著好于发达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七国集团国家3~6个百分点,一般地,前者是后者的2~4倍(见表1)。图1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增长速度开始快于高收入经济体,摆脱了此前两者在经济速度上孰快孰慢的不确定性。进入本世纪以来,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不仅快于发达经济体,而且这种速度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主要是中等收入国家(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发挥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快于低收入国家1~2个百分点。

表2显示,在2000年之前,高收入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0%左右,2000-2005年其贡献率仍超过70%。此后,高收入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后,高收入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其中,2009年贡献率一度下降到-85%。与此同时,中等和低等收入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2000年及以前贡献率仅为20%左右,2000-2005年贡献率接近30%,2006、2007年贡献率超过40%,2008年及以后贡献率达到50%左右(因全球经济衰退,2009年除外),2010年甚至一度超过60%。在不同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根本性转变过程中,七国集团对发达国家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金砖四国对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偏转,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的世界性历史事件

表3显示,在2007年之前,新兴市场国家能够挤入前十的国家不超过2个,2008年挤入前十的新兴市场国家增至3个,2011年挤入前十的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增加到4个。并且,新兴市场国家在位次排名上也逐步靠前,改变了此前发达国家垄断排名前几名的状况。2010年以来,中国取代日本,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巴西也改变了在前十排末尾的情况,2008年之后位次排名不断靠前,2011年巴西超过英国,排名居世界第六。

七国集团(G7)是发达经济体的主要代表,金砖四国(BRICs)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主要代表,这两个集团占世界GDP比重的变化最能感受到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图2反映了这两个集团的变化趋势,1980年七国集团占世界经济总量约为2/3,2011年其所占份额下降到不足世界的1/2。相反,尽管金砖四国所占份额一直较小,但其占世界比重呈直线式上升,2000年仅为8%,2009年却已达到15.9%,不到10年的时间占世界比重翻了一番,2011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19.3%。

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金砖四国”与“新钻11国”的GDP总值只相当于七国集团(美日德英法意加)的1/4(应该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结果,如果按照当时汇率计算,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1/6);但至2035年,它们将会后来居上,全面超过七国集团经济总量;到2050年,世界经济大国的排序是中国、印度、日本、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其中,中国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印度在203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另外,“新钻11国”的GDP总值将激增11倍,达到相当于一个美国或4个日本的规模。如果这些预言都变成了现实,可以推断,全球经济格局将被重塑,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博弈中将获胜最多。

今天,全球总人口接近70亿人,但时至今日,全球已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也仅为13亿左右;而目前正在进行工业化国家中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口就接近26亿人,是目前已实现工业化国家人口总和的两倍。此外,还有巴西、印尼、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孟加拉国都是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正在进行工业化。①这么大规模的人口同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这是人类社会所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性事件。

从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进程来看,这些国家工业化是“压缩式”的工业化,将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50~100年)完成发达国家200~300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庞大的人口规模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对全球气候、能源、资源、环境、治理等各方面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三、全球经济必须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或许是人类唯一选择

在传统的工业文明和经济模式下,人类活动已经给地球母亲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这种趋势仍在蔓延。据统计,近年来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超过2亿吨,排放温室气体超过3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超过1000亿吨各种生产和生活废水,大大超过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而且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累积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现在生态系统破坏、生物物种灭绝、荒漠化、大气污染和酸雨、河流和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在对95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2/3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报告指出,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观测显示,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英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一份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已多达200个,增长了34%。

如果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继续沿着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前进,那么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有研究表明,2008年占世界总人口14%的25个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41%的一次能源、43%的铜、42%的铝以及29%的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一次能源、钢、铜和铝仅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的24%、40%、21%和21%。②发达国家以如此少的人口比例,消费如此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沿着发达国家工业化老路走下去,恐怕需要几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工业化对巨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其推进工业化历史过程中,因其规模较小,加上其拥有的技术优势、军事优势等,可以很大程度将其工业化的“外部性”转嫁出去。比如,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由全球承担,而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能源等从世界其他国家“掠夺”或不平等贸易而来。相反,当今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再也不能“外部化”其工业化的负面效应,而必须“内部化”,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增长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

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其的《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提出,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并提出将有害环境和耗竭资源的活动代价纳入国家经济平衡表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旨在于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由于绿色经济概念比较宽泛,不同学科背景对绿色经济理解有所不同:生态学家强调绿色经济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环境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其实现途径重点在污染的末端治理;资源领域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其实现途径重点在于从生产端提高资源生产率;能源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经济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社会学家则将社会包容性引入绿色经济的理念中,等等。目前,在国际上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不宜把“绿色经济”看成是某种状态或是某个终点,而应把它看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过程。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所对应的经济形态分别是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原始文明的特点是简单、淳朴,对自然不构成伤害。农业文明的特点是勤勉但具有依赖性,靠天吃饭,随遇而安。农业文明有时也会对自然造成一些伤害,但由于程度较轻,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的特点是进取,但具有掠夺性。伴随科技革命而来的工业文明虽然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就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人口剧增,自然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日重等问题时时困扰着人类。工业文明表现为钢筋水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无止境的索取,人们称这种文明为“灰色文明”。它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对立的局面,破坏和牺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由于工业文明对自然带来了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因而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对应的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经济,是在扬弃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环境舒适性”经济。这种对舒适性的环境需要实质上体现为一种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更高级的生态需要,它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注释:

①这些国家全部是“金砖四国”或“新钻十一国”的成员。

②“全球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需求重心向亚洲转移”,《科学时报》2011年1月30日。

参考文献:

[1]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M].赵士洞,等,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易蓉蓉.全球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需求重心向亚洲转移——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安建[N].科学时报,2011-01-30.

[3]郭朝先,张其仔,白玫,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与空间布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M. Ayhan Kose, Eswar S.Prasad.新兴市场:全球金融风暴下的弹性与增长[M].田慧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5]吉姆·奥尼尔.高盛眼中的世界[M].中译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郭朝先.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处理好几大关系[J].经济视野,2013,(1).

[7]哈继铭. 2013全球经济展望与中国的政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15).

新兴经济发展篇3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已经赶超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明显已经向出口导向型转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年度发展会议中首次将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定义为新兴工业国家,虽然这十个新兴工业国家在经济层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由于出口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当时,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安东尼•范•阿戈塔米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新兴市场的概念,意指那些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经济体。在众多科学院所和研究机构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分析研究中,分析角度、切入方式都有所不同,在选取经济体的样本时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新兴经济体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不断的进步,都在经济工业化发展中不断变革,本文所研究的新兴经济体是站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得到快速的发展,其规模和发展方式也有了巨大的转变,而且新兴经济体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主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经济增长方式和相关经济政策也随之快速的转变。进入新世纪,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世界主力经济体的经济转型,对新兴经济体的负面声音也不断出现。但是有关数据表明,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的生产总值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无疑。可见,为了使新兴经济体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并使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现阶段的发展困境与发展出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国家内部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过后,新兴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暂时性回落,世界上一些经济学家在面临该问题的出现时在增长方式转变方式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面对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也出现一些微妙变化。比如新兴经济体中的印度,其近年来在电子软件方面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如日中天,但其经济发展阻力也比较明显:比如高贫困率、国内消费与储蓄之间具有较高不平衡性,主要面对的是自身经济增长,刺激国内消费和拉动内需等问题。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这种内部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也在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出现,是我们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2.新兴经济体国家外部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各成员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不断减速甚至是快速下滑,由此可见,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在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新兴经济体国还保持着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新经济时期而进行的快速经济转型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要快速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从而解决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巨大阻力。

3.新兴经济体间激烈的竞争挑战

由于以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的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经济竞争,这使得新兴经济体内部出现了经济合作方面的矛盾。例如,近年来中国与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能源争夺战以及俄罗斯、巴西的能源价格战等,而最终的结果必将导致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互相损伤,进而阻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三、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增长路径

1.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构建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

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金融风险高企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乏力,进口需求不足,并且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不断对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做出反倾销、反补贴裁定。面对外部需求萎缩以及外资抽逃,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明显受到抑制。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恶化,新兴经济体必须扭转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转向依靠国内市场拉动。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针对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消费疲软的普遍现象,新兴经济体:首先,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另外,要健全失业保障金制度通过发放失业保障金使失业者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并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其次,新兴经济体要重视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行业、职业和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最后,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来拉动企业投资需求。新兴经济体各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调控,优化信贷投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努力拓宽企业的投资空间,鼓励中小企业投资生物技术、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提供保障。

2.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兴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23-02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减少对碳的使用,采用新的,清洁的,高效的资源发展的一类经济模式,也顺应了如今社会对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追求。

1 低碳经济背景下新兴产业具有的特征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产业多以燃煤为主,因此,要想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型产业的兴起,就要对以燃煤为主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限制甚至合并,在此同时还要多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新型第三产业,大大减少碳的排放。对于新型企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1 低能耗,低污染

低碳低碳,就是要减少对碳的排放,此必定要减少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能源的使用,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摆脱以传统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产业的发展,城市的进步,符合如今社会对低碳生活的要求。现如今大力发展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更注重发展过程上的变动,在低碳环节上更具有优势。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型产业能够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使我国的传统经济更好更快的像低碳经济发展转变。

1.2 节约能源资源,能够减少废弃物排放

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低碳,低排放,低能源,低消耗,高清洁低污染。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碳的排放,还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与利用,减少了能源消耗及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满足了人们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要求。

1.3 科技投入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

我国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就是消耗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资源的发展,耗能高,污染高,能源利用率低,因此,要想在新的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争取主动权,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的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低能源低消耗的低碳经济,这就需要运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去开发新型的清洁型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燃煤燃油后碳气的排放量。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优化发展需要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和推动,低碳技术代表了未来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使我国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先机,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1.4 对我国经济体系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现在低碳经济愈演愈热,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未来必定是新兴企业的天下,低碳经济将占据主导位置,一定要发挥好新兴产业的带头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业、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为鼓励新兴企业的发展,还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扶持与支持力度,这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新兴企业的出现与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社会人类的和谐共处上,带动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带领国家的经济朝着新型的经济体系发展,为以后的社会进步铺好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与社会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企业是未来我国及其世界经济的领头者,是完成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1.5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落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不完全利用,极大地破坏了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新型的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对自然环境的无限掠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兴企业要重视绿色发展,提高自然能源的利用率,创建可循环、低碳、低污染的发展模式,采用新型创新技术,生产处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产品,既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2 低碳经济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发展途径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经济自然就被提出并蓬勃发展。而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就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与碳的排放,它们必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基于对这以问题的认识,我国应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应对措施,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情况的应对方案。而且国家还要在政策及制度上给予高度的支持,制定出适合新兴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它们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开好头,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2.1 为新兴企业的具体发展做好计划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看,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首选方案。我国工业的发展以传统能源为主,不仅耗能大,而且污染严重。再者,这些煤炭、石油等的传统能源,数量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若是我国还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延续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受到能源资源的约束,而且如今的环境状况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因此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迫在眉睫。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企业将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主导地位,现在我们首先要制定好它的发展目标与途径,加大科技投入,出台政策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积极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做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第一、二产业还占据主导位置,要想充分利用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势必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然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再者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对那些排放超标,有污染现象,但效益较好的企业实行惩罚措施,促进他们进行结构调整或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对那些低污染、低能耗、高收益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他们的发展。但这些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只是一席空话,不然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制度,使他们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顺利发展。

2.3 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

要发展低碳经济,新型的低碳能源肯定要被提起。那么什么叫做新型能源呢?百度百科解释说:“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型能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洁、高效、可再生。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问题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新的产业的发展,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外界环境

新兴产业要取得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需要从根本出发,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政策支持,先进的经验技术,则是外部环境的首推,要想在这次的产业调整中抓住机遇就必须要重视这些。

首先,国家一定要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制定颁布实施一些积极的政策,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对发展较好的新兴产业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办理新兴企业相关事宜的办事效率;还可以调整相应的税收政策,对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进行税收惩罚,提高他们的税收,对碳排放量较低的企业进行金钱上的奖励,减少他们的税收等。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碳的排放量,不仅促进了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的结构调整。再者就是先进的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则是关键,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根据我国现在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首当其冲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资源。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能耗较高,污染较大,浪费也比较严重,所以技术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能源如何更好的利用上。国家和企业不应只是口头提倡技术创新,还要有实际行动,首先就是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然后就是大力推广低碳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使国企、私企等企业都明白到低碳技术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企业研究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以此生产出新型产品,从而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2.4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应用国外先进技术

只有引领国际技术的潮流,适应国际发展的新趋势,集中攻克关键技术和重点工艺,积极研究开发组织科学技术,才能够保证低碳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发展低碳产业,当然也离不开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境中,却并非如此。比如,如今发达国家凭借着它独特的资金、政策、技术等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兼并、扩张、垄断,从而使其低碳企业高度集中,促进其向着专业化、高度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占领了世界低碳经济市场。我国的低碳产业要想迅速发展,就必须立足如今的趋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的研发。

2.6 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体系

要使企业将低成本的传统能源替换成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促进产业在清洁型能源上的开发与利用,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那么,必须建立健全的碳排放体系。目前,国内很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合适的体系。公平的竞争,透明的交易环境,有效的法律法规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下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低碳技术的使用发展。

参考文献:

新兴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结构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经济模式出现了明显转变,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经济就是不完全依靠高污染、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更加注重低消耗、低排放。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应新兴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型动力。

一、特征分析

(一)耗能与污染低

低碳就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就需要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应用,对新型能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以充分满足目前低碳生活的相应要求。新兴产业对发展过程更加重视,更加具备低碳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兴产业满足低碳要求,并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快速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就需要提升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所以就需要应用新科技对洁净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支持,低碳技术为今后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增强科技投入,注重对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提升经济实力。

(三)引领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定为主导,所以需要对新兴产业的领头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予了低碳经济更多支持,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构建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定会带领国家经济向着新型经济体系发展。

二、发展途径

(一)做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人口、环境状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能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传统能源基本是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受到能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所以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对其具体的发展计划进行有效制定,增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辅助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新能源就是除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指的是正在开发利用或者是已经在研究的,具备推广意义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而新能源都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高效的特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多种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相应要求,对重点工艺、技术进行有效攻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研究,才能够为低碳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确切保障。目前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企业的垄断、兼并、拓展进行有效支持,进而让低碳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并向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有效研发。

(四)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使用新型的洁净、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提升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需要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相应地区已经构建了恰当的碳排放体系。而公平竞争、透明化交易的良好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都为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大成就,但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所以只有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同时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也使低碳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2]牛少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述评:现实进展与未来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

新兴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层次分析法;价值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0.4;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9-0041-06

低碳发展观念在中国的逐步确立,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标。低碳发展必须要在工业化、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寻求发展路径,才能有动力和活力,才能够健康有效地推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果显著,挑战严峻,潜力巨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确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后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这一系列的新兴产业链的形成必然能够满足人们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2009年为提振经济而制定的产业规划,提出要研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将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力。未来21世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打造。

一、经济和环境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分析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反弹,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使得我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矛盾突出:一是投资结构失衡,政府投资过高,社会民生投资明显不足;二是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严重,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产能 过剩、重复建设的苗头。这些都预示着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定、不平衡,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子尚未有效建立。[1]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传统工业项目产能过剩的挤压,而新型工业项目又面临技术和高风险的问题,产业发展依然严峻。中国已经迈入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关阶段。

后京都时代全球绿色增长的要求强烈,在气候环境约束下,商业的全球化是否能够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就业的效应将很难确定。Cap Gemini在“2016:未来供应链”报告中认为:“由于成本的不稳定和持续的供应减少,在保护能源、原材料和像水这样的资源方面,在未来供应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2]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在气候政策和自然资源约束的前提下,一系列的附加费用将增加:到2013年将会有13%~31%的利息税减少额;2018年将会达到19%~47%,能源价格将不断上涨和有关碳的全球价格将会出现。我国正处于以投资带动和重工业化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阶段,2003年~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均超过15%,远高于中国的GDP增速,这种情况显示出中国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能源效益过低的矛盾突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立

当前我国面对本轮经济危机中孕育出的产业革命浪潮,应当把握机遇,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技术革命之中,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2010年,国家经济政策更加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主要集中于产业政策的规划、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的增加等几个方面。[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适应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政策的支持将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为应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国根据新兴产品稳定的市场需求、良好的技术效益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了7方面战略新兴产业(如表1所示)。

二、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系数较大,产业链较长,联动开发势在必行,最终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坐标”,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截止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5,500亿元,相当于GDP的5.17%。“十一五”期间,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000亿元,占GDP比重约5%,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二)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势分析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当前,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与我国国内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加快的矛盾突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为实现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明确了各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鼓励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这将有力保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正处于开发到成长阶段,低成本研发是当前我国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围绕健康产业链低成本进行投资扩张和多层次技术创新,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全国万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根据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减排目标,平均每年减排2.67~3%(见图1),其中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CO2排放的最重要领域。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这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减排的主要环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实现CO2减排目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投资偏好不同和退出机制的影响,中外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例也不相同。2009年,本土创投及私募投资金额占总体比重的51.3%,外资占37.1%。[4]本土投资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的股权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支持政策的出台,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该领域。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价指标与方法

(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说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相关要素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价值评价指标也主要分为能源指标、行业指标和投资指标三大类。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实现主要关注市场占有率、利润率、比较优势指标和相关科技指标。通过分析指标层各具体指标的经济含义,同时结合已有权威研究结论和社会常用评价标准,给出以下9个指标的理想值和参考标准(如表2所示):

能源活动是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构筑低碳的能源系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及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支撑发展的动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碳交易、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交易平台。固定市场占有份额是指产品销售增长率与为保持该产品原有的市场占有份额所应有的增长率之差。若数值为正,表明该产品价值有所提高,反之,则有所下降。利润率反映企业和产品的价值实现状态。对比较优势指标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RCA)[5]。

式中EVij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IVij为j国i类商品的进口额。TSCij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与+1之间。由于企业财务数据的保密性,该指标的准确程度一般较低。如果假定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高度相关的话,可用市场占有率来替代利润率。[6]科技投入指标是指科技活动对产业价值推动效果的相关的评价指标。如高技术产品数及其价值比重反映工业新产品与产品结构的指标等。

(二)评价体系指标层的确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涉及大量相互关系、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各因素具有不同的量纲,缺乏统一的衡量性,同时,各因素对其价值实现的综合评价有着不同的重要性。由于指标体系各具内涵,必须将其标准化才能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所以,本文使用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7]。

式中,F(i)为Xi指标归一化后的数据,M为相应指标水平的理想值,Min为各指标中的最小值。由此,利用归一化隶属函数把各指标统一到无量纲的0和1之间,便于统一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 层次分析法(AHP),并引用T. L. Saaty的1~9比率标度方法[8]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从判断矩阵出发,利用方根法计算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得到归一化的权重系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指标,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具有满足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就是各个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若一致性比例小于0.1,就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AHP权重的确定

首先,构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检验。本文由专家意见得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根据上述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首先构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求得特征向量:v(j )=[0.4126,0.3275,0.2599],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2<0.1,可见,准则层对目标层判断矩阵的结果符合一致性检验。

其次,构建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通过运用与上文相同的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相对于其所在准则层的权重,根据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通过检验。

最后,计算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将表3求出的各指标相对于所在准则层的权重vk和第一步求得的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v(j ),代入公式ρk=vk×v(j ),得到各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ρk,结果如表3。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这9个方面的权重均较高,都在0.1以上,其中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CO2排放量(0.429)最高,其他依次是贸易专业化系数、产品销售比(0.413),固定市场份额、行业贷款增长比(0.328),比较优势指标、科研指标(0.260),最后是行业价值指标(0.143)。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环节统筹兼顾,抓好价值链管理的各个方面,又要重点关注能耗、低碳产业发展。

四、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中国虽然在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方面取得不小的成果,但是,面临的节能减排的挑战也是严峻的。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原煤产量已超过32.4亿吨,占一次能源比重超过70%以上;发电量中,火电占到87%;高能耗产品能耗均比先进国家耗能水平高,煤炭生产电耗高出43.2%,火电发电和供电煤耗分别高出12.4%和15.1%。煤炭消费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煤炭消费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这一方面需要非常重视借助清洁煤技术和节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速清洁能源的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当中,这将根本上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需要,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主要发达国家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布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的推出,这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了突破口。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要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度的风险,要在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扫清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障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出台,将带来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从未来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新能源、新材料还是新医药,都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现在这方面的需求正处在培育期。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增长的对策

1.加大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力度,着力打造“低碳新兴产业链”

积极制定以节约资源、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充分重视资源生产率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排放降低的重要手段,积极引进和开发具有绿色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2.以金融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促进新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动发展,实现新兴产业资本和战略投资、风险投资、信托投资等对接;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交易的能力;建立新型投资促进体系,支持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国际项目融资、无形资产融资等方式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

3.优化发展环境,发挥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

一是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服务质量,以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为对象,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集聚,营造局部的、有竞争力的政策优惠区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二是促进私募或创业基金成长,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的资金保障。

4.以“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为途径,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抓住以新能源技术为引领的科技革命潮头,以价值提升、技术提升为重要手段,发展以产业价值链高端、核心战略产业和市场化导向并重,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为手段,以研发设计及高端制造为核心,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不同产业间融合,以融合带动价值链扩展,推动产业进一步优化。

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促进快速增长,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基础和竞争优势。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后续涌现的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交叉产生的新兴领域和新一轮新能源技术革命先机,以产业化为抓手,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开放式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完善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在体现国家战略的产业领域,突破发展民用航空、航天、核电、海洋装备等战略性产业。抓住国家能源调整、发展海洋经济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机遇,形成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集科研、开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以国有资本为引导,充分调动外资、民资的积极性,加大成套设备等领域的资本投入,以规模集聚效应体现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聚焦,发挥信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增长、高就业、低消耗”的信息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 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2009/2010年上海发展报告[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2] A Discussion Paper for the World Business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in Copenhagen: Value Chain Approaches to a Low-Carbon Economy[J].Business and Policy Partnerships,2009(5):3.

[3]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组支柱产业[J]. 研究部,2010(4):11-12.

[4] 沈 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几个问题[J]. 中国发展观察,2010(5):36-37.

[5] Lim, J.,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rade Competitivenes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South Korea[Z]. Working Paper,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6] 赵细康. 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221-222.

[7] 叶宗裕. 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 浙江统计,2003(4):24-25.

[8] 张 震,于天彪.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在供应商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机械制造,2006(7):23-24.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in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of Value Indicator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He Xionglang 1,Ma Yongkun 2,En Jia 3

(1.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China;3. Logistics Group of New Campu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64,China)

新兴经济发展篇7

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嘉兴全市海岸线总长121公里,其中嘉兴港所辖岸线74.1公里,可建港岸线26.5公里,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23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独山港区、乍浦港区和海盐港区。

独山港区距上海洋山港仅40海里,是杭州湾北岸唯一具备建设5万吨级码头深水港条件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海河陆联运条件,是开展集装箱喂给、分流的理想港址。

原乍浦港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近年来,嘉兴港相继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底,嘉兴港拥有外海生产性码头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2个,年货物吞吐能力3054万吨。2010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32万吨,接卸集装箱35万标箱。

海盐港是嘉兴港三大港区之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是长三角港口群中独一无二的海河联运枢纽中心。

嘉兴早已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早在“十五”末就提出了滨海开发战略。2004年,嘉兴召开了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嘉兴又作出了实施滨海开发的重大部署,并把滨海开发列入全市“十一五”六大发展战略,推动嘉兴从“运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

同时,嘉兴还先后制定了《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控制,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嘉兴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滨海新区以全市近二十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值。

目前,嘉兴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已经启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等方面已取得累累成果,煤炭、石油化工品、钢材、石(木)材、粮食、生产资料等6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纳入全省“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中。

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燃料”

近年来,水运在嘉兴的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去只能承担建材、煤炭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的运输,不具备大规模运输工业产成品的条件。而嘉兴“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使得本地企业辗转于上海等地运送工业产成品,要承担高额的公路运输成本。这些都成为嘉兴港航部门勇于探索,积极开辟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客观因素。

自2004年开始,嘉兴港航部门先后与新加坡奥斯集团、马来西亚第一大道集团与香港保华集团开展合作意向洽谈,并于2006年9月正式与保华集团旗下的嘉兴内河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经营合同,引资1.16亿元人民币,率先引资建设内河基础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2010年底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建成投产,该港区总占地面积32.6万平方米,拥有1000吨级的码头泊位10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50万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18万标箱。远期全部经营集装箱后,可达35万标箱的作业能力。该港区可实现码头装卸、物流服务、海关三检和保积仓储“四合一”,企业物流链得到大幅度地整合优化。

目前,嘉兴内河货物年运输量已相当于长江干流航道的运输量,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嘉兴基本建设所需建筑材料的90%、生产和生活用煤的85%、石油的80%均由内河运输完成。

去年,嘉兴内河吞吐量达到9400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而嘉兴港吞吐量达4000多万吨,两者相加已超亿吨。

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是嘉兴市第一个引进外资建成的内河码头项目,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第一个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内河码头试点项目和全省首个建成的内河集装箱码头和精品示范工程。

发展海洋经济的“黄金通道”

在嘉兴市“十一五”总体发展战略中,有这么一个规划:“进一步发挥嘉兴港海河联运优势,建成长三角粮食、煤炭、液体化工等大宗物资的物流集散基地。”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海河联运的优势并没有为企业所充分认识和利用。据海关有关人员介绍,嘉兴地区每年至少有100万标箱以上的生成量,洋山港开港后,经由乍浦一洋山支线进出口的集装箱运输要比原先走外高桥缩短88海里,所以苏南、浙北地区的货物选择从嘉兴港进出均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而且嘉兴港周边有便捷的公路和内河通道,一个集装箱走乍浦一洋山支线要比通过公路运输抵达洋山港节省约1000元人民币。

有权威统计显示,每年杭嘉湖地区的粮食缺口高达120万吨,而这部分粮食缺口需要外地的粮食输入来解决。

目前,外地输入到杭嘉湖地区的粮食主要有三种渠道:铁路运输、经宁波港转公路运输和经上海港转内河运输。其中,通过铁路运输的粮食占绝大部分,但每吨运输成本要比水运高出70元左右。即使经宁波港和上海港运输的方式也因需要多次中转,运输成本也不低。

如果将来海河联运实现,从独山港粮食码头经嘉兴内河航行直接运输到杭嘉湖各城市,成本会大大降低。

海河联运也为嘉兴市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广阔空间。从集装箱运输的组织来看,内河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性体现在一次性运量大、成本低、便于管理等方面。如果借助嘉兴得天独厚的内河水网条件和嘉兴港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内河运输业务,可以使嘉兴市逐步形成“客运走公路,货运走水路”的交通运输新格局,并扩大嘉兴港的辐射范围。

发展海洋经济的“产业蓝图”

实现真正的“滨海”,嘉兴首先要打通“海运联动”的屏障。

杭嘉湖地区内河等级航道里程达5000多公里,三市平均每100平方公里中有20公里内河航道。与嘉兴港直接相连的内河航道,独山港区有黄姑塘和独山海河直达南排枢纽,乍浦港区有乍嘉苏航道,海盐港区有长山河南排、杭平申线、何家桥线等,通过这些河道,都能与密布的杭嘉湖航道网相沟通。

新兴经济发展篇8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演变成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省顺应发展潮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无锡尚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还比较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一定要胸怀全局,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但也要看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加快融合发展,信息技术驱动技术革命的势头始终不减,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在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美国近年来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航天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欧盟投入巨资发展绿色经济,力求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也在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上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我们通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由技术模仿和跟踪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条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内需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更大范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更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向工业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第二次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现在,我省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提高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二、全面把握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向好的态势,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素供给压力加大,出口环境仍不明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正确研判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力争实现新兴产业更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尽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消耗低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

兴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的拥有率明显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12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四个化”:一是人才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技术高端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企业授权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35%以上,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三是产业规模化。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市场,确保实现倍增目标。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15%。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三个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四是发展集约化。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创建一批创新型城市。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壮大规模与提升水平的关系。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要素集聚,迅速壮大规模,努力做到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明确战略重点,把握主攻方向,实行政策聚焦,率先突破六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下联动、区域互动、有序推进,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构筑全省整体发展优势。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四是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三、扎实做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工作

发展新兴产业,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载体,构筑人才高地,强化金融支持,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强科学引导,促进要素集聚,是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去年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两个专项子规划。最近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市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园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做好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突破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发展领域。通过全省不同地区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六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科教人才优势、产业基础确定的,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促进其迅速提升水平,壮大规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达到5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十类重点产业。到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万亿元,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努力使我省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产业。到2012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外包等五大外包服务。到2012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量双倍增,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化,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年度行动计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任务的有效落实。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对各地新出现的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要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促进全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聚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

兴产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向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新兴产业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建成600家以本土企业为主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具有世界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引导企业选择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同时,通过政府采购,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到2012年,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的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重大成果的技术储备。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集中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加快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和产品推广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步拓展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研究制订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申报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争取大中型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资产化、资本化、市场化。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创新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发明专利和产品品牌在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支持我省企业到境外注册知识产权,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品牌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对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向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

(三)推进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载体,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提高各类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各类创新型园区是集聚创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要推动高新园区创新发展。我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着眼自主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步伐更快、创新型企业发展动力更强、创新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密集区,目前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各类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加快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力争到2012年部级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以上、所有省辖市都设立大学科技园。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业园,努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的目标。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大力建设产业链条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

发挥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信息、资金、商务服务等各种要素的主要集聚地。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型城市成为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重点发挥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作用,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市、县(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必须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深化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设置,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展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大力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引进中要更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适用。要科学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放心、放胆、放手支持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创造。

营造更优发展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兴产业人才投入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健全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科技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投入高、转化周期长的特点,风险预期高于传统产业,特别需要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创业投资是资本与知识结合的产物,是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要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到县(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省和各地、开发区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国有企业优质资源投资新兴产业,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创投平台和担保基金。鼓励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鼓励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创业投资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创业投资项目,开展创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2007年以来,我省累计新增科技贷款200亿元,为9.5万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139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立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每个省辖市都要争取尽快设立一家当地银行主办的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研究制定专利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各省辖市要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省再担保公司要积极为科技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积极发展科技保险。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坚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并重,培育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规范改制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发展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各分管副省长负责,省相关部门参加,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分管副省长对各自联系的新兴产业,要任务早安排、工作常督查,及时掌握发展情况,有效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省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特别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市、县政府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加强前瞻性研究。各级政府领导要以国际视野和全局胸怀,跟踪世界新科技革命轨迹,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坚持开放式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广泛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合力。既要及时研究解决现有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瞄准前沿、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对具备优势、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兴产业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通用做法。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

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要加强政策集成和创新。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同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使用、政府采购、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大支持。要实行政策聚焦。政府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i1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四)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新兴产业发展各项举措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全省新兴产业的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我省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