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6-19 09:25:12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旅游;营销;兴城

一、兴城市发展旅游的优势

1.地理环境适中,交通便利

兴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辽东湾西岸,居“辽宁西走廊”中部。东南部濒临渤海,东北倚热河丘陵,毗邻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西南隔六股河与绥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兴城市区位于兴城市境内东北隅。距辽宁省省会沈阳市314公里,离首都北京415公里,距葫芦岛港30公里,离秦皇岛港120公里。京哈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

2.自然气候舒适

兴城市地处北温带,属亚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7月份平均湿度25.7℃。兴城海滨海水表层温度7月份20℃,8月份可达23℃。全年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夏天酷暑,冬无奇寒,春暖秋爽,有利于发展旅游疗养事业。

兴城市依山傍水,东南沿海为平原,中部多为丘陵,西北部为山区。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有富饶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水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中外的旅游疗养资源。兴城以盛产水果著称,为国家优质果生产基地。兴城有76公里的海岸线,海产品尤为丰富。

3.历史文化悠久

兴城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城古城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是我国仅存的有完整城墙的四座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境内的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温泉、首山、海滨和菊花岛五大景区为一体,构成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山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先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余处,其中兴城城墙祖氏石坊、鼓楼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为兴城市开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兴城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1.旅游营销观念滞后、市场定位不准

旅游活动是受收入、时间双重约束的经济活动,同其他经济活动相比,除受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约束外,还受到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和国家休假制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树立现代旅游营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兴城市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缺乏市场调研,无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追求短期效益。 一些旅游景点由于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企业缺乏对旅游对象的研究,对游客的市场需求、心理等了解不足,盲目性、主观性较强。市场定位、促销方式也盲目随从其它景区,宣传方式古板,最终导致数量、质量处于弱势,较大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成为兴城旅游发展的软肋。由于缺乏长远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意识,导致许多旅游景区建成后,旅游产品往往是当地一些旅游资源的简单加工,很难达到旅游产品整体要求,特别是与临近省区的旅游产品存在较多雷同的项目,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相违背,很难让旅游者心理得到满足,也无竞争优势。

3.服务意识不高

服务意识差是中国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旅游业中更为突出,不少从业人员不乏这样的现象:态度恶劣,服务意识差,对各种规矩礼仪熟视无睹,甚至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期望等等,因此在旅游旺季投诉部门最为繁忙。而一个地区、城市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恰当的行为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转贴于

三、发展兴城旅游营销的策略

1.开展旅行社营销战略

旅行社经营管理水平及导游素质对游客能否得到满意的旅游体验影响最大。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既看不到产品又无法对产品进行检验,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游客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越来越重视旅行社的品牌形象。兴城市本土旅游公司及外来旅行社应深刻了解游客的这种心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品牌建设,通过有效的品牌经营,树立诚信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在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培育出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客源市场。

2.加强景点营销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发观光型产品,是兴城旅游永久的优势所在。要对老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完善和优化。一是尽快更新传统产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观光产品中开发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并增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活动。二是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新线路,不断开发新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扎根于兴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展的主流。三是改进已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线路的综合条件,尽快对确有吸引力但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的线路进行完善。四是积极开拓主题旅游产品,改变兴城旅游总体结构,建立复合式多重式结构旅游产品链。

3.开展网络营销

21世纪是旅游业发展的繁荣阶段,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新经营方式、新传播方式、新技术手段越来越普及,旅游网络营销应受到重视,网民的绝大多数是中青年,而他们是具有旅游能力的主体和潜在旅游消费者,也是决定家庭旅游包括老人及孩童的决策人,因此,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网络推行和展示旅游产品、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者也可以自由组合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等。以网络营销为基础,进行全面、综合、个体化的服务,使得营销成本大大减少,形成低廉的成本优势。

兴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很多旅游城市没有的条件,随着辽宁省全运会的成功申办,到兴城旅游的客人会越来越多,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加大力度发展兴城旅游贸易,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裴蓓,颂豪.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J].地理教育,2004(03).

[2]徐少军.我国旅游贸易发展战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3]江林.国际旅游贸易发展及我国旅游业情况[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8(05).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旅游;营销;兴城

一、兴城市发展旅游的优势

1.地理环境适中,交通便利

兴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辽东湾西岸,居“辽宁西走廊”中部。东南部濒临渤海,东北倚热河丘陵,毗邻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西南隔六股河与绥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兴城市区位于兴城市境内东北隅。距辽宁省省会沈阳市314公里,离首都北京415公里,距葫芦岛港30公里,离秦皇岛港120公里。京哈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

2.自然气候舒适

兴城市地处北温带,属亚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7月份平均湿度25.7℃。兴城海滨海水表层温度7月份20℃,8月份可达23℃。全年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夏天酷暑,冬无奇寒,春暖秋爽,有利于发展旅游疗养事业。

兴城市依山傍水,东南沿海为平原,中部多为丘陵,西北部为山区。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有富饶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水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中外的旅游疗养资源。兴城以盛产水果著称,为国家优质果生产基地。兴城有76公里的海岸线,海产品尤为丰富。

3.历史文化悠久

兴城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城古城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是我国仅存的有完整城墙的四座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境内的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温泉、首山、海滨和岛五大景区为一体,构成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山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先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余处,其中兴城城墙祖氏石坊、鼓楼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为兴城市开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兴城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1.旅游营销观念滞后、市场定位不准

旅游活动是受收入、时间双重约束的经济活动,同其他经济活动相比,除受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约束外,还受到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和国家休假制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树立现代旅游营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兴城市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缺乏市场调研,无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追求短期效益。 一些旅游景点由于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企业缺乏对旅游对象的研究,对游客的市场需求、心理等了解不足,盲目性、主观性较强。市场定位、促销方式也盲目随从其它景区,宣传方式古板,最终导致数量、质量处于弱势,较大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成为兴城旅游发展的软肋。由于缺乏长远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意识,导致许多旅游景区建成后,旅游产品往往是当地一些旅游资源的简单加工,很难达到旅游产品整体要求,特别是与临近省区的旅游产品存在较多雷同的项目,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相违背,很难让旅游者心理得到满足,也无竞争优势。

3.服务意识不高

服务意识差是中国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旅游业中更为突出,不少从业人员不乏这样的现象:态度恶劣,服务意识差,对各种规矩礼仪熟视无睹,甚至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期望等等,因此在旅游旺季投诉部门最为繁忙。而一个地区、城市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恰当的行为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三、发展兴城旅游营销的策略

1.开展旅行社营销战略

旅行社经营管理水平及导游素质对游客能否得到满意的旅游体验影响最大。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既看不到产品又无法对产品进行检验,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游客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越来越重视旅行社的品牌形象。兴城市本土旅游公司及外来旅行社应深刻了解游客的这种心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品牌建设,通过有效的品牌经营,树立诚信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在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培育出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客源市场。

2.加强景点营销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发观光型产品,是兴城旅游永久的优势所在。要对老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完善和优化。一是尽快更新传统产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观光产品中开发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并增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活动。二是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新线路,不断开发新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扎根于兴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展的主流。三是改进已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线路的综合条件,尽快对确有吸引力但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的线路进行完善。四是积极开拓主题旅游产品,改变兴城旅游总体结构,建立复合式多重式结构旅游产品链。

3.开展网络营销

21世纪是旅游业发展的繁荣阶段,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新经营方式、新传播方式、新技术手段越来越普及,旅游网络营销应受到重视,网民的绝大多数是中青年,而他们是具有旅游能力的主体和潜在旅游消费者,也是决定家庭旅游包括老人及孩童的决策人,因此,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网络推行和展示旅游产品、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者也可以自由组合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等。以网络营销为基础,进行全面、综合、个体化的服务,使得营销成本大大减少,形成低廉的成本优势。

兴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很多旅游城市没有的条件,随着辽宁省全运会的成功申办,到兴城旅游的客人会越来越多,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加大力度发展兴城旅游贸易,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裴蓓,颂豪.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j].地理教育,2004(03).

[2]徐少军.我国旅游贸易发展战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旅游;营销;兴城

一、兴城市发展旅游的优势

1.地理环境适中,交通便利

兴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辽东湾西岸,居“辽宁西走廊”中部。东南部濒临渤海,东北倚热河丘陵,毗邻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西南隔六股河与绥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兴城市区位于兴城市境内东北隅。距辽宁省省会沈阳市314公里,离首都北京415公里,距葫芦岛港30公里,离秦皇岛港120公里。京哈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

2.自然气候舒适

兴城市地处北温带,属亚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7月份平均湿度25.7℃。兴城海滨海水表层温度7月份20℃,8月份可达23℃。全年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夏天酷暑,冬无奇寒,春暖秋爽,有利于发展旅游疗养事业。

兴城市依山傍水,东南沿海为平原,中部多为丘陵,西北部为山区。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有富饶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水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中外的旅游疗养资源。兴城以盛产水果著称,为国家优质果生产基地。兴城有76公里的海岸线,海产品尤为丰富。

3.历史文化悠久

兴城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城古城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是我国仅存的有完整城墙的四座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境内的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之一。兴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奇特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以古城、温泉、首山、海滨和菊花岛五大景区为一体,构成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山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先景区为部级森林公园。兴城文物古迹繁多,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余处,其中兴城城墙祖氏石坊、鼓楼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为兴城市开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兴城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1.旅游营销观念滞后、市场定位不准

旅游活动是受收入、时间双重约束的经济活动,同其他经济活动相比,除受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约束外,还受到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和国家休假制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树立现代旅游营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兴城市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缺乏市场调研,无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追求短期效益。 一些旅游景点由于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企业缺乏对旅游对象的研究,对游客的市场需求、心理等了解不足,盲目性、主观性较强。市场定位、促销方式也盲目随从其它景区,宣传方式古板,最终导致数量、质量处于弱势,较大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成为兴城旅游发展的软肋。由于缺乏长远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意识,导致许多旅游景区建成后,旅游产品往往是当地一些旅游资源的简单加工,很难达到旅游产品整体要求,特别是与临近省区的旅游产品存在较多雷同的项目,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相违背,很难让旅游者心理得到满足,也无竞争优势。

3.服务意识不高

服务意识差是中国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旅游业中更为突出,不少从业人员不乏这样的现象:态度恶劣,服务意识差,对各种规矩礼仪熟视无睹,甚至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期望等等,因此在旅游旺季投诉部门最为繁忙。而一个地区、城市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恰当的行为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三、发展兴城旅游营销的策略

1.开展旅行社营销战略

旅行社经营管理水平及导游素质对游客能否得到满意的旅游体验影响最大。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既看不到产品又无法对产品进行检验,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游客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越来越重视旅行社的品牌形象。兴城市本土旅游公司及外来旅行社应深刻了解游客的这种心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品牌建设,通过有效的品牌经营,树立诚信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在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培育出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客源市场。

2.加强景点营销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发观光型产品,是兴城旅游永久的优势所在。要对老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完善和优化。一是尽快更新传统产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观光产品中开发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并增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活动。二是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新线路,不断开发新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扎根于兴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展的主流。三是改进已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线路的综合条件,尽快对确有吸引力但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的线路进行完善。四是积极开拓主题旅游产品,改变兴城旅游总体结构,建立复合式多重式结构旅游产品链。

3.开展网络营销

21世纪是旅游业发展的繁荣阶段,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新经营方式、新传播方式、新技术手段越来越普及,旅游网络营销应受到重视,网民的绝大多数是中青年,而他们是具有旅游能力的主体和潜在旅游消费者,也是决定家庭旅游包括老人及孩童的决策人,因此,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网络推行和展示旅游产品、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者也可以自由组合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等。以网络营销为基础,进行全面、综合、个体化的服务,使得营销成本大大减少,形成低廉的成本优势。

兴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很多旅游城市没有的条件,随着辽宁省全运会的成功申办,到兴城旅游的客人会越来越多,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加大力度发展兴城旅游贸易,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裴蓓,颂豪.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j].地理教育,2004(03).

[2]徐少军.我国旅游贸易发展战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杏林一鸟”为你整理了这篇《我是规划师》观后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石景山区因服务首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而建区发展,10年前的首钢是流淌着铁水的钢业巨兽,今天的新首钢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的区域功能节点,是落实新总规中石景山区部级产7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的重要支撑。

1月19日晚,跟随《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石景山规自分局学习实践组的学员们再次走进新首钢,完整体会其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发展脉络,深刻感受蕴含其中的规划力量、复兴成果。作为新首钢转型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服务者和推动者,学员们围绕着近年来服务首钢的工作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思考。

10年来,新首钢的规划实施落实减量发展要求,依托功能再造,全力打造城市更新标杆工程,努力实现多约束条件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规划实施阶段打破地块边界限制,按照“以保定建,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的原则,统筹考虑绿地率指标要求;创新审批模式,与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石景山区工业建筑物改造利用审批模式”让工业建、构筑物重新焕发活力;优化审批程序,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土地出让手续同步办理,并通过全过程监督服务。

回望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新首钢是石景山区实现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的排头兵。石景山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加快“三区建设”,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优势更为明显。学员们将立足实际,按照中央、北京市和石景山区“十四五”规划《建议》,认真贯彻实施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牢牢把握筹办冬奥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机遇”,突出抓好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两个关键”,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街区更新为抓手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推进街区更新导则研究、京西八大厂及其他工业用地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为实现石景山“三区”蓝图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

扩展阅读: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5

山东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1.住宿餐饮业的引资

山东是旅游大省,在住宿餐饮方面发展迅速。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的住宿餐饮业,山东省兴建的外资酒店和饭店业数量也逐步增多,这些投资以兴建高档星级酒店为主,并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11年12月,旅游住宿酒店方面,山东省共有旅游住宿酒店657家,其澳台投资酒店23家,外商投资酒店14家;餐饮方面,全省2452家餐饮企业中,港澳台投资企业21家,外商投资企业31家。而且,2011年的山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合同外资金额也高达264391万美元。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外资酒店和餐饮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远远低于国内企业,与国内同等企业相比,服务价位也偏高,然而外商投资酒店和餐饮饭店的服务成熟档次高,高价位并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以高于国内同等企业的入住率和入座率得到较大的效益。同时,我们也发现近年来外商投资虽然不断进驻山东省的住宿餐饮业,但投资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外资金额都逐年下降,例如山东省酒店餐饮业合同外资金额在2010年下降30.7%,2011年下降44.1%。究其原因,山东省酒店餐饮业在前期发展迅猛,吸引外资数量较多,而近年来投资接近饱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山东省星级酒店的数量是870家,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排名第一拥有954家星级酒店的广东省。对于如此饱和的市场,进一步投资山东旅游的住宿餐饮业,无论对国内投资者还是对外资企业,都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

2.外商投资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山东省旅行社共有1856家,数量多,服务项目广。2008年以后,我国政府才允许一些外国旅行社在我国制定的旅游度假区开办一些外资或中外合资的旅行社甚至承包一些旅游项目,外商投资旅行社逐步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并且必须取得国家旅游局审批经营许可,截止2012年4月,国家旅游局许可的全国外资旅行社约为66家,其中山东省2家,并都在旅游城市青—53—岛。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会有更多的国外旅行社逐步进驻山东旅游市场。

优化山东省旅游业利用外商投资的策略分析

目前,山东省旅游业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存在行业和区位结构的不平衡,以及特定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应策略,使外商投资进一步促进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1.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特定优势和引资政策

山东省紧邻京津塘经济区,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之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交通已形成空中、海上、公路、铁路相互连接的立体网络。山东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部级资源235处:其中历史文化名城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部级风景名胜区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森林公园36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山东省所处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使山东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定优势,为引资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山东省政府近年来一直支持外资进入旅游业,并结合国家政策出台一系列地方政策吸引外资,扩大外资投资力度。例如,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快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2011年,国家工商总局印发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意见》支持大型外资旅游企业和各种新兴旅游业态进入“一蓝一黄”经济区。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外资进入山东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我们应把区位资源的特定优势和有力的政府政策应结合起来,作为有利的引资条件进行宣传,使外商投资企业了解并愿意利用这些优势,不断加强在山东省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2.平衡外商投资行业结构和区位结构

通过分析山东省旅游产业引进外资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旅游酒店和餐饮方面,而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以及旅行社方面的投资较少。同时,外商投资地区多在沿海且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而内陆地区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吸收外资较少。随着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这种行业投资和区位严重不平衡现象亟需加以优化。

首先,在旅游景点开发方面,山东省旅游业应优先选取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旅游资源和未来丰厚的盈利空间吸引外资,兴建新开发大型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而对于成熟景点的修葺项目则应优先考虑国内投资者。另外,在景点开发上,应结合当地资源特征,通过优惠的招商条件,吸引更多国别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建设方案设计,在扩大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的同时,选取最优开发兴建方案,寻找最合适的外国投资者。其次,在住宿餐饮和旅行社建设方面,应更加侧重外商投资旅行社的发展。省政府应有计划的增加外资旅行社申报工作,争取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批,逐步增加外资旅行社数量。通过外资旅行社的引入国外竞争,起到规范和优化旅行社服务质量的作用。同时,应把外资旅行社更多得引入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的内陆城市,作为有益补充。例如,外资在内陆城市新建景点的过程中,可以配套引入外资旅行社,加强当地旅游服务水平。

3.充分发挥旅游业中的外商投资溢出效应

外商投资旅游业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两个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应处于比较成熟的水平,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都高于国内企业,为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首先,在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中,外资企业通常是把当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母国旅游文化结合,兴建设计理念新颖,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性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的建立为山东旅游业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文化,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住宿和餐饮业的投资企业以档次高、服务优为特征,高入住率迫使内资企业加强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了整体旅游住宿餐饮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6

值得关注的是,为引导服务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石景山在53项领域中又优选出了18个具有发展规模和良好前景的优势领域优先发展。

“这是基于石景山20219家企业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对照了重庆渝中、深圳前海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并经过6次专题研讨会修改完善和精简调整的结果。”石景山发改委副主任房之炜对记者说。

一度因首钢搬迁丧失经济支柱的石景山终于迎来了服务业的重生。自2013年成为北京惟一一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后,今年1月9日,石景山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石景山到2015年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建成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冀的区域业中心。

很显然,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石景山寄望以服务业重回首都经济重镇。

“金色”产业加速度

顺利度过转型初期的阵痛,石景山能否重回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阵营,关键在于服务业要从何处复兴,这一次石景山将目光聚焦于现代金融产业。

如果以时间周期来衡量,石景山的经济转型几乎是指数加速度,钢铁重工取代传统农业花了几十年时间,数字娱乐用了近5年才成为主流产业,而现代金融只用两年就成为了全市焦点。

2013年堪称石景山区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之年:这一年金融产业强势发展,全年实现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近9倍,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一年,承载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载体陆续涌现,盛景国际、北方中惠等高品质楼宇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长安金轴”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这一年重大项目引入卓有成效,成功引入国家保险产业园项目,在全市率先出台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办法,建立全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抢占了发展先机;这一年重点企业蓬勃发展,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成为石景山税收贡献最大的企业……

在很多人眼里石景山已是北京快速崛起的现代金融产业新秀,并且这样的趋势仍在延续。今年以来,石景山引进了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互联金融企业5家,截止目前,石景山区互联网金融企业已达30余家,成功跻身于当下最为火热的互联网金融高地行列。

通常情况下,外界谈及某一区域的金融产业发展,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互联网金融等引领传统金融创新升级的当下,谁能争取到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落地才是核心所在。

而对于石景山来说,尽管金融机构的总量已达117家,注册资金达到137.2亿元,今年一季度收入预计将突破60亿元,但北京保险产业园的建设却有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石景山“金色”未来。今年3月,中国保监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北京保险产业园创新发展的意见》(保监发[2014]20号),为石景山区建设保险产业园建立了政策保障。

北京保险产业园是我国首家服务于保险创新发展的主题产业园区,中国保监会与北京市联手,以政策的形式确立了保险产业园作为我国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战略定位,多项重大政策创新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突破,势必将引领全国的保险业深化改革。

“现代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石景山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房之炜说,通过对石景山现代金融产业的梳理发现,这些项目都属于高端服务业范畴,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四高两低”的特征,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属于“金色”产业,将促进石景山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

服务经济开启复兴之门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让外界对石景山抱有诸多期待。当前,国家层面对深化各项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并且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服务业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必将释放出更多创新的活力。在很多人看来,石景山作为试点区,有望率先在金融、财税、土地、产业等各个方面创新突破。

而北京市政府于2013年专门为石景山的服务业综合改革下发文件,已经充分表明了石景山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战略格局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不仅如此,北京市将国家保险产业园、中关村国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世界旅游城市总部基地、新型战略性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等项目纷纷布局石景山,进一步充实了石景山服务经济的内涵。

在各界热捧之后,石景山自身具备的复兴条件也是核心问题。石景山区委书记牛青山在去年底的区委全会上称,从空间上讲,与首都中心城区相比,石景山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宝贵的资源优势。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石景山区处于北京市沿长安街发展轴和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上,是支撑首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区域。

事实上,北京市已经越来越重视长安街西段的发展,因为北部有未来科技城,东部有通州首都副中心,南部有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北京新机场,惟缺西部大的功能布局。“对石景山来讲,这就是推进新阶段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石景山应该自觉承担起打造首都新的战略增长极的历史重任。”牛青山在区委全会上如此表示。

诸多机遇的风云际会,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集聚,形成了石景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平台,构成了“一轴一核一园多支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据石景山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石景山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国家保险产业园成功落户,“长安金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现代金融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文化和科技产业加快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和中关村石景山园的高端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商务服务业创新发展,石景山成为全市惟一的“商业保理”试点区,银河综合商务区获得北京市首批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称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基地体验中心一期完工,“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获批市3A级旅游景区,兴起了银河商务区、京西商务服务区、国际雕塑园商务旅游休闲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等多个“支点”功能区。

转型驶入“深水区”

在区委全会的报告中,石景山将一个地区的发展视作以好的规划设计建造一所好房子,必须解决和回答好“我们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要走什么样的路径”等问题。在石景山领导看来,石景山已成功走出了因首钢搬迁调整带来的发展低谷,步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

从以农业为主到首钢时期的以工业为主导,再随着首钢搬迁调整而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城市发展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牛青山认为,当前的石景山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把握好首都定位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实现再城市化,改变以往由产业主宰城市的发展路径,把城市发展作为目的和主线来引导产业层次提升和结构调整,走深度开发、内涵式发展和智能化、生态化生活之路,并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新型治理方式达成城市的高效运行。

对于实现深度转型所需的发展层级和质量提升,区委全会形成的共识是,首先是在产业上进一步升级优化,实现第四次“华丽转身”,进一步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其次要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深挖根源,突破体制机制桎梏,解决好1000余公顷的集体土地利用问题;再次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大力治理“城市病”,实现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深层次转变。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健康旅游;中医药资源;政策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 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1] 白鸥.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研究,2010,03:44-49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科技不断向服务业渗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加速的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嘉兴市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支柱型产业。结合嘉兴市实际,制定与嘉兴市规划协调相一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主要提供的还是有形产品――各种制造品。这种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消耗巨大,因而资源、能源供给不足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这种增长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极不适应现在国际社会通行的节能减排、低碳、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对于我国来讲,已迫在眉睫。而现代服务业由于其所具有的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特征,可以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与环境和谐、友好发展,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2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

2.1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嘉兴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服务业增加值468.55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全省第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8.9%,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39.8%。嘉兴还出台了《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6%提升到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60%;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8个重点行业占比达到89%。

2.2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2.2.1 人文环境优势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嘉兴因南湖而出名。这里风景旖旎,民风淳厚,物产丰富,名人荟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衍延2600多年的古朴与舒缓成为历史赋予嘉兴的独特个性。嘉兴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人文环境优势为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文化底蕴,也为嘉兴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2.2 独特地理环境优势

嘉兴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为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准备。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过1,700万吨。

2.2.3 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优势

嘉兴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肇始于本世纪初期,与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直接相关。目前,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嘉兴科技城、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浙江嘉兴国际商务区、嘉兴中港城商贸综合体、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平湖独山港物流园区、浙北食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嘉兴科技城、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4家服务业集聚区列入浙江省首批(共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成为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全市共有包括上述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内的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有南湖区的服务业外包基地嘉兴市电子通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产业促进中心等列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投资计划。

2.2.4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将服务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优先”,用嘉兴市常务副市长蒋唯民的话来说,体现在几个“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和工作措施的强度前所未有,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优先”,被具体量化为倍增计划。

2011年,嘉兴出台了《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6%提升到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60%;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8个重点行业占比达到89%。为实现“倍增”,嘉兴提出,“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在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基础上又分别提高了2个和0.1个百分点,并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十二五”期间,嘉兴市政府性投资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完成120亿元。加快推进嘉兴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高端人流集聚、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的主体区域。

2.3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整体规模偏小。

2009年全市尚无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如嘉兴科技城自身技工贸总收入不过21亿元,多数集聚区尚处于规划建设和招商阶段,部分集聚区依然采用传统的“铺摊子”方式发展,集聚、集约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2.3.2 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设滞后。

目前,周边许多城市都在几年前就已制订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物流、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总部经济、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各种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划。但嘉兴除了市场物流等规划外,诸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都还处于编制阶段。

2.3.3 高层次服务人才缺乏。

尽管近几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绩显著,但就总体而言,嘉兴在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匮乏,对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带来了一定影响。

3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3.1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全市范围内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还不尽合理。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打破区域局限,立足全市,对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设计、整体运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2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扶持,推进各类服务性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搭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企业间的各种沟通服务平台,创造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和垄断因素,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

三是制定集聚区发展优惠政策,对集聚区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与奖励。如用地指标优先,税收、融资、用电价格优惠等政策;在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凡是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

3.3加强整体营销,着力引进高质量、上档次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建议根据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依托嘉兴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形成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区位、交通和嘉兴综合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嘉兴,提升嘉兴物流服务水平;三是依托中央商务区和运河商务区,吸引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落户,打造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

3.4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突出人才战略

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要素。当前,受过高等教育、业务训练有素、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不足是长三角区域二线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必须突出人才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重服务业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各类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实现人力素质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现有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更多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三庚.北京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 代文,秦元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 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l).

[4] 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5] 李春洋.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研究[D].硕士论文,2004.

[6] 马红霞,北京CBD产业集群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王朝晖、李秋实,现代国外城市国外中心商务区研究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