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造能力培养8篇

时间:2023-06-09 10:02:10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创造能力 培养 自主学习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16-02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创造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是时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振兴。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在新世纪里,高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也在蓬勃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幼儿时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6岁的幼儿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探索;思维十分活跃,想象丰富、大胆;可塑性强,是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能否抓住这关键期开发智力,将关系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起的,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的权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

例如,在组织幼儿参加科学小实验游戏――“有趣的沉浮现象”中,让幼儿把泡沫板、小石块、小钉子、橡皮泥、塑料勺子、铁勺子等物品放到水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的小朋友说:“看到泡沫板、橡皮泥和塑料勺子浮在水面上。”有的小朋友会问:“老师,泡沫板这么大,怎么会掉不下去呢?”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泡沫板很轻,所以浮在水面上。”幼儿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幼儿在小实验过程中,兴趣很浓,主动进行实践和讨论,这就是主动学习的体验。

又如:在大班一次科学活动时,教师让幼儿学习尝试怎样使物体移动。通过教师的鼓励,幼儿的尝试,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幼儿用手推,有的幼儿用脚踢,有的幼儿用嘴吹,还有的幼儿想出了更独特的方法用磁铁吸……就连平时大家都觉得“笨”的小朋友也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用水冲。教师对这个想法予以表扬,并且当场演示,结果真的成功了。大家都很开心,这位小朋友更加开心了。这次幼儿主动地探索学习,他们除了获得了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经验外,还产生了对这类现象的兴趣,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学会了表达交流的方法,更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喜悦,从而也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式少,有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鼓励并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使他们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体验。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目的在于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动力。有句谚语说:“不好的教师是在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展真理。”

二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和先导,因为没有想象便不能进行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功能。有了想象力,人类不仅能认识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认识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想象力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感知的材料和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一个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为了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诗歌《春天的颜色》时,教师可以问:“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幼儿说:“春天是绿色的”;有的说:“春天是黄色的”;有的说:“春天是红色的”;还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教师接着问:“春天的这些颜色像什么?”有的说:“绿色的像小草,红色的像玫瑰花,黄色的像”;还有的说:“蓝色的像天空”。这样通过老师的提问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了幼儿对春天的认识。又如诗歌《雪地上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了解冬天的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在屋顶上、树上、草地上,把大地掩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又通过多媒体演示雪地上的不同形状的小脚印,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小鸡的脚印,有的说像竹叶,有的说像小草,有的说像一座小山;出现小鸭的脚印时,有的说像扇子,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一朵美丽的花等;出现小猫的脚印时,有的说像梅花等。这样的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我们应当接受幼儿那些“胡思乱想”的念头,容忍那些“捣乱破坏”的行为,发现和支持那些幼儿的超常规行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越强烈,想象能力也就越强,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幼儿喜欢问这问那,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教师应当理解、支持、保护、鼓励。

三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思维――这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创造思维人人都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性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水平,就能逐渐发展创造性的才能。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都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我的成就应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培养。对幼儿来说,首先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产生创造。

例如,数学活动,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活动,幼儿往往对抽象的数字不感兴趣,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制作学具,设计活动,促使幼儿动脑筋,打开思路,启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往往把计算题画成一幅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在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生动的图片进行学习。如图片上画着3个小朋友在拍皮球,4个小朋友跳绳,请问图片上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体育活动?又如,草地上有花和蝴蝶的图片,图片上总共画7朵花,从颜色上分,红的2朵,黄的5朵;有7只蝴蝶,有1只黄蝴蝶,有6只花蝴蝶。根据图意,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编出不同形式的应用题。

又如,教师在教学9的加减时,可以侧重鼓励幼儿大胆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自编应用题。有的幼儿编:“星期天,我家上午来6个客人,下午又来3个客人,我家一共来几个客人?”有的幼儿编:“小河里有9条鱼在玩儿游戏,后来游走了2条鱼,问小河里还剩下几条鱼?”有的幼儿编:“树上有5只小鸟在唱歌,让远处的小鸟听到了,一会儿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通过自编应用题的活动,促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有不少幼儿还说:“老师,我还想编减法应用题呢!”有的说:“我还没有编加法应用题呢!”在编应用题的活动中,我着重鼓励和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寻求答案。这样做既保护了幼儿灵活的思维,又丰富了他们的自由想象,鼓励幼儿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新的方法,筛选出一个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创造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创造能力培养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至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

  

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造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 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

创造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心理品质。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乌申斯基说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以面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猎枪”。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1.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一般来说,一个人创造性思维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则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宽广视野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打牢创造的基础,否则,所谓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内容,寓创新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通过学习牛津教材9B Unit 4 Reading “Neil Armstrong”一文可以加以引申,如在教学9B Unit 4 Integrated skills “Marie Curie”时,我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是如何运用创造思维的。又如在教Speak up对话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这些人物成为the greatest persons in the world,明白创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2.要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

让学生明白,创造力人人皆有,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萎缩,从而让学生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在教师的点拨下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培养学生创造的信心还要注意从小、从易做起,鼓励尝试,逐步培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要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合理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尝试无错原则,努力做到每次都让学生不带遗憾地坐下。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报以真诚的微笑,无声地鼓励:“OK!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You’re very brave!You are very clever.”等。这些教师课堂用语能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用更好的表现来争取老师最高级别的表扬。我还常用手势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V”手势表示对他们克服障碍、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祝贺;“OK”型手势为他们增添操练与表演的自信心;翘起大拇指则表示对他们有创意的表现的高度赞赏;当我说“Please!”时,全班学生便一齐有节奏地鼓掌,并说:“Good,good,very good!”活泼多样的表扬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联想归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善于大胆地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敢于求异创新。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解疑的能力,使他们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2.引导双向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不善于求同,就只能永远在“感性”的世界里碰撞;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教为了学的目的。譬如在讲解“get”与中文“到达”字的用法同义时:

①Please don’t get home late today.

②Could you get me some chalk?

然后在适当场合中,教师及时让学生感知“get”的其他含义:

①get a bus(=take a bus)②get angry(=become angry)

③get a high mark(=achieve a high mark)

④get a lot of homework(=have a lot of homework)

⑤get a letter(=receive a letter)

⑥get up late

⑦get dressed

⑧get on/off the bus

⑨get out of

⑩get married

以上例子中的get一字多义,学生可以适时适度合理进行语言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思维的力度。

对文章中或练习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用多词联想,逆向联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机械盲目的习惯性反应倾向,形成思维的惰性。

创造能力培养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件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创造能力是当前每个人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无原则可寻,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民主性原则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托兰斯也指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能不放弃自我的独特行为,去顺从大众,迎合别人”,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奥斯朋在研究中指出,“企求一致,阻碍了创造力的趋向”。在我国,由于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课堂里严重地存在着这些阻碍因素。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

主体性原则

人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人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智慧和能力。因此,在工作中,要彻底改变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指导的状况,改变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个人体验的状况,应该让人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自我的超越。

培养性原则

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是人以知识为基础,对事物、事态重新认识、再发现的过程。知识不等于创造,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创造力,但任何创造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面越宽,知识掌握越扎实,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知道:积累、求异是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积累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影响新知识、新生技能。创造的过程需要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新事物面前,快速搜索所储备的知识,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就是不遵循已有的轨迹,敢于想前人不曾想,不敢想。“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然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求异”能力的培养,陷入高分低能的社会怪圈。

要培养创造力,就是要积累知识,培养求异性、“叛异”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假设。同时善待在创新中所犯的错误和不足,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捕捉好奇特性,鼓励求异思维

创造性要求人们善于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找出有利于创造的最佳点,也指在众多思维路径和结果中,能另辟蹊径,克服从众心理,保持独立性。并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

创造性尤其强调善用逆向思维,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去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创新的快乐

创造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中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0-01

1.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 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学生则忙于画勾打杈。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主要建立在生产者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并且以生产者个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须知,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并加以正确引导。

2.鼓励学生提出探索性的新颖问题,发表独到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不是教得学生没问题,而是启发、训练学生提出更深刻、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例如,物理学上许多问题都具有对称性,如自然界存在正电荷,也存在负电荷,于是有学生提出既然存在质子,是否也存在负质子,既然存在电子,是否也存在正电子,既然存在物质,是否也存在反物质,既然在我们这个宇宙中存在地球,是否在另一个宇宙中也存在一个反地球呢?既然电荷间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磁极间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那么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是否也存在万有斥力呢?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激励出智慧的火花,呈现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又例如,带电量为Q的平行板电容器,在两间距离d增大或减小后,两板间电势差U改变而场强E保持不变的结论,一般学生难以理解,数学证明学生也觉得说服力不足,受到教材上用电场线的疏密程度来形象地表示电场强度大小的启发,有学生对此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设任一极板带电量Q都等于Ne,设想每一个e都发出一条电场线,则两板间共有N条电场线,其疏密程度为N/S(S为平行板的面积),距离d增大或减小,引起变化的只是电场线的长度,并没有改变它的密度,所以它应保持不变,又因为沿电场线方向电降低,所以当距离d增大或减小,电场线变长或变短,两极间的电势差U=Ed就增大或减小。

在教学中,学生不拘泥于已有结论,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向权威挑战,以及经常提出一些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探索的欲望,这些正是一种创造意识,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

3.精心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创造能力培养篇7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几乎都强调了这一点。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全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民主性之二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备受压抑,失意落寞,不会因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四、培植性原则: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具体的训练点,从而系统地、有序地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四、时效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创造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45-02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1.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1.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1.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3.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3.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4.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

4.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

4.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4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陕西省教科所崔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4]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