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合同智能管理8篇

时间:2023-06-09 10:02:16

合同智能管理

合同智能管理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以3S(GIS、GPS、RS)、2C(Computer、Communication)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数字城管在北京市东城区诞生,并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推广。数字城管在不到十年的发展中,既引发了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从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数字城管的社会期求。问题发现滞后、预警被动、社会管理压力增大等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城管必将为“响应更及时、手段更先进、覆盖更全面”的智慧城管所取代。

一、世纪之交我国城市管理发展模式的逻辑推演

综观世纪之交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管理在新型城市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下演进的历史轨迹。在不足十年间,不仅完成了由传统城市管理向数字城管的飞跃,而且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即将迈入到智慧城管的崭新时代。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城管是对传统城市管理的“扬弃”,智慧城管将是对数字城管的“扬弃”和全面超越。在时代诉求、管理手段、反映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在经历相对短暂的数字城管发展阶段后,将逐步迈入智慧城管阶段,在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智慧城管的生成语境

智慧城管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融合、网络通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监督管理精细化,业务职能协同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执法手段人性化,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智慧化。

智慧城管的产生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技术条件,也离不开政府角色转变和公民社会的推动。具体表现在:

(一)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

从客观来说,数字城管的实施,根本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弊端,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处置标准更为精细、规范,部门责任更为明晰,尤其是3S、2C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开放向闭合、单一向综合、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数字城管并未解决传统城市管理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二)智慧城市的蓬勃兴起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发展的步伐尚未放缓,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已在我国悄然拉开。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1];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正在一些城市蓬勃兴起,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城市管理,作为促进现代城市高速运转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语境中,加速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上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全面衔接,全面开启“智慧城管”的新纪元。

(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才能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没有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行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政府的角色定位正由“管制型”、“全能型”向“服务型”、“效能型”转变,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也由“强政府”、“弱社会”转变为“强政府”、“强社会”。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政府在对城市的管理中,就必须彻底摒弃高高在上、“包打天下”的姿态,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标准,明晰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确保管理不“失位”;二是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涉及市容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城市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和全员参与的管理,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城市管理中强事后处置、弱事前预警,强日常管理、弱应急处置以及强问题处置、弱数据支撑的被动局面。三是要建立快捷的市民诉求回应机制和部门快速联动机制,打造“无所不在的服务型政府”,做到“有求必应”和“有应必灵”。

(四)公民社会的日益发达

经济发展的加速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育。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社会的自主能力、人民的参与程度得到提升。[3]

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民主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首先是有先进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这里的“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热心公益事业,主动负责的精神,憎恶崇善的品德,等等。公民意识的内在觉醒往往要外化为参与管理社会的“公民行为”,不仅参与问题的发现,还积极参与事件的处理和解决。但目前的城市管理现状却限制了公民“意识”向“行为”的转变过程。一方面,从内在来看,管理素养、专业知识尚不能适应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公民素质有待进一步锤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从外在来看,目前的数字城管系统尚不具备向广大市民开放“端口”的技术条件,市民缺乏参与管理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而智慧城管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市民“想管”、“愿意管”、“能够管”和“管得好”由可能变为现实。同时,政府的“顾客满意度”导向,也使政府必须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市民诉求作为改善管理的第一信号、标准和追求。

三、反思与超越: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

上述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数字城管在向“智慧城管”迈进中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这一“行动困境”的反思,要进一步引入“智慧城管”的理念、思路和手段,以实现对数字城管的全面超越。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建、升级、新建应用系统,构建智慧城管的技术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通过完善标准规范、协同机制、预警机制、评价机制、服务机制等,构建智慧城管的管理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智慧城管”提供全方位支撑。

同时,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构成,必须在建设的理念、技术、方式等方面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充分耦合,全面体现智慧城市互联、整合、民本、创新、智慧等理念。智慧城市的主要特点:1.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 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3.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4.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4]

(一)坚持智慧城管“互联”的理念,实现更全面的物联,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

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向涉及到城市事部件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生命线管理等等与城市管理职能相关的诸多领域进行积极拓展,进一步丰富城市管理的物理对象和人文对象,并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视频识别等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感知、更智慧的识别,实现管理对象与管理服务的高度整合,从而为城市提供更全面的智慧化公共管理。

(二)坚持智慧城管“整合”的理念,促进更充分的共享,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

一是更有效的交换共享。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和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等技术平台的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不同管理部门间的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对比,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将更高效地协同运作,从而极大地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二是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政府、城乡居民、企业的互动为核心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市协同治理、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式服务、面向区域的协同式管理等,从而为城市管理与运营提供更智能、高效,响应更灵活、及时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服务手段、创新应用模式。

(三)坚持智慧城管“民本”的理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鼓励社会参与

如何最大限度服务好广大市民,是智慧城管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智慧城管将开创各类在线服务,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交互平台,在城市网格管理、公共服务、静态交通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积极拓展,畅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深化服务互动。将涉及城市管理相关的各类民生信息全部引入智慧管理的服务交互平台,在事关民生的突出社会问题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化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查询效率,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四)坚持智慧城管“创新”的理念,推进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决策支持

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传感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融合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决策智慧化,立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协作共享,推动智能系统的应用。同时,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决策模型,通过科学的决策分析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和谐目标。

(五)坚持智慧城管“智慧”的理念,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基于目前数字城管主要依赖人力进行管理、拓展难等特点,以及城市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等实际,不断实现城市管理各环节的充分“智能化”,如智能感知、智能协同、智能分析等。城市管理中“智慧”因子的增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处置流程,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定位不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大大节省行政成本,尤其是数字城管无法预先感知的地下管线、桥梁监管等问题,在实现智能感知后,可以实现问题的预警和提前决策,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风险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开发“市民通”等便于社会各层面广泛参与管理的先进设备,进一步形成管理合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

四、智慧城管的理想模型设计

建设“智慧城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过程、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智慧城管建设必须包括组织层、技术层、制度层、共享层、目标层等五个层面的建设(如图1)。

(一)目标层

通过“智慧城管”的实施,着力建设“四型城管”,更好地展现政府智慧、务实、亲民、高效的良好形象。一是服务型。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城市政府、普通市民、行业主管部门等提供长效管理服务和应急保障服务。二是开放型。通过开放型的系统架构,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开放型的市民互动平台,引入更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同时,根据城市管理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扩展智慧城管的对象类别和区域范围。三是和谐型。通过采用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发掘多渠道的宣传口径、建设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平台等方式,打造“和谐城管”。四是效能型。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多元发现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制度,全面系统地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二)组织层

组织保障是智慧城管建设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城市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的基础保障。要成立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城市级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监督、协调和考核智慧城管的建设与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关系,明晰和细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为加强智慧城管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应成立智慧城管中心,隶属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主要承担智慧城管的具体建设、运行、管理、考评等具体实施工作。

(三)技术层

主要包括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建设。

1.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平台、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智慧城管”云计算基础框架建设

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城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两大框架。“IaaS框架”,即:采用“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技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服务器资源;“PaaS框架”,即:在“智慧城管”IaaS平台的基础上,采用SOA技术,对现有的统一认证、GIS、视频等基础应用资源加以整合,建设基于SOA架构的统一认证服务中心、GIS服务中心、视频服务中心,为“智慧城管”应用项目提供基础服务。

(2)“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

建立“智慧城管”物联感知平台,探索RFID、视频模式识别、无线远传水表、传感器、GPS等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各类城市管理设施的智能识别、智能管理、跟踪定位、数据采集和在线监测等;建立“智慧城管”物联网络平台,归集感知层设备WiFi、2G、3G等各类无线接入入口,建立应用无关、运营商透明的统一短信平台,基于城市统一的无线数字集群平台建设“智慧城管”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平台,整合现有数字城管和数字执法业务系统网络资源。

(3)“智慧城管”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城管”数据存储、挖掘和共享“三大中心”。“存储中心”:在“智慧城管”IaaS框架下,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业务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构建时空一体的“智慧城管”数据库。 “挖掘中心”:采用数据挖掘主流产品,为各类城市管理数据挖掘应用提供基础。“共享中心”:基于ESB技术以及交换技术,实现“智慧城管”内部各应用系统间信息自由流动。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数据整合和交互能力,从横向部门获取的数据包括环保的工地噪声/河道水质等监测数据、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信息、工商的沿街店家信息、规划的广告审批信息等,同时将智慧城管中的桥梁道路超重车辆的监测数据、各类执法案件处置数据等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

2.智慧城管应用项目建设

对现有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如数字城管、停车管理、“权力阳光”等)进行整合、优化、扩建和升级,并增加智能化因素(如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同时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四大系统”:

(1)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其它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建立城市管理智能预警以及分析决策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城市管理难点热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

(2)城市管理全民公共服务系统

以网站互动、微博、“市民通”智能手机应用等为载体,整合目前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人行道违停、公厕等各类城市设施地理分布以及停车诱导等各类信息,提高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与互动性,随时掌握社会舆情。

(3)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

基于视频预警和智能分析技术、GIS等技术,通过接入交警视频信息以及沿街商铺、单位信息的采集建库,借助“城管通”执法终端,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图文互动的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平台,提高城市日常街面秩序的管控能力以及重大事件处置反应能力。

(4)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管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利用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对广告牌、地下管线、桥梁、河道、城市亮灯、犬类、环卫作业车辆、建设工地等城市管理对象进行智能化监管。如:通过在广告牌中放入RFID芯片,借助实景影像信息系统,实现广告牌等街面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全景建库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接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运行状态信息,对地下管线安全状况进行监管;通过在桥梁、道路上安装远传地磅、监控探头,实现对超重车辆的实时发现,为交警、路政等部门执法提供信息;通过在建设工地上安装视频监控、噪声监控等设备,实现建设工地施工情况的远程智能监管,等等。

(四)制度层

一是健全运行制度。建立智慧城管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业务协同制度、工作分析研判制度、任务指令制度、工作督办制度、业务改进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等各项制度。二是编制标准规范。根据智慧城管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特点与要求,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设计城市管理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标准规范。三是出台实施办法(或条例)。制定出台城市智慧城管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智慧城管的实施原则、责任主体、监督考核等内容,为智慧城管建设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五)共享层

在现代城市高度智慧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建设SOA标准服务管理体系,使各个业务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了面向政府业务部门内部的业务数据交换服务,面向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分析数据服务,面向政府监督部门的评价考核数据服务,面向市民的城市综合数据信息服务等。依托SOA服务管理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系统进行平滑地对接,数据得以安全、高效、规范的方式流转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如:通过“智慧城管”提供的某时段、路段的停车情况分析,可以为交通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合理地推进城市停车位的建设和分配、规划出行线路、为车主提供最优化出行线路信息等。此外,智慧城管与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电力等都可以实现平滑对接,有助于缓解“停车难”、“卫生难”、“保序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长期困扰城市的热、难点问题,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短期内不会减弱。各城市政府唯有顺应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抢抓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实现打造人民满意、高效、智慧型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郅强.试论政府转型的目标模式[J].晋阳学刊,2005(1).

合同智能管理篇2

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已基本齐备

国家顶层设计已全面完成。2015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积极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也明确了未来几年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目标和要求。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б饧》,提出要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同时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指导意见》还强调要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省市配套政策已陆续出台。2016年1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强城市智能化管理,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交通通信、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理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实现“智慧城市”管理。2015年,杭州市也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市委办发[2015]32号),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杭城建设基础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杭城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已建成并投用使用了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公安等一系列智慧项目,有力提升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杭城及各区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率先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滨江)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一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经验。

加快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的四大重要意义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美丽杭州”建设的新路径。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切实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基层组织和技术保障,能够确保各项工作“接地气”,是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的重大举措。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回应群众期盼的新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巩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体现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的新举措。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政府由过去多级多头管理转变为市、区、街、社四级联动运行,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减少扯皮,使民意诉求直达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适应科技变革的新课题。当前,科技手段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首要选项,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让信息在平台上高速运行,让信息社会的优势充分体现在服务基层上面,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建设

组建高位管理机构

明确承担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相关机构,该机构应作为城区政府的直属单位,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合理的人员力量,赋予高位的监管 和协调职能,其主要任务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模式的探索与完善,运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运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运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区级各部门存量和新建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区级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整合的组织和协调等职能。该机构应下辖三大分中心,具体功能如下: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为目标,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实现智慧决策。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完善社会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以高效率的跨部门、多领域、智能协同办公,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应急值守、指挥调度、应急数据库、应急评估、移动应急等功能在内的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联动公安、消防、交警、城管、执法、环保、安监等应急联动部门的应急分平台,确保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充分展现智能高效的应急能力。

民生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社区信息系统,建立经开区民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多屏的社区民生服务。完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成果数据推送,对公众、企业开放,提供政务类咨询服务、大数据分析推送等便民信息服务。

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应为“1+7+N”,即在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础上,构建公安、交警、交通、环保、市场监管、应急、城管等7个应用系统,“N”为城区根据各自实际自行拓展的系统。具体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切入:

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充分运用智能视频、传感器等技术,提升各类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和动态事件的实时感知能力,准确获知城市体征,不断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能力。

提升公共服务与互动水平。通过整合现有交通、旅游、环保、气象、城管等便民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便民服务及互动平台,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引导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

提升城市应急处置水平。在城市内涝、重大公共事件等应急状态下,借助视频监控及融合通讯等技术,通过部门间高效联动,实施统一指挥和调度,实现城市应急处置水平的提升。

提升科学决策分析水平。探索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城市各类信息资源,挖掘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治堵、治水、治气、治废”等难题破解,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开展机制体制创新

建立和完善城市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机制,探索城市管理“高位监管和基层自治互动”的模式,应实现“三个统一”。

统一受理接入。实现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对外的统一门户窗口,建立面向全体市民的服务机制,通过整合城区各类热线,如政务服务热线、各类终端APP和新媒体、各类视频监控探头和智能视频传感应用,建立多渠道资源的对外接入体系,形成一个服务号码、一个终端APP、一个城市公众号的智慧城市受理门户,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优化为民服务手段、及时解决市民关心问题,提高市民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一工作协同。实现相关信息的及时移送和任务的快速派遣,确保城市管理各业务部门的协调有力、高效运作。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者的全面监督以及各部门间的联动办公效率,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强化“网格化”管理,搭建基层智慧管理平台,建立市、区、街、社、网格五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统一考核评价。基于统一受理介入、统一工作协同和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将监督评价的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综合管理中,实现对历史数据按期或实时的统计,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完善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强化资源整合力度

解决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融合,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基础,因此城区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资源,探索构建市、区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承载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同时最大化发挥原有信息化硬件的效用。要基于人口、法人、GIS、经济运行等数据库,建立区级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源,并构建配套的行业数据共享、更新及使用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数据顺畅安全流动,保证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重点要建立视频、GIS、人口、企业四大数据库。

视频:建设统一的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规范的接入及共享服务规范,并在原有已整合的大量视频资源基础上,增加高清监控视频覆盖面和智能分析视频探头,全面整合各部门及社会面视频资源,实现全智能、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对预设事件的预警和报警等功能。

GIS:在充分共享城管、公安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层的基础上,建设1:500矢量数据,数据包括道路、绿地、水系、建筑物等,进行违章建筑、视频监控、违章停车点、积水点、地下管网、城市家居等信息采集更新,按照业务需求,进行采集数据的分类、分层和编码。

人口:人口库的构建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民政、人保、卫生、计生等部门的人口关联信息为补充,并将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标识。整合人口要素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资源。建设人口信息共享交换平_,实现实时查询、对比、引用、核实。可在“一张图”中检索定位、查询阅览经开区人口信息。

企业:以工商、国地税的企业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质检、国税、地税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以工信、人保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为补充,并将质检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作为唯一标识。建设开发区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库、规范标准体系,对本地区的法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推广新兴科学技术

在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化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对市民的综合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应用智能感知设备以及智能视频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桥梁、路灯、井盖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能力。要在市政府统一电子政务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逐步实现传统技术架构向云计算技术架构的过渡和升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管理”和“分类共享”的数据中心。

发挥综合管理绩效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具体项目建设中,要积极树立标杆,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地区实际合理安排项目,确保建设完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实效一个。发改、经信和财政部门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保障和技术指导上给予支持与配合;在智慧项目建成后,市、区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开展项目应用,并根据试点情况继续完善功能,成熟后全面推广。相关行业的智慧项目要确保在所属领域全面应用,并落实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发挥实效;公共服务性质的智慧项目要引导全体市民主动应用,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政府为民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拓宽建设融资渠道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及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浙发改法规〔2014〕570号),主动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通过PPP(公私合营)模式,在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逐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城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政策,制定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实施细则,规范社会资金的参与方式和参与范围,强化过程监管,确保PPP模式在推进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取得新的成效。

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五大成效

实现“大监管、大服务”。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城区对辖区内各类问题及案卷的统一监管,考评统计各部门的问题处置情况,确保各部门各个业务问题处置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面向区内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实现部门协同联动。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办公,及时处置问题,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实现城市前置管理。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

实现应急水平提升。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可以完善城区政府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应急联动体系,提升对专业部门协同处置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效率。

合同智能管理篇3

关键词: 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前期管理;施工管理

1 引言

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项目的进展、质量和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智能化系统需要依附于建筑主体而存在,所以在主体施工中需要与其他工程相配合来完成。同时智能化系统是一项高科技的技术,其结构和功能性都较为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所以无论其在施工还是高科技特征方面都需要与其他项目及学科进行很好的配合和协调,因此在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应从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沟通和协调,从而达成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就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要点进行了论述。

2 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要点

2.1 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管理

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对项目进行前期策划与论证,主要表现为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论证。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吸收外来的优良信息作为自己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我国起步比较晚,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智能化建筑项目的前期管理我国的具体技术和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将对整个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更具现在的市场联系与项目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并更具分析、预算以及评价研究某个项目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能得到多大的效益,所以它是在投资投标之前进行的,在这个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力来综合论证项目是否有投资的必要,在财务上、技术上是不是有可能性,分析以上的并合理的为是否为项目进行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不同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经济支出、建筑场地不同,最终导致用途不同,所以在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的时候,其研究的内容也不同。智能化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阔的,它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对一般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它还有其他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智能化的东西的淘汰速度也在增快,智能化建筑作为这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现,不仅支出的花费较大、而且淘汰的速度也在增快,可行性研究在经济效益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智能化建筑的优点体现在,一是智能化、 二是信息含量大、三是灵活性较强、最后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高,这种多种优势结合的智能化建筑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然而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联系,导致脱节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在经济上、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论证应该尽快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2.2 智能化建筑项目招投标管理

在进行建筑项目的投标过程中,首先要项目进行资质的确定,对于总承包商应该持有承接建筑智能化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不管在技术方面还是实施能力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管理体系上一定要严谨,在执行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条例和国家的规章制度。其次招标的文件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因为有两个,其一是防止设置的标底被泄露,造成某些腐败现象,其二是能够充分的为广大招标单位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达到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最后对于招标的文件内容要做到仔细明确的说明,不能出现含糊其辞的东西,如项目的建设位置、所包含的工程设备、环保卫生、空间结构等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说明。

2.3 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在对已招标回来的建筑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项目管理不当造成最终建筑没有合格的事件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与到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利、 项目的质量是否合格和项目成本投入是否获得了盈利等息息相关。虽然智能化建筑是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但是它依旧不能完全取代以前的人工建筑,它只是作为建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但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且最终获得效益和它是分不开的。不同类项目管理有着自身的独立的特点也有着共性,智能化项目也不例外。首先,在整体的建筑项目中,智能化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需要与其他的子项目积极配合才能很好的推动工程项目的进行。其次,智能化系统包含于建筑体内,那么它就与整体项目的其他子项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配合、相互协调沟通,最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最后建筑智能化体统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不仅综合力强、而且系统构成极为复杂,它包含着多种学科,如:计算机学科、电子学科、声光学学科等等。以上论述都表明,如果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技术要求、组织与实施、沟通和协调等多方面与其固有的特征能紧密结合,那么才能达成其项目的顺利进行。

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技术上的管理,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建设的起始部分,其设计的方案是否周密影响着建筑最终达成的效果。智能化建筑与一般的建筑不同,主要取决于智能两个字,一般的建筑只要有建筑家给出图纸,施工队伍只要按照该图纸进行建筑就行了。然而针对于智能化建筑,必须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 第十条规定 “系统集成商必须根据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图纸进行有关专业系统的深化设计,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系统调试,在系统运行之后对物业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其次是实施过程管理,建筑项目是由多个专业和工种共同运行的,那么只有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且在每个小的工序完成之后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看该工序是否达标,只有达标了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在检验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

3 结语

总之,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智能化项目还属于一个暂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项目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管理水平,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样在专业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智能化项目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积累更多更完善的智能化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檀秋芬.浅谈智能建筑的发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合同智能管理篇4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智能建筑、宽频网络、系统集成、智能物业管理。

建筑的发展有史以来就和其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营造技术同步发展,相互关联,互为促进。建筑材料由土木、砖瓦、混凝土、钢筋水泥向钢架材料发展;建筑结构由单体、多层、高层向超高层发展;同时建筑的营造技术也由手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超高层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超高度的多层建筑物。通常建筑界将超过300米建筑高度的多层建筑物称之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物无论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需求与设计以外,,在电气及弱电监控功能与系统配置上也有着与超高层建筑特点相适应与配合的关系内涵。特别是近年来建筑界、科技界提出了智能建筑的概念以来,国内外智能建筑专家都试着确定建筑与智能化的关系内涵。普遍的认同是:现阶段的“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建筑设备自动化监控也是信息处理的一个方面。因此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智能建筑”就是具备了综合信息应用和设备管理自动化能力的建筑。

尽管目前国内号称有近千座“智能建筑”,但是在超高层建筑中实现“智能化”还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以下通过参与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从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信息化建设,以及智能化物业管理的特点,来体会超高层建筑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建筑的完美体现。

1.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定位

金茂大厦的设计是由美国SOM公司提供,但在其初步设计的图纸中并没有体现所谓“智能化”的概念。然而金茂大厦业主张关林董事长与筹建办公室的领导们却高度重视金茂大厦智能化的建设。多次召开由智能建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智能建筑”技术咨询会议。最终确定了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定位目标,即:在金茂大厦内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物业管理的模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终结目标。SOM公司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按照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定位目标,聘请美国智能化系统专业顾问公司对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终提供了十章280页,近18万字的“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技术说明书”技术说明书详细描述了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宽频网络结构、系统集成功能、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物业管理等内容。SOM公司所提供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完善,水准之高档、配置设备之先进,完全可以满足21世纪超高层建筑对现代科技IT技术发展的需求。

2.金茂大厦的信息化建设

金茂大厦智能化建设始终将信息化建设放在第一位,仅我参加的金茂大厦信息网络论证方案就超过五次,张关林董事长亲自参加信息网络方案论证会,在会上强调了金茂大厦通讯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设计一步到位,工程可分步实施,同时网络应具有兼容性。由于金茂大厦楼高420.5米,大厦主干网络必须采用光纤传输体系,甚至有些传输通道采用单模光缆。主干网络传输速率高达千兆以上,每8个平方米的办公位置就有一个155Mbps的计算机信息插座。

金茂大厦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也将电缆电视网络纳入其中,该电缆电视网络可以实现860兆的双向信号传输功能,不但为可以提供交互电视(ITV)和视频点播(VOD)等服务功能,同时也为今后在金茂大厦内实现“三网合一”(即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的多媒体信息传输提供了另一种宽带传输模式。

3.金茂大厦智能化物业管理

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智能化物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在金茂大厦内实现智能化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厦机电和安全设备运行的完好率与利用率,以及节能、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大厦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金茂大厦的智能物业管理是建立在大厦智能化系统之上的,并基于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物业管理模式。从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设计的一开始,就强调了物业管理信息集成对金茂大厦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金茂大厦物业管理的层次性,即监控层和综合信息管理层。在金茂大厦内分别设置了三个监控管理中心和一个综合物业管理信息中心。

金茂大厦智能物业管理的概念是:

建立大厦物业管理与大厦智能化系统之间的人机交互平台,在大厦智能化系统功能的支撑下,实现大厦物业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金茂大厦智能物业管理的具体功能是:

房产管理

信息与资讯管理

综合事务管理

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

综合节能管理

智能物业管理与传统物业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智能物业管理借助于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综合机电与安全设备监控和综合信息集成的功能,通过大厦智能化系统功能的支撑,促进和提升大厦物业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彻底改变传统静态(历史性)物业管理的模式为动态(实时性)、交互和网络化的智能物业管理模式。智能物业管理同时也可以提升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IBMS)对金茂大厦智能物业管理(IPMS)的支撑和促进:

1)支撑和促进金茂大厦物业管理体制的合理化

信息是金茂大厦物业管理的重要资源,是金茂大厦各级管理人员决策的重要依据。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传统的物业管理体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仍属于落后的人工分散处理的方式,不仅中间层次多,也不便实现横向联系,因而不能很好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IBMS)就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使信息处理由分散处理向综合与集中处理转变,使分散的信息管理向集成信息管理转化,这样不仅能发挥信息综合利用的作用,还能提高信息的质量(准确、及时)和数量,使金茂大厦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建立与信息集成处理模式相适应的金茂大厦物业管理体制。

2)支撑和促进金茂大厦物业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通过建立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IBMS),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高速运算能力的特点,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金茂大厦的物业管理活动进行定量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避免管理决策中的主观随意性,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预测功能,使管理工作由粗变细,由事后管理向实时管理方向发展,甚至做到事前有预测,从而使管理工作由被动状态逐渐变为主动,通过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监控和信息集成的功能,对那些不可预测的事物和状态进行监视,出现突发事件时,立即采取措施,还能够通过事先制定的对策(程序)做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和科学,使一切的事务处理都处于受控状态之下。

3)支撑和促进金茂大厦物业管理的严密性

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IBMS)能够满足物业管理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同时由于大厦智能化系统能够提供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实时性和历史性,这对于大厦物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甚有帮助,可以使大厦物业管理更加严谨、细致,加强和促进大厦物业管理制度的严密性,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物业管理方法更趋科学化,一切以数据说话。通过数据的量化来提升物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水平。

4)支撑和促进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IBMS),大厦的各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调查研究,使用各种数据分析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大厦内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改进和提高物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通过从事信息分析,判断和决策,并在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总结和提升大厦各级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必然导致这些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成长和加强。

5)支撑和促进金茂大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茂大厦通过智能化物业管理,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提高金茂大厦的经济效益。通过楼宇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可以节省大厦的运行和维护费用。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讯与网络系统(CNS),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和工作时间。这些都将给金茂大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社会效益。提高金茂大厦的竞争力。

4.结束语

金茂大厦巍峨威武的雄姿,屹立在上海的黄浦江畔。每当我途经上海时,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上了望到它。远远望去它似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更宛如一支描写中国建筑与科技结晶的神来之笔。金茂大厦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里产生的,它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时代象征。金茂大厦的智能化只代表它自己的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合同智能管理篇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弱点施工 规划目标 规划管理

前言

弱点施工与其他电力施工相比较,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原因是由于弱点是一种特殊电力,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内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电气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用弱点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将不同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建筑智能化弱点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弱点系统有着全面规划,结合建筑电气施工阶段实际情况,保证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

1、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规划目标的设定

在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项目研究过程中,弱点施工技术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分别为安防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接收系统。在不同系统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应用一定数量管线,管线布局一旦没有合理布局,弱点施工管理难度将显著提升。为了能够提高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质量,就需要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规划目标进行设定,合理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开展方向明确规划。

1.1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目标设定

想要有效保证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质量,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管理目标,与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建筑指标相结合,,明确建筑智能化弱点系统作用,有效反映出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真实情况。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建设过程中,可以设定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目标,进而提升建筑弱点系统施工质量。

1.2弱点施工成本目标的设定

任何项目工作在开展工作中,首要工作内容就是对项目施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及成本控制手段,最大程度提升建筑项目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项目在施工完毕之后,需要对弱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结算,对建筑项目成本进行共享,对建筑工程所具有的经济效益进行核算[1]。

2、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控制工作

2.1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在开展中,需要借助质量控制与施工工艺作为基础条件,有效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进行管控。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方面工作,分别为施工管线、线槽质量控制与施工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所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进行预防,保证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2.2施工安全控制

就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来说,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最为基础原则就是安全控制。建筑智能化弱点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显著弱点施工工艺,合理对管线进行设置,真正落实弱点施工安全制度,对弱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安全规范,有效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安全管理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人员自身安全,保证弱点施工有序开展,提前对不同弱点施工安全事故进行控制,提高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质量[2]。

3、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验收阶段控制

3.1对管线及接地系统验收

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验收工作在开展中,弱点系统工作基础条件为管线,管线施工一旦出现不规范情况,整个建筑电气工程开展难度将显著提高。管线及接地系统在开展验收工作中,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对弱点系统线管与分管安装位置及间距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对整体盒与管线之间连接质量进行检查,保证防雷焊接工艺合理性;最后,强电系统与弱点系统之间连接质量。上述这些内容在建筑智能化弱点系统运行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验收工作质量,就需要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每一个环节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严格控制,进而提高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质量[3]。

3.2安全系统的验收

就建筑智能化弱点系统来说,安全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弱点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分别为防盗系统、防入侵系统、监控系统与通信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借助监视器与摄像机,进而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质量。

3.3火灾联动装置验收

火灾联动装置验收主要包含三方面验收工作,分别为火灾控制装置、联动装置与报警装置。由于火灾联动装置包含大量设备,这就需要在对火灾联动装置验收过程中,对火灾联幼爸蒙璞附行验收,主要是对火灾联动装置显示器、控制器与消防设备进行验收,了解不同设备安全质量,保证火灾联动装置设备在规定范围内[4]。

4、结论

简而言之,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在分析研究中,可以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作为切入点,进而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防控,按照弱点施工管理目标,逐渐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规定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对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进,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质量。与此之外,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进行规范,最大程度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点施工安全性能及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1]张智勇,郑建东.建筑智能化弱电的施工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6:347.

[2]王红喜.建筑智能化弱电的施工管理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09:182.

[3]江志勇.智能化建筑施工中弱电系统施工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7,05:142.

合同智能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4.推动物流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和物流企业来完成,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即可发挥这一作用,推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和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和节点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宗商品集散市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等业态的整合和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主体,提升重点领域(医药、农产品等)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行业协同、重点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合同智能管理篇7

关键词:“智慧城管”;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3

一、“智慧城管”研究综述

“智慧城管”是基于“智慧城市”发展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要了解“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就要先知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IBM公司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美国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本学者则建立“指数测评法”,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行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则联合测评,最早欧洲各城市的“智慧”程度排名。这一系列研究都旨在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慧城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发展也较迅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上都有了较多突破,对于如何衡量“智慧城管”建设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典型的是李胜权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基础,包括设备和设施等;网络层是运营,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换等;应用层是平台,主要涉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开发和维护。吴坚也认为,“智慧城管”可以让“小城管”发展成为“大城管”,这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慧城管”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由技术上的突破带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张才明教授则认为“智慧城管”的兴起源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革的主体是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技术手段仅是“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变化之一,对象、理念、主体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才是更为核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有关“智慧城管”的发展理念,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都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而作为“智慧城管”发展前提的智慧城市而言,其绩效测评体系却较为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在解读“智慧城管”发展理念的同时,综合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将两者结合,整理出一套依附于“智慧城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一)“智慧城管”的界定

“智慧城管”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城管,拥有新一代时时通信技术的支撑,将对知识社会的演进、民主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的发展,新一代管理模式也将反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2.0的推动产生一定影响。

(二)“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监测;第二,智能融合的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互联、互动都得以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为城市管理的实时应用提供了可行基础。第三,宽带泛在的互联。由于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信息的者,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量,使城市管理成为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最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重新解读用户、应用与协作,重新评估群众的力量,技术社会重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产生人本理念。

(三)“智慧城市”的驱动力

“智慧城管”的驱动力有二,一是城市创新生态下的知识社会,既当前政府所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另一个则是以与计算、移动互联和实时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既政府所推行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共同促使“智慧城管”的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三、我国“智慧城管”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管”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难题,但离真正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因而有必要借助于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快速自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真正构造“数字城管”、“自动城管”、“智慧城管”。

(二)“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有关“智慧城管”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有关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很多还不适合发展“智慧城管”的城市开始盲目启动相关项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在缺乏监督与测评的情况下,多数项目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管”的相关解读加以理解,融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经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步骤包括:

(一)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文将“智慧城管”的基础维度划分为:体制顺畅、机制高效、社会认同、服务过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型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定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服务质量四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相对应。其中,管理体制包括:体制健全、责任落实、基层建设3个指标;运行机制包括:法治化、高效率、可持续3个指标;社会认同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2个指标;服务质量包括:便民性、创新性、公正性3个指标。总的二级指标共有11个。具体指标如下:

(二)指标选取原则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客观评价“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效果,城管的智慧化程度较为清晰,并且能够简练地表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体系还应该体现“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足,以便为期之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根据以上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构建指标体系的经验,确立一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普适性原则。③可获取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三)确定指标选取范围

该研究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智慧城管”的资料,从城市管理和市民感知的角度出发,确立出指标选取的范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先后颁布了各自的“智慧城管”建设规划纲要,这对于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计划的开局阶段,相关规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数字城管”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指标初选。由于缺乏“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本文只能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成果,将已有的指标按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提出,同时也融合重复或者相近的指标,最终完成数据库的构建。②指标精选。同过实际调研与专家沟通,将初选指标进一步精华,最终获得24个三级指标。

表二、“智慧城管”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管理体制 体制健全 在线服务机构的建设与运作

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落实 对横向上责任到位的推进

对纵向上有机衔接的推进

基层建设 基层街居终端建设

基层管理机构建设

运行机制 法治化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程度

对专业规划的宣传效果

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

高效率 时效性

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可持续 资金人才保障

“智慧城管”能力建设水平

社会认同 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度

公众参与率

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水平

绩效评估与奖罚机制

服务质量 便民性 为弱势群体服务水平

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建设水平

创新性 更新速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革新

公正性 执法规范程度

监管的有效程度

廉洁勤政提升程度

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解释

(一)管理体制

1.体制健全

市委市政府有高层次的城市综合协调机构、在线服务平台和网络保障体系,并长期规范的运作;有科学合理的在线城市管理体系,与“智慧城管”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的单位性质、规格级别、人员编制与“智慧城管”的工作任务基本适应。

2.责任落实

纵向上,城市居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门店和街道的管理得以落实之余,使“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得到完善和拓展;横向上,明确“智慧城管”服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城市管理任务,积极高效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3.基层建设

城市基层街居能够且拥有有效的在线终端,基层居民积极的在上面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基层管理机构对上对下都可以方便联络,工作效果显著。

(二)运行机制

1.法治化

完善与“智慧城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在民众可见的平台上;此外,还应积极宣传这些规范标准,多维度地开展普法活动,运用各项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实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提供法律援助。

2.高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能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能解决问,自动进行任务分配、评估和其他及时有效的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案件调查、新闻宣传、社会活动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践、修改和测试,及时锁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及时地做出响应。

3.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有明确规划,在合理运作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引进齐全、先进的的设备,并及时更新,做到最低损耗,最大回报。改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和其他机制使“智慧城管”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智慧城管”各职能部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认同

1.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水平高。“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动沟通的态度上。在这方面,城市管理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为百姓提供各类简洁有效的沟通方法。此外,还应对这群众的诉求做出及时反馈,营造良好的“政府―群众”关系,让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对其未来的发展谏言献策。

2.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全程监督。借助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主动公开各项城市管理活动,尤其是并联审批、行政程序、法务活动及案件处理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做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及人员调整安排等。召开经常性的群众座谈会、听证会,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智慧城管”工作进展,主动和外部对接。

(四)服务质量

1.便民性

真正为人民群众考虑,以人为本,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真正发挥出“智慧城管”的便民效果。此外,更应该就爱强队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让“智慧城管”体系为群众办实事,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最后,还需要主动探索服务新模式、便民新方法,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2.创新性

主动探索新型电子政务模式,结合“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上门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以自身为案例,资助“智慧城管”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方案有理论,有理念有创新”。最后,加强各类宣传,树立典型,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发展造势。

3.公正性

公平、公正、公开,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一视同仁,对各类焦点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公正处置,保证公民的心态平和及利益安全。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错的事,主动公开相关细节,承认错误,保证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六、结语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管”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上日程。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体现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当前政府职能发展的方向是扩展公共服务职能,而“智慧城管”的建设恰恰有利于拓展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与此相对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应加快脚步,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城市综合治理的不足,也能根据评价体系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操作的“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城市指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各地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做出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本)DanKoh.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3]荣文戈,熊璋,COOPERDave,李超,盛浩.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设计挑战(英文)[J].中国通信,2014(03).

[4]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5]沈健等.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圣权,齐韬河江.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探究[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3(9).

[8]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2014(1).

[9]陈观林.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浙江省智慧城管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

合同智能管理篇8

【关键词】智能楼宇 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N94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智能大楼的技术核心。它将建筑物内各弱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计算机网络平台上,从而实现子系统间信息、资源和任务共享。它将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高效、便利、可靠的管理手段,给使用者提供全面、高质、安全、舒适的综合服务。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是以实现各专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各子系统的互操作和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以达到自动化监视与控制的目的。它追求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和节约能源。

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使用者对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际功能需求,我们对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开发进行探讨,以满足在智能建筑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兼容性、便利性于一体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自动化水平和协调运行能力,真正实现了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设计目标,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超值服务和管理。

二、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开发目标

(一)、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1.开放性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集成系统设计成完全开放性的系统,通过编制子系统的接口软件将解决不同系统和产品间接口协议的“标准化”,以使它们之间具备“互操作性”。所有接口均基于标准的TCP/IP数据接口协议和内容,而接口软件采用现今国际流行的标准接口技术。系统可以通过Intranet以浏览器方式实现监控和管理操作。系统的设计遵循国际主流标准以及相关工业标准。

2.可扩展性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控制逻辑来编制功能模块。网络结构采用分布式的结构模式,留出接口,以满足系统的可扩展性。

3.互连接性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完全运行于局域网(Intranet),采用TCP/IP协议,可以实现各子系统相互之间的互连。

4.安全性

网络系统在完善的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证信息集成系统高效、可靠、安全运行。

5.先进性

完全采用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和系统产品,保证前期所选型的系统与今后系统性能提升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的可延续性。

6.经济性

系统设计思想从系统目标和使用者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具有先进性、成熟的、最经济的优质产品,合理配置和兼容性方面进行充分论证以节省投资费用。

7.可靠性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应考虑可靠性和容错性,保证系统能不间断正常运行和有足够的延时来处理系统的故障,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故障和突发事件时,系统都能保持正常运行。

8.人机界面的友好性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中文界面,同时用图形方式来显示信息点的状态

(二)、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基本研发目标说明

1.综合化的智能大楼服务和管理

通过采用同一个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平台和统一的监控管理界面,对大楼内的保安(门禁、防盗报警、闭路电视)、一卡通系统、楼控系统等进行监视与控制,实现大楼内各实时子系统的高度集成。同时系统将收集到的大楼内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使大楼的管理作业更趋科学化、智能化、自动化。

2.全局化的事件管理

通过对大楼内各子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可以更有效地对各类事件进行全局管理,这样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大楼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使主管人员迅速作出决策,以减少某些事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3.可靠的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统一的平台,在硬件和系统软件上可以实现双机(或多机)并行运行,具有容错和互为热备份的能力(需要额外的软硬件设备);采用统一的网络接口协议和模块化的硬件。

4.友好、易用、统一的人-机界面

系统设计有中文菜单、静态图形和动态图型符号相结合的监控界面,即在静态的建筑平面图上放置随信息点状态改变的动态图型符号,实现对信息点的监控。这些界面在风格和使用上具有一致性,操作和管理人员只需要熟悉和掌握其中一种应用界面的使用,便可全面掌握整个系统的操作和功能运用,从而降低系统建设、技术培训及维修的投资和提高系统的运行使用效率。

5.智能化的分析和决策

可以通过编制时间响应程序和事件响应程序的方式,来实现大楼内设备的自动控制。例如空调设备的最佳启停和节能运行;照明回路和广播的时间控制;生活水箱的自动给水等,这些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省去了繁重的手动操作,同时降低了能耗,使大楼设备运行于最佳状态。

系统可以对楼宇中的全局性事件进行基于优先级的调度和分析处理,以及冲突预报等辅助决策。如:火灾报警的响应级别高于防盗报警;而防盗报警又高于管制门的异常报警等。

6.兼容性和跨平台性

系统的跨平台性是指当系统的运行负荷变大性能降低时,通过换用性能更高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系统能够照常运行,而同时性能得到提高。系统的兼容性是系统能够实现设备的无关性,即能够连接所有支持软件连接的设备。

三、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