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代诗歌特点8篇

时间:2023-06-12 09:11:08

古代诗歌特点

古代诗歌特点篇1

【关键词】唐代 诗歌 女子体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朝代,这一时期疆域辽阔,国势富强,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诗歌,进入了其发展的辉煌时期,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数以万计的诗歌作品。其中,许多诗歌以体育活动为创作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反映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发展面貌,尤其是以女子体育运动项目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各种诗歌流派中大显光彩。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可谓最为兴盛,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种类上、形式上、规模上都在我国女子体育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试图从唐代体育诗歌的角度来对古代女子体育运动进行分析,以对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做更多方面和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发展我国现代女子体育运动提供借鉴意义。

        一 唐诗中女子体育概观

        唐代女子体育出现繁荣景象,项目之丰富、参与人数之多,都是先前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体育史上也有:“惟有‘大唐三百年’,是

(3)杂技。唐朝时,宫廷中训练女伎,每逢统治阶级、达官贵人的庆典宴会,她们往往应召表演。杂技的项目主要有马技、绳技、戴竿。刘言史《观绳技》中“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履背行仍应节。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刘晏《咏王大娘戴竿》中“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分别描述了绳技、戴竿这些惊险的杂技活动。

        4.骑射游猎活动

        唐代帝王后妃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欲望,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当时唐尚武之风大兴,故而骑射活动普遍地开展起来,帝王出猎时,嫔妃宫女经常结伴而行,女子骑射游猎的很多。杜甫《哀江南》中有:“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这首诗突出描绘了宫女骑射的英姿。韩偓的《从猎》:“小镫狭鞭鞘,鞍轻伎细腰。”妃嫔宫女能够行弓射猎,纵马飞驰,她们的技艺已相当高超。另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宫中,端午日造粉团,角黍贮盘中,小弓射之,中则得食,都中盛行此事。”可见,唐代女子骑射游猎活动已成为一项充满竞赛性的娱乐体育活动了。

     二 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

        1.娱乐性

        从以上唐诗中举出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来看,唐代女子体育活动以各类游戏为主,虽然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较历代王朝有所增加,但这些活动竞技性少,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别人和娱乐自己,表演成分多,带有明显的娱乐性。

        2.崇尚健壮的审美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形成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共处的局面。唐王朝地域辽阔,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加之“唐代大有胡气”冲淡了传统的儒家伦理,礼法束缚减轻,唐王朝开始崇尚“健美”,宫廷妇女积极投身于显现力健之美的体育活动中,从而使得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多突出其健美的身躯,如健舞、骑射、马球、蹴鞠等。

古代诗歌特点篇2

【关键词】唐代 诗歌 女子体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朝代,这一时期疆域辽阔,国势富强,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诗歌,进入了其发展的辉煌时期,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数以万计的诗歌作品。其中,许多诗歌以体育活动为创作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反映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发展面貌,尤其是以女子体育运动项目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各种诗歌流派中大显光彩。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可谓最为兴盛,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种类上、形式上、规模上都在我国女子体育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试图从唐代体育诗歌的角度来对古代女子体育运动进行分析,以对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做更多方面和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发展我国现代女子体育运动提供借鉴意义。

一 唐诗中女子体育概观

唐代女子体育出现繁荣景象,项目之丰富、参与人数之多,都是先前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体育史上也有:“惟有‘大唐三百年’,是

(3)杂技。唐朝时,宫廷中训练女伎,每逢统治阶级、达官贵人的庆典宴会,她们往往表演。杂技的项目主要有马技、绳技、戴竿。刘言史《观绳技》中“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履背行仍应节。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刘晏《咏王大娘戴竿》中“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分别描述了绳技、戴竿这些惊险的杂技活动。

4.骑射游猎活动

唐代帝王后妃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欲望,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当时唐尚武之风大兴,故而骑射活动普遍地开展起来,帝王出猎时,嫔妃宫女经常结伴而行,女子骑射游猎的很多。杜甫《哀江南》中有:“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这首诗突出描绘了宫女骑射的英姿。韩??摹洞恿浴罚骸靶胂帘耷剩?扒峒肯秆?!卞?晒??芄恍泄?淞裕?萋矸沙郏??堑募家找严嗟备叱?A砭荨犊??毂σ攀隆吩兀骸疤乒?校?宋缛赵旆弁牛?鞘蛑?讨校??渲??性虻檬常?贾惺⑿写耸隆!笨杉??拼??悠锷溆瘟曰疃?殉晌?幌畛渎?喝?缘挠槔痔逵?疃?恕

二 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

1.娱乐性

从以上唐诗中举出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来看,唐代女子体育活动以各类游戏为主,虽然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较历代王朝有所增加,但这些活动竞技性少,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别人和娱乐自己,表演成分多,带有明显的娱乐性。

2.崇尚健壮的审美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形成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共处的局面。唐王朝地域辽阔,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加之“唐代大有胡气”冲淡了传统的儒家伦理,礼法束缚减轻,唐王朝开始崇尚“健美”,宫廷妇女积极投身于显现力健之美的体育活动中,从而使得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多突出其健美的身躯,如健舞、骑射、马球、蹴鞠等。

古代诗歌特点篇3

一、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研究叙事

近些年来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方面的研究有陈国东的《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兼谈戴于吾与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异同》,文章切中与我国第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分析了他们作品中的中西结合因素,通过对黄自、青主为代表的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研究,与当代作曲家戴于吾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他们的作品是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具有民族风格为主的审美特征,以此而分析戴于吾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性特点和童趣审美。文章认为,中国古诗词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肯定。贺琳琳的《谈黎英海作曲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情”与“声”》,以按谱填词的古诗词音乐作品《枫桥夜泊》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表演时“情”“声”结合的道路。高雪姣的《三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艺术风格的探究》通过对《花非花》《枫桥夜泊》《杏花天影》三首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的古词新编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词乐结合、演唱风格与方法,以及歌曲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问题。姜莉莉的《邱望湘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研究》对邱望湘四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诉衷情》《送春》《江城子》《汴水流》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其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邓丽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由专业的作曲家将流传千古的诗词改写为歌曲的歌词,配上表现力强的曲调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使之达到他的至高价值“意境美”,使其古典诗词歌曲的表演更加地生动、形象。这种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选用的歌词(诗)极其精炼,具有极强的文学性。这些诗的平仄、音调、韵律都与音乐发展的逻辑体系相符合,易于歌唱。相类似的研究有姚晓婷的《浅谈演唱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几个关键步骤》、刘晓龙的《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饶泽荣的《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郑由敏的《古曲神韵》、李翠萍的《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美学蕴涵》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关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历来是一些歌唱家、音乐史学家、音乐分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于颖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探究》,认为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形式上巧妙地结合了我国的文学与西方的音乐理论,在演唱与表现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发展中既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的优秀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同时也从我国传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吸收养分,使之巧妙融合。沈佳文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作为研究对象,从艺术歌曲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状况等问题作了全面性的概述,并重点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歌唱语言中的发音与吐字规律,与中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吟诵调等艺术形式进行对比,结合前辈声乐家演唱的实践分析,得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可以通过戏曲、曲艺、民歌的学习,掌握其演唱的技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把握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郑燕梅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色初探》认为,我们国家一直以来被称之为“诗乐之邦”,诗与乐是不同形式却不分家,古诗词能够入乐演唱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乐谱相较之于文字具有滞后性,而且人们口头传承中具有记词不记谱的习惯,致使后来诗词与歌唱最后逐步的分离,曲调在历史的发展中日渐失传,诗词日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作品。她说:“尽管我们在当下社会无法去聆听古人的歌曲演唱,但是我们从历史的文献材料中,结合具体表演实践,对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声腔运用、情感处理、意境描绘以及韵味表达惊醒探索,以供广大的声乐学习和表演者去参考。”司娜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经历历史的洗练和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其艺术魅力在当代社会通过不同途径的传播,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产生与发展的梳理和概述以及其艺术特色的总结,对不 同类型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研究,对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比较,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情感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期望通过他的研究能够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朱腾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探究》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而这些诗词同时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的韵味和意境深远的魅力以及文化底蕴的丰足,配之以现代的作曲技法,使其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播。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的挖掘和渊源的考据、发展的梳理以及分类的边角,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探究,从演绎和欣赏的双重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学习实践,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进行提炼、分析、梳理,然后通过对古典诗词歌曲本体进行分析,挖掘其音乐之美、声腔之美、意境之美。李芳屹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演唱》,从西方的艺术歌曲作为引子,对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对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进行概括。认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需要做到在“情”“声”“气”方面进行把握,做到音韵丰富、情真意切。吴婷婷的《探究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以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音乐元素,并对其相类似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近现代早期古诗词歌曲在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关系到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与兴盛,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李秀敏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认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自上世纪初期出现和发展以来,一直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规范且严格的作品结构,使之成为我国近代以来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作品类型。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完善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教学和艺术实践。张瑜的《王苏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研究》从王苏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其教学特色,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

二、中国近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特征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与作曲技法和中国古典的诗词曲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谋求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起伏与歌曲旋律的巧妙配合。我国近代处于中国古诗词歌曲产生的重要时期,许多优秀的诗词配之以优美的旋律成为我国当代歌曲创作的典范佳作,许多优秀的曲目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缜密地分析近现代历史中创作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对于推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是西学东渐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音乐文化样式,也是学堂乐歌发展后的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式。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由借用外国现成曲调发展到逐步通过借鉴、融合、学习、领会、自己创作旋律的历史脉络。但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选词基本上采用历史中较有影响力的各个时期的诗人作品,像李白、王维、王灼、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代表作有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点绛唇》《卜算子》《花非花》;刘雪安的《春夜洛城闻笛》;陈田鹤的《枫桥夜泊》;江文也的《春晓》;马思聪的《关山月》;冼星海的《竹枝词》;李维宁的《玉门出赛》等等。

音乐的民族特点体现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音乐特点。中国近代早期的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民族性具体体现在其歌曲的旋律进行、音节音调、曲式结构、节奏节拍、伴奏乐器、演唱风格等方面,它们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样式和民族风格。作曲家黄自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先驱,他力图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有意识地在旋律的运用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注重和声与旋律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他在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比如以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诗词谱曲,采用商、角、羽三种调式的搭配运用,通过调式的转化勾勒出令人回味的优美意境;在唐代白居易写的《花非花》的配乐中,旋律采用五声调式,民族风格浓郁。

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在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法,如采用印象和声的《卜算子》、借用浪漫手法的《点绛唇》、借用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大江东去》等等。这些作曲技法上的运用,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创作手法也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更加地趋向于成熟,为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写作提供了范式和参考。

钢琴伴奏是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非常重要。刘聪认为:“旋律与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同等重要,钢琴伴奏能够体现艺术歌曲的特色,因此只创作旋律不创作伴奏的歌曲不是艺术歌曲”,除此以外,钢琴的功用还具有烘托诗词歌曲意境、作出背景呈示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因此,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色之一就是运用钢琴来作为伴奏乐器,烘托其作品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创作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所处的社会环境风雨漂泊,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嚣张,国内政治状况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侵略,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反抗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选词基本上是具有战斗性、艺术性和民族性,充满了鼓动和渲染力。像《卜算子·咏梅》这一类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以梅花作为自己的标榜,在发泄内心抑郁的同时,又赞扬了梅花的精神,表达了作曲家爱国的情操和高贵的品格。这种类型的歌曲唤起了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斗志,鼓舞了人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

要想真正完美地演绎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近现 代古诗词歌曲的表演往往是一位演唱者和一个钢琴伴奏相互映衬,但是对二者表演技术含量的要求是极其高的。一个优秀的歌唱者能够很好地诠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内涵,能够完美地展示其优美的音色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使欣赏者能够在歌唱的情感中获得感动。因此,在表演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时,应该培养良好的音乐基础和较强文学功底以及突出的理解力,这是演唱好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若想把深层次的诗情和意境表现出来,必须要培养和督促演唱者努力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同时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深层内涵和意境,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诗的情感挥发和曲的情感处理。实际上,在每一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都会对歌词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歌唱者对歌词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歌曲在表演中情感投入尺度的正确把握;歌词与旋律的对照结合,达到歌曲艺术的内涵与表演的统一,使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有条理、有层次、有依据,从而使艺术歌曲的表演达到完美。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同时也要注意歌唱语言中正确的发音吐字问题,由于古诗词具有音韵美,句尾押韵。因此将汉字的声母和韵母看做是字头和字腹来进行依字行腔。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时,字头也就是声母在演唱中要有弹性、要清晰,对它的训练要注意气息的把握和喉头的控制。字腹也就是韵母在歌唱者表演进入声腔后,要保持其腔体的灵活性。这种依字行腔的能力要一句一句地体验和练习才能够达到。在声音的控制方面,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因此,声音在气息的控制下,保持其发音的稳定性和注重气息的连贯与流通,以及给喉咙保持适当的空间,做到起音要准,音色、音量完好的控制。如此反复练习,培养出良好的声音状态,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优雅的内涵。

在做好上述要求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对钢琴伴奏旋律的把握,钢琴伴奏是整个艺术歌曲的重要支撑。演唱者与钢琴伴奏应该在歌曲的内涵、语言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达成统一的认识。这样通过演唱者和钢琴表演出来的二度创作作品,才会更加的接近音乐情感的真实性。此外,钢琴在一首乐曲中,要实现不同角色的相互转换,其情感挥发亦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钢琴伴奏与歌唱者表演的明与暗、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中展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歌唱者在表演的每一次过程中,一定要和钢琴伴奏有一个好的交流,哪怕是极其细微的部分都要细密的配合,这对于演唱好一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是极其必要的。

四、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历史评价

近现代中国古诗词歌曲以一种崭新的音乐体裁形式存在,其音乐旋律旋法与西方的艺术歌曲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但是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歌词很多是直接选取中国历史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歌曲歌词的遗存。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含有歌词的歌曲就有305首。在这一历史时期,诗与乐是融为一体的时代,从而形成了“乐是诗的声,诗是乐的词”这种状况。在唐朝,“诗”这种文学体裁通过发展达到了它的辉煌顶峰,通过诗人们创作的诗词直接配乐歌唱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像王维的七言绝句《阳关三叠》便是唐代传唱最为久远和最为盛行的一首诗歌作品。宋代时期文人音乐中词乐的发展,不但使曲子的体裁迅速丰富,而且题材也涉猎较多,曲子中的长短句搭配接近于口语化,体现了这一时期音乐与文学密切结合的程度,从而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歌曲发展的高度。唐诗、宋词的发展,给元散曲的兴盛提供了可能,元曲的音乐用来进行叙事、写景与抒情,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域色彩。明清时期的乡间俗曲的发展亦是一种古代歌曲高度发展的标志。

忆历史,思整个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歌词不但体裁多样,像五言诗、七言诗、绝句、乐府、律诗等;同时有丰富的题材,像游子思归、将相忠君、寄情田园、明志达理、困苦哀思等等;还可以体现出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如李白的洒脱与超逸、苏轼的豪放与不羁、欧阳修的委婉与细腻等。中国古代历史中各个朝代的更替混杂着杀伐征讨,在战争的环境中,我国很多优秀古代歌曲的音乐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绝大多数的诗词却以文学的形式传承下来。中国近代的有志音乐家们,正是将我国的这些优秀的古代诗词音乐文学作品巧妙地与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法进行结合,创造了这种新形式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

结语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借鉴外国优秀音乐作曲技法和先进音乐理念,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意韵的歌曲文化形式。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出现将外国艺术歌曲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文化形式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了我国古诗词文化。

责任编辑:奚劲梅

参考文献:

李雪梅.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上海音乐学院,2010(6).

于颖.中国近现代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4).

李秀敏.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乐府新声,2012(4).

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音乐探索,2011(1).

沈佳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上海音乐学院,2010.

郑燕梅.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色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9.

司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河南大学,2009.

朱腾.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探.曲阜师范大学,2011(4).

邓丽萍.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音乐创作,2013(4).

李芳屹.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演唱.乐府新声,2010(3) .

陈国东.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兼谈戴于吾与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异同.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8).

吴婷停.探究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上海音乐学院,2013.

贺琳琳.谈黎英海作曲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情”与“声”.武汉音乐学院,2012.

高雪姣.三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艺术风格的探究.山西大学,2013(6).

姜莉莉.邱望湘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

杨韵.马思聪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浅探.音乐探索,2014(2).

蔡旷姿.歌曲演唱中色调的处理——以三首诗词歌曲为例.2013(6).

张瑜.王苏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2(4).

姚晓婷.浅谈演唱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几个关键步骤..青年文学家,2010(13).

刘晓龙.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5).

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音乐探索,2011年(1).

郑由敏.古曲神韵.东北师范大学,2009.

古代诗歌特点篇4

[关键词]阅读 鉴赏 借古感怀 表达技巧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原来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3)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三、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四、怎样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古代诗歌只停留在在阅读和表面理解上,真正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诗意境和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基础上,归纳出古诗鉴赏大致步骤: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抒情诗(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如果是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反复诵读,明白诗意。

通过读诗,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步】找诗的中心,即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一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

【第四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这一步做到四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

④必看名句。

【第五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诗眼

诗眼往往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处在诗的关键位置。好的诗眼能使全诗游龙飞动,熠熠生辉。

②赏炼字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是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古人还注意炼数词和副词。

③析语法

诗歌语言常有语句跳跃、词语活用、句式倒装、成分省略等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④品风格

诗歌的语言往往因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不同,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在诗词中就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要注意不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如豪放派的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要了解各种题材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冲淡朴实,恬静闲适;边塞诗的悲凉慷慨,雄壮高亢。

【第六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状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④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在阅读中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行文流畅。

⑤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⑥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⑦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⑧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⑨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特点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这里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代的诗、词、曲等体裁。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100套中考语文试题,现将其特征解读如下。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如把握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经典名句、品味生动词眼以及阐述阅读感受等。这些考点,在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判断四种。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依旧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统计数据显示,四种题型中,简答类试题“独领”,占总题数的60.5%,填空类试题占总题数的20.9%,传统的选择类试题占总题数的17.8%。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题量最少的为1条,如山西卷、江苏南京卷等;最多的为3条,如河北卷、山东德州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题量约为1.84条,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最高的为9分,出自四川自贡卷;最少的仅2分,如四川雅安卷、湖南益阳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分值约为4.29分(前几年稳定在4分左右),这一分值折射出“古代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独特地位。

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 课内古诗词“坚挺依旧”。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一直以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为主,其中《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经典篇目,如《望岳》(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范仲淹)等,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选择上延续了这一惯有做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44家的文本选自课内(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62.9%。

2. 课外古诗词“大举挺进”。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开始选用课外浅易古诗词,2013年这一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22家的文本选自课外(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31.4%。为测评公平起见,不少省市所选古代诗歌呈现出“避熟就生”的特点——所涉及的作者很多系“非著名”之辈,比如李觏的《忆钱塘江》(浙江舟山卷)、徐元杰的《湖上》(四川遂宁卷)等。

从文本“组元”的角度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大致有“单一课内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内”)、“单一课外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外”)、“两首课内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内比较”)、“一首课内古诗词与一首课外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外比较”)以及“课内古诗词与文言语段比较鉴赏”(简称“诗文比较”)等几种形式,尤以前两种居多。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首先,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同学们平时应有意识地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常识,特别是涉及古诗词主旨评价、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术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分析把握词句内容和艺术特色,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

古代诗歌特点篇6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发展

一、引言

与其他体裁的歌曲相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从我国古典的诗词中得来。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意境高远、内涵深邃和神韵独特的特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篇章。将古典诗词与歌曲进行融合,创作出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提升了音乐创作的内涵,创新了音乐创作的视角,而且还将我国古典诗词用一个独特的途径进行传颂和宣扬,在经典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历程

根据歌曲创作的技法,可以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青主、黄自为代表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以谭小麟为代表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创作技法以及以罗忠镕为代表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第一,第一阶段——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展起来的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青主和黄自。其中青主在1920年创作的《大江东去》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被看做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鼻祖。黄自先生是这一发展阶段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佼佼者,分别以谱写了白居易的《花非花》、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诗词歌曲,在黄自先生的诗词歌曲中既蕴含了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韵味,又体现了这些古诗词本身的内涵,将两者之间进行融合创作,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歌曲形象[1]。黄自先生的诗词创作理念对这一时代甚至是后来的很多的音乐作曲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第二阶段—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创作技法。20世纪40年代的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创作技法的代表人物是谭小麟先生。这位留学美国的作曲家曾在现代作曲大家亨德米特座下学习,深受亨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的影响,并将现代作曲理念引入到我国的音乐作曲教学当中,但是谭小麟先生在引入亨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和技法的过程并不是“照搬照抄”的,而是通过我国传统文化基础对亨德米特的创作理念进行再解读、再创新,将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音乐作曲中是谭小麟先生的一个独特特点,在强调创作民族性的理念基础上,谭小麟先生创作了张九龄的《自君出之矣》、辛弃疾的《正气歌》和朱希真的《鼓浪矶》等精品歌曲,这些精品中展示了现代作曲的娴熟技巧,又体现了纯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为后来的歌曲创作者带来了启发和创新。第三,第二阶段—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罗忠镕先生被看做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的代表人物,他在1980年创作发表的《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严格按照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首歌曲同时也被看做是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在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开山之作。作为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的第一人,罗忠镕先生突破了当时错误政治化观念对音乐作曲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歌曲创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在罗忠镕先生之后,先后有很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的十二音技法与我国的古诗词作品进行融合创作,为我国现代音乐创作开创了先河[2]。罗忠镕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是非常多的,而且体裁丰富多样,他的这种现代创作技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被看做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发展过程中一座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三、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分析

古诗词成为作曲家钟爱的对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原因,即古诗词本身具有的独特内涵,或是清新淡雅,或是深沉隽永都为作曲家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体裁和广阔的现象空间。另一个原因即主观方面的原因,即这些作曲家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情[3]。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基础是古诗词,但是风格却各有不同,例如黄自先生的古诗词歌曲具有浪漫的抒情和昆曲的音调混合,而谭小麟先生的则偏好在重奏乐方面的室内风格。其次,不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与我国的古诗词进行探索融合,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出国留学,受到西方作曲技法的影响,同时又对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不论是青主、黄自,还是后来的谭小麟和罗忠镕,都在音乐作曲意境和民族气质风格体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和作曲创作家,在尝试创新和新理念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音乐界和词曲界的一个典型体裁流派,在歌曲意义体现和传统文化宣扬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田婵 单位:惠州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梅.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及演唱[J].华南理工大学,2014.

古代诗歌特点篇7

本文所谈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指当今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和方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它吸收了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载体和演唱风格。它在演唱上多用钢琴伴奏,其作品创作大多为美声唱法不同声部类型而服务,多采用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来诠释作品。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成熟于欧洲,以其唱法的系统性、发声的科学性、演唱的规范性,有理论支撑、历史悠久而享誉世界。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美声唱法逐渐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并由于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良好的歌唱状态,逐渐确立了歌唱中训练声音手段的基本属性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体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属于专业演唱者运用的唱法。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地位来看,属于当代音乐文化主流(国家歌剧院、乐团等专业团体基本以美声演唱为主);在今天音乐厅的音乐会演出中,这种演唱风格占绝大比例;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90%的艺术院校开设了美声演唱专业),从而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种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在中国当代声乐整体艺术中已经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新的趋势。鉴于此,用美声演唱风格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它为中国声乐演唱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题材和风格资源,也为美声风格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提供了新的亮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艺术的保护和创新永远是一对辩证关系,譬如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遗产,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加以现代诠释,艺术就不可能发展。为什么真正欣赏昆曲的人很少呢?除了与大众的欣赏水平有限、传播不广泛外,熟知它、懂它的人不多,音乐与演唱距离时代太远也是原因之一,与不注重在保护中创新也有关。今天,我们用美声的演唱风格来诠释古典诗词,也可能会遭到不少喜爱戏曲、民歌演唱风格的人质疑,觉得没有诗词韵味、演唱不唯美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相反,美声唱法丰富的表现力给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境带来了深刻而又华丽的诠释,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也证明,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我们要让中国人欣赏古诗词,也要让外国人欣赏古诗词,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增强文化上的自觉意识,认真自觉地思考我们自身文化的优劣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对它有一种自觉的认识、保护、传播和创新,①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人来说,努力发掘新唱法,努力创作新旋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古诗词的演唱依然停留在民间戏曲的板腔体,或者是局限于民歌唱法,必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音乐的审美需求。

正因如此,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植根于古典诗词的自身文化特性,保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和内涵的独特性、可辨性与多元性,只有保存好这个艺术资源,才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我们应该如何诠释古典诗词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的立足点。因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单是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传播,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动态传承。那么,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进行文化保护和演唱创新呢?

一、学院的教学传播是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保护和发展的路径之一

正如上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体现着人们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体裁,由于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我国声乐教学曲库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份宝贵财富,在20世纪20-40 年代就被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中了,如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3年出版)就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有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点绛唇》、应尚能的《渔夫》、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这些通俗易懂、难易适中、广为流传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中学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还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大学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声乐艺术演唱与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保护与整理的重要性,相继出版了近现代作曲家作品集,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选集》《江定仙歌曲选集》《陈田鹤歌曲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刘雪庵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自独唱歌曲选》《贺绿汀歌曲集》等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取得令人兴奋的丰硕成果。到20 世纪80 年代后,又陆续出版了各类声乐教材,其中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纷纷被收入,最为常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这些歌集与教材里收集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当时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美声唱法的迅速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尤其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这一声乐形态从源头上得到重视和发展。2003 年9 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以1920~1948 年为时间脉络收录了中国艺术歌曲系列歌曲,并对部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歌曲创作进行了音乐分析与演唱注释,体现了声乐作品中的文献性,为声乐文献的整理、保护、教学与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在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大纲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作为必唱曲目列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有些学校在研究生学位音乐会中还提出了必须演唱一定数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去研究、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推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气质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在文化内涵上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中国审美、中国情怀和特定的中国演唱风格。

由于学院教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声乐赛事对古诗词规定曲目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相继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如黎英海的《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就是20 世纪80 年代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收录在各类声乐教材中,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声乐教学、声乐比赛、音乐会广泛演唱的曲目。此外,马思聪的《长相思》、张肖虎的《相见欢》、顾淡如的《春归何处》、戴于吾的《清明》、金湘的《子夜四时歌》等这些作品也被收录于高校声乐教材之中,在现代声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至今都没有被明确列为一类独立的艺术歌曲体裁的事实,更没有一本专门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教材(这类作品大都分散收集在不同的声乐教材中),尤其缺乏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类体裁作品的系统研究和对该类体裁作品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广泛探讨,致使大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我们提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不仅要弥补这个遗憾,更要让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材系统化、多样化。一方面要把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加以整理和重新演绎,另一方面要注重当代新作品的补充,使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走向世界,让人们像欣赏西方的交响乐一样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总之,学院教学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者和保护者,学院的教学传播行为凸显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延续的广阔艺术空间,这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研究,无论是教学、演唱还是对整个中国声乐艺术,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也应了一句话:任何艺术只有在得到广泛传播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和繁荣起来,这是一个被历史事实无数次证明过的规律。

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保留传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艺术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很好地对传统保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创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重新演绎,除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还要在演唱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把诗词中过分依赖戏曲和民歌风格的唱法融入美声的演唱技法,增加现代国际声乐艺术元素,使当代的听众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感受到声乐多种形式演唱的艺术魅力。然而,要想增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必须在民族戏曲唱法的细腻委婉上,小心翼翼地融入美声唱法的发声、共鸣、呼吸等技术,达到两者融合到没有痕迹的艺术境界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部运用以及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变化来诠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是现代声乐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也是演唱理念上应该有所创新的新趋势。那么,美声风格演唱古诗词的创新趋势主要包括哪些呢?

(一)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其他声乐作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人音乐体裁,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品格以及文学和音乐精彩的赏析品味,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审美情趣和精神启迪,因此,如何把它演唱得有文化内涵、好听、爱听,对演唱者是有很高要求的。这需要演唱者融入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全面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才能完成,不仅要求演唱者声音做到技艺娴熟,还要具备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以声音的不同变化为手段来传达美和感情,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优美的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让作品的内涵得到完美升华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近年来,美声教学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1.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典诗词。就我个人教学体验来说,要想唱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在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包括诗词体裁的艺术特征、诗词音乐的韵律特征和诗乐相融的人文情怀特征;其次,要分析相关背景,剖析歌词内容,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演唱布局;最后,要把握歌曲情趣、曲风和韵味,用声要适度,音色要多元等等。这些特点都是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气质决定的。具体讲,就是如何处理演唱中词与乐的关系、情与唱的布局、声与色的调整以及气息的运用、韵律与曲情、咬字与行腔、韵味与意境、技巧和修养等等这些构成整体古诗词歌唱要素的特点,它们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精华。今天,我们通过美声风格进行全新、全面的演唱和诠释,借此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运用于现代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价值。2.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争议中的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很多人对美声演唱古典诗词存在疑惑,认为它难以体现古诗词中的韵味性和唯美性。那么,美声演唱如何唱出古诗词韵味呢?

首先,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运用和风格的把握上。依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技术,是美声风格演唱古典诗词的正确思路。在技术上采用西方传统歌唱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使其演唱范围和演唱形式不单一,且声音的表现力更丰富,声音能高能低,结实有力。在演唱风格上,除了保持中西传统歌唱艺术审美的共性外,还要注重语言、润腔的多样化处理方法,使其获得中国民族演唱风格的内涵。譬如通过学唱传统古曲、传统戏曲、民族民间歌曲等,吸取不同唱法中的特色技巧,使其在用声、用气、咬字、吐词、行腔、共鸣等运用上都要服从于中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的韵味,并充分掌握传统歌唱中的精髓。

其次,对于争议,我个人认为除了对音乐的审美习惯不同外,美声唱法一直以来注重技术发声、忽视风格表达也是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唱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包含了音乐风格、文化内涵和演唱技术等多种内涵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运用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是特定文化群体或个人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把握好古典诗词演唱风格中的价值取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失去韵味的演唱特点和唯美的艺术风格个性。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含蓄美和语言的韵律美,相对一般艺术歌曲而言,古典诗词的演唱在虚实、快慢、起落、强弱、平曲等对比手法处理上,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点和音乐含蓄的表达。那种只按谱唱,仅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作品,只把语言的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不考虑按四声规律进行调整,咬字不清,不按情给予字以不同的风貌,就很难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那种音韵古雅的艺术风格。因此,演唱古典诗词时要多琢磨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注意语言声调的表现以及韵味的讲究,使其做到既要保持声音线条的艺术性,又不失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咬字、行腔的演唱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出现。

在我的一次声乐课堂上,学生在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要求学生在声音的运用上,在吸取戏曲吟唱特点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戏曲的演唱方法来呈现,其结果,没有戏曲功底的学生很难准确演绎这首歌。可是没有了吟唱的演唱特点,这首歌的唯美风格就失去了光彩。当然,虽然学生的演唱还很稚嫩,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技术与风格的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一颗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热爱之心以及对艺术再创作的不灭冲动,都不失为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做出了贡献。

(二)通过不同的声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声部划分,而声部的划分主要根据音域、音区、音色、音质来完成,大致分为女高、女中和男高、男中以及女低、男低等多种色彩区。这是美声唱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歌剧演唱中尤为突出,各声部除了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声音性质与性能外,其明显体现的就是音色所能够表现出的功能与演唱特征。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唱段(没有角色的局限),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歌曲特性,男女各声部在演唱上存有共性,为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譬如改换声部演唱,一方面可以使为数不多的中__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各声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起来(使常用的经典曲目使用率较高),以达到长期运用于教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不同声部演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同风格的演唱理念。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在所收集的音像资料中有不同声部的演唱版本,有G 大调的男女高声部演唱版本,有E 调的男女中声部演唱版本。根据不同的声部、音域、音区、音色来演绎同一首作品,彰显的是各自不同的演唱特性:如女高音声音清柔,音色委婉细腻,演唱流畅如歌,以细腻的情感处理把歌曲中思念和缠绵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男高音突出了音色的明亮、气息的流畅和富于激情的演唱,唱出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女中音音色柔和,声音饱满圆润;男中音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这种声部上的重新尝试,使这首歌曲的演绎更加内在而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一首歌曲由于其不同的声部、不同的声音性质和不同的音色特征,完全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演唱效果,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可唱性空间。

(三)通过多元化的演唱风格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常见的有内涵典雅的吟诵演唱风格,有民族民间、戏曲唱法特点的民族化演唱风格,有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的美声化的演唱风格,以及追求时尚、注重现代审美感受的流行化演唱风格等等。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几个不同演唱版本为例,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的演唱风格举例分析,这些版本体现着演唱者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演唱特性。

民族风格演唱版本:由张鹰作曲,姜嘉锵演唱,收录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集》。此版歌曲吟诵味道非常浓厚,以情韵见长。姜嘉锵的演唱突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他善于通过快慢、强弱、显隐、虚实、抑扬、顿挫等对比手法来描情写意。如他演唱的明月二字吟诵味道十足,咬字清晰,歌声含蓄,唱得真,唱得细;而天字则像一支满弦的箭,直入云霄,唱得深,唱得美;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一气送出,处理得简洁大气。姜嘉锵的演唱从气势与韵味来说都很见功底。

美声风格演唱版本:由周家声作曲,杨曙光演唱,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此版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见长。作品舒缓流畅,音乐在三连音流水般伴奏的烘托下,给人以倾诉衷情、情随音出之妙感。演唱者通过语句的起伏、转折以及渐强的用声和伴奏织体的变化,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诠释得透彻淋漓。尤其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徐缓、轻清从容的歌声里,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唱者行腔柔和优美,柔中有刚,语气坚定,声音饱满;歌声充溢着深厚的情感,保持了美声唱法声音通透圆润、音乐线条连贯的演唱特点。

流行风格演唱版本:由梁弘志谱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演唱,收录于邓丽君1983 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此版歌曲流行气质浓郁,以柔见长,既兼顾了艺术歌曲的技巧,又不失流行歌曲的气氛。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她的歌声轻清优美,淡淡柔美的唱法,犹如水晶般纯净,音色温暖秀丽,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呈现的是一副清新平和的画面,把歌曲的气氛营造得相当闲淡。歌中千古悠远与乐观豁达的感觉,被邓丽君带有几许婉约与柔弱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举例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排除还有其他例外。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增强了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识,打破唱法壁垒,在演唱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交融性演唱风格,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较为广阔的多种风格演唱空间,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前提。由此可见,民族化演唱风格突出的是甜美音色、吐字归韵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美声化演唱风格则散发着学院派气息,注重声音的连贯、音色的圆润和较高的艺术特性;流行化演唱风格追求的是现代的古典美和注重声音的流行化造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毕竟不是古人词古人曲的原味作品,过于追求流行风格的时尚化,也可能背离古典诗词本身的特质而变得面目迥异;而美声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虽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一样也避免不了曲高和寡的寂寞。尤其在当今电视荧屏里到处充盈着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致使很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民歌、美声并不熟悉和热衷,那么,让他们认同和接受古典诗词这类艺术歌曲就不容乐观了。正因如此,我们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一定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演唱中既要有意识地吸收戏曲元素、吟诵特征、民歌风格等,同时又要引入现代声乐元素。特别是在音乐学院教学中,由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古典诗词的占多数,如果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演唱风格,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融合、实践、创新、扬弃,探索出一条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又别于西方唱法的新的演唱路径,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演唱与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们传承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多元化的音乐处理对古典诗词多种风格的演唱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同一首作品,即使是同样的发声方法,由于演唱者不同、声部不同,所呈现出的音乐处理也是截然不同的。仍以我们熟知的《我住长江头》为例,歌词抒发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音乐采用了似江水般流动的钢琴伴奏音型作为背景,衬托着深情而宽广的歌唱。男中音贺磊明的演唱注重声音情绪的表达和音色虚实的对比,通过较为控制的声音运用,使得整首歌曲演绎得较有层次,突出了悠悠相思、离情别恨的爱情感叹。而同为男中音,廖昌永的演唱更注重歌曲的内在表现,他吐字清晰有力,注重语气的变化与力度的对比、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诗意,把连绵不断的相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男中音都能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而作为高声部演唱这首曲目,由于声部和性别不同,其演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女高音更注重歌曲的抒情性和声音色彩,男高音可能更讲究声音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样,在教学中强调这种音乐处理多样化的思维,可以丰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及对教学与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不同的演唱者面对同一首作品时做出的不同处理,以及同一位演唱者在演唱同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处理等等。前者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寻求最好的音乐处理风格;后者则使学生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诠释能力和作品的驾驭能力。这种多种风格、灵活多用的音乐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经典曲目的教学效果,防止音乐风格同质化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古典诗词的演唱与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是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永恒的主题

在今天,我们的演唱为什么会越来越同质化呢?因为我们在音乐风格、演唱形态、发声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譬如,在学院声乐教学和全国声乐比赛中,由于过分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过分要求声音的规范性,使得很多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几乎就是用一种演唱风格在演唱,如果不考虑声部、性别所导致的音色差异,根本体现不出声乐艺术各美其美的艺术特征。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真的不用强调声音的科学性了吗?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科学性的内涵是什么?正如一位民__族音乐学者说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歌曲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由于相关价值标准的特殊性而历来以多元并存为基本存在态势音乐的形态(风格)与技术标准,都是特定文化体系的多数成员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选择不同,显示的是与特定文化所持有的价值标准相关,与普适性的自然律无关,也与科学性无关。不同的演唱只存在风格差异,没有科学或价值区别。因此,不是不需要声音的科学性,而是不要偷换了以科学性为代称的、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概念。

我们要善于把中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西方声乐艺术的技术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和当代的声乐艺术,研究欧美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声乐艺术,还要研究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声乐文化和艺术的特色来为我们自己服务。把西方声乐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化、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包括对各民族各国文化属性和民俗习惯与其声乐艺术的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传统音乐寻根,从民间音乐寻找声乐演唱的生命力,借鉴各民族各国演唱技术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恐怕才是摆脱单一化困境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缘由。而建立在国际化通用的发声技术、声音共鸣、气息运用等美声化的古典诗词的演唱,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写意的特点,通过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声调、韵味特征和咬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准确地演绎出来,才能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美声风格的演唱也才真正具有了自己诠释古典诗词作品的独特个性。

古代诗歌特点篇8

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古典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的指代范围,许多语法现象已经消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在当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味变低。现在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看到学生的课桌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画、小说、武侠或言情之类的口袋书,阅读这些书,语言品味受到侵害。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品味变低,他们拿到高雅的古典诗词,就觉得高不可攀,索然寡味。

3.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激情。学生不能与文本对话,缺少审美体验,很难进入情境。教师把教读文言文的方法搬到鉴赏古诗词的课堂上来,可以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激情的原因。

笔者根据多年的古诗词教学经验感悟到:流行歌曲与古代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主要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本质作用是趋于相同的。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时代特征。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流行。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抒情言志方面又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载体。人是需要表达情感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方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当一个人在古诗词与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通相融。

2.二者都有风格多元化的特点。

流行歌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人们的欣赏需要,因而诞生了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歌手和歌曲。歌手中有令人振奋的摇滚型,有流浪沧桑型,有深情忧郁型,有温柔细腻型,有青春动感型,有成熟稳重型,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给人启发思考,有的令人精神振奋,有的令人黯然神伤,有的令人陶醉放松……总之,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流行歌手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乐坛的多元化。同样,我们再看古典诗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唐诗有田园派、边塞派、山水派、闺怨派、战争派……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而且每个派别都有代表诗人或词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诗词风格有的令人奋发激昂,有的令人感伤哀愁,与当代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上如出一辙。

3.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有紧密联系。

自古“诗乐”是一家,古典诗词本身有韵律、可以演唱,如苏轼名词《赤壁怀古》可执乐器大板演唱,《雨霖铃》则可以配上吹箫、古筝、琵琶这些乐器来演唱,而至于当代乐坛的配乐更是丰富,复杂,在演唱形式上游许多相似的地方。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同的语言和内容特征,一个似乎太俗,一个又是那样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风格、还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对流行歌曲又十分熟悉和喜爱,如果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现象,恰到好处地将流行歌曲引入到古典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还能缩短他们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直接引用。既然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都直接来自古典诗词,随着音乐的流行,诗词也自然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像《枉凝眉》等。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演唱者的腔调,让学生在悠远婉转的乐曲中体会诗的忧伤孤寂的意蕴,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增进对原诗内容的理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