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合同管理模版8篇

时间:2023-06-16 09:27:43

合同管理模版

合同管理模版篇1

一、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组织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基本上沿袭的是事业管理的模式。从组织结构来讲,主要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组织机构,它的特点是“组织中的各个管理岗位按垂直系统进行直线排列,职权从组织上层沿着直线‘流向’组织基层;各管理者对下属进行统一指挥”。[2]具体到出版社,可以用图1表示。这种组织结构和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在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盛行了很多年,特别是中小型出版社,大多是采用这种方法。从当时的内外部环境来看,这种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自然有其优点。“①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②职能部门任务专业化,可以避免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重复配置;③便于发挥职能专长;④由于各个职能的规模经济,可以降低管理费用。管理方式为社长(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总编辑、副总编辑负责编辑工作,副社长负责经营(出版、发行或者其中之一),社领导成员各分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部室。”[3]虽然各个出版社具体情况不一,如有的社长兼任总编辑,有的副社长分管编辑室,部室设置的多寡、大小不尽一致,但从本质来看,还是没有脱离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的窠臼。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加剧,这种管理模式愈来愈显现出难以克服的弊端。第一,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横向的沟通和联系。一般的,编辑部和发行部隶属于不同的领导分管,虽然统一由社长协调,但是由于管理幅度和精力的问题,社长不可能面面俱到,从而导致编辑闭门造车,埋头做选题,发行部只关心销售量,二者缺乏深入的沟通和理解。同时,编辑部、发行部和出版部、排校室、美编室等各个部门之间,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导致种种矛盾。横向沟通的缺失必然产生内耗,这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容易形成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局面。比如,一般来说,考核发行部主要是回款和销售额。那么,发行部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往往不顾销售利润和销售费用,倾其所能地把图书销售出去,哪怕是折扣很低,销售费用高昂。第三,单向度传递信息的时间较长,反馈较慢,不利于及时调整决策。发行基本不参与选题策划,即便在销售过程中收集到相关信息,也会因为信息反馈的途径或者其他问题难以到达编辑部门。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本身就有许多先天的不足,管理模式上的落后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二、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正陷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既属于所在高校的一个二级部门,时时事事处处要受事业制度的掣肘,同时又因为转企改制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但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命脉的人事权、财产权不能由自己掌握;想退而求学术上的追求,但由于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功能来说,大学出版社有两个功能,一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实行的是典型的“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虽然转企改制以后,大学出版社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的转变,但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对所在高校形成的惯性依赖以及高校对大学出版社的惯性控制,使得大学出版社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自身势力的薄弱,导致面对强有力的行政控制的话语权更小,对学校人事等各方面的依赖程度更高。对学校来说,出版本身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对出版社人事的控制也就意味着对出版安全的控制。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学出版社的管理模式改革,只能是局部的,不涉及高层管理者的改革。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管理模式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如下基本原则:第一,必须适应所在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不能与现存的行政管理模式相悖逆。第二,必须有效分权,将高层管理者从琐碎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以便于他们集中精力考虑出版社的全局战略决策。第三,必须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第四,必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增强内聚力。第五,必须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增进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中小型出版社虽然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编印发等部门一般都有设置。其中互相依赖程度最深的的无疑是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当团队成员依赖另一成员,从而每个成员的绩效影响所有其他成员的绩效时,团队任务就具有了互惠式任务互赖的特点。[4]这种团队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问题很多,因此存在过程损失的可能性最大。要缓解这种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团队成员的位置安排得近一点,加强他们彼此的沟通和协调。基于上述考虑,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管理模式改革一个最可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权经营”。对出版社来说,各类产品之间往往泾渭分明,特别是大学出版社,按照分工,传统上主要以出版学术专著、高校教材、中小学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为主。而这几类产品之间无论从图书本身特点,还是目标市场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特别适合按照产品来设计事业部组织结构(见图2)。在这种组织结构之下,以产品为中心,各事业部按照各自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权限范围之内独立开展工作。事业部具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自行承担本事业部的盈亏责任。有的出版社采取分社制,实际上其核心组织结构和事业部制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各自涵盖产品范围的大小有所区别事业部制可以说是目前最适合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解决了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之下,高层管理者把经营权相对分权给各个事业部从而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思考宏观的、战略性的决策,而这也恰恰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突破瓶颈、先生存后发展最需要的。各个事业部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整套职能,围绕各自的产品类型在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开展经营,很好地体现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另外,前文已述,此种组织管理模式不会涉及高层领导,从而也不会与学校的人事安排相抵触。有效解决了沟通和协调的问题。在事业部内部,无论是选题策划人员,编辑加工人员,还是市场营销人员,都围绕同样的产品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可以随时进行沟通,大大减少了沟通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分歧。而且,事业部领导统一指挥事业部内部各成员,避免了多头指挥的问题有效地节约了管理协调的成本。对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来说,由于本身的规模限制,避免内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解决了激励和竞争的问题。在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里面,由于各种身份的用工混杂,事业身份编制和企业身份编制的员工由于各方面待遇存在很大差别,很容易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丧失。而如果实行事业部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同一事业部内部的员工完全可以实行同工同酬,从而消解了事业编制员工和企业编制员工的二元对立,统一到共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政策之下。同时,事业部管理模式,可以弱化按身份设置的工资体系,强化绩效,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存在比较,必然也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受经济总量的影响,人员规模通常都不会太大。而且其人才资源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问题是部分事业编制的老员工是由学校安排过来的,学历不高年龄大,工作不多收入高。所以很多中小型出版社缺乏一线的员工,特别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另一个问题是管理层和新招聘的员工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学术上相比其他出版社具有很大优势,但在经营上并无足够丰富的经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要求各事业部独立经营,事业部领导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历练,可以为出版社培养储备干部。此外编辑和市场人员一致对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编辑或者发行工作,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合同管理模版篇2

关键词 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50-02

版本管理在信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版本管理主要应用于信息库领域中,残疾人档案、就业、康复医疗等各种版本数据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基本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1 版本管理

1.1 版本

版本的愿意指的是同一本书因传抄不同、编辑不同产生的内容不同的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和数据库领域引入版本概念,不同时期的数据库和不同功能的软件可以用不同版本来表示。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大,相应的各类残疾人总人数较多,其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这就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宏观角度来看,残疾人管理信息涉及到税务系统、卫生系统、计生系统等各个方面,信息量比较庞大,从微观角度来讲残疾人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有残疾人个人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就业保障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众多的管理内容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而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新一轮版本的生成必须要以之前版本的数据库为基础,针对不同版本的残疾人信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1]。

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其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版本,指的是随时间出现变化的残疾人信息的版本,另一类是选择版本,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形成的多个版本,例如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医疗管理就是三个不同的版本。

1.2 版本管理

残疾人信息系统中,不同数据库版本如果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版本的混乱和失真,因此对版本的管理只至关重要。版本管理指的是明确的表示出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当前常用的版本管理模型有以下三种。

1线性版本管理模型 2树桩版本管理模型 3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

线性版本管理是一种简单的按照先后次序技能型排列的版本管理方式,线性版本管理模型一般应用于一定时期的残疾人信息管理;如果时间较后出现的版本不能够由前一个版本得出,则需要用到树桩版本管理模型,树状版本管理模型指的是以中间的一个版本为基础形成多种版本;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是当前比较完善的模型,其能够反应并生成各种多版本生成的情况。

2 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2.1 版本划分

残疾人信息系统以数据管理为核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标准,其主要功能有:1)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民族设置、文化程度设置、婚姻状况设置等;2)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常住、暂住残疾人的信息录入、残疾人证件管理等;3)数据管理:括基本数据的录入、修改、审核、导入和打印等;4)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包括求职就业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表彰管理等。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四种版本,而同一种版本的不同时段也会生成不同的版本[2]。

工作流流程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工作流的系统化执行或自动执行的流程,将工作流概念引入到残疾人信息系统能够描述具体的流程规范,能够将动态的运行情况和静态的定义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不同版本的管理。

2.2 版本管理策略

2.2.1 混合存储策略

残疾人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可以分为私有工作区、在办工作区和办结工作区三个层次体系,这就能够使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了解各个案卷的各个版本数据,以及私有案卷、在办案卷和办结案卷版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适应了残疾人信息审批的反复性、复杂性要求。

私有工作区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办案过程中的数据,私有工作区只供该工作区用户使用,这些信息通常是还没有完成确定与审核的相关残疾人信息办案工作,其是受保护的,不能被其他用户非法使用和存取的,这些残疾人信息案卷能够在此工作区生成不同的版本。

在办工作区能够生成各类残疾人信息案卷的数据快照,其能够组合多个用户的审核工作,这位办案人员了解不同版本残疾人信息的相关状况提供了便利。

办结工作区中存放着最终审核确定的残疾人信息案卷数据,包括系统信息、残疾人相关数据信息、基本信息以及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等等,办结工作区的各个版本能为每一个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共享,这些版本信息具有只读属性,用户等够进行读操作而不能进行直接写操作。

2.2.2 版本分类策略

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版本数据,这就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对版本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残疾人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就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数据版本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整个信息系统的树状版本管理:对于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中的各个版本进行树桩管理,例如系统信息版本、基本信息版本、综合服务信息版本等等;2)数据分层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审核流程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等级证件、暂住审核等的审核流程就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的管理;3)数据库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中的一些调整修给可以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就业信息修改管理、婚姻状况修改管理等。

这种版本分类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并能够建立完整的版本追踪模型,对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版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审核流程中,可以通过工作流进行版本的分解,能够浏览不同审核阶段办案人员的私有版本以查看其具体的审核流程,同时对于残疾人信息的修改和调整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能够实现在总版本上的局部修改,降低了版本管理难度,节省了繁复的管理步骤。

3 工作模式

工作流模板都存在版本差,这就能够实现利用当前工作流执行环节对其实例进行切入更改,保证了工作流修改的动态性。在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更新,但具体的事物可能只需要修改部分记录,而版本中的其他记录可以保持不变,因此这种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库新版本会产生很大的冗余,版本能够反应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而具体的事物是保证其一致性的最小单位,因此我们可以在修改更新后的版本中设定三种执行级别[3]:1)强制执行:工作流实例中的各版本进行强制性的更新执行;2)延后执行:生成的工作流版本按照新的版本模板执行更新;3)部分执行:指的是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实例版本只有一部分进行更新执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研究了工作流版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并针对版本的更新模式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残疾人信息系统中,各种版本管理功能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屹.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211.

合同管理模版篇3

[关键词]著作权 授权模式 模式整合 出版商 数字图书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其功能在于保存作品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接触作品的机会。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作品,对传播知识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传统图书馆来说,只有特定的社会公众,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才能接触到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作品。因此,这种接触对作者行使著作权的影响是有限的,不构成侵权。而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保障公众获取与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构成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留着一定的公益性,但目前国内的数字图书馆(如数图公司、超星公司、书生之家等)都以商业模式运作,这样就涉及到作品授权问题。

目前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主要有4种:①基于传统合同法的一对一授权模式;②基于集体管理组织的集体授权模式;③基于公共借阅权的数字补偿金模式;④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和《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可能衍生出的法定许可模式。前两种授权模式是正在使用中的,后两种还在理论研究阶段。就海量信息而言,前两种授权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都要支付报酬,这对于刚刚起步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但如果不经授权又会引来官司,结果是既要赔偿又要道歉,极大阻碍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所以,数字图书馆需要更加合理的、免费的授权模式,这样就能更加促进数字作品的传播与利用。

现存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主要有集体管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开放获取模式、补偿金支付模式、法定许可模式、创作共用模式、数字版权模式和著作权模式等,这些授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著作权的合法使用问题,但又都存在各自的不足,那么如何将其进行整合才更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就成为学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已有著作权授权模式分析

2.1集体管理模式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或其他权利所有人无法行使著作权邻接权或者行使权利有困难时,将其权利授予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由该机构代为管理和行使,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从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海量著作权人的权利维护及解决出版和传播形式日益复杂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集体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优势:①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出现弥补了个人管理的不足,为作者与使用者搭起一座桥梁,维护了作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也节省了经济资源的消耗,最终促进了精神文化作品的传播;②著作权集体管理能够更加积极地适应网络技术的要求和特点,为作品的使用者和权利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实现著作权的平衡;③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激发了集体管理组织的整体创新。

但集体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表现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集体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其垄断地位,侵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权益;另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积极维权的问题已经显现。

2.2授权要约模式

授权要约模式即著作权人在图书出版的同时,根据其意愿,随书刊发出一个“授权声明”,明确该书的著作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及其支付方式等。标准的授权要约模式是按照约定的方式合法使用作品,免除了一对一洽谈的巨大交易成本,是彻底解决传统版权交易模式下的高成本问题的关键。

授权要约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能够把著作权自身的信息进行快速地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公益机制。但是,授权要约模式的可操作性不强川,单靠市场机制推行难度很大,且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2.3开放获取模式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也称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理念和出版机制,开放存取的目的是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它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②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其意义在于学术成果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平等免费获取和使用。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上,无论是创办开放获取期刊还是创建机构知识库,都需要人员和设备支出,所以还是不能做到真正的免费获取。

2.4补偿金支付模式

版权补偿金制度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它指代的是由于某些作品通过私人复制被大量使用,版权人难以实现分别的授权许可使用以致其利益不能有效保护,而产生的法定的对于某些复制工具和存储介质进行统一付费,并通过一定方式支付给版权人的制度。补偿金的目的是为非商业目的的私人复制对版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作品范围和费率都是事先规定的,计算方法也较为简单,利益平衡是版权补偿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补偿金制度的调整范围不好确定,补偿金的金额、分配比例及从收取到分配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体制健全的组织来完成,成本相对较高。

2.5 法定许可模式

法定许可使用是一种准法律行为,即虽无严格意义的意思表示,但又有表意之行为,因而发生与法律行为后果相同的一种法律关系。尽管使用者在使用作品时向版权人支付了一定的报酬,但毕竟不是版权人主动或自愿行使自己版权的结果,法定许可使用对版权人行使版权保护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法定许可使用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对作品的利用与传播,维护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著作权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但适用范围十分严谨。

2.6 创作共用模式

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协议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授权协议,即除特殊说明以外,任何人可以免费拷贝、分发、讲授、表演某个站点的任何作品,但要注明出处或作者,而且只能用于非商业用途,不能为某种利益而擅自更改或者删除作者名发表在任何商业媒体上。

创作共用协议可以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具体作品的权利开放程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络作者的心理需求。但目前存在协议使用不当和普及力度不够等问题。

2.7 数字版权管理(DRM)模式

数字版权是为了防止盗版而采取的一项加密技术,被它上锁以后,从微软的Zune音乐商店购得的音乐只能在Zune播放器上播放;从索尼的Connect商店

买来的音乐只能在索尼的播放器上播;从苹果的iTunes商店购买的音乐,只能在iPod上播。

数字版权管理模式虽然在微观层面对著作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如版权授权通道狭窄使多方利益受损,权利人难以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公众对知识的学习和使用受到制约,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等。

2.8 著作权模式

著作权机构中比较突出的是出版商作为机构,还有一类是专业性的公司。作为著作权人和权利使用者之间的桥梁,著作权机构掌握有数量足够多的作者、作品,可以利用商业经营的方式管理。但在实践中,很多著作权人不愿意将著作权特别是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的权利授权给出版商行使,究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地位的不平等,出版商往往凭借在出版发行上的种种优势地位对著作权人做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

3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烂研究

以上8种著作权授权模式中,集体管理模式发展历史最长也相对比较完善,开放获取和创作共用模式是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模式,数字版权管理模式则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授权。这些授权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也具有共性,将其进行整合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3.1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站在发展中国家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角度,对著作权授权模式进行整合是必要的。从世界范围看,大约18年以前,科学家和学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是通过印刷解决的,而网络的诞生能够确保自由无障碍的获得信息。科学是一个团体活动,知识生产也是一种集体事业,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印度国大党的一位图书馆员提出,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建立世界数字图书馆,每个国家建立一个民族的记忆网站,其内容包括人文和科技,让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自由阅读。这种分享的价值对于发展中国家作用更大,因为巨额费用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信息鸿沟,也因为存在研究能力的极大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技术鸿沟。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开放获取,通过传播知识和促进虚拟合作的力量使知识民主化,实现一个广泛合作的环境,以谋求共同发展。

其次,从国家内部的角度看,科学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有利于公众对信息的充分获取,有利于信息的广泛共享。如果每一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以某种最简单的方式授权,不仅可以让读者花最小的代价获得他想要的,而且作者也因他的作品传播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再次,就数字图书馆而言,其基本功能是实现知识共享(尤其是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开放获取授权模式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免费的资料来源,极大地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更好地提供服务。

3.2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除数字版权管理模式是技术手段外,其他模式在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组织性质方面存在共性。

3.2.1

契约式的管理方式

纵观现有著作权授权模式,除数字版权模式外,都属人文管理范畴,都采取契约式的管理方式。其中,以集体管理、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最为突出,作者和公众之间是通过契约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著作权的授权与使用,但并不是一对一的签约,节省了经济资源的消耗,促进了精神文化作品的传播。

3.2.2

以广泛的资源共享为管理目标 除数字版权模式外,现有著作权授权模式的管理目标都是尽可能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如中国版权协会、北京书生公司、《中国版权》杂志共同发起的“授权要约”运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共同推动的“开放获取”运动,学术界认可的“创作共用”运动等,都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作者的作品,让信息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优化现行著作权授权模式,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

3.2.3

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著作权授权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组织机构来完成授权的,这些机构在组织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非盈利机构(如集体管理组织、开放获取期刊、著作权商等)。这些机构为作者与使用者搭起一座桥梁,维护作者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以集体管理组织为例,目前,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1988年成立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1992年成立的音乐著作权协会,1993年成立的中国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中心,2000年成立的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2008年成立的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都是非盈利性组织,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

以上著作权管理模式存在着共性,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所以对其整合是可行的,通过整合,可构造更加科学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4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

整合的基本含义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就上文探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而言,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印刷型文献的著作权管理,所以应长期存在;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更多地出自个人行为,应用范围有限;法定许可和补偿金制度主要受国家法律规范,操作不太灵活。而开放获取则是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之间利益关系的较好解决办法。如何将这些授权模式整合在一起呢?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数字图书馆为整合平台,来实现各种模式的著作权授权。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桥梁,是广大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捷径,所以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来集中实现各种授权模式是高效率的。

・数字图书馆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和输入输出平台,可以方便著作权人提交自己的作品,愿意以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授权的作者就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传播,这样要比建设机构知识库节省。

・从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经营方式上看,其公益性要大于商业性,其所实现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其获得的经济收入,所以,布达佩斯宣言推荐的两种实现开放获取的策略之一:作者自存档就可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在线知识库来实现。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跟数字图书馆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其与作者沟通,避免侵权事件。而法定许可和补偿金制度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问题也在逐步达成共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数字图书馆来实现各种模式的著作权授权是目前一种科学合理又经济高效的途径。

合同管理模版篇4

如何构建一个满足出版社、批发销售商和读者的电子商务平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所在,专家学者从技术、管理学等角度分析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的体系,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

1.1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体系研究在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体系研究上,秦必瑜[2](2011)构建了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模型,将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SCM)、信息整合模块(ERP)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CRM)。何伟[3]从管理的角度,认为出版社应该建立一个沟通出版社内外信息的电子商务平台,并构建了一条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的价值链,认为电子商务平台由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三个信息系统构成。资源信息整合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整合,主要用于出版社信息整合,其核心是数据库,它将出版社自身资源集成和市场经营中的各方整合到供应链系统,最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围绕出版社这个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材料供应商、出版企业、排版印装公司、生产物流公司、图书批销零售网点等这些供应链要素有效连成一个整体结构的管理模式。以此实现出版社协调管理,统一交货质量标准,信息资源共享,协作解决问题,提高图书质量,缩短交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手段,实现出版社产品销售自动化,为出版社的销售发行、客户服务、决策支持等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出版社直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客户关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资源整合是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能力延伸,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在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体系的研究上,学界基本上已有共识,由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信息资源整合三个部分构成,而在现实中,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的体系也是由这三大部分构成。

1.2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研究系统构建是建设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性工作,国内学者从技术、管理等角度构建了多个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严宏伟[4]从技术角度设计了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出版社内部网(出版社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出版社外部网(出版社与其他企业);出版社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出版社网站设计)。秦必瑜[5](2011)则从管理的角度将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分为前台用户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前者负责信息、接收用户需求,后者负责处理满足用户需求。此外,国内学者还就出版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建设所需要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结构主要为客户/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rowser/Server,SB/S)结构,前者是客户机端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后,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的结构方式;后者是伴随互联网普及后产生的结构方式,可以说是客户/服务器的升级。现在多数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采用的是客户/服务器结构方式。但这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少,仅仅是在相关文章中有所提及。

1.3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功能研究电子商务给出版社带来了机遇,那么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究竟有什么功能呢?陈振[6](2003)从信息、提供服务、电子商务、网上出版四个方面分析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并且提出实现和拓展这些功能的思路和建议。严宏伟[7](2003)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功能,设计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为: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展示企业内涵,树立出版形象;沟通新、老客户,发展辅助业务等,总之就是要能够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唐元宁(2004)[8]就提出应建立具备多种功能的网络出版机构,其电子商务平台涵盖了网上图书、音像交易和为各个出版机构、书店、批发商等提供信息交易、出版物交易等诸多功能。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只有形象宣传、产品信息和展示的功能得以实现,而营销与交易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如何完全实现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功能也是学界和业界需要共同面对探讨的问题。

2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主要内容(二):经营模式研究

在出版社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研究上存在两个争论,第一个争论在于是否将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成为大平台,第二个争论是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何种模式。

2.1出版社电子商务大平台模式针对出版社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电子商务平台,任翔[9](2011)认为大平台不适合出版社电子商务,提出应推动其向出版服务企业转型;章毅等人[10](2014)也提出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是读者、作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应推动出版社向出版服务商转变;杨育芬[11](2013)则认为大平台电子商务才是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未来趋势,在现实中多家出版社进驻天猫书城,而天猫书城就是一个开放的电子商务大平台。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发现大多数学者赞同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不应往“大”里经营,而是应该专注于精致服务,将电子商务平台经营为服务平台。笔者认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应该依据市场现实,大平台并不适合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

2.2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B2C模式和O2O模式对于出版社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的研究上,姜思哲等人[12](2009)通过调查30家出版社网站,从渠道平台建设、产品种类、图书定价、配送方式和付款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出版社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的现状,指出出版社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存在以下不足:(1)网站商务平台运营水平较低,网站服务器性能较差,没有很好地将平台资源如纸质书与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渠道平台。(2)配送方式时效差、收费高。(3)出版资源的数字化速度偏慢。(4)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之间同质化严重。对于出版社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深层次探究其问题原因,笔者认为出版社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出版社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中忽略了客户因素,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并不完善。在出版社O2O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上主要是个案研究,例如,中信出版集团与百度钱包合作建设出版业O2O模式电子商务平台[13]。在此次合作中,“中信书店”入驻百度平台,百度钱包则进入中信书店实体店支付系统,百度提供技术支持,中信出版集团提供优质的出版资源和高品质阅读、视听内容。线上消费者可以获取图书信息、免费在线阅读,也可以利用百度钱包支付网上购书;线下消费者到书店买书可以利用百度钱包完成“一键付款”。这种全新连接人与书籍的一键式阅读方式,将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开启了阅读市场的多元变现模式。中信出版集团将内容资源放在百度平台,一方面百度通过搜索入口可以导入大量阅读流量,另一方面则利用百度强大的广告商资源,及广告技术手段,将精准的广告投放进来,产生的收益归内容作者,这就产生了良性循环:内容提供—导流量—导广告量—变现,这样的模式既清晰又高效。笔者认为O2O电子商务模式将给出版业带来一场消费思维和服务模式的改变,面对新的机遇,出版社需要改变固有思维,调整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建设适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

3相关结论

由上述资料可见,我国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时间比较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研究内容上重模式构建轻现状分析,在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上,大多数文章都从理论角度构建理想化的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而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状分析比较缺乏。(2)研究体系不完善,许多需要研究的层面都没有,比如对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关键的技术研究缺乏,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困局原因研究缺乏。(3)经营模式研究不够,在这方面研究内容跟不上出版行业的变化。最后,笔者认为出版社要建设的电子商务平台是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用户细分的平台,至于建设什么样的体系和模式,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资源条件来建设个性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4结语

合同管理模版篇5

(一)节目制作前的版权支持与决策

一方面,面向所有节目,提供制作前所需的版权支持,接受专业问题咨询,制作针对各种事项的格式合同文本,通过培训使制作人员熟悉版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面向特定大型节目,版权管理需参与到立项阶段的决策工作中。首先,根据节目规划,预期制作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他人作品,调查这些作品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是否正在发生纠纷、是否为多方联合制作等特殊情况,确定如何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需要对方出具何种证明文件,从各方面防范版权纠纷风险。其次,为了充分实现节目版权价值,需要在立项阶段就对节目未来可能的利用形式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细致的规划,将版权价值作为决策节目投资立项的重要因素。

(二)节目制作中的版权管理与监督咨询

节目制作的过程就是对其中包含的素材作品的使用过程。使用这些素材前必须妥善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由制作部门与之签订格式合同,或根据权利人的授权内容拟定合同。版权关系复杂的,例如合拍、委托制作、购买整片等,节目部门处理版权关系有困难时,由版权部门直接参与合同的签订。各类合同应统一归档保存。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信息记录也至关重要。各环节中产生的版权信息,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某一节目使用作品的情况和版权处理的过程,从而作为该节目是否可重播、译播、作素材使用以及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记录就会影响后续使用和开发。目前已经有部分电视台采用电子系统进行版权信息的记录,是我国电视媒体逐步提升版权管理工作水平的良好开端和切入点。监督是制度成功的保障。在节目播出前的审查阶段,需加入版权审查项目,确保节目部门已处理好版权关系、记录好版权信息,做好合同备案和归档,否则不予播出。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也是版权管理的重要内容。电视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版权知识,应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同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当前,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节目版权的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怕麻烦和侥幸的心理,因此,普及版权知识、推广版权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节目制作完成后的权利运维

1.权利维护维权是版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电视媒体作为制片者和创作者对其制作和生产的节目享有版权,同时作为非自制节目的广播者,享有广播组织权,如果其享有版权的作品得到相应开发,还可能享有出版者权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遭遇侵权时应该采取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收集侵权证据、锁定侵权主体、进行证据保全、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并做出赔偿、提起投诉和法律诉讼等,避免版权商业价值的损失,同时也可对社会起到尊重知识产权的示范作用。2.解决纠纷当电视媒体作为侵权人或第三人被投诉或控告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解决方案,包括确认对方证据、调查事实真相、审查是否属法定许可、积极协商、表达诚意、做出承诺,力求将权利人和自身损失降到最低。3.商业化开发电视节目的价值不仅限于播放,从仅为播出而制作节目向既为播出又为市场制作节目转变,这是电视产业化发展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提高节目的再利用率、促进节目的商业化开发是版权管理的重要目标。开发的形式多样,包括节目播放权的销售、将节目内容作为素材销售或许可、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和图书、产生各种改编和衍生作品等等。目前,我国电视台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版权开发的收入在电视台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电视台存在明显差距。要提高节目的商业化开发程度,首先要提高节目质量,其次是通过版权管理,在节目制作前做好规划,节目制作中处理好版权关系,以此为基础在节目开发前提供版权查询服务,确保自身完全具备开发该节目的资格。而对于长期积累的版权状况不明的节目资源,则需进行版权清算,追溯当时使用作品、邀请嘉宾演员等情况,与权利人补充缺失的授权文件。清算的难度和成本也决定了节目开发是否可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前期版权工作和信息记录的重要性。节目开发前不进行版权查询或清算,就可能开发没有开发权利的节目而导致侵权。

二、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模式

(一)国外及其他地区可借鉴的全流程版权管理模式

1.日本NHK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版权管理模式,成功经验中都不乏将版权管理深入到节目制作各个阶段的案例。比如日本NHK电视台从节目制作之前开始,就充分考虑节目后期开发的各种可能性。NHK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前,在所预见的节目开发方向上,版权管理部门通过约定许可使用范围、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一揽子协定,以及和独立权利人或人签约这三种形式,将涉及节目制作的相关权利进行约定。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权利的使用和授权,使得节目开发时创造更大的版权价值和版权收益,实现电视台和权利人的共赢局面。NHK电视台每年制作超过两万集的电视节目,可以想象这两万集电视节目资源在许可授权清晰、开发范围明确的状况下,其版权收益是何等的可观。2.香港TVB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在我国香港地区,在全流程版权管理及版权产业链的开发运营方面,也有非常独到之处。以香港TVB电视台为例,其独具特色的“窗口时限”版权经营模式,使其形成了涉及版权发行的一整套规范化程序。而实现整套程序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全流程版权管理,使播出节目拥有完整可靠的节目版权,从而实现版权权益的最大化,更使TVB电视台拥有超过4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开发并获得收益。在版权开发后期管理方面,尤其是侵权管理方面,与内地的被动发现被动维权不同,TVB电视台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向海关发送节目产品清单以及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合作等形式,对其拥有版权的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传播节目,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将盗版行为给电视媒体机构自身带来的权益侵害降到最小。

(二)现阶段我国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可行性模式

1.在内部设立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在现阶段我国版权管理的整体背景下,电视媒体机构要逐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的版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版权管理工作的专业团队,设立版权管理的专职部门,就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管理。由于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各电视媒体节目制作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在内部设立自己的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可以更多了解自身内部的问题和细节,便于制定各类版权管理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版权管理运行体系,使版权管理更加高效。2.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由于版权管理工作开展规模等原因,我国不少电视媒体机构在短时期内无法构建一支足以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专业团队。所以,在工作开展时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对电视媒体机构快速建立版权管理体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系统化梳理管理流程和实现电子智能化版权管理工作等方面,专业版权管理机构有着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对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把相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逐步改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被动管理模式,降低工作的时间成本。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繁复的文本归集、数据处理和查询监控等工作,也需要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和具有相关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合作的补充,从而真正实现将电视节目全流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三、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意义

(一)节目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已经对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和灵活多变的节目制作形式,也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然而,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终获得更多收益和更多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节目内容。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能够完全保障参与节目制作的各方权利人的权益。一方面,保障相关权利人的权益,有助于激发权利人的创作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权利人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当中,从而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节目品质,增强节目内容的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形成成熟的版权产业链

实现了电视节目全流程版权管理,电视媒体必将掌握大量拥有完整版权的节目资源。而这些版权完整的节目资源,可以通过授权播放、图书、音像制品、演绎改编以及衍生品等多种开发渠道获得收益,从而形成以自有版权为核心、多样化节目产品为依托的独享版权产业链,使电视媒体拥有除广告收益外,另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三)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合同管理模版篇6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全面推广利用的今天,各种行业都在进行对以往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图书的阅读量也不断的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印制出版行业要不断的进行对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全面改善,因此印制出版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带动自身企业的有效发展。

一、分析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能够全面的提升出版社的出版效率。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够全面提升印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中,能够针对出版印制工作的复杂性和程序性过程进行有效地规划和安排,因此出版社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根据项目的指标实施项目管理,实现数字化的出版模式。随着当前社会的电子书籍不断的增多,一般的纸质书籍就要进行版面的全新规划和设计,实现人们对于信息的全方面要求,而且实施印制出版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性,达到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要求,所以尽管电子书籍增多,还是要以纸质书籍为主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够针对性的将电子档案进行管理,针对性的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了信息化的指导,并给印制出版工作的进一步全面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搭建了平台。

带动出版社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印制出版工作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根据信息工程的建设需求进行对于版面信息的及时调整,信息化的管理能够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全面的指导性工作,而且印制出版工作的工作量较大,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出版版面的丰富信息量的重点规划,所以实施出版社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能够将印制出版工作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促使信息化的实现,从而也保障成本和产值表能够得到连接,形成出版事业的全面发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成本和产值的有效连接,全面的改进印制出版的工作效率。

而且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根据印制工作的需要进行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促使信息化的管理具有搜索、核算、成本、物流一体化的功能。因此印制出版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并给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电力工程建设对于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连接,提升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建设。

二、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能够提升出版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及时的供应链模式。出版社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对于社会信息的及时收集,并进行有效地数据处理,做到信息管理和出版社店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信息化的建设要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供应链,并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因此出版社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能够加强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利用电力工程高效、便捷、全天候的工作特性,在各个出版社之间建立起供应链的模式,因此带动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开展。

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强图文资料的丰富性。在印制出版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信息的收集,并及时的进行出版发行,因此实施印制出版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利用网站的资源共享性,准确的挑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资源整合,抓住信息的重点增强图文资料信息的丰富性,并且也有助于数字图书资源数据库个读者数据库以及作者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所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直接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全面的便利之处,再加上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建立印制出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出版社网站的综合性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印制出版的产品进行宣传,实现出版印制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印制出版工作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的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技术运行,通过对社会信息的资源深度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不断的调整自身企业的发展不足,从而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实际竞争力,所以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针对印制出版行业需要的信息量进行系统信息的收集,从而全面的调动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结合电力系统的稳定环境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工作运行能力,直至实现出版企业的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销售渠道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培养,全面维护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针对性的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改变原有的出版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印制出版行业,就是要求其结合实际,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印制出版行业要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开展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数字化出版方向发展,能够通过重组业务的流程实施出版社资源的集成化运营,将印制版权资源实施数字化也是给数据库的有效管理打好技术,从而才能够建设网络出版的模式,利用电子图书、光盘、多媒体出版物等,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全面推行。

同时在实施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印制出版行业实现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改变传统的图书发行方式,利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出版和网络的有效性互动,同时发展电子商务开拓数字出版物市场,因此网络技术的印制出版行业就必须要实施信息化的管理,出版社可以逐渐的将网上发行和传统的市场营销连接起来,发挥网上书店等虚拟卖场的海量存储、便捷查询、轻松消费以及服务多样化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创造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

合同管理模版篇7

[关键词] 一体两翼;高职教育;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17?03

数字出版领域“一体两翼”创业型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而提出的,即以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数字化制作传播技术为一翼注重学生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另一翼注重学生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是当前数字时展和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对创业人才的客观需要,但其人才培养过程正面临着困惑:一是传统出版正面临转型,数字技术手段更新迅速,数字出版领域创业盈利模式不明朗;二是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年长教师数字技术转型慢而青年教师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困境;三是高端性、体验性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模拟化创业生产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四是校外顶岗实训条件难于满足集中性、综合性、多样性的创业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出版发行专业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单项+综合能力”进阶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创建“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网”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企盼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探索路径。

一、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领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素质为主体,以数字化制作技术和数字化经营管理技能为两翼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是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创业人才支撑体系中重要的培养主体,传媒类高职院校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新闻出版素养。

1. 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出版职业素养

专业工作室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学、社会服务与实践的场所[1]。专业工作室不仅体现专业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对接行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我们专业成立的“支点文化工作室”就是以专业为单位,由本专业教师及出版社同行组建的。学生业余学习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感受在企业上班的工作制度、企业管理氛围。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出版社和期刊社的书稿编辑加工、网站维护与内容编辑、出版物数字化营销。工作室完全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案进行考核,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必须达到出版要求,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出版职业素养。

2. 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我们通过充分调研数字出版企业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岗位,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校内培养模式有机融合,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变为专业学习任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数字出版项目,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员到职员的转变,具备终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专业标准层面制定高职数字出版的应用性、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2)在课程设置层面强化学生数字出版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课程学习内容;(3)在实践教学层面创新实训项目+岗位实训+自主创业的专业实践模式。

3. 开创“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和工作室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竞赛项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全面提供创业心理辅导。如开展“公司+创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法,模拟“投资”注册公司,各公司根据自身资源与环境机会,选择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竞赛,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2]。

二、以“单项+综合能力”为主线运行“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数字出版岗位工作职责,选取数字出版流程中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的工作任务,如以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和数字化经营管理作为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为三个阶段采用分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职业基本素养、创业单项能力、创业综合能力、专长、顶岗能力的培养,使得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以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提升。

1. 以单项能力为宽基础

第1-3学期,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创业单项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出版职业道德、出版责任意识和创业单项能力,如信息采集、文本、文稿编校加工、出版软件运用、版面设计等,使学生初步具备数字出版人才必要的导向把关意识、人文素质、写作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数字化传播能力和市场理念等数字出版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为在数字出版领域创业打下宽基础。

合同管理模版篇8

在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校对工作经历了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编辑的职责也在逐渐转化或分化。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编辑和校对的职责出现了交叉、混乱,导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进而影响了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那么,新时期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创新编校管理模式,科学整合编校力量,最终确保图书产品达到高质量的出版要求?对此,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在纸质书稿占主要地位的出版时代,传统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原稿进行文字加工,消灭原稿错误,使发排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传统校对则是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目的是消灭排字拼版过程中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原稿中的差错主要是由编辑负责处理,“校是非”是校对的次要功能。在这种模式下,编辑和校对的分工相对明确,双方各负其责,并有相应的奖罚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编校质量。所以,很长一个时期,这种模式都是出版单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编辑更加注重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而对书稿的文字加工相对有所忽视。编辑加工普遍粗放,导致编辑发排的书稿错误较多,本应由编辑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原总编吴培华将这种倾向称之为“编辑职责后移”。校对不得不花很大气力改正原稿的错漏,有时还会替代编辑做文字加工。这势必会影响校对工作的质量。当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这样的新形势也要求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转变,使得“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这样一来,编辑、校对就出现了职能重复交叉、任务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的困惑。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编校出来的图书质量较有保障,但其中存在浪费人力的现象;而一些责任心稍差的编校人员就有可能抱有侥幸、依赖的心理,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会有较大影响。

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和节约成本,实行了“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也有的是增加了“印前质检”的环节。这样做固然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节约人力资源,但图书质量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编校合一”自身也有比较明显的弱势。毕竟,编辑和校对的工作对象和任务不同,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根本上来讲,“校是非”不完全等同于编辑加工;编辑在进行文字加工时也往往因思维定式而疏漏掉明显的差错。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是:能够胜任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编辑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校对的“精、细、详、慎”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公正公平的工作态度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质检工作是比较容易得罪人,往往会出力不落好的。因此,实行“编校合一”加“印前质检”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将编校责任转嫁到质检人员身上,反而延长了出书周期,最终使质检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那么,除了传统的编校分工和近些年实践的“编校合一”,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编校管理模式?即综合上述两种模式,避其短,扬其长,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将编辑、校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编校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外编校协会、编校公司的运营方式,即将以往的多部门管理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并加大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混乱。在这个部门单元中,配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编辑、校对及质检人员,同时,还可以有一些专业的外编、外校人员(包括本单位其他部门的专业编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让他们分别承担编辑、校对、质检等不同工作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工作。在具体运作中,责任编辑根据书稿及排版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按照过去“三校一读”的模式,可以运用校对软件或根据原稿的具体情况相应减少(或增加)校次,也可以在某一校次实行“编校合一”,最后交由质检人员进行质检,质检合格才能付印;若质检不合格,则应返回责任编辑再加工,然后再进行质检,直至质检合格。在这其中,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可奖励,质检不合格返回再加工的要处罚。也就是说,这样的部门就像企业的一个车间,在合理的安排和调度下,保证生产出的图书产品在出车间前达到合格标准。

这样的管理模式将具有以下优势:(1)同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责任专一,可以避免责任不清、奖惩不明的现象;(2)在同一个部门中,便于各个环节沟通交流,缩短交接时间;(3)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科学调度编校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减少重复劳动;(4)根据原稿质量及编校人员的实际情况,可以减少校次和校样数量,节约排版成本;(5)在同一个部门中,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编校过程中,消除编校人员依赖质检的思想,实现真正的“编校合作”,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确保图书编校质量;(6)更加充分地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及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提高全体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7)有利于编校人员自觉学习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