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研能力建设8篇

时间:2023-06-26 10:16:34

科研能力建设

科研能力建设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定位;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4-01

高职院校是众多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成为了这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与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准确的找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全面提升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实现。[1]

一、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到院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利用科研工作创办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职业院校,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强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利用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为了其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体现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从事并且能够完成科研活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撰写成果的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成果的推介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除了要体现在专著与撰写论文数量的多少上,更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院校教育的特色,要做到对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深刻了解。[2]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的是,现阶段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且其在各地区与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研基础较差,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院校转变而成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都偏低,理论基础十分欠缺,进而就导致教师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其次,教师的精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且院校中的专业越来越丰富,加上教师队伍的引进十分滞后,使得院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再次,科研方法教落后,只有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开展与成果,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到正确的科研方法,存在着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课题思路混乱等问题。[3]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充分利用有效的内在因素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选择合适准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够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并提高研究深度;其次,教师要对科研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来提高科研能力;最后要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学术道德,科研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保证自己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2、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首先,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构建稳定的科研平台,教师只有有平台可以进行科研活动,才能够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其次,建立科学的科研激励机制,将科研能力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考核之中,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提高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切实的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4]

综上可知,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研究,了解到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在掌握了教师科研能力内涵的基础并认识到其现状的基础之下,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够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进而就有助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出其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玉凤.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术论坛,2011,05:210-213.

[2]曾祥麒,陈 英.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41-44.

科研能力建设篇2

高职院校是众多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成为了这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与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准确的找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全面提升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实现。[1]

一、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到院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利用科研工作创办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职业院校,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强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利用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为了其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体现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从事并且能够完成科研活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撰写成果的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成果的推介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除了要体现在专著与撰写论文数量的多少上,更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院校教育的特色,要做到对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深刻了解。[2]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的是,现阶段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且其在各地区与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研基础较差,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院校转变而成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都偏低,理论基础十分欠缺,进而就导致教师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其次,教师的精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且院校中的专业越来越丰富,加上教师队伍的引进十分滞后,使得院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再次,科研方法教落后,只有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开展与成果,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到正确的科研方法,存在着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课题思路混乱等问题。[3]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充分利用有效的内在因素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选择合适准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够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并提高研究深度;其次,教师要对科研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来提高科研能力;最后要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学术道德,科研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保证自己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2、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科研能力建设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学科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小、高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如何。因此,各高校都把抓好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1]。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对学科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2]。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创新力不足

科研创新力的高低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彭青秀根据某经管院校硕士学位论文评审表“科研能力与创造性”一项统计情况指出:被评为优秀的为9%,良好的为54%,一般的为27%,较差的为10%[3],可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力突出的不多,存在明显缺陷。中医药院校的此学科研究生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探讨问题,难以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其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选择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方向,或已确定方向却无法进一步研究。

2.文献资料处理能力不强

研究生获取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期刊网站和政府官网进行数据检索和文献阅读,但一方面由于在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受文献检索种类的限制,另一方面对文献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导致最终选取的文献研究意义很小。其次,研究生在进行如课题等的前期综述时,只是简单地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罗列,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很少。

3.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和活动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推理出符合逻辑关系的结论的能力,逻辑有助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主体鲜明、思路清晰和材料可靠。但从经管类研究生或者扩大范围,从全部专业的研究生论文中发现有相当多的论文逻辑杂乱、结构不完整,严谨性需要加强,而且不能围绕主体进行论证,不善于辩证看待他人观点。从以上现状,可以分析得到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较低的原因。(1)学科属性: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繁杂,但可以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课题项目相对较少,且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医药院校由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原因更加无法充分发展公共管理学科;(2院校属性:当前中医药院校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现实的战略选择,专业设置上从单一的中医、中药专业向理、工、经、管、文、法、教、农扩张,但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注重发展的是中医药学科,对于公共管理等边缘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⑶缺乏科研动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文科的务实研究相冲突,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往往认为科研并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帮助,从而会重视工作、忽略科研;⑷培养模式不合理: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训练科研能力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结合社会实习来训练科研能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时使得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之间无法融合,存在脱节。在社会机构中的实习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较小。

三、让学科建设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充分发挥作用

1.研究生教育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要其学科建设的现实条件出发,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学科之间的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学科建设的起点与阶段目标和期望值也各不相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事实,不能超越学科发展的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于2006年取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通过验收。学科依托学校中医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和国际资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特色。以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保险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学科在国内中医药管理领域已具备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学术影响。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导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依赖于导师资源与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创造一流的导师资源。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聚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也就很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的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自学为主、独立进行研究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创造力,对其研究工作仅做方向性的指导、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坚持让研究生独立选题、调研,独立设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案,独立撰写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的能力,拥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能够瞄准本学科内外研究前沿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磨合,形成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其导5人,硕导37人,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3.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研究生是否具备合理的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撰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主要依托于优良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凡是学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专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多、级别高,其所带教研究生的毕业选题起点就高,毕业论文质量高。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共1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39项,教育课题25项;全院教师共600余篇,教育论文54篇,其中SCI/EI收录28篇,CSSCI收录73篇,中文核心127篇,双核心48篇。主编副主编教材60余部,个人专著16部。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工作:一是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行合一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给予一定资助,让研究生在其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贤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2]徐慧,李丽琴,罗军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生互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28.

科研能力建设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4-0073-05

农业是维护国家安定、保障市场供给,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 a聚焦“三农”,便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如此,我国人多地少与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与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科技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虽然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动力,但农业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最终要靠有效的传播、推广来实现,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

本课题将运用传播学的原理,研究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多个层面分析影响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通过本课题研究,理清农业科技传播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探讨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在规律,探寻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1 农业科技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大众传媒,特别是涉农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及报刊的编辑、记者、互联网及涉农网站的创办者,农业科技及科普读物的作者,农业科技培训机构的教师等都是传播者。农民、农业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等则是受传者。农业科技传播者使用的传播手段、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是传播媒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传者。而受传者的反馈意见则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过程。任何一个有效传播过程都是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位一体完成的,有效传播是三者相互适应的产物,而无效传播或低效传播则是三者不协调而造成的。

2 传播者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从整个传播过程看,传播者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传播者的素质、水平、能力及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传播的技巧、方式都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从农业科技传播实际需要看,农业科技传播者应该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科技知识及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推广的人员十分缺乏,武汉市全市不足2 000人,根据在武汉新洲、黄陂和江夏区的调查,农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59.1%,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更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人员数量与质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极不符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

由于该行业机构编制被严重压缩,一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工资待遇更低,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为甩掉财政包袱,逐年扣减事业经费,限期“断奶”,甚至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当作自己的创收单位,不仅不给事业费,还规定上交任务,致使农技推广机构业务转向、技术骨干改行,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严重滑坡。

2.2 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高温、严寒、干旱、水灾等灾害发生时更需要他们到一线普及相关知识,但对他们的劳动保护、必要的补贴往往难以到位。

2.3 重研发、轻推广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和职务职称晋升主要是单纯地看论文,看有没有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有些地方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甚至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岗位,这不仅导致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积极性,也让基层一线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看不到希望。

2.4 调动高校、科研单位投入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政策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或手持成果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精、能力强,开展技术推广比单纯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往往效果更好。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媒介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媒介即介质,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通过媒介来达到传播目的的,被传者是通过媒介来接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实现手段,因此,传播效果与媒介戚戚相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面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时,似乎没有媒介,但他所作的课件、投影、图片、模型和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媒介,至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作为媒介就不难理解了。要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需要根据被传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对媒介形式进行选择,并对媒介因子进行必要的制作。

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很强,有些原理和术语晦涩难懂,而传播的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这就决定了传播者必须要将专业的农业科技知识通过适当的媒介形式,通俗易懂地传播给受传者。随着现代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者可选择的媒介形式、媒介因子的制作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运用声光电技术和电视特技将农业科技原理进行诠释,使之更生动直观,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还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分工协作制作包括良种繁育、农作物栽培、水肥管理、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保护等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系列农业科普电影、电视专题片等,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还可节省传播的人力、物力。

新闻传媒和网络及移动终端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的抽样调查,武汉市民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8.91%;通过报纸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6.84%;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35.56%;通过一般杂志和科技期刊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3.61%和11.09%。可见电视、报纸和网络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引导农民从中吸取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资讯。特别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相关部门也应高度重视发挥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4 受传者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受传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完成环节,农业科技的传播最终能否被身为受传者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所接受、所认同是整个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就决定了传播者要不断地研究受传者、适应受传者,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真正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受传者制约着传播者,也对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起决定作用。

4.1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并且能够接受传播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是指对传播者传播的内容表示认可,也就是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对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主观上愿意接受传播者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能够接受传播是指受传者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能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这种传播就是有效传播。

通过在武汉市江夏乌龙泉乡、山坡乡等地调查,有86.9%的农民认为科技对增加收入有帮助,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有9.5%的农民不知道农业科技是否有帮助,有3.6%的农户认为科技对生产无帮助。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

4.2 受传者愿主动接受传播但不能够接受传播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播者所使用的媒介让农民无法接受,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二是农民知识水平所限,无法消化、吸收传播者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

4.3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是指他们不认同传播所包含的价值,通俗地说,他们不相信科技,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在因循守旧、年龄较大的农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的另一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推广之名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其他假冒伪劣农资,损害了农民利益,败坏了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作为公益性活动的声誉,让农民产生了误解。

5 农村“空心化”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农业科技传播产生的影响

所谓“空心化”,是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的现象。据武汉市新洲区的一项最新统计,目前全区实有劳动力36.8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高达21.7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15.1万名劳力中又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或者只能有限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不少农田荒芜,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减弱。这种状况对农业科技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影响。

虽然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据相关部门调查,目前在大城市的城郊区仍然有60%以上农户“单干”,而农村地区“单干”的比例更高。虽然最近几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等发展较快,但其土地覆盖仍然偏小。这些都导致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推广成本增加、效率不高。

6 提升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对策

6.1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机制

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该项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当前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6.2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构职能的弱化和人才的严重流失,表明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已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把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予以重点支持。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加快推进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名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开,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承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要以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为基础,以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依据,做到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并重、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把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保障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按规定将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6.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方式方法

①由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出资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农民或农业合作社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把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职能和经营行为分离开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并对其服务质量、效果进行考评和验收。武汉市农业局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进行招标便是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先锋1号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7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正在由掌握该项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实施。

②为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专业化专家大院或专家服务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专家依托示范园区或科研单位为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专家大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武汉市科技局自2005年启动专家大院以来,全市共建设专家大院29家,涉及的领域有畜禽、蔬菜、林果、水产、粮油等,累计安排科技项目40项,安排经费460万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10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89项,开展培训1 540次,培训农户12 600人,辐射带动43万户农户增收致富,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如蔡甸莲藕专家大院转化引进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鄂莲系列品种12个、水生蔬菜品种8个,累计推广面积5 333 hm2,667 m2平均节本增效420元,带动农户8 000余户,创社会效益6 480万元。

武汉市农业局为4 667 hm2设施蔬菜产业组建了百名专家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将破解一批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高产高效模式、搭建一批企业研发团队,从而全面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目标是建成6个以上示范基地、形成60个以上周年生产模式或技术、组建6个企业研发团队、转化6个农业科技成果、培养6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以发挥设施蔬菜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大院和专家服务团通过政府部门组织,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各种资源进行集成,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实践证明,这种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模式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③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示范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必须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路子。目前,农科教、产学研联系还不够紧密,导致研发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发率低。特别是一部分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对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能否增产增收持怀疑态度,应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进行合作,组建经济实体,通过种、养殖示范基地方式,向农民和种养殖大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开发应用和推广。通过示范,破除农民因循守旧的旧观念,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自觉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6.4 加强大众传媒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大众传媒对农业科技的传播、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进一步放大这些媒介的传播效应,使之通过这些媒介,接受新品种,不断学习种养殖新技术和新方式、新方法。同时,由于各地在气候、土壤、水源、农民种植习惯等方面具有地域性特点,加上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地有必要开展或加强地方传媒的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通过大众传播来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传播。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更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在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差别扩大的条件下起步的,农业农村经济的落后和消费能力弱化决定了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不高,这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国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宽带和光缆向自然村湾延伸,同时要充分挖掘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此外要整合资源和力量,下大力气办好涉农网站,使之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

6.5 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农民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更低,他们作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传者,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致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一是要完善措施,吸引一批文化素质较高、有技术、市场观念强的农民回乡创业,使他们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二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围绕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文化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种养大户的培训,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

6.6 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的必然要求。

目前,应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户利益”的原则,实行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打消农民的顾虑,从而通过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和效果。

7 结束语

大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业生产效率,打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树立技术研发、传播推广并重的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质量和效率,让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Study 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 Ping1, WANG Zhihong2, DU Fengzhen2, YU Tao1, LIU Ping1,

CAI Dingjun3, MAO Qin1, HUANG Peng1, GAO Yunfei1

( 1.Wuhan Television Station, 430022; 2.Wuha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3.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bstract: Using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cators, media and audience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d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he paper put forwar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软计划项目――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201141333438)

周平(1966-),男,本科,主任编辑,从事农业及科技的采编和相关研究工作

科研能力建设篇5

关键词:科研单位 人才队伍结构 素质能力 能力提高途径 考核评估

1、引言

人才队伍是是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之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含量在科研单位的科研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对科研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管理水平,必须建设一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熟悉新时期科研管理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

2、科研单位管理队伍结构和能力

科研管理队伍担负着科研管理职责,是管理、保障和使用装备的主体,自上而下呈金字塔型,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者、组织计划者、专业技术人员。组织领导者处于金字塔型的顶端,负责搞好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主要为科研部门领导和专业所领导;组织计划者处于金字塔的中层,正确领会组织领导者科研管理思想、意图,负责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组织和督促专业技术人员落实计划;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第一责任人,负责科研保障的具体实施。为保证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下品质:

2.1 强烈的意识

要有自觉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督促各类科研人员明确在科研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牢固树立科研管理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全面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2.2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科研的管理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单机到系统,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系统庞大的装备、复杂的多种信息处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会使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顺畅、更加高效。科研人要员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互相配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科研工作任务。

2.3 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科研管理者,不仅应熟悉科研工作,更应熟悉科研工作的特点、规律和科研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科研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知识越多,素质就越全面,工作能力和水平就越高,才能在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断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2.4 良好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体现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身体素质方面,科研管理者应当具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完成繁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强健体魄,旺盛的精力,持久的耐力。同时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顽强毅力和坚强信念,经得起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

2.5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装备操作能力

科技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装备操作能力,在熟悉科研装备性能、原理、构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科研装备的操作规程、方法和技巧,以充分发挥科研装备所应有的作用。

3、科研管理人才能力考核评估

科研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保障、传帮带及技术4大活动。管理活动能力体现在质量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器材管理等,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及测试性设计技术,科研管理技术等。科研保障活动能力体现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服务保证活动的组织、协调。传帮带能力体现在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自身过硬的科研管理水平,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于人,帮助于人。技术活动能力体现在对科研装备的检测、故障诊断、拆装、调整和检验等,该活动是专业技术人员日常要进行的主要工作,涉及的主要技术有测试技术、计量技术、测试性设计技术、拆装技术、仪器仪表技术和故障诊断理论等。

看科研管理人才能力的高低不能仅看拥有多少博士、硕士和学士,还要看其有没有实际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不高,能不能适应科研管理岗位的需求,对装备管理人才能力进行考核评估,主要从法规制度落实、科研装备技术状态和经济性几方面进行。

3.1 法规制度落实

法规制度对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考核各项科研管理法规落实情况的目的是使广大科研人员明确法规就是尺度,制度就是保证,树立法规意识,增强制度观念,自觉做到依法从事科研活动。

①岗位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岗位操作规程是装备管理人员正确操作装备的标准,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能有效延长保障科研装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事故发生的次数,使科研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②工作记录完整情况。工作记录是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装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详实地记录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出现的问题,必要的处理措施及验收情况分析等,这些记录都可以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水平的判断提供参考。

③奖惩制度考核情况。奖惩制度考核既是管理制度的一个方面,又是维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奖惩,既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又是强化管理氛围的有效途径。考察奖惩制度的考核情况,就是要求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严格奖惩,从而在在科研管理活动中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增强依法科研的法制观念,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3.2 管理经济性

经济性指标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科研管理水平和经费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一方面用于考察科研管理使用保障维修费用的利用情况,另一方面在于促进控制科研保障维修费用,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经费的效益,用尽可能少的保障资源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科研能力建设篇6

按照农村“三级联创”要求,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五好”党委,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使之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作为乡镇党委,要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做决策、研究安排工作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执行,达到班子更加团结,更具战斗力、凝聚力的目的。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起,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树立领导班子的威信。

二、要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党委是核心,起领导作用。各项工作落实要靠全镇的党员干部来执行;党的各项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靠一个个具体人——党员干部来落实。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我认为: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民本社会,尤其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工作方法都应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和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才能执好政,更好的为民服务;二是要强化对镇村干部党员的管理,使之规范化,使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要建立党员管理制度,尤其是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加强党员干部作用发挥的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双培双带”、全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向承诺”、双向带动活动,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镇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党员干部评议、考核、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三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尤其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按照“五个好”的要求,使之成为战斗堡垒。设置好党组织,选准配强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使之成为带动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的领路人。

三、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有一条明晰的发展思路

发展是我们党的第一要务,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实现。要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科学发展。作为乡镇党委,必须时刻牢记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立足本镇实际,充分利用本镇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乡村改貌。如何发展,就涧沟实际我认为:一是要立足本镇资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青毛豆蔬菜产业、羊牛鸡猪养殖加工产业,利用羽绒资源依托羽绒厂做大做强,利用淮河黄沙资源,发展建材业,利用服装针织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青毛豆专业合作社、羊业合作社、牛业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三是加大对小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的力度,集聚农民、转移农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科研能力建设篇7

工程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难度,主要表现为工程管理涉及面广。每一项工程管理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包括资源、气候、地质与地形地貌等。从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到工程消费,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对生态进行考虑和分析。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从科技创新能力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并通过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工程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化转向

对于工程项目,企业往往更加关注其经济性和技术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对企业和公众而言将愈加重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达成个人目的的同时,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13]。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型工程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巨大且不可逆的,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已成为影响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注工程的生态问题是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技术创新是改变社会现状最直接的动力。当前,科学技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工程管理把技术的工具理性和工具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人类作为技术革新的发起点,往往很难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间达成有机平衡。因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的两面性越发明显。一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改变世界,为人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另_方面,技术也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风险和威胁。基于技术的两面性,我们更应将科技创新置于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科技创新在考虑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为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我们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必要的约束。树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进步之路,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2.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生态科技创新是指能为客户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和新过程,并降低技术创新对环境影响的活动。不同于其它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除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外,其自身还能产生正向外部效应,降低产品外部环境成本。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结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受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三大因素的影响。

2.1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法律法规是应对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企业将环境成本强加给社会、确保企业主动承担该部分成本的重要约束。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化企业的生态创新动机,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相统一。然而,这一逻辑的前提条件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足够高,如果创新利益无法抵消技术更新成本,那么这种双赢局面就是不稳定的。法律法规从3个方面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法规可预见性。

(1)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法律法规强度通常表现为对企业污染指标的控制上,定量指标越明确,法律法规的强度就越大,衡量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证据就越充分,工程项目违反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风险就越大。一个产业受到环境法律法规的保护强度越大,企业面临的违法风险就越大,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就越多。

(2) 因地制宜的政策工具组合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创新积极性[3]。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管制、经济刺激、政策引导,其中,直接管制包括市场准入、环境标准等,经济刺激包括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引导包括信息披露、政策扶持等。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刺激比单一的直接管制更能够促进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因此,综合运用不同政策手段,不拘泥于行政控制,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

(3)未来法规政策的可预见性对生态科技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创新必然伴随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失败风险。根据收益成本法则,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继续在生态科技上予以投入。而企业在生态建设方面获取的收益往往与宏观政策走向有很大关系。如果政策持续趋于严格,那么,污染少的企业就比高污染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2 有效竞争的市场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作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供方,企业创新积极性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和潜在的顾客利益。

(1)市场结构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结构可以用竞争程度或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就越小,企业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同时,集中程度越高,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以违法违规风险。另一种观点是,由于缺乏竞争,市场集中度高会导致企业更加懒惰,从而阻碍科技创新。

(2) 顾客需求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受供需关系决定的。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绿色属性,产品生态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受消费者喜欢,从而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顾客消费习惯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3) 潜在的顾客利益是企业生态科研投入的后备动力。潜在顾客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兼顾潜在顾客利益,有利于洞悉潜在市场,促进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成功。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潜在顾客的利益,就更容易开拓新市场。

2.3 企业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市场环境,对企业而言都是外部环境,而企业投资行为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资产结构以及科研能力。

(1) 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因此,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能够使企业在决策时更注重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搭建环境保护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2) 企业规模和实力也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资金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企业可用于科研的投入就越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就越强。同时,规模越大、能力越强的公司承受研发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而敢于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3)企业科研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科研人才。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我国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要想得到提高,须从法律法规、工程市场、环保市场以及企业内部入手,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我国工程管理向生态工程转变。

3.我国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的大规模建设向集约式的工程管理转变,具体体现为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不断突破。我国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部分: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行业内工程建设标准。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一方面能够规范企业工程管理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工程市场,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除了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外,我国工程管理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促进工程管理行为更加精细化,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工程管理机制更加流畅,工程设计与质量明显改善。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利用信息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虽然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工程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生态文明工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不足。

(1) 工程管理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地区间工程建设标准不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14]。这其中有政府的政绩考虑,也有不发达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的原因。

(2) 工程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应更加严格。工程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市场实际需求;有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已制定,但更新不及时;部分工程管理有总的法规和规章但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给有关法规、规章的执行带来困难和不便。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未积极履行职责,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最重要的生产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用于工程管理实际活动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管理质量,提高工程生态化水平。我国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在科学技术应用上一直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工程开工前的系统性论证不够,前期调研不充分,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大量存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4)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是工程管理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只能兼顾一面,难以投入到环境保护上。与此同时,人才的缺乏还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外工程管理团队已悄悄渗透到我国工程建设市场,而我国很多工程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建基于低成本人力资源。要想继续在这个市场里生存,我国工程管理就必须转变模式,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4.我国工程管理生态科技能力建设路径

我国工程管理现状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提高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1) 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保护利益是长远的,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的动机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生态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这就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在制定政策时,考虑政策的前瞻性、风险性、预见性、科技关联性等特点,促进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加大生态科技创新力度。在审批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多地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是生态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责任,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促进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投入。

(2) 完善法律法规,设定强制性标准,推动工程管理的生态化转型。法律法规是外部环境失灵情况下促使企业按照规则办事的手段。虽然我国在工程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很多制度和规章,但是缺乏定性标准检验企业执行力。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速制定强制性标准,并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标准进行界定,保障行业标准得到有效实施。

(3) 加大科研投入、政策支持和激励,提高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同的刺激手段对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一样。政府应运用多种手段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生态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和鼓励,如:加大企业生态科技创新减税力度,加大政策性扶持,优先发展生态科技产业等,激励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放一些传统领域给私营业者和国外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同时,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校企联盟,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

(4)加强市场培育,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加强市场培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调动企业生态投入积极性。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养成生态消费观。政府、学校、媒体等单位都可以作为市场引导者,通过加大公共平台的引导作用,强化生态消费知识宣传,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消费观。

(5)工程建设企业应当主动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企业本身。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当主动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企业应积极分析当前法律法规和外部市场环境,剖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公司生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目前,仍有很多企业认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没有认识到生态科技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对此,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工程管理观念和思维,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中,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来实施。

科研能力建设篇8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