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8篇

时间:2023-06-26 10:16:34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1

关键词:心理咨询;途径;高校德育改进

心理咨询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保密性途径。现行高校德育途径的重集体、轻个体,公开有余、保密不足,已日益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特点。此外,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上过于“批量化生产”的状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心理咨询途径及其特点

(一)心理咨询途径

心理咨询按途径或方式可分为晤谈式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专栏)宣传咨询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网上咨询。其中现场咨询和专栏咨询多是有关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常识的普及,一般不会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里主要分析晤谈式咨询。

晤谈式咨询、门诊咨询、面谈咨询等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咨询形式。心理咨询的主要特征在这个途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咨询员能就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来访者可进行充分详尽地倾诉。将自己的烦恼、焦虑、不安或困惑直接告诉咨询员。咨询员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可以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讨论、分析。和其他咨询相比,更为自然、直接,来访者更易于感受到咨询员的热情、温暖和关怀。

2.可以使咨询员对来访者进行直接的观察,有助于了解来访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态。

3.个别进行,易于保密。在这种情境中,来访者易于消除顾虑,容易谈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二)心理咨询途径的特点

除了晤谈式咨询外,心理咨询的其他途径,有时还包括团体咨询,也都非常注重以下几点。

1.个体化。正如有人指出那样,咨询教育的特点――“解决具体的个别性问题、重视个性的千差万别”。①在个体咨询的各种途径中,一般都是在一个咨询员和一个来访者之间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途径中,咨访之间信息传播的媒介不同而已。信函咨询中的传播媒介是文字,电话咨询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网上资讯的传播媒介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还可以图文并茂。而常见的晤谈式咨询则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无论是针对来访者障碍性问题的消除,还是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基本上是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对一的个别化的形式,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2.保密性。对来访者叙述的资料,在不危及别人和当事人生命与安全,以防产生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如发现来访者已患有精神病,应及时告知其家人或单位严加防范),严格保守保密。这不仅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的特色。所以各国心理咨询专家在总结心理咨询原则时,都无一例外地把“保密性原则”列在诸原则之中,国内如张人骏、张小乔、马建青等。国外把它列为咨询职业道德标准和咨询员必备的素质(或条件)之一。如美国咨询发展协会(AACD)关于咨询者伦理与义务的规定以及美国学校心理学协会(NASP)制定的职业道德守则中,都有关于对来访者保密的规定。其中AACD关于咨询者伦理与义务的规定,第二部分“咨询关系”中“对咨询关系和咨询交往中的情报要保守秘密,而这和协会成员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职责相一致。在团体咨询中,咨询者必须针对所有的团体成员的泄密,制定一个保密标准”;NASP制定的职业道德守则中“专业能力”部分“c……意识到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秘密所应持续的遵守的职责”。②甚至在有些西方国家中,在心理咨询中,为来访者提供保密已有法律保障。

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咨询工作的需要。更为主要的是它体现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保护,尤其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而人的主体性又显著高涨,隐私权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保密性所蕴涵的意义就更显得异乎寻常了。

二、高校德育途径及其不足

在通常意义上,途径与方法是相同的或至少接近的,都是指用来完成一定的任务、目的之手段。因此,人们已习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笔者认为,在德育学科中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德育途径是指通过什么渠道、方式来完成德育目标,而德育方法是指在确定了特定的渠道后,用什么办法来完成某一具体德育内容。显然,德育途径大于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决定德育方法。

对于高校德育途径。《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教政[1995]•11号)把它归纳为6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性的思想教育,党团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刘献君③阐述德育途径时,除了列举《高校德育大纲》里提到的以外,还突出强调心理咨询――咨询教育。如果再加上把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混在一起使用,那德育途径更难以枚举了。

尽管人们对高校德育途径的罗列,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不妨碍笔者在此对高校德育途径共性的“抽象、概括”。认为高校德育途径具有以下特征:

1.以集体、群体化为主,个体、个性化欠缺,未能做到“因材而育”。现行高校德育的共性教育有余,而个性教育不足。这一状况不仅体现在德育目标的整齐划一, 即由《高校德育大纲》或类似的文件统一规定,而且还体现在德育途径上以集体、群体化为主 。往往是以班、年级甚至学科同时进行为主要特征。现实中,无论是“两课”教学,还是社会实践的组织,党团工作的开展。在途径上都是“批量”式进行的,个体、个别化的“师徒式”的途径严重不足。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德育途径的需求,几乎还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应有重视。近年来,虽已开始注重德育目标与内容在纵向上宏观的“个别化”。如国家先后已颁发了《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大纲》。但对在特定阶段范围内,横向的微观上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一致的,在接受德育途径上的差别远远还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连因材施教尚在探索中,“因材而育”还未起步。

2.公开性有余,保密性严重不足。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的是高校德育途径公开化有余,而保密性严重不足。在多数情况下,不仅老师传授德育是公开进行的(往往是几十人,几百人同时进行的),而且品德的测评也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奖励和处罚也是公开进行的。奖励以开大会,举行颁奖仪式或发喜报,并到处张贴,希望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处罚也是以全校通报批评或文件,不仅要让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同学知道,还要告知其父母。而作为体现对现代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爱护的保密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

3.现行高校德育途径难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需求。现行高校德育途径的着重集体、共性教育,忽视个体、个性化教育。这种途径不仅不利于在新时期德育实现教育的目标。因为“实践证明,越是个别化的教育,对学生的理性和情感的介入,越是深刻。德育的影响力就越大”。④而且,以这种途径培养出来人才的也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因为以这种途径培养出来人才的最根本的弊端是“缺乏个性”,“大众化”“同一化”。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并将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主流需求。而“个性是创新的重要‘承重’桩基”。⑤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创造、开拓能力,不仅关涉到他们自身的命运,也与该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息息相关。所以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对人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一定要从这一高度出发,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得到落实。”⑥

三、心理咨询途径对高校德育途径变化的启迪

与高校德育途径相比,心理咨询途径就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特点。据调查,大学生肯定心理咨询的首要价值,是它途径的保密性,选择率为62.1%、排在第一位。⑦因此,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改进的启迪主要在于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在继承集体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德育途径。

(一) 转变观念,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更加重视个体化途径在德育途径中的地位

伴随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他们对自己隐私权也就更加重视起来。他们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平等地看待自己、给自己以更多理解,而且对德育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德育工作者提高保密意识。

大学生们不希望自己很多方面让别人知道,尤其当涉及自己隐私或损害自尊心方面的事情如学习上补考、处分等情况时,更希望德育工作者不要将这些事张扬出去,尽可能缩小“知情面”。这样,一方面,可以不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原因是让父母知道可能会遭到他们的责备,还有只能引起无益处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不让其他同学知道,尤其不让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同学知道。由于同学之间人际疏远与复杂,多数大学生之间是“貌合神离”,知心朋友较少。所以,多数人不想把自己的不足或隐私暴露别人面前,否则,他们会觉得以后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可以说“每个人内心世界越丰富越好,而要让别人知道得越少越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大学生面临困惑时,一方面是想急需找一个人倾诉或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却难以找到一个既能接受其倾诉,又能对倾诉的内容予以保密的对象,以免泄露出去。如上文所说,长期以来,由于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淡薄,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倾诉与帮助对象时,几乎把德育工作者排除在外。有调查显示:当问及遇到情感挫折怎么办时,选择“找朋友诉说”和“放在心理,自己解决”的都在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3以上,年级越高,选择后者的就越多,到大四已达50%以上;而选择“寻求教师和校方指导”实在是微乎其微,其中大一的也只有0.2%,⑧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只好把这些困惑、苦闷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形成各种身心不适,甚至疾病。这也是导致在大学生中,具有压抑倾向或压抑性神经症人数的平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心理咨询则因其保密性满足了大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倾诉渠道成为大学生们心灵的保护伞。

由于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特殊的上学、就业方式导致他们经受的困惑、不适就远远多于以往大学生,而他们对自身隐私权的重视程度又大大超过以前的大学生。因此,他们对具有保密性途径的教育与帮助之需求也就更加强烈。而高校德育工作者又是直接为他们提供这些教育与帮助的“主力军“。因此,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保密意识,取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快捷的帮助,显得尤为必要。

相应的,在新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个体化途径在德育诸途径中的地位。首先是确立它的独立地位。目前,人们只是认识到个体化途径的重要性。在诸途径中,它只是附属品。如《德育大纲》中把它包含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写到“有针对性做好深入细致个别思想工作”。但还未确立它的独立地位,还没有做到把它与“两课教育”及其他的途径“等量齐观”。其次是提升它在整个德育途径中的序列。

(二) 重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增加个体化德育途径

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不仅对德育目标的制定,教材的编排提出挑战,而且对德育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德育途径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对和自己个性不符合的途径反对情绪也日趋强烈。有研究表明:“同样面对批评,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最反对的是公开的批评,而乐意接受的方式是一对一私下进行的、由浅入深有层次的渐进性批评”。⑨

这也是德育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挥其作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了解个性类型的不同,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化”。

因此,我们应在继承集体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途径。因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不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也是提高德育效率,弥补集体性德育模式弱点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与以往集体途径结合在一起,各有侧重。“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个性类型学生身上,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用作不同的评价,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可按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差别、能力差异等来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再结合个体具体情况,选择比较受他们欢迎的德育途径。

注释:

①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3.

②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43.

③高等教育研究[J].1999,(4).

④鲁洁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37.

⑤杨宁.发展大学生个性教育,打通高校教育的“瓶颈”[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2).

⑥质量意识要升温 教学改革要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⑦马建青,王东莉.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心态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9).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2

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灵宝市阳店镇一中 薛小丽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 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1、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综上所述,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教师道德修养的教师。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3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 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 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 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 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 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 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 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Www.133229.Com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 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 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 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 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 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 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 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 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 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 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 、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 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 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 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 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 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 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 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 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 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 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 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 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 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 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 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 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 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 ,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 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 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 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 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 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 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 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 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 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 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 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 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 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 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 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 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 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 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 ,“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 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 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 99(12).

[2]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 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4

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论文百事通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

(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

(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

(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120一1: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

(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5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6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7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87-03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在践行公民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应该走在社会的前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效果令人并不太满意。基于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基于青年一代未来成长的客观需求,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必须加大,并且要改变以往某些单一的培养方式,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通过全面的、各方面有序互动的、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各环节前后连贯的培养体系,切实改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本文将从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等理论问题上作一些探析。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于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目前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宏宇提出的“正面引导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系统教育原则”[1];蒋国勇提出的“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层次性原则”、“方式方法上的主体性、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的原则”、“重视社会实践原则”、“遵循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整合的原则”[2];张帆提出的“学生主体原则”、“正面导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系统教育原则”、“隐性教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3]。

本文认为,在建构“原则”时应该考虑囊括四大要素:1.基本的价值理念;2.基本的行动策略;3.不可违背的底线;4.基本的专项规定。不妨依次简称为要素一、要素二、要素三、要素四。如此看来,蒋国勇的“四原则”似乎缺少了要素三;王宏宇的“三原则”和张帆的“七原则”似乎都遗漏了要素三、要素四。进一步而言,从实践上来看,以往的原则对“不可违背的底线”缺乏明确的规定。教育过程中长期倡导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为主,但如果只停留于正面的鼓励性引导,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不符合管理学上的XY理论,至少也是对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落后现象缺乏正视和干预精神,从而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造成低效活动。2013年12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某被警察抓获,他涉嫌偷盗并网上销赃,涉案一百多起,如果在其大学期间,法制观念得到强化,明确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等,那他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原则中要素三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现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应该包括四大要素――要素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导。要素二:构建学校主导、学生主体,学生教育成长相关方如家庭、社会、学校等高效互动行动体系。要素三: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章程等教育、管理、惩戒制度为底线。要素四:相关规定:(1)关于培养责任人:全体教师参与、部门协助,共创良好培育氛围;(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思政课及人文社科类课程发挥主体地位,其他课程及教育教学环节隐性渗透,全方位、无缝覆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3)从高考录取通知书发出到学生毕业的四年多的时间,行课期间与节假日相互衔接,确保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直接或间接体现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综上所述,原则可以归纳如下:(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导。(2)构建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有机整合的体系。(3)以《大学生守则》等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底线。(4)管理、服务、教学等多个部门全员参与,共同协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思政课、人文社科课程、其他课程及教育教学环节各自发挥作用;全方位、全空间、全过程中环环相扣地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杨琼提出的“换位体验法”、“情感教育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育法”、“公正团体法”[4]。这些方法较为具体,在把握社会责任感培养全局方面仍有不足,社会责任感培养涉及的要素很多,不能以单一视角进行处理,而必须引入系统思维。因此,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各种要素必须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区分为运行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杨琼更多考虑的是运行结构,对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考虑不足。从实践角度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早就规定过:“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但是又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在事实上,据抽样调查了解,很多高校的班主任制度名存实亡,效果有限;加之各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环境中既无人事权、又无财政权,让其承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确实有不少障碍。当某些德育活动需要与其他部门协同推进的时候,以辅导员个人之力,在现有制度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辅导员在德育、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执行者的角色,只有在校一级或至少在学院或部门一级才能承担其组织的责任。这就说明,以往关于责任感培养的方法,还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从体系构建的方法来说,本文认为至少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借鉴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高校也是一种管理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完整考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这里谈到的利益相关方大致有学校、家庭、社会几个方面,其中学校层面又可分为班级、院系、学生组织、教师、行政人员、学校等几个层面;家庭又可分为家长、亲戚、家族等几个方面;社会又可分为政府部门、公众、社区、用人单位几个层面。我们选取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要素,相当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提取了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等几大因素。因此,在构建时,集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指南。

(二)重点考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生命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学会爱与被爱,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层次――行为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旨在教育学生增强行为前对行为的审查和指令能力,行为中对行为的调节和监督能力,行为后对行为的评价和反省能力;第三层次――成材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成材责任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育成材意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立足于成材理想的激发、成材素质的提高和成材意志的培育;第四层次――回馈责任教育。指大学生成材后,通过其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回馈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包括回馈家庭、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和回馈自我。

(三)重点考虑各个阶段的时间因素

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在大学四年的不同年级,一个学生承担的责任既有其稳定性,也有其变动性。具体而言,在大一期间,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对新同学、新班级、新学校等各种层面的新环境的主动适应与积极互动和及时调整;大二期间,更多地是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业规划,使其更好地符合自己的主客观实际,并把深入学习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结合起来,保证自己各方面协同发展;大三期间,在继续保持以往责任的同时,作为高年级的学长,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还有示范作用,指导责任等;到了毕业年级,则要考虑在就业、升学或自己创业方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毕业论文撰写或者毕业设计阶段、实习阶段,要保证在遵守相关法纪、校纪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术道德的传承,注重规范、严谨、有序、完整地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环节。因此,构建体系时要充分纳入时间因素,根据时间的不同进行具体内容的构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目前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途径说、四途径说、五途径说等。其中三途径说有杨琼提出的“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5]。四途径说有任伟指出的“加强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优化环境氛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证”、“深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提高自我修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手段”[6];樊浩提出的 “注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重视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建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7]。五途径说有王宏宇提出的“转变观念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前提”、“德育课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根本途径”、“手段选择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关键”、“配套制度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保障”[8]。从实践来看,在美国,包含如下几种: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咨询机构、教师示范;而在英国,则通过“开设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等途径过来加强学校德育。综上,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途径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就全校而言,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以党建、团建为引领,以学生职业规划、学业促进、心理健康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文明修身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为载体,构建全方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

2.加强考核机制,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完

善。对于以往已经在进行的某些评比,应该将评比或奖惩细则进行合理化完善后向全体在校学生进行,并加强相应环节的监管与控制;特别是要对明显不适应于当前时代条件的落后管理和考核机制进行改善,使我们的培养和考核过程更加实效化,高效化。

3.借鉴霍尔三维模型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结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际,可以从空间、过程、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分别选取要素因子:“角色认知、责任认同、责任实践、评估反馈”构成“过程维度”;“心理调适、语言表达、身体行动、自我反思”构成“能力维度”;“教学情景、起居情景、生活情景、公共领域”构成“空间维度”。据此,可以构造我们研究中所需要的社会责任培养矩阵,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在过程维度中的每一个阶段与能力维度的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点aij代表着一项具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如a11表示心理调适阶段的角色认知步骤;a34表示身体行动阶段的评估反馈步骤。

图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矩阵

就当前实践而言,矩阵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地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举例来说,当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一场心理健康讲座,此后部分学生有可能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或专业基础课,但是未能通过必修进行全员覆盖,也未能在大三、大四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增高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帮扶,虽然每年都有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但是活动受益面较少,导致其心理调适能力未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通过社会培养矩阵的操作和实训,学生在角色认知、责任认同、责任实践、评估反馈的任何环节,都可以调用相应的心理调适手段,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4.借鉴管理学的相关研究,加强对指标分析和信息来源梳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精细化研究。管理学上的三重底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法律法规这种显性文本所规定的限制性条款作为底线条款,确保我们相关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是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达到既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又合情合理,合乎法规。在实践中,由于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出现过某些高校学生因不满学校管理,在网上虚构信息,表达对学校不满的例子。如果加强了网络信息行为底线的教育,这种现象就会逐步得到杜绝。而信息来源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最青睐的一些自媒体以及监管较少的百度贴吧等学生“吐槽”比较集中的一些渠道,学生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信、QQ以及微博等,在这些地方,学生的各种诉求、各种信息表达比较真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加强关注可以将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防止事态扩大。在底线条款之上,在学生现有接受能力和认知结构许可的条件下,应该通过多渠道构建适合学生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将其一一分解到相关的空间维度、过程维度和能力维度,这样,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就比较完善了。

参考文献:

[1][8]王宏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蒋国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

教研究,2004,(3).

[3]张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

2012.

[4][5]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

[6]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

学,2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