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8篇

时间:2023-07-05 15:57:0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组分享法;应用

一、分组分享法的概念

分组分享法是指,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依照一定的标准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各种学习分享活动,从而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并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叫教学模式。分组分享法完美的适应了当今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在考虑到高中生心理的前提下,培养其合作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发挥现代学生发展性和可塑性。

二、分组分享法的特点

分组分享法是一种通用的,适合运用于多学科领域的科学性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需要教师将所教学科的特点与自身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操作性。分组分享法有以下具体特点:

首先,分组分享法可以根据学科与师生自身情况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修改,形式较为灵活。就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分组分享法可以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在室内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在室外主要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体育竞技和其他娱乐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分组分享法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其全面性。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分组分想法相结合,由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体育教学或赛事转播等多媒体资料,再让学生们对其中的运动技巧和规则进行讨论学习。这种方法不但提高学习效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能有效训练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分组分享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们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学习,也可以让他们进行分组对抗,用学生们的上进心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使他们提高体育水平的同时,训练出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分组分享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和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改变自己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主要起引导作用。之后让学生通过分组交流和学习,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找到比较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塑造方面虽然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较传统的旧模式而言,在速度和成效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1.分组方法

分组分享法实施的第一步必要教学步骤就是分组,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是分组分享法教学成功的前提。分组的合理运用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一方面,各组之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保持均衡。在体育对抗与讨论中,为了保持对抗的公平性,在分组的时候应使组内的各个成员在成绩上保持互补的状态,既要有运动成绩好的学生,也应该有体质较弱的学生。这样在促进同学间合作的同时,也避免了因实力不均而打消其他同学积极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分组的人数和配置应更为合理。既然取消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僵化教学模式,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分组的时候,人员不宜过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如果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那么一组人员应保持在5-6人左右,让每个人都有分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认真的投入到篮球学习中去,而不至于偷懒。当然,具体分组人数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同学总数进行调整,分组分享法的重要优点之一就是灵活性,老师需要充分利用到这点,让分组方式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

2.认真准备

课前的精心准备是一切教学方法成功的必要前提,分组分享法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与常规的教学理念所不同的是,分组分享法需要更注重教学的内容和其中各个环节的层次性排列。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复习阶段,老师一般采用知识重点复习、经典题型讲解和课堂练习这三个步骤。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面对每个班级平均40个以上的同学,老师很难一一了解每个同学的掌握程度,从而对一些知识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特殊讲解。分组分享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复习阶段分成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老师先对之前课程中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比赛规则进行大致的回顾,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与组间以此进行讨论和检测,并互相学习彼此的记忆方法。第二步,举出一些较有争议的犯规例子,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表达对这个事件的理解,最后老师在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和更为专业的讲解。这样学生不但能更好的记住知识,还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步,进行课后总结。在课程结束前,老师应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将所有知识点串起来进行一番简洁的总结。之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发言人,让学生自己此次课堂的收获,以便让他们了解彼此小组间的差距,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进度。

此外,在准备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对自己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预测到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所会遇到的问题,以便做出充足的准备来使课堂有序的进行下去。

3.保持小组的规范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师在分组分享法的实施过程中,不但要保持小组分配上的合理,更要使小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从而有效的营造出认真、进取的学习氛围。小组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两点来实现。

首先,老师应该在每个组内选出一个临时的小组长,使其在组内能起到领导和规范其他同学的作用。这个小组长在同学中应具有一定的威望,并能够获得发言权。以此在接下来的各个学习阶段,都代表本组进行发言和组内活动组织, 从而使每个小组在其领导下成为一个集体。

其次,为了保证各个小组对老师布置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内部的和谐,每个小组成员之间都应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在分组分享法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使每个小组为获得小组利益而努力学习。这时,为了小组的进步,小组内的同学就会自觉的督促其他组内成员,从而在增加小组活力的同时,对每个组员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增强了小组的规范性。

4.有效的分享方式

分组分享法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放弃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同学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组学习和探索,从而提升分组分享的有效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同学相互作用,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分享过程,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交流作用,使学生在分组分享的同时,忘记了学习的枯燥,从而更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四、总结

祖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如今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以,随着教育学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各种适宜新课程理念环境下的科学性教学方法受到了各学科教师的广为关注。分组分享法正是其中一种新颖、全面的教学策略。教学分组法以其优秀的可塑性和包容性,被良好的运用到高中体育教育中,在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界发展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龙芳.巧用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程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王兆成,李杏琼.如何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J].广东教育,2005(1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2

关键词:分享武教学;经管类课程;高效课堂

1对分享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分享式教学:“分享”原意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与人交流时互相分享着智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人家的优处,完善自身的不良,真正的实现共同成长。所谓的分享式教学,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分享,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让自身的能力有所提高。

2高职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高职的学生与本科的相比,在最本质方面上就处于弱势,那么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等就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比较差。而且对学习还有很多的负面情趣,虽然说很多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上心,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乏味的事情则就不待见了。如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等,学生都有很浓郁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中就拿出手机来玩游戏、看阅读等等,基本不在乎教师在教什么,在目前的高职学生中,课堂玩手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而且对于玩手机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只是靠收取学生的手机来解决,基本没有太大用处,只有真正的治根才能解决这种问题。因此,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一落千丈,而教师也管不了,使其最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久而久之,更是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改革,让学习富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所以目前高职的教学进行了改善,并引进了“分享式教学”使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加强教学的效率。

3分享式教学对经管类教学效果的影响

3.1分享时学生的高度参与,使其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由于分享式教学的影响,很多的学生学会了积极主动的去交流学习、分享学习,使其在参与度与积极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说到学习,多数学生都会不太喜欢,但又不能不学,因此,想要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分享中学生的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通过分享式教学,让学生在分享某个成果时,互相碰撞思想,使其在分享中解决一些不良因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都不会一味的觉得老师教什就是什么,而是开始学生有疑虑,学生辨别,学生独立思考,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想法。最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3手机成为促进课堂分享的学习工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世界已经逐渐的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因此,手机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由于手机也越来越智能化,使其手机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化,所以,充分的把握好学生对手机的热爱,让手机成为学习工具,而不只是一项娱乐的工具。其实合理的利用好了手机的能力,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毕竟现在手机可以查阅很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间接的了解到很多,所以,利用好手机,就能很好的促进手机之间的分享式教学模式。

4经管类课程教学中分享式教学的实施

4.1教师启发。对于分享式的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探讨是最为基础的一项目标。因此,教师的启发必须建立在对课文的高度领悟和深刻理解上,多追求纵向的深入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备好课,吃透教材,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储存大量相关而又清晰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对课文的一些见解,以及赏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最后,确定4-6道可以开发学生智慧,引发学生思考兴趣,激励学生研究热情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另起炉灶,自定角度。对自定角度的学生应该大家赞赏。

比如在教授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先问到凭直觉或者感觉,初读这首词的内心感受,即这首词的风格,并和学生一起具体讨论确定了八个字:大气磅礴,热情豪放。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够写出这样诗词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根据这首词具体分析。同时展示了陆游和的词《卜算子・咏梅》,并让学生指出哪首是的,为什么?

4.2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探讨研究。研究时最好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某些资料,积极思考,多维思考,逆向思考,刮起头脑的风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这和数理化截然相反。在数理化中,思考是一件快乐的事,幸福的事,因为他们在思考中可以获得成就感。但是,语文就很少产生这种效果,比如很多学生最喜欢做的是不怎么用脑袋思考的选择题,一遇到需要认真思考和揣摩的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他们立刻愁容满面,思维僵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平时思考的太少,或者思考的成果得到肯定的太少,以至于产生思维隋性。学会探究这一环节,尝试改变这一局面,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其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让“思考’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学生积极探究后,要把思考的成果用文字及时固定下来,以备下一环节使用。他们探究成果取决于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创新的程度。

4.3成果分享。这是分享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分享的深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这话很明显的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而在学习中也一样。通过不断的分享,才能够了解别人内心的想法,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使其提高自身的成就感;还可以引发彼此的灵感,拓宽思路,点燃激情。其实,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分享使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语文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印象,每次批改完作文,然后在班上公开朗读优秀作文时,其作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难以自抑。现在学生公开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样可以获得这样的感觉。这是一种荣誉,它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思考的疲倦和无益。

4.4反馈评定。对那些进行分享了的学习成果,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评价与反馈,对于好的方面加以表扬,不好的方面让其改善,但是在这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否定学生的观点,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作品可以择优在班上宣读,也可以在班上宣传栏张贴,甚至装订成册编成文集。我们知道要想使一个人δ臣事保持长久的热情,那就不要使做这件事变得单调重复,要始终保持这件事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使追求的脚步不至于停滞不前。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3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者;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32-03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内容、以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二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1]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教育部关于国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3]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开放课程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来说,“优质+共享”是其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要素。那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对学习者来说是优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呢?首先,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反映最新、最先进的东西,那无疑会失去吸引力与生命力,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其次,提供的资源必须是丰富的,能够覆盖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与技能点。第三,资源的展现体现层次性,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弹性与张力。

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共享”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素,首先资源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教与学的需求。告诉教师怎么教、教些什么,了解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必要的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组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各类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资源与核心资源,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拓展资源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多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各环节,贯穿和支持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要求见表1。[4]

二、以应用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想在国家精品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因为只有少数课程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我校于2006年7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27位教授领衔建设27门课程,其建设目标应是申报需要的应急之策。这些课程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基本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架构。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例如课程资源量不足、缺少互动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

2008年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定位开始转变,建设目标变成“为教学服务”。当年12月立项建设了21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中要求“每门课程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经过1年多的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初具规模,很多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软件的师生互动功能在公告、答疑、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2010年4月对此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验收,“互动教学”作为重要验收指标。根据南京易学软件公司精品课程互动教学平台中的公告、答疑、作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2),有10门课程通过本次验收,其中《遗传学》、《学前教育课程论》由于师生互动次数多,效果好,获得了优秀等次,而对于师生互动次数少,或缺乏互动教学平台的课程验收不予通过。

建设目标的转向,也为我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的遴选中,我校的《植物生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物学教学论》等3门课程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立体化、互动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种目标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将精品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我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任选课程是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精品课程的应用导向为目标”建设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先后立项建设三批共49门通识课程。这49门课程在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公告、答疑、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共选修课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不谋而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践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益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从服务教师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对象的转变,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宣扬,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有学者提出精品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关注学习者,并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其次是学生登录精品课程讨论区并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次数和频率(广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深度);最后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效果要以学习者评价为主体,要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同与肯定,并让他们觉得颇有收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最终用户是学习者,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主要的是看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每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5]坚持以学习者受益为原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评价的应有之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劣”应主要看学习者是否最终受益。

2.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教育影响的作用与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自我建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者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寻找信息、组织材料,怎样进一步延伸阅读,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找出答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信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的地理空间发生了改变,由教室转移到网络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讲解、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讨论交流、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视频教学录像要引导教师改变目前采用的40~50分钟的讲授性教学,尝试使用10~20分钟为片段组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给教师提供理念、资源、方法上的借鉴和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探寻答案;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可与教师、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教授通过长期对网上课程教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访问课程讨论区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成绩优于访问次数少的学生。[6]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而作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来说,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高效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精品课程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理念,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本”。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7]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只有存在于每位学习者的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渐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2.

[5]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9.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4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把握地理学科特色,运用地图教学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填图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凭自己的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旨在抓住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教师要讲课不离图,作业布置图,测验多用图,还要常在黑板上画草图,也要求学生笔记上要有图,凡是每接受一个新地名都要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画图,添图,分析图的比例增加了,地理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

三、积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严而后道尊”在很大程度上将师生对立起来。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权威,而不是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只有营建一个宽松的、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

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们要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曾兵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原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完成新的课程目标,对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定义、分组模式及其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分组分享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否定了以往体育课程中陈旧的部分,进而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选择性地传授教学内容,并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上好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定义及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二、分组教学的依据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同一学习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可作为分组的标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若干教学过程在什么范围(量)上、按什么样的要求(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可作为分组标准;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可作为分组的标准;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可作为分组的标准等。

1 分组体系

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分组教学不外乎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大类,从中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

2 分组模式

①ABC模式

按这种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编入ABC等组。A为最高水平,依次为B组、C组乃至D组。这些分组各由若干班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学习水平可能是不同的。

②灵活分组模式

灵活分组又称灵活的内部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具有灵活变动的特点。根据学习情况,学生被编在同质的小组里学习,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回到异质的(或称混合的)小组(班级)里学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灵活分组也采用基础学程和附加学程的组织形式,是在异质的小组(班级)里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之后,进行一次测验,以了解预定的学习目标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限定的时间段里把学生分配在三种同质的学习程里。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只有与具体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生命力,这也被各个学科实践所证明。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各学科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 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将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实现学生小组内的分享、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分享的同时,实现人机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更高层次的因材施教。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6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 高等教育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WANG Yuqin, JIAO Huaji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onstruction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play high-quality resources effectiveness, requiring a high level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t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0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 年 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 5000 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可知,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1 现代教学理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1.2 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在网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协作工具等,所有数据和资源均能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将会极为丰富,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为学习者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1.3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注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整合。

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2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将课程信息化的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建设好优质信息化资源,才能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

2.1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2 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它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3 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2.4 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的应用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因而,我们应关注资源的有效应用,以提升优质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项目的规模共享效益。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2.5 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通过融入建设团队中,利用好精品共享资源,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3.1 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3.2 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

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3 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

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部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通过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3] 谢康.课程信息化: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上).

[4]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5] 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7

摘要: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一些高等学校纷纷进行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然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重评审、轻维护,功利思想严重;高职特色体现少,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推广使用力度不够,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必须转变建课观念,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运作力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建设

作者简介:刘聃,男,四川省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15-03

自200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显著增长。然而,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内涵建设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通过示范建设等项目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观念和经费等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发达地区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和优秀师资的教学方法能够共享,从而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一、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性

(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教学领域的不断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教学模式已被建构主义思潮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取代,教材则被学习资源所取代。借助于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呈现多媒体化、直观化,使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现实,无缝学习成为可能,终身学习成为趋势。为应对这种学习的需求,必须建设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优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必要将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以满足学习型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从生源情况来看,高职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可见他们并不擅长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学术性教育,应侧重于技能方面的学习,重在实践操作,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强调直观性、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便利。借助于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工艺流程简单清晰地呈现;借助于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高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脱离教材,开发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与方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资源开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更新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评审、轻维护,功利思想严重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并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然而,部分学校在建设之初对课程的定位就出现了偏差,将课程演变成为某些学校争取更多名利的项目。为了评审通过,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时匆忙上马,突击建设,想尽一切办法获得通过;而对于是否是精品,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共享,课程怎样应用,课程以后的维护怎么进行等问题思考不足;项目申报时热情高涨,一旦评审通过,热情退却,即不管不问,以至课程网站无法访问。根据相关调查,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方面,有66.67%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部级精品课程,只有19.44%的高校在教学当中经常使用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另有13.89%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课程。[1]教育部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进行了两次抽查,结果显示,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分别高达18%和14%。[2]也正是由于精品课程利用率低,教育部才要求将其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力争做到出优质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进行共享。然而,从爱课程网公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点击率来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为评审而建的功利思想。

(二)高职特色体现少,学习资源不够丰富

所谓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是精品课,然后是资源课,最后是共享课。作为高职教育的精品课,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即项目化和工学结合。项目化是指课程不以学科章节的形式开展教学,而是以项目或任务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是指高职课程离不开实训,实训内容应该紧扣职业岗位操作内容,实训场地应该是校企合作背景场所,只有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开展实训,才能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

以爱课程网公布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电子信息大类共47门课程,其中,37门是项目化课程,4门课程实训部分出现了企业工作过程场景。可以看出,虽然多数课程已经开始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还很少,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真正在企业或仿真工厂上课的课程较少。在课程的资源上,有15门课程在拓展资源上有视频或动画演示,有2门课程中有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看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优质资源过少,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的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平时上课的教案等资料反映到课程中。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使用率。

(三)推广使用力度不够,共享利用率低

精品资源共享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课程建设者和组织者。以爱课程网中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为例,抽查结果显示,47门课程中,1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过千,19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过百,其余28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为几十人。可见,课程的利用率极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的预想效果。

课程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程本身质量不高,难以吸引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资源的制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求,自然难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其次,是学校重视和管理不够,有些学校在课程被评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后,自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利用,课程成了摆设,纯粹为了评而建,而不是起提高和带动作用;再次,是缺少必要的宣传推广和商业运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尚停留在公益性项目阶段,主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起并提供一定的建设经费,学校主体组织建设。由于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信息化水平应用不高的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而在单一的行政化领导下,课程资源建设缺少必要的商业化运作和竞争,对社会力量的吸引和利用也不够,因此,课程的利用率难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建课观念,加强课程管理

首先,是建课观念的转变。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要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正确的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建设的过程锻炼教师队伍,与同类学校去竞争评比,可以了解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学生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更容易突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吸引学生学习,学习的效率也更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令其知识面更广,能力越强。对学校而言,精品资源共享的建设和利用,会带动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促进教学的不断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代表的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优质教学的反映,也是对外宣传学校的窗口,既为学习型社会做贡献,又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做贡献。

其次,是加强课程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申报做出了详细要求,与之前的精品课程相比,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要有全程的视频录像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难度也更大,需要完成平台的搭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制作、全程教学录像的拍摄与制作等很多工作,单凭几个教师或教研室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课程的建设,只有举全校之力反复打磨才能出“精品”。学校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工程,采取相应的措施,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给予足够的经费,并出台激励建设的办法。只有在学校的管理顺畅,教师愿意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出“精品”课程。依托信息技术,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评审之后的维护显得尤其重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不为一时的评审通过,而是一个长期共享使用资源的过程,在资源上要不断地更新,要有教师在线进行答疑,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学校应重视课程的后期维护管理,配套维护的经费和人员,并对课程共享利用率进行监督。对于评审之后使用率不高的课程,应及时督促整改,而对于经整改后使用率仍然不高的课程,应取消其称号。

(二)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使用者大多数是高职学生,因此,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应该花大力气进行课程设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计,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课程。课程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尽量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的直观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交互性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参与讨论,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要使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督促学生学习,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唯有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敢于创新,别出心裁,才有可能成为转变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典范,成为真正的精品资源。[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不仅需要完成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资源,还需要考虑课程学习的延伸和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要,要开发拓展资源,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提高学习的效果。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直观,在呈现方式上,可以是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而不仅仅限于文本、PPT的形式,多媒体的利用是为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学习资源的开发应以知识点,而不是以章节或项目进行,要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有学者提出,学生学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其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的效率就会下降。以知识点开发资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最有效的学习突破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同一内容模块下的知识点应该是关联的、连续的和结构化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习内容和知识的零碎和杂乱,而且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全貌,从而更好地理解模块化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此外,资源制作时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工作背景融入到资源制作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乃至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场景,感受职业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虚拟仿真软件,以供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训。

(三)加强课程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运作力度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就是规范,不论哪位老师去上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都应参照建设好的课程来做,要形成一个相对的标准,统一进度;也可以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网络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提供资源,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是进行组织管理和网上答疑。对学生而言,丰富的网上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激发其对课程的热爱与学习。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政策,如对老师的网上教学和答疑进行工作量的认定,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学分进行认定等,以鼓励教师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

校外更大范围的应用则要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要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社会力量,以商业化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资源共建,分享成果的利润,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商业运营模式能够促使资源开发和课程管理更加规范,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商业运作团队能够更专注于课程推广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并在利益分配协调制度的基础上,使合作各方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高校教师可以专心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得到合理回报的前提下,将自己的优势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通过教学资源的方式进行分享;信息技术

企业则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在共享平台技术、网站制作等方面,推出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分享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技术与工作场景。只有多方参与共建,形成有竞争的市场,才能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并使其获得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53-57.

[2]柏伟,何小松.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0):94-95.

[3]郑旭东,陈琳,陈耀华,等.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8-8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篇8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