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效农业技术8篇

时间:2023-06-04 08:38:42

高效农业技术

高效农业技术篇1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5.01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也在不断进步,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对现有农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质量,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由国家来进行统一部署的,对于其所需要的技术、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也均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存在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有限,渠道不畅通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在发达国家,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的经费占据整个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但我国却小于0.2%。通过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因为推广经费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所以几乎无法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与试验推广。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队伍不稳定。近年来,招聘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非农岗位,没有进入对口单位进行工作,而其职位被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农技推广队伍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并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果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将会出现农技推广人才的断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慢。农技人员由于工作任务较重,普遍存在缺少时间学习和开拓创新精神,对更好地指导和推广农业技术带来一定影响。

1.4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

认识不到位。有的在合作社中以“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够。有的只为了享受优惠政策,仅有合作的架子,没有合作的内容;合作社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低下;运作服务机制有待提升。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限于直接性的生产过程服务,对提高生产效益、扩大产品销售及提供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只存于表面。

2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

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对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要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切实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完善考评制度。建立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考核的评价体系,并加大考评奖罚力度,奖优罚劣,让考评机制成为推动工作一种动力;创新分配机制。要打破“大锅饭”、平均分的分配制度,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机制,按业绩实际大小,适当拉开档次,并通过采用新的分配体制,来全面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2.2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构建多渠道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不断增强对农业技术经费投入的力度,主要包括物质、人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需要有效结合信息化媒介,不断增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构建多渠道推广体系。

2.3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实行择优用人制度。要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工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讲座、科技宣传、技术咨询,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通讯设备来进行网上传授。

2.4完善合作社经营服务机制,提高其服务能力

完善统一服务机制,提升合作社生存能力。需要通过开展统一采购种子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业投入品供给、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品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提升合作社的服务力和带动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增强合作社支撑力。对于发展较快、管理规范的合作社,需要主动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新思想、新理念,以此来不断增强合作理念,促进技术开发,提高营销水平,增强内部管理。

2.5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资市场

加强对农资经营商的准入资格审核的力度,并通过技术培训会的开展,全面提高农资商经营素质;有效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增强植保技术服务工作;综合考虑农民对科学选择农资产品的需求,积极组织农户参观农资试验现场会,并使其到试验田实地查看使用效果和对比效果;农业执法部门应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对农资市场开展定期、不定期抽查,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违法销售的检查,提高农资经营单位的合法经营意识,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对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如果条件允许,还要进行新技术的培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确保技术推广的效率和实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胜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160.

高效农业技术篇2

关键词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 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 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 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 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2]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高效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6

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节水建设在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

由于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结合了当今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技术,并以先进的科技配套设做为辅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新疆地区传统的老式的农业用水方式与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

1.2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式发挥的作用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地区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通过膜下滴灌建立起的节约型种植模式,解除了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束缚,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与生产潜力优势,如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作业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灌溉劳动生产率,使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种植结构得到创新,最终实现新疆地区农田灌溉现代化。

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基于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目前,新疆农业主要靠水利灌溉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作业方式,因各方面重要性的显著体现,受到当地农民的接受和认可,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与推广。

2.1 灌区建设方面

农业节水是灌区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根据新疆目前拥有的大小河流是以及河川径流总量,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提供了应用基础。在灌区建设上,全疆农业总灌溉面积增长近6.5倍,各种配套渠系建筑物如水闸、排水渠均有所增加,鉴于此,大大提高了渠系利用系数。

2.2 水资源利用方面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随着农业需水量和自然生态总缺水量的不断增加的利用现状,以及当地工业化建设与人居、自然环境的需求情况,农业节水建设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农、果作物种类普及性方面

2.3.1 农作物

新疆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葡萄、果树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打瓜等所有特色经济作物。近几年,阜康市、沙湾县、博乐市等地开始了小麦、玉米滴灌试验示范的规模化管理与规划,滴灌技术适应灌溉农作物种类不断扩大。

2.3.2 果树

一些果树发展区如干旱的吐鲁番地区,基于其水资源紧缺、种植作物主要为葡萄、灌溉水平较低等特点,实施并进行了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成龄葡萄的灌溉定额由地面沟灌的1300m3左右降至800m3左右,在保证果品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节水效果也非常显著。

3 新疆农业节水技术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3.1 以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为主导的技术模式分析

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棉花生产中具有很强的节水增产效果,可有效缓解投资资金短缺或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新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它主要是将传统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技术进行的一种有机结合,在配合高密栽培、水肥耦合等农艺技术的同时,用新方式延伸和细化以往的传统地膜栽培技术的另一种节水形式,实现了棉花单产产量的提高。

3.2 规模化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分析

新疆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昌吉州的木垒、吉木萨尔县,阿勒泰的吉木乃县,哈密的巴里坤、伊吾县等广泛采用这种形式。基于新疆地区天气和地形优势的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压喷灌运行成本低廉,节约用水量高达30%左右,成本核算后,每667m2可节约50~60元的费用。

高效农业技术篇4

关键词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困境;技术;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83-02

Study 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YAN Xuan-mei 1 ZHANG Xiao-ling 2 LEI Jin-xia 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s,SAAS,Taiyuan Shanxi 030006; 2 Sh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Abstract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y decides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ome exten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heat,water and soi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lemma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furthermore it build a technology system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which taking efficient farming,reduction and resource technology as the core.It established technology pattern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local condition to achieve e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sources;efficient utilization;dilemma;technology;Shanxi Province

1 山西省农业资源基础特征

1.1 气候资源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4~14 ℃之间,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趋势。年日照时数在2 200~3 000 h之间,作物生长期间(日温≥0 ℃)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 840~2 200 MJ/m2・年;作物活跃生长期(日温≥10 ℃)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 300~l 800 MJ/m2・年。全省各地太阳年总辐射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最高地区年辐射总量达605.1 kJ/cm2。

1.2 土地资源

山西地貌复杂,土地类型多样。2012年全省耕地面积为405.09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11 hm2,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6%,宜开耕的荒地很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全省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均耕地较少,而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耕地较多。

1.3 水资源

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13》,2011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24.3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6.65亿m3,地下水资源量94.95亿m3。全省地区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是运城市,最少的地区是朔州市;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地区是晋城市,为600.74 m3,最少的地区是太原市,为130.33 m3。

1.4 农业废弃物资源

农业废弃物资源具有显著的资源化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据调查,2012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生产量达1 680.89万t。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9.30万、0.93万t,占全国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1.68%、1.43%,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山西省确定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2 山西省农业资源利用的多维困境分析

2.1 光能利用率较低,种植结构单一

据资料分析,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为5%~6%,我国北方高产区的光能利用率已达2.5%。山西省与全国各地太阳辐射总量相比,仅次于青海、自治区、宁夏、甘肃、新疆,属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区范围。但种植结构单一,耕作制度简单,设施栽培较少,光能利用率较低。仅以种植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来论,山西省南部作物光能利用率为1.07%,北部光能利用率为0.31%~0.43%,光能利用提升的潜力巨大(图1)。

2.2 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承载量加重

从图2可知,1980―2012年山西省耕地面积整体呈锐减趋势,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耕地承载量不断加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 hm2减少到2012年的0.11 hm2,而1 hm2耕地承载人口由6人增加到9人(山西统计年鉴1980―2013)。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但质量差,耕地生产能力低,粮食单产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东西部干旱、侵蚀严重,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2.3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346.03 m3,低于国际500 m3的缺水标准(图3);1979―2012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基本呈平缓下降趋势。区域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计算,山西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目前仅为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计,约浪费水量3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2.4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山西省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总体不超过50%,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全省农作物秸秆中,作为生活能源利用的有684.81万t,作为生产用能的有111.98万t,二者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7.4%。畜禽粪便利用率低,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铬等物质长期过量累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约占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50%以上[1-2]。

3 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1 高效种养技术

3.1.1 立体种植技术。山西省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步,有效积温与无霜期对大多数作物相对有余,发展立体种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全省适宜推广以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牧草、绿肥、果树、中药材等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为主的立体高效种植技术,重点发展以麦为主的棉、油、菜、瓜、豆、薯等复合群体组合,以玉米为主的麦、菜、豆、薯、食用菌等间套组合。如:春小麦复播大白菜、萝卜等;玉米套马铃薯、甜瓜、红芸豆,水果玉米回茬秋菜、玉米间作南瓜;西瓜套甘蓝,核桃套谷子、大豆等;果园套种麦、药、豆、薯、花生、瓜、绿肥、牧草等。

3.1.2 立体种养技术。山西省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9.7%、40.3%、40%,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形成林、果、草、粮、畜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循环利用的多元结构。立体种养重点推广“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林草+生态养殖”“农作物+水产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如山西阳城一带发展桑叶养蚕和桑园养鸡循环立体养殖项目,形成“桑―蚕―鸡”循环立体养殖生态农业;山西左权麻田镇西安村在莲菜地中养殖鸭、鱼类,形成菜―鸭―鱼农基鱼塘生态模式等[3-4]。

3.1.3 庭院立体种养技术。庭院立体种养是以农户庭院为基础单元,实施立体种养。山西农户庭院面积较大,适宜发展农村庭院立体农业,重点发展以蔬菜、果树、食用菌、养殖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农业。随着农家乐、观光农业的发展,种、养、加立体配置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形成“庭院休闲观光+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

3.2 减量化技术

3.2.1 节水技术。山西省主要采用以下旱作节水技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以秸秆、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以机械化旱作和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以集雨补灌为重点的高效种植技术,以平衡施肥和抗旱保水剂应用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以抗旱品种繁育推广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技术,以农田整治、输水节水和田间节水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 节农资技术。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生产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使用数量和次数,达到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的目的。如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测土配方技术重点搞好氮、磷、钾肥的合理匹配,防止盲目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有限肥料的利用率等。

3.3 资源化技术

3.3.1 畜禽粪便利用技术。一是畜禽粪便能源化技术。山西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沼气-绿色果菜”的能源生态工程,典型技术模式有:“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五个一”工程能源生态模式、“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二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分为堆肥化技术和复合肥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堆肥法。山西受水热条件的限制,不适宜沤肥还田,用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三是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山西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主要运用于鸡粪和猪粪的加工。鸡粪经干燥后可适量代替部分精饲料饲喂畜禽。猪粪使用氧化池处理,混合液喂猪,解决粪污环境问题,提高畜禽粪便作为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养殖业收入。

3.3.2 农林枝条秸秆再利用技术。一是农林枝条秸秆肥料化技术。山西水肥条件差,应重点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小麦秸秆覆盖可采取休闲麦田旋耕覆盖、休闲麦田粉碎覆盖、人工播种旋耕覆盖、旋耕播种机旋耕复播覆盖、播种搂播种旋耕复播覆盖和复播田硬茬播种粉碎覆盖等模式;玉米秸秆覆盖可采取半耕整杆半覆盖、全耕整杆半覆盖、免耕整杆半覆盖、秸秆地膜二元单覆盖、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等模式,秸秆翻压还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杆翻压、秸杆粉碎翻压等模式。二是农林枝条秸秆饲料化技术。枝条秸秆饲料化技术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复合处理法。枝条秸秆通过粉碎、压块、膨化等处理的物理法和通过氨化、酸化、氧化剂等处理的化学法,大大改善了秸秆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是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三是农林枝条秸秆能源化、原料化技术。山西省重点发展以小麦秸秆、棉花杆等农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固体废弃物为原料,代替木柴、液化气的“秸秆煤炭”加工技术,以解决做饭、取暖、洗澡等生活用能的问题。同时发展秸秆深加工技术,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建材、人造丝、糠醛、木糖醇和生物油等,提高农林枝条秸秆的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李彦,贾曦,孙明,等.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0455-10456.

[2] 徐春燕,周光玉,丁丽,等.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技术[J].饲料与饲养,2008(12):14-15.

高效农业技术篇5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

节水灌溉是指依照当地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降水或少量水资源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并取得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最核心的是减少在灌溉作物途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

一、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地表水资源开始出现匮乏,北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了16%,且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19个省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不仅是地表水资源出现短缺,我国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出现短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用水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已经出现匮乏现象,所以,国家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上个世纪相比,全国的用水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开始保持稳定,制约了南方的用水量呈现上升现象,北方的水资源在国家的控制下已发挥到最佳利用状态。

(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高效节水灌溉是工作者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将当地水资源进行最高效的利用灌溉,以此来节约水资源,并且获取农业的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农业用水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和在运输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水、水资源蒸发以及作物灌溉时所损耗的水,将水用到实处,做到不浪费,高效率的效果。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必须抓紧对农业的发展,因此,每年的农业用水量是所有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80%。目前我国虽然有节水意识,但是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很低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节水灌溉的利用率高达60%-70%,而我国对该方面的利用率仅只有25%-40%左右,且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完全不成熟,覆盖的地方也不多。

传统的灌溉方式中,每年1hm2耕地将会用9000m3,比西方国家高出四千多立方,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农业在不断地发展,且农业的用水量本身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因为旱灾而导致庄稼减产收益下降的事件发生。2000年的旱灾所带来的损失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据统计,该年的粮食因旱灾减少了600亿KG,在粮食的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为13%,经济作物也损失了五百多亿元。由此可见,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常见问题

其一农业节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就目前我国的缺水状况来说,一些地方使用了不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不能根治缺水问题,农业用水量照样还会上升。一些农民为了预防旱灾,提高作物产量,在作物周边挖井,并且就农民而言,井越多水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越有益,完全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就该情况建立完善的节水体系,让节水灌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从宏观上对农业用水进行控制。

其二相关部门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建立河网水系,方便农民对作物的节水灌溉。在对农田进行规划时,必须依照当地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使灌溉模式起到最佳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减少灌溉的成本。建设节水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建设节水工程的资金大部分是由国家补助,也有农民筹资建设。就中国目前的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国家的补助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关部门应向国家提出该问题,并提出建立相关体制的意见。

其三在对农作物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前,首先应考虑在当地条件下所选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否合适。如在选用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技术时,应首先考虑该片区的产量效益高低,对于产量低的片区,应加强对该产区的资金投入,将片面式灌溉方式改为主体式灌溉,对该产区的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升。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一)适合北方的节水灌溉技术

微灌的节水技术对于北方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微灌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水以微小的流量流进作物的根部,以达到浇灌作物的作用。该项节水灌溉技术比较适合北方的干旱天气,并且微灌技术能很好的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程度,因为微灌技术针对的是作物的根部,所以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在北方地区还适合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用专用机器抽取井水,再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入农田,此做法减少了水在运输途中被增发的风险,且此技术目前在北方地区被盛行推广。

同时,对于干燥的北方地区,还适合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坐水种。坐水种又称注水灌溉法,该技术是为了满足种子的保质发芽和保苗育水而将一定量的水注入泥土中。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大部分作物在发芽时缺水而死亡,这是令普遍农民棘手的问题,而该项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此节水灌溉技术简单易操作,且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

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所以,在北方地区可采用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来说,既浪费水资源,又是灌水不均的罪魁祸首,还造成对农田的破坏。该技术便是针对平原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平原地区的农田进行稍微改造,就可以在该作物区实行沟灌或隔沟灌。该技术操作也简单,并且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适合南方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是喷灌技术,喷灌技术简而言之是一个喷灌机,将水以雨滴的形式喷洒到农作物上,使农作物得以吸收水分。该项技术是最简单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于南方所有农作物,并且该技术成本低,对水资源的损耗较小。

南方地区大多为季节性缺水,应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步行式灌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操作程序,是用机器进行操作,且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有灌溉用水的基本设备便可以开始灌溉。此项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很适用。

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在南方地区最常见的灌溉方式为沟渠灌溉,而该方式非常浪费水资源,水在沟渠流动的时候,大部分水都会渗透地下。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用混凝土等形成沟渠的保护层,有效缓解了沟渠渗透问题。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的需水程度以及该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设立的。所以,在选择灌溉技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技术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效农业技术篇6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对策

我国新疆东部农业灌溉用水量是最多的,在总体水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需要实施农业中的节水灌溉技术,这样可以减少我国新疆东部用水紧张和工农业用水之间的供需矛盾。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管理方法,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来合理、科学地运用水资源。

一、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就是通过最小的用水量来达到最大的产量,在节水灌溉中包括在灌溉中的节水措施以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其他措施。

2、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新疆东部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喷灌、滴灌、低压管灌、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等等,首先是喷灌,通过运用管道把压水传到需要灌溉的区域,再利用喷头把水分散成小水滴,让这些水充分地洒入到田地中,在对田地间的作物进行灌溉。其次是是滴灌,滴灌是运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大概约为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者滴头将水送入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这种方法适合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或者温室大棚中,在一些比较缺水的地方也可以对大田作物进行灌溉。运用滴灌不仅可以节水、节肥、生工,还能保持土壤中的结构,改善品质和增产增效,同时也能够控制湿度和温度。第三是低压灌溉,通过利用管道将水直接在田间进行灌溉,这样在输送的过程中减少水资源出现蒸发和漏水的现象。采用低压软管输水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水资源,还能节省物力、人力。最后是节水型地面灌溉,在一些比较平整的田间,不断的改进灌水畦的规格,让灌溉的区域更加地均匀,这样来达到节水的目的。由于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水不够均匀,蒸发量也比较大,地面中的土壤也比较容易形成板层。

二、农业节水灌溉中存在的不足

1、节水灌溉的灌溉技术水平不高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灌溉水的利用率整体都比较低,和发展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技术方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喷灌技术中,由于喷头和一些其他设备的型号和规格都比较小,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没有较强的耐久性,在灌溉中喷灌的也不是特别的均匀,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导致了喷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次是滴灌技术,滴灌的系统造价比较高。由于一些杂质、矿物质的沉淀会造成毛管滴头堵塞,对滴灌的均匀度也不能够更好的保证,这些都是目前大面积运用和推广滴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滴灌中也存在着相应的优点,但是,由于滴头的流道较小,滴头易于堵塞,而且滴灌灌水量相对比较小,这样长期以来就容易造成盐分积累等问题。

2、节水灌溉中的投入不到位

由于在节水灌溉中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满足节水灌溉的需要。农民的经济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度,没有较高的资金投入能力,国家和相关的地方部门的补助也不是很多。

3、农户的节水意识不够

在农业的灌溉中很多都是采用的以电计量,由于水价比较低,一些农户没有较强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观念,也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缺乏将带来的严重性,这就会造成农户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出现了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状况。

三、加强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1、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在农业方面进行节水灌溉,就需要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也进行改进,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研究各种新的技术设备,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让节水灌溉技术持续发展。

2、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民的经济有限,收入不高,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来筹集节水灌溉资金,让节水灌溉技术更好的运用。

3、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

为了让节水灌溉技术更好地被应用,就需要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让农户意识到水资源的有限和紧缺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让农户知道节水灌溉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农户也不断地树立节水意识,来促进节水灌溉更好的实施。

结束语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系统、长期的任务,将传统的灌溉技术向现代灌溉技术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在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中的节水意识,不断研究新的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让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大庆,姜红.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7).

高效农业技术篇7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62

新疆地区具有降雨量少、空气湿度差的气候特点。通过对相关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疆地区在年降水量不足的环境下,水分蒸发量明显要高于降水量,这种难以均衡的水量比使得新疆地区的水资源更加珍贵。因此新疆地区迫切需要优化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结构,推动其长远发展。

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的现状

在新疆地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第1阶段,该阶段属于渠道防渗漏阶段,农田节水工作的实现主要通过建设渠道防渗工程。进入90年代末期之后,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进入第2大阶段,该阶段属于喷灌技术节水阶段,主要通过移动式或固定式喷灌设施的推广应用来实现农田节水工作。进入到21世纪之后,开始进入第3阶段,该阶段以膜下滴灌为主要节水方式,农田节水工作的实现主要按照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有效供水。

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6年,新疆地区的农业高效节水面积约达到123万hm2。其中西甜瓜约3万hm2、加工番茄约4万hm2、小麦10万hm2、打瓜11万hm2、玉米约18万hm2、棉花70万hm2,其余16万hm2为其它作物。灌溉作物也由以往过于单一的棉花发展成为多种林果、粮食及经济作物。目前,新疆农业以膜下滴灌为高效节水的技术主体,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应用价值,更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做到在农业建设中创建节能环保型社会,促进新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业的发展实力。

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高效节水工作是1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其应用技术不仅融入了现代科学发展中的新型技术,更在优化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功能更加全面、性能更加强大的新设施。例如:在新疆昌吉市农业高效节水工作的试点区域内,已经将机械化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释放大量劳动力,减轻农业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更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实力,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农业高产及高效目标。

节水灌溉能够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灌溉效能及肥料利用率。新疆农业灌溉中采用的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在与以往的地面灌溉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膜下滴灌的节约水量将会达到1200~1800m3/hm2,节水量趋近40%,在统一区域范围内的肥料使用量可以下降30%,这对农业生产来说大有裨益。

节约费用支出。高效节水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产生区域的经济实力,增加农业生产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优化转变,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只要上升7%左右,就能最大化地节约40%左右的费用支出,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其节约费用还可以上升到50%~60%,这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工作不仅是水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它比以往的地面灌溉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及应用优势。

推动新疆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仅能够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向现代化指标靠近,更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实力,加快现代化发展节奏。高效节水技术中的膜下滴灌能够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转变农业种植形式,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规范化及市场化建设,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产能及农业发展动能,充分激发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使农业产品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长远发展,从而确保粮食生产更加安全、可靠。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节约水资源及提高灌溉效率2个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棉花施肥及打药过程中,运用新型的膜下滴灌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使以往的人工生产操作转变为机械为主的现代化生产形式,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灌溉效率,更能进一步推动新疆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及优化发展。

3 总结

为了促进高效节水技术的长远发展,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实力,新疆地区应当进一步确认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完善与新疆地区农业发展需求相协调的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结合新疆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降水特点,为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创造有力条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使农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高效农业技术篇8

关键词:技术服务 产业关联 农业园区 人力资本 高校

高校作为一个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基地,拥有着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实践,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农业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本,其载体就是高校及其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经过专业化培训,可以通过系统的研究对于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农业高校具有互补的专业化知识,不同知识的融合及交流,加速了新知识产生。农业高校在技术转移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实中高校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问题,如何寻求一套合理的以高校为依托的推广模式对不断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1 高校农技服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应用性问题

农业高校往往存在“农、科、教”相互独立的现象,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高校科研组织内部多数按专业设置、分工过细、缺少综合功能,这使农业技术缺乏交差与互补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用性较差。一些科研部门为获得拨款或经费,将能否通过鉴定看得太重,常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问题。农业高校过于重视研究项目的鉴定、评奖,轻视成果的推广转化,使许多有良好产业前景的科研成果被当作样品、展品仅供参观。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成熟度不高,导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科研成果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更多地偏重种植业,对其他行业研究开发不够,更多地偏重产品产中技术,而忽视了产前产后的技术研究等。

1.2风险与利益问题

农业技术转化尚未建立合理的风险转移机制。诸如转化效益、技术是否先进、管理手段是否有效、市场需求不确定等因素,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极大的风险。在承载着较高风险的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要得以顺利转化,必须通过技术市场才能有效实现,完善的技术市场必须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

1.3资金问题

现阶段,农业高校普遍缺乏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为例,该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时期,它既不是有科研经费的技术研究阶段。也不是技术的商品化阶段,由谁来投资进行产品的中试就成为一个资金问题。相反,近年来,有些地区或机构又限定农业科研事业费,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往往引向搞钱求生存,这严重影响农业科研开发的健康发展。

2 高校技术服务的模式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配备一套合理的推广体系对于高校参与农业技术服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选择了适当的推广体系,技术服务的主体行为才是高效率的。以高校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得以稳健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以讨论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以期为发展并完善以高校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相关建议。根据“技术溢出效应”理论,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通常被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人力资源流动、竞争与示范和前后关联效应。其实,高校技术服务也是一个技术溢出的过程,根据其作用机制,本文将高校技术服务体系划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园区示范”模式和“产业关联”模式。

2.1“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或选派人员等途径,扶持农村以发展农业技术的人力资源,比如,“科技大篷车”,这种形式就是将各种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农村去,通过科技讲座与技术培训使农业生产者真正掌握技术。此外,“送科技下乡”也是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的形式之一,十多年来,南农大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为该县进行综合开发服务,累计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以人力培育与流动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模式。培养并补充了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力资源,提高了农村的技术水平。该模式对于技术提供者而言不存在明显的风险与利益问题。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应用性不高的现象可能继续存在。此外,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与高校的自身投入,在资金的可持续性与推动技术进步的实际效果方面不容乐观。

2.2“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某项或多项农业技术为核心。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以实现技术溢出,主要形式包括“生产科技示范区”、“科学试验示范基地”等,该模式使农业生产者将技术和生产资料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技术的使用效率,通过示范等途径,增加了技术溢出。高校主要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如蔬菜的栽培技术、禽类的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等。

南农大在灌云的“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就是该模式的具体形式之一。通过技术服务,灌云县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棉花“150工程”被特批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该模式在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种双向的技术交流模式,使农户和专家之间形成了沟通,进而使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有利于农户在使用技术方面遇到特定问题时进行后续研究,同时,高校可以及时地提供技术服务,使得技术被更有效地推广。但在现实中,园区示范效应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而且。示范园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卖门票”维持经营,经济效益并不可观。

2.3“产业关联”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与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来实现农业技术服务,高校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某个特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如蔬菜产业,不仅帮助农户解决如何栽培等技术问题,还向农户提供关于蔬菜加工、销售、市场定位和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等信息。这样的“一揽子技术”推广模式,具有一定外部效应,当在高校扶持下的产业初具规模和市场效益时,那些技术追随者,也会采用这种技术或者加入这个产业,产业就会进入下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该模式通过高校与某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使得技术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较强,通过市场化运作,技术服务的资金也较为充足,但是,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成果定价难等诸多问题,由技术本身带来的收益不确定。

3 高等学校农业技术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在技术应用性方面,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的技术应用性相对较弱,园区示范模式和产业关联模式的技术应用程度较高,但是,园区示范模式技术应用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在风险与利益方面,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几乎不存在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与利益问题,园区示范模式中的技术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明确了产权关系,成果转化的风险较低、利益较合理。对于产业关联模式的高校技术研发者而言,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较高,由技术带来的收益不确定;在资金方面,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和园区示范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与高校的投入,资金供给可能会出现瓶颈,而产业关联模式由于市场化运作,资金相对充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