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型农业的发展8篇

时间:2023-07-17 09:49:17

新型农业的发展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4年我省全面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调整与转型,全省有1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次被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成为我省农民培训工作的新亮点。为全面掌握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湖北省农广校组织相关单位共6人,深入到14家重点农业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专题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查看培训台账及培训管理档案、深入培训基地现场、农户访问察看等形式展开调研。总体来看,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比较顺利,培训特点突出,示范效果显著。本人作为调研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提出几点思考。

1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实施集团化、名牌化、科技化三大战略,是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基础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一年来,我省农业企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个平台已完成各类农业产业岗位培训10004人,占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计划任务的95%。企业老总们普遍认为,2014年我省首次将重点农业企业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深受企业及员工欢迎。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企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主要特点

2.1生源较容易组织,农民参训热情高

农业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学员对象一般年龄偏轻,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农民希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进入企业打工挣工资,企业新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技能涨工资,对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迫切,参训热情较高。这样,企业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中,生源组织较为容易,学员招录和组织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

2.2培训岗位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

各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岗位与本企业优势产业、产品结合紧密。全省24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开办了18个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其中农产品加工岗位培训人数达325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任务的31%。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有独到鲜明的产业岗位特色,这些培训内容和专业岗位代表着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开展农业特色岗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实用型人才支撑,而且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2.3培训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培训质量较好

农业企业实践教学设施齐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中普遍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讲课与现场指导紧密结合,大多数企业承担的是专业服务型和专业技能型的培训,他们采取3-4天讲课、3天实际操作,或半天讲课、半天实操的方法开展培训,让学员学有理论、看有基地、实践有实物,培训质量比较高。

2.4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农民见效快

农业企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新招进的农民工;另一类是就近招收的农民学员,经过相关技能培训后择优录用,实现就近培训,就地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事实证明,这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热情。不少企业新进员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后不同程度的涨了工资。据不完全统计,重点农业企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吸纳农民工3600多人。

3农业企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主要经验

3.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调查表明,稻花香、神丹、福娃、德炎、三杰、金秋等许多企业领导高层都十分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绝大多数企业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专班,并指定专人负责;大多数企业专门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添置了课桌、课椅、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指派专人负责抓好此项工作,成立培训中心,通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层层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3.2培训形式多样化

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居住分散难以组织的特点,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办班进村、指导入户、示范入园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如丹江口蔡家渡果园场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组织办班,在果园场有影响力的区域,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在其他区域,采取龙头企业+柑橘服务中心+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老河口春雨专业合作社根据重要生产环节将课堂搬到村部,将实践移到田间地头,采取上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课,下午分别深入到农户田间指导,白天授课,晚上播放科技片,农忙季节晚上授课等方式,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3.3严格培训程序与操作

大多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省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三堂课”制度,严格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和验收。神丹公司在每次开班前一周向阳光办递交开班申请,市农业局阳光办和财政局农财科组成三人以上的工作小组,在开班时上好“第一节课”,现场学员点名、核实学员身份、讲解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意义;培训结束上好结班考试课,进一步核实学员实考人数、统计学员考试成绩、调查学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好“三堂课”,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时间和质量,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落到了实处。

4问题与建议

4.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条件有限,有的企业和合作社专业特定或单一,培训时间与农事季节难以结合,项目实施进展较缓慢。有的企业培训工作不实,在培训环节、培训时间上存在缩水问题。(2)部分企业领导重视不够。个别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认识还不高,重视不够,思路不够清晰;有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政策、规程掌握不透、运用不活。(3)档案建立和培训台账不够规范。部分企业存在培训资料不完整、教学计划、考试考核材料不齐全和台账记录信息不够规范等问题。(4)极少数企业与农业部门协调不够,不能主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监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4.2若干建议

(1)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模。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是今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此,今后在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基地数量和培训规模,使其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训产业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采取自下而上的程序对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基地开展认定。要充分征求基层农业主管部门意见,对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认定要做到确保国家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相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培训基地。(3)对少数领导不重视,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匮乏,难以承载农民培训的重任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适当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Z].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新型农业 优势 发展前景

新中国建立最初,中国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借助中国农业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的不断摸索与积累,在伴随新中国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中国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形势。

一、新型农业的概念与种类

(1)新型农业的概念

新型农业现代化以实现优质粮食的高产作为发展前提,主要标志就是达到绿色生态安全与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化的高程度。在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而技术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都实现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

(2)新型农业的种类

新型农业的种类丰富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无土农业、特色农业、包装农业、彩色农业、精准农业、知识农业、观光农业与外向型农业等种类。

举例来说:无土农业指的的是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水作为溶剂,然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加以配置不同的营养物,成为不同配方可供植物生长的营养液。这种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高产、优质一高校的生产。

由此,可看出中国新型农业主要是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的效益。

二、新型农业的优势

新型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其将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在建设可续农业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等方面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关于新型农业的优势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农业对自然条件实现充分的利用,挖掘了其生产的潜力;

2. 新型农业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 新型农业在发展中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提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总之,新型农业大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此外,农村经济结构也取得了明显的优化,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也明显的得到提升与改进。

三、中国农业现状

(1)中国农业所存的问题

农业作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成为人们的生存之本。是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和条件。农业作为国民基础也切实关系到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中国农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处理中国农业问题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以便有效的解决当前中国农业所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进行稳定和完善,以最终确保粮食的安全;

2.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增加投入。

四、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立体高效性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国这个大人口国家队粮食食品等的需求。通过时间差与空间差等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2.超级型农业的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等手段培育出农产品。

3.快速型农业的发展,是为了加大生产效益。

4.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的发展,这是走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结论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广大农民同胞在不断的积累与创新中寻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途径。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同样以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欢迎。当前,在中国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生产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而新型农业也应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张士刚、周玉婷.《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05期

[2]王东京.《我看农民增收》[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04期

[3]卫元影.《论如何促进新型农业发展》.《吉林农业》2010年10期

[4]黄世怀.《试论我国农业科技运行机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2年01期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3

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指出:“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这是党的领导人第一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在未来较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以前的高速发展变为现在的中高速发展,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的一种经济发展常态。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到21世纪初的这10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旧状态来说的。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当前的人口优势消失,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等;三是产能过剩、地下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外部风险等逐步瓦解;四是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步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处于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一系列挑战。在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肩负着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适应目前的新常态背景,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32可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规模适度经营的、物质装备条件较好的、具有较好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把商品生产和交换作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在当前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环境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比过去更加强调科技支撑、竞争力提升、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面临三大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农业的强大;中国想要变得更美离不开农村变得更美;中国要富强,农民也必须富强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的广泛发展也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前景,有调查报告显示:“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稳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3]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大量的转移,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传统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把握方向、创新思路、乘势而上、有效作为,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不断发力,争取实现新突破。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障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仅面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所遇到的问题,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往往较大、对市场变化的依赖程度也较强、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等原因,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障碍,这些障碍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的整体投入不足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必然放缓,导致对农业的整体投入水平也会相应减少。农业的发展要受到来自市场和自身的双重风险,自我积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政府投入的不足必然会给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现在正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国宏观的经济环境导致对农业的投入不足,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变数。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也相对较小,可供使用的固定资产相对缺乏,办公、经营场所大多数也都是靠租赁的方式取得的,导致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较低,没有办法取得太多的贷款,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利用资金相对短缺。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里拥有的相对最具有价值的固定资产,但是这些固定资产却很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极大地削弱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融资和贷款的能力。目前,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他们发展很快,但是由于他们的准入门槛比较高,给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也造成了困难。不仅如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主要用在公路等普惠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所需首位专业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还较少,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由于资金缺乏,更不可能用于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

(二)土地流转不畅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土地来进行生产活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对土地进行合理、高效的流转。但是当前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对农民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一部分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其次,由于缺乏相关的租地用地政策,对农民的鼓励措施不够等原因,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法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供应;最后,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往往是补偿给了土地承包者而没有补偿给租地农民,导致农民并没有得到粮食补贴的实际优惠。这些因素都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到土地流转不畅的制约。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也没有做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并不高。租金也成为了一个长期的限制性因素,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长期承担较高的土地租金,并且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土地租金也面临着不断上升的局面,高额的土地租金也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他们的规模化经营。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滞后

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力度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仅仅需要单纯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服务,还需要在生产前、生产后提供全方面的综合服务,需要专业化、多样化、市场化的服务与之相适应。但是当前国家能够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多还停留在针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方面的推广,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较少,服务的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的范围十分有限,也缺乏相关的政府政策支持,经营方面的服务业内容相对缺乏,导致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都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需求。除此之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公益性服务发展也相对滞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组织还出现了盈利化的倾向。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数量也不足,而且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也不均匀,城乡之间的机构数量也相差巨大,无法满足农业的需求。而且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中的人才也相对缺乏,部分机构的运营经费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产品的经营销售情况也影响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经营规模。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相比,虽然在土地的经营规模上相对较大,但是依然面临着农产品销售状况不好的问题。农业合作社的销售情况虽然相对家庭农场较好,但是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薄弱,农业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虽然高些,但是生产成本也比较高,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经营效益不高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自身来看,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人才缺乏。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人员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技能,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较弱,需要大量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其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着经营规模太小,经营效益不高的问题。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当中都存在着这种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再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运行也并不规范,存在着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些农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实力不足,与农户的联结不稳定。各种各样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存在,经营规模过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是农民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内这种局面很难改变。虽然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困境,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组织化与规模化。

三、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需要各级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有了良好政策的支持就会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其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快落实政策,确保他们能够尽快在人才、土地、税收方面获得实质性的优惠。在财政支持上,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更多的投入,包括采取补偿、补息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手中可以利用的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提高他们市场销售的渠道,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多种措施吸收广泛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建设上来。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各种优惠。政府还要采取措施推动农村中小金融行业的发展,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能够充分获得农村金融资源的支持,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农村村镇银行,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广泛开展多种金融业务,健全多元化、多层次、深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信用贷款的方式进行创新,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采用多种形式的担保形式,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准入门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进行规范,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农业规模化经营能够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包括降低贷款的利息,对贷款进行贴息、为参加农业保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当补贴等方式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成本。完善多种形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使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享受到政策保险,同时还要对保险的利息进行适当贴补,提高理赔的服务水平,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获得切实的优惠。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正在大量向城镇转移,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鼓励农民将土地流传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加快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使农村产权制度的权利和责任清晰化起来,使得农民改变原有观念,愿意对手里的土地进行流转;二是要创新土地流转的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遵循平等、协商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获得足够的土地,适度进行规模化经营;三是要增加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使农民不再为土地流转以后的生活产生担忧,从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以后,要继续加强监督与管理,做好土地承包后期的保障与支持工作。对于失地农民,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地流转仅仅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农民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经营合作模式,包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也能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样合作的方式也减少了租金,避免了租赁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首先要有专门进行公共基础服务的相关机构,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化服务,构建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灵活性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便捷的服务。要大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政府在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同时,也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增加生产资料的供给水平,提升技术服务,做好产品售后服务等多个层面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还要规范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帮扶,从而达到优化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环境的目标。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生产经营的推广与服务工作。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要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最后还要不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农业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物流平台的建设和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加强生产经营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农业农村农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还要改善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服务过程,瞄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紧跟市场步伐,同时还要加强产品流通的网络建设,建立物流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提高服务水平。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4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一直较为薄弱,这对粮食的产量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从整体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灌区的主体作用,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灌区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6

一、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需培养现代知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1、高素质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发展农业现代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掌握。然而,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习惯,阻碍了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和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新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认可。因此,在此进程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就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制约其他素质发展,而这个基本素质的基础则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管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都需要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农民必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措施,最终都是由农民来完成它。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与否。

3、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是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其最终结果是要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民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规避市场风险,使农村生产力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需提高农民素质

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依然不高。在很大一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高龄人口,而大部分中青年劳动力则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甚至出现后退的趋势。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和优质劳动力外流已成为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文化素质水平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必然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也直接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障碍,难以承担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

2、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不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能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农民心理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守旧。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农民在心理素质和观念上存在一些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障碍。

4、高科技农村人才外流。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出“高龄化”、“低质化”,甚至“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样,由于农村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使得田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的荒田荒地;其次,由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农民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真正做到公平教育。其次,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为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

2、注重技能培训,推广现代科技。

现今,要充分利用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村居民学校等为民服务机构,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吸引农村科技人才回归农业生产。

要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更要吸引农村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以吸引外流的务工农民以及其他农村科技人才回归,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要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

由于农村生产资源的差异,我们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当地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5、加强领导,设立人才建设机制。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 农村;经营主体;农业科技;需求;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1.4;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8-02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and Its Demand for Science-Technology

ZHANG Yang ZHENG Shu-feng ZHU Jia-bao

(Cotton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suggestions of the re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nd service mod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were proposed.The requirement characteristics,service carrier and service mod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for science-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rural area;business entities;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demand;socialized service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深化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要求,以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由此将催生新型农民、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因此,在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必将对科技提出新的需求。

1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经营方式在经过“一大二公”的“大呼隆”体制下的艰难摸索之后,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这使得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更加紧密,劳动与收益的关系更加直接,将广大农户投资投劳、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效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可以防止困难农户因出卖土地而丧失衣食之源。实践证明,这种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解决了农民自身的温饱问题,也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加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严重的“空壳化”和“服务缺位”问题,使得单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暴露出以下4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与国内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土地种植面积狭小与农业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三是农业科技利用能力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要求较高的矛盾;四是低水平投入与可持续持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种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化大潮的推力下,使得我国农业经营者出现了新的分化。除了有些农户举家迁入城市而成为非农户以外,主要有4种类型,即传统承包经营户、专业化种养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等。这种非农化农户的增长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加速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的形成。到2011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1 520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8%,其中江苏等发达地区土地流转面积甚至超过了30%,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经营性种植耕地面积超过3.33 hm2的种养大户有276万户。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速较快,农机的总动力达到了10亿kW,耕、种、收整体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其中对小麦、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进行机械化耕、种、收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90%以上[2]。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趋势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多种形式经济合作的发展,从而实现在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上进行专业合作或全方位的综合性合作。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经营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发展力。据2011年统计,经过登记的合作社数量达到6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达到11万家,与此相关的职业经纪人数量也超过了600万人。综上所述,一个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构成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形成,并沿着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3]。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点及其对科技的需求

虽然农业经营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其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特点却愈来愈明晰,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才可以解决城市化及土地流转过程中涌现出的农业隐性失业、农民整体收入较低、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规模化既是指生产经营的规模,同时也反映资金技术的规模;既要求劳动的密集,又要求资金的密集和技术的密集。

没有技术的密集,规模化的水平难以提高,产品的档次难以提升,经营效益也难以保证。规模化不仅对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对技术的载体和服务方式也有相应的要求,而且要求技术的配套与集成、技术的标准化建构和技术服务的社会化普及[4]。

专业化不仅指专业化生产和销售,还包括专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是实现经营上水平、产品上档次、管理上层次的必由之路。专业化对科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求更为迫切,对科技的精细化和标准化要求更为能动。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大幅度提高科学化、标准化的种养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5]。

社会化具有2个层面的含义:第1种含义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指的是生产过程中把某些个人的行动变为社会行动,主要体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泛参与方面;第2种含义是农产品的社会化,指的是农户种养的农产品通过交换来供应社会,而不仅是自给自足。农户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克服小规模经营和生产的缺陷,从而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化就是解决“能力不及”情况下“专业化帮助”的问题。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使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建立在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从而加速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6]。而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农村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以及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这种服务往往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村入户只有通过社会化服务这个载体,才能做到经常化、专业化。只有通过在开放体系下的社会化服务,才能不断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3 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的科技服务,仍以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的公益和专业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为主,科研教学等社会组织也在试验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贡献。但总体看来,现行的农技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的强烈渴望和巨大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经营主体对科技需求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完善和调整科技创新模式和科技服务模式[7]。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巨大需求;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社会化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服务新模式,使科学技术更便利、更迅捷、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经济。

4 参考文献

[1]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

[2] 沈玉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4,326.

[3] 黄祖辉,陈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6.

[4] 赵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N].农村金融时报,2013-08-12(3).

[5] 陈彬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载体[J].农村经营管理,2007(9):119-121.

新型农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人才需求方向;对策分析

中D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08-04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n China

Duan Haimi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epening division of agriculture,which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the demand on the land transfer of farmers,land "three power division"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new entities will enter the “fast track”.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s on various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ncluding specialized households,family farms,farmers' cooperatives,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guarantee operation of the main stages,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is the "master switch" to break the development dilemma.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Land circulation; Talent demand direc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着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日前,中央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三权分置”的原则予以了明确框定,这是在中国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农地改革的深化提供指引,为未来的农业发展谋篇布局打下制度基础,成为土地合法有序流转的又一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人才”。因此培养适合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1.1 国家政策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现代农业是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有效途径。党的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今年中央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养职业农民队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实践已经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1.2 农民的客观需求要求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全国大约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了省级党委或政府有关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文件,绝大部分市、县都有相应的推进土地流转的举措,一些地区还有专门的奖励扶持措施,到目前为止,以县级土地流转市场(中心)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基本形成体系。全国有1亿多农户,每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外务工,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强烈需求。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农村职业分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种田能手队伍,他们需要种植规模达到一定限度后才能获得和外出务工或经商相接近的收入水平,客观上产生了转入土地的强烈需求。截至2012年底,全国通过各种方式流转土地0.18亿hm2,占全部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1.5%,其中安徽省耕地规模经营比重已占25.2%。

1.3 农业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导致土地流转的加快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规模小,土地经营零碎化。2亿多分散的小农户,户均0.59hm2,且被分成近10块,种植3种以上作物,导致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很小,耕种土地的效率很低;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很低。虽然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接近70%,但真正留在农村又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有调查表明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占50%以上;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据报道,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使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因此,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分别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成。例如到2015年,浙江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预计将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50%以上,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5%以上,农业生产作业主要环节基本实现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

1.4 农地的“三权分置”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农地流转问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首要难题,推动农地改革的经济目的是解决耕作者的权利保障、调动和保持耕作者的积极性。2016年8月30日,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三权分置”的原则予以了明确框定,一是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必须牢牢坚持;二是要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剥夺和限制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承包权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凭身份无偿获得,成员承包权是财产权,受物权保护;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三权分置”的农地制度安排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地分离,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基础。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

2.1 专业大户的发展趋势 专业大户是由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户转化而来,一般楦鞲鲂姓村的种田能手演化而来。专业大户以一个家庭为核心、多个农户共同合作生产,规模比一般的家庭农户大,通过单一成品的规模化生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由于专业大户经营的土地有较大规模,所以其比较重视农业科技,专业化水平较高。例如安徽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全国种粮大户徐淙祥,在安徽省农科院玉米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多次刷新全省夏玉米单产纪录。2016年10月12日,通过实打验收,其经营的玉米高产田块产量达15 837kg/hm2。但由于专业大户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要求连片土地共同生产,参与的农户还较少,以后的发展规模还有待扩大,其科学技术掌握程度、内部管理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以农耕土地资源较多的单个家庭为主,相比一般农户而言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能够获得机械化生产应用方便等规模化经营的好处。对家庭农场的生产与经营,农场主有完全自主性,农产品生产完全自由,而不需局限于某一种产品,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比专业大户强。以后的发展趋向于改变经验主义,采取更加完善的专业化种植方式,管理更加规范,捕捉市场的信息的能力会更强,农场管理更加智能化。

2.3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农民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实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有平等自主的参与商讨决策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一般经营的是同一种类型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自行组织和处理,也是一种专业化的模式。比单个农户相比具有规模经营优势,可以与商家进行谈判,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作为一个农业联合组织,农业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有利于机械化整地、播种、收割以及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合作社一般具有各种成套的农机设备,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作效率。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农户进入、退出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农业合作社打出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2.4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趋势 农业龙头企业是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带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等经营形式的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农产品加工生产和营销,但其生产经营较为规模化,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是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能够为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来我提高我国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加工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2.5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组织主体多种,可能是政府部门、私人企业或农民创办,包括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他们对农业生产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多,专业能力较强,可以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产品购销、储藏运输等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现在的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数量偏少,组织中掌握农业生产专业知识的人才数量少,导致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相伴随而出现的产物,其对产业的支撑使用将日益凸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3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1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3.1.1 土地流转的困难使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较长的缓冲时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自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个家庭有独立的土地使用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流转的困难,阻碍了新型主体发挥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使其发展速度减慢。虽然国家颁布了“三权分置”等利好政策,但农户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农民收入来源较少等原因,农民真正领悟落实下去还需要较长时间,农业完全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还需要较长的缓冲时间。

3.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个体之间缺乏一套适宜的合作模式,承担的风险加大 农业土地流转价格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从而很有可能导致价格不合理而提高成本或减少收益。从运行机制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之间缺乏一套规范的共同发展的约定或联盟。从土地的流转、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销售整个过程当中,目前的情况为几乎不存在长期合作机制,每个利益主体都根据市场情况决策买卖,如此一来,当市场朝不利于本主体利益的方向发展时,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加。所以,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定一套详细的运作方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相互信任,形成长期合作、风险共担的局面。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形成不完善期的应对策略

3.2.1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初期应积极扶持,使其快速发展 在当今家庭农户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前提下,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化发展较缓慢,农民对转让土地普遍存在着观望态度。对此应对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扶持,促进这些新型主体的快速成长。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在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根本前提下,根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演进过程,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将农业生产要素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动,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好、更快地形成和发展。

3.2.2 新型经营主体的加快成长期,应对其进行监督引导,促使其科学发展 在家庭农户日益衰退的时期,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日益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意识到应与龙头企业合作,但是合作意愿不是很强,而且一般是口头契约关系为主。在这个时期农业龙头企业还不是主导主体,此时应加强政策引导,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形成产业链条,使从事农业产业的效益日益提高。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而“浑水摸鱼”,使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偏离了其正常发展轨道,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3 新型经营主体的成熟期,应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水平 当农业新型主体逐渐发展起来时,应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培育更多的大型龙头企业,为更好地实现农产品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大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3.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所需的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3.3.1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农业部种植业司在2014年对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调查显示,全国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经营耕地面积0.09亿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这些种粮大户的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还要继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和知识化。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例如美国的农场主大都需要职业培训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农场主的人际沟通能力、演讲推介能力、产品设计和营销能力都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和指导者,要求他们既懂农科专业知识,又会经营管理。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农科人才是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高等农业教育也要顺势而为,培养大批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者以及能够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毕业生是应用型农业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地方农业高校实现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3.3.2 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自我扬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农科大学生选择实体经济作为人生发展的起点,这与我国的国情以及当代农科大学生的人生定位、禀性特点相符合,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看来,我国仍会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但土地流转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我国商品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业新型主体日益成为农业中的支撑力量,在我国的粮食增产、食品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13年3月28日,总理来到江苏常熟市古里镇田娘家庭农场考察,农场负责人提出“种田离不开农民,但更需要新型人才来做当家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成立于2005年的安徽省滁州市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去年实现销售额1 600万元,社员收入5~8万元。虽然办得红红火火,合作社负责人却不无担忧地说:“我只有初中文化,大部分社员文化程度也不高,下一步如何继续带领农民致富?”所以,高校培养的农科人才要更多的成长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者或者技术支持者,以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从这些方面考虑,农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需求方向进行重新构建,自我扬弃,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切实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3.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探索 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在培养新型农业主体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环境下,怎样使应用型农科大学生适应新形势,在学校学得过硬的本领,使他们快速成长为新世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创办者和经营者,迫切需要应用型农业高校的农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广泛调研,P者认为重点考虑以下5点:一是培养目标要和高校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二是在农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掌握新型经营主体所需的各项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能够出色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任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三是针对改革方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和管理能力教学;四是砥砺品行,完善自我,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继续发挥应用型高校培养农科人才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套集成,以适应发展中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农科人才的新要求;五是坚持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保持紧密联系,建立长期的协作服务关系,这样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也让农科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孟奕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5):69-76.

[2]王庆功,王丙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其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6,38(2):44-54.

[3]江维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北方园艺,2016(02):205-2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