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7-27 09:28:44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一、课堂教学情境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意义

1.课堂教学情境的含义

所谓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而创设的师生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情感氛围。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

数学一直是学生的一块心病,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函数和变量,都是学生们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能够活跃数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

3.有利于帮助老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数学的复杂和抽象的原因,使得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这样会使得老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追求形式、东施效颦的现象

在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过于形式化,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情境,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缺乏实际生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2.存在过于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生活实践进行的情境教学,但是有的教师认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都以情境教学为主,过于情境化,从而造成对重要知识点的忽视和遗忘。

3.存在教师对优化课堂情境教学的排斥现象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出现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比较随性的现象,因此许多老师认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因为情境课堂而浪费时间,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下降,对此持比较排斥的态度。

三、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

1.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选择的数学教学情境的题材和活动要科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源于生活,根据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二是要具有实践性,有实践经验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2.坚持探究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生活与实践、盲目情境化等等,因此要持探究的原则来对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发展性原则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在新的时期内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发展和探究,应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新需求,比如讨论操作式情境、设疑式情境等等,继续发展和优化生活与实践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得到优化,基于生活,基于实践,让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模式有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2

在爱心学校中,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自己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迈进。爱心学校是在长期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在德育模式、素质教育途径和载体上的创新,它在弥补了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是大学生经历风雨、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其育人模式值得探索、研究及挖掘。

一、构建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践育人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哲学基础。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符合人的社会化规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使既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使社会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将所有人的知识、道德、行为等等纳入规范的社会生活体系。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接受和反应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光是课堂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而无法让他们真正反应出来。大学作为现实社会的小缩影,它不仅仅只是作为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它还须培养大学生对课堂上所接受的学习在社会上有所反应,大学就应当发挥其基本而又特殊的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其次,符合大学育人规律,有利于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实践育人的实质是通过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具体做起,从细微做起,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这样的育人模式贴近了大学生、贴近了生活,更贴近了实际。第三,符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单一的课堂填鸭式培养模式容易让大学生远离大学,远离预期效果,而通过生动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修正偏离、进行思索,在实践中进行了自我教育中,形成正确牢固的观念,增强其自觉自省、自强自律的优秀品格。第四,符合推行素质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代大学精神和功能。坚持青春梦想、知行并重,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要求。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知识涵养,有利于健全性格和人格,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

二、构建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措施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现今大部分实践育人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的问题;从组织安排上看,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缺乏规范化的问题;从保障上来看,存在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的问题;从实践基地来看,存在实践基地缺乏和不固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重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投身社会、认识社会和造福社会的品质。

以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为例,自办学以来,它始终秉持着“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的办学理念,将课堂与实践联动,达到育人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以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到实践教学中,提升课堂效果,服务社会中去。它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重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投身社会、认识社会和造福社会的品质。要想真正实现这些,那么一下几点措施很重要:

(一)建立与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仅仅靠某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需要的就是各职能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在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实践育人理念,确保实践育人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并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和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实践育人体系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形成职业素质、培育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涵盖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劳动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考核评价体系旨在确保各项实践落到实处,并通过对育人效果的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使实践育人体系不断完善。

(二)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基地建设

大学要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强化对课堂与实践联动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它可以使课堂知识有效、创新、综合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是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尝试的基础。大学应该重点建设一批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优质实践基地,积极推进与社区、中小学、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教育合作。鼓励大学生挖掘新实践基地,激励大学生进郊区、进山区、进老区,在“三区”中创建一批有针对、有实效的实践基地,拓展课堂与实践联动下实践教学育人的舞台,深化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意义。

(三)开拓实践教学育人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网络发展的带动下,课堂与实践联动的载体得到了立体式的扩展,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育人从线下逐步转向了线上。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大学生可以在天气不利、交通通达性差等情况下,进行视频教学、网上答疑等实践活动。通过网络的传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将得到社会过多的关注,在全面展示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扩大了大学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影响力,提升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自我价值。

(四)提高爱心学校队伍实践育人能力

高校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现状,针对优劣,制订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践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践队伍。要配齐优秀专业教师对各个爱心学校队伍的指导,使爱心学校的实践活动专业化、科学化。注重加强爱心学校校长和教员的师德建设,使实践队伍成员真正做到爱心奉献,乐于助人,力争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实践育人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觉性和责任心,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达到与能力提升同样的高度。

(五)保障资金投入,完善考评制度

实践教学育人模式,需要资金的保障,特别是实践课堂的道具、优质师资的配备、实践成果的激励等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要将实践教学育人模式深入开展,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鼓励。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完整、恰当的评价体系,强化导向、激励和调节功能。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实践育人的成效,保证实践育人的方向,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加以调整,促进实践育人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制定了详细的实践学分考评办法,形成了以实践学分为基本评价依据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既考评学生参与实践的频度,又考评学生参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高校应当通过学生毕业就业率,学生的问卷调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获得各种荣誉的数量等指标,对实践育人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核发现和弥补不足,以使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完善。

三、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积极成效

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历经十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而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五分之一。在课堂和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是积极有效的,以上师大爱心学校为例,总结其成绩成效是惊人的。

(一)服务范围面广,社会影响力大

今年恰逢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开办二十一周年,在这二十一年里,约有6万名大学生担任过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约为18万人次,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服务范围由原来的十个区举办十所爱心学校到后来覆盖上海所有区县,至今在江苏、浙江、山东、新疆、甘肃等省市举办了爱心学校,甚至还延伸至港澳以及海外地区。上师大爱心学校的办学点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市区延展到郊县,从沿海发展到内陆,从国内延伸到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形成“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上师大的爱心学校不仅服务范围面广,社会影响力更大。二十一年来,各媒体报道师大的爱心学校的各类活动不计其数,学院家长写来的表扬信也是一摞一摞,街道居委领导也对教员们赞不绝口。是什么力量让师大的爱心学校一办办了二十一年,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与实践联动下所学会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一种呼唤“爱心、关心、热心”的责任感。

(二)坚持双向模式,提高学生能力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高校政治理论课 课堂实践教学 新模式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内涵

把握和判定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将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完全理解为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校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我认为是片面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它既可以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既可以在校内开展,又可以在校外开展;既可以说,又可以做。概括起来,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其中,课堂实践教学处在第一层次,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续和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则是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受到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实践教学目前很难开展,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多样又易于组织的课堂实践教学,在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1]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五位一体”新模式

所谓政治理论课堂实践教学“五位一体”模式,即通过课堂上的读书报告、调研汇报、自主讲解、小组讨论、对抗辩论等实践形式,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方面――“读、写、做、讲、辩”统一起来,融为一体,以强调教学互动,提升教育目标,适应自主学习要求,增强教学效果。(如下图)

“五位一体”模式示意图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应用

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政治理论课为例,来说明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应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本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我将它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即专题讲解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和知识串讲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共十个计划学时,可再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是:经典导读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心得交流模块、时事研讨模块、课程总结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大体上分别对应于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相应功能:读、做、讲、辩、写。下面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具体说明。

(一)经典导读模块

每门政治理论课程都有自己的经典文献,阅读这些经典文献、掌握经典作家对相关问题的直接论述,是学习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式。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阅读一定的经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看,比教师对相关理论的单纯讲解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也更利于学生掌握和接受。然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经典著作数量巨大,学生缺少相关的理论背景,以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保证,自己学习经典原著事实上存在很大困难,这些情况决定了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方式――导读,即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程关联程度较紧密、内容和篇幅适当的著作,并将著作原文在开学之初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提前进行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对经典文本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然后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导读讲解。这样,学员对经典原著的理解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学期我选择的经典著作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篇著作内容很广泛,但并不艰深,我选择了关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香港问题的章节,通过前期的阅读准备,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保留下来,等待老师导读讲解。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经典著作存在着一种既期盼又畏惧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接受经典著作的熏陶,臣服于经典著作的权威力量,但往往又畏惧经典原著的艰深难懂。另一方面通过经典导读,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原著的内容,消除对经典原著的畏惧心理,体会经典原著的理论魅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思维水平,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模块

案例是指可以引入课堂并对之进行分析的典型案件或事例。案例既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例,又可以是虚拟的艺术典型。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常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同样卓有成效。在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生动的理解,而且可以鼓励学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我选择的教学案例是电影《走近》。该片首次把同志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精练地涵盖的一生,把其性格特点、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的思想和艰辛的探索过程概括得非常精彩。很多学生反映看完电影后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走近了伟人的信仰,也走近了自己的信仰。在案例分析模块中,我并不告诉学生任何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对案例的欣赏、分析和思考中,学生们直观地把握了理论与人物、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生动联系。

(三)心得交流模块

这里的心得交流,特指学生的读书心得交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读过一些书,虽然不同的人所读书籍的内容和多少各不相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些书仅止于读过而已,书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高思想表达能力,我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心得交流模块”,即让学生梳理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写出心得体会,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从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读书心得交流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块非常感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发言十分踊跃积极,虽然难免存在表述欠准确、逻辑欠严密、语言欠流畅等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均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

心得交流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读书心得交流可以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激发对所读书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交流可以融洽学生集体的氛围,和谐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促进整个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成和增强。

(四)时事研讨模块

政治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政治理论教学的生命和灵魂,让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社会热点,及时把握学生关于上述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加强政治理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设置“时事研讨模块”,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交锋,不仅可以加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辨别理论是非、站稳政治立场的能力,同时,通过观点碰撞和理论交锋,还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和掌握辩论技巧的能力。

在本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我选择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事论题,这些论题中,既有关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又有关于当前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还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在这六个论题中,每个论题又分为大体对立的两个方面,让学生抽取其中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样,抽到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同学,自动形成相互对立的两方,经过充分准备写出辩论稿,交由老师指导修改,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内,由双方进行公开辩论。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时事研讨有序而热烈,当台上学生刚刚发言完毕,台下学生就争相发言,或赞成或反对,或激烈或平缓,这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对“时事研讨模块”的欢迎程度。

(五)课程总结模块

课程总结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回顾与验收。通过课程总结,学生可以获知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课程总结可以由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上,将与课程总结有关的问题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总结报告。

作为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个例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上述模块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根据各学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4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5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实新课堂;课堂文化;建设措施

教育应面向未来,课堂文化建设也应具有发展的眼光。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发展的阶段。重庆市先后提出了“减负十条”“提质十条”以及建设“卓越课堂”的文化呼唤,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具有石新路小学文化特色的课堂建设之路。

一、实新课堂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实新课堂的概念

一个学校的课堂一定是基于它的学校文化。实新课堂是基于石新路小学“崇实立新”的学校文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打造“真实、朴实、扎实”的高效课堂。实新课堂让学生拥有会学的能力,学到扎实的知识,培养创新的意识,使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身心健康、个性和谐的个体。实新课堂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实”和“三新”。“实”主要是指通过实际问题,基于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实际效果,即“实际、实践、实效”。“新”则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新变化,教师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用新的方式学习,进而师生能获得新发现、新成长、新进步。[1]

(二)实新课堂的理论基础

1.生命教育哲学生命哲学家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体验性和创造性。正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郭诗乐曾经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2]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其次,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最后,坚持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3]。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人本主义学习观更是强调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不可分割,应该彼此融合[4]。“实新课堂”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力求培养会创新有思想的学生。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学习[6]。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真实的,因而他们就更具有学习兴趣和动机,更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更能够张扬人的个性。

二、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

1.课堂文化的概念课堂文化,就字面理解是课堂中存在的文化,是在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下产生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7]。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活动包括环境中所传达的所有价值观,它同时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影响[8]。总体来说,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课堂氛围和人的精神气象,并且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2.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根据课堂文化的概念,我们认为,“实新课堂文化”是石新路小学在课堂中倡导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鼓励教师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角色,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实新课堂文化”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和专注意识的“五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为价值导向的。通过“实新课堂文化”的建设,我们希望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技能、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的发展过程;希望教师能发现学生所具有的内在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实新”课堂中快乐地成长、不断地发展。3.实新课堂文化的内涵明确了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后,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关于实新课堂文化的内涵特征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全校教师的描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校教师对有效课堂核心内涵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三实”与“三新”。“实新课堂”的“三实”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实际问题,基于操作实践,达到实际效果,即“实际、实践、实效”。“实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教学主体的实际也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实际。“实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着眼于过程,注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效”着眼于教学效果:学懂、会学、能应用,是指通过实际问题、基于实践操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实新课堂”的“三新”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新思维,教学过程要有新方式,得到更多的新收获。“新思维”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新教学思维与学生的新学习思维。“新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不断地创新,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新发现”则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所采用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方面的新收获。

三、实新课堂文化的建设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树立实新课堂的价值追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主阵地,如何将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根据现代教学论和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出了“实”与“新”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全校教师与专家一起反复论证实新课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环节,确定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重点展示,实新结合”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其后,在多次讨论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新课堂要完成“从讲堂到学堂、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思维、从紧张到轻松、从单反到多反”的教学方式变革。明确了教学理念之后,老师们就开始探索实新课堂的教学环节。我们分成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学组,围绕着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实新课堂中“实”与“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环节、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开放式探讨,初步构建了基于实新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然后每组推荐一人上课实践,最后再与教师和专家对话、研讨,进一步体会、明确“导课定向、激情引趣—尝试学习、多种方式—点拨提炼,应用升华—思考内化,领悟成长”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反复研讨,不停追问,如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可不可以省略掉一些环节?环节之间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哪个环节实现了从讲堂到学堂的彻底转变?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等等。在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不断追问中,共同探索和内化着实新课堂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对实新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开展读书论坛,内化实新课堂文化

学习是思想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航标。为了加强老师们对实新课堂的理解,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在暑假,我们推荐并指导老师积极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特别推荐阅读了《我的教育理想》《爱与智慧》《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等书籍,结合理论阅读,让每个老师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和追求,并围绕三个主题开展小组研讨:高效课堂特征———我理想的课堂状态,课堂教学新理念———我的教学理想,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我能为实现理想的课堂状态做些什么。在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请全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新课堂文化”进行自我解读和相互交流。通过读书论坛,教师们明确了实新课堂的“新”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角色要“新”:从“前台”到“后台”定位;其次,教学内容要“新”:从教材本位到学生本位;最后,学习方式要“新”:从“他主”向“自主”发展。教师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通过读书论坛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在实新课堂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创新思维及优秀的品质”这一育人目标,为此,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开始思考如何建设“实新课堂文化”的问题,就这一选题申报并获准了今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老师们真实、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行动来探究实新课堂文化建设方略,深化老师们对实新课堂文化追求的理解,丰富老师们建设实新课堂文化的实践行为。

(三)创设民主、信任、宽容的教学环境,建立基本的课堂价值导向

课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追求与引领、教师的文化自觉,以致形成课堂文化的生命力[8]。因此教师怎么样能锻造优秀的课堂文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念问题。由于前期我们对实新课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讨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在建设实新课堂文化时,老师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实新课堂的价值取向,开始了自觉的课堂文化建设实践。例如,在区进修学院课改评价小组,我校的一节推门数学课上,一个学生给汇报学生提问为什么是A而不是B,小组展示了思维的推理过程,老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认为还可有另外的理解。在实新课堂上,“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吗”已成为老师们课堂常用的提问语句,这些语言,营造了一种民主、信任和宽容的教学心理氛围;这些教学语言背后,不光培养着学生的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还为学生指引着科学、公正、开放、多元的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认为实新课堂就是要创造让学生感觉到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大胆实践、勇于探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的价值,让教师发现、相信、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四)建立“问题导向”的校本教研机制,让教师演绎课堂文化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教研机制,以课题为载体,教师团队设立小课题开展研究。“问题导向”一方面是指选题的问题导向。在实新课堂文化的教研中,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困惑。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是指教研方式上的追问、辨析。教研会上,教师们常常就实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问题进行多次追问和讨论。我校的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培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使得“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合作性实践成为可能。因此我校要求各个研究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学习交流会,分享教学及学习的体会;要求讨论、撰写实施计划,收集整理案例,建立专业成长记录等。教师团队研究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践行实新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演绎课堂文化,形成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五)完善课程体系,更好地彰显实新课堂文化

现在我校正在积极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彰显实新课堂文化。例如,如何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力、学习习惯、创新意识、良好的个性特点,如何建设有实新课堂理念的校本课程等。我校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习惯养成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科学校本课程和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我们希望通过将课堂与课外、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让课堂文化得以顺利培育和创生。实新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对于实新课堂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只要抓住“实”与“新”这个核心,只要真正做到把讲堂变学堂,由学会到会学,我校的实新课堂就会提升品质,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宋开亮,徐光燕等.基于新课改的实新课堂理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7(32),21-25.

[2]郭诗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208-209.

[4]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27(1):90-93.

[5]钟志贤,徐建洪.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157):17-19.

[6]吴楠.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7(4):69-70.

[7]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2):56-59.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1][2]以及“学”与“用”脱钩现象。缺少“学用结合”实践环节的学生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瓶颈”。[3]针对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离散、覆盖面不广、学生受益面不大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建设“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同时,对外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产生了理想的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包涵三方面要素:实践教学目标要素,即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外语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进行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实践教学内容要素,包括课堂实践、自主模拟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三个要素构成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目标是先导,内容是核心,机制是保障,三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见下图:

二、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校围绕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内容、保障机制三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1. 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外语语言习得客观规律,将实践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个层次。基础层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的自主模拟训练与实践等途径,达到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的目标。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和英语竞赛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实现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目标。

2.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我校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设置外语实践课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课堂、社会等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培养与课外引导、专项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五个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既传授知识,也培养技能,有效提升了课堂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后学生借助于软件教学系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自主训练和实践,完成网络自主学习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测试”等项目,达到训练语言基本功与语言技能的目的。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8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教师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实践与探索。经过多年的职教学习与研讨,笔者对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几个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实践性课程是指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中学习和能力培养为手段,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认知和学习,使学习者具备胜任工作岗位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做中学”这一朴素思想的集中反映。工作过程导向的特征决定了课程必然要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实践性是这类课程的核心属性。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的一堂课或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www.133229.Com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要看每一个学生是否学有所获,得到发展,是否有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看指导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和任务。

教学设计即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

五年制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现状

根据笔者对近几届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跟踪调查和企业回访,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从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看,存在的问题是:(1)专业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弱,参与生产实际的专业技能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2)缺乏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对企业文化缺少认知,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企业管理。(3)缺少磨炼,耐挫折力不够,怕吃苦,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4)不能很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能力的再学习提高能力不强。

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看,存在的问题是:(1)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能将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仅认为是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实践课的开设依附于理论课,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2)生源规模盲目扩张,生活设施应急快速投入,而用于实践教学的投入却相对不足,陈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新技术、新工艺得不到采用,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差距拉大。

从实施实践性课程教学的师资看,存在的问题是:(1)能力本位和终身教育的职教理念只停留在书面上、应急的课改试点课上或优质示范课上,尚未真正落实到常规的教学实践中。(2)生源规模大,受各方面原因限制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教师课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和新技术培训,教师实际技能水平提高不快,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到位。

从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看,存在的问题是:(1)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以手工技艺为主的单一工种劳动型的“反复练,练反复”上,尚未真正达到以复合工种心智技能为主的训练。(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体现不明显,效能评价缺少基本标准和提高标准的分层。(3)课程改革进程缓慢,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改革不成熟,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开发尚不完备,科学、实用、适合的实践性课程指导教材不成熟。

实践性课程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索

在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应积极探索,认真研讨,归纳总结。笔者在项目设置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生产性,教学内容的简约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生的主体性,课后延伸的研究性和作业练习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教学项目设置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生产性这是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应以明确的有效课标志为统领一堂有效课要求教学目标明确突出,课堂思路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协调和谐,知识点与技能点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教学设计应关注课前准备、课中掌控与课后拓展延伸。“教学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简约。“西瓜”与“芝麻”都想要,力求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内容选讲要做到三个不教:学生通过练习能实现举一反三的不教;学生在课后延伸中能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

2.教学目标简化。目标过多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目标的达成度反而较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教学时间的限制,目标必须实际、科学,既要量化,更要简约。

3.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法是智力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既要符合教材的要求,与教材的内容和谐,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

4.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若干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由至少八种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智力组成的,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八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的结果,因而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各具不同的优势。面对个性差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提问、评价等方面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世界,要充分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充分地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学生多元潜能的训练,创设多元化的有利于发现、展示多种智能的教学情境供学生选择,注重学生优势智能的开发,通过情境教学、模拟仿真、技能操作、信息处理等方式营造一种立体式的多维实践氛围,激发不同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项目任务设计后,可让身体运动智力型学生操作示范,让语言智力型学生总结归纳,让人际关系型学生组织任务分工研讨,开展合作型、团队型协作学习等,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实践性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

教学过程设计应以营造坦诚交流的空间为突破口教学设计应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要防止一言堂,克服“唯师独尊”思想,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同时,教学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最后一名学生,使其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后延伸设计应以问题设置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如此。有疑才有思,教学设计要学会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没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打破砂锅纹(问)到底”,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学习过程。

提高实践性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与思考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部分教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缺乏深究教材,缺乏鲜明的个性,缺乏思维深度的有效训练。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注意以下问题。

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探索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变成学习方法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方法指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度的探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个体;要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以高雅的教态、智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乐学善思,主体性得到尊重。这就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一要营造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二要形成鲜明的研究主题,诸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研究等等,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课题。

要正确分析学情,开发有趣、实用而又密切结合生产的实训项目讲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需要对学情有精准的把握。高职学生中考成绩不高,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佳、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等等,更有甚者由于多种原因已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为适应学情的需要,教学项目设计应采用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小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子装接工艺训练中万用表的制作,收音机的组装等。可选取贴近生活的项目,如钳工工艺中的小手锤的制作,plc控制技术中的抢答器制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即是有意义的生产,培养生产意识。同时,要注意“低起点”、“小步子”,缓解学生基础低和学习内容难度高之间的矛盾,降低目标难度,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可采取勤练习的方式加大训练力度,加速知识迁移,如刀具刃磨、车削加工训练等。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取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