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8篇

时间:2023-07-31 09:20:56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语言的传授,按照音乐学科自身的知识发展现状进行的教育。音乐教育是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中心兼顾其他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它在艺术教育中更富于创造形象,更能促进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音乐知识教学是有其科学结构的,依照教育内容的整体结构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之美作用于学生的灵魂

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差不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亲的温暖和,因此一提母亲,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中将“祖国”与“妈妈”并列,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学生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又如,民歌《保护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当学生唱到这句时,最顽皮的学生也会紧张小羊的处境,并关心小羊是否得救。这就说明了“爱”和“善”是学生的本性。一经艺术形象的诱发,他们就会流露出“善”与“美”的真情实感,歌曲也进一步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善美的世界》是一首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学生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在许多的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美,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童年期的美育是学生美育的启蒙期。学生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我们可在音乐教育中用音符组成旋律,用语言组成歌词,用乐器奏出的音响,用身体表现的形态来歌颂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美,了解美,并从小对自然界的一切能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现。这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能使学生感到只有从小对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长大后才会对真理有坚强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二、音乐具有促进人脑发育的特殊作用,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人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通常承担处理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和抽象思维的任务。大脑右半球通常承担处理空间图形、识别形象、音乐等直觉和艺术方面的形象思维的任务。两半球的机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音乐就是调剂、锻炼、协调大脑的最好工具之一。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响刺激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这种音响直接感染大脑,调节神经中枢,它所产生的声波能很快地、强有力地刺激人的大脑神经细胞,音乐的声音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反应,同一般音响对人所产生的反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含着浓厚的情感信息。

音乐教学是长期的听辨、视唱、演奏的过程。从单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等器官同时启动,依靠大脑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通过思维的活动,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均获得积极配合,可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竖笛的吹奏、键盘乐器的演奏,两眼不但要看高低音谱表旋律,还需考虑手指的位置,乐曲中的各种表情记号,在一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手指动作的协调来完成,与此同时,还需体会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一系列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不仅促进了感官和心理的协调,而且促进了人的思维向立体型、综合型发展,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创作的人必须对一度作品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处理,这种解释和处理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个过程需借助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在原有感知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感知,这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2

一、适合在特殊教育行列中应用的音乐

1、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刺激

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入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紧张:{犬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r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的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起到调节作用。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入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肌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结。

2、适合特殊儿童欣赏的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传统了古代诗歌的七言四律、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民歌情感真挚,语义双关,多用比兴手法如祭祀歌、叙事歌、风俗歌、哭嫁歌、情歌、儿歌等,多以溪涧、河水、木竹、云岚的想象为旋律,风声、水声、鸟叫声的想象为节奏。把漫山的春茶和秋菊,以及地名,景物想象为歌词。客家人把那美丽的歌唱给它那金黄的稻田,高高的山峰,茂密的林子,你听,那歌声正在客家人生活劳动的地方回荡呢!

二、音乐欣赏对特殊(智障)儿童的影响

音乐有镇痛作用,大脑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同在大脑预叶,音乐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肽的浓度,脑啡肽能抑制疼痛,所以音乐有镇痛作用。

1、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

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优势,右半球是表象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音乐、绘画、运动等形象信息;左半球是字词存储系统,专门用来记录概念、定义等语言信息。右脑的信息容量是左脑的数十万倍,右脑好似一座巨大的收藏录像带仓库。科学家们近年的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内没有得到开发,成年后这些脑资源就废弃了。对于脑瘫儿而言,本身已存在脑损伤,能运用的大脑潜能比正常人要少,如何恢复脑功能或开发大脑剩余的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大多数脑瘫儿都是右利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刺激是充足的,故左脑发育较好,右脑功能开发得较少,所以对脑瘫儿的音乐刺激对全脑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2、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

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达到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对抗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危机的发生,缓解、减轻心理疾病症状直至康复的效果。

三、发展之路

音乐教育应用于特殊儿童在我国不是陌生话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性而学,非学不入的道理,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人们所认可和重视,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前景一片光明。但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国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儿童;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音乐的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作用,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是令人愉快、神圣的声音。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4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要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行列并能在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是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倾力于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尊重人的主动发展、注重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健全个性的锻造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育人以情,育人以德。贺绿汀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中丰富的歌、多彩的曲都蕴藏着美,美善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适时诱导,适度拓展,能促进学生在聆听、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以高雅的审美情趣,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要求。如古琴曲《梅花三弄》,它是美善合一的审美原则对中国传统器乐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2.启迪智慧,完善思维品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发掘想象力,完善人的形象思维,注重实践,促进潜意识,诱发其灵感。协调全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质。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思维品质的培养。音乐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首先表现为对乐曲的直觉感应,让学生自发、自觉地步入音乐的殿堂,去深刻感受美妙的旋律。 如在《飘逸的南国风》中赏析弥渡山歌,可以选择具有浓郁的云南风情的《小河淌水》导入。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自由流畅的节奏,婉转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定会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欣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通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延伸至今后对人生、社会的理解、体验和认识。 

(2)创造力的开发。①舞美创编,心神合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唱起深情欢快的歌谣。“听听——想想——唱唱——跳跳”,多层次地“重复”,成功搭建自信的平台,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催化剂。②艺术创作中灵感思维的开发。如:提供场景,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兴创编,共同表演久旱无雨时节农民的心境、暴风雨中渔民划船归来的场景……易于唤起众多学生的自信,从而对艺术创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此不再惧怕创造。 

3.音乐教育可以塑造和谐的人格。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而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在塑造和谐的人格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以美扬善。①教材的内在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目标。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美的滋润,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悲伤的哭泣,有愤怒的呐喊……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②多变、和谐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自我展示与交流。通过建立节奏训练的游戏化、常识教学的趣味化、歌唱教学的模式化、鉴赏活动的情感化等,能促进师生互动,激发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流畅表达与交流,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素质;道德素质;审美意识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真正地贯彻落实党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培养人的智能素质和才能素质,同时也是德能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践已经证明,单一化的、片面性的应试教育已经违背了合理开发人才资源这一客观规律,迫使学生向一个方面发展,事实上,已经扭曲了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商的正常发展,将学生千差万别的性格、心态、爱好进行整齐划一,这种单调而统一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扼杀了一大批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的命运,如果这样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何而谈起?因此,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面的基础素质教育。我们决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进行素质培养,其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升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自古而然。《乐记》记载:“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法治人,善则形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施行教化的作用,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在当前音乐教育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用音乐触动人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中感受崇高美。崇高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赞美、歌颂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和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对象相联系,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作品表现出人类对和平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崇高的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向往纯真,高临于平庸与卑鄙渺小之上。良好的音乐教育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的修养提高,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能素质全面发展

音乐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买乐器,请家教进行各种音乐智能投资,目的是以乐器为手段开发孩子的智力。音乐是通过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因素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从而构成一定音乐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的声音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感受者产生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同时还能促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许多世界名人都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精通音乐,他们的论述中有许多涉及音乐的精辟论述。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撰写过《音乐辞典》中的音乐条目;作家泰戈尔也是位作曲家,是印度国歌的曲作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是小提琴家,他曾说:“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物理老师给的多得多。”可见音乐对于开启人们的智慧有巨大的作用。

三、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美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德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发展审美感情,影响人的道德情操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培养

音乐教育具有怡情健身之功。难怪元代名医朱震亨发出感慨:“乐者,亦为药也。”一方面,音乐教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愉悦性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音乐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血压、调整神经等作用。真可谓“一生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有可保养心性,提升精神境界,有益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音乐也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强化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在这片领域继续合理、科学地实践,培养张扬学生的素养个性,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为素质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 音乐审美;个性;感悟能力;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所应负担的责任。教育者不仅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才能,使学生多元智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权利,也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作用所必须的。多少年来,音乐学科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作用存在于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门类中间。在世俗的观念中,音乐课即唱歌课这种狭隘的、原始的概念和做法早已成了历史,现代教育理论和要求赋予了音乐教育以更丰富的、深邃的内容和思想。

当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培养认识音乐美、理解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概括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是时间的、听觉的、情感的、声音的艺术,感受音乐美必须以欣赏为前提,它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聆听、认真辨析的欣赏习惯,捕捉用于情绪表现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发展,并激发内心的感受和共鸣。所以常说音乐教育是培养情感的教育。

在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具有奋发向上的感情,就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历史的经验已使我们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潜能,尤其是潜在的思维和潜在情感的调动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根据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我们应该向着“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迈进。在本人工作的这十多年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一、通过学校各种音乐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从音乐课――音乐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多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合唱、器乐合奏和集体性的音乐知识竞赛等都成功地实现了以音乐教育活动来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纯洁、舍己为群的思想。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中学音乐课本中《春天来了》这一节音乐欣赏课,可以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个性得以发挥、发展

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技能性的表演固然十分精彩,全校性的合唱队、乐团、舞蹈队以高超的表演技能得到社会的赞许,但作为窗口,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水平,如果为了建设这个窗口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忽视了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成果不应是往高校送几个艺术特长生,或得到几个奖,而应该是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中学音乐课堂,我们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非技巧性的一面,即着重对学生进行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传统化的音乐课概念中有一大误区:音乐课即是音乐表演课。它阻碍了一大部分学生音乐个性的发挥,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音乐生活。在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中,听歌的往往多于唱歌和演奏的。诚然,限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副亮丽的歌喉,也不是每个人的双手都具有较完美的协调功能,但是对美感的追求却是共性的,对轻、重、强弱、快慢等音响感知的能力人人具备。而音乐艺术的形象是由声音的运动形成的,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特定的声音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能演唱好歌或演奏好乐器,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就能理解音乐,即感悟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2、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培养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现代的中学生生机勃勃,充满青春的热情,但往往容易被一些具有华丽辞藻或充满宣泄情绪的通俗歌曲所迷惑。这几年来,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这也是当今中学生音乐生活中很突出的现象。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大家都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情感体验是贯穿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等过程的主要活动,要让学生知道构筑音乐情感的通道来自于音乐的诸要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能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那些空洞浅表的辞藻分开,获得的将是音乐进行过程中的美感体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是作为人的两种思维活动中极富创新特点的思维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

音乐的思维以音乐进行过程中的动态作为基础,这种音乐的动态赋予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不一定将学生的思维给予定向,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如在非标题性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定向是十分不恰当的。根据音乐的动态和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学生的音乐个性对健康发展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原则,我们应该使学生的音乐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感知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从中取得美好的或具有较深刻思想的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这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德育、美育教育的过程,它对健全中学生人格无疑具有较现实的意义。艺术的魅力在于他的完美性追求,限于逻辑的局限,这里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阐明这种现实性意义。但当学生们能较深刻地体会《国歌》的庄严与豪情,《命运》的思索与抗争,肖邦的激情与诗意,舒伯特的幽静与含蓄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一个丰富的健康的人格在形成。

总之,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年龄段,我们应正视中学生丰富的、脆弱的情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音乐艺术的情感性特点,合理疏导学生的情感发展道路,使他们的个性在健康的情绪中自由地发展。并且我们需要改革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7

一、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音乐教育”,乃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即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而所谓“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的教育。广义指正常人以外一切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儿童教育,低常(弱智)、视力障碍(盲、弱视)、听力障碍(聋听、重听)、言语障碍、肢残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以及精神病,品德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国外创设特殊教育学校始于18世纪20年代;我国创设盲童、聋哑学校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设了培养超常儿童提前进入大学的“少年班”。“特殊教育”又称“盲聋哑教育”、“弱智儿童教育”。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对象,是特殊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他们所进行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进行特殊音乐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增强音乐知识与音乐才能,并以此作为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正常人一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个方面是对有特殊音乐才能的特殊人的音乐教育,使其增长才干,成为特殊人中的音乐工作者――演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作词家、教师等等。

因此,黑龙江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首先必须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确立正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教育内容是特殊音乐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与使用两大要素。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而设定的。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实施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教材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

黑龙江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其特殊性,开设“盲人音乐课”、“聋人音乐课”、“哑人音乐课”、“智障人音乐课”等特殊音乐课。尤其是聋人音乐课,其难度就更大。因为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聋人因听力障碍,如此学习音乐,是一个亟待攻克,亟待创新的一个高端课题。

在教材方面,也要凸显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一般常规音乐教材形式(如文字教材中的教科书、讲义,视听教材中的投影、音频、视频,电子教材中的电脑软件,数据库、电子课件等)以外,要特别注重特殊音乐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例如盲文音乐教材、手语音乐教材等。

三、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教育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范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形式,是与其特殊的教育内容相匹配的,必须具体落实这些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学的保证。

也就是说,特殊音乐教育要有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创造创新。不要拘泥于一般音乐教学的常规形式(例如课堂教学形式),而要针对特殊教育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例如针对聋哑人采用的手语教学形式、针对盲人采取的盲文识读的教学形式等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形式。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9-01

清朝末年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就已出现,随着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所谓特殊群体是指在智力、身体、感官、情绪、沟通能力等方面与正常情况有所差异的社会群体。一般的语言交流是满足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的。这些人群可以通过音乐的娱乐功能带给其快乐感。因此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提出科学的、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的。

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特征

1、生理特征(1)智力障碍:多由于先天或儿童期疾病引起的大脑发育受阻所致。因而这类人群身体素质会比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或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2)视觉障碍:他们主要的感知途径就是通过听觉和触觉,因而更敏锐。(3)听觉障碍:主要是指听力低下乃至丧失听力的人群。

2、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感知能力慢且不准确;记忆速度慢;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连贯性不足;很难清楚的表达;不易理解抽象定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消极压抑;缺乏自信心等。

音乐可以开发智力,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增强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教学法的缺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师资力量必须走在教育前头。在我国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通常使用的是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学校里没有针对特殊人群音乐教学的课程,因此,都缺乏对于特殊群体音乐教学方法,不易结合特殊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和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特殊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培养并发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其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导致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落后的传统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都十分看重教师在课堂上面灌输并传授音乐技能,轻视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自学。2、尴尬的边缘学科。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交叉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具有特定的学术含义。专家学者们对于特殊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放任其发展。3、教学实践难以完善。处于一线的特殊学校教师缺少更新教学理念的勇气,缺乏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由于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个别化教学的经验。

三、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据了解,在我国特殊群体已突破8600多万人,因此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音乐教育,就不能算是全民参与的现代教育,因而发展特殊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特殊音乐教育拥有与音乐教育学科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性质,研究特殊群体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探讨特殊音乐教育的规律,寻找合适特殊群体音乐教育的内容、目标与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音乐表现技巧,提升音乐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已然显现出国际化的倾向。

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差异在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化。个体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普通人群在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普通人群有针对个体特点的特殊教育的客观要求,某些特殊人群特有普遍音乐教育的可能与需求,我们都应当根据个体的差异性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个别化的教育计划,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游戏教学模式、特殊教学辅助手段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优势。

特殊群体中的大多数缺少应有的谋生手段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其潜在的能力,使其掌握劳动就业的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家庭负担。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特殊人群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帮助他们找回做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享受应有的权利与乐趣。

四、对于特殊音乐教学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个别、合理、有效的特殊音乐教育教学方法;2、重视理论研究;3、完善教育体系,编写适用于特殊群体的特殊音乐教学法教材;4、打破传统理念,加强教学实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