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会体育的功能8篇

时间:2023-08-03 09:19:57

社会体育的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1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归纳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应包含高校体育所有对社会产生的功效,既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人才社会化等方面产生较全面而又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该研究将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研究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WWW.133229.COm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通过与社区的接触,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人社会转换角色后,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引导着社会群体接受社会继续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社会功能 教育 政治 文化

前言: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对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拓展延伸,对人才的整体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被视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专门教育单科孤立地存在,而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高校体育已经突破了单科教学的束缚,能够对社会产生诸多功效。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在增强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更加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发展功能

高校体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个方面。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础社会功能,因为体育锻炼既可以促进人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又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发展。体育锻炼在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都具有完善作用。

发展智力是高校体育的另一社会功能。人的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而人的脑功能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发展因素。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然存在大量体育活动的开展,人脑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刺激,这些外界信息不断反复地对大脑产生刺激作用,让大脑得到相应的锻炼,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其次,体育活动能够大大加强心血管活动,改善大脑的供血能力,一方面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建立并巩固了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这都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再次,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学生必然要进行频繁的四肢协调配合运动,肢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大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因此,高等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功能,我们应当重视这一功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个体大脑功能的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具有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必须要符合所处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要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变革发展的功能。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的高校体育强调的重点是通过刻苦锻炼来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都遵循的是“体质教育”,并没有注意到体育教学的其他功能。

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注意到,高校体育还具有政治功能。除了通过基本的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高校体育教育还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效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高校体育竞赛中,获奖的运动健将可以升国旗奏国歌这一点也向我们展现了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因为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政治功能在高校体育社会功能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即将占据核心功能的重要地位。而我们只有将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让高校体育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变革发展的独特政治功能,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体育教学拥有文化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面比较广,除了基本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包括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节假日体育等等。这既包括了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高校基本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自主地选择课程项目,此外,大学的体育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跑步、球类活动了,体育舞蹈、桥牌、花样滑冰及棋类比赛等集娱乐和锻炼于一身的体育项目开始在高校中发展起来。

因此,单靠每星期仅有的90分钟的体育课程并不能实现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而这些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余暇体育才是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活动,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功能主要在于体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深深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体育与科学之前的关系,让学生在崇尚体育的同时崇尚科学,了解体育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真正对科学和体育产生兴趣,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认识,让高校体育发挥文化传递的作用。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又被赋予了一系列新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育功能之外,还表现出发展、政治、文化等社会功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它的社会属性和特殊功效。本文就旨在论述高校体育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使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能够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因此,我们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对其社会功能的重视,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特点相结合,将高校体育与社会现状有机结合起来,让高校体育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王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2] 周文军、邓凤莲、杨定产,高校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性[J],体育学刊,2004(02)

[3] 张克刚,高校社会功能的时代走向[J],潍坊学院学报,2003(05)

[4]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 何淑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学功能的结构性分析与架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归纳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应包含高校体育所有对社会产生的功效,既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人才社会化等方面产生较全面而又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该研究将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研究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 -- 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 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通过与社区的接触,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人社会转换角色后,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引导着社会群体接受社会继续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众化;生活化

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体育的社会性本质与功能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大众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逐渐增强。

一、体育的人文精神

从21世纪开始,体育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体育的人文素质也成为体育工作者与教育者的共识。体育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三者融合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按照国内的分类和思想方法,人文被消融在科学之中,体育的人文目的也就被涵盖在科学的目的之中,甚至认为经过专家学者统计的科学数据才是解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唯一方法。因而体育人文的价值被淹没了,体育人文精神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被忽视了。如此一来,与体育强调的科学性相比,与强调知识、技术和体质“显性”元素相比,对“显性”元素起决定作用的“隐性”元素―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很不够,对体育人文价值的研究被忽视。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体育的人文精神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契合教育本身的生活工具,是一种身体运动的习惯、精神,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人生命发展过程的“本源”需要。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体育走向人性回归的必然选择,这不只是一个体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二、体育的社会性本质表现

1.体育的大众化本质。体育的大众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十分突出的表征。大众化亦即人人化,说明其活动的普及化程度极高,达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人人参与的社会状态。应该强调的是,体育的大众化表征并不是从它诞生的时候就自带的一种特征。在采集狩猎时期,由于性别不同和劳动分工,男性所要掌握的技能与女性有较大的差异,并在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性别的行为评价标准。在体育领域中,性别排斥现象同样存在,直到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11名女选手的参赛才宣告了体育国际舞台上男性独演的时代结束,体育的参与方式开始向无性别差异的方向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特别是社会法制化趋势,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个人权利上逐步失去了差异。那些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社会阶层差异的活动,如体育运动,便以十分迅速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具大众性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讲,体育的大众化发展就是消除社会差异。

2.体育的生活化本质。生活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源于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演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的生活化。体育的生活化意味着体育如同吃饭睡觉那样,成为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生活化以大众化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体育必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纳入广大民众的需要范畴。

尽管运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特征和需要,但体育运动与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精神成分为主的社会文化形态,如果说对人产生的物质意义可能在于对生活主体的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对人体本身产生的物质效应。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认为:生活主体的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基础,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体育运动则是改善和发展这种物质基础的手段和方法。

三、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

1.学校体育教育对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的意义。学校是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接受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场所。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终生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向工作之后能够把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自身的健康服务。

2.加强社会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社区街道的作用,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使社医成员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应开放学校、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运动场所,政府应把赢利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性质的场所分开,不能都转成赢利性,两者都应兼顾。社区和政府应多举办参与面广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3.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职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单位。体育的社会作用根本是促进全民健康,从而提高人民的社会满意度。虽然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以经济为中心,但是经济的发展应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能以牺牲广大职工的健康为代价。政府应做好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企业能动力,积极有效地使职工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活动中来,最终群众体育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后明光.新时期体育的社会功能[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2).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5

社??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公权力的引导和介入,更需要发挥民间主体的自治功能,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调控与规制。作为民众自发行为的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以其独特的形式传达“和”气,凝聚民心,于“润物细无声”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有序社会。发挥民俗体育活动在社会治理中的“善治”功能,不但可以实现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保护,而且可以拓宽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视角,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社火――关中民俗体育活动的一种表达

民俗体育是民间产生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地方风情的体育形式,集祭祀、表演、竞技、娱乐、健身等于一体,它融入民间生活,能够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位于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南倚秦岭,北靠黄土高原,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陵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耕种,其富庶的农业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关中地区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与其悠久的农业文明密切相关。当土地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时,祭祀土地社神、祈愿风调雨顺便应运而生,因而关中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大多源于古代的祭祀、宗教等仪式,如舞龙舞狮;或来源于人们的农事活动,如荡秋千。同一地区的人们对其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关中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表达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认同需求,以文化为核心,将人们凝聚在一起。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活动是关中民间文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八百里秦川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记录着关中地区民众的生活模式。据统计,关中地区民俗体育活动有200多项,涉及骑射、武舞、角力、杂戏、等多种类型。社火正是关中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

社火(关中民间俗称“耍热闹”)是春节期间关中地区民间不可缺少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最为隆重的节庆民俗体育活动。社火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祀社歌舞,是一种行进表演的民间体育艺术。社火源自古代的民间祭礼,西周时期社火便已在关中出现,原本是祭祀土地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是人们原始图腾崇拜和祭祀社神的一种淳朴表达。千年的传承,关中地区的社火虽在形式上仍主要延续保留了古老的传统,但仪式目的已逐渐由祭神娱神的献媚祈福表达,演变为乐己娱人的民间娱乐狂欢,社火表演因而从祭祀活动转变成为一种民俗体育表演活动。

“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1]关中地区的宝鸡市和西安市?邑区的社火活动最具代表性。?邑区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 。宝鸡社火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形式,其中陇县的社火脸谱造型多样,以脸谱表人物,古朴而具文化内涵,而陈仓区赤沙镇的血社火则以《水浒传》中的《武二郎血溅狮子楼》为剧本,以逼真的造型、血腥的场面示人,惊险出奇,以宣传惩恶扬善。关中社火因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表达,吸引了人们对这种民俗体育活动的关注。2006年,宝鸡市的民间社火被收录进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7年,西安市长安区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临潼区的“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户县(于2016年12月改名为?邑区)社火,宝鸡民间社火、陇县陇州社火、渭南华县铁里芯子等被纳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宝鸡市陇县为全国首个“中国社火文化之乡”。

二、民俗体育活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下,农村社会治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问题,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重中之重。农村社会治理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关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但是,仅依靠国家正式制度的调控进行农村社会治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仪式化的战争”,体育具有“社会安全阀”的作用[2],在社会治理中,体育活动不但可以成为人们情绪表达和释放的渠道,而且其中严格的秩序规则、积极的参与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团队合作的归属感都使其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非正式治理手段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发源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更能发挥其特有优势。关中社火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由乡民们自行创造、自行组织,深深扎根于农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成为其在农村地区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家将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关中地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新时代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作用会为整个农村社会治理带来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关中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社会治理功能体现如下:

1.增强村民的精神凝聚力。 “人类是精神性的动物。”[3]农村的礼俗文化是凝聚村民精神和内心的纽带。同志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社火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中承载着关中地区人们的文化信仰,在社火活动的传承中折射出共同的精神表达。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信仰使社火活动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社火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其多样性的形式表达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文化,这种仪式化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

社火活动集中体现了关中地区群众对这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认同感,活动必需的协作性增强了同族、同村、同乡镇等一定地域或一定范围内民众的内聚力。现代的关中地区农村社火表演大都在春节期间,社火活动往往热闹异常,动员全村老幼齐上阵,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都可以成为表演者,再加上帮衬的、服务的、看热闹的、吆喝的……平时疏于联络的人们此时为了社火活动而集聚在一起,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也都跑来观看耍社火,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社火成了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介质,成为族群建构与聚集的形式,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行为艺术的表现,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以此影响参与和观看社火活动的人们,表达其共同信仰,起到精神凝聚的重要作用。关中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为村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村民们在其中的情感认同、精神凝聚力会产生正式制度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治理效果。

2.加强村民社会团结协作能力。 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及协作意识是农村社会治理中不可缺少的。相比现代竞技体育,乡土生活中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机会。社火一般是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在此过程中,同一个村的村民会为了本村的利益而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从筹备到表演,从组织者、设计者,到化妆者、表演者,全由村民自己担纲。在社火表演中,放火铳、放鞭炮、敲锣鼓、打旗子、打花棍、扭秧歌、踩高跷、扮大头娃、开社火车等都是村民们自己完成。社火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往往由有经验的老人坐镇指挥,有组织能力的成年人负责统筹规划,将老老少少的村民全部动员起来,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为本村社火活动的成功举办而相互协作。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也至关重要。比如背社火中,由孩童扮演的角色需站在大人演员背负的特定器具上进行高空表演,为了社火表演的成功,表演者之间必须相互沟通,不断磨合,以保证在正式表演时不出差错。在相互配合练习的过程中,表演者之间的默契感不断提升,协作能力也不断增强。社火活动中,村民们互帮互助,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展示了村庄实力,实现了村际文化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年节时期的社火是渗透到乡村每一个个体的活动,村民们因此而联络沟通,深化亲朋关系、相邻关系、社会关系,在集体的狂欢中构筑共同的记忆,形成集体认同感。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这种积极参与、友好和睦、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对于农村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3.通过思想的物化表达实现道德教化。 法治以国家制度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秩序,而德治则以道德对人进行感化教育。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法治是根本,德治是支撑,德治依靠村民内在的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礼乐教化以自律的方式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实现村社治理。关中社火活动传达了“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共处、相扶相助等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并传输给人们和善包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社火中的道德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统一,由外向内,生成社会治理中牢固的联系,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内在社会机理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中地区社火通过外在的造型和表演等物化形式表达思想,弘扬优良传统美德,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每种社火表演形式虽然有别,但是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或者一种人生追求。”[4]关中地区的社火表演内容大都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主,“一台社火一台剧”,这些传说、故事的内容则注重道德教化,引人向善。例如,宝鸡市陈仓区的血社火造型,展示的主要是《水浒传》中武松怒杀西门庆为兄报仇的故事,以社火造型表现出西门庆和十三个打手被武松制服的场景,体现惩恶扬善的精神。陇县的社火脸谱色彩大胆明快,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达力。脸谱社火为哑剧表演形式,观众通过对脸谱的解读来分析演角色的身份、性格,获悉表演内容。脸谱的颜色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脸谱代表着正派人物,白色代表着奸佞小人,红色则为侠人义士……这在关中农村地区是约定俗成、人尽皆知的,观众即使不知道脸谱所代表的人物,也可以通过脸谱的颜色判断忠奸,分明善恶。人们在观看中感知,在感知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社火活动通过脸谱、服装、道具等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表达形式,对表演者和观看者起到直观的道德教化作用,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不仅使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中精神得到满足,而且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培养村民的社会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一种自发、自觉地以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与人的道德和信仰不可分割。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中,遵守规则不但应是习惯,更应是需要,社会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行。体育活动建立在规则之上,社火活动中的规则文化对耍社火、看社火的村民都有着深刻影响。

社火表演是民间自发集结开展起来的,是村民在体育文化领域的自治成果。每年春节,社火的发起和组织都是基于民间自觉,比如关中地区社火的主要发起方式为“敲锣鼓”“耍歪官”“耍马社火”,这些发起方式在民间叫做“烧社火”,其实都是以逗弄、戏耍等形式进行挑战,使几个村子把社火活动组织起来。在“烧社火”过程中,嬉笑怒骂、贬损讥讽等“挑衅”行为就是为了将对方“烧”起来,好联合起来一起耍社火。平时看来,这些行为都是过分的不文明言行,如果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或在两村交际过程中出现这些行为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愤怒,但在“烧社火”中,这些行为则是符合发起社火活动的传统规则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大型民俗体育活动,社火集舞蹈、戏剧、音乐、美术等形式于一体,集宗教、祭祀、祈福、娱乐等文化目的为一身。社火活动中,表演者、参与者、观看者人数众多,大家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在舞蹈的排列中,锣鼓、音乐和舞蹈的表演者必须听从指挥者的统一安排,从而达到协调一致,社火仪式对表演者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其内心的规则意识在不经意间被培养起来。关中地区社火活动的举办规模往往较大,相邻村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名曰“赛社”。在有众多社火队伍参加的情况下,所有参加的社火队伍必须在主办方的统一安排下按照既定的出场顺序、时间、地点进行本村的社火表演,而观看者也需在指定的?^域内观看,这不仅有助于表演者内心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观看者来说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过程。规则意识的形成在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中十分重要,社火规则意识是社火活动得以传承的一种保证,使社火活动一年一年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通过参与社火活动而形成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村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

5.构建良好的村庄社会秩序。 社火在关中地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人们对社火活动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冬季农闲时节,闲散的村民往往无事可做,有时会聚集起来进行赌钱等负面性娱乐活动。农闲时节,往往也是村民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的高发期。春节期间,一旦开展社火活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涨,纷纷参与到社火活动的组织、表演和服务中,为这一场集体性的狂欢尽其所能。社火活动丰富了村民的娱乐休闲活动,那些不良的娱乐自然无暇顾及。由于村民们忙着参与社火活动,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暇“生非”,矛盾冲突比以往也少了很多。社火活动的参与性强、协作性强,村民之间的交流增多了,有些矛盾自然就化解了。不管参与者之间平素发生过什么矛盾,在社火活动中,为了集体的荣誉,双方都不得不进行交流、沟通、协作,在参与过程中,双方在整体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中会逐渐谅解对方并达成和解,村民之间的关系因社火活动得到了极大改善,社火活动起到了缓和甚至消除矛盾的中介作用。社火以其民俗体育活动特有的开放性接纳集体中的每一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村庄的良好社会秩序因而形成,这也是民俗体育活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优势所在。

6.培养村民自治能力。 农村社会治理应是综合治理,仅依靠政府的单方行政手段难以达到治理效果,面对多样复杂的农村社会现实状况,应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村民自身是不可或缺的一元治理主体,民俗体育活动则是村民最乐于接受的治理手段。

关中社火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社火队或社火班子是基层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由乡村的社火爱好者和热心人组成,社火活动的筹划、组织、联络、造型、化妆、道具、表演,都是村民自己负责和完成。社火活动的经费往往由村民自发筹款,大家量力而行,?M织者会红榜公布捐款村民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几元钱、几十元钱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热情。村民们出钱出力,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于其乐融融、欢欣鼓舞里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反映出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基层治理民意的自觉表达,体现出基层治理的特征。

三、民俗体育活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新发展

1.民俗体育文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定位。 发挥民俗体育活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首先要明确其价值,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内在文化驱动力,民俗体育活动不但有强身健体、教化娱乐的价值,更表达着人们的追求,传递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手段之一。2014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关中农村民俗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健康、积极、活力、向上的正能量,社火活动表演的戏剧故事宣扬的社会正义、公平、慈孝、善良、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表达,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现代农村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新发展要注重择“善”从之,并为我所用。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或表现为节日风俗或表现为民间习惯的体育活动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表达和维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这种非正式的社会治理手段与国家公权力社会治理是相辅相成的,在国家公权力触角无法触及的民间领域,良性的非正式的治理手段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以民众便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产生作用,因而值得肯定和继承。

2.让民俗体育活动扎根民间。 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沿袭至今,根本在于其生于民间、植于民间、兴于民间,老百姓本身就是民俗体育活动延续的基础,因而,民俗体育活动要保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并发挥其社会治理功用,必须扎根民间,从民间汲取养分。民俗体育活动是乡民们表达信仰、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平凡土地上的人们一改往日平淡生活,藉由其宣泄与狂欢的一种渠道,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人们的一种集体仪式,故而只有在重视文化内涵、激发乡民们自觉性的前提下对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保护传承,才能保持其活力。首先,应重视民俗体育活动的民间仪式感。民俗体育活动是仪式化的体育形式,仪式是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烧社火”“骂社火”等传统的社火发起形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仪式。人们从民俗体育活动的仪式中体味文化、交流感情,重视这些古老仪式的传承,民俗体育活动才有灵性和精髓。其次,培养民俗体育活动的民间传承人。不同于静态的橱窗式展览,民俗体育活动是动态的文化,技术传承非常重要,比如“血社火”的造型看似将砖块、板凳、斧头、锥子、剪刀等“扎入”表演者的额头、眉心、眼睛等部位,而这种造型的化妆技术是保密的,且传儿不传女,这就需要特别重视传承人的培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乡村人口涌向城市,年轻人外出打工,乡村社会“空巢化”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社火等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出现继承人缺乏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宣传等形式让乡民们,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到族群共同民间文化的价值,增强族群文化的聚合力,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使其愿意自觉地成为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人。再次,以民间力量为主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传统民俗体育活动都是民间自发形成并开展起来的,可发挥民间“能人”、民俗体育活动爱好者、民间组织等的主体作用,在举办相关活动时,以民间举办为主,政府帮助为辅,这样,活动开展过程中既不会丧失民间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政府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扶。最后,合理开发以民俗体育活动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民俗体育活动因其与乡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使得表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开发旅游文化时,不能忽视其文化价值,使民俗体育活动脱离民间土壤,而应处理好对其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节庆日、庙会、庆典等时机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符合乡民们对民俗体育活动本身的精神需求,还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提升人们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同感,进而使人们发自内心地真正热爱民俗体育活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现代社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活动,仅仅依靠民众的参与是不够的,其传承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引导、帮助和扶持。首先,政策肯定。国家应当提供积极的政策和制度保护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多次讲话中谈到传统文化及其在我国当代的价值,国家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民俗体育活动,并具体践行。其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是基础,资金扶持才是强有力的保障。传统民俗体育活动需要道具、服饰,也需要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发扬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政府资金支持必不可少。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可以使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有物质保障,活动参与人也更具积极性。再次,健全配套服务。地方政府与民间传统文化距离最近,其所发挥的作用是直接的。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其优势,积极引导、组织基层民众以及基层组织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为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并适当管理。地方政府可以定期举办传统体育竞技,通过颁发奖金、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群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失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了区域人口变迁,如果政府能够协助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保护、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传统民间体育村、建立传统体育器具的陈列馆、举办民俗运动会、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竞技等形式,不仅能够传承传统体育活动,而且可以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当然这些活动中,应主要发挥民间力量的主动性,政府则处于辅助地位。

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宣传民俗体育文化和活动。 首先,蜡像、微缩造型的展示是宣传民俗体育文化和活动的可行方式。关中地区的社火活动中,有将社火脸谱或者造型制作为蜡像,通过微缩技术将真实的社火表演进行陈列展示等介绍和宣传方式。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进行形象化的塑造,将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还能够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人们对民俗体育活动有直观的了解,从而体会到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其次,现代新媒体技术是宣传民俗体育文化和活动的有效手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活动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在关中地区,社火活动的普及率和参与度就相对较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宣传将社火活动推向世界。再如,在民间举行民俗体育活动时,可将拍摄的活动内容制作成宣传片,借助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手段进行传播宣传。另外,可以将民俗体育活动的形象、道具、造型等制作为精美的纪念品,不仅可以达到宣传效果,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使民俗体育活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6

关键词 医学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 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是2008年利用陕西省民生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修建,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除能满足学生日常的教学外,还先后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5月,被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咸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又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中心使用面积600余平方米,总资产约200余万元人民币,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设施。拥有人体解剖标本室、人体解剖模型室、尸体库、病理标本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及图片展廊。展示的人体标本模型有700余具/件,分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系统解剖学标本、断层解剖标本、人体胚胎标本、病理标本六大部分。正常的人体解剖标本按运动、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分类展示,同时展出的还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标本。除实物标本外,还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和医学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资料。

1 医学教学及科研、临床医疗作用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其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大多是通过生物标本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器官,学生多听实验指导教师讲,自己接触实物标本少;学生虽然见到了实物标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遗忘。①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直观的教学,用标本揭示教学中的难点,用更多种类、更多形式和更广内容的解剖标本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习解剖学课程提供更为直观的形象教材。同时,我们中心对学生实行课外开放,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度,课后可以在这里仔细观摩、反复推敲,使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较大限度得以解决,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很强的实物标本,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科普教育方面作用

健康教育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人体解剖知识的普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体标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医学知识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有所了解,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的早期认识,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使人们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人们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重视。我们系上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在科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科普教育规划。本中心于2011年被陕西省科协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我们应该认识到服务社会的使命,有序开放系上的教学设施,建立医学保健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社会人群有受教育的机会。

自本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就制定了院内的长期科普教育规划。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科普教育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通过在学科中进行科普知识渗透,加强对医学生宣传发动,而且在全院及咸阳市中小学进行宣传,让他们利用时间来我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充分认识人体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2)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普知识、服务社会,我们中心实行专人管理,并制订了本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对外开放制度,配合教学工作定期开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人体解剖标本养护规范,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范标本的养护;还为实施科普教育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普宣传队伍,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同时配备了科普教育电影展映室、人体解剖知识图片展廊、科普教育宣传展板、科普教育宣传页等,为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适时开展专题实践活动,让科普宣传走出校门 我们在学院定期举办科普教育讲座,并适时组织全院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科普知识调研等活动。特别是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上如“青少年性教育”、“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青少年吸烟”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预防结核”、“拒吸第一支烟”、“抵制艾滋病”等宣传页进行宣传活动。我们通过培训学生组建社团,在院内外进行人体科普知识宣传。

(4)开展社会科普宣传活动 本中心自挂牌以来,全力配合好咸阳市的重大重要科普活动,精心做好上级领导的视察接待工作,热心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接待,细心讲解、科学接待,对参观人员的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受到了参观人士的一致好评。使我中心成为我院对外交流和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5)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交流 本中心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正常的人体结构、胎儿发育过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医学资源信息,宣传卫生保健意识、促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如图文展中展出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吸烟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及预防,常见疾病的表现与预防的宣教知识,可加强人们对人体形成、结构、功能的科学认识,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托医学标本开展与国内医学院校间和非医学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院校及单位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 总结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成发挥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社会交流等社会作用,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建设目的,②而且通过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利用院内实训设施开展人体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编号:2012KYB0

注释

① 陈家强,邓兆宏,郭青平.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9.3(31):233-234.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7

 

关键词:武术 社会功能 价值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国粹的武术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多少国人希望武术能借此东风走进奥运赛场。但事实并不如愿,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武术以其特定的属性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即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归整,因为这将制约甚至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也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中国武术文化如此深入到每个国人的细胞,形成大街小巷无处不武术,归因它是民族文化,有民族特性。现在社会各民族文化激烈交融,民族本文化的重要性就益发突显出来,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即把武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中的问题。社会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它可以推动我们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观念,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并且,社会学对于武术的横向分析不是凭空揣测而是“负责任的陈述”,它的所有陈述都要面对话问、反思和监督,它有一套完整的归纳和推理逻辑,并要保证陈述的可信性。这种令人放心的陈述可以使僵化的、单调的或教条式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退缩到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使武术和武术家们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尊重生活多样性,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这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任务。下面试从与社会良性运行紧密相关的方面来阐述其社会功能。

    1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养生修性、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功能,是一项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从而激发练习者的兴趣。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临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在一片小天地里,每个练习者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现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工地多、运动场所小且规模不大、场地有限、器材缺乏的现实情况下,一般来说,武术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则更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它能在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显示了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价值。

      2武术的社会功能

    2.1武术文化价值功能

    2.1.1武术的哲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穿始终,诸如上下相合,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六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中国武术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对世界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8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推荐期刊
  • 社会
    刊号:31-1123/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大社会
    刊号:44-1717/D
    级别:省级期刊
  • 社会建设
    刊号:22-1410/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法治社会
    刊号:44-1722/D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