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贸贸易方式8篇

时间:2023-08-06 09:00:54

外贸贸易方式

外贸贸易方式篇1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义乌市先行先试,试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一种为专业市场量身定制的新型贸易方式,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与监管措施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现有贸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给外贸实务操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可以从工商、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等五大方面进行剖析。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国际采购和小商品出口这两大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贸易方式,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一)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数量少、品种多、批次多等特征,其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每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里面通常装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但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宗商品、成套设备,而没有针对小商品特征的管理制度,许多小商品既无标准,也未列入商检目录,海关查验、检验检疫、质量监管等也缺乏依据,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申报,通关效率很低,极易导致单货不符、逃避通关单等违规行为。在“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之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暂时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进行申报。“旅游购物商品”是指外国旅游者或外商采购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以货物运输方式出口的小批量订购的货物。针对小商品出口的特点,实施出口申报以“章”为单位的简化归类办法,明确贸易性质,简化申报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根据《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统计资料,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有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是定向采购与即兴采购相结合,公司户与个体户并存。定向采购是定产品、定品牌、定供应商的采购,它的流程是首先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向和采购价格等,然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然而,对于来专业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商品,如在市场里看到满意的商品,当即采购,现金付款,事前并不确定产品的种类、价格及供应商。境外客商来专业市场采购,他们面对的不是产品生产企业,而是流通领域的市场经营户,而这些市场经营户以及境外采购商本身,都属于个体经营户,进出口双方多数不具备外贸经营主体的资格,无法按现行的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和结汇,必须由外贸公司出口,导致采购主体与贸易主体脱节,既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通关成本,又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行

“旅游购物”模式自2007年实施以来,暂时缓解了小商品通关效率的矛盾,但也暴露出货值限额过低、缺少配套政策等一些局限性,“管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成为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定义待国家八部委会签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意见文本》后才能明确,其简要含义是指在经批准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具有市场采购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主管地海关报关出口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将实行特殊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有利于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

 

2012年9月,义乌出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方案》。工商部门将市场内专门从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与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区别开来,进行分类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即可享受新型贸易方式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至2012年底,义乌共登记“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外贸公司116家,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136.7%,出口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其中传统贸易出口40.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市场采购出口额49.1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

(一)适用于复杂的外贸主体

一直以来,只有专业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这使得专业市场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义乌工商部门大胆创新,注册登记“市场采购”外贸公司,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境外自然人获得外贸经营权,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乃至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份”难题。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公司,冠名义乌,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可以享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相应的监管和优惠服务措施。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业务扩展到在义乌注册登记的所有外贸主体,吸引了外贸公司向义乌聚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的局面彻底扭转,有助于加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了“通得快”的目标。

 

(二)适用于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如果每种商品都申报和报检,将带来巨大的人工、时间成本,也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实现了小商品出口“管得住、通得快”,检验检疫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批系统”,按出口商品的货值大小、风险程度、信用等级等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等三种模式监管。对于小商品的出口申报,海关也将采取简化归类,发货人或人在一次出口申报的旅游购物商品品种在10种以上、且单项商品价值在100美元以下的,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小商品的税则号也因此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

外贸贸易方式篇2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增长方式;资源;效益

中央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粗放型增长及其带来的效益低下、环境压力、贸易摩擦、难以持续等问题,要求把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提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那么,服务贸易是如何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呢?其中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呢?又如何发展服务贸易以更好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呢?

一、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简洁而又真切的描述。据世界贸易组织《2006世界贸易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14,221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6.9%,全球排名第三;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6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4%,全球排名第七。在数字高企的背后潜藏着质量、效益低下的隐忧。这表现在:

(一)物能消耗高 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据测算,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11.5%。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也是以高耗能为代价发展的。特别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结构不合理,二者的比例世界平均为1:4.3,美国为1:2.5.欧盟为1:3.6,而我国为1:8.5,这更加剧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

(二)技术含量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28.8%,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领域。尤为关键的是国内企业多缺乏产品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我国仅万分之三左右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

(三)附加值低由于出口产品物能消耗高、技术含量低,也由于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低。如我国出口鞋类的平均价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平均30美元的DVD出口,生产企业仅获每台1-2美元的微利,在美国市场售价9.9美元的芭比娃娃,生产企业得到的加工费每个仅为0.35美元。

这说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数量型、粗放型的,难以为继,亟待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

二、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以及通过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影响来实现的,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客体的无形贸易的客体是服务,即是一种活动、行为,许多学者对其属性做了分析探讨,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形性”,意即非物质性,它不象物质产品可视、可触。不具有三维特征,可以交易但却“不会掉到你的脚上”。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去认识这一特点。一方面,服务的“无形性”并非是绝对的。任何交易的对象都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体,纯而又纯的产品和服务只是一种逻辑的存在,而无实际可能。这可称之为产品一服务体系或产品一服务连续谱(product-service continuum)。

另一方面,服务又是可以与产品相区分的。尽管“无形性”不是绝对的,但却有高低之分。在产品一服务连续谱中,产品位于物质化程度高的一端,而服务位于非物化程度高的一端,尽管它不可能位于极点,但可以逼近。而且,消费者需要的满足是物质实体本身还是物质实体承载的活动、行为,也是分得清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可以把市场提供物区分为产品和服务,把国际贸易划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客体非物质化程度高,或说“服务性”高。

由于服务贸易的客体整体上是无形的这一属性,决定了服务的物理构成中,“活动”是主要的,“物质”是次要的;价值构成中,纯服务部分的价值是主要的,纯产品部分的价值是次要的。如存储有音乐的CD,咨询信息的光盘和各种程序的芯片,其物质消耗的价值只占整个价值的极其微小部分,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由于服务是活动和行为,因而,在许多情形下,服务贸易不需经过运输方式来进行,即使是服务以实体形式存在,其运输费用也是非常低的,从而节省运输成本。衡量节省的运输成本可以用到岸价贸易总值与离岸价贸易总值之差额来计算。影响这一差额值的因素除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外,便是商品的性质。货物贸易的客体是有形产品,其体积越大,重量越重,运输成本就越高。而因服务贸易的客体是无形的活动和行为,无需支出运输成本或运输成本极低。服务贸易节省运输成本的程度可以用同样价值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运输或传递成本之比来衡量。

通常,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增长。而由于服务及其贸易的“非物质性”,使得服务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就少,就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增长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不增长或低增长兼顾,从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特征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比例的提高而愈加显著。

(二)服务贸易方式的多样性货物贸易要求产品实体跨越国境,经过各种运输工具来完成,其方式是单一的,而服务贸易由于其无形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经由运输工具运载,而可由服务贸易的主体,即或是出口服务提供者或是进口服务的购买者移动来实现。依据世界贸易GATS的划分有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对这四种方式的选择和采用可以依据效益原则来进行。尽管不同的服务部门、分部门和产品与提供方式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对应关系。但对大多数服务而言,都可以采用四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来提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择适宜的提供方式呢?效益原则应是首选。如,当国外市场需求足够大时,可以通过许可、特许和直接投资的方式即建立商业存在来提供服务,实现规模效益;当国外需求小时,则只需派遣服务人员到国外,有针对性的解决顾客的问题。

有的服务提供方式本身也符合效率原则,如跨境交付。跨境交付是服务本身跨越国境,除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服务,可以采取类似于货物贸易的形式,即出口方式外,对大多数服务,特别是针对人的心理、精神和无形财产的信息型服务(information-based services),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进行传送,

如电话、广播、电视、卫星和网络等向国外顾客提供。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电子商务或网络贸易,是服务本身以信号形式传送,不需另外的配送系统作补充。其好处是,时效快、成本低,而且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能互动,购买者能充分、快捷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提供者能及时的回应,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替代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互补的,如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带动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部门的发展,又可以是替代的,服务贸易的发展会导致对货物贸易需求的减少。从替代关系来看,分析的结论是对不同的利益方有好有坏,而从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它总是有利的。

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替代的可能性来自于服务对产品的可替代性。物质产品之所以能够用于市场交易,是由于它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对其具有有用性。企业购买电钻是求其能打孔的功能,女性购买化妆品是为了获得美丽和自信的功能,而承载其功能的物质形态,相比之下反而是次要的。这种理解和理念与服务及其贸易的属性十分切合。因为服务整体上是“无形”的,其物质形态是微不足道的,服务的交易和贸易出售的是功能。为此,有学者称服务经济是功能经济。如果说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拥有产品比仅购买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即服务,更能满足自己文化、情感需要,而对企业而言二种不同的方式便无多少差异了。

服务如何替代产品?服务贸易又如何替代货物贸易呢?一种途径与产品使用相关。出口商可以向国外客户出售产品,客户拥有产品的所有权,也可以向国外客户只出售产品使用的功能,而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前者是货物贸易,后者是服务贸易。如设备出口属货物贸易,设备租赁属服务贸易,而设备租赁可以取代设备出口。另一种途径与满足需要这一结果相关。如国外用户有取暖需求,企业可以向其出口取暖设备,由国外用户自己运营,也可以由国内外企业达成协议,由出口方向进口方提供保证,保证进口方能获得一定的取暖效果,而制暖的过程由出口方进行。前者属货物贸易,后者属服务贸易,而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以上两种类型的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替代,不仅能减少全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对企业、对一国贸易增长方式也是有利的。使用型服务贸易能在满足同样需求总量的前提下,减少对设备数量的占用,从而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结果导向型服务贸易。由于满足用户的需要由专业企业提供保证,能做到提高效率。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外贸增长以低耗、高效的方式来实现。

(四)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性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指的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性不是从数量上来讲的,不是服务贸易会促进货物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速度增长,而是从效率上来讲的,即服务贸易能促进货物贸易以高效、节约的方式增长。

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进口服务贸易,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及整个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服务部门,特别是现代服务部门,如银行、保险、通讯和运输等服务业,是“软性”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运行的战略性投入。在一国现代服务部门发展落后、供给不充分的情势下,通过实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国服务及其提供者的市场准入程度和国民待遇,便能增强国内服务业竞争,保证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充分和有效,从而促进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集约式增长。如运输、仓储、保险、咨询、金融等行业的发展,降低了货物贸易的时间成本及运作风险,提高了货物贸易的经济效益。

还有些服务产品,如质量控制、研发、设计、营销、分销和培训,在创新、差异化和升级出口产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和消费者求新、求异心理强盛的条件下,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与众不同的异质产品,改造升级现有产品,才能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实现外贸的集约式增长。这些服务产品都属知识型产品,在一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进口这些服务或引进掌握这些服务能力和知识的专家、技术人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出口服务贸易同样能促进货物贸易的高效增长。服务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是紧密相连的,从全球来说,超过55%的服务贸易是通过在国外建立商业存在来实现的。一国在国外建立起批发、零售等分销设施,并纳入全球分销网络,国内制造业企业与之合作,可以为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和内部化收益。

三、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有大量的文献探讨了发展服务贸易的途径和措施。但都没有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发展服务贸易。我们认为,服务贸易数量的扩张对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总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强度会因服务贸易本身是如何发展的而存在差异。

(一)保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互动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产品的服务化和服务的工业化,即。一方面,物质产品所包含的延伸服务在增加,而且这些服务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如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检验、维修等;另一方面,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向工业经济模式趋近,讲求标准化、规模化。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企业,产业部门与贸易部门要联合、互动。就服务企业出口来说,就可以与制造业企业实行系统式出口。当制造业企业向国外客户出口了设备或完成了交钥匙工程后,国外客户必然会产生对工程服务、分销、清洁等服务需求。这给服务企业提供了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机会。发达国家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经验表明,许多服务企业在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就是追随他们国内的制造业客户的国际化而走向国际化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来自国内的服务企业为自己出售的设备或完成的工程提供售后服务,可提高国外客户对产品和工程的满意度,赢得良好市场声誉,提升国际竞争力。对服务企业来说,能低风险、低成本的进入国际市场。总之,要做到以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升级,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的扩张,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二)既要重视出口,又重视进口,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大量顺差的存在,导致了我国与贸易国家的摩擦。尽管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处于逆差态势,由此而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盲目追求顺差。就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服务贸易谈判动态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已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发展服务贸易即包括发展出口,又包括发展进口,不能偏废。我们认为,就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来说,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因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而世界平均水平达67%。发达国家

平均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达52%。显然,国内服务业不能满足企业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消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供给不足,价格偏高和质量低下,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影响到对外贸易增长的方式。

(三)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相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建筑服务、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是十分可观的。就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580亿美元。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只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既可以是内生的,如技术的变迁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也可以是外生的。如政府的推动。要创造条件,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消除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鼓励研发创新的措施来创造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四)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争取自己的贸易利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缔结了《服务贸易总协定》,这是规范各成员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文件。自此,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不能不在其框架下来进行,我国也不例外。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围绕两个层面展开:规则纪律和市场开放。目前,正就国内规章、政府采购和紧急保障措施等规则进行谈判,并计划在2007年结束多哈发展回合谈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在谈判中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贸易利益。我国的贸易利益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流动方式和海运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分部门上。

外贸贸易方式篇3

一、构建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外贸企业是指企业有从事对外进出口的企业,企业商品和服务流通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经济组织。本文主要研究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商谈、合同签订、采购、车间生产或委托代工、订舱、报关、货物发运等。业务每个环节都涉及到物料的流动,构成了外贸企业的物流系统运作。

对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是风险预警评价的第一步,是外贸企业物流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分析对外贸易各环节后,可以建立以下的如下表1-1的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二、不同贸易方式下的企业物流风险预警评价

出口贸易的最为常见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是指企业单边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与一般贸易相比多了原材料进口这一环节。

(一)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邀请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预警指标的6个一级指标两两比较打分,得到判断矩阵表,如表2-1:

将上面的判断数据输入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中,可以得到不同贸易方式下企业物流系统风险指标第一层权重,可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

A=(0.175,0.072,0.36,0.051,0.279,0.038)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6.426,CI=0.085,CR= 0.068

(二)设定评语集

设定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评级为5个等级,如下:

为了方便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可先量化风险等级,如C=(C1,C2,C3,C4,C5)=(10,30,50,70,90),对应的评语集为{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

(三)确定判断矩阵

确定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各个险指标对各风险等级的隶属程度rij,就可构建评价矩阵Rij。邀请专家给出每个风险因素的评定值Cj,则隶属度的计算为:

根据专家给出的不同贸易方式下的隶属度分值,可以得出两种贸易方式下的判断矩阵:

(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同时确定了评价矩阵R和权重集后A,就可以对外贸企业物流系统风险进行综合评价:B=A?莓R,式中“?莓”为算子符号,即模糊合成运算,也成为模糊变换,即: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在一般贸易情况下,外贸公司的物流风险的预警评价等级为“风险较小”,在加工贸易情况下,物流风险的预警评价等级为风险一般”,也就是说加工贸易的出口方式要比一般贸易方式给企业的物流系统带来的风险大一些。

三、基于评价结果的物流风险控制建议

(一)从交货期风险的角度对外贸企业物流系统进行控制

从上节不同贸易方式下的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交货期变动是无论在那种交易方式下都会对企业物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的风险因素,企业在计划环节就要围绕交货期去安排采购、生产,要给交货期限留有余地。

(二)注重关键供应商所带来的采购风险

国外客户如果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间抉择时,侧面表明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此时企业就要从交期、质量等方面加强对此类的关键供应商的管理,缩短加工贸易下比一般贸易延长的交期、提防质量问题带来的跨国退货或返修。

(三)加强对国际物流风险的防范

??际物流是外贸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必经且具有特色的环节,主要包括货运的合作关系及船公司选择。交易方式中,加工贸易需要进口报关,此时对货代的专业程度、服务质量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外贸贸易方式篇4

一、我市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增强主动性,形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一是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外贸企业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回归贸易保护政策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有不思转变思想和消极观望态度。二是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每个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企制宜,外贸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三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贸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姻,开展联合攻关,搞好自主技术研发,创立自有品牌,探索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和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具体措施,推进加工型外包贸易向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和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服务贸易,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在搞好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贸易类别的多元化,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实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外贸贸易方式篇5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贸格局、经济管理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我国外贸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国情意识、历史眼光审视和把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经受挫折,国际经济秩序受到质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资本流动放缓,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从中长期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从历史经验看,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经受了“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但全球化每次都在严重危机中蕴含着向前发展的巨大机遇。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趋势不会改变

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国内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从中长期看,支撑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多种优势仍然存在,并将不断增强。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增强。我国劳动力质量优势明显,有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纪律性强的产业工人;同时,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600万人。我国“人口红利”正处在从数量向质量快速提升的阶段。工业配套能力优势增强。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有7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170多种商品出口量世界第一。同时,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为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国内市场潜力优势增强。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内需不断扩大。未来二十年,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产品和技术进口增加。

(三)我国外贸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强的趋势不会改变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外贸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从中长期来看,外贸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比重仍有提升空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更是巨大。同时,进口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的重要渠道。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源,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另外,如考虑到间接带动作用,外贸吸纳就业总人数超过l亿人。在提升国际地位方面,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是该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国形象的品牌。我国外贸不断发展,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加深了国际经贸合作,拓展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契合点。

我国外贸仍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增强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于推动外贸自身科学发展,着眼于推动贸易强国进程。

(一)从我国外贸与国民经济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适应性转型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理论上,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外贸发展方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先导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外贸还有一些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高三低”:一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低,东部十省市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超过90%;二是对二次产业发展贡献度高,对一、三次产业发展贡献度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超过80%;三是对有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高,对无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不够。因此,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要适应性转变。

(二)从我国外贸与世界贸易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主动性转型

我国外贸已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外贸对世界贸易影响力逐渐加大,同时,也存在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去年我国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今年一季度,贸易救济案件19起,但涉案金额高达11.9亿美元,增长了93.5%。我们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同时,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特别注重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二是贸易比较利益较少。当前,我国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品牌不足10%,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三是贸易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7亿美元,同比下降34.2%。今年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同比下降76.7%。长期贸易不平衡既不是我国的政策选择,也不利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要主动性转变。

(三)从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战略性转型

贸易大国是贸易强国的基础。实现贸易强国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国际经验表明,贸易强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在政府、行业、企业、商品四个层次上均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在以下四个方面与贸易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一是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待提高,要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要更加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三是行业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要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四是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能力有待提高,要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因此,要推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进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就必须要战略性转变。

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必须要进行适应性、主动性和战略性转型。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工作机制,在“加快”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要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改革是加快转变的根本途径,僵化守旧没有出路。要加快改革制约外贸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二是开放意识。开放是加快转变的外部条件,关起门来没有出路。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准确把握全球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拓展外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加快转变的不竭动力,墨守成规没有出路。要结合客观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发展模式,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四是发展意识。发展方式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去转变。要在发展中转变,转变中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完善政策机制

政策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完善“四个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一是在财税政策上,稳定财政对外贸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关税结构,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和规模,积极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降低保费费率水平,扩大对风险国别和市场的承保范围。四是在贸易政策上,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多双边和自贸区谈判。

(三)建立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四个机制”,形成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质量提高、效益改善、资源节约、结构优化的外贸绩效评价机制,引导各地区外贸科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分类指导的全国外贸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合作、高效协调的工作服务机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立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高效的贸易促进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贸易促进体系,完善中小外贸企业促进机制。四是建立反应迅速、应对有效、反制有力的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要在实效上下功夫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十二五”期间,外贸发展要本着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实施“四个优化”、“六个协调”和“八项举措”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八项举措

一是打造商务平台。打造若干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部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若干辐射力广、管理水平高的境外贸易中心;扶持若干内外贸一体、组织化水平高的商品市场。二是提升商品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附加值,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出口。加大对“中国制造”的国际舆论宣传,提升中国产品形象。三是建立出口基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一批出口基地。四是拓展新兴市场。按照经济规模、人口总量、消费能力、市场环境等指标分类,形成拓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国别。深度拓展拉美、中东欧、东南亚及我国周边等市场。五是提升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六是扶持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培育国产服务品牌出口,加大对软件、文化、动漫等产品出口扶持力度。七是扩大边境贸易。在管理权限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给予边境地区政策倾斜,推动边贸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政策落实。八是发展“走出去”带动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推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发挥优买优贷等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对出口的带动作用。

(二)四个优化

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四是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外贸贸易方式篇6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选择 对外贸易额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 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 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 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 (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 (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 (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 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 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 模型结论并分析

3.1 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 ),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4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6]徐坡岭,陈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04,(4).

外贸贸易方式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外贸贸易方式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wwW.133229.cOM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