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8篇

时间:2023-08-07 09:23: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篇1

关键字: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8.056

本文著录格式:[1]袁晓曦.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导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软件,2013,34(8):149

0 引言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促进全国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技能人才的评选和职业技能的认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职业技能竞赛主要是广为或目标任务为要求,综合体现职业岗位对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在专业体系结构内安排了而合适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活动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如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导设置教学活动,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在选拔过程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最后形成良好的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学习氛围。

1 计算机类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趋势

1.1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特色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难,发展速度快。

计算机类专业需要培养理论基础知识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电子电工、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技术基础,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另外也注重全面性、多样性的特色方向,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比重大;注重自主性实践设计环节,上机实践贯穿于基础学习中,通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实训与科研融入教学过程。

1.2 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指向性就是充分发挥行业指导的作用,培养的人才的目标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服务行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依靠行业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根据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设置比赛项目,由各相关行业把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为各种比赛提供专家、行业技术规范,提供相应的设备。以技能竞赛为纽带,为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深入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通过竞赛促进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设备越来越与生产实际对接,解决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和企业真正对接的不多。通过竞赛,职业院校可以考察一下与行业的结合度,从而调整办学思路,更新专业设置,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从而解决职业教育面向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

1.3 计算机类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趋势是怎样以及院校应对的策略一直是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参与院校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竞赛来说,从项目设计来看都体现着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对参与者来说要求开看重职业综合技能;从举办的目标来看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计算机类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是要拓展科技领域,重视巩固传统技术和项目赛事,积极探索向新兴技术拓展,项目设计上要突出软件设计、网络发展和跨行业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参与对象上要注重拓展企业所处行业,不断提高活动社会参与面。二是要深化活动内涵,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开展青年职工技能培训、等活动。三是要营造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大力选树各类计算机技能人才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四是要促进团队建设,把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与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不仅选出技能型人才,也要选出有技能、能合作、会创业的团队。

2 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以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改的成果有反过来用来提升竞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构建新的、与技能竞赛相一致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能有效提高技能实战水平的的教学模式;最后实现技能竞赛比赛成绩、技能人才培养的双突破。结合当前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标准,可以研究出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方法,并为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教师通过自身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辅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了解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关系,熟悉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促进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自身参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在职业技能竞赛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还应实时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考核和评价则需要由竞赛组委会抽取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专家根据最新技术、材料和企业规范进行评价改变以往教学评价手段与方法,并得到更合理的考核结果,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3 小结

我们应以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的融合,各方面相互影响,融为一体。针对技能竞赛,针对学生实际,构建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对接技能课程体系,探索适应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针对技能提高,科学实施与学科体系和技能体系相一致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为专业建设目标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训教学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0)

[2] 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10(03)

篇2

摘要: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方针的指引下,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校、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职业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而且技能大赛也像一个调节器和方向标,多方面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改善考核体系,提升教师知识能力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加快了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方针的指引下,每年春秋两季,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都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职业技能大赛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不仅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校、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职业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而且技能大赛也像一个调节器和方向标,多方面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触动着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在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中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大赛计算机应用类的word应用文写作、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设计制作、现场讲说速录,而这四项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两者的结合,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多方面的改革。

一、职业技能大赛改善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考核标准不好把握,有时考核目标流于形式,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学得坏一个样。而职业技能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考核体系模式。借助于技能大赛的标准我们也可以讲授完一项内容之后,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检测。从检测结果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职业技术大赛的PowerPoint设计制作,会设置一个课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又会穿插一些知识点,比如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动画,插入超链接等,对幻灯片进行外观设置,如此来考察学生对于PPT制做的掌握。而我们也可以将竞赛考核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使得我们的考核体系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改变原来一张的卷面理论考试来考核操作技能的状况,以这种方法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例如,在职业技能大赛的EXCEL数据处理项目中,要求根据给定的数据和相关素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考察Excel的高级应用。教师是日常教学中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只对EXCEL的常用功能进行讲解,EXCEL的高级应用并不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必须要全面掌握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自身必须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才能对参赛学生作出辅导。可以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

与普通中学有统考不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又有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一名专业课老师担任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的情况很普及,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表现出的对知识点的掌握、设备的操作能力,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职业技能大赛加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技能大赛是对本专业的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考核。其项目设置不但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集中、系统的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和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以2011年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计算机应用类OFFICE项包括WORD编辑排版EXCEL数据处理,2012年职业技能大赛将WORD文档编辑排版归到应用文写作类。同样以前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出现过的五笔字型汉字录入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2012年又新调整为现场讲说速录。而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体现了职业技能与现代化生产实践、与现代化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加快本课程的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原来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的状态,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具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详细操作行动为导向,形成“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整个过程要突出实训环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位置由传统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更新教学内容。在技能大赛的举行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站到本专业知识的前沿,敏感捕捉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正、删除和增补,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同步,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同步,进而促使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正能量。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0-02

所谓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职业在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由此,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便成为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计算机基础课正是这些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起点,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就必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师、教学内容选取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参加并通过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其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的着重点都放在了考试内容上,甚至有的老师不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往往滞后于考试内容,由此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全面,考试不易通过,基本不能达到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选取及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计算机基础课在选取教材时已经倾向于选择项目化、职业化的教材,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职业化的面向各个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可能接受了这个知识,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知识与其专业有哪些关联,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由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随着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仅仅是以计算机一级B的成绩为准,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直指计算机一级B考试,而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以及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

1.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在学生刚入学时,一般学院会告知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的证书,由此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一级B考试,甚至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并没有考虑学完这门课会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另外,很多学生在没有学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就参加了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考试过后更加不注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上不听,课后不练,将计算机基础课当成计算机一级B考试的培训班一样,忽略了该课的本质,因此不可能达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使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一级B考试,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应用计算机。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的最本质要素是:“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让受教育者具有能得到生活主要来源稳定收入的能力,以便就业。目前,计算机职业技能是大多数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培养这一技能的最关键的课程,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均需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设置。

2.1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专业结合目标: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以及日常事务问题。

职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

情感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2 评价方式设置

将目前的以计算机一级B成绩作为评价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

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完成情况。

等级考试与作品评价(占总成绩的50%):计算机一级B考试成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作品情况。

3 以专业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来完成工作,而计算机基础课所讲授的正是最基础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使教材中的项目或案例与学生所在专业无关,也可以在实际讲解中更换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项目或案例,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关系,在自己的专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下面以“邮件合并”这个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如何以专业需求为驱动,来选取教学内容。

邮件合并可以生成各种批量模板式文件。其应用领域如下:

1)批量打印信封、明信片等:按统一的格式,将电子表格中的邮编、收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姓名打印出来。(多个专业,如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等)

2)批量打印工资条:从电子表格调用数据。(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与财务有关的专业)

3)批量打印个人简历、个人信息表等:从电子表格中调用不同字段数据,每人一页,对应不同信息。(管理专业)

4)批量打印法院传票:在电子表格中设置被传唤人姓名、单位或住址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法院传票。(法律专业)

5)批量打印电话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姓名、时间、话费情况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电话单。(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

6)批量打印发货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收货人姓名、昵称、单号、发货时间、收货地址、收货电话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发货单。(物流专业、食品专业)

总之,只要有数据源(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只要是一个标准的二维数表,就可以很方便的按一个记录一页的方式从WROD中用邮件合并功能打印出来。因此,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项目或案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有助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提高。

4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职业技能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前:学生可根据下次课要做的项目,收集一些资料或素材,并了解通过下次课的学习自己应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为新课做准备;或者教师创设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2)课上: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或者解决教师所设情境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可以提取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3)课后: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再对课上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深入思考,或多动手操作,为今后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的收集资料,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5 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侧重点都在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技能的培养。但恰恰是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却是工作中常用的、或是完善工作的关键点,计算机职业技能就属于这一类。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因此,基于职业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这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奠定更坚实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

一、前言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的职业教育也要有所行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计算机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新技术、新概念的层出不穷,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不得不加快更新和调整的步伐,否则,我们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将不能适应岗位技能的需求,而终将被淘汰。

此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出现及时指明了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最新的职业技能岗位要求,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标准。

二、“计算机网络组建与信息安全技术”技能大赛的现状

随着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与行业应用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这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

2009年,我省首次组织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信息安全技术”竞赛项目。该项目的竞赛目的是适应网络产业快速发展及“三网融合”的趋势,体现绿色节能理念,促进网络工程项目及产业前沿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应用,引导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职相应专业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

随着信息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各行各业的综合信息系统,如交通、物业、商业、银行等部门的监控系统,都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备受关注。

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对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的实施能力,设备调试能力,以及网络构架设计改进的能力,包括对常用网络综合布线工具的应用,无线网络构建与应用,各种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意识;引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引导院校与企业促进教产互动、校企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能力素质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吻合度。

从以上竞赛要求来看,考查的内容就是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的工作,和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因此,将比赛内容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驱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训”,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是我们目前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

1.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的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取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分科模式,即将专业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这样不仅造成了讲解内容的重复,而且容易引发前后知识衔接困难的情况,会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困惑,无法很好的实现技能培养。

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做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岗位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时紧紧围绕“能力为本”的要求,深入分析课程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将原来分散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环节,按照专业结构的关联性整合成一系列的项目体系。

2.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联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从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岗位来看,主要包括网络组建(综合布线与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与防护,这些正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信息安全技术”竞赛项目的内容模块。因此,选择哪些课程,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可以参照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必须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综合布线》、《网络工程》和《网络安全》等。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下,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相应的“项目教学法”,教学阵地从教室转移到了实训室,加大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设置了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等综合实训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信息、制定项目解决方案,并完成项目的实施和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4.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成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考试全面反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它可以成为课程反馈以及进一步完善课程与改进的必要依据,成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例如,在网络跳线制作中,要求现场制作网络跳线13根,用于连接PC和交换机,要求跳线长度合适,线序正确,压接护套到位,剪掉牵引线,符合GB50312规定,跳线合格。这就是具体合理的技能操作评价。

四、总结

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我们如何去了解岗位需求,又怎样按照这些需求去制定培养计划,这就要有一个标准来引导我们去实现。职业技能大赛恰好为职业院校提供了这一实践平台,积极参与和组织职业技能比赛是作为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文清.论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年 第21期.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年6月.

[3]2013年山东省技能大赛 网络项目 竞赛规程.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职业技能;岗位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65-02

21世纪,信息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必须牢固掌握的技术与技能。但因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着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脱节的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广泛应用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

1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旨在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工程,在新形势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也极具重要性。学校教育与岗位相挂钩,将从教学动机、教学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益与结果上发生变化。本文也指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岗位职业。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打破以往学科性课程体系的同时,要以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换而言之,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因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需求,从而该岗位工作就对劳动者的素质以及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当前,这一需求,需要由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来实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更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岗位培训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相比,在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上都不一样。正如此,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了办学理念,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并将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为构建一个对今后工作任务能够起到导向,对职业岗位能力能够进行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搭建平台。

2 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2.1 理论偏多,实践少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理论偏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则太少,因而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从而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带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2.2 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滞后

计算机是一门更新换代较快的专业,新事物与新概念的出现,仅仅两三年时间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却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变更,从而其知识体系相对落后,关于时间的教学互动也不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这一现实情况,就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够给社会生产发展培养具有相应技能的计算机人才。

2.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教学方法也相对死板,及时一些实训的教学课程中,也多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具开发性、创新性的实验少之又少,不能够将学生的实训能力有效的提高,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时,首先会讲实验,将实验的具体内容从头到位详细的讲解一遍后,并将每一个步骤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都会讲解一遍。如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是将老师的演示过程再次重复演习一遍。再就是,在知道过程中,老师还强调学生,不能删除系统文件,不能修改注册表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与实际操作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也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规律不相符合,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与独立性,也不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4 生源问题

高职院校的发展,扩招在所难免,而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许多学生本身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这一事实情况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也严重不足,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不足。

3 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若要与岗位实现对接,就必须实现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最终还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3.1 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

首先,在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时,要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和专门研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团队,到专门的企业和公司的生产一线中,对从业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实际中了解到目标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相关的优秀计算机人才,一起论证并研究讨论,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重,选取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化的工作任务,与计算机及课程进行对应,至此也就形成了具有学习性质的工作任务。

在实际中的工作任务,并不是对企业的活简单的集合,其要能够对从业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做出进一步的介绍和反映,能够对部分具代表性质的任务进行反应,这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重要部分。像这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能够将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形式清晰的呈现出。然计算机这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协调工作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时候的综合能力。因而,对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程标准设计出来,也遵循了人们的职业成长,却并非是一种完全的职业工作。

3.2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构建一种工学结合的形式,其中,不仅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同样还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选取,则主要是借助和依赖极具典型的工作任务。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设定,要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或者需求相适应,对该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对计算机行业中的各职业所需的技能标准进行充分的借鉴和学习。目前,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岗位,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及及时等不同的级别,并针对这些级别进行培训与考核,甚至还有考试鉴定。由此,高职院校根据这些需求,在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规相结合,并且制定出一种心的课程标准,同时根据这以标准开展教学。

如此,学生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中,在学业与职业技能方面,都可以达到和完成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目标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上所列出的标准。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毕业的时候,经过层层考核后,直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过程之后,最终也就实现了计算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工作。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以及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最终指出了计算机课程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将实际需求结合,才能最终为计算机行业需求培养适用的人才,也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

[1]刘晓欢,向丽.告知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09(4).

[2]刘云,陈国靖.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岗位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2,33.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5]李鑫洪.构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实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6):104-105.

篇7

一、技能大赛导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1.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设置对制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具有指导意义。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准确地预测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性。计算机技能大赛所设竞赛项目模块是经大赛组委会专家、行业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的,可以指导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2.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能检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紧随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中职学校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的总纲和灵魂。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首要问题是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好坏的最好标准。

3.技能大赛的开展探索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法。根据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而设置相应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近几年,全国中职组计算机技能大赛比赛过的项目有4个:数字影视后期处理(动画片制作)、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电子商务、工业产品设计(CAD)。故而,笔者所在学校将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模块化教学,不同的模块设置不同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我兴趣及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计算机专业初步设置的教学模块有计算机基本技能模块、平面设计及多媒体模块、计算机硬件组装及网络搭建模块、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等5个模块。根据模块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平面设计及多媒体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Flash、Premiere、AE、AVIDMediaComposer、3DMAX/MAYA等。

4.在培养技能大赛选手过程中革新了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应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所谓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背景,教学过程也相当于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得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就能真正体会到所学有即有所用。计算机老师在上课前,设计一些实际工作或应用中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来解决。例如,数字影视后期项目的婚纱电子相册、旅游景点专题片制作等项目驱动可以有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开展技能大赛为抓手,积极营造“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的浓郁学风

1.职业技能大赛可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快速提升。例如,在企业网搭建项目比赛中,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要求彼此配合默契以及个人专业技能娴熟,才能做好工作,完成任务。

2.技能大赛选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转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影视后期项目中,教师提出制作一个短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逐渐让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影视后期项目的短片制作过程中要求选手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语言处理能力、较强的文化素养等。这就要求选手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重视全面发展,毕业后才可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

3.技能大赛可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些参赛的学生更能受到实习企业的青睐,往往供不应求。

三、技能大赛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师资的提升提供新的平台

1.技能比赛的开展,加强了兄弟院校的交流。外出学习为师资队伍的提升提供了空间,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习的热情,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书本理论逐步转换为专业实用性技能。如,企业网搭建的指导老师可研究技能大赛组委会的文件,到锐捷公司参观学习比赛项目的内容;影视后期项目则邀请省电视台专家来现场指导,帮助职校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原因,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促进指导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如,我校综合布线项目指导老师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大型企业的综合布线工作。

3.技能大赛的开展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技能大赛中用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故而,要求指导老师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求异求新;要善于思考研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指导大赛,教师往往有机会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接受最新的思想。

四、技能大赛可促进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1.为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投入了很多资金,购进了先进的设备,这加快了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实训室的条件得到了提升。笔者所在学校在技能大赛训练期间,建设了影视后期制作机房、锐捷网络机房、神马网络机房、电子商务机房等专业实训室。

2.通过技能大赛,提升了学校区域影响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拓宽了学生就业通道。大赛项目的内容大多是基于工作过程并确定一定比例的基础训练项目,都源于企业生产及实际应用,如电子商务产品推广、综合布线、企业网搭建、企业专题片制作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

3.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大赛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企业都想招聘参赛选手。许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主动联系职业院校,提出合作意向,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选拔优秀毕业生,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校外顶岗实习的基地。如,我校建立了职中科技、罗兰广告等校外实习基地。

五、技能大赛革新了教学评价体系

1.技能大赛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篇8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 职业能力培养 重要性 培养内容 培养途径

1.引言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作为核心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减少,主要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差异导致招生规模的萎缩。本文将探讨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一理念决定了对中职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第一生产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从社会反馈就业信息来看,一方面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即学生不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的需求。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即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职业特性,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掌握从事计算机或者与计算机相关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且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编码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能够胜任中小型网络搭建与应用工作;能够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及计算机维护等工作。

4.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4.1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企业需要。

结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来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的教育体系。计算机专业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时,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立着手,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其专业设置主要把对当前职业的分析作为导向进行目标的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本位,课程设计把职业的活动和市场需要作为核心,课程编排把宽基础面作为基点,教学组织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试考核把客观的要求作为标准,等等。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该课程的模式特点,针对现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4.2创建仿真环境,强化职业意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专家,创造高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强调实用性,而且要面向学生,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需求培养,让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一上岗就成才,且对于转岗也快速适应。若想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仿真的职业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训练。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全部在一体化的教室中授课,这样教师能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模拟真正的企业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3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情感交流。

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将多数时间都花在机器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舒展身心,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心理活动,这使教师对要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4.4接轨就业市场,明确行业方向。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进行分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必须和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接轨,实现课程设置行业化的转变。就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来说,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既不能成为系统的维护员,又不能成为网络的管理员和外设维修员,更不能成为软件的开发人员。或许我们以为这是因为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才太过饱和,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计算机行业中,有很多的专业分支,有软件的擅长者,也有硬件的佼佼者,各种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专业计算机等级人才各有所长。计算机的行业需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行业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专门化,课程的设置要有单一的目标和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的目标相对要高、专、精、深,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专才”而非“通才”。例如学网络管理的就不必学平面设计;学平面设计的也不必学软件的开发,等等。

5.结语

我们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际的市场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中做,做中学”合二为一,深化对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