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人才培训8篇

时间:2023-08-09 09:19:11

数字人才培训

数字人才培训篇1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数字人才培训篇2

事实上,目前我国数字艺术类人才的培训单位并不少。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与培训联盟理事长、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迎建告诉记者:“以动漫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学校设立了动漫专业,而与动漫相关的包括大中学校在内的各种培训机构更是多达1300多家。但今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缺口仍然达到30万人。”既然有这么多培训机构,为什么还存在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呢?

双重障碍

刘迎建认为,有两种原因造成了现在人才紧缺的局面。首先是教学设备方面的限制。数字艺术基础课程中电脑绘画所使用的设备――数字绘画板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既影响了数字绘图板的普及应用,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其次,各类学校的创意类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素质也不一样。比如,目前许多企业都采用Corel公司的Painter 9或Painter 10这样的专业绘图软件和仿真绘画工具,但是很多培训机构还在教学生使用鼠标进行绘图和设计,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这就难怪许多企业对那些刚刚走出培训学校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需要回炉’。这同时也反映出,数字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刘迎建说。

校企携手

为解决上述问题,汉王科技集团、Corel公司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起成立了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与培训联盟,其宗旨就是推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并完善高等院校数字艺术类专业标准化实训体系建设。在去年底召开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1500余家厂商,几万名观众在现场体验了创意的魅力。

刘迎建表示:“如今,数字艺术产业市场已经被激发出来了,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们必须要尽快补上这个缺口。这也是汉王科技以及相关院校和上下游单位成立这个联盟的主要原因。”

数字人才培训篇3

【关键词】油田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油田的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的最前端,从数据采集、转换、传输到后台站控系统的处理,需要从业者掌握一系列有关数字化操作和数字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油田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

一、油田数字化管理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的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将数字信息建立在数据网络平台之上,并使其成为传输油田企业各种信息的途径,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油田信息标准化的管理。

数字化管理,通俗的说就是“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各类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级管理和监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数字化管理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数字化条件下的从业者不但要清楚传统的工艺流程,而且要熟练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种基本操作和应急操作,所以说,数字化管理更需要高技能的人才。

二、油田数字化人才培训模式

油田数字化,不仅使油田的管理观念发生了转变,劳动组织架构实现了扁平化,而且使员工在思维模式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态思考方式。当数字化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对于熟练掌握手工操作实物的员工来讲,基于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或者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这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体系还不是很适应。同时,由于所掌握的知识面已经局限在这狭小的范围当中,且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各有不同,就造成了新的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由于人的因素不能很好的应用。

在油田数字化操作培训当中,主要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维护员工进行培训,操作维护人员应企业的需要也被划归在培训人员的范围内。培训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让相关人员了解数字化,掌握数字化操作和维护,同时还要对其有所感受,进而设想出未来的规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在一个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培养素质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以较小的投入而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企业中的人才优化是管理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项内容。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尤其要具有方向性,而且定位要准确。

数字化仪器仪表或通信设备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简单的维护,甚至以后还要培训其他的操作员工。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懂得使用数字化产品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地做出紧急事故处理方案并得以实施,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二)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管理人员对于整个企业来讲,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管理人员并不会直接参与技术操作和生产活动,但是其对于企业的运作进行统筹和指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进度。

当石油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应该首先对数字化进行认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其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适合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

(三)对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

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操作和维护,这里说的维护是指日常维护。为了使油田数字化能够顺利进行,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操作维护人员要具备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和相关设备的素质;其次,数字化生产中的仪器仪表以及生产管理系统,都需要在操作维护人员的掌控之中。

操作维护人员的操作培训主要包括各种数字化仪器仪表、自控设备、智能化抽油机以及站控平台的基本操作。维护培训主要涉及到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日常保养。

三、油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要培养石油企业的中坚力量,在要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按照石油企业的要求来塑造。

(一)油田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任何一个企业要健康地发展,人才是其中的第一资源。油田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需要充分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现在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数字化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所以,石油企业中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二)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油田的生产规模不断地壮大,传统的手工操作不能适应大规模油田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数字化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应运而生。数字化条件下员工的技能操作已成为员工上岗的基本要求,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更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快速前进的动力。

为了尽快适应油田的大规模发展和数字化操作要求,有关技术人员在了解数字化、尽快熟悉这些新工艺、掌握新工艺的基础上,转而成为培训师,在带出更多的员工,出现了树状的培训模式。对这些人员进行定向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为油田创造了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库,为油田的未来发展积累人力资源。

(三)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油田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人员之多,来源途径复杂,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油田已经加大了员工培训的力度,并将其建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是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不影响生产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对于自己的员工应该采取的循环培养、强化训练的模式。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术,从口头表述到实际操作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

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可以将职工的知识面扩展,还会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平。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反哺企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综上所述,油田数字化使油田的生产、运输等工艺在计算机平台上尽收眼底,作为数字化生产条件下的油田员工,迫切需要掌握与工艺相关的一切数字化操作。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作为油田企业的一项重点培训项目,这不仅是时代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元化.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2(02).

数字人才培训篇4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

引言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核电厂发展专业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在进行国际评审、同行评审、内部评审时所必须的重要材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身处数字化环境下,核电厂培训档案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核电厂培训档案的形成及重要性

(一)核电厂培训档案的形成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企业员工在培训、考核、授权、上岗等活动中形成的有关员工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上岗资格、管理水平等情况的重要记录和信息,是核电厂发展专业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核电厂培训档案的重要性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是核电厂优化人力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取得良性发展,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的重要工具。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的重要记录与凭证,是核电企业安全稳定运营,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保证。操纵员、高级操纵员的培训档案更是员工获取操纵员、高级操纵员执照的必要条件,对核电企业的安全运营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也是企业在进行国际评审、同行评审、内部评审时所必须的重要材料和参考资料,在对核电厂的各类评审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对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核电厂档案管理主要以保存纸质的原始档案为主。核电厂在长期生产运营过程中形成大量培训档案,随着核电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核电机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多,近年来员工培训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纸质培训档案的数量随之急遽上升,其在处理、库存、利用等方面的弱点也愈来愈凸显。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将原有的旧的培训档案数字化,可使培训档案的利用率大大增加、对培训数据的分析也更为便利准确。而培训的电子流程审批和无纸化考试的实现使得整个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档案都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快捷地进行检索和利用,迅速准确的完成分析和统计,大大提高了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数字化环境下改进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由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转型是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纸质培训档案在保管与利用中的缺憾

纸质培训档案大量形成后,占据大量的库存空间,在贮藏、保管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无形中增加了核电厂的运营成本;在对历年积累的大量纸质培训档案资料进行检索时,由于纸质培训档案覆盖员工人数多,涉及的项目多,种类繁杂,时间跨度不一,在手工查询的条件下,不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培训档案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不能令馆藏的培训信息资源实现快速传送及有效更新。

2.培训档案数字化的优势

通过将培训档案数字化保存在核电厂的服务器中,并在局域网上为用户提供使用,既方便用户对培训档案的利用,又避免纸质档案在借阅利用中产生损坏、遗失,还能提高纸质档案的使用年限。管理者与员工轻松查阅自己所需的信息,使培训档案的利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核电厂培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企业的专业化运行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通过培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能实现培训档案信息跨地域、跨空间、更快速的传递和更便捷的资源共享,为核电企业多机组、多厂址、跨地域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快捷的培训信息服务、更有效的培训档案支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核电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改进企业的培训档案管理

(一)无纸化考试在核电厂内部的推广与应用

在核电厂的培训纸质档案中,员工内部培训、授权、考试的试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培训都可以用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

通过推广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减少大量试卷等纸质培训档案以及随之而来的阅卷、统计、汇总、库存等工作。员工的考试成绩将由系统统一回收,转化成数据并作永久保存,方便检索与利用,更好的为核电厂发展服务。通过计算机详细地记录员工的答题情况,可迅速、准确、科学地分析员工的培训情况,为管理者提供翔实的培训档案与资料,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下一次的培训,从而不断地优化企业的人才队伍,帮助核电厂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建设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是核电厂培训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前身之一的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建立起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将培训需求的提出、培训过程的审批、培训教材的保存、培训成绩的记录全部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保存,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在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培训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大大方便培训成绩的查询和利用。

员工通过数据库可快速了解自己历年的培训记录及成绩;培训管理者可方便的对历年培训项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可以在选拔人才培养干部时可一目了然的提取备用干部的培训记录以作参考。

(三)建立重要纸质培训档案与数字培训档案的二元管理机制

将培训档案数字化后有它独具的优势。而纸质培训档案也有其优点,是核电企业员工培训与成长历史原貌的佐证;能确保档案管理的相对安全与完整;具有其它载体无法全部替代的历史保存价值等。

电子培训档案与纸质培训档案两者各有利弊,互相补充。为确保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安全和完整,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培训档案如操纵员的个人培训档案等,还是要建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二元并行管理机制。

数字人才培训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能力;高职

一、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美观性,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某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PS)、视觉传达设计;

2.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重点安排了 120 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B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2.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成霞.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2(23):38-39.

数字人才培训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数字城管;人才培养;政校行企

中图分类号:G640

数字城管是利用3S(GPS、GIS、R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分成事件和部件两大类,将城市管理的区域细分成单元网格,由采集员负责巡查,通过信息采集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由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再由处置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由采集员第一时间核实问题,以实现对现代城市的长效管理。数字城管是新兴行业,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未见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管。

本文涉及的“政”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及我省11个地级市和90个县(市、区)数字城管主管部门(如城管局、城管委等),“行”是指省城建城管协会及其指导的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协会包含我省11个地级市和90个县(市、区)数字城管相关单位,“企”指以浙大网新为代表的含杭州越秀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江南电子有限公司、浙大帮德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巾帼西丽有限公司、北京数字政通科技有限公司6家数字城管相关公司。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的指导支持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新兴行业结合培养数字城管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创新、专业建设上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几年政校行企共育数字城管人才的实践,政校行企四方和谐发展。作为我省数字城管建设和推进的省建设厅城建处以及其指导的省城建城管协会急需经过系统培养的数字城管专业人才充实到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中以提升数字城管队伍的整体质量,也需要高校一起来推进和提升我省数字城管工作;省城建城管协会及其指导的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也需要有一支研究团队来研究我省数字城管的建设运行、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业数字城管相关企业也急需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的数字城管人才及高水平的师资来帮助企业研究数字城管的新技术;作为学校一方,我们也急需计算机专业改革,特别是与新兴行业结合来进行专业改革。

1 专业背景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院一直在探索计算机专业如何与行业结合来进行专业改革,省建设厅和学院对专业改革一直非常重视。近几年浙江省数字城管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人才从事数字城管相关工作和提升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水平。在各方支持下,2011年5月,学院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相关企业签署了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9月份开始招生。2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取得的成绩逐渐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今年下半年将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依托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把学院打造成浙江省数字城管技术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

2 培养目标明确和课程体系确定

2.1 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1)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批示:“数字城管”是“数字浙江”的重要举措,2005年7月,建设部将我省杭州市列入第一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后,我省“数字城管”工作正式启动。7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多项通知,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省100个市、县(市、区)建成数字城管运行平台,并快速向乡镇延伸。2013年上半年建成数字城管省级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联网。数字城管使城市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2)需求迫切。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新兴行业,急需大量的专门人才来从事数字城管,特别是提升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质量。经过调研,浙大邦德科技有限公司等信息采集公司急需信息采集管理人员,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等单位需信息处置、运行维人员,浙江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需开发、项目实施人员,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单位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当然,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数量现在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得到了省建设厅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份,省城建城管协会专门向各地市、县(区、市)数字城管相关单位印发《关于办助做好接纳数字城管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通知》,各地反响强烈,至4月底,已有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等单位向我们要能解决就业的岗位49个。

2.2 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传统专业与新兴行业结合、政校行企共育的专项综合顶岗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向各地市、县(区、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指挥)中心、数字城管相关企业的采集管理岗位、信息处置岗位、运行维护岗位培养具有信息采集管理能力、信息处置能力、运行维护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3 课程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管理能力、信息处置能力、运行维护能力是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的三种核心能力,并确定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采集管理能力由《城市数字化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应用文写作》三门课程构成;信息处置能力由《城市数字化管理实务》、《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应用文写作》和《统计学概论》四门课程构成;运行维护能力由《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动态网页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C语言》、《计算机网络基础》五门课程构成。确定由《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等6门课程为主干课程。政校行企重点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概论》、《城市数字化管理实务》2门课程。

构成以课内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讲座参观和省数字城管各类培训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3 政校行企合作具体内容

3.1 互惠多赢,制度先行

2011年5月,学院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相关企业签署了《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政校行企四方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师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4月,成立由政府数字城管领导专家、行业和企业数字城管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方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2012年3月,签署了《关于浙江省城建城管协会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数字城管培训点的合作协议》。2012年11月,制定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聘任专家工作职责》,这些协议和制度规范了政校行企四方在数字城管人才培养中各方的职责,有力保证了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3.2 互融互通,交叉兼职

为促进我省数字城管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更深入地进行专业建设,政校行企四方互相兼职,聘请省建设厅城建处领导、省城建城管协会理事长、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外专业负责人、数字城管研究所名誉所长、政校行企合作部主任等职务。聘请企业专家领导担任数字城管研究所专家,并设立了企业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担任省城建城管协会副秘书长、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3.3 互帮互学,服务为先

互帮互学、互惠多赢,关键是要提升数字城管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数字城管教学团队通过到企业挂职煅炼、培训、参加会议、调研、自学等多种手段快速掌握数字城管的核心技术以及发展方向,通过指导、编写标准规范、科研项目、讲座等形式为数字城管行业服务。

3.4 紧密合作,各司其职

政府方:起到政校行企合作协调作用,在政策、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在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培养等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校方:依托数字城管研究所和数字城管服务团队,在咨询服务、社会培训、技术研究方面发挥理论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迈进献计献策。

行业方:浙江省城建城管协会指导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工作,包括学院在内的各成员单位协作进行数字城管的标准、规范制定、科研项目研究,负责制定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数字城管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等工作。

企业方:共同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人才,包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合作课程、共同编写合作教材、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共同推荐学生就业。科研、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包括共同申报合作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共建人员交流机制。在师资培训、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4 政校行企合作成效

4.1 政校行企合作数字城管人才培养模式初具成效

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机制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尽其能,合作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教学计划》。政校行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数字化城市管理理论》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务》,建成了一批包括学院优秀校外实习基地“杭州越秀科技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在内的一批校外实习基地。2012年7月份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等5家单位组织的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数字城管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优秀团队,今年人文与信息系被省建设厅评为“2012年全省数字城管先进集体”。今年七月份,首批35名学生分赴各地市数字城管相关单位和企业实习。

4.2 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在双师素质、专兼比例、专兼授课比例与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保持一致。通过培训、企业煅炼等方式着重培养双带头人、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三类教师。聘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领导同时也是省城建城管协会理事长及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校外专业负责人,把双专业带头人培养成既懂数字城管培养模式又懂数字城管运行管理研究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数字城管专家。聘请了各地市数字城管相关管理部门的10名专家担任任兼职教师,计划在近几年聘请的数量在20人以上,并通过培训等形式把这批兼职教师培养成有丰富实践经验,懂教学规律、能上课、能讲座、能指导学生兼职教师队伍。已选派3名骨干教师到数字城管相关单位煅炼,把他们培养成每年有多项项目、有高水平、能举办培训或讲座的在省内有知名度的数字城管行家。其中专业负责人在2012年7月被浙江省委教育工会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1月被评为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2012年度全省数字城管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6月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4.3 科研教改项目

政校行企合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浙江省数字城管成效评价及评价体系研究》和《数字城管增值服务及高校数字城管专业设置探索研究项目》2项,政校行企合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项目《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4项,其他各类数字城管相关项目6项。组织编写《浙江省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规范》和《浙江省城市容貌数字化管理标准》,参与编写《浙江省数字(智慧)化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这些项目的研究为提升数字城管运行成效并向智慧城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4 社会服务

2012年9月,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2013年4月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服务团队,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担任省城建城管协会副秘书长及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通过这些平台参与数字城管建设、运行、管理调研和指导20多次;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刊《浙江城管》组稿、审稿12期;今年3月份和9月份分别举办了有92名学员参加的《浙江省数字城管高级研修班》和有60名学员参加的《浙江省数字城管通讯员培训班》;主持包括《深化杭州市数字城管协同机制的研究》在内的5项横向课题,到款额将近40万元。

5 结束语

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具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培养数字城管行业急需的合格的数字城管人才,充实并提升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质量,对提高数字城管运行成效具有关键意义。其次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如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如何与新行业新兴产业结合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第三政校行企四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各取所需、互惠多赢,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2]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7.

[3]张艾青.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河南教育,2012,12.

[4]陈新业.构建政企校联动平台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8.

数字人才培训篇7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核电厂发展专业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在进行国际评审、同行评审、内部评审时所必须的重要材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身处数字化环境下,核电厂培训档案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核电厂培训档案的形成及重要性

(一)核电厂培训档案的形成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企业员工在培训、考核、授权、上岗等活动中形成的有关员工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上岗资格、管理水平等情况的重要记录和信息,是核电厂发展专业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核电厂培训档案的重要性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是核电厂优化人力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取得良性发展,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的重要工具。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是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的重要记录与凭证,是核电企业安全稳定运营,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保证。操纵员、高级操纵员的培训档案更是员工获取操纵员、高级操纵员执照的必要条件,对核电企业的安全运营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核电厂的培训档案也是企业在进行国际评审、同行评审、内部评审时所必须的重要材料和参考资料,在对核电厂的各类评审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对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核电厂档案管理主要以保存纸质的原始档案为主。核电厂在长期生产运营过程中形成大量培训档案,随着核电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核电机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多,近年来员工培训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纸质培训档案的数量随之急遽上升,其在处理、库存、利用等方面的弱点也愈来愈凸显。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将原有的旧的培训档案数字化,可使培训档案的利用率大大增加、对培训数据的分析也更为便利准确。而培训的电子流程审批和无纸化考试的实现使得整个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档案都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快捷地进行检索和利用,迅速准确的完成分析和统计,大大提高了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数字化环境下改进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由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转型是核电厂培训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纸质培训档案在保管与利用中的缺憾

纸质培训档案大量形成后,占据大量的库存空间,在贮藏、保管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无形中增加了核电厂的运营成本;在对历年积累的大量纸质培训档案资料进行检索时,由于纸质培训档案覆盖员工人数多,涉及的项目多,种类繁杂,时间跨度不一,在手工查询的条件下,不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培训档案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不能令馆藏的培训信息资源实现快速传送及有效更新。

2.培训档案数字化的优势

通过将培训档案数字化保存在核电厂的服务器中,并在局域网上为用户提供使用,既方便用户对培训档案的利用,又避免纸质档案在借阅利用中产生损坏、遗失,还能提高纸质档案的使用年限。管理者与员工轻松查阅自己所需的信息,使培训档案的利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核电厂培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企业的专业化运行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通过培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能实现培训档案信息跨地域、跨空间、更快速的传递和更便捷的资源共享,为核电企业多机组、多厂址、跨地域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快捷的培训信息服务、更有效的培训档案支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核电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改进企业的培训档案管理

(一)无纸化考试在核电厂内部的推广与应用

在核电厂的培训纸质档案中,员工内部培训、授权、考试的试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培训都可以用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

通过推广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减少大量试卷等纸质培训档案以及随之而来的阅卷、统计、汇总、库存等工作。员工的考试成绩将由系统统一回收,转化成数据并作永久保存,方便检索与利用,更好的为核电厂发展服务。通过计算机详细地记录员工的答题情况,可迅速、准确、科学地分析员工的培训情况,为管理者提供翔实的培训档案与资料,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下一次的培训,从而不断地优化企业的人才队伍,帮助核电厂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建设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是核电厂培训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前身之一的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建立起培训档案管理数据库。将培训需求的提出、培训过程的审批、培训教材的保存、培训成绩的记录全部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保存,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在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培训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大大方便培训成绩的查询和利用。

员工通过数据库可快速了解自己历年的培训记录及成绩;培训管理者可方便的对历年培训项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可以在选拔人才培养干部时可一目了然的提取备用干部的培训记录以作参考。

(三)建立重要纸质培训档案与数字培训档案的二元管理机制

数字人才培训篇8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takes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new concept of "excellence plan" launc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vides new thought and method for excellent digital media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关键词:卓越人才;数字媒体;实践教学

Key words: excellent talents;digital media;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58-02

0 引言

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该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15万左右。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许多理工科院校、艺术类院校或传媒类院校等不同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截止2013年,国内本科教育中共有89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还有14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超过70%的院校授予工学学位。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02年,由于短暂的发展史,在技术与艺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许多高校在人才需求规格方面了解不够,以致于培养目标不准确,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和教材严重短缺等现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人们发现很多毕业生只是学会了各种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不具备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偏离了人才培养初衷,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2010 年 6 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

1 卓越数字媒体人才的界定

卓越数字媒体人才是以数字媒体产业需求为依据,借鉴卓越人才培养理念而培养出的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平顶山学院数字媒体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数字媒体教育形式的发展需要,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于2010年在已有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数字艺术方向)。该方向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出发来确定专业特色定位:区别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强调工程技术特色,培养学生在计算机3D动画、特效、互动媒体设计、媒体数据组织和搜索等方面的能力;区别于数字媒体制作人才,强调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通过人文教育、艺术熏陶,培养学生“创造”而不是“制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从三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本科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 平顶山学院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按照理工类招生的,学生几乎没有艺术功底,基础薄弱,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前三个学期开设了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专业必修课程。软件学院多媒体教研室师资方面以动画艺术专长的老师为主,这些老师在制定具体某门课程大纲时着力学生动画素养的培养。根据师资现状,将动画类课程确定为该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面向理工类招生的这些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有些吃力,对艺术基础课和动画类课程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也较差,误以为被当做艺术生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

而数字媒体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下设的方向,还开设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和艺术类必修课程互补性不是很强。为培养学生数字媒体技术素养,该方向开设了Flas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手机游戏开发、动态网站开发、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学分比例和课时比例上,技术类专业选修课相对艺术类(动画课程和艺术基础课程)均不占优势。

2.2 学生工程实践环节薄弱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课内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截止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还没有毕业生,实践教学方面还是以课内实验和课程实训为主。软件学院多媒体方向双师型老师紧缺,由于缺乏行业从业背景经验,教师所选实验内容较少的关注行业最新从业需求,多是来源于课程教材的案例资源或网络资源,实验内容不能很好的与最新行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由于我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方法缘故,实验课时系数偏低,以致于许多教师并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施实验教学,很多时候会将理论课上讲的案例搬迁到实验课上。虽然院系倡导实践教学以项目驱动法为主,由于缺乏行业背景,教师所实施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内容往往比较陈旧。

2.3 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 教师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自于工作后的科研积累、实践积累,与扎根基层的技术人员相比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得多,工程实际训练偏少,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设计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软件学院多媒体教研室的老师都是这两年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一毕业就到了工作岗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是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硬伤。由于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2010年才开始办学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了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虽派有相关教师到企业考察,并没有派遣教师到企业从事锻炼。

3 卓越数字媒体本科人才培养

3.1 专业核心能力确定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培养,之所以出现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的现象是由于我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该方向招收理工类学生,面对这些几乎没有艺术功底的学生,想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动画创意的人才着实面临许多困难。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的培养理念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了解不够。

艺术素养对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固然重要,在本科教育有限的学时要求下,建议压缩艺术基础课程(色彩、素描、三大构成等)课时总数,按照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从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方式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而明确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核心能力。这里,专业核心课程是那些从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出发而确定的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关键课程。学校可借鉴卓越数字媒体人才的行业标准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3.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从学生方面来说,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理念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1]。前3年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后1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后1年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企业学习,保证学校和企业零距离衔接,提高了职业技能学习训练的针对性,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学生优质就业,满意就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前3年的校内学习,专业教师可采用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选中的项目要尽可能的以实际工作环境要求来设计项目任务,通过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后1年的企业学习可采用CDIO培养模式,CDIO培养方案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以研究工程领域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挖掘学生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

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让青年专职教师通过下厂挂职的方式增加其行业从业经验,到企业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青年专职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去企业请教经验丰富的数字媒体从业人员,从中引入思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提高工程项目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还可以聘请数字媒体产业高级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可改善学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局面,也能加强技能教学的针对性。

3.3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为解决团队合作能力差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1-7课题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班级中每8个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其中有1个项目经理和7个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在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工作计划、负责项目小组的学习、培训、提高及项目间的竞争。项目团队之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交流团队合作经验,凝聚团队协作力量,在彼此竞争机制推动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3.4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深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院系政策导向等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软件学院为提高学生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新能力,构建了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实训,在软件学院3+1培养模式(1-6学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7-8学期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职业素养、选修方向拓展、IT新技术报告、校企定单培养等培养,实现“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目标)下,达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三者的统一培养和提高,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途径。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培养内涵在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和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3]。作为技艺结合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一个交叉新学科,在技术与艺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卓越计划”理念的适时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卓越计划必将引领我国新一轮高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