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8篇

时间:2023-08-09 09:19:27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1

关键词:学习策略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一、概念界定

1.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一般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就是那些学生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人、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学习资源分为:一是专门为学习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资源,如教科书、试题、讲义等;二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被利用的隐性资源,如学习环境、学习者内部资源等。本文中的学习资源管理主要讨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的学习时间资源,学生内部的非智力资源,学习环境和社会支持资源。

3.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是指为确保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需求,对学习资源实施评价、选择,并通过加工、整理等有意义方式组织学习资源,以促进学习者开展构建性学习管理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社会支持管理四种策略。

二、中学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方法

1.知识讲授法

教师讲授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资源意识、学习资源管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自我调节意识是促使学生学会使用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基本前提。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班级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来讲授学习资源、策略等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意识。

2.时间管理训练法

时间管理训练法指教师通过训练学生制定日学习时间计划表,周学习时间计划表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时间的方法。时间管理训练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和习惯,以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教师可向学生讲授一些时间运用的原则、方法或案例,如SMART(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基于时间的)或“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项原则等。制定时间计划表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一天或一周的学习资源,进而确定一天、一周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根据学习目标分配各项学习资源的时间。

3.努力管理法

3.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能引发学习需要、学习期待,指向学习目标,维持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行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有:教学吸引、兴趣激发、反馈和评定、奖励和惩罚、合作与竞争、归因指导等。教学吸引指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兴趣的激发包括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指导课外活动等方法。反馈和评定要求教师要及时、具体、经常反馈学习结果。教师在进行奖励和惩罚时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注意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3.2指导学生控制意志

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学习者来说,意志管理主要是对努力起维持作用,即把各种努力集中在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上,维护学习意图,坚定地执行学习决策。培养学生意志的途径有:开展关于意志的名人讲座,进行演讲比赛和体育竞赛,开展关于意志案例分析或故事分享,开展主题班会,写名人名言等。

3.3指导学生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就是当人们达到自己预先设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最终动力和维持理论来自内部刺激的强化,外部强化只能起到加强或削弱学习行为的作用,并不能决定学习是否发生。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强化的步骤如下: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计划以及奖励的内容;指导和监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标准完成学习计划;学生自我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当完成时给予自我奖励。

4.学习环境调整法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环境:第一,指导学生选择安静、固定专用的学习场所如图书馆,自修室、书房等。选择固定场所专门用于学习的理论依据是条件反射作用原理,即如果某些行为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这个地方就成为发生这种行为的暗示或信号。熟悉的环境可以增加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学习不安定的情绪和分心,进而使得环境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控制干扰的方法。干扰的来源包括干扰事物(如喜爱的图片、音乐等)和人(学习伙伴、家人、教师等)。学生也应努力去改变周围人的行为,但不要用严格的规定去约束他们,而是跟他们讲道理,说明自己的需要并寻求合作。

5.社会支持求助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社会支持资源的方法有: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业求助意识。学习是一件复杂且困难的事情,向他人求助不是自身能力缺乏的表现而是正常的表现。然后,向学生提供支持的人和物,如教师每周安排固定的学习辅导时间,组建学习互助小组,组建班级学习交流群(QQ群、微信群、微博等),提供参考书、工具书、学习网站等。最后,发展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列一张问题清单以明确自身的困难和需求,表格的内容应涉及困难是什么,需要什么帮助,谁是最合适的求助对象,如何提问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等内容。

三、总结

加强对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宏观方面,加强对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弥补当前国内专门对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足的空白;微观方面则利于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2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开发 博弈 得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旅游支出的大小正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发展成我国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合理开发景区,增加景区供给,给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是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进入了有重点的、有规模的开发阶段,提出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外资一起上”的投资方针。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进入景区开发的投资商的动机和策略进行分析,对投资商与政府之间签订协议或招标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分析各种博弈策略的实质,理清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关系,并提出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对策。

二、投资商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的分析要素。一般来讲,博弈论分析包括6个基本要素:参与人(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对一个博弈的描述必须至少包括参与人、策略和支付,而行动与信息则是建筑材料。参与人、行动和结果合起来称为博弈的规则(rules of the game),建模者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博弈的规则来确定均衡。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决策者们的行为。其中参与人是指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在旅游景区开发博弈中,博弈的主体是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策略集合是参与者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有两种不同策略。本文中的策略集合包括:投资商决定投资开发景区或不投资,社区居民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政府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支付”是指参与者采取策略后可得到的相应收益,支付函数是参与者从博弈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益的函数。本文弈主体的支付函数是收益(利润、收人、充分就业……)=F(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投资商策略、政府策略、社区居民策略)。

2、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本模型的博弈主体分为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为了方便模型构建,进行了如下假设。

(1)参与人都为“理性经济人”即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2)假设参与人所获取的信息完全相同,即是完全信息,也就是说参与人互相都知道各自的信息,获取的其它信息也是相同的。

(3)假设投资商没有把钱投资到旅游景点开发中,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资到其它地方。

为了很明显地体现各博弈方的收益,本文的博弈矩阵中用具体数字代表其收益,正负和大小各代表博弈方是盈利还是亏损和得益的大小。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后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博弈矩阵如表b(1)、表b(2)所示:[投资商的策略:投资或不投资;政府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社区居民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首先,投资商跟政府进行博弈的博弈矩阵如表a,其博弈矩阵中的数据仅代表各博弈方在各种策略下收益最大化的符号。在分析投资商与政府的博弈时,假定没有社区居民的博弈行为,则当政府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是最大的,即用博弈矩阵中的(44)来表示。当政府不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博弈矩阵中的收益用(31)表示。当投资商不投资而政府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时,投资商和政府的得益为(-1-2)。当投资商不投资且政府不支持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为(-1 -1)。具体博弈矩阵得益如表a所示。

其次,将投资商和政府两个博弈方合并为一个博弈方,是在假设表a中的得益不受第三方参与的影响下,再对投资商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分析,博弈矩阵如表 b(1)和 表b(2)所示。我们先对表 b(1)的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也为支持时,此时三方的博弈收益最大,即博弈矩阵中用{(4 4) 3}表示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为不支持时,假定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不变,但是社区居民的收益将会减少,用2个单位来表示社区居民不支持策略下的收益,在得益矩阵中用{(4 4) 2}表示此时各方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投资商政府]的收益上文已经分析过了,社区居民也会受到政府不支持的影响,用2个单位表示社区居民的收益,在矩阵中用{(3 1) 2}表示得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就变为{(3 1)1}。如表b(1)所示。

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则他们三方的收益可用{(-1 -2) 1}表示;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为{(-1 -2) 1};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 -1) -1};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此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1) 0}。综合以上的分析,则博弈矩阵的得益如表b(2)所示。

从上文分析的三个博弈矩阵看,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两方达成一致后,再跟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本文为了清晰易懂,将三方博弈矩阵简化为两方博弈矩阵,可以说博弈矩阵表b(1)和表b(2)是博弈矩阵表a的延续,对三个两方博弈矩阵的策略进行比较,通过划线法,我们能很快找到博弈矩阵的最优策略:{[投资支持]支持}。

三、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博弈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旅游景点开发中,政府作为博弈方应做好引进投资商的工作;而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应做好开发景点潜力的工作;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三方都应该把握好开发景点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1、作为博弈方的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在博弈过程中应该采取支持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投资商。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政府更应大力引进资金,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资金的过程中,政府应搞好招标工作,筛选出最适合开发旅游景点的投资商并且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一些基础实施的建设,制定并完善规范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及具体的监管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此外,政府还应该合理界定资源价值,扩大信息透明度。由于景点资源的实际价值较难判断,目前在景点开发的过程中,例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景点资源主要采取估价或作价的方法来确定其价值,这些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发寻租等腐败行为。因此,政府应当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资源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景点资源的合理作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聘请公众代表对资源价值的确定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景点的价值。同时,在投资商进行景点开发时,应增加透明度,尽可能多地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减少“暗箱”操作 的可能。

2、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首先应尽可能获取充足的信息,做好景点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应首先组织人员对景点的投资开发潜力进行评估,对投资开发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积极筹措投资资金,以便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投资商应大力争取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力争做到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的三方共赢。此外,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好自然资源。

3、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应该大力支持景点的开发并该做好监督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开发景点是利大于弊的,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社区居民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对投资商和政府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投资商和政府勾结,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金碚:产业组织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胡明:博弈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M].贵州大学教师用内部教材,2006.

[4] [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3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筹资策略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地位的提升、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竞争的激烈,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的研究逐渐备受关注。文章归纳了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内涵、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的筹资策略和营销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近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它已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已经在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和公共部门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一、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内涵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学者从过程论的角度界定战略管理,认为战略管理是指规划、执行、追踪和控制组织战略的过程。有的学者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界定战略管理。美国学者波兹曼(Bozeman)和史陶斯曼(Straussman)认为,各种非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才能解决非营利组织中所发生的问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效率。战略管理包含着处理组织的外部环境、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途径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界定目标和目的,提出能够协调组织与环境的行动计划,设计有效的执行方法①。我国学者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业务相对稳定,而且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回报董事,而是满足公共利益,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非营利性这个特征的约束,因此用战略管理的策略来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②

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管理手段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可以说是组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所做出的全局性考虑和高层次的统筹安排。

二、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过程可分为五大阶段。第一阶段为环境、资源评价;第二阶段为战略方案设计;第三阶段为战略管理规划确定;第四阶段为战略管理实施;第五阶段为战略管理监督和评估。第一阶段:环境、资源评价。在一个非营利组织战略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对组织的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优势和劣势做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预估和评价。第二阶段:战略方案设计。对环境、资源的评价是战略方案设计的基石。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扫描之后,战略管理进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明确组织的宗旨、目标和战略,修正组织发展的使命,研究和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即非营利组织的外部发展机会和面临的威胁,研究和分析内部因素即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弱势,制定长期目标等。第三阶段:战略管理规划确定。战略管理的设计成果通常是经过所确定的具体战略内容来体现的。利用战略管理的各种模型、分析方法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总体评价后,结合组织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组织的具体战略规划和内容。第四阶段: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建立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具体政策,动员和配置实现年度目标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以确保各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实施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等。第五阶段:战略管理评估。在非营利组织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内外部的环境会随时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组织对原定的目标和战略做出必要的调整。根据什么调整,如何调整,这时进行战略管理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战略管理评估可以有效分析现行的战略管理是否偏离组织的目标。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组织的战略管理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组织今后的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从而推动战略管理的连续和稳定。有效的战略管理评估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并认真分析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外部因素给组织带来的机遇和威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提高组织的战略管理水平。

三、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关键策略

(一)筹资策略

非营利组织要在所涉及的领域内有效地开展项目和提供服务,可靠和持续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筹资策略来吸引资金,拓宽资金渠道,继而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推动组织不断发展。有效的筹资管理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

1.加强非自创收入的筹资管理。(1)非自创筹资的途径就是外部捐赠。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向公众募捐,必须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并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伙伴。①面向全社会公众募捐是非营利组织获取外部援助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募捐时,应当为捐赠者提供足够的、至少能使其用来进行抉择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要使募捐取得好的效果,公益项目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信度非常重要,募捐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②政府不但可提供经费及其他资源,还可以给予认同和道义方面的支持,因此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组织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外部援助。③企业合作伙伴不但能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财物的援助,帮助组织活动更好的运作,还可能向非营利组织输送志愿者,从而让企业的员工也参与公益事业。企业也可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④(2)要不断扩大外部捐赠。①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目的要明确,要对社会有益,这样才能号召全社会捐款捐物。②要设计多种筹资方法,提升筹资效率。③捐赠过程要透明,要及时对外宣布筹资数额、款项的最终用武之地。④要考虑用一定的方式对捐赠者进行利益补偿,比如对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减免相应的赋税,对捐赠数额较大的企业给予声誉奖励等。

2.积极寻找自创收入的途径。目前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的方式还不是很多,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扩大业务范围和寻求其他方式的投资收益对增加组织的自创收入很有帮助。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方式,加强和外界的沟通和联络。只有经营的业务多了,范围宽了,组织的收入才有可能大幅增加。非营利组织还可以通过权益筹资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或是采用一些经营的手段来增加收入,比如投资办厂或开一家爱心专卖店。

(二)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的又一有效策略。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没有利益的驱使,而是凭借组织的使命引导社会公众,获得社会支持并实现组织目标,这使得非营利性组织的宗旨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采取战略策略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采用市场营销的战略也是为了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增加社会效益。下述几点建议有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和营销能力:

1.广泛推广组织的宗旨。向全社会推广组织的宗旨,有利于公众了解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了解组织的使命及其成立和存在的价值,增强组织的社会认同感。

2.树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非营利组织必须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导方针,按照企业的营销观念采取策略性的行动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开展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进行科学市场调研和评估。市场调研是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实事求是的采用多种方法深入市场做调研,综合调研结果写好调研报告,从而为非营利组织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宝贵的数据。此外,要综合分析外界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对组织营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环境的变化对市场深入分析和定位,不断调整组织的营销策略,争取走在市场的前沿。

4.制定全方位的营销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组织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起草规划,制定预算,确定策略,实施监控等。出色的营销战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的营销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5.创新营销组合。传统的营销手段早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引进新型服务理念,设计新颖多样的营销组合,改变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实现组织的营销目标。

6.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度。实施营销之后了解消费者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度。非营利组织可以成立一个部门或小组专门负责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整理客户提供的宝贵意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实现“双赢”或“多赢”,不断地依靠创新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4

关键词:科技资源;资源共享;政策网络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16-03

科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科技资源共享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科技资源共享包括资源提供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资源接收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及共享主体进行资源共享的载体与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享主体即资源拥有者及接收者,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享客体即共享主体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共享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

从目前国家科技投入有限、资源紧缺的形势下,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战略资源,其共享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一环,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业创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Gerehak and Parla以组织内部的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科技资源的共享与配置问题进行分析。Dianne等指出加大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成果共享。Allison Littlejohn以社区内的教育科技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共享策略,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资源共享情形,如图所示,横轴(社区结构)和纵轴(共享策略)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两个主要变量,情形1表示社区结构集中、资源封闭不共享,情形4表示社区结构分散、资源开放共享。

(二)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周寄中是国内最早阐明科技资源概念的学者,他将科技资源分为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个方面。郑庆昌认为科技资源共享实质上是要解决在追求科技条件资源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利益共享。戚ヒ钥萍甲试次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监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严格监管和放宽监管两种条件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共享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明晰了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内涵,提出了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吴长曼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建设历程可以分为科学数据共享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期和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完善期三个阶段,提出理想而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应在保证政府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做好三大保障工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及市场保障,如图所示。

综上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热门,如戚ゴ硬┺睦砺劾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砦侍狻⒉倘鹆执由缁嶙时镜慕嵌壤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硪约傲跞蟠锎永益驱动的视角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及其关键问题。但未曾发现有专家学者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析。因此通过梳理政策网络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揭示了政策网络理论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理论贡献,从而有助于丰富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

罗茨构建了“罗茨模型”,对不同政策网络类型进行了最早的系统阐述。他提出从高度聚合的政策社区到松散组合的议题网络的五种网络类型,把网络类型看作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政策社区,另一端是议题网络,专业网络、政府间网络和生产者网络则位于中间。

依据罗茨模型的政策网络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的问题,这五种网络类型同样适用于科技资源共享,具体来说,政策社群是指有权参与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团体或个人形成的网络,在政策实践中往往指向具有核心决策权力的领导者和政府部门;专业网络是指以专业团体或人士为核心的网络;府际网络是以地方政府为代表性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生产者网络是以生产者为主要角色的网络。由此提出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分别为政策社区(中央政府)、府际网络(地方政府)、生产者网络(科技企业或公司)、专业网络(高校或科研院所)、议题网络(媒体或大众)。笔者主要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与科研院所这三种主体出发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府际网络位于中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政策社群代表政府进行支配相关政策,具有权威性。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位于底层两端,生产者网络与府际网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有关科技问题上都向专业网络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府际网络和专业网络对政策社群提出的科技资源政策施加影响,促使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变化。如下图所示。

(一)中央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制定者

政策社群中的行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政党,即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等。由此,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各部委、政协共同组成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的权力中心――政策社群,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政策社群独有的特点,在对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执行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支配性。

(二)地方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执行者

府际网络由与政策制定过程相关联的地方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组成,主要包括各省、市、县和乡级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官僚机构,在政策响应方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是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它们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运行,在接受政策社群对其权威支配的同时,可向政策社群提出相应的符合该地区的政策意见,对其施加影响为本地区服务。而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一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个以实现企业利益为目标,可取所需。但府际网络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倾向于专业网络寻求帮助。

(三)专业网络一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智囊团

专业网络的政策主体主要有专业学者、科研院所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及其政策执行的障碍等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为政府部门科学地做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各种网络行动者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的弱点,都积极地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本身缺乏新的科技资源专业知识或理论,会向专业网络寻求参考与帮助。此外,专业网络在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的权威性政策条令下,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理论背景提出专业的知识依据对政策社群颁布的政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生产者网络一科技资源使用与共享的践行者

生产者网络主要是科技企业或公司。而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经济组织,具有组织性、营利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既是科技资源最主要的供给者,也是最大的需求者和中介者,他们的意愿、行为规定了科技资源的流动、流动方向和方式。生产者网络与其他网络主体一样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出台的关于科技资源的权威性政策法规,与府际网络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达成合作关系,较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企业的经济发展,获取丰厚的利益和财政支持。一旦本身企业遇到或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也会积极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三、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沟通不够及时

科技资源共享之所以出现困难,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各共享主体单位沟通不到位、协调能力较差,共享主体虽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却不想自己出钱买的资源免费提供出来共享,其次想要获得自身需要的科技资源又不愿付费进行使用,造成双方系统的不协调;政府主管的科技部门与科技企业在科技资源方面沟通协调不顺畅、无法掌握最新的科技政策;在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方面双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也没有发挥专业网络主体的作用。

(二)科研院所与其他高校缺乏参与渠道

由于在我国这种体制下不同的部门主管着不同的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资源也主要局限于各自部门或单位内部使用,各资源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再对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方面采取重保管而轻服务的方式,致使资源浪费严重。各个主体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渠道,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各种科技资源或计划所产生的数据、实物等资源散落在单位和个人的手里,他们也没有合适的渠道掌握科技资源的分布状况,企业单位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科技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也不知道该去哪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多数主体单位不得不重复获取数据或实物资源,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科技企业在接受任务时,会面临配置资源分配的问题

由于企业之间有配置各自资源的权利,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相应的科技要素,如物力、财力、人才、信息等在区域内自由转换,以降低政府花费,提高共享效率,然而各行政区的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企业的科技资源的流动与转换。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各行政区阻隔区域内各行业之间科技、经济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分散研究,资源流通不畅;对于某些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来讲,若其本身拥有重要科技资源,那么共享平台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科技企业成员与整个网络所认同的价值观就会相背离,出现资源共享分配不公现象;同时,由于企业成员无法了解到其他成员的实际偏好,也会导致各成员在认同整个网络价值观的情况下,忽视实现整个网络的整体价值,仅仅只是在此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利益,出现资源配置不均问题。

四、基于政策网络有效的治理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政府在政策网络中主要是起到协调作用。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执行中,中央政府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多多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生产者网络与专业网络中行动主体的互动,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顺利进行。第一,政府作为地区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配置战略的总体规划者,需要依据地区特色,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资源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全体对科技资源的共享意识与行为,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第二,政府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制订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规范与保障,确保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三,科技资源的共享途径与方式需要政府予以提供,并进行规范、完善与推广,以促进科技活动主体的共享活动。

(二)专业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资源掌控、使用与其他网络主体的链接渠道等方面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此外,虽然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高校行政化或科研院所行政化的现实依然存在,这些专业网络仍旧是政府教育部门或科技部门主管的下级单位,仍要接受上级的行政指令。因此,专业网络在尊重政府主体作用的行动策略下,不应过于保守,应适时地调整主体的行动策略。一是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政策,二是主动承担起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责任,发挥其作用,三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网络主体进行链接,拓宽科技资源共享的渠道,四是运用对科技资源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政府部门和生产者网络主体提供优质的政策参考,服务于民众。

(三)生产者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生产者网络即科技企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该政策网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利益界限也最为明显,因而科技公司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所采取的行动也是最理性、最同质化的。科技公司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采取了与政府或专家网络既博弈又合作的行动策略。政府作为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中的核心主体,对于科技资源政策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资源和权利。因此科技公司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相关的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对政府做出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予以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会通过探索新技术、投资撤资等方式向政府施压,要求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有利于科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如使政府部门在相关科技资源政策方面做出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改变,要求政府对科技公司探寻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方面给予补贴或财政支持。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5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营销战略

需求侧管理的理念对于电力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竞争力,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用需求侧管理的经营理念,能够为企业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营销战略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营销战略,能够大幅度增强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润,同时还为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一、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够保证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观念,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现如今的重要管理方式。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供电以及运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断改进用电方式,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将电力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众多事项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用电、科学用电、有序用电相结合的发展状态。

2.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

第一,加强行政方面的管理措施。电力事业是我国的基础建设事业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想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水平,优化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发挥政府的相关指导作用。想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良好风尚,就要政府行使有效职能,增强自身对于电力使用情况的引导作用。政府还要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供电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主体是政府,政府能够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于电力市场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政府进行管理的重要目标,将平衡用电管理的相关措施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进行实施。政府能够调整电力企业的休息时间和相关的检修时间,从而安排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小企业进行整修,对于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1]。第二,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贡献率。电力部门在分配电力资源时,可以通过电力资源的用电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供电模式。设置一些相关的时间段管理方法,将那些高峰期的用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寻找到一些较为合理的规律,适当调高一些用电高峰期的费用,而对于一些用电情况较少的低峰时间段,要能够给以一定的优惠措施,如此一来,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力市场的有效发展。

二、电力发展的营销策略

1.实施电力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电力营销主要是在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电力需求之后,尽可能地实现电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能够为促进电力市场的和谐有效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应用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相互结合,将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可以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下。不断调整电力供应的谷峰值情况,这是电力企业普遍适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2]。

2.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

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模式,能够为电力企业在实施电力营销策略提供良好的方法。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众多用户的用电潜力,为电力营销、用电量的持续增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电力营销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吸收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其有效融入进电力营销的方法中,为获取到较大的经济利润而不断努力。电力营销策略的应用能够为电力企业提供较大且灵活的市场环境,同时在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之后,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好地促进作用[3]。

三、总结

电力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资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电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动力能源,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有的电力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电力部门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先进管理模式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发挥相关引导作用。营销策略是各类企业都会实施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同时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相互结合,能够在促进电力市场迅速发展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铭东.电力需求侧管理应贯穿电力营销工作全过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130-131.

[2]陈江.电力需求侧管理及电力营销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230.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6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7

关键词:虚拟土战略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社会化管理

在人们生活和生存的过程当中,土地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产和自然资源,从以前到现在,因为土地资源而发生的不同规模和不同层次的争执甚至是战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因为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以及关键性等一些特点,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样也就使得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对虚拟土和虚拟土战略的介绍

国外在上个世界9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虚拟水的相关概念,它主要就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用到的水资源的数量。虚拟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而是那种包含在产品当中虚拟的看不见的水,所以虚拟水有时候也叫做是外生水或者是嵌入水,它主要就是用一种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产品当中,和那些实体水资源相比较,虚拟水在运输的时候更加的方便,这样就使得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很好的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工具。在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当别是农产品,土地资源是它们生产所需要的一种基本的资源,任何一种产品在生产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所以和虚拟水的概念基本相似,虚拟土也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用到土地资源的数量。虚拟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它也是以一种虚拟的形式隐藏在产品当中,因为国家和地区不同,那么在生产产品的时候产量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使得不同的单位产品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所需要占用的土地资源也是不相同的。

虚拟土战略主要就是指那些土地比较贫乏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向那些土地比较富足的国家或者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从而来保证本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和土地安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向另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实际上就是通过虚拟的方式向其他的国家或地区出口了土地资源。

二、虚拟土战略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措施

土地资源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主要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环境资源总称。现在世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主要的趋势就是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因为会涉及到科技发展的战略、社会经济的制度、环境的政策、产业的政策以及价格的政策等很多的社会资源,所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能不能有效的解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主要还是取决于能不能有效的来调动社会资源去克服区域性土地资源的紧缺。

在国家的粮食基本自足的基础之上,应该要实行区域耕地的总量弹性平衡政策。为了保证土地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使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能够协调发展,那么就应该要实施比较严格的土地用途的管制制度。要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总体的规划,对于土地用途的限制内容应该要明确,同时还应该要实行土地用途的变更制度,对于土地资源的用途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监管和控制;动态监测现有的土地资源,采取比较有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分层次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网络;在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定量和定性上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判断,在国家的粮食基本自足的基础之上,实行区域耕地的总量弹性平衡政策,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能够比较充分的发挥。

实施虚拟土战略,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采用比较合理的虚拟土战略措施,努力的发挥出对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作用,创新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度,从而就能够使更大区域和更大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实现综合的利用,最终就可以构建起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而这种模式主要就是以区域化的资源来作为基础,国际化的市场来作为导向,社会化的管理作为保障,持续化的利用则是最终的目标。我国的幅员比较辽阔,自然环境也是多种多样,而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区域特征比较明显,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地带。所以这些不同的经济地带之间应该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点,分工也应该要合理,走一种联合开发的道路,这样就可以在国内形成一个经济的小循环,共同发展,最终使得国家的土地资源能够高效和合理的利用。

三、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土地中区域粮食的安全问题,那么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来实施虚拟土战略的举措,构建出一种新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对于虚拟土战略的相关理论以及对策的研究工作也应该要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来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罗贞礼. 基于虚拟土视角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探讨[J]. 国土资源导刊,2006,02:17-20.

[2]严志强,颜章雄,胡宝清,黄宗葵. 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70-74.

[3]殷继勇. 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篇8

【关键词】 新资源 城市规划 空间 经济循环

城市要在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在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设城市新貌,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转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再认识、再评估,要树立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城市规划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新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新资源观可以开创城市的新境界。新资源观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来看,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从国内来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拓展,城市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就必须从战略上确定新的增长模式,坚持持续的资源战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资源一方面丰富了经济特区窗口的功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发挥窗口作用的两个扇面,为特区的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把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资源利用的重点,为特区发展指引了方向。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资源观带动城市加入国际经济循环

我国很多城市虽然规模很大,但国际影响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被动介入经济全球化过程,没有完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新时期下的新城市要想加入国际化的经济循环中,就必须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策略

新资源观是城市规划的思维战略,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在高速成长期,开始城市发展模式的渐进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高效成熟期,实现城市适度密集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精明增长期,通过资源的高效与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城市规划以新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为主线,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稳合。

(一)用新资源观促进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统一,是各部门、各专业行政意图的统筹和行政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一张图和城市管理一张图,做到各部门、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和行动统一。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二)城市规划要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城市规划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刚柔相济。控制性规划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三)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在面临民生大计的齐纳前提下,要抓住空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规划调控体系。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系统”的城市发展综合调控体系,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使其成为统筹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杨宜勇.失业冲击渡.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995年

推荐期刊
  • 社会
    刊号:31-1123/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大社会
    刊号:44-1717/D
    级别:省级期刊
  • 社会建设
    刊号:22-1410/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法治社会
    刊号:44-1722/D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