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良好心态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8-15 09:26:39

良好心态的培养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1

关 键 词:声乐演唱 心态 培养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主要是歌唱者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和得体的表演,将作品的内涵恰当地诠释给听众的演出活动。而要完美地完成这一过程,歌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美学、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态也对演唱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种动作组合,所有这些动作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协调。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声乐教师对因不良心态造成的演唱问题应做认真分析,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训练。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所导致的各种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演唱前和演唱过程中的过度紧张

许多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因为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声乐老师,所以歌唱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是一到考试或参加演出,就显得异常紧张,担心忘词、跑调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台演唱。

有些学生,在台下显得相对放松,而一登上舞台就过度紧张,形体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忘词、跑调、高音唱破、气息支撑不好,甚至晕台,导致歌唱失败。而造成以上紧张表现的具体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缺乏歌唱的自信。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演唱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不自信。这些学生往往和比自己唱得好的同学比较,甚至和老师、歌唱家作比较。于是觉得技不如人,歌不如人,因此产生沮丧的心理。

(二)歌唱基础和技能不稳固。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一门技能性的活动,要将唱歌提高到声乐表演的程度,必须要掌握比较完善的声乐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短时可得的,它必须要在不断地学习、训练、积累、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刻苦的训练,就无法具备良好的歌唱机能,就更谈不上声乐表演。

(三)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入。声乐表演的目的,是把最美的声音、最美的意境、最深的情感留给听众。因此,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要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挖掘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所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要以第一人称去唱,尽量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四)演唱前的准备不足。这主要指对作品的选择和演唱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准备不足。有许多学生,在演唱中经常选择一些力不能及的作品。如有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唱《星光灿烂》《人们叫我》等作品。显然,这些作品超出了其歌唱的能力范围,因而导致自己的心中无数,没有把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品选择得比较好,但没有对演唱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因而造成歌唱中的气息不好、声音位置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就是选择的作品与自己的声音风格不相符,因而在歌唱中十分别扭,进而造成紧张的产生。

(五)演唱后的总结不够。有许多学生,不管演唱得成功与否,都不做详细的总结,不从一次次的演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这样日积月累,演唱中失误不断增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有的学生甚至不得不放弃声乐而换专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培养一个较为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除了注重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强化技能的训练。纯熟的技巧是驾驭一切作品的前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歌唱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训练歌唱技能。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一个声乐作品的演唱者,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美学以及音乐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解释作品。因此,声乐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外,还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声乐课上课形式的调整。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课,一直以个别课为主,特别是声乐主修生。这样,学生上课时面对的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又是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人,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存在紧张的因素。但是,如果上课时有另外一个人的话,这些学生就显得很紧张,连比较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了。因此,声乐课宜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公开课相结合的上课形式。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歌唱的心理素质。

(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演唱的机会。一般来说,上台参加演出多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紧张;相反,上台次数少的学生,每逢上台就紧张。因此,在教学的同时,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班级音乐会、声乐专场音乐会等。这样就可以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应开设表演基础课。因为这门课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是音乐教师,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这至今仍然是多数高师音乐院系教学中的空白点。

(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应当在学生表演前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或沮丧的情绪,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

总之,声乐教学、学习以及演唱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习与演唱的重要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在歌唱技能和歌唱心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千万不能只注重技能而忽略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2002.7.p131—287.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2

关 键 词:声乐演唱 心态 培养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主要是歌唱者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和得体的表演,将作品的内涵恰当地诠释给听众的演出活动。而要完美地完成这一过程,歌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美学、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态也对演唱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种动作组合,所有这些动作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协调。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声乐教师对因不良心态造成的演唱问题应做认真分析,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训练。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所导致的各种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演唱前和演唱过程中的过度紧张

许多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因为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声乐老师,所以歌唱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是一到考试或参加演出,就显得异常紧张,担心忘词、跑调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台演唱。

有些学生,在台下显得相对放松,而一登上舞台就过度紧张,形体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忘词、跑调、高音唱破、气息支撑不好,甚至晕台,导致歌唱失败。而造成以上紧张表现的具体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缺乏歌唱的自信。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演唱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不自信。这些学生往往和比自己唱得好的同学比较,甚至和老师、歌唱家作比较。于是觉得技不如人,歌不如人,因此产生沮丧的心理。

(二)歌唱基础和技能不稳固。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一门技能性的活动,要将唱歌提高到声乐表演的程度,必须要掌握比较完善的声乐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短时可得的,它必须要在不断地学习、训练、积累、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刻苦的训练,就无法具备良好的歌唱机能,就更谈不上声乐表演。

(三)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入。声乐表演的目的,是把最美的声音、最美的意境、最深的情感留给听众。因此,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要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挖掘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所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要以第一人称去唱,尽量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四)演唱前的准备不足。这主要指对作品的选择和演唱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准备不足。有许多学生,在演唱中经常选择一些力不能及的作品。如有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唱《星光灿烂》《人们叫我咪咪》等作品。显然,这些作品超出了其歌唱的能力范围,因而导致自己的心中无数,没有把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品选择得比较好,但没有对演唱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因而造成歌唱中的气息不好、声音位置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就是选择的作品与自己的声音风格不相符,因而在歌唱中十分别扭,进而造成紧张的产生。

(五)演唱后的总结不够。有许多学生,不管演唱得成功与否,都不做详细的总结,不从一次次的演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这样日积月累,演唱中失误不断增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有的学生甚至不得不放弃声乐而换专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培养一个较为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除了注重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强化技能的训练。纯熟的技巧是驾驭一切作品的前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歌唱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训练歌唱技能。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一个声乐作品的演唱者,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美学以及音乐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解释作品。因此,声乐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外,还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声乐课上课形式的调整。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课,一直以个别课为主,特别是声乐主修生。这样,学生上课时面对的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又是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人,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存在紧张的因素。但是,如果上课时有另外一个人的话,这些学生就显得很紧张,连比较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了。因此,声乐课宜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公开课相结合的上课形式。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歌唱的心理素质。

(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演唱的机会。一般来说,上台参加演出多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紧张;相反,上台次数少的学生,每逢上台就紧张。因此,在教学的同时,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班级音乐会、声乐专场音乐会等。这样就可以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应开设表演基础课。因为这门课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是音乐教师,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这至今仍然是多数高师音乐院系教学中的空白点。

(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应当在学生表演前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或沮丧的情绪,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

总之,声乐教学、学习以及演唱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习与演唱的重要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在歌唱技能和歌唱心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千万不能只注重技能而忽略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2002.7.P131—287.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3

当今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涉及到各个领域,在现实世界和将来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作为初中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计算、推理、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由于学习心态的差异,造成数学学习成绩差距极大。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具有探索和钻研精神,能以接受学习为起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以一种消极心态对待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强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因而越学越枯燥,越学越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心态,而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 在从小学到中学应做好下列心理状态的转变

1.1 改数学学习活动的畏惧心态为知难而上的心态

许许多多的学生由于数学成绩始终不突出因而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畏惧心理,认为数学难度大,自己已经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不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这些紧张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放弃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要激发学习兴趣,先要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在改变数学学习活动的畏惧心态的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首先应有积极的态度,要具备上进心、自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作为学习的主导者――老师,在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态时,要有耐心和恒心,能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弥补过去学习中的漏洞,让学生在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1.2 改依靠老师传授知识的心态为自主学习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许多同学已经习惯于所有的知识依靠老师的传授获得,缺乏主动获取知识意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活动应是师生交流、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老师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则会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在这一心态的转变过程中,老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象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一样,先扶着走,再牵着走,最后放开手脚,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

1.3 改变数学学习中任何学习任务都独立完成的心态

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等,但新课标要求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在探索,交流,讨论等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古语云:“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说明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既要独立,也要合作,注重从各个渠道获取知识。

在这一心态的转变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探索、交流、讨论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那些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指导,聆听他们的见解,必要时与他们共同探索、交流、讨论,锻炼他们的胆量与勇气,并对他们的见解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的一点进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愉悦中学会合作。

1.4 改变只重视成绩(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心态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在老师和学生自己的面前,虽然老师对于成绩会客观公正对待,但几乎所有学生注重考试成绩胜于注重学习过程,很少去思考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思想不集中,并没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期望获得比别人优异的成绩,这无疑是想不劳而获,这种心态,不加以改变,只能徒增学生的烦恼,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帮助学生转变这一心态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予以评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及时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也具备关注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2 在作好转变心态的同时,注意培养以下良好心态

2.1 培养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的心态

轻松心态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以加快知识的接收、储存、加工、组合、提取过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学习数学,只有具备了轻松心态才不会让学习成为自己的负担。才会兴趣百倍地随同老师,同学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由于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由于兴趣的缺乏而产生沉重心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使课堂轻松、活跃,并充满民主氛围,同时作到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语言风趣幽默,简明扼要,具有感染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久而久之也会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比较轻松的事情。

2.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态

愉悦心态是保证学好数学的必备心态。人在愉悦心态下,具有了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愉快心态是学习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催化剂,在愉悦心态的支配下,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参加数学活动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并可以在学习中获取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愉悦心态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培养,老师应加强知识实用性的教学。

2.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心态

严谨心态是保证学习效果的有力助手。严谨感是指追求知识的一种科学态度,他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做到有理有据,一丝不苟,推理严密。在数学学习中,严谨的学习心态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备心态,严谨表现在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理解,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及正确应用,接替过程的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表达条理性强,不能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外,重视解决问题后的回顾思考与总结。

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心态方面,教师承担的责任重大。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包括课堂上的听讲的专注程度、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作业完成的及时、独立与准确性、课后复习的及时与否、作业与试卷中的错误能否及时改正并反思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与督促下,学生一定会逐步养成严谨的学习心态。

2.4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心态

成功心态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必备心态。成功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从成功中获取巨大的学习动力,才能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培养这一心态时,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尝试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只要有一点突破,教师都应予以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就可以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在成就感的支配下获得学习的动力。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4

【关键词】中职生;择业;心态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浅,在就业方面的心理准备不足,容易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理矛盾。中职生应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正确对待求职挫折,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求职择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正视社会现实,更新就业观念

社会的变迁、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中职生必须正视社会现实,更新就业观念,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的观念。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新体制的确立,中职生走向市场,实行公开、平等竞争就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职生要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可成才和为大众服务的意识。眼光不能只盯着国有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更要看到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社区和农村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居民社区服务需求抽样调查发现,对清洁、家电维修、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等服务项目的需求占百分之四十左右,而目前这方面员工数量远远没有满足居民的需要,至少还有半数的空缺。这说明社区中的服务性工作岗位是中职生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

二、树立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走向社会,走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要强化自主意识,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朝气和锐气,敢想、敢说、敢干,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某公司要招聘一名外贸专业的大学生,要求英语水平达六级以上。一名中职生得知后,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经过面试、笔试,在与7名大学生的竞争中竟然被录取了。该公司录用他的理由是:尽管该生只有职校学历,但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外语虽仅四级,但虚心好学,今后完全可以继续深造。该生敢于竞争,且没有过高的报酬要求,这样的学生我们要。

三、客观评价自己,准确自我定位,寻找最佳位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思想,对于择业,它同样是一条重要原则。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和各基层的劳动者。中职生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心理准备。

在一中职学校的招聘会上,一著名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对应聘的学生说:“刚毕业的中职生无论是学历、年龄还是经验,都尚欠缺,不可能立即做高层主管,必须经过基层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具备相当的能力之后,才能挑大梁。”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带着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为自己找到最佳的职业岗位。

四、练就过硬技能,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实力

据报道,上海、深圳等地都曾出现万元月薪招聘高级技工,但良才难觅的情况,这说明当前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并不能今人满意。

因此,中职生在努力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外,还要利用课内外各种学习机会,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

五、学习必要的择业技巧,树立自我推销的公关意识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5

一、激发兴趣,自我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精神振奋,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以往,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为了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亲自带领学生到课外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最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经过实践的尝试,学生感到作文其实也不难,而且十分有趣。大地、山川、落日、晚霞,在学生笔下都变得有了灵性,并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创设氛围,环境熏陶

实践证明,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内容,创造一种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唤起学生兴趣,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体,使教学过程变成陶冶性情的殿堂。如教学《狼》一文时,我利用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把文中故事演出来,加之配以旁白,这样在生动的表演气氛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文章的内容,并且这种艺术性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学习在他们眼中就不再是难事了。

三、重视阅读,互相影响

阅读教学也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写景的美妙绝伦,抒情的真挚传神,事件的生动感人,无不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再加上教者的适当点拨,就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觉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课文《春》的教学,学生在“春风”“春雨”“春花”的表情朗读中自然感受到了盎然的春的生机,激发了他们向上的信心、进取的意识和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在这样的美文的陶冶下,又怎能不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呢!

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处于良好心理状态中学习,老师必须要有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影响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感到榜样就在眼前,潜移默化中也会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老师的一个表情、手势,一个眼神、动作,举手投足,都是无声的语言。上课前心理状态较好的老师,课堂气氛也会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一般也会较好,所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做人的模范,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6

【关键词】学习心态激发兴趣鼓励制定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45-01

学习心态是指学生对学习意义主观认识的作用下,客观上对学习采取的态度 和对学习的感受或体验。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因此,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 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改变了被动的、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的、主动的"我要学"。

(一) 形式多样的课初导入

1、利用实物教具

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如讲平行四边形时,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且学生还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问题导入

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有关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本节课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体验自己的生活中进入新课学习。

3、开展游戏

通过游戏,使学生们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总之,形式不拘一格,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吸引,充满好奇,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精神饱满,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课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度有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感 兴趣的东西最容易记住。这种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生动、具体形象 的事物,形成新颖、色彩鲜艳对象,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它又集形、声、乐为一体,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 内获得清晰,准确生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使机械呆板紧张 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数学氛围,调出学生轻松的学习心态

(一) 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变课堂为吸收知识的乐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共同完成 某一项学习任务,让他交流感受。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学习,使知识在他们 的讨论秘争辩中得到掌握,课堂成为了他们 吸收知识的乐园。

(二) 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思考

每当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不要忙于下结论,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给他们留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思考,去推理,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三) 给学生平等,使思想不受禁锢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音的关系左右着单机堂的气氛,作为教师,要同学生平等 相处,要充分尊敬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游戏中,我不再是教师,而是朋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轻松学会了,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身心得到发展。

(四) 给学生微笑,消除学生心中的恐惧心理

我们经常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强调老师说一不二的权威性。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信奉一个"严"字,对学生严肃,严格,严厉,使学生不敢畅所欲言,伟大的文学家雨果说过:"笑是阳光,他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三、 及时鼓励,体验成功,使学生树立自信的心态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要关于发现学生身上最美的东西,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这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让他们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让他们及时获取荣誉与肯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不断体验"我能行"的成果,树立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能引领他们进入成功的殿堂。

四、 制定目标,培养积极趣的心态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7

关键词:生活方式 社会转型 中职学生 良好心态 影响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良好心态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主持人马积德,课题批准号为JG14EB114。

一、基本内涵及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高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国家奋斗目标。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当今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人们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通过对生活的优化安排来满足生态环境和人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和智慧,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一种文明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心理适应我们崭新时代要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养成良好心态,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根据哲学的普遍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中职生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这种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对与错、喜与悲便能理性看待,勇敢面对。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中职生必须摒弃之前成事“凭关系”“啃老”“拼爹”等一切不良的意识形态,坚信 “只能靠自己才能闯出一片天”“付出就有回报”“爱拼才会赢”等客观存在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奋发作为,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为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活力。

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分自我

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和惯纵,他们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少亲自打理,更别提接受艰苦的磨炼了,在家做着“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来到学校后,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事事需要自己打理,变得不知所措。而且许多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和处事。当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过分自我的一面,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自我管控能力低,行为放纵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单方或多方的作用结果,部分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与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敲诈勒索,打架斗殴,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风不正

因为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初中的“中下等生”。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往往不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把学习看做是一件苦差事,通常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4.思想意识淡薄,走下坡路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低要求,在生活上反而高标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名牌、互相攀比上,而不是想着该如何在学习中你追我逐,勇攀高峰,个别学生还以借贷消费甚至用敲诈勒索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中职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小觑的,要强调有意识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人以渔同时,不忘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名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关于生活自理方面的求助时,应先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挖掘自身能力,再寻求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锻炼与人沟通能力,未果的情况下再来求助老师。第二,营造良好的行为教育情境,强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把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内容制成宣传标牌置于教室或校园内,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第三,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若干不同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才艺、技能、道德修养等。在设立奖项的时候本着“广泛参与,重在鼓励”的原则设立了高比例的奖项,以表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优异、进步显著的同学,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信,重塑自我。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步入中职学校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有些时候被外界因素暂时的迷惑。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学校引导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学校曾多次聘请管辖地区派出所指导员来学校做普法专题讲座,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意识到行为放纵带来的不良后果。学校保卫处曾多次举办法制教育小品大赛、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展览等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深植于心,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3.创建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欠佳,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他们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他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对于工厂、车间的实习环境却颇感兴趣,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可塑性极强,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完全可以被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2012年至今一直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企业需求靠拢,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绩和个人收获实现了双赢,有效提高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爱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关爱、信任和赏识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父母的体贴、理解和宽容更是无需我们用言语形容。只有学校和家长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注,走进学生的心灵,任何不良外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都能及时消除。

综上所述,中职生有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了健康,有了奋斗和前行的资本,直接决定中职生与这个社会的亲和度,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条件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和社会成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持续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深刻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钟南山谈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8

摘要:中职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几年,是其身心发育的关键年龄阶段。这个时期是个体脱离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急剧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也会逐渐形成。在校这几年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能否顺利完成,还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在转型后的新型社会下良好心态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生活方式社会转型中职学生良好心态影响

课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转型社会条件下中职生良好心态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主持人马积德,课题批准号为JG14EB114。

一、基本内涵及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高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国家奋斗目标。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当今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人们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通过对生活的优化安排来满足生态环境和人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和智慧,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一种文明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心理适应我们崭新时代要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其养成良好心态,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根据哲学的普遍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中职生具备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这种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对与错、喜与悲便能理性看待,勇敢面对。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中职生必须摒弃之前成事“凭关系”“啃老”“拼爹”等一切不良的意识形态,坚信 “只能靠自己才能闯出一片天”“付出就有回报”“爱拼才会赢”等客观存在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奋发作为,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为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活力。

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分自我

现在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和惯纵,他们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少亲自打理,更别提接受艰苦的磨炼了,在家做着“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来到学校后,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事事需要自己打理,变得不知所措。而且许多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和处事。当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过分自我的一面,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自我管控能力低,行为放纵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影响的单方或多方的作用结果,部分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与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敲诈勒索,打架斗殴,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风不正

因为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初中的“中下等生”。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往往不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把学习看做是一件苦差事,通常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4.思想意识淡薄,走下坡路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低要求,在生活上反而高标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名牌、互相攀比上,而不是想着该如何在学习中你追我逐,勇攀高峰,个别学生还以借贷消费甚至用敲诈勒索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中职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小觑的,要强调有意识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人以渔同时,不忘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名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关于生活自理方面的求助时,应先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挖掘自身能力,再寻求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锻炼与人沟通能力,未果的情况下再来求助老师。第二,营造良好的行为教育情境,强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把一些对学生的要求内容制成宣传标牌置于教室或校园内,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第三,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若干不同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才艺、技能、道德修养等。在设立奖项的时候本着“广泛参与,重在鼓励”的原则设立了高比例的奖项,以表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优异、进步显著的同学,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信,重塑自我。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步入中职学校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有些时候被外界因素暂时的迷惑。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学校引导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学校曾多次聘请管辖地区派出所指导员来学校做普法专题讲座,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意识到行为放纵带来的不良后果。学校保卫处曾多次举办法制教育小品大赛、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展览等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深植于心,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3.创建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欠佳,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他们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他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对于工厂、车间的实习环境却颇感兴趣,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可塑性极强,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完全可以被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2012年至今一直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企业需求靠拢,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绩和个人收获实现了双赢,有效提高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爱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关爱、信任和赏识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父母的体贴、理解和宽容更是无需我们用言语形容。只有学校和家长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注,走进学生的心灵,任何不良外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都能及时消除。

综上所述,中职生有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了健康,有了奋斗和前行的资本,直接决定中职生与这个社会的亲和度,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条件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和社会成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持续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深刻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钟南山谈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