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良好品德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9-22 15:04:56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1

关键词:良好心态 人文精神 宽松民主

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学习做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它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思想、优雅的气质、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未来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不仅应具备各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因素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极易受周围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负面作用的冲击,存在一定的困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了校园,思想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进入不了这些学生的头脑,形成了他们人格缺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家庭功能相对削弱,尤其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其宠爱有加,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本身形象不佳,人格低下。长此以往,形成了他们自私、任性、骄横、暴躁等不良习惯,加上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心理品质培养,致使有些孩子对家人、对同伴、对集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从小缺乏行为养成教育,造成是非不清,善恶不明,自以为是,为所欲为,乃至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格错位。

再次,从社会因素来看,中国古代很重视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过去人们比较注重对个人欲望的抑制,宣扬个人对社会或权威的服从或顺从,培养得比较多的是从众心理,并不是个性的张扬。所以,在人格上往往表现出懦弱、保守的特征,“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的处世哲学。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之时,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成为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新的世纪要求人们不仅能约束自己,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更要敢于表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要完善个人道德,更需要张扬个性,不断革新、创造,显示人格魅力。

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它能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能引导学生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课中培养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努力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态,用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用智慧启迪智慧,还应该用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一行,学生不仅尽收眼底,而且能对他们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上课应该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富于激情、全身心投入,还应该有健康广泛的兴趣,豁达开朗的心境,乐于奉献、创造的精神。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教育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畅所欲言,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1.利用课堂五分钟进行时政接龙和点评。让学生广泛参与,关注时政,激发兴趣,唤起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时政教育,加强深化了政治课理论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塑造了学生的良好道德心理品质。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如果不采取一些好的办法,学生仍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演讲会、辩论赛、演小品、网络媒体等都是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共同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日趋完善,为我国21世纪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2

【关键词】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折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目标,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儿时期正处于“模仿”发展的阶段,成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这种爱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和向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要在道德情感方面尽量多给幼儿一些诚恳、温慰和关爱,竭力避免造成幼儿心理伤害。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爱我”,“我是好孩子”的快乐。幼儿的这种心态,必将在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与幼儿心息相通之时,正是诱发幼儿良好品德动机和培养良性习惯的有利时机。教师在对幼儿施爱的同时都要伴随较高的适当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缺乏理智,要更注重于教育。其次,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对幼儿施教。在教育过程中失去耐心,就等于教育失败。在幼儿闯祸或者闹脾气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耐心教导,让幼儿从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千万不要斥责幼儿,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1.学习是重要,但学会做人、做事更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1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

1.2效果和体会。我在孩子的教育中始终将人格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孩子小的时候都有保护自己玩具的本性,我经常教育孩子“好的东西与朋友一起分享才能更快乐”如果我们家长言谈精俗,不遵守社会公德,不维护公共民主,随地乱扔垃圾,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一点一滴都不敢松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还要学会感恩。

2.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2.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因此我对孩子,向来都严格要求,例如,吃东西时,一定要让长辈先吃,分东西时,自己要小的,给长辈大的,还有不能随地乱丢掉丢东西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2.1.1习惯要从小抓起。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作为家长做好表率。例如,不会随地吐痰,不会说粗言烂语,不会随地丢垃圾等,孩子看这样,她就会“有样学样”,他也像那样不会粗言烂语,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垃圾,这都是从小开始做起,逐步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2.1.2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将孩子培养成人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下分重要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家长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然后到熟练。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劲,让孩子感到自豪。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孩子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对孩子也总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2.1.3对孩子许诺要慎重,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实在,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隔海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应付性,甚至欺骗性,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许诺后不履行诺言,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也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还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对谁都可以随便说话和承诺,反正说了又无须负责。

2.1.4多看课外书,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我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尤其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要想孩子爱读书,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作为父母,自己要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作为教师的我,在工作时,也爱看书。因此,在阅读方面,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幼儿比较小时,我们就给他看一些比较大的动物画,教他看卡片、认动物、花卉,一本卡片每天看二到三次。比较大时,就给他买一套书,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有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等的彩色图文,每天都指给他看,读给他听,孩子在三至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三字经》中的很多章节,和《唐诗三百首》的部分诗词。每晚睡觉前都陪孩子看书,小时候需念给他听,大点了她会自己大声念,听到有念错的字,就帮他纠正,逐渐发现孩子就对各种各样的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她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不要让孩子心中有一种自卑感,鼓励孩子要胜不骄,败不馁。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

2.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到这一点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在鼓励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不能因为担心影响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拿钱。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导致许多孩子过分依赖电脑、电视。所以家长主动调整改变自己,从而尽量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特别是假日里,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打球、看电视节目、支持孩子带朋友来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帮着一起适当做点家务、或带孩子出去旅游等等,从而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大孩子的视野,努力创造孩子自信表达自己的机会。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感恩,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学会感恩,才会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灿烂的阳光。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我每天在有意无意中创设感恩的氛围,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在小的时候,利用晚上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有意识地挑选诸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和“大黄狗报恩”的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知道报答,要有情有意,要像乌鸦那样,将来有能力回报他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洒水车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向道路两旁喷洒着清水,我也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这不仅仅好玩,环卫叔叔是在工作,是为社会作为奉献,不要埋怨水珠喷溅到自己的裤子上,应该从心理感谢频频们的劳动,正是他们,才使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3

关键词:幼儿;良好品德;教师;家庭教育

一、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要了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就要先知道品德的含义。什么是品德?品德是就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的,更大的一部分在于教师对幼儿从小的教育。根据《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与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这就是《纲要》为我们提出的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为什么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这是因为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人做事,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离不开根一样,根扎不深它就长不好。有人问:“人的根是什么?”那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既不会开花结果,也不会成为栋梁之才。

二、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因素

培养的幼儿良好品德需要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就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大厦需要钢筋、水泥、砖瓦等一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同伴间的交往、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教师的言行举止。《纲要》中说“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园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孩子身上总能发现老师的影子。当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出现不当时,就会引导幼儿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不可给幼儿错误的信息。

(二)同伴间的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学习一些同伴间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好的还是坏的,只要幼儿感兴趣,觉得有意思,就会模仿习得。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我组织幼儿进行自由交谈活动,浩浩更是手舞足蹈的给小伙伴们讲述他在乡下的趣事。我也不由得被他吸引住了,但是我发现:时不时会有一两个脏字从浩浩嘴里冒出来。听的孩子们可能没注意,还在继续说着笑着。我挺纳闷的,这孩子可从没说过脏话呀,这究竟是怎么了?于是我打断了浩浩的话,进行了解。结果我一问,浩浩急了,他说:“老师,这几天乡下和我一起玩的小朋友们也是这么说的,我是学他们的。”由此看来,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言行,发现错误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其学习同伴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并让幼儿对同伴错误的言行当面进行纠正。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习惯、个性、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幼儿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成人的标准(心理学上称为“他律”)。因此,成人必需首先要明断是非,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教育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还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来熏陶、感染幼儿,使他们从通情到达理。对于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给予鼓励、表扬和欣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幼儿违背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惩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发展道德行为是有利的。同时,父母对于幼儿道德行为的标准也要一致,既不能父母不一致,也不能前后不一致。

三、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教师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根据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己,为幼儿切实做好表率,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大班的“我是中国娃”主题环境设置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大板块“美丽的祖国”。我先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搜集有关祖国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素材,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归纳整理素材,并让幼儿通过绘画,涂色、裁剪、粘贴等方式进行制作。在“美丽的祖国”这一板块下,五十六个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民族娃娃手拉手正在跳着热烈的锅庄舞,这既加深了幼儿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图片,更加直观的诠释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华夏儿女的勤劳智慧。在这样强大的情感冲击下怎能不激发起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怎能不让幼儿萌发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呢?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4

一 联系实际,晓之以理

思想品德课要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晓之以理。一种行动是好是坏,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应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一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不能简单地提倡或禁止。有一段时间,我班提出禁止砸纸牌,可是禁止不了。后来,我在“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这堂课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禁止砸纸牌,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学生们认识到,在地上砸纸牌不卫生,又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容易沾染的坏习气。学生们弄清了禁止砸纸牌的道理,就产生了相应的行为动机,形成了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从此以后再不砸纸牌了,代之以其他有益的活动和游戏。

二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思想品德教学,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应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小学生富于幻想,好胜心切,模仿性强,他们特别需要有具体的、值得尊敬的人物来学习和模仿。他们看了战争故事片就想当,看了科教片就想当科学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利用历代伟人、英模人物、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而且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人物的道德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沟通思想,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逐步启发学生进入“角色”,把英雄人物的情感自然转移到学生身上,推动学生迈出化知为行的第一步,而不是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想起史光柱的事迹,便会产生对英雄的敬慕与爱国主义的情感;想起李四光、雷锋的形象,就唤起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此外,思想品德课上的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我班有个学生调皮倔强,作业潦草而且经常不交,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在教学“团结友好”一课里,我讲了在抗洪救灾中不怕劳累不怕牺牲,救出了一批批灾民,还有人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听后非常感动。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当众表扬他并选他当生活委员。从此以后,他每天一早到校就扫地,擦黑板,有时,还主动打扫教室。实践证明,将学生的行为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对道德行为产生愉快的体验,强化了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

三 通过事例,导之以行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5

作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帮助。而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了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德育功能,加强对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如: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别严重,他们缺乏责任意识,不懂得关心他人,不知道谦让别人,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他人,以至于不会珍惜良好的学习机会,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列入教学目标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教育、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以集体为重,关爱集体,奉献集体,同学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要学会尊重别人;在家庭中,应懂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在社会上,作为公民,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等。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2.培养努力学习,勇于追求的品德

作为初中生,主要任务重在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但是,我们的学生当中,有不少的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应付老师和家长,致使一部分同学具有较好的资质,但因为不努力而荒废了学业,这很让当老师的我们痛心,值得深刻反思。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国际竞争局势的教育,联系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例举伟人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例子,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古时候的“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借光”等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归根到底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也为了个人的前途命运,必须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实力。从而唤醒学生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勇于追求的思想品德。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但是,长期以来,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的创新精神,学生养成了惟命是从、墨守陈规的习惯,这样既有碍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发现更多的答案和方法,学会综合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小到为人诚实不说谎,大到对事业、对祖国的忠诚,诚信二字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当中,有的同学抄袭作业,有的同学考试作弊,有的同学言而无信,不兑现自己的诺言,以至于有的同学认为小节无害……《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学会做诚信的人,坚持诚信守则,学会处理好利益冲突,情与法的冲突等问题,面对复杂的具体情况,学会把握对人诚实和尊重他人隐私的关系,权衡利弊,妥善处理,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

5.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6

这则材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培养好习惯一定要早,从幼儿园开始,也可更早一点,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那么在幼儿园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和品德呢?根据幼儿德育任务的要求,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如下:

小班:

(1)培养幼儿经常保持活泼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

(2)能和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争夺和独占玩具,不打人、不骂人。

(3)爱护玩具、图书和用具,轻拿轻放,不乱扔、不损坏。爱护花草树木,不乱踩折。

(4)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懂礼貌。

(5)能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拿别人的东西。

(6)培养幼儿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

中班:

(1)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习惯集体生活,遵守集体规则,不扰乱别人。

(3)爱护幼儿园的玩具、用具、树木花草。用过物品放回原处,爱惜粮食、衣物,不挑食、不挑穿。

(4)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养成讲礼貌的习惯。

(5)拾到东西交给成人,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6)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7)尊敬国旗。

大班:

(1)相互谦让,愿意学习小朋友的优点,能为同伴进步而高兴。

(2)遵守集体规则和公共秩序。

(3)会整理玩具和图书,学习修补图书,能认真地、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为同伴、集体服务。

(4)会招待客人,给长辈让座。

(5)能分辨一般的是非,有集体荣誉感。

(6)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己有错知道改正。

(7)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热爱。

在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呢?

笔者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小朋友午睡时间,我正在帮助他们脱衣服,看到佳佳的被子没盖好,我便过去帮她盖好。谁知道一不小心,脚被床沿勾了一下,我“啪嗒”摔了一跤。顿时,疼得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哈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先发出了笑声,接着所有的小朋友都哄笑起来。报纸上也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如此自私,如此冷漠?是道德滑坡了,还是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对当前被宠着、惯着的这一代孩子来说,光靠传统的“晓之以理”的德育方法是不够的。要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从小事、实事抓起。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德育目标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尤其是社会、艺术学科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训练幼儿。各科教学在提高幼儿道德认识,增进幼儿道德情感,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1.常规活动:如利用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值日生劳动,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有条理的习惯;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餐前活动时,让幼儿讲新闻,关心国内大事;餐后散步时,让幼儿细心观察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的人和事,关心幼儿园环境。

2.主题条例活动:如在每年组织的春、秋季运动会上,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和集体荣誉感。

3.公益活动:多组织孩子家长向“希望工程”、“孤儿院”、“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4.兴趣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如下棋、跳舞、绘画、弹琴、采访等,活动中不仅培养幼儿的机智、灵活,而且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提供榜样

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家庭成员互相关心,特别是要孝敬长辈。教师和家长都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幼儿懂得:当别人遭受痛苦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表示关心并努力帮助他们。

四、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园可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带孩子到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部队、农场参观、采访。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好奇、好问、爱动脑、善探索的现代儿童心理素质,而且让他们知道了科学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知道了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幼儿正是在各种各样活动中,受到了最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家长非常支持。

五、利用移情

让幼儿在幼儿园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小兔、小鸡等,给小动物喂食、喂水、清洁粪便,带小动物到草地上散步。周六、周日让幼儿轮流把小动物带回家饲养。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六、利用媒体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的敏感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幼儿将来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细微处下功夫,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故事影响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帮助思考。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寻找一定的载体,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儿童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简单生动,想像丰富奇特,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幼儿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儿非常愿意从故事中去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如《小熊过桥》能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战胜困难,知道在别人发生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并予以帮助;《小红帽》告诉幼儿在遇见坏人的时候要机智勇敢;《萝卜回来了》、《小山羊过桥》帮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等等。作为成人,我们要引导幼儿喜欢故事,帮助幼儿选择故事。如世界儿童文学精品《安徒生童话》、家喻户晓的《丑小鸭》、一生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的故事》、蕴含着许多中华美德的《中华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给幼儿最适合的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通过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作为启蒙教育的老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师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尤其是幼儿伙伴中的好人好事。这种来自幼儿群体的“榜样”形象化、具体化,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让幼儿在群体中总是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三、行为评价

家长和老师要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它能及时引起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控制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行为评价的方式不外乎两类: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是一回事,统一为“奖”,它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能使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优点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好采用精神奖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师亲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有时还可以握握手、点点头、抱一抱、亲一亲等。曾有个幼儿一开始较调皮,后来因为老师的一次抚摸而变得很乖,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评、惩罚是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否定,属于“惩”的范畴。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由此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的形式包括:口头批评、不满意的眼神、摇头、皱眉等。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进行批评与惩罚时,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爱护幼儿。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以“多奖少惩”为原则,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词、有失公允、毫无节制。

四、游戏渗透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让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角色游戏《超市》、《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不争抢、守秩序、主动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队等优良品质;在《娃娃家》、《医院》等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养成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优良品质。

五、环境陶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使幼儿置身于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环境的好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环境,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品德教育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使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将道德品质教育隐性渗透于幼儿园环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讲究科学育儿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温馨、愉快、舒适、充满关爱和好学上进的心理环境。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8

【关键词】教育;引导 ;交流 ;沟通;良师益友;思想品德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它会使人生活乐观,学习或工作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把握住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事业的成功者。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时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是其灵魂的塑造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想当好学生的“舵手”,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此,我仅就多年班主任的实践心得,略谈几点体会。

1明确要求,教育引导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要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2为人师表,树立榜样

中学阶段处于学生的成长阶段,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的,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3从生活点滴做起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这很重要。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还要要求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学习上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4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1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教师除了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了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4.3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社会上有不少不良因素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而不是大声的斥责和粗暴的批评。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同学,因有几次没按时完成英语作业,而遭到英语老师当着全体同学面的严厉批评,老师的举动引起他的强烈不满,他认为这位老师是跟他过不去,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于是逆反心理俱增,破罐子破摔,索性放弃英语学科不学了。而另一位老师采取的却不是这种方法,而是找他个别谈话,跟他讲作为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无法交代的……。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这位同学认识到自己不做作业的危害,并保证今后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

5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