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7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德育性;学科习惯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来分析,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德育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必然成为习惯养成课的总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习惯养成课教学的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最大特点之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因此,倡导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他们能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行”是四者的关键,也是习惯养成课的重点。习惯养成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行为习惯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的活动。

二、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模式

研究表明,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较适用于习惯养成课型。

1. 激情设趣,有效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

在导课时要注意遵守“准、实、快”的原则,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和“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

3. 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利时机。

4. 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策略

(一)接受式教学策略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策略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如一位教师在教《爱惜每一张纸》时是这样做的:导入时,利用图片导入法,为学生展示生活、工作、艺术各方面纸的用途,让学生谈观后感,学生纷纷表示“原来纸的用途这么广这么大!”从而让学生明白纸的用途,感受纸的重要性。接着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浪费纸张的视频,唤起学生共鸣,发现浪费就存在身边。然后为学生出示造一张纸需用的树木量,并提供大量数据,一个班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学校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城市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国家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全世界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当数据越来越大时,学生震惊了!屏幕上即刻显示:树木砍伐、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由树木减少带来的灾难画面,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屏幕,直观数据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纸张太重要了,爱惜纸张真要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

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爱惜纸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爱惜每一张纸。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樱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其最大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习惯,实现"自我教育"的教学策略。品德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使它们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一松. 小学品德学科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J]. 人生十六七,2017(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2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未来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并且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为幼儿后期进入小学校园学习知识奠定的教育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也要培养幼儿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等,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成长与发展。

1在幼儿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当中,并且也要对幼儿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确定好相关的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习惯标准等,比如,让幼儿保持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并在饭后学会收拾餐具,游戏活动结束后学会整理好用品等内容。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教育着手,将道德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实践内容紧密相连,进而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德育知识。例如,周一时,园内固定举办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参加到其中,在升旗时,幼儿们要面向国旗方向,并行注目礼,一同来唱国歌,之后再由老师在国旗下进行讲话,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向幼儿开展爱国教育,并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并在活动结束后要教育幼儿见到老师与同伴时要问好,放学时要与教师和同伴说再见,他人给物品时要养成说谢谢的习惯,并且幼儿也要学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进而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优秀品德,促进幼儿良好成长。并且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知识、智能和品德三方面,并且要充分研究每一领域的特点,也要深度挖掘不同领域当中的德育因素与知识,在通过有效的策略将德育内容有效渗透到其中,进而培育幼儿良好习惯,推动幼儿健康发展。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不同的领域教学当中

在幼儿园开展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渠道就是领域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效运用领域教学形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品德。在语言领域中,幼儿是比较喜欢听不同的故事的,而且故事也是吸引和影响幼儿的重要文学载体,所以教师要有效的运用语言领域,通过给幼儿讲述幼儿德育内容的故事,进而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和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良好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传统的故事来向幼儿传达德育知识,包括《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创新的故事来向幼儿传达德育内容。例如,《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一个小兔子无法拔起一个大萝卜,但是五只或十只小兔子就可以拔起大萝卜,这个故事给幼儿的启示就是人多力量大,只有团结才能创建更大的目标。在讲授故事的过程当中,很多幼儿都是全神贯注的,通过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出来,还能让幼儿在听故事的时候参数共鸣,进而加深幼儿对德育知识的记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良好发展。

3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师要带领幼儿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带幼儿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或是纪念馆等,让幼儿通过参加活动来感受生活,并将幼儿的爱国、爱劳动、爱家乡等情怀,并让幼儿在参加活动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例如,在带领幼儿参观战役纪念馆时,教师要先想幼儿讲述参观过当中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处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等行为都是错误的,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当中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而提升幼儿的品德素养。在活动当中,教师也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幼儿注意力,并运用良好的方法加深幼儿对活动的记忆,进而从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提升幼儿的爱国情怀,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良好发挥出来。

4在家庭与幼儿园中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家庭环境是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基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教育环节。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开展,也要在家庭和社会当中来进行实施。现在每个家庭当中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都会受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导致很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甚至还有些孩子养成了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等坏习惯。因此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开展,也要在每个家庭当中开开展,进而让幼儿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成长。并且每个孩子的家长也要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让幼儿在家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干家务等,家长要大胆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尝试,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

5利用榜样作用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施

对于幼儿同伴群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环境当中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幼儿的同伴群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幼儿园中幼儿交往最多的还是身边的同伴,因此教师要将同伴群体的模范作用良好发挥出来,让幼儿在同伴的亲身体验下,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幼儿天生爱玩游戏,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来完成榜样作用,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幼儿综合品质,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发展,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6结束语

对于幼儿品德教育来说,是一件非常漫长却重要的教育过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品德教育是无法离开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来开展德育活动,还要在课外活动当中开展德育教育内容,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身边,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素养,并为幼儿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作者:梁莲笑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会调控情绪并有自信、形成集体精神和能力、具备体育品德和行为。

一、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动用个体的意志和毅力,如克服身心疲惫、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为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发展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毅力,从而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意志培养方面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策略有:(1)目标实现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2)内部动力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内部动力而言,再没有比兴趣更为积极的内部因素了,在兴趣的这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和推动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会明显提高;(3)外部激励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教师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

对个体而言,情绪调控是一种能力,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它们的形成是需要特定场景与之配合的。体育课程是在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中展开的,学生不但会面对不同的人,而且会面对各种场景,如激烈的竞争场景、胜利后的兴奋与快乐场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场景、违反规则或纪律后受批评的场景,等等。这些场景的存在为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和建立自信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因此,体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的潜质。由于中职学生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容易冲动,因此控制学生情绪的教学策略有:(1)适度运动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适度,不能片面追求大量运动。运动量适度会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产生;(2)快乐体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教材进行教学化改造,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改善学生情绪的作用;(3)道德引导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体育行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产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4)自我认知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别人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活动结果或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情感弱点并有意识地克服。

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能力

体育运动多以集体的形式展现,涉及多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是现实中各种集体活动的典型代表。学生参与其中,会在遇到并处理多种集体问题和关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精神和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交流、善于合作,并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新环境和新集体,融入集体活动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集体能力的教学策略有:(1)集体生成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以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集体,并教授学习内容,学生主要以感知、接受知识技能为主;(2)角色扮演策略。在学习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每个角色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角色及其职责,这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形成;(3)集体竞争策略。在小集团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集体间的竞争性,从而激发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使集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是集团成员协作、竞争、团结、集体意识和精神的良好体现。

四、体育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和行为

各种活动需要有自身的规则和方法,这就要求大家按照统一的要求活动,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公平、诚实、友爱、善学、礼貌、安全等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护同学、帮助同学,具有基本规范的体育行为并能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并努力践行正确的体育行为。培养良好体育品德和行为的教学策略有:(1)移情引导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通过移情感受来消除不良行为。一般来讲,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个体过于考虑自己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造成的。因此,如果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自己的行为,就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2)榜样示范策略。在教学中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其正面榜样的作用。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如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并树立为榜样,就会对学生有较好的正面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4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彻底贯彻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具备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质。(四)意志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面色坦然地处理问题。(五)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能通过团体项目,学会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5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更适合以活动化的形式达到品德的升华。而活动化的形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既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和学习形式。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是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现今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需要在活动中来展现。

首先,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最后,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后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如何切实地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触动活动化学习

作为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达成活动化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情境中探索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寻求方法,夯实活动化学习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化学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目的性指导活动化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想做到活动有效率必须有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活动之初,精心设计活动目标,或者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目的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活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农村小学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与学生真实的农村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任何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种子的探索”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在课堂上的展示活动才会更生动。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如欢度国庆,可以把这一课当成一次欢度会,让学生提点子,想如何庆祝。分小组准备,分小组展示。情境在班级出现,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策略四:注重活动的连续性

课前准备,课中展示,课后实践,及下次课堂中的反馈是每次活动的主要流程。我们的活动化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但是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实践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活动中收获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发挥。如在讲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让学生把这些付诸于实践。让品德与生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反馈家庭表现信息进行评比。

策略五:小组合作配合,关注个性发展

在活动中小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能产生更大的效率,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延伸,每个小组在成员的分配上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分配任务。在合作间也做到了交流和配合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各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策略六:公平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成长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6

关键词:素养;教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78-02

素养内涵、善品教化-七年级精细化书香文明学习研究型级组。菊泉中学七年级的级组以生为本,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方向;以精细化下的书香文明学习研究型级组管理为特色;以"珍惜现在,感受教育幸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和奠定良好的读书学习基础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宗旨。通过级组方向;分析上学期成绩而制定的级组目标;级组管理实施策略--素养、内涵 、善品、教化。下面谈谈菊泉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精细化学习研究型级组管理实施策略。

1.把握方向、把握脉搏就等于把握先机、把握成功之门

我们的吴校长曾经说过:"我们做事情一定把握好方向,方向走对了离目标、成果越来越近了;否则方向搞错了,你再努力、辛苦,还是离目标成果越来越远"。 七年级工作指导方向,坚持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为方向指导,通过教育是服务 和人本精细化管理落实好学校各项工作。以打造菊泉教育品牌为目标,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继续围绕"学习、改革、创新、绩效" 主题开展工作。

2.科学统筹,分析上学期菊泉中学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数据而制定的菊泉中学七年级组目标

2.1成绩目标。上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初一级的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期末考试四大主科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三个指标都进入全市前面,主科平均分(344.99608)排在全增城市第七名。而(实验中学七年级排第六"345.6199")。 目标主科平均分全市第六名。

2.2德育目标:良好习惯素养的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贯穿本期工作的始和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1)初一学生到校已有一期, 对学校环境和操作已经摸清,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易幻想易冲动,常做出一些违纪的事来.面对这些情况,各班除了利用班会进行教育引导外,要充分利用"心灵之窗"正确引导学生排除心中的闷郁,释放心中的疑团,同时,利用班上设立的一本师生交流簿,平息不良情绪,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各老师教学的同时教育教化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有素养、有内涵、也有品位。 (2)阶段性召开学生级会,表彰先进,教育违纪,后进学生.本期拟召开级会2次,分别为第9周,第18周,加强对学生理想前途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 (3)我们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利用三月份学雷锋专题活动和五四青年节开展有关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评出学雷锋活动标兵若干名。(4)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各班级要采用主题班会、演讲、板报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5)本学期,把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发挥整体功能,有计划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努力创设良好班风,逐步使班级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战斗力、有竞争力的班集体。

3.级组管理实施策略--素养、内涵 、善品、教化

3.1素养内涵对学生而言:学生的素质、文化修养、内在的东西等等。简单一句:就是七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素养的养成。(1)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2)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3)关于学生素养内涵的几点要求。

3.1.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注意:小组分工;合作;倾听;交流;评价反馈。(2)学生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注意:时间安排;计划制定;目标任务;重点;难点;检查;和执行落实和定时反思。(3)学生良好的思维、思考习惯。注意: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的难易;教师的设计技巧等等,(4)学生良好的自习习惯。(5)周六、日在家读书、学习的习惯等等。

3.1.2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贯穿本期工作的始和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

3.1.3关于学生素养内涵的几点要求(1)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前意识)初二要防止两极分化;初三要抓突破。 推进、推广书香家庭建设 。(2)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下,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布置作业和反馈途径。(3)教学时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4)"把优生的培养放在重要和优先位置"。关注优生各学科的平行;注重优生弱科帮扶。培优扶差,促中间。(5)关注小打小闹情况,和各项常规工作落实和反馈。那怕搞卫生、关门窗、关电器设备等等。(6)注意问题细节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想;好的方面学习等等。(7)做好小组合作学习;有竞争意识;做好人: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儿女;在社会是个好公民。(8)三比一学:比作息制度考勤;比仪容仪表;比良好行为规范安全纪律;一学:学好人;学榜样;学道德模范。

3.2善品教化对老师而言:善意、上品位的修为、学识,教育、教化、点化学生。

3.2.1级组打团体战、团队战。互帮互助学习;我们做事情、做工作要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去研究",多读书学习,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东西。怎样发现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既教书又要育人。用我们的善意、上品位的修为学识教育点化学生;使学生有知识文化同时也有素养、有内涵、也有品位、有成绩,将来也有成就。教育就是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体系下,坚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2.2抓好师德建设。师德是老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立高尚师德,树教师形象,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做出成效。要以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领广大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教师良好的教风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重要手段,提升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和文化内涵。努力构建具有实效和特色的菊泉德育框架。使我校德育工作有更具体系统指引,提高德育实效。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7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己参与制定学习日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随时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教育部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在细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要知道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意义,了解学习的范围,那么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地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缚个学生都应该明确他们长期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思想品德课、对思想品德学习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会运用选择性注意是会学习的标志。

2 充分利用工具书,资料等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3 简要地记录听到或谈到的关键信息。

4 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学习规律。

5 把学习语文的某些方法用于思想品德学习。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8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远离野蛮和暴力的社会。我国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课改。我们立志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中德育教育情况还不是很乐观。本文给出了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解决策略

衡量人才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应看到他的优秀品德。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小学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校只重视学习知识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德的培养。

新课改中规定,教师也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我们很多教师也知道要培养,但是实际做却一点都做不到。他们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而品格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因此,实际教学中,德育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更加的重视升学率。

2.一些德育课程被学校私自删除,改为了语文以及数学课。

新课改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还是私自改成了所谓的重点课语文课和数学课。

3.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了校规校纪上,没有重视他实际的用处—育人。

我们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品德好。把行为上表现的好坏作为德育的好坏。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品格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德育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太少。

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很单纯,独立意识还是不够多。往往老师和家长教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会很溺爱孩子,这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会那么顺利。

二、解决策略

1.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

2.增加德育教育课程。

在一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来教育学生,一点一点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德育教育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要重视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品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背校规校纪,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顺势进行教育。

4.加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光凭教师就能完成的。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多和家长交流,看看孩子有什么心理变化,然后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学生更出彩。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作者:苏荣秋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铁.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教研,2013(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