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8篇

时间:2023-08-21 09:25:32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1

(一)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进城乡居民自治。一是完成了全省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收尾工作。积极督导没有换届的村完成换届任务,依法做好少数延期选举村的换届工作的跟踪指导。2月,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了全省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潘立刚在省委常委会上专题汇报了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情况。2月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表彰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通报》,通报表彰了25个县(市、区)、75个乡镇为20__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100名同志为先进工作者。5月31日,我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经验在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交流。二是指导部分市州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省武汉、孝感等部分地方社区居委会任期届满,需要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这些地方都顺利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社区达到40%以上。三是深化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制发了《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鄂民政规〔20__〕2号),规范了村务公开内容、时间和程序,确定了村务公开栏参考模板样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指导。四是创新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形式和内容。通过召开现场会、大会典型交流等形式,认真总结推广了荆州市沙市区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的经验,总结推广了武汉市汉阳区整合社区工作力量、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等经验,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沙市区、汉阳区分别在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或交流。

(二)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部署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各地按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湖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方案》,共排查出“难点村”656个,占村总数2.57%,建立了“难点村”治理工作台账。10月中下旬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组织8个厅局4个督查组分赴8个市州16个县(市、区)对“难点村”治理工作进行了督查。11月12日,黄书记、张省长主持会议听取了省督查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各地根据“难点村”总数20%的比例确定试点单位,开展治理试点,探索治理途径,不断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办法。经请示省委、省政府同意,定于12月30日在团风县召开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下步“难点村”治理工作。10月29日至11月3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一行7人来我省,抽查了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的“难点村”治理工作,检查组对我省的工作给予了“动作快、工作实、方法好、有成效”的较高评价。在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情况报告上,省长李鸿忠批示“‘难点村’治理工作十分必要。此项工作涉及到党和政府的基层基础巩固问题”,并对解决经费问题提出了意见。

(三)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了城乡社区平台。一是探索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部省合作共建武汉城市圈创新型民政事业发展示范区的协议,编制了《20__年—20__年武汉城市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两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共确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区”建设试点社区20个。二是加强了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省级以上投入资金2370万元,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107多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个,比年初目标任务超额完成57个;指导各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602个,比年初目标任务超额完成102个。三是完成了部省合作协议的年度目标任务。认真抓好鄂发〔20__〕2号、鄂政办发〔20__〕9号、鄂办文〔20__〕11号和鄂民政发〔20__〕47号等文件涉及到的职责任务的落实,向民政部报送了《关于解决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请示》,制定了《20__-20__年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和《20__年武汉城市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计划》,部省合作协议的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确定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杜柳等5个建制村为省民政厅农村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定村级民主监督办法,向联系点投入实验经费105万元,主要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五是开展了“十二五”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按照省发改委的意见,编制了《20__年—2014年湖北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落实省民政厅被民政部评为社区建设史料征集工作先进单位。

(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提升了城乡社区建设水平。一是开展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根据《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命名表彰工作的通知》(民发〔20__〕142号)要求,广泛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各地申报、考核验收、媒体公示、专家评审等环节,我省共有12个城区、10个街道和25个社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或示范社区,其中城区数位居全国第三。二是深入开展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达标村创建活动。在20__年全省有4677个达标村基础上,20__年全省再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村3970个。在12月21日召开的《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省民政厅等7个单位和14名个人被民政部授予贯彻落实《居委会组织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荆州市沙市区在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推进“居民说事”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的做法,受到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好评。

(五)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婚姻登记水平。一是强化婚姻规范化登记工作。截止11月底,全省共办理婚姻登记645074对(国内婚姻643211对,涉外婚姻1863对)。其中,结婚496046对,离婚78386对,补领70635对,撤销7对,合格率达100%。二是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新增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68个,使我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的比例由38.6%提高到87%,全省达标单位数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民政部规定要求85%的目标。省民政厅被民政部评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三是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清理婚姻登记服务机构违规收费和搭车收费,普遍推行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部分地方周六、周日照常开展婚姻登记。四是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统计,全省各地共投入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5000余万元。

(六)举办城乡社区干部培训,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在松滋市召开了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培训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部署了全省社区基础情况调研和普查工作,并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员150多人。举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培训班4期,培训400人。以会代训培训婚姻登记管理150多人。截止11月底,全省各地已对25573个村的村主任已经普遍进行了轮训,共培训村委会成员23950人,占村委会成员总数的36.6%。

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经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潘立刚任组长,省政府副省长张岱梨任副组长,20多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调整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任组长,省政府副省长张岱梨任副组长,13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全年,省委、省政府共召开第七届村委会选举表彰会议、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电视电话会议湖北分会场会议、全省“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难点村”治理工作现场会五次,召开城乡社区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三次,每次都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并做重要讲话,这在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通过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这两个平台,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任务,调动了他们参与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后组织6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成立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考核验收小组,对申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街道和社区的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24个成员单位组成了8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就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8个有分量的调研报告;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组织8个成员单位成立4个督查组,对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办。

(三)大力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城乡社区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等工作,都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开展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必须由理论创新为先导。一年来,先后与省政府研究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省政府研究室联合开展的《湖北省小城镇社区建设研究》,被省委《决策参考》刊载,省领导张昌尔、李春明等做了重要批示;谢松保厅长关于《湖北省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经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审核评定,被评为“良好”等次,谢松保厅长关于《建国60年来/!/湖北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荣获民政部理论研究二等奖。

(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我处具体负责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设和婚姻登记管理三大块业务,承担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两个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22个省领导协调机构的联络任务,还要对涉外婚姻登记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我处加强党支部建设,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同志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团结协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证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除完成主要业务工作外,还高质量完成了

人大提案4件、政协提案3件;全年接待、处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和婚姻登记电话、信件和来人110余件(次);参加省级相关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召开的会议50余次,上报各种材料40余份,较好地履行了领导协调机构联络员职能;开展了全省城乡社区“互助促和谐、慈善在你身边”活动。

20__年的工作要点

一、村民自治工作

1、全面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20__年是“难点村”集中治理阶段,在20__年完成20%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力争使全省70%的“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强治理专班工作力量,每个“难点村”都有专班帮助指导治理工作。要落实对口帮扶。根据《湖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对口帮扶“难点村”治理工作的通知》,每个“难点村”确定1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相互促进。要督导检查,对“难点村”治理进行考核验收。继续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合作,组织调研组深入“难点村”调研,探索治理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2、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十二五”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全省农村社区实验范围,力争各市(州)有1个实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有1个实验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一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覆盖”创建,尤其是社区服务全覆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覆盖示范单位”。

3、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指导各地认真开展村务公开工作和民主管理达标创优活动,在20__年的基础上,争取有12%的村再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达标村。加大宣传力度,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

4、广泛开展新修订《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通过电台、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依据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指导村民自治工作。

二、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1、出台政策性文件,加强对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开展调查研究,草拟《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工资待遇等困难和问题,争取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适时召开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对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拟在荆门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社区建设“三基”行动计划的做法。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按照全省统一标识、统一软件和各地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改进手段、创新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公开征集“湖北社区”标识,确定统一标识。继续争取资金,加大投入,省级以上力争筹资2500万元,完成100个社区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对“十一五”期间的所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办。编制全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十二五”规划。

3、开展“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以“难点居委会治理”为切入点,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干部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平台。一是制定“难点社区居委会”标准,开展调查摸底,按照全省社区总数10%的比例,确定全省“难点社区居委会”底数,选择50个社区作为20__年全省“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社区;召开“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难点社区居委会”治理试点工作。二是贯彻落实中央准备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制定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意见。三是培训基层从事社区建设工作的干部和居委会干部500人。

4、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以全省开展城乡社区建设10周年为契机,以荆州市沙市区“居民说事”制度为重点,以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的城区、街道和社区为主要对象,认真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宣传。一是举办社区建设论坛和理论研讨会,打造“居民说事”等一批社区建设品牌。二是分城区、街道和社区三个层次召开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座谈会,研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措施。三是编辑出版《湖北社区建设十年》文件资料汇编。四是与《学习月刊》联合举办“社区建设”专栏,宣传城乡社区建设的典型。五是在《湖北日报》办一个专版,集中宣传我省社区建设工作推进10年来取得的成效。

5、深化示范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社区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湖北城乡社区建设的品牌。以省政府的名义评选表彰全省“百佳社区”。争取1-2个城市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

6、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按照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的要求,继续推进全省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各地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召开现场会,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成绩,研究部署任务。二是开展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开发全省社区工作统一软件。三是完成省级中心系统建设任务,实现省与市州中心系统的联网和数据交换。四是指导各地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督导襄樊、荆州、孝感完成信息平台建设任务,争取全省建成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城市达到8个。

三、婚姻登记工作

1、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建设。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巩固达标成果,加强对未达标单位的督办指导,表彰一批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2、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补录工作,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息网络系统,完成婚姻登记系统重新开发工作,全面实现实时在线登记。按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标准,继续加大婚姻登记基础设施建设,为婚姻登记当事人提供良好舒适的婚姻登记环境。

3、规范婚姻登记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继续与省物价部门协商,解决出具婚姻记录证明的收费问题,规范婚姻服务收费行为。二是加强婚姻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借婚姻登记强行开展有偿

婚姻服务问题。婚姻登记和婚姻服务要严格实行机构、人员、场地、财务四分开,坚持当事人自愿服务的原则,不得推行强制服务。在服务前,婚姻服务机构必须与当事人签定接受自愿服务委托书。三是规范婚姻登记员的行为礼仪,全面提升婚姻登记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2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以来,__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体上呈现着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态势,既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也有过令人痛心的失落。本文拟在对以往综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就如何振兴__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创__综治新辉煌提供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领导决策时参考。综治十年成绩巨大__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起步就实现了高开高走,赢得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归纳起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绩。一条经验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针对老式大杂院多、小街小巷多、基础设施不齐、居住条件差等实际情况,自发组织党员、离退休职工和居民积极分子,佩戴袖章、手拿摇铃,走街串巷进行治安义务巡逻,提醒邻里关好门窗,夜间巡更摇铃示警,10余年不间断,1998年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曹志率全国执法检查组到高岗里社区实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并将考察情况归纳成“高岗里经验”写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向全国推广。两度荣获省级先进。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是全省社会治安方面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1991——1993年度全省首次评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我区即高中红榜,之后于1997——1999年度再次捧得桂冠。三项工作连创新高。1、贯彻领导责任制一丝不苟。多年来,我区一直坚持由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与各街道、各系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这种形式,10余年不变;我们还在全省全市首次组织召开党政一把手贯彻综合治理责任制经验交流会;举办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专题培训班,上述一把手与一把手签约、召开一把手经验交流会、举办一把手培训班曾被市综治委肯定为“__模式”在全市推广。2、政法部门参与综治异常活跃。90年代初,区法院在充分履行审判职能的同时,结合法院自身工作的特点和队伍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审判庭与一所学校、一个社区居委会、一家工厂进行结对共建,送法到校园、到社区、到企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区法院也因此连续五年获得省级先进。在安全文明创建活动中,公安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广大基层干警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市率先创造了物业管理、家委会、居民自管等五种创安模式,上级领导机关和兄弟单位多次来我区召开现场会和学习取经。区检察院办案一线的检察官把自己经办的典型案例精编成若干法律小故事,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巡回演讲,开创了法制教育进社区的先例,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3、社区禁毒工作不断跨越。中华门街道在对涉毒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禁毒与社会化帮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既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又有推广价值的禁毒帮教工作新路,受到国家和省市禁毒委的充分肯定。不容否认,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由于极少数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创先争优的意识淡漠退化,导致了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在全市排名位次逐年靠后的困难局面。励精图治再创辉煌面对目前困难落后的局面,消极悲观于事无补,怨天尤人更不足取,惟一的选择,就是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承认落实,不甘落后,在困难中求出路,谋发展,树立进位争先,敢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如何实现__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飞跃,笔者认为,当前应当着重组织实施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1、找准功能定位。一是要服务大局。综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富民强区、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一年面貌大变,三年全面小康,五年再创辉煌的发展思路,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跳出综治看综治,摒弃就综治论综治的陈旧观念,克服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落后思想,主动贴近大局,热情服务大局,把服务第一要务作为综治工作的神圣职责,自觉地把综治工作溶入全区发展的大局中去,充分履行保驾 护航的职能,努力为改革建设与发展创造日益安全稳定和谐的治安环境。二是要造福群众。综治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应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归结于人民群众,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惟一标准应当看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要通过我们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居民群众真正安居乐业。三是要勇创一流。各级综治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进位争先、争创一流的意识,以全市全省甚至全省的先进为目标,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力争在一两年内重新跨入先进行列。创先争优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观念的障碍,当前迫切需要破除固步自封、自甘落后、不思进取的桎梏,焕发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敢创一流的斗志和决心。2、构建品牌特色。我区的综治工作,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过许多经验,形成过许多亮点,为南京市、为江苏省争过光。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的各级党政组织、政法综治部门以敏锐的思维和眼光,注意和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拓展新领域,构建新特色,创造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品牌。一方面,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我区历年综治工作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组织发动群众工作做得好,现在虽然住房成套率提高,但门东门西地区仍有大量的老式平房,群防群治仍大有作为,即使将来老城改造全部完成,群众工作传统还是不能丢,群防群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大力开拓新的“热点”。当前,社会治安防控的运作机制、组织网络、保障制度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改革创新,力争在基层治安防范等工作中当好领头羊。3、科学整合资源。目前,用于社会治安防范的力量比较多,但也比较分散,除了公安民警、社区保安之外,还有治安志愿者、专职保安、物管保安、企业内保等等,如何把这些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为这些人员所在部门不同、职能各异。目前,各街道普遍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街道一级综治工作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发挥街道综治委的领导、管理、协调作用是必然的选择。笔者认为,将上述人员逐步实行街道一级的属地管理,由街道综治办进行统一的指挥和调度。特别是社区保安,可以考虑将其人事和财务关系以及管理权限转移到街道。4、严格责任考核。实质性的内容就是要实施重奖重罚。年初,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创建无刑案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控制刑事案件发案、等几项重点工作单独向区委、区政府订立了不丢分承诺,并缴纳了风险抵押金,这一做法应当向各街道和其他责任单位延伸,综治工作好坏必须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综治工作成绩突出或者为全区赢得荣誉、获得加分的就应当重奖,反之责任人就应当承担经济上的责任,直至给予一票否决。5、加大经费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20__年1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应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个人适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经费始终是社会治安防范的一个瓶颈,政府对治安防范的投入是必需的,但又是有限的,必须协调方方面面参与治安投入的积极性,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的治安防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创新运作机制。汲取外地治安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我区治安防范机制市场化的有效途径,把治安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用双赢。目前可以先进行试点,选择一两处条件比较成熟的社区、行政村进行治安承包责任制竞标,待时机成熟后逐步推广。7、规范队伍管理。去年区委、区政府拨出了130余万元专款招聘了264名专职社区保安,总起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目前除了对社区保安队伍的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外,数量上还要做适当的扩充,社区保安队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还要有新的提高。要用职业化、市场化的原则规范管理建设防范队伍。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社区保安的政治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保障力度,在财力许可情况下逐年提高社区保安的生活福利待遇。8、优化组织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在组织,在领导,在人。一是要充分发挥纪检、组织、人事等五部门的核心主导作用,五部门需建立正常的议事制度,行使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在治安防范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必须在坚持严打整治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层治安防范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把区街两级综治办建设好,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提高服务的职能,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各级党政组织要关心支持综治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综治干部要确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创造性地完成区委、区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9、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治安防范是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传统优势所在。传统不能丢,优势更要优。根据老城改造进度加快,老式大杂院、旧式平房越来越少、高层建筑新式楼幢越来越多的实际,组织发动群众工作也需有新的载体。可以通过楼幢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形式来开展群众工作,还可以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奖励见义勇为行为等机制来开展群众工作。总之,应当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人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为建设安全城区而努力。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3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首先是改革的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建立25年来,始终坚持改革试验主旋律,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民生优先、智力优先、生态优先,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推进开发与扶贫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并进,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闯出了探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88年到2012年,生产总值从23.4亿元上升到877.9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上升到24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4926元;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3.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26‰;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上升到7年。开发扶贫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控制实现了从人口膨胀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基本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创新,发挥了试验区“作示范、探路子”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毕节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培育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探索了“三化同步”发展的“金沙之路”、工业化发展的“园区经验”、维稳“三级视频接访”工作机制、社会治理“六零六好”经验、教育基础工程“五统一”经验、“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体制创新、建设农村敬老院“六化”机制等。争取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争取10个国家部委出台了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差别化政策,争取国家科技部把毕节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两个硬化”、教育集中突破等民生改善工程,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管理集成创新、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统筹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同步小康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也永无止境

当前,毕节试验区已经踏上了同步小康的崭新征程。在同步小康征程上,毕节试验区仍然是全省实现同步小康压力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低,建设投资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助力全面小康。重点要着力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5个100工程”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扶贫开发,争取用三年时间所有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着力推动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法治毕节、平安毕节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动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实施,加快实现毕节试验区的绿色跨越;着力推动“同心”实践,实施好“同心”工程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努力把毕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多党合作示范区。

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神圣使命,是毕节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方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毕节试验区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场大考中,先行一步、领先一招,努力开创改革试验的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谋划改革。要深刻认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抓住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人民群众改革主体的历史地位,科学处理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关系,突出问题导向,精心设计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向上争取强大支持、向外寻求强大合作、向内激发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改革创新试验区。要把我市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发展机遇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部委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努力争取将全国、全省性的改革试验试点安排在毕节先行先试,借力推动改革。

二要紧扣“三大主题”,深化改革。坚持把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继续深化“九条新路子”的探索试验,不断创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开发扶贫方式,不断创新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的体制体系,不断创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创新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努力取得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改革发展新成果。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4

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发展。

会上,张苏军副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2009年,在司法部党组、吴爱英部长、张苏军副部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一、服从服务大局,积极开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关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下发通知,在全国组织开展“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题活动,联合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在北京举办主题论坛,各地、各部门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讲座、法治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等形式推进活动深入开展。二是积极开展维稳法制宣传。乌鲁木齐“7•5”事件后,全国普法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在新疆开展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继续深入开展“法律进寺庙、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并组织力量编译印制大量民族语言法制宣传资料。三是各地按照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禁毒等重点问题法制宣传教育。

二、结合“法律六进”活动,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

三、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

各地根据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有序地推开。一是范围较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9个省(区、市)下发创建活动意见,全国开展法治城市创建的地级市有130多个,开展法治县(区、市)创建的县(市、区)有500多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吉林、湖北等省所有的县(市、区)全部开展了创建工作,并先后召开全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开展创建活动的省、区、市都制定印发了指导性文件,一些地市还制定了考核评估指标与测评操作体系。三是加大了工作指导力度。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召开了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研讨会,印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制定出台了《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总结推广了一些地方的创建经验。四是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和评选工作,有364个村经推荐、考核、公示,被评为第四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创新载体和形式,法制宣传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全国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宣传活动。司法部与、全国人大内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普法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9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座谈会暨“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法治的力量”专题晚会,开办“法律服务在行动”系列节目,开展全国“12•4”法制宣传书画大赛及展览、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法制动漫创作大赛等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活动计划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也开办和制作播出“12•4”法制宣传专题、专栏和节目,并广泛开展“12•4”活动新闻报道,大大提升了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社会效果。

五、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和对外法制宣传工作

司法部召开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会议,吴爱英部长和张苏军副部长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学习贯彻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大了对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组织、协调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汤杨、吉林长春监狱女警察王玉辉和湖北省燕子司法所所长易满成等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树立司法行政队伍良好形象。以建国60周年成就展为契机,面向社会宣传展示司法行政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充分运普法依法治理通讯、“五五”普法简报、法制日报、中国普法网以及各地普法依法治理简报、报刊等平台,及时报道各地经验和做法,有力指导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当前,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和政法工作的目标任务,按照“五个更加注重”和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立足司法行政职能,找准普法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继续加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关法制宣传。围绕服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各类主题和专项法制宣传活动,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继续深入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企业法制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法治论坛、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水平。二是结合“法律六进”活动,继续抓好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实际效果。三是继续加强民族地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继续开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律送到街道、社区、乡村、企业、单位,送到每个干部群众手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整合资源,继续推进“法律进寺庙、法律进宗教场所”等活动。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探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在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中政委、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通知》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立足于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爱英部长作重要讲话,中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长韩亨林同志作工作报告。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对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强廉政法制教育,开展廉政法制教育书画摄影作品大奖赛。各级法制宣传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廉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今年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谋划,认真组织,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宣传廉政建设的丰硕成果。要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自觉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三、立足于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认真组织指导“五五”普法检查验收

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部署,今年是检查验收年。、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实施工作从2012年3月份开始,年底结束,分动员部署、开展自查、组织检查、评比表彰四个阶段。一要及时部署,加强指导。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把检查验收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内容。要结合实际,迅速制定检查验收方案和措施,进行动员部署,做好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二要求真务实,不走过场。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自查和检查。要制定具体的检查考核办法,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地检查验收,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自查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并将自查情况报全国普法办公室。7-9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将从有关部门和地方抽调人员,组成若干检查验收组,以全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组的名义,分赴地方和部门进行检查。检查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档案材料、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个检查验收组应听取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专题汇报,选择两个地(市)进行检查,并反馈检查验收情况。要在自查和检查的基础上,对“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报告于9月底前报全国普法办公室。三要拾遗补缺,全面推动。要结合检查验收,对“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回顾,查找本地区本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四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要结合“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检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取得的成效,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推荐工作。

四、立足于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五五”普法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举措,是促进地方法治建设、提高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经验,不断丰富依法治理的内容,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抓好地方、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各地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视支持,把依法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工作指导和各种保障。要积极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已开展创建活动的地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继续加大指导督促力度,研究制定创建活动考核评价体系,把法治创建工作纳入当地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和评选评优的重要内容。还没有开展创建工作的地方,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尽快启动,填补法治创建工作的空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要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要按照全国普法办公室《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充分展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实绩,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全国普法办公室已于去年底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各地要严格按照《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试行)》要求,认真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积极开展省级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工作,为开展全国表彰工作打好基础。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评选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可以率先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选表彰工作。三要进一步加大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力度。要紧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深入蓬勃开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五、立足于营造良好社会法治环境,组织开展“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

为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全面反映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今年要组织有关中央媒体和省(区,市)有关媒体开展为期一年的“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列入重要日程,确定分管领导,确定组织协调单位,明确责任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宣传策划,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活动方案,确定宣传重点,细化宣传措施,抓好组织实施。二要突出宣传重点。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普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

党委、政府对“五五”普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宣传“五五”普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的成效。宣传“法律六进”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宣传“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活动中要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达到“在活动中普法,在普法中活动”的效果,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三要拓宽宣传渠道。要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广泛组织媒体参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作用,在重点播出时段、重要版面,通过开辟专访、专栏、专版、专题,加强宣传。既邀请中央主流媒体参加宣传报道,也组织相关地方报刊、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参加活动。要组织媒体采访团,深入部分省(区、市)开展专题采访和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各地、各部门既要积极配合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提供新闻线索和宣传素材,同时也要组织策划好本地系列宣传活动。

七、立足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成功实施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司法部已将“法制宣传教育‘六五’规划研究”列为年度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吴爱英部长担任牵头人,张苏军副部长和法宣司负责同志参加,同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六五”普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法制宣传司已成立“六五”普法规划研究起草小组,将邀请地方普法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参加。在起草过程中将分别组织召开地方座谈会、行业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共同谋划“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一要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加强理论研究对做好新的五年普法规划至关重要。近日,全国普法办发出通知,将开展“六五”普法规划研究制定征文活动,力求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二要总结实践经验。要总结25年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把握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形势,使新的普法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注重创新。在研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时,要立足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立足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足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要有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要通过新的五年普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八、立足于树立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

根据“三定”方案,司法部法制宣传司承担着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大部分省(区、市)司法厅(局)法制宣传处也承担着相应职能。这是一项新的职能,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既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要充分认识做好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部党组的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把宣传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二要切实加强对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严格按照中央对宣传工作的要求,使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对宣传阵地的管理,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要加强对司法行政宣传工作的指导,促进信息沟通,开展经验交流。要加强工作研究,开展专题调研,着力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机制。三要努力形成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合力。要综合利用系统内部各种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自办媒体的作用。要加强与各类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强化主动宣传的意识,善于运用大众传媒开展宣传,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兴传播方式,通过举办专刊、专栏、专版等形式,对司法行政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度宣传和集中报道,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大型宣传、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展示司法行政系统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四要大力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宣传工作队伍建设。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要大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建立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制度,引导大家努力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宣传工作知识和技能。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宣传工作更符合“三贴近”的要求。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5

时至今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前后60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发展态势,发展经济学理论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发展、创新。

面对区域经济不断的增长需求和区位条件的优势和限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开发了许多经济开发区和“新区”工程。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天津滨海新区、横琴新区一系列区域经济区的建设带动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这些经济行为模式的实践成功,论证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5年提出的“发展极”理论的合理性。

“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些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可见中国经济“特区”和“新区”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形成“发展极”,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区来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佩鲁认为要形成“发展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发展极”;二是有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鼓励和补贴创新型企业和推动型产业的发展,主动建立“发展极”。就中国各个区域的“发展极”建设情况来看,主要是依靠后一种途径。

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并非就经济增长如此简单。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区,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各个子系统也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之中,其中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变动尤其剧烈,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创新和社会实践。这一过程属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和其升级为福建“自贸区”的重要部分的发展过程为研究背景,探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创新的延伸关系,拓展了“发展极”理论在社会建设中的解释,提出“发展极”社会概念,并且分析了这种经济变迁中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实践问题。  

二、“发展极”理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经济增长

佩鲁在“发展极”理论中认为一国经济是由各种“经济空间”构成的,也就是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分子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为“势力范围”的“经济空间”形成经济中心发挥吸引力与扩散力,并形成互相交叉,不分地区、国界限制的作用范围。

“发展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产业群的形成。具体而言,首先是推进型产业先于其他产业发展起来;其次是创新性企业的迅速扩张;最后推进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第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是“发展极”形成的重要条件。企业家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从而可以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而且可以产生一批追随、模仿创新企业的“增长企业”,可形成“增长中心”。第三,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当的周围环境。规模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聚集大量的企业、部门,而且要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根据佩鲁的“发展极”理论相关学者提出“增长极发展战略模式”,认为实施增长极发展战略,关键是要进行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以及必要的政策支持,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中心。增长极发展模式主要应用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平潭相对于周边地区实际上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因而,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在政府支持上,主要包括土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域战略的产物。最初的目的以平潭岛为特殊区域,利用平潭特殊的近台优势、开发开放条件充分、对台历史悠久等诸多独特条件,设立两岸合作开发的实验区,密切两岸交流合作,加快开发平潭的步伐。于2009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提出的发展目标是积极探索开展两岸区域合作,建设两岸更加紧密的合作交流的区域平台,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先行区。平潭综合经济区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下:GDP总量为:2008年68.65亿元,2009年73.58亿元,2010年89.69亿元,2011年111.86亿元,2012年135.53亿元;增速分别是13.70%,11.50%,15%,17.10%,13.10%。从投资力度上来说,平潭开发开放每年投资资金为:2010年100亿元,2011年300亿元,争取三年投资1000亿元。除地方政府财力支持外,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至2015年,每年给予财政补助8亿元,共计48亿元,6年支持平潭开放开发。

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到发展,可以认为是一个“发展极”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佩鲁认为“发展极”的形成有阶段性并且会带来不同的效应。在发展初期,“发展极”主要表现出极化效应,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极”聚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将生产要素向辐射转移。进一步的发展会是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现实情况,现在依然是进行极化效应时期。基本上是走有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鼓励和补贴创新型企业和推动型产业的发展,主动建立“发展极”的途径。比较中国其他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发展,制定和实施增长 极发展战略,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通过资源集中,对某些区域、某些产业和行业及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投资,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带动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中,主要的产业包括:国际旅游、两岸商贸合作、港口物流业、滨海新城、科技文化创意园、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选择依赖于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良好的地区。而这方面,平潭的优势相当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体系完备,环海开发条件独特;文化中对台交流密切;资源上港口海岸线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另外平潭开发空间充分,地方产业突出。

“发展极”理论在提出之后,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成效中,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极中心与其他区域的强烈反差的“孤岛效应”现象。但平潭综合实验区实际上只是福建海峡经济区域中的一部分,目前的情况,恰恰是处于落后的状态,因而关键的措施依旧是形成“发展极”,尽快发展平潭的经济力量。

三、“发展极”社会中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

“发展极”的形成带来经济的增长,使得区域内的经济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此相适应的各项其他子系统也会得到改革,带来新的变迁。良好的区域社会治理的形成因而至关重要。在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研究中,以法学、经济学、政治学为基础,学者们认为必须加快法律、治理体制、行政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一个“发展极”的形成并非在“真空”中,伴随而来的则是一个“发展极”社会,这种区域社会的变迁尚未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因而本文在探讨了平潭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之后,以此为基础,探析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制度的延伸关系及制度创新的相关问题。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发展极”是地区以“开发”带动“改革”的动力,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的变革。

安迪·派克等著《地方和区域发展》一书中探讨了地方和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和共同治理的机制问题。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从政府到共同治理的时代;进入一个权力下放的分散时代或者‘新地区主义’,甚至‘新地方主义’的时代。多层次的共治体系的出现为地方和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上至超越国家下至邻里的多层化的制度框架。”强化地方和区域共同治理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机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干预能力。因此,地方和区域共同治理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改善经济活动中供应方的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些“新地方主义”特征,但是国家政府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共同治理”异曲同工的“共同管理”概念,则是国家政府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实施的管理制度。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两岸共建共管,实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探索“五个共同”的开放开发的新模式;而在“五个共同”里,难点、创新点和突破点在“共同管理”。这种理论和实务的缺失显然需要借鉴先进的思想观念。安迪·派克认为在“共同治理”模式中国家机器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绝对主导地位将被逐渐取代为之的是政府、准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并且这种伙伴关系中国家机器通常只是“平等关系中的第一位”。英国著名政治理论家杰索普(Jessop)的“元共同治理”认为需要运用复杂的领导艺术来调控多个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赖的团体。

与此理论相对应,一些学者认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由于承担和对接的是台湾两岸跨域的协调和合作,这是前所未有且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单一的政府权威,而是由两岸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政府组织、政党组织、商业组织、社会团体等)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元的公共事务共同管理制度或模式。从而满足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社会,基于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追求。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平潭综合实验区做了许多重要改革。创新管理制度方面,平潭综合实验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起机构精简、职能综合、结构扁平、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服务型政府,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等。当然一些学者认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行政体制,社会治理仍然需要改进,以充分的适应“共同管理”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需求。

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发展极”社会的形成在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其他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子系统的变化,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的整体变革。因而在政府在建设“发展极”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因为区域社会问题的存在都是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败有关。区域经济政策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缺乏区域层次的管理主体,以至于在区域层次的公共管理活动难以展开。

四、“发展极”社会创新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因素:指区域治理环境运行的经济系统的情况。经济的增长本就是“发展极”社会形成的手段及目标,要完善“发展极”经济增长的三个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投资产业项目时,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设立区域物流、营运和研发中心。加强经济、技术、旅游、贸易、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第二,政治法律关键因素:区域治理要求与相关政治制度有关,并要提供法律保障。“发展极”社会形成的关键一步即使实现区域治理的创新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就政治制度而言,要求进行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建立起高效、合理的机构和运作机制,便捷社会管理的程序,促使政府职能转变。而在“两岸区域合作&rd quo;中如何在合作区域中进行立法及法律能够顺利实施,则尤为关键,其他制度上的创新必须得到法律制度创新上的保障。

第三,社会环境、外部环境也与政策执行的有效运转有关。社会环境包含众多的内容,但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建设社会组织。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在政府、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中,社会组织建设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升级为“自贸区”的背景中,社会组织建设可以促使自贸区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的应对自贸区的“双重失灵”,并且将法制建设落实到实处,以此来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旺.平潭综合实验区“两岸共管”法律制度创新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2).

[2] 方易.平潭综合实验区治理机制创新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4(2).

[3] 陈振明,邓剑伟,孙扬杰.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体制改革构想[J].东南学术,2014(2).

[5] 王全兴,王凤岩.我国自贸区辜土会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初探[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6).

[6] 曾丽凌.论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同管理”之基本意蕴与现实推进[J].第四届海峡论坛分论坛—— 首届共同家园论坛文稿汇编.2012(6).

[7] 林红.推进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8).

[8]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9] 安迪·派克等.地方和区域发展[C].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10]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1] 卢正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模式[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6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试验区的创建与发展

*年,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地区。

*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地区严峻的现实,同志提出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年4月,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进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此后,各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年6月8日,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1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试验区成立17年来,*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近700万各族人民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具体领导下,在派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共同帮扶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年,全区生产总值从*年的23.4亿元上升到196.03亿元,粮食产量从*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6万人,5个部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增长率下降到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2%。根据*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地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

*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对这一点,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具有广泛的共识。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这是被*地区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像*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相协调,在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可以说是*试验区17年改革试验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是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直接遏制*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各级干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树立从长计议的战略观点。”217年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扎根*,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后发优势观念的广泛共识。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在生态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在一个贫困地区如此重视生态建设,并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围实施,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片面的发展观之所以在实践中造成严重的危害,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试验区既注重按经济规律办事,也注重按自然规律办事。例如,针对本地山地面积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逐步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纸币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与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保障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地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矛盾的范例。在实践中,凡是按照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使之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就能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动力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试验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改革试验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试验区从成立之初,就着力营造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努力建立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体制和机制,以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

一是充分发挥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指导和领导改革试验过程中,同志着重强调: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谁?还是靠广大群众,他们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群众,这样,制订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时强调,在试验区工作逐步展开后,能否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将从根本上制约试验区工作的进程,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企业家,同志明确指出,“他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确对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在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开拓精神”,3要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周围群众,以形成有利于改革探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改革试验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对*试验区的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17年来,*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应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模式,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建立试验小区与开发小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无不源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

*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试验区的发展凝聚了各派的智慧,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暨支援*试验区顾问组17年如一日,深入*地区,指导制订试验方案,协调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为*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仅各类学校就达30多所),直接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的各项工作。

*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派内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人才济济,要充分发挥各派的智力优势,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基层层面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制机制,把各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新的动力。17年来,*试验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程序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在基层层面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对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在发展目的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贫困群众。

发展问题虽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每个时展成果的分配最终都要到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在为什么发展这个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上,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作出回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执政为民执政观的本质要求。

早在试验区建立之初,同志就明确指出,*试验区必须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并把能否如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作为衡量试验成败的首要标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数民族乡占全区重点贫困乡比重大,是*地区贫困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特点,17年来,*试验区坚持以开发扶贫工作统揽全局,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解决群众温饱、优先投入见效快覆盖面广、优先投放贫困少数民族村组户、优先投入技术物资配套、优先投放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年的56万人,试验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促进了*地区社会安定和谐与民族团结。

当前,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越来越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扭转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的贫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试验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完成发展任务同实现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发展。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发展的最高标准。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7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法制统一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先行先试权。但先行先试与法制统一存在紧张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

一、先行先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功与否的关键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内涵解读

2006年5月26日,国家正式批复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那么,何为综合配套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是什么,不同学者则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所谓综合配套改革,就是从全局的角度,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安排各项改革,协调配套,分步骤的稳步推进;[1]有学者认为,改革将不但要求在视野上从单项转为综合,而且在范围上,要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相互衔接,综合配套;[2]有学者认为,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生活、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等,是一个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过程;[3]总之,综合配套改革并非是各项改革措施的简单汇总,更不是各项改革简单堆砌而形成的“大杂烩”,而是注重各个单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注重改革的配套性和协调性,通过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体制性方面的实质性突破,为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示范。

2.先行先试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所在

在批准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时,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4],指出,滨海新区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这可以说是国务院文件中最接近于“先行先试”的表述。 “先行先试”在文件中的正式出现,是在2007年4月2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5],其中提到,“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原则和本市地方性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市人民政府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可以就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制定相关文件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

由此可见,“先行先试”的概念与提法,已经从改革者的共识上升到了国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之中,这充分说明了文件制定者对“先行先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认知程度。因此,认定“先行先试”是综合配套改革大潮的核心要素并不为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先行先试。

二、法制统一:现代法治国家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1.法制统一是现代法治国家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法制统一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共同提倡和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国家法制统一,就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各种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具体而言,它首先意味着一切立法活动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和核心,一切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其次,它意味着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这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内部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最后,在不同类法律渊源中、同一类法律渊源中和同一个法律文件中,法律规范之间不得相互抵触。

2.我国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实践应当与法制统一相协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事关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法制统一是法治的重要属性,是法治具有权威和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对于树立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构筑完善的法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政府”要求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政府要依法办事。综合配套改革是一次新的制度创新,要创造许多新的制度规则,并为其他地区形成示范作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改革开发开放需要先行先试,但同时又要遵守法制统一的要求,与法制统一相协调。

三、紧张关系:先行先试与法制统一的碰撞与冲突

1.先行先试与法制统一碰撞与冲突的原因分析

所谓先行先试,先行是对国家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时间上先行一步;先试是要突破国家现有的一些规定,注重突破与创新。而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准则是在对社会实践的反复总结后形成的,它与“试验”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天然的稳定性、保守性、固定性乃至某种程度上的呆滞性,因为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实际上就等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规可依,无矩可范,必然带来人们行为的失范和社会秩序混乱的严重后果。因此,不可讳言,二者在某些范围、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会产生矛盾,我们也完全可以负责地预言,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有悖现行法律规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形成先行先试与法制统一之间的紧张关系。

2.先行先试与法制统一紧张关系的外部形态

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篇8

一、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继续加强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法律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法制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弘扬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3、组织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宣传活动,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4、结合“法律六进”活动,抓好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5、继续加强民族地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指导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资源,继续深入推进“法律进农牧区”、“法律进寺庙”等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民族地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6、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主题法制宣传,积极开展送法下乡、培养法律明白人、完善法律图书室、农村“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促进新农村建设。

7、继续深入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企业法制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法治论坛、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水平。

二、立足于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理

8、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9、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公室《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大力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0、组织开展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选表彰工作。

11、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

12、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和宣传推广各地创建活动经验,组织创建活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

三、立足于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认真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13、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动员部署,明确检查验收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各地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对“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14、加大对“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指导力度。制定下发全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检查验收标准,确保检查验收工作规范有序、客观全面。

15、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开展自查和互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制定加强和改进措施并认真落实,确保“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16、积极邀请

人大政协有关领导、代表和委员参加“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和专项调研工作,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检查督促。

17、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推荐工作。

四、立足于展示成果推动工作,积极开展“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

18、认真落实《关于开展“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把开展“五五”普法神州行媒体系列宣传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集中宣传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宣传“五五”普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的成效,宣传“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和制定“六五”普法规划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9、切实加强活动策划。要抓住重点,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扩大影响。

20、积极协调中央主流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开展广泛性、连续性、专题性的深度报道。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中央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活动。

21、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积极组织地方主流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努力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宣传格局。

五、立足于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新发展,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22、认真总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探索工作规律,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23、加强“六五”普法规划制定的理论研究,将“法制宣传教育‘六五’规划研究”列为年度重点理论研究课题,邀请专家学者和普法实际工作者共同开展“六五”普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24、广泛听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的意见建议,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制定好“六五”普法规划打下广泛的社会基础。

25、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力求新的五年普法规划有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发展。

六、立足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方法

26、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十周年为契机,创新思路,加强策划,做大做强“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27、充分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

28、广泛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法制宣传,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联合举办专刊、专栏、专版等,开展深入持久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制宣传,组织好“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全国法制动漫作品大赛”等活动。

29、加大法制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力度,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作品,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活动。

30、健全完善农民法制夜校、市民法制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法制宣传阵地。探索开辟手机、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等新的宣传渠道和手段,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