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行业分析8篇

时间:2023-08-25 09:09:21

医学行业分析

医学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绩效分析;中医学认证;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17-02

一、研究背景

国际医学教育飞速发展,距离Flexner报告(1910年)发表已百年时间,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启动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制项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接受了历经五年研制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此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了《医学院校认证》等政策文件,以及联合了《本科医学教育认证指导方针》,并声明将建立全球医学院校注册制度,没有经过认证的学校不能注册,其医科毕业生将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而且在此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 [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医疗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方面的高等教育要面向卫生服务需求,实现全民享有医疗卫生保健,医学教育需要培养高水平的医生。但现实中,中国的医学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明显落后于国际趋势,建立具有国际性水准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专业认证势在必行。

二、理论方法

绩效改进(Performance improvement)借助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技术以及责任管理,日益成为质量体系和组织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绩效的分类层次和有关组织,内部流程及其外部因素的系统化观点。这些基于完善的理论的相对简单的理论模型,在改进绩效的过程中提供了概念转换的工具。“持续改进”是ISO9000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性标准化机构。ISO9000族标准是该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是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2] 。该系列标准已经先后了1987、1994和2000 三个版本。其内容结构和基本思想等方面的改进使其应用范围更广,不仅适用于各种产品类型的企业,而且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组织。它具有一套行之有效并普遍适用于管理领域的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院校来说,质量来源于教学环节在哪里都是不变的。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学生实习,对考试的管理等教学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中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3]。

对绩效的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人们该怎样具体地去应用绩效改进理论。本文从绩效的五个层次对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剖析,理论模型的应用在整个绩效改进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医学认证的运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绩效可以分成五个层次,理解、操作、解难、改进和创新,它们形成的内在的联系可以简单地由图1表示。

三、运行模式分析

绩效的分类。这五个层次的分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系统:维持系统和变革系统。理解、操作和解难属于维持系统,用到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就是对专业认证思路的理解,对《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理解,对《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理解和现有的兄弟院校的现行方法,程序的见解等等。那么第二个层次,到了操作层面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中医学专业认证特有的模式进行操作,包括对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的借鉴,是促进中医学走向世界、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国际化标准,也是让世界医学教育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医学、促进中医学融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当然在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进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了第三个层次,就必须找出并消除现有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当中的或者是系统当中的隐患,教育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的基础上 [4],2012年初步建立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到 2020年完成 127所(不包括独立院校)举办临床医学专业、60所举办中医学专业院校的专业认证”。

这三个层面都是在维持现有系统的情况下运行的,如果到了排疑解难的层次而问题很多影响很严重的情况下,就必须要进入变革系统,首先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对程序或工作流程或体系的状态或质量都进行改进,理论模型本身就可以检验和发展理论,从前的理论有问题,行不通,那就通过研究或实验来形成新的方法,新的流程和系统,这样,理论也得到了发展。联系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根据系统理论,从概念上来说,教育科研都是开放的运行系统,它们都与其他的系统相联系,并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senge,1990),我们在中医学专业认证运行的现实中是建立一个封闭的系统作为组织目标,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可能就仅仅是是短暂的生产和传递教育科研及服务的系统。这样一个短暂的系统在“维持系统”的三个层次上被掌控和保持,也就是“理解,操作和解难”这些层次上。根据系统的开放性,我们假定的封闭式系统并不完善,也证明了变革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变革系统中,改进和创新从全新的维度解释了质量体系原则中倡导的“持续改进”的意义。

四、绩效改进系统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从改进和创新的角度,本文提出一个系统模型图,用于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用来明确组织,组织内部的流程以及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本身比较简明和全面,从质量体系的角度给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提供了一个绩效改进过程的概念转换的工具,对我们有效运行中医学专业认证提供帮助。图中展示了绩效改进流程所包含的组织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应用到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中。首先核心模型处于一个外部环境之中,环境被进一步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与此同时,组织被分解为使命和战略、组织结构、技术、人力资源(tichy,1983)。绩效的改进在组织内就变成了一个流程,与组织内部的其他流程一起发生相互作用。

医学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医药;能源;实践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61-01

目前科学家已测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7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这表明生命科学进入遗传密码的全面解析阶段,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这些成果为工程师创造新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元器件。工程师可以用这些已知的功能,重新设计和构建具有新功能的生命,甚至可以全合成新生命,这就是进入21世纪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是继人类基因组研究之后,生物领域的又一热门学科,是整体系统论生物学思潮在工程学领域的

再现。

1 合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是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哲学思维上,二者都遵从系统论,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维分子水平获得大量的细胞行为知识和建立生物网络,为合成生物学提供理论和模型。合成生物学可为系统生物学的定量分析提供模式生物。

1.2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化学

如果把基因组测序看成阅读和解码遗传信息的过程,那么合成生物学就是人工书写和编程过程,是测序的逆过程。这个过程对生物信息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所有的工程学一样,合成生物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需要用新的算法进行模拟和测试。合成生物的过程是以原料核酸的高速合成为基础的,因此需要高效、低成本的化学合成技术提供支持。目前,常规化学方法合成一个碱基核苷酸商业化价格是2元左右,而新方法有望把成本降到更低。

1.3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操作对象和主要技术手段而言,二者相同,都是以基因为对象,都需要核酸酶和连接酶作为剪切和组装的工具,也都需要载体来承载基因,进行扩大繁殖和保存。然而仅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对已经存在生命进行改造,合成生物学研究将降低关键技术成本,解决基因操作的经济性问题,从而在工程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2 医药与能源创新发展中的合成生物学技术

创新药物的发现是整个新药研究中最富创造性的环节。20世纪70年代之后,DNA重组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新药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和多样化的实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和产业化。

2.1 DNA重组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DNA重组技术通过人为的基因拼接,构建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系统,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DNA重组技术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开创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新阶段。在微生物药物的制备中,具有良好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是产业化的关键。重组DNA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构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如将放线菌紫红素的合成基因导入紫红链霉菌,产生了新型抗生素二氢榴菌紫红素;将红霉素抗性基因转入红霉素产生菌,可构建出耐自身产物抑制的高产菌株;将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基因导人金霉素产生菌,工程菌可以在低溶氧条件下正常代谢,达到降低供氧能耗的目的。

2.2 蛋白质组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蛋白质水平上,从更贴近生命活动规律的角度去探讨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本质。人体细胞有3000~10000种以上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功能状态在同一机体的不同细胞中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细胞,在不同时期,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正常和病变状态下细胞内的蛋白质谱存在差异,服药前后的蛋白质谱也存在差异,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蛋白质谱的差异,可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发现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从而为研发新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

靶向药物的研制是创新药物研制的主流。据统计,已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功能或疾病靶标,涉及:肿瘤、血液与造血、免疫调节、心肾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据Drew报告(2000年),目前使用的、据认为安全有效的多种疾药的分子靶点483个,按生物化学分类,其中受体45%,酶28%,激素与细胞因子11%,其他为离子通道、核多体等。在分子水平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潜在的药物靶点数目可能为5000~10000个,均可能作为研制药物的作用靶点。

2.3 生物信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崭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储存和信息分析功能处理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中爆炸性增长的海量数据。生物信息学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和代谢调控信息学三大部分。基因组信息学指对基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全部基因的确切位置,以及各DN段的功能。蛋白质组信息学包括对有关细胞或组织中的全部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功能、定位以及各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各种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相互作用。

2.4 生物芯片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微电子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交叉领域的重大进展。生物芯片分为DNA芯片、RNA芯片、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PCR芯片及药物传输芯片等。生物芯片通过原位化学合成或机械点样构成高密度探针微阵列。比如DNA芯片可在1 cm2的玻璃或硅片衬底上,集中排列数万至数十万个DNA探针。从理论上讲,十至数十个这样的芯片就可以全面检查一个人的基因,从而发现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的基因。生物芯片主要用于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基因组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位点,同时也用于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比较同源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同时为创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3 结束语

合成生物学为很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生物学家用它来重建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由此加深对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的理解;化学家用它创造新分子化合物;物理学家用它来发现自然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行为;工程技术人员则用它进行药物、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等工程设计并简单、低廉、高效地制造,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夺,杜瑾,赵广荣等.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及能源领域的应用[J].化工学报,2011,62(9):2391-2397.

[2]梁泉峰,王倩,祁庆生等.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遗传物质的重构[J].遗传,2011,33(10):1102-1112.

医学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04-05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半工半读,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支持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专项经费。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该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如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高滨海新区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笔者组织开展了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先后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笔者与工学交替班级的教师、参与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了座谈,对滨海新区、京津地区的医药行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包括参与工学交替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行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一、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参与工学交替的情况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接受高职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方式:有61.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指导;23%的企业选择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15.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2.关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69.2%的企业表示没有得到支持;23.1%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仅有7.7%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且支持力度合适。

3.关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或其他经济鼓励:61.5%的企业选择没有享受到经济鼓励;15.4%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且力度合适;23.1%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但力度有待加强。

4.在企业为工学交替学生提供的待遇方面:69.2%的企业选择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23%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8%的企业弃选。77%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15.4%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7.6%的企业弃选。

5.企业认为制约其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有:选择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占38.5%;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机制的占69.2%;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平台的占38.5%;选择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占53.8%。

(二)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

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

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

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

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

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三)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

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

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

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

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

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

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

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

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在行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专业共建,可以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但是,受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生产状况的影响,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行业发展基础差的地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点,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洽谈深度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矛盾,有效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9-50.

[2]高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医学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非直属附属医院 本科生导师制 可行性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已在国内很多院校普遍开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专业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提高医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医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个性化教学,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典范,对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本科生导师制源起及内涵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适用于研究生教育,随后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使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1]。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经验,逐步扩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范围,形成各自人才培养特色。事实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且成就卓越的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人员中,为本科生选择一批符合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导师,每个导师分工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班级授课之外的多种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科研实践。”[2]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导学”和“师徒”关系,促使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

近年来,建立在医教研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层出不穷。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随着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的小班讲座式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和形势变化,存在以下问题及弊端:

社会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加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和临床能力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师生关系疏远。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以统一化、规格化的标准进行教学。如果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那么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将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难以接受进一步指导。

学生面临困惑。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身处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重新适应。进入医院后,很多学生学习盲目被动,缺乏学习动力,不知如何利用好临床医院的优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没有渠道与临床教师建立进一步的联系,以方便尽早深入临床进行学习。

教学与教育脱节。非直属附属医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是教务部干事负责学生工作,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学生教学与教育互不相交,互相割裂,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影响教书育人实效。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只是单纯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尤其缺乏创造力,使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3]。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优势

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其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充足高素质的教师资源为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尤其在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工作特色在于因材施教,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使导师工作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生活、心理等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既能够全面加强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以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能够重视学生医德医风方面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灵活、真正参与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创新,培养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发挥教师专业性、增强教师责任心、增强教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改善师生关系,紧密学生、教师和课程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合理有效补充,对传统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加强教书育人的实效。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医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首先,学生有机会经常到临床见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其次,本科生导师可以弥补学校辅导员在临床专业学习方法、临床科研实践、考研及未来就业等方面指导不足的缺陷,利用一切机会在课外与学生多接触,对学生思想、生活、就业、专业学习等方面提供有益指导和帮助;最后,本科生导师、可以改变过去批量生产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有效理解,并会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进一步不断强化,使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不仅可以向导师学习,还可以向年龄相仿的研究生学习,增进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尝试进行模拟研究生阶段做试验和写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阔专业视野,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临床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够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导师的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非直属附属医院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有利于师生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中,任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牢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社会阅历,但由于踩着铃声上下课的大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本科生导师制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导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引导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的优势,增加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合理、科学的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密切师生关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拉近师生自己的距离,导师有责任有义务抽出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接近老师,在师生间直接交往和沟通过程中,能够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 建立一种互动式的良性的教学关系。更为可贵的是,导师通过对于学生的交流和影响,可以把自己科研方面的思维方式、医疗工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待患者如亲的工作准则和高度责任感传授给医学生,对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学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医学英语词汇 单词前缀 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改革的医学行业,医务工作者还应重视和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在掌握了牢固的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不断加强中外医学的交流和发展,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接触不多,专业的医学词汇掌握力度不够,由此并不具备阅读专业的原文医学文献的能力。传统的普通英语难以满足医学行业专业英语的需要,随着医学英语学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专业医学词汇的持续更新,对医学专业英语学习以及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结构以及词汇前缀的分析和解读十分必要,不仅能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医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英语的词汇问题。

一、医学英语词汇分析

1.医学英语词汇的重要性分析

语言的学习中,词汇是三大要素之一,对语言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脱离了词汇的语言是贫乏而缺乏支撑的。词汇的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种语言的读、写、听、译等各方面的能力。词汇是语言构建的基础,是语言能力提高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丰富的词汇是理解别人和阅读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练习,才能流畅地表达自身观点,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为困难和严重的在于医学英语词汇的丰富和积累,而这些必须依靠学生自身持续的积累和掌握。同时,还应把握医学英语学习的规律,并对相应的词汇结构以及构词规律进行分析和掌握,从而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轻松学习。由此可知,医学英语词汇学习中对单词前缀分析和解读的必要性。

2.医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

要培养学生快速记忆单词的能力和习惯,还应从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特点着手。医学英语的学习与普通英语的学习并不相同,与一般的英语相比,医学英语的结构较为复杂,通常其基本的连接方式为前缀+词干+连接元音+后缀这样的结构,医学英语词汇中单词的前缀和后缀在词干的前部和后部都增加了或者对词干的意思进行限定,表达其特殊的意义。医学英语术语大多由“o”连接而成,较少由“i”连接而成。对于医学英语中常见的前缀应进行特别记忆,从而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对医学英语中常见前缀以及特殊前缀的记忆,能有效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医学从业人员的构词能力,扩大专业词汇量,快速掌握专业词汇,实现熟练的拼写和阅读。

二、医学英语词汇中单词前缀研究概述

医学专业术语是与医疗行业人员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对于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医学行业人员而言,医学英语的学习对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医学行业人员而言,也是一门外语。医学英语的学习较为困难,医学英语词汇结构的分析和掌握对医学英语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医学专业学习者较好地记忆医学英语词汇。对医学英语词汇前缀的分析,在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对医学英语单词的记忆方式分析,可利用医学英语前缀和后缀的分析和解读,进行医学英语词汇的记忆。也可利用医学英语词汇结构的分析和探索,可利用医学英语词汇的缀后法进行分析。但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通过对当前医学英语构造的分析和解读,对医学英语的词汇的解读,相关词典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前缀有着详细的解释。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汉英一英汉医学英语构词法辞典》,医学英语词汇中常用英语词汇的前缀和后缀进行了详尽的列举,并将相应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归类,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的学习以及英语词汇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和帮助。

医学英语中的前缀是英语词缀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构成另一个新的单词的部分。医学英语词汇的大部分词汇可分为词根、前缀和后缀三个部分,词根之前的为前缀。医学英语中的单词前缀根据意义分可分为表数量关系、颜色、否定、程度以及尺寸、时间和位置等。

三、医学英语词汇中常用单词前缀分类分析

1.表示数量的医学英语词汇前缀

医学英语前缀arab一;ambo一;ambi一表示一、双,ambosexual表示两性的。multi一前缀表示多个、多种,例如multieapsular表示多囊的;haplo一表示单纯,haplodont表示单形牙。mono一前缀也表示单一,monoamm’e表示单胺;semi‘一前缀表示半、部分,seml’coma表示半昏迷,轻昏迷的意思;anl’一医学英语前缀表示单、一,例词为uniceptor,意为单受体。tetra/o一前缀为四的意思,由此tehracycline则可推断出表示四环素。

2.表示颜色的医学英语词汇前缀

leuk/o一医学英语前缀表示白色的,无色的,如leukemia表示白血病;cyan/o表示的是蓝色前缀,cyancte表示的是青紫色的;xanth/o一前缀表示黄色,xanthoma在医学专业词汇中表示黄瘤。

3.表示否定的医学英语词汇前缀n一;lm一表示“无,不,非”inalimental表示营养不良的,无营养的;前缀dis一表示否定,分开,dissect表示解剖之意;a一;an一前缀表达不,没有之意。anemia表达贫血的意思。

通过对常用的医学词汇前缀含义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能对并不熟悉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分析和猜测,从而增加了医学专业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猜词能力,提高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理解,从而能有效掌握医学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舒正友,论医学英语词汇中单词的前缀[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02).

[2]沈姝,从英语词源角度分析医学英语词汇特点[J],医学教育探索,2007,(04).

[3]肖辉,医学英语构词法简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7).

[4]杨葸,影响医学英语翻译的因素[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2).

医学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临床医学的检验资格是国家统一执行规定的,通过确定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考试统一命题标准,以统一的合理制度方式进行确立,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证书中,要求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有相关资格证书,从事本岗位,只有考试合格后,临床检验师检验的内容才具有价值依据。

1医学检验师素质水平有待快速提升

医学检验师是医学中重要的岗位,承担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标准,按照实际需求逐步提高检验水平,对医学检验的相关技术水平进行提高,不断完善检验标准,明确教学效果,努力方向,提高医学检验的改革合理性。作为医学检验教学的老师,需要以自身专业技术为标准,恪守职责,钻研实际的知识内容,密切的观察医学新技术、新标准。强化医学检验资格证的知識含量,不断锻炼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研究效果[1]。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效考核的对策方案

2.1加强专业教师的考核

专业教师需要熟练实际的操作技能,对教学大纲进行细致的分析,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可以亲自做、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熟练水平。严格控制医学生的实习检验水平,逐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培养的目标价值,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医院的实习进行准确的筛选,确保教学与实践符合实际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安排。

2.2完善医学检验培养的目标价值

根据医学检验的实际教学需求,分析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和价值,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考试与实际操作的实践性,对医学检验考核合格后的学生进行实践分析,明确不足和薄弱环节,逐步加强教学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训锻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实际操作的重要意义[2]。

3医学检验课程的改革需求[3]

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检验技术需求,需要明确检验技术资格考试标准,确定实际教学修订的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内容,准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生物检验等基础课程,分析临床医学资格考试实际的大纲计划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分析,明确实际医学监督指导的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检验科的分析,通过定期、定点、定项的判断,确定教学指导监督的标准内容。资格考试建设中需要通过命题组进行题库的建设,明确实际修改和更新的题库内容。通过分析医学检验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医学资格标准的准确性,参照临床医学大纲、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分析,判断实际的题库更新和修订内容,关注国家改革动态标准和发展趋势。毕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医学的不同需求和条件进行分配,按照计划需求进行调整,建立正规的检验培训方案,提高实际检验的符合性。

3.1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需要以基础加综合实践创新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操作分析,积极引导有效的项目设计方式和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价值和技术标准。加强基础技能的实验分析,强化知识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对于各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2创新设计实验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各类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对学生思维拓展的目标。通过知识查阅,不断完善各类专业的研究,开展尿糖检测、尿液蛋白检测等各类试验技术的分析水平,创建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锻炼合作标准,提高学生的创新培养能力。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科学的技术考核标准。不断完善学生的考核内容分析能力,创新符合实际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开展有效的资料查阅和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创新设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动能培养水平。

4临床检验实验实际教学改革思路的分析[4]

4.1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分析水平

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接受改革技能与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团队配合操作能力,对学生实际的岗位实践操作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这是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的。

4.2提高医学检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根据医学检验教学的改革需求,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学习内容,从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教师实际的工作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检验培养的目标,逐步推动教学深化,进而提升教学的快速改革,符合实际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水平,确保医学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医学检验资格考试,也可以得到医学检验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从业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是医学检验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医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明确实际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分析医学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医学实验操作、医学课程大纲设置、医学教师教学思路创新内容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明确需要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不断完善医学实际检查流程,确定符合实际的临床医学检验管理办法。

作者:李晓伟等

参考文献 

[1] 梁书静,张斯琴,曲 琳,陈 红.完善就业工作 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4). 

[2] 安仕刚,鲁 力.浅谈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8):3629. 

医学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医疗经济;商业智能;精细化管理;应用;作用

一、医院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依托于社会发展后的分工高度细化,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社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思想的应用,通过改变管理规则,力求规则的协同化和细致化,强调管理手段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组织内部分支机构和组成部分有效衔接运作,精确关联、高效沟通,增强组织竞争力,获取更大商业利益。医院精细化管理实际是一个舶来品,是医疗管理向企业管理的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将医院运营成本细化到考核单位,制定成本费用的具体分摊标准,把科室责任、权利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整个医院的经营目标而努力。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有利于统筹医院现有的人力资源、运营信息、总务器械、流动资金、医疗技术等各种资源,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做到内部经济,避免资源隐性浪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收益能力,做大医院优势学科,做强综合竞争力。这里我们主要讨论HERP系统以及BI系统为主的商业智能对医院经济精细化管理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智能的构成及概述

医院运营管理系统是在企业ERP系统上发展而来的,是利用医院“物流、资金流、业务流”这些供应链来为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服务。要发挥预算的作用,严格会计核算,以薪酬绩效为指挥棒。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包含人、财、物管理三大方面。财务方面主要是会计核算、编制预算及资金管理、医保政策谈判、项目及科室成本控制、收入管理。物流方面主要是医院药剂科、总务科、器械科各级各类库房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运营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方面涉及到人力资源引进、培养、进修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最终落实到绩效考核和发放,通过激励和约束功能引导职工围绕医院战略目标而工作。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系统(BI)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建设医院经济运行数据集成平台,通过集成卫生资源信息整合平台,对卫生资源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和信息整合,建立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数据规范和指标,填充医院经营管理数据。为辅助决策信息提供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源,为医院开展不同角度的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障。二是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同时从HERP、HIS、医保、LIS等系统采集输入数据。实现数据的分层管理,建立原始业务数据库、标准字典编码库、经济运行主题数据资源库。从业务分析角度,建立分析主题,同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医院精细化运营BI系统的主题数据模型标准,以便今后为扩展医院卫生经济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三是数据分析功能建设。根据数据分主题建立数据分析功能,将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提供管理依据。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系统(BI)是在HERP基础上的高级应用和深度开发。HERP等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为BI在医院的应用奠定了数据的基础,利用BI的应用理念和医院经济运行分析的模型整合数据,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规划,优化现有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三、商业智能在医院经济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HERP系统将业务流、数据流结合起来,信息共享。利用全成本分析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通过收支预算、物资预算等,将会计、成本、物流、固定资产等业务串联起来。

1.统一基础信息,把系统内需要提取的信息都做规范的编码,使医院经济运行数据实现了无障碍的使用和调度,为下一步信息联动打下了基础。

2.建立适合医院的包括项目成本、科室成本在内的核算的方法以及管理成本分摊、建筑折旧、设备折旧等的摊分办法,建立成本分摊、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实施病种成本分析。成本一体化的管理思路,可以为医院成本合算提供大量相关的数据基础。

3.建立预算控制处理方式。以收支、项目等各类预算,对会计核算、资产购置报损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所有预算核算单位以科室为基础,与成本、会计进行数据连通,保证预算执行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4.分类管理物资耗材。为属性不同的各类型物资耗材设置适应各自特色的管理办法和程序,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通过物流系统,让收费耗材实耗实销,对高值材料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5.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过程跟踪固定资产。实现资产的动态自动核对,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单个核算和考核,为资产的管理、分配、购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将设备数据与PACS、成本等系统关联,实现了大型设备的单机效能分析。

6.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跟踪评估机制。通过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和多方位绩效考核,针对性地为医技科室、临床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分别应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和量化考核指标。根据不同科室、岗位设定绩效指标,跟踪指标数据和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医院绩效指标体系的预警监测机制,对比已建立的医院指标库、知识库,进行动态信息反馈。

7.实现已开展业务的统筹整合。实现会计、预算、人力资源、成本、物流、固定资产、总务后勤、绩效、薪酬等业务的统筹整合,让医疗服务业务与后台运营业务的全面资源整合,实现药品购销业务和后台运营业务的全面资源整合,实现以财务为中心贯穿全院各个业务科室的资源整合。

8.商业智能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多系统整合的全面分析思路。BI系统数据分析是多系统整合的思路。将HIS、HERP、病案等孤立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组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得更好地分析效果。为医院资源的整体优化,领导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实现优化医院运作、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2)确立完善的指标分析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一般指标体系建立可以按分析内容进行归类分组,例如医院基础规模指标、服务量指标、等级医院评价指标、科研教学指标、医疗质控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经济运营效率指标、社会公益指标等。(3)合理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商业智能的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业务系统。为了获得更好地分析效果,可以合理利用同比分析、环比分析、结构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通过饼图、柱图、折现图等进行直观显示。

四、商业智能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1.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数据分析模型和行业标准数据的应用,将本期数据与同期数据、行业标准数据的比较,准确迅速地判断出问题。利用基于行业数据的分析模型,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仪表盘分析方法、环比分析方法、杜邦分析方法、瀑布图分析方法、雷达图分析方法,实现对问题指标的深度钻取和横向数据关联,来定位影响问题指标的因素,并快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供分析报告模板,从多角度对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列出解决方案。

2.进行辅助决策。商业智能通过对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控制、物资流、固定资产管理、医护工作量信息、门诊住院收入等业务数据分析,对医院的偿债能力、效率效益、工作量、人员结构、项目、收入、支出、收益等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形成决策服务数据,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优化医院管理。优化医院的资源信息传递、管理、利用的效率,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系统,优化内部协调,提高医院执行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效率提升,提高医院获取、分析和把控工作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有效信息的循环。医院管理层甚至医院举办方能够迅速了解医院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和医院经济运行状态。通过与本医院历史同期的纵向比较和与相同指标及相关指标的省区内乃至全国水平横向比较,发现医院经济管理中潜在的问题,找出与其他医院的差距或者优势。

4.进行信息预测。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情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颖楠.HRP架构下的医院绩效奖金管理系统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

[2]杨丽倩.浅谈公立医院绩效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

[3]李则河,彭晨辉.建设集成化ERP平台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1,(9).

[4]刘丽华,曹秀堂.基于ERP系统的医院运营管理[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1).

[5]闫华,刘伟,郝梅.企业资源计划在医院的运用———医院资源计划[J].中国医院管理,2011,(12).

[6]李明.医院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2).

医学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