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8篇

时间:2023-08-25 09:09:30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1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2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基层

绩效考核管理是基层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改进员工工作成绩和工作方式一种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率。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善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绩效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一、扩大考核覆盖面,建立全员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绩效考核应该覆盖到全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覆盖全员。这一现象,导致了部分基层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存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考核是作为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在这种错误认识下,员工尽可能的逃避考核,没有把各项考核目标看作是提高个人绩效的努力目标。进而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单位员工的士气和发展。

绩效考核应该是全员覆盖的,不单是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也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全员性要求,考核应该是双向的,考核的要求和重点不同。

参与考核工作的人员应来源于基层队各类人员的代表,有基层队干部、班组长,也要有职工代表,这样的考核评价小组才有民主的可信度,考核结果也能相对客观。基层队考核班组,班组考核个人,是大多数基层队采取的模式。这一模式不能只是将考核任务逐层分解,也要通过明确不同的考核重点,为个人、班组、基层队指明提高绩效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统一步骤,形成合力。

二、明确考核程序,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绩效考核制度经常被管理者的随意性打破。这一方面有考核标准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的能力有关。由于存在管理者的随意性,降低了考核细则的权威性,也降低了班组的权威性。有章不循是基层考核中的一个通病,有些考核行为成了基层队长的“一言堂”,这影响了考核工作持久有效的运行。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来看,员工喜欢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较,也喜欢将自己的投入所得与周围其他员工进行比较。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比较过程中只要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必须强调减少基层绩效考核中的随意行为。绩效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手段。要坚持“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时刻注意维护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

三、推进实践应用,提高绩效考核细则的可操作性

很多基层队的考核细则,存在空洞、粗放、缺乏操作性等弊病。主要表现,一是可操作性差,有些内容脱离客观实际,空话、套话连篇,考核细则不像是一个执行标准,更像是一份宣传材料;二是过多的掺入了考核主办人的好恶,有些内容不具备公平性,细则应该是围绕生产需要制定,各条目要与团队的绩效有相对密切的相关性,掺入过多的主观因素会降低细则的科学性。三是内容不具体、表述不简洁,在指标的排列上堆砌无序、重点不明。细则指标应该明确,细化,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要力求提高指标的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四是考核的弹性成分大,分配各项指标的分值(权重)时,没有将细则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使得考核细则失去重心,这些往往造成为兑现不严或兑现不公。清晰的指标能帮助员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努力方向,知道怎样才能提高个人绩效,这样考核才能体现激励作用。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基层绩效考核细则进行梳理规范,去除那些冗杂的与团队绩效相关性不强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高考核细则的操作性。

四、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不断增强考核的透明性

绩效考核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能搞暗箱操作,不能制造神秘感、紧张感。考核结果应该采用不同方式与被评者见面,使之心服口服,诚心接受。在基层绩效考核工作中,被考核者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考核结果,容易造成对考核结果的片面认识。

一个完整的考核过程,应该包括员工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因此要提供渠道,允许被考核员工申辩和解释。对确实有误的考核结果要及时纠正。开展绩效考核不是目的,通过考核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变消极为积极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五、注重加强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拉大岗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只是手段而决不是目的。应该关注“差距是怎样拉开的”;不应过于关注“差距拉开了多少”。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评估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的水平和绩效。在实际考核中,基层往往更关注考核结果,而忽视考核过程。应该将考核延伸为一种日常的管理行为,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因为对绩效考核存在畏难情绪,容易导致平均主义思想产生。平均主义抵消了考核的动力,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不作为”。因此,在基层考核中要体现考核小组整体权威,要立足于考核细则,“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公平的执行考核细则,严肃的维护考核细则。只有树立了正气,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在加强收入分配激励的同时,注重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工作中,对员工在精神层面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纳入月度考核兑现,加强对员工的正向引导,激励正能量。精神激励的依据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政治素养、团队意识、创新创效及和谐稳定。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员工积分榜、评选星级员工、设立班组流动红旗、推选外出学习等。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4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措施

TU723.3-4;G71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反映某具体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点和专业特点的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专业应用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工程造价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热门专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在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单独设置的专业十多年来蓬勃发展。如何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抓住专业建设重点,是这些院校共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在此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进行探讨,以供课程建设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定位

2006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规定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育部“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定位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高技能的工程造价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培养理念,对核心课程设定和实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几点误区

1.不重视工程技术类课程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涉及学科面广,由工程技术学科、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学科交叉组成,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是识读施工图、列项、计算工程量的前提,有的学校完全按照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将材料应用、识图、施工方法的应用并入专业课程,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将会大大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还保留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中,高职学院的学生由于自身对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缺乏,一般较难将精力集中于完整一堂单纯理论教学中,特别是刚刚踏入校门的大一学生,对工程造价职业的理解浮于表面,一旦工程造价教师陷入一味的讲解局面,则学生会进入无兴趣的听讲状态,也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

3.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依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无法体现其学术性,因此,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理论教学上。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就能证明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很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接触到更多的实物,一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准备、结果审查等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特别是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教学,还需要与实习单位进行协调,过程相对麻烦,因此有部分教师避重就轻,少进行甚至是不进行实践教学。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措施

1.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确定工程造价的能力;二是控制工程造价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及这四门课的专业实训。这种设置是综合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科培养目标,即按照上述的核心课程设置思路来定。当然,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法规》《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等也不容轻视,可以作为次核心课程来看待。

2.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既成为老师的“助力”工具,也为“照本宣科”提供了手段。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手段,不能完全依赖这一手段,也不能完全抛开。因为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强的专业,所以教师不仅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教学手段,而且要促使作业上交、批存和存档的形式进一步向电子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校园BBS、E-MAIL、QQ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开展师生学术交流和答疑。

3.重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教育部2015年8月《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按照素质高,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原则,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体系。为构建工程造价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首先应确定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就业岗位和岗位素质及能力要求,其次,根据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岗位素质及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得出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最后,根据要具备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的课程分析,确定工程造价专业要开设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实训配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应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能力、职业应用核心能力和拓展核心能力,为了构建这三大核心能力体系,应适应双证融通的需要,结合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设置三个系列的课程。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明确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突出高职教育工程造价专业的特色,针对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充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才能实现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上需求的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邓红,厉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能力考核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5:23-26.

[2]卓菁.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26-127.

[3]武彦芳.高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72-74.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5

关键词: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福利中心;石河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1303

0前言

石河子社会福利中心是一所公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承担着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社会服务职能。当前,由于石河子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并呈现阶段性聚集等特征,因此对石河子福利中心绩效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石河子福利中心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了福利中心现行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理论的运用,重新构建了石河子市福利中心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1福利中心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1.1绩效考核现状

首先,在绩效考核内容方面。在对本单位职工进行绩效考核时,由单位进行关键指标的考核,并设置相应的分配系数。对于一些贡献大、要求高的岗位,会适当增加分配系数。对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除了要对其进行一般岗位指标的考察以外,还要对其进行单位目标管理责任的落实与内部运行管理改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不仅如此,单位还针对工作特性和实际状况,选择性地增加了个人奖励性绩效的比例。

在福利中心绩效考核工作执行方面。福利中心每年进行1次绩效考核且于当年年底前完成。单位职工绩效考核由单位根据既定的考核准则进行考核,并进行人事备案。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定。绩效考核分为基础性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考核,其中基础性绩效考核为每月一次,奖励性绩效考核由单位自行进行,但是不少于一个季度进行一次。

绩效考核分数为百分制,实行等级划分制度。对于单位职工来说,由于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那么对于基础性绩效部分不分考核等级,奖励性绩效考核结果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等级评选。依据相关规定,职工中奖励性绩效考核优秀的人数小于参加评比人数的l5%;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单位,此比例可以上调至20%。

在绩效考核监督及结果应用方面。绩效考核是对单位和个人日常工作开展的考核,是对相关主体工作的督促,绩效考核涉及范围大、政策性强,因此绩效考核的监管工作要求较为严格。上级高度重视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要求基层单位要认真做好绩效考核及相关工作,严禁编造、篡改考核资料,坚决制止利用考核谋利的一切做法,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绩效考核结果在现阶段主要应用于绩效工资的分配。

1.2现阶段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能力低,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福利中心管理体系硬件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缺乏基本的考勤统计设备。在管理方面,缺少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表现为大部分职工的学历较低,高层管理人员人才缺乏。而且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型人才,导致福利中心只懂“生产”不懂“经营”。在考核指标体系上,没有和福利中心发展战略相适应、联系,对于内部管控和职工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缺乏关注。

(2)绩效考核与福利中心战略目标联系不清晰。首先,现阶段绩效考核多注重于针对科室特征、部门特点进行细节性的指标设定,而往往忽略与福利中心整体战略目标的联系,没有体现出整体目标规划。其次,福利中心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不确定,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几乎都以上级年度工作部署为主要参考,没形成切实的战略目标。

(3)绩效考核执行能力有待加强。福利中心绩效管理机构对于绩效考核工作执行能力较低,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员工对于和绩效挂钩的工资制度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抵触。大多数基层员工人员认为绩效工资本身就是自己的,非要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性绩效,不尽合理。而且在实际情况下绩效考核仅仅流于形式,旨在为利益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没有真正体现绩效考核真正目的。

(4)绩效考核监督、激励作用有待提升。在激励与监督方面,往往表现为激励不到位,监督不给力,基层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首先,由于财务的不自由,绩效工资难以及时到位,基本上只能够半年或者一年兑现一次。超额完成工作量所获得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较低,在职工收入间难以形成合理差距。其次,监督方面的弱化也大大降低了激励的正面效果。在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方面也显得单一,大多数主要停留在作为年度奖金分配依据的水平上,而对于职称晋升、外派学习仅仅作为一个非关键性的参考。

2基于BSC的石河子福利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BSC是联系战略和实施之间的一个纽带,能够有效地将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基于BSC的石河子市福利中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勾勒出驱动福利中心绩效增长的关键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BSC的设计要求,战略性绩效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方面、客户层面、组织内部运营层面和员工学习与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BSC的维度

2.1指标体系的选择

(1)财务方面。

财务指标能够反映组织战略及其实施是否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因此在财务方面我们主要选择的指标是:年业务收入增长率、财务信息公开程度、单位业务投入产出比、净资产增长率、社会捐助比例、职工人均收入增长率作为福利中心财务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

(2)客户指标。

良好的客户关系,能够帮助福利中心确定运营范围和不断拓展市场战略。因此客户满意度在BSC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我们选择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率、投诉及时处理率、顾客分布情况作为客户指标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

(3)内部运营。

内部业务运营是最影响客户满意程度提高和财务目标实现的因素。因此对于内部业务运营必须要加强考评力度和建设力度。在此,我们选择业务操作规范率、登记准确率、发药准确率、床位利用率、平均入住时间、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事故发生率、公共设施完整程度、日常护理及时率、每季度入住人数作为福利中心内部运营的考核评价指标。

(4)员工学习与发展。

员工学习与发展为其它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创造了基础,是驱动其它三个方面获得成功的驱动力。本文选择员工外出进修比例、在职培训比例、在职学位提高比例、人均数量、引进人才比例和员工满意度作为福利中心员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考核评价指标。

2.2指标权重计算

表1福利中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及权重

组织绩效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总权重排名

福利中心绩效评价指标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测定时,采取专家打分法进行重要性的确定。要求相关专家依据重要等级对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以1-9数字标度法使评价指标定量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计算出相关指标的权重。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基于BSC的福利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表1)。

3福利中心绩效考核体系执行注意事项及效果展望

3.1注意事项

(1)考核周期选择。在组织绩效评估之中,绩效考核周期的长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目前石河子福利中心的管理水平比较薄弱,如果考核周期频繁,很可能会对于福利中心的正常职能的行使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现阶段管理能力的限制也难以完成。因此,可将一个季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评价周期,并结合年度绩效考核进行总体考核评价。

(2)绩效考核实施前培训。要顺利推行基于BSC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必须对组织内部成员进行相应的理论培训和指导。由于石河子福利中心大多数员工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对员工进行逐级、层层递推的管理培训。

(3)绩效考核辅导。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或者遇到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因此,必须有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对员工在工作之中遇到的困难、疑惑进行排除和解答。

(4)考核数据收集和记录。在基于BSC的绩效管理实施中,对于实施情况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显得极其重要。在实施过程之中收集的数据是对于绩效的直观反映。因此,负责考核数据采集的人员可以在记录主要考核数据的同时,对与绩效考核有关的方面的数据进行一并记录,以用作绩效指标更正、添加等的依据。

(5)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与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出来以后,还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首先,从具体的反馈思路讲,可以依照逐级传递、形式多样、重点明确的思路进行反馈。结果反馈结束以后,可将绩效考核结果具体应用到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之中。例如将考核结果和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方面进行深度结合。

3.2执行效果展望

BSC是战略绩效管理的有力工具,它的作用不是制定战略,而是将战略和实践相联系。通过基于BSC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以及实施,首先,可以促使石河子福利中心的整体战略目标得到阶段性地推进。其次,可促使福利中心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员工学习和发展这四个维度的实力都得到提升。在财务维度上,通过BSC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了解福利中心的盈利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暴露其财务方面的管理缺陷,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提供前提条件。在客户指标方面,能够明显提升客户对于福利中心的服务水平的满意度。在内部运营方面,能够很好地了解内部运营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补偿措施。对于员工学习和发展方面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和员工能力,继而为福利中心整体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9110.

[2]彭银春.对农牧团场考核目标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08,(4):2536.

[3]胡琴,揭筱纹.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实施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9):238239.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 烹饪工艺和营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58-03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经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如本科院校开设高职教育、大专院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民办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为各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与数量逐年下降明显、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逐年下降严重,与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竞争到了白热化等形成鲜明对比,冰火两重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亟待进行一次深入的教育改革。以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例,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在反思存在问题,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同时,迎来了一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建设拉开序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原则、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课程建设思路、“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等的提出,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1}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为学科发展而设置的,是为满足培养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人才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而高职教育的其专业有别于“学科专业”,主要是“技术专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技术和能力。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2}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比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见表)。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改革为试点,将实际就业工作岗位和任务所需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量化为具体指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接,形成量化指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围绕量化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指标,规划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工作流程、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内容,形成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专业学习领域;围绕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专业学习领域项目任务,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模式等,使核心课程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各阶段模块化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专业能力整体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遵循“工学结合”原则,是基于工作过程能力的核心课程实现模块化项目化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改变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彼此分割不衔接、课程教学目标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践需求等问题的一次颠覆性创新。以全国示范性旅游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例,旨在探寻适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3}专业建设与发展脱离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模糊,教学方案和执行难以到位;专业招生盲目扩大,教育资源与学生数量难以匹配,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影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行业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等等。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成果,是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专业课程彼此分割不衔接现象,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集中到人才培养目标上,围绕基于工作流程学生能力培养上,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就业率、稳定率和发展率,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三、“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量化

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4}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在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等方面确立明确的量化指标,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有助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统一。

“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形成新型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基础。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关注“会做”即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把焦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潜能,更关注学生在实践实训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观念、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形成“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理论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专业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上则以行业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为标准来设计工学内容和方式,强调“做学一体”,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工学过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缩短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①

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不同阶段能力递进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块,即由专业教学团队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组合成学目标、学模式,去完成同一项目任务不同子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因此,按照社会行业的职业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基于社会行业标准,以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在该领域某一从业岗位(群)应有的专业知识、动手技能与职业素质,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改变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界定现象,即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量化,形成清晰、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到一个可以量化培养指标,结合就业岗位能力与技术要求,量化能力指标。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则以烹饪与餐饮行业就业岗位的宴席设计、策划、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为核心任务,通过对核心任务内容分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不同阶段能力递进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块,并将各阶段的项目任务按核心课程分为若干子项目课程内容,并量化各项指标和要求,以实训指导手册形式落实和检查教学质量与效果。围绕量化指标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统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将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整合成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1.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5}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受到社会行业变化的影响,这与其为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职能相对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6}基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面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所需知识和技术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因此,在研究内容上,从行业标准入手,系统分析行业标准要求下的专业所面向的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行业要求和学生素质提高,针对性设置课程群。在研究视角上,在借鉴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理念与方法(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岗位、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基础上,尝试融入行业标准的概念,使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②

2.课程体系构建突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传统、理论和实践脱离等现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大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和大专院校转型而发展起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沿袭了高等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从事教学师资片面地强调教学,忽视教学与研究,并因长期脱离行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和实际脱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需要。

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教育类型,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7}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基层一线性等特点。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3.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围绕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由公共必修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

(1)前瞻性原则。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对本专业未来经济发展态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开展课程体系设计与编排。

(2)多元性原则。针对社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即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努力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任选课、生产性实训、社会服务等。

(3)基础性原则。课程改革本着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社会行业基础性课程为本,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基础理论课程明确定位于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大纲的制作过程中,把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建立在以烹饪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的知识平台上。

(4)实践性原则。在课程体系构成中,依据专业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专业模块课程,构成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结构。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每一课程模块由三门以上的课程组合,并将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其中,使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得到相互渗透。

(5)灵活性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加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和机会,安排实训课程,除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项目任务外,利用学校各类接待、节日宴请、重大活动以及专业教学汇报等机会,与实践教学结合实现具有实战性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实践表明效果非常好。

4.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

(1)目标体系。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为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内涵,构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即以专业的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为核心,围绕专业能力递进的三阶段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式,形成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任务引领方式,融合所有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块,将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统一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轨道上,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核心课程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

(2)内容体系。根据行业对人才要求,围绕专业目标体系,拓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四个方向,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中餐、西餐、中西点、服务与管理四个方向。围绕四个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注重专业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专业操作技术与管理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创新和餐饮管理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任务课程组合的三个能力递进性的教学模块。以项目任务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各阶段项目任务整体内容的设计、组织策划、菜单与菜肴设计、菜肴生产、成本与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等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各阶段对完成项目任务具有整体观念、团队观念,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要求、人员协调、问题处理、菜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能力有整体提高。

(二)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特色,强化“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专业综合能力鉴定标准,面向国际、依托行业,达到培养擅长烹调技术、具有科学配餐、服务意识与创新工作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与管理人才改革目标。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加以阐述。

1.加强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拓宽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必修课程外,其他公共课程均采取灵活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按专业职业技术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划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管理与创新技术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建立阶段性专业技术能力检验标准,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战,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战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因此,通过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在专业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专业氛围,通过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训、各类宴会接待、大型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全国、地方各类技能比赛,使学生综合素质、技术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构建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循环构建的良性机制

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均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开发,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并根据各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各教学阶段的模块课程,即能力递进式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各专业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各阶段工学项目模块课程,进而转化成为单元模块课程,构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体系(图略)。

总之,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探索高等烹饪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需自始至终强调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特别强化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教育上:以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为准则,强调实用性、专业性,突出高职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做到基础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突出核心的专业单元模块课程;课程安排力求循序渐进,考虑专业教学的常规性和双证融通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关注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为标准,来设计工学内容和方式,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工学过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缩短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在教学方法上,对于核心课程模块实行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打破原有实践与理论分开授课的缺陷,实行理论实际一体论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较快适应岗位能力。因此,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解决高等烹饪职业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实践结构性问题、专业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统一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新型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有助于高等烹饪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烹饪与餐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释:

{1}李建求.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4):75-79.

{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8-20.

{3}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N].中国改革报,1999-6-2.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89-92.

{5}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34-3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9(7):4-8.

{7}王慧华.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堪忧[N].钱江晚报1999.6.22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7

一、目前基层卫生院在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会计集中核算在基层卫生院范围内开展以来,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财务行为更加趋于规范,工作流程更加明确。但目前基层卫生院在会计核算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我们进行解决。

(一)缺乏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全面认识

在基层卫生院的长期运作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工作人员都早已养成了一套固有的工作方式。全新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传统的单位审批报销的工作模式有着很大不同。目前基层工作人员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错误认识是影响集中核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透明性及客观性极强,这就使某些对卫生院资金有着不良想法的人失去了机会,可能会使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受损,从而会采取一些阻挠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推行的举动,不利于核算制度的广泛推广。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推行大大降低了基层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财务人员大多都出于财务管理意识不足的状态,在核算制度推行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变为了简单的控制日常支出和收入缴存监督,认识不到集中核算制度的优越性,这给卫生院核算制度的运行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目前会计的监督工作仍存在漏洞

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极强的优越性,但目前会计的监督工作仍存在漏洞。当前,在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还无法实现从头至尾的会计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执行不充分。在实际的集中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工作与基层卫生院的实际经济工作相分离,根本无法保证会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最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这对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都十分不利。另外,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普遍都同时负责多个单位的账务核算,会计人员只能对不同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粗略了解,难以辨别原始票据及经济活动的真假,无法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难以形成全过程的监督模式,会计监督逐步沦为事后监督。

(三)现有的核算管理制度需不断完善

迄今为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我国基层卫生院范围内的推行时长还比较短,现有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部分基层卫生院对会计集中核算仍存在错误认识,对新型工作模式抱有抵制态度,因此还未建立起全新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另外,在已建立起管理制度的卫生院中,通常管理制度的执行力都无法达到要求。核算中心职能与卫生院财务人员职能划分不明确,会计核算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知所措。再有,缺乏对卫生院财务人员的监管制度,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不强。

二、关于提高会计集中核算质量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真正发挥出其作用,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解决现有问题。

(一)改变固有工作方式,加强对集中核算管理的认识

为了确保集中核算的顺利开展,基层卫生院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摒弃传统落后观念,提高对集中核算管理的正确认识。首先,基层卫生院的管理者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更新管理观念,积极推进会计核算管理的落实工作。另外,卫生院可以开展定期的管理知识讲座,加大对集中会计核算优越性的宣传力度,改变基层工作者对集中核算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改善卫生院与核算中心的尴尬关系,确保集中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加强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中心与卫生院在实际工作当中实际上是两个单独的个体,但工作联系却十分紧密。因此,二者的信息沟通是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提高对信息传递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为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前提。首先,核算中心与卫生院的负责人间要加强沟通,消除内心对彼此的偏见,共同为中心与卫生院的良好发展努力。其次,集中核算中心可以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到基层卫生院考察实际财务情况,加深对基层卫生院日常会计核算流程的了解,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帮助基层卫生院的管理者寻找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仍然存在漏洞,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给出专业的管理建议,帮助卫生院顺利展开集中核算制度建设。

(三)健全核算管理制度,加强卫生院的内部管理能力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推行不代表卫生院可以忽视自身的内部控制。基层卫生院首先要健全核算管理制度,正确认识集中核算中心与基层卫生院之间的关系,将卫生院与核算中心的职能通过制度的制定进行合理划分,明确责权,将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内容存在重叠部分的岗位进行再次划分,使卫生院与集中核算中心的权利划分处于平衡状态。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严格履行自身责任,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能力。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篇8

关键词 核安全文化 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2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能源都已经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而且很多能源产生的废物污染环境,不利于国家的环境发展,中国目前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正在努力建设核电企业,但是核能的发展对安全有特殊的要求,一旦管理不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在核电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当将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目前企业文化是很广泛传播的一个词汇,但是对于其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很多专家有自己的着重点,但是都表现出了企业文化的不同重点。有的专家认为,在一个企业当中,高层管理者们经过商讨而认可的统一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能够经过实践的检验,逐渐成为企业当中的一种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还有的专家认为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将一个企业的整体的价值观,以及一个内在自然形成的文化环境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文化。

实际上专家的定义在展现企业文化的不同侧重点,当一个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中,随着时间员工们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具体的可以从员工和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中探寻,而概括的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的代表,在企业当中上到领导者下到基层员工都能够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水平,这种文化引导企业当中的工作人T自律、自强。

二、现状

(一)核安全文化

核电企业在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核安全文化,并将其当作自身的核心文化,实际上核电企业的管理方面也是与核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应当重视核安全文化的落实。

核安全文化本身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点,因此有很多专家都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对于核电企业来说,应当对核安全文化内涵进行基本的研究,在掌握其重点和细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内容,将核安全文化真正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在一个核电企业的组织体系当中,核安全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可忽略,企业的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首先要认识清楚,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并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让企业的基层员工理解核安全文化,并在工作中真正落实这一思想,按照核安全文化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规范化操作,约束自身的不规范行为。

(二)核电企业构建核安全文化的现状

目前很多的核电企业已经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有的企业开始让专业的讲师在企业内部演讲,让员工接受专业的培训,理解核安全文化的基础上,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要求,很多员工都感受到受益匪浅,对核安全文化理解更加深刻。还有一些企业积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对于国内外优秀的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对于一些优点进行吸收,一些缺点尽早避免,结合自身的工作状态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改进。

当然目前我国很多的核电企业建设企业文化仍在发展阶段,我国的核电项目投资量都比较大,而且工期也比较长,在核安全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核电企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需要尽早解决。

三、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一)思想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事故,后果是灾难性的,人们痛定思痛,积极调查本次事故的真实源头,发现一些企业在建设和发展核电项目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来,核安全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核电企业来说是必须贯彻和落实的。

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国内外成功的核电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积极吸收和学习,企业在学习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企业文化,不能对成功经验照搬不误,应当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环境,合理地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真正将企业文化建设起来,而不流于形式,应当在企业文化构建的目标的基础上,在企业当中建立有关组织机构,或者是部门管理,通过这种专项的管理能够让企业文化一步步落实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并让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有效,当发现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为了能够保证组织机构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在市场上聘请专业的咨询团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阶段性的测评,并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建设方式,对于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基于自身的咨询经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在内部设立自己的文化建设部门,设立办公室,聘请专业的人才,让员工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三)分阶段进行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应当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按照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比如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在短期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理解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实践工作当中,员工们积极参加,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相关的核电安全的知识。

在中期,主要完善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基础,首先在企业的内部,应当已建立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对于企业的奖惩制度都非常明确,能够适应并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范性工作,并将企业文化渐渐融入到员工的工作当中,让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长期的目标就是打造企业的品牌,利用媒体来拓宽自身的知名度,并真正建设起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然后介绍了目前在我国核电企业构建以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现状,最后介绍了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 董宇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移动LX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

[2] 刘晓明,李晓飞.基于“价值思维”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J].冶金企业文化,2013(01):38-3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