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德育管理机制8篇

时间:2023-08-31 09:21:07

德育管理机制

德育管理机制篇1

关键词:实效领导力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交流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是校风、学风的核心,是师生员工的共同责任,更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工作。在当前情况下,德育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如果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合格,那仅仅是一个人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如果说学校培养的学生智育不合格,那是一个人不能高水平工作的问题:如果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德育不合格,那就是培养了一个对社会带来潜在危害之人的问题。可以说,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关键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多年来对此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摸索:

一、强化领导建设,为德育理顺管理机制

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网队建设被视为学校成长、变革和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激发全体师生的热情与想象力,共同完成目标,是现代管理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特别重视加强学校德育领导的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形成了校级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全方位德育网络。

1、校级管理。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网络:校长——教导处——班级,党支部——工会——少先大队——少先中队,家长委员会——家长,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导处、少先火队部负责,由值周教师、扶助岗监督具体执行。班级的纪律、卫生、文明程度全部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2、班级管理。各班级依据学校总体计划,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本班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根据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体现年级特色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晨读、晨训、班会和队会的作用。加强班级日常管理,落实班级值勤制度,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通过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注重每位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班风。

学校健全了各级德育领导机构,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德育的实效性自然大大提高了。

二、建设校园文化,为德育创造良好氛围

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重要在于加强审美教育,把美的琼浆灌注到校园文化中去,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审美文化。

1、发挥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校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作为校训,体现了务实、求新的理念。

2、借助美育,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是指校园内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全局。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是单纯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即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状态。这种和谐的状态,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的因素,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有的功能与性质。

3、建设高品位的物理环境

学校建筑物以及绿化、美化的规划、设计、实施,都必须结合校园实际,按照与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美化、绿化和硬化:同时根据建筑物和校园的风格点缀有特色的景点。优美的物理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它能在丰富人们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使人们身心获得松弛、安宁和愉悦,还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三、鼓励参与活动,为德育开辟实践天地

1、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意志

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打基础,学校开展了“拥抱自然,挑战自我”的徒步远足拉练活动,野炊活动等。此类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让同学们投入大自然,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充分发挥少先队平台,为学校德育服务

为了加强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培养队员的组织观念、组织意识,形成团结、向上、快乐的队集体,树立诚实、勇敢、团结、活泼的良好作风,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精神,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平台,学校大队部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诗歌朗诵会,大合唱,文艺演出,隆重的入队仪式等活动。

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学生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校通过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进行周旗下讲话;鼓励学生多看新闻,了解国情、校情和身边的典型、模范,激励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情操:通过自行布置美化教室;出黑板报、手抄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做一名热爱生活的学生

为了让学生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受,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我们利用重大节庆、假日,引导学生在家里开展“当一天爸爸、妈妈”、“今日我当家”等活动。根据自身家庭生活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整理被褥、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劳动感受,使每个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重视师生交流,为德育建设保驾护航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德育管理机制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德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德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目前,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来自受教育者,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生在物质富裕的时代,活在现代家庭中,长在网络环境下,新时代社会来自网络、经济、家庭的现状时刻影响着他们,以致高职院校学生呈现思想多元化、行为个性化、自主性明显、不稳定性突出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来自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理论水平等的内化程度较低。简单直白的德育方式和理论难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真正做到将教育者的德育理论和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作用内化为个人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隐性德育管理是为了学生思想的良好发展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开展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体现德育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又可以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的问题,以达到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

2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隐性德育来源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天道观[1],归根结底是将“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应用到道德教育上。现代语言中对“道”的定义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德”则定义为遵循这些规律的具体道德实践活动,二者之间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德育的管理层面上说,隐性德育实质是管理艺术,它需要在新形势、新背景下不断革新,积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时展要求,为开展全面教育保驾护航。它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既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又服务于现实需要,是责任关怀和严肃的爱。它需要既讲究德育的艺术性,又注重德育的科学规范性,促进德育管理秩序化、人性化、个性化。从德育的辩证层面上说,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相对形式,目的明确且直接的说教式、问题式教育属于显性德育范畴,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间接内隐的自然式的“不言之教”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自主认识,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认同并内化为自愿遵守的社会规范,进而全面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这属于隐性德育范畴。综上所述,隐性德育就是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体现道德教育的艺术性,是道德教育艺术性和科学性[2]的良好统一。

3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3.1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科学性在于其有确定的管理对象,包含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实践和实验加以验证,体现教育规律。科学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客观性、逻辑性、严谨性,彰显隐性德育管理理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艺术性在于其对象是多变的、迥异的,德育管理方式是灵活的、全面的,教育者人格和语言是有魅力的、厚重的,艺术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个性化、情感化、人性化,彰显隐性德育管理柔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之间的表现形态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和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只有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的高效管理。

3.2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明确性和隐蔽性的协调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明确性在于其实施主体是明确的,隐性德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不是某个或某群教育者,而是所有教育者,明确了教育者的职能性。教育者的职能不仅在于教书,还在于育人,这里的育人泛指德育。而隐性德育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教育者均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养,从日常生活开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道德树立榜样,已达到以德育德的教育成效。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隐蔽性在于其教育目的是隐蔽的,与之相对的是显性德育。显性德育是以直观的、问题式的道德说教达到直白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使学生在管理约束压力下产生叛逆心理。而隐性德育则是以“润物细无声”式的道德影响为主,无形地把德育的目的隐藏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借助于隐蔽的教育模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而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且自身需要的认知,在无意识中实现自身身心素质的发展。隐性德育管理是所有教育者“隐形的手”,是明确的主体教育和隐蔽的目的教育相协调的产物。只有所有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淡化教育痕迹,才能真正实现隐性德育管理。

3.3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相融合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主体性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个性发展的矛盾体,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矛盾不断斗争的过程,每个受教育者自身矛盾的根源和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充分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自觉性在于其推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单方面道德理论灌输,只会使受教育者一味依赖教育者给予意见,而不能转化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身心素质,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是“他律”到“自律”的转化,通过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德育管理,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体独立性,进而内化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完善自我价值。隐性德育管理是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自觉发挥受教育者自主能动性的管理模式,是通过教育者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受教育者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评价,以发展道德行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的有效融合。

4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框架

4.1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建立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基本途径,确定德育知识的引领功能,目的在于使德育知识充满活力,避免枯燥空谈,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目的在于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需要丰厚的知识和信息内涵储备,才能达到德育目标,而建立高职院校德育理论知识引领机制是主要途径,所谓知识引领就是隐性德育管理必须建立与德育内容相符的知识储备,且具有一定的引领功能。德育理论知识引领主要传递概念性和原则性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明确行为要求,进行价值判断,掌握思想模式,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架构能力、推断演绎能力等思想方法。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为了落实责任制,进行了职能细化,德育管理片面地施加给某一个部门与隐性德育管理需要所有教育者参与其中的理论基础相悖,势必影响德育管理的广泛开展和大众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隐性德育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内部职能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建立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德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培训交流,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以缓解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

4.2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

建立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身教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素养包括理论知识、逻辑思维、人格魅力、语言风格等主导因素,教育者自身带有的教育素养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素养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革新的过程,适时开展教育者教育素养培训,既可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信赖度。教育者通过“没有痕迹的教育”将自身修养和正能量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以身观身”来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即达到了身教的目的。

4.3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

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只有将德育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开展,反复抓,抓反复,才能防微杜渐,真正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定式。教育部门德育工作的常态指导和培训作为“隐形的手”可以更好地把握日常德育活动,监督德育制度的良好执行。高职院校的指导和培训多注重于培养教育者业务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知度的提高,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的指导和培训较少。一方面,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不堪后果的事件呈增加趋势;另一方面,教育者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承受程度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模式。教育部门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日常培训和指导,将德育指导和培训常态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冲.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6-68.

[2]邱柏生.浅议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构成要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4-6.

德育管理机制篇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凸显,人类已进入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时代。各国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聚焦到了人才素质,尤其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上来。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坚实的创新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的关键阶段,高校德育管理自然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环节庞大且层次复杂。它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宽容合作的团队精神、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功能。尤其是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组织中的特殊人群,德育管理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对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我们追求的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首先,它应该能够激活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其次,它应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第三,它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最后,它还必须要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紧迫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不断发展的完整过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理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德育管理体系自身的局限导致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不适应性,以致人们在德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偏见和认识误区,认为德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大。就高校而言,德育管理体制不顺、规划不实、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革命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大学生接触世界、把握人生的主渠道,给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为高校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借机利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进来,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的思想战略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种种波动,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也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我国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改革开放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市场经济的求利、竞争、自主等特性在大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打上烙印,使其在思想意识、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能力及行为控制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智力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差。这些变化都给高校的德育管理观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沿袭或固守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封闭的德育管理模式,管理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和质量。

3、高校自身的问题也给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教育对象构成的日益多元化,其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意识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等优点,另一方面又存在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传统的高校德育曾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德育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陈旧过时的东西,造成了“强调教育,弱化管理”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纷纷推出配套管理举措,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以教育代替管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致使德育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游离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如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给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加快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高校德育管理,如何适应并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努力开创德育管理新局面,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2、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3、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德育管理机制篇4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确保学校安全和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等工作,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呢?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在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1.建立德育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对德育工作,从中心学校到各学校,层层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同时制定《石桥子镇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体现“三个结合”, 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项项有成效”。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强十二项基本育人制度的制定,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如:在全员育人导师制中,我们明确提出,将导师工作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其中,班主任工作成绩占班级管理考评成绩的60%,包班教师工作成绩占班级管理考评成绩的40%,引导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放在班级管理上,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抓制度的落实,制定实施细则,把制度落实到教师、学生以及日常的各项管理中。为落实《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惩戒制度》,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日记、周评、月总结,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开展活动,引领成长。创设德育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重视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在开发课程的基础上,规范课程开设,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评价四落实,深化活动实效,引领学生提升思想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4.强化师德建设,激发工作热情。强化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教师们增强依法从教的自觉性。评先树优,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注重细致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如:对开学初出现的争当班主任现象,从一方面说,是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从另一方面说,是引起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

5.增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建成“教师和家长、家委会和学校”密切联系网络,设立校长接待日(小学确定为每周一,初中确定为每周三),举办教学开放周(初中国庆节前组织,小学12月份组织),组织家长课程培训等丰富多彩的家校联系活动,拓宽了家校联系的渠道,促进了家校交流,得到家长支持,形成了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向家委会汇报学校工作,听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工作部署,落实相应改进措施。

二、学校管理重常规,在精细化上做文章

对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心学校人员包靠学校和不定期巡查”的工作机制,以“工作有计划,目标有分解,落实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为原则,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推动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1.注重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一是建立以“教导处――学科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为主线的教学管理系统,从规范和细化两个方面入手,制定完善了校长、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师的《一日工作常规》、《教师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

二是新学年以来,重点落实:教师候课制度,要求教师提前三分钟到教室候课。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对不合格课进行通报、跟踪,同时做到“听―看―查―记”四结合,即听课,看课堂教学笔记,查相应的教学准备资料,进行教学情况考核记载。强化当堂训练制度和质量分析制度,通过当堂训练检验课堂目标达成情况,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是针对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三个突出”、“四个挖掘”、“五个体现”。“三个突出”是:突出“精讲多思”、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四个挖掘”:挖掘学困生的潜力; 挖掘教学细微之处;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各科答题技巧;“五个体现”是:体现“引导、激励、参与、表现、成功”。

(1)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使学生乐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引导,使学生学会。

(2)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参与: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发挥主体作用。

(4)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表现、善于争先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成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老师都要运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语言评价艺术,让学生的见解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是加强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和实效性研究。采用“质疑问难”式交流探讨,即主备人与其他教师互相提问、质疑,使研讨更加深入、全面。在此基础上,个人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教案,使备课更具实效性。

五是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教学基本功比武、示范课、同课异构、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培养青年教师、锻造骨干教师。

六是对教师教学常规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且每次检查都及时进行反馈,对常规落实好的人和做法给予表扬和推广,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予以纠正。

德育管理机制篇5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德育管理机制篇6

关键词:全员管理;德育机制;行为习惯

一、建立全员管理德育机制的原因

全员管理德育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别承担相应的德育管理任务。德育的全员管理不仅扩大德育管理的队伍,还能使德育管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德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扩大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双差生"学生比例增。我校是1957年建立的一所公办初中,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重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但由于近年来公办初中招生制度的限制和民办中学的出现,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断流出,越来越多的"双差生"流入,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学生不良行为易反复,并常常表现出"知行脱节"的现象。有的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批评后,当面答应改正,可坚持不了几天就再次违反,这部分学生"离开拐棍就瘸",必须放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更是心理问题,是一种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明显地表现为偏激、固执,逆反心理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规劝、帮助置若罔闻,教育收效不明显,因而仅靠班主任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2.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教书育人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如果除班主任、学生处的德育教师外,其他教师都参与德育工作,才能使教师育人的职责真正落到实处。

3.全员统一管理德育工作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为教职工创造了这个全员统一管理的平台后,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任课教师管理的信服力,还能发挥教师各自岗位的优势,使管理方法更加多样化、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德育工作将是另一番景象。

二、全员管理德育工作机制的建立

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养成目标、建立考核队伍和确定考核办法。三者之间的运行构成了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制定养成目标

我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全部时间,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成不文明行为检查和好人好事记录两大块,不文明行为分出勤、礼貌礼仪、上、下课、自修与作业、服饰与仪表、物品保管、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课间操与升旗、排队纪律、餐厅纪律、交通规则、学校活动、个人娱乐、遵守家规等15个大方面,55个小项目;好人好事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志愿者四块,9个小项目,共64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根据其性质分别赋予1-5分不同的加、减分数。学校在校园网建有德育频道,里面设立了学生档案袋,档案袋里可以录入全校学生行为。每位学生也可以查到自己的行为记录,教师也可以随时在学生档案袋里查看学生当天之前所有好坏各种行为明细、学生行为汇总情况、学生行为按班级汇总情况、各类行为分析情况、学生个人行为分析情况以及所有教师或个人上交汇总情况等不同项目,既便于班主任即时掌握自己班级里学生的行为情况,及时教育,又可以让制度公开化、透明化。

2.建立管理队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但好的目标必须有人去执行。我校的办法是全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和40周岁以下的教职工都参与到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做到全员育人、岗位育人。之所以这样是出于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为了年老教师的身体健康。

班主任的管理责任: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中流砥柱。班主任既有管理学生的任务,又承担班级被管理的责任。一个班级德育品行量化分直接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与班主任业务考核成绩挂钩。

中层及校级领导的管理责任:中层及校级领导承担着课堂教学、晚自习、日常生活的管理任务。中层干部经常到教学楼、食堂、操场、寝室及放学后的校外附近等处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名中层及领导每周至少要检查并上交一张15位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记录表。

40周岁以下教师的管理责任:40周岁以下教师包括班主任主要承担管理教学时间内班级学生的不良行为情况。考虑到这些教师还有较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德育管理任务折半,即每两周每位40岁以下教师上交一张15位学生不文明行为记录表。

3.考核制度的确立

全员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想让全员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监管机制,监督教职工的任务完成质量。同时,必须把教职工的完成情况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让教师自觉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否则,全员管理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学校确立了一下考核制度。

每周教师们记录和上交的学生不文明行为和好人好事等记录情况统一由一名专职教师输入到校园网相应网页上,供班主任随时了解自己班里学生不文明行为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也便于检查的教师核实自己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核实自己违反相应规定情况,同时对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量化考核。形成学校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全校教职工都承担着管理学生的任务,在学期教师业务考核中没有完成任务的教师将被扣除相应的绩效奖金。

学生的品行量化考核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分周统计、月通报和学期汇总制度,即把每周班级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各年级文明行为礼仪评比优胜班,在周一例会上进行表扬,每月把每班学生个人情况汇总,表扬突出的个人好人好事;通报本月全校违反校纪校规最多的前十名,并有相关人员立即进行约谈。到了期末汇总后,这些量化考核项目将作为全校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实施全员管理德育的成效

1.全员管理德育化解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德育工作任务繁重,因为德育队伍人员少,忙不过来,只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学生有轻微的违纪事件,没空去管,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手段单一,就是对违纪者处分。全员管理德育机制建立之后,教师看到学生违纪后,立即进行教育,并进行了处理。轻微的违纪事件,如楼道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上课睡觉等,相关教师就进行了处理。没有把问题上交,为学生处工作人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搞校园文化建设,去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2.全员管理德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空间又有所不同,管理工作覆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空间。由于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当学生之间要发生矛后时,教师能及时发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避免了事态的扩大。由于教职工经常在校园内巡视,一定程度起到震慑学生作用。学生们怕扣分,只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大减少了恶性事态的发生。

3.全员管理德育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德育管理机制篇7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学;德育管理;道德品质;科学化管理;制度化;德育活动

德育是高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要统筹兼顾,立足于提升高中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和全面素质。因此,加强德育管理,切实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高中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尤其在新时期,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推进,全面提升德育管理的层次和质量,可谓迫在眉睫。

完善高中德育管理的机构和设置,坚持科学化管理原则

顾名思义,德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有效方法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德育教学环境、内容和形式的管理。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科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高中学校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用科学化策略加强对德育工作和教学的管理,切实维持德育教学的高水准。比如,高中要建立德育领导机构,机构组成人员要包括校长、副校长等核心领导,也要包括政务、教务主任、班主任等日常教学人员,同时还要囊括行风监督员、家长代表、社会评议人员等。类似的机构设置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特色,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组成的德育网络,也为德育管理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此外,学校要明确各级领导岗位的职责和义务,对各领导做出具体的明确的分工要求,将德育管理工作细化到个人,实施“个人负责制”。此外,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各级机构成员要坚持督查与评议,强化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靠管理出效益。在机构成员的日常会议和沟通中,各级成员要注重团队协作,培育管理工作的默契,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层次。例如,要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周例会”机制,对每周的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汇总、研讨,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制定下阶段的管理计划。总之,类似的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都是新时期高中德育管理的不错办法,可以进一步推广。

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规范高中德育管理的重要武器,也是提高德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二法门”。实施制度化的管理,有利于提升高中德育管理的水平,切实提高高中生的道德层次和思想境界。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高中德育制度建设,主要围绕德育管理展开。例如,《工作学生量化管理的条例》、《高中生日常行为管理条例》、《学生仪容仪表规范》、《文明礼仪规范》等德育规章制度,都是构筑德育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类似的规章制度能够实现高中德育管理的科学化,帮助管理人员的更好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德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融洽的德育氛围,为高中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再比如,高中学校可以建立学校领导―德育处―学生会三级管理网络,加大对校门口、校园及教学区的巡视检查力度,切实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学习秩序。德育处教师在上课期间,由专人负责教学区及校园的巡查,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学生会主要在放学期间及课间由纪检部牵头组成纪律检查小组,配合领导及老师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并及时上报;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文明礼仪执勤岗,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等常规检查,这样三级值班,层层监控,形成了严密的检查机制,基本上实现了无空白管理。总体来看,高中的德育管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规章制度的建设作为高中德育管理的重要举措,其作用十分明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体系,必然可以带动德育工作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德育教学与德育活动并举,全面提升高中生的道德思想品质

高中德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成长、进步和深造打下基础。所以,德育管理也要遵循德育教学的目标,要构筑科学、严谨和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为高中生的学习、成长打造优质环境,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塑造良好的氛围。要坚持德育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并行并举,透过教学传授给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能量,透过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总之,加强对德育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不仅是高中日常教学的本质诉求,更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中心要务。

例如,学校定期组织以“弘扬优秀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活动,号召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优秀的演讲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要广泛开展以社会活动、个人修为和班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活动,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不一而足,但是本质都是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坚持科学化的德育管理思路,高中德育工作一定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永健. 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管理与对策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33期

[2] 叶其宾. 浅谈高中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J]. 价值工程 2010年27期

[3] 黄远基. 中学德育实效性管理的探究[J]. 成功(教育) 2010年02期

[4] 王宝平. 浅议加强学校德育管理[J]. 甘肃科技. 2007(08)

德育管理机制篇8

摘要:高职院校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既有利于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也有利整合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无论从中央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看,还是从教育学、德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看,德育工作实施大部制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由宣传部统领德育工作,依据德育工作性质和内容将负有德育职责各部门进行重新整合后,下设办公室、组织处、日常行为教育处、社科教育处、素质拓展训练处等,并明确各部门的主要德育职责,有助于德育工作的优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大部制’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C13)

作者简介:梁瑞升,男,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政工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77-04

目前,我国有少数高校启动大部制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3月启动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以来,制度框架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各项工作运行平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开展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比较少,但有在某一工作领域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先例,如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等实施的大部制学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涉及面广,无论是其对象,还是其内容、途径等都呈现复杂多样性;再加之我国高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多数学校的内涵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负有德育职责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德育力量比较分散、整体德育效果欠佳。对于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的从德育方式途径入手,有的从德育环境入手,有的从德育模式入手等,但从德育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少。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就是根据中央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为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将负有德育职责的相关主要部门归口到一个大部门,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作顶层设计,并按照一定组织管理原则在大部门内部重新划分德育责任部门,构建符合德育工作规律的运行与协调机制,以便发挥德育工作的最大效益。这种工作机制,既有利于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也有利整合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笔者从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组织架构设想等两个方面对其作初步探索。

一、构建大部制德育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从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再到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都强调高校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就是为了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实现齐抓共管的一种德育工作组织模式,主要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按照一定的组织管理理论和德育工作规律,确立的一种结构严密、运行有序、资源节约和效率提升等德育工作机制。

(一)相关政策文献说明构建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具有现实可能性

《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职能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学校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大纲》还指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2]《16号文》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2]《意见》强调,要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3]以上三个文件从不同方面为高职院校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相关理论说明构建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非常必要

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德育心理学都强调德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就高职院校来说,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校内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网络时代学生接受外界的信息大大增加,德育工作大部制机制能够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一方面,可以确保学校内部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互相配合;还可以保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德育影响的前后连贯和一致。

系统原理是管理学中一条重要原理。系统原理当中的整分合原则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率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在这个原则中,整体是前提,分工是关键,综合是保证。因为没有整体目标的指导,分工就会盲目而混乱,使整体受到“五马分尸”之害;离开分工,整体目标就难以高效实现。如果只有分工,而无综合或协作,那么也就无法避免和解决分工带来的分工各环节的脱节及横向协作困难,不能形成”凝聚力”等众多问题。[5]我们把这一原理运用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构的整合中,就是按照高职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将负有德育职责的部门进行有效地重新组合,并归口到一个大部门。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德育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各种不同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各种德育活动,并使之互相补充、协调配合,最终发挥整体结构功能的实效,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6]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德育力量的分散、德育主体的不作为和德育工作真空现象等,切实增强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实效。

二、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组织架构设想

《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意见》还指出“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由学校党委常委兼任”。有学者指出,“广义德育特别是大学德育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教育,狭义德育侧重于意识形态某个方面(道德)的教育。”[7]这说明德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意见》为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大部制提供了政策支撑,由于副院级架构的宣传部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组织管理学的权利分配原则上讲,还是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讲,都是合理入情的。根据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分析,对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提出以下设想。

(一)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组织架构设想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与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以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由宣传部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既可以确保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到位,又可以整合德育力量,还可以使德育工作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负有德育职责的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思政课部、公共课部、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网络中心、保卫处、体育部等归口到宣传部。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德育规律和组织管理理论,设置二级机构,即将原宣传部、网络中心合并为办公室,将原学生工作处和公寓办合并为日常行为教育处,将原业余党校和团委合并为组织处、将原思政课部和公共课部合并为社科教育处,将原就业指导中心、体育部和保卫处合并为素质拓展训练处,组织架构设想如图1所示。

(二)宣传部各二级机构德育职责的划分设想

根据《大纲》、《16号文》和《意见》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现时代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可以定位为:(1)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2)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4)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这一目标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确保学校总体德育目标的现实,必须要分工明确,宣统部各二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见表1。

大部制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对其构建意义、依据和组织架构的初步探讨,只是这项复杂工程中的一部分。这一工作机制通过什么来运行,用什么样的方式运行,需要哪些保障措施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鸿海.推进行政“大部制”改革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7):29-31.

[2]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政课文献选编(1949-2008)[G].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166-168.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光明日报,2015-1-20.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92.

[5]吴照云.管理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济管理出版社,2001:81-82.

[6]吴兴富.整合构建高职德育目标的原则[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33-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