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代文学的魅力8篇

时间:2023-09-05 09:33:05

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1

【关键词】古典文学 欣赏 时间因素 主体因素

文艺理论家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探索与实践中,对其散发的动人魅力与感染力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与表达。特别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在生活体验与艺术表现上的成就,更深深的折服和感动着读者。可见,加大对古典文学作品魅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从审美情趣上来解释古典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主义从认识论上得出,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识活动中所传递的心理效应,是建立在审美客体的美学结构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认知基础上,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统一。因此,为了探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从时间与主体两个因素来着手,探讨古典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一、时间因素在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作用

从文学欣赏活动来看,心理学家闵斯特堡提出“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是无可怀疑的,就事物来说,那是完全的孤立,就自我来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可见,艺术欣赏与自身灵魂在艺术的熏陶与对美的情感升华中,竭力从形象和意境中摆脱狭隘的、庸俗的功利主义,以满足审美主体的超然状态。审美实践与审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入凝神关照的思维境界,从而使得欣赏者获得某种特定的审美陶醉就是对美的追求。时间能够产生审美态度的变化,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中,将不可重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有序的插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功利观,也为读者更好的陶醉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条件。爱之所爱、恨之所恨,乐之所乐、哀之所哀,进而从时间距离中来增强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当代文学作品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与社会生活的理解,也多为读者呈现更多的现实生活性。由于当代文学对实际问题的凸显,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逻辑理解进行了混淆,往往从艺术世界中将自我的思想集中在文学作品中,以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关照艺术作品,进而带来更多的现实性困扰。如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对于该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往往与自身的身心情感进行联系,看着人物角色的命运变迁,感动的不由得泪流满面。相对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在现实性干扰上要少于当代文学作品,其时间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难怪朱光潜曾说“艺术是有时间和空间性的”。对于某一时代的作品,看起了距离很近,而作品所反映的距离有时却很远,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变的更富浪漫色彩。

二、主体因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影响

美学家在对文艺作品的品鉴中,多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地位与价值上进行判断,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所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活动,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读者能够从阅读中来感受文艺作品的情感与艺术魅力。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也是通过对欣赏主体的能动作用来展现其无穷魅力的。首先,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上,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所潜藏的意蕴与魅力,更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与精神内涵。由于欣赏者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差异性,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所幻化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一致,但其创作手段与艺术形象的构建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物角色所赋予的开放的性格特征,也为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是提供了富有弹性的思维空间。不同历史时代对审美主体的认知方式与诠释手法也是不同的,审美理解源自审美主体的历史境遇,在不同的欣赏者来说,不同时代所获得的思想与认知也存在差异,所以,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的挖掘与思考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及意义,也为不同读者呈现了富有想象的无穷魅力,进而得出文艺作品的意境是无止境的。

相比之下,对于不同时代下的同一古典文学作品,其阐释的思想内涵也是差异的,由于审美主体在对作者的历史境遇的理解差异,其所受的时代性、现实性等观念的制约,以及不同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规范与标准的差异,都给文学作品的欣赏带来不同的观感特征。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审美主体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欣赏者因其自身禀赋、修养、观念的差异,在欣赏活动中所调动的情感与心理认知也是差异的,进而古典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图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与思想逻辑也形成了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有个体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使得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同样也从艺术作品的深刻意义上实现对作者所要领会的意义综合。

三、结语

审美活动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对于每一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审美欣赏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需要从历史的变化与不同时代欣赏者的认知中来构建博大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丰富的、奇异的感人形象。当它以这样一个崭新面目出现在后一代古典文学欣赏者面前时就显得熠熠生辉、楚楚动人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周全田.论文本意义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2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言文字艺术魅力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image, aesthetic taste and other artistic charm "fascinate" people's thoughts, emotions.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 language implies the endless artistic charm. Artistic charms of the ancient poetry languages are: a, one word values much, b, one or two words can create fun realm, c, a poem, in fact, is one of the world, d, as well as in the description of colorful language.

Key Words: classical poetry, language arts, charm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意大利,人们探亲访友时一般都要送一本诗集,去看病友时也是送一本诗集。诗歌不仅能够愉悦心情,也能“治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审美情趣等艺术的魅力“魔幻”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我仅从古诗语言文字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古诗词所蕴涵的艺术魅力。

1、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魅力:一字“值千金”

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凝练的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 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参考朱光潜《咬文嚼字》阐述,高中语文第二册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2、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魅力:一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

我国古典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能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歌意象的载体(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 诗词中一个“别”和一个“惊”两个词,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认为,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此时,一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诗人以拟人之笔描写出“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之情。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表现出了非自然的情趣。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所以中国古诗词的语言所孕育的雅趣之境具有无限的魅力。

3、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魅力:一首诗,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我很喜欢汉语言文学,尤其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绝句,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字,就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包括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诗揭露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本诗的要点还在最后一句,本来尘土飞扬,“一骑”急驰到华清宫,从山下到山顶就一重一重为他敞开了“千门”,谁都会料到那是飞送关于国家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会想到那是为杨贵妃送荔枝呢!其中“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绝句的思想境界提升到绝对的高度。 可见,一诗就把一段历史概括出来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界。

我给每届学生上中国古典诗词课时,都要多次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因为诗人以简短的二十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个“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个动词“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所以有人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字的诗),也展示了世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这一个“孤”、一个“独”字,白描出了渔翁生活的凄冷孤寂,也隐显出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独自傲”。当然,其实这也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魅力还有在所描写的语言文字的色彩上。如骆宾王的诗歌《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 白、绿,红、清”的色彩文字;又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绿、红”等,在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上都创造出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魅力。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30-01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既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又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主体。

基于此,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改变多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充满兴趣的去学习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一堂多媒体诗歌鉴赏课出发,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一堂《魅力古诗词》诗歌鉴赏课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学语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和鉴赏诗歌,古诗词鉴赏一直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然而,由于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修辞、表情达意等方面的差异,现代中学生在较繁重的功课压力下,往往呈现文化底蕴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等情况。

笔者倡导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立体的、互动的,为了提高学生们对古诗词兴趣和赏析能力,笔者专门制作了《魅力古诗词》的系列PPT,配合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来播放。

现代中学生与电视、电脑、mp3等传播媒介接触较多,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声、光、色的体验,而大量的文化意识形态冲击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日本动漫、韩流、美剧、台湾偶像剧……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可能会很有兴趣的哼唱周杰伦的《青花瓷》,然而未必真正明白歌词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而专注古诗词的学习。这便是笔者制作《魅力古诗词》系列PPT的出发点―将现代传播媒介与传统古文化结合起来,营造魅力课堂。

在多媒体效果的配合下,笔者使用PPT分析了古典诗词常见的题材、总结了文化意象的常识、介绍了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讲授了诗歌鉴赏的技巧。在PPT的播放过程中,还适当的配以插图和音频文件解说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课后的小测试结果也十分理想,整个诗歌鉴赏课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魅力课堂

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宗旨也正在于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非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喜爱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多样化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视觉媒体:幻灯片。幻灯片等借助画面提供大量色彩真实而鲜明的图像,可用于再现课文场景、展示写作实物,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美观性。另外,幻灯片还可以代替板书演示,节省课堂时间,扩充信息传递容量。教学效果上,由于幻灯片播放时间自由、表现手法多样、资料容易制作,可以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上文中的《魅力古诗词》系列PPT运用就是一个例子。

(2)视听媒体:音频、视频等。音频和视频的使用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营造教学情境、补充教学信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并将课文中场景立体地再现。

例如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一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思想认识,选取三组影音片段作为营造教学情境的支点:一是火箭点火的壮观场面,二是胜利归来的热烈场面,三是全世界华人热烈庆祝的壮观场面。通过这样三个典型片段的播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情感交织下,学生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就具有了更为直观与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3)网络媒体:日志、微博等。网络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距离,也可以拉近人与文学的距离。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教师可以过滤后推荐一些好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涉猎。

另外,一些伴随着互联网一起产生的新兴媒介,如:网络日志、微博等,这些媒介充满时代气息,又与中学生的审美更加贴合,如果利用好这些媒介,不仅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更好的起到知识传递的作用。

例如,可以建立班级QQ群,利用群共享来分享一些有用的语文资源,还可以每日推荐一条哲理性微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2.多样教学方法相结合营造魅力课堂

另外,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力图改变把学生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形式。

(1)交流展示。可交流展示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4

[关键词] 《歌剧魅影》;电影梗概;音乐魅力;分析

《歌剧魅影》是法国著名侦探、悬疑小说家加斯通・勒鲁于1911年发表的介于侦探和荒诞小说之间的作品,小说站在记者的角度,对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鬼故事”进行讲述。他的作品在融合了爱的同时加入了恐怖元素,行文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早在默片时代,加斯通・勒鲁的作品就经常被搬上银幕,其中又以《歌剧魅影》为最。1922年,《歌剧魅影》被好莱坞第一次搬上银幕,此后,美国与英国也曾多次将其改编为电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曾将其改变成音乐剧,该剧1986年在伦敦的首演就一举成名,后来移居百老汇,与《西贡小姐》《猫》和《悲惨世界》一起列入了世界四大音乐剧的名单。之后又出现了几部在音乐剧基础上改编的电影,其中又以2004年的电影最为成功,该电影的编剧就是创作红极一时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电影《歌剧魅影》沿袭了音乐剧中的风格,电影中除了具有原音乐剧中的知名乐曲之外,电影中的配乐也由于安德鲁・韦伯自己重新谱写,带给了观众有别于音乐剧的感受。电影《歌剧魅影》中的音乐魅力同样深入人心,而要分析电影《歌剧魅影》的音乐魅力,首先我们应该对影片故事梗概有一定了解。

电影《歌剧魅影》的故事梗概

《歌剧魅影》的众多电影版本中,最为人所知的也是年代最近的是2004年版,导演为好莱坞商业大片最著名导演之一乔・舒马赫,编剧是著名作曲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这部电影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筹备,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开始,莎拉布莱曼女主角的辞演也让这部电影一拖再拖。直到十几年后,韦伯才重新捡起曾经的梦想,因为很多原音乐剧的演员年龄已经无法参演,剧组对一些年轻演员大胆加以启用。“歌剧院中的魅影”由演过《古墓丽影2》及《重返中世纪》的男主角杰拉德・巴特勒饰演,女主角克里斯汀由仅仅18岁的艾米・罗萨姆演出,另一位男主角则由出演过歌舞剧《一路到底》的百老汇舞台剧演员帕德里克・威尔逊出演。

《歌剧魅影》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的法国巴黎歌剧院,这个歌剧院由于结构的复杂和历史的长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秘气氛。该剧院仅仅门就有2 531个,钥匙更是多达7 593把,这个歌剧院的面积大约有三公顷,楼层有七层之高。1870年左右,人们开始传说歌剧院地下深处住着一名戴着面具、学时渊博但十分丑陋的音乐天才,这些年来他为了躲避世人的目光神出鬼没,被人称之为“魅影”。魅影在剧院中制造各种纷乱,不仅在暗处赶走自己讨厌的歌手,而且还对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及剧情安排进行干涉。女主角克里斯汀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被吉理夫人带到歌剧院学习芭蕾舞。每当深夜无眠时,克里斯汀总是祈祷父亲曾经向她承诺过的音乐天使会出现。魅影知晓小克里斯汀的秘密后,因为对她的孤独感同身受而假扮成克里斯汀父亲所提及的音乐天使,隔着墙跟她说话,教她歌唱,并对她幼小的心理加以安慰。9年后克里斯汀出落成了美丽的少女,在魅影的帮助下因为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但魅影对克里斯汀的喜爱,却由最初的精神之爱转变为强烈的占有欲和男女之情,被迷住心智的魅影除掉了所有想妨碍克里斯汀歌唱事业的人。

歌剧院在上演《哑仆》时,魅影指示一定要让卡洛塔饰演仆人,克里斯汀饰演主角,但剧院并没有遵循。魅影在演出时故意使卡洛塔失声,并吊死了机械师约翰尼・布盖,将其尸体扔到舞台上。克里斯汀与劳尔在剧院屋顶的定情被魅影发现,魅影嫉妒愤恨,强迫歌剧院对其亲手谱写的歌剧《唐璜》进行演出,克里斯汀是其指认的女主角。在演出时,魅影杀死男主角自己上场。在高潮时期克里斯汀扯下人的面具,魅影启动歌剧院的吊灯机关,将剧院付之一炬,并掳走克里斯汀。劳尔追踪过来,两人厮打一番,克里斯汀在绝望下吻上魅影,魅影终于发现自己应该成全自己所爱的人。魅影送走这对恋人,留下一张面具离开。镜头转到1919年,年迈的劳尔拍卖完剧院音乐盒,将其带到克里斯汀墓前时发现墓前已经有了一支红玫瑰……电影中最让人沉迷的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最具有魅力的就是电影中各段独具魅力的经典音乐。

电影《歌剧魅影》的音乐魅力

(一)电影背景音乐采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并对歌剧表演形式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电影《歌剧魅影》采用了相当多的古典音乐,尤其是影片一开始克里斯汀所演唱的《想念我》,有明显的体现。《想念我》的旋律除了跌宕起伏外,还给人一种流畅婉转之感,在感情上内敛而深沉,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淡淡忧伤。《想念我》这首曲子的音域跨度比较大,明显带有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在和声部分又夹杂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有的余韵。电影《歌剧魅影》在背景音乐方面大量地使用古典音乐,无论是气势宏大的交响曲,还是隽永婉转的小调,都给电影的音乐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使电影《歌剧魅影》的音乐更加感染人心。《歌剧魅影》对白比较少,音乐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歌剧魅影》中的唱段通常都是由大量的咏叹调及一些必要的宣叙调组成的,古典格局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就是这些,可见《歌剧魅影》对古典音乐的借鉴。《歌剧魅影》在音乐语言上对严肃的大格局音乐语言采用较多,把 “音乐戏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引进电影中,继承和发扬了歌剧的表演形式。影片中的音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魅影、克里斯汀、劳尔三人之间情感的纠结和美妙。将这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各种不同情感融汇在一起,并通过三人美妙的歌声和音乐抑扬顿挫地展现给了观众。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融入,使魅影这一角色脱离了简单和自私。古典音乐的高贵与高尚使剧中相貌十分丑陋的魅影形象更加立体,将魅影变成了观众眼中具有很大魅力的男人。而魅影的魅力就来自于魅影自身唱腔中的古典音乐韵味。影片中古典音乐的浪漫主义情怀,使魅影与克里斯汀之间的感情蒙上了一层高尚和纯洁的纱,观众在这两人天使一样纯洁的感情中感同身受,也更加理解魅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歌唱成为两人爱情寄托的重要载体。歌剧作为一种贵族娱乐,被韦伯应用在电影当中,预示着歌剧开始走下神坛,走向大众的视野中。电影中大量古典音乐的采用及歌剧表演形式的借鉴,使影片达到了电影与歌剧的双重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矛盾的激化和人物性格,使影片更加具有艺术张力。

(二)电影中的音乐将民谣式与激情狂野的摇滚式演唱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电影《歌剧魅影》中贯穿了大量的音乐,这些音乐包含各种风格。《歌剧魅影》在音乐上的最大魅力是其具有超强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的由来则是电影中的音乐将民谣式与激情狂野的摇滚式演唱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两者的结合更加直观地向观众们展示了魅影与克里斯汀魔鬼与天使的一面以及两者的独特交织。这种令人迷炫的交叉,使得《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具有一种魅惑人心的力量,在美妙动听的同时能够起到煽动观众情绪的作用。魅影愤怒时激昂的男高音,无论在什么时间和场景都能使听到他歌声的人轻易被感染。此外,电影《歌剧魅影》中的歌曲在歌词上具有一定先锋性,打破了传统音乐必须与剧情相配的规律,对某些情绪的表达更加关注,音乐有时候听起来更像是在吟诗、梦呓般的感及歇斯底里的呼号。

英国民谣曲调优美、典雅而且令人回味无穷,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英国传统音乐,简单来说就是在乡土音乐基础上融合流行音乐对故事进行叙述的民歌。英国民谣的乐曲大部分都带有一种慵懒恬淡的味道,通过英国民谣人们能够从疲惫繁琐的生活中获得一时解脱,求得一丝清新与安逸。在影片《歌剧魅影》中,很多音乐片段和电影背景音乐都能从中看见英格兰民谣的足迹,特别是在对故事情节加以叙述的部分,加入了很多英格兰民谣的元素。影片All I ask of You整首曲子的旋律都很流畅、简洁,没有大面积的累积的跳跃,而是像轻柔的海波般慢慢推进,涌上一些淡淡的愁绪,轻轻缓缓如同沉睡前的前奏。魅影在祷告室内的清唱与低吟,在平静中夹杂着伤感,这种民歌式的清新唱腔使魅影对自己“音乐天使”的形象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和塑造。除了英国民谣元素,《歌剧魅影》的音乐魅力还在于其中加入的摇滚元素。摇滚元素的加入,导致歌唱者的歌唱风格整个地发生了360度的转变。视听效果震撼,节奏力度饱满激昂是摇滚乐与其他音乐相区别的尤为显著的特点,音乐情绪热烈极端得如同陷入癫狂。《歌剧魅影》中的主题曲Phantom of the Opera就是对影片中摇滚元素加入的最好诠释。这种音乐语言的使用在对音乐剧中歌唱诠释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进行了拓宽的同时,让人们对题材严肃的音乐剧能够更好地接受。摇滚音乐风格的加入,对魅影魔鬼的一面有更加直白粗暴的显示,让观众对其魔鬼的一面印象更加深刻。民谣式与激情狂野的摇滚式演唱风格的完美融合,构成了该剧震撼人心的音乐魅力,使电影大放异彩。

通过对电影《歌剧魅影》中音乐魅力的分析,能够看出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也可以预见,在影音如此发达的时代,电影与音乐将会有更好地结合,并促进电影的改革与创新,使其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锡德.音乐剧的奇葩(上)――当代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院的幽灵》[J].音响技术,2008,2(04).

[2] 王秀丽.影视作品中现代音乐与古典歌剧的融合[J].电影文学,2011(22).

[3] 何成华.音乐剧神话的建构――音乐剧大师韦伯和他的音乐剧创作[J].四川戏剧,2009(15).

[4] 张婉书.浅谈十九世纪中期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唱[J].北方音乐,2010(10).

[5] 吴敬红,华敏.《歌剧魅影》的魅惑与赏析[J].音乐生活,2009(09).

[6] 卢丽华.论《歌剧魅影》中音乐的审美情感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7] 孙永健.电影《歌剧魅影》中音乐元素与画面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08(22).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5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教学改革而实行的学分制,使学生为学分而忙于选课上课,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程挤占,也使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正日趋减弱,基本上止步于课堂学习。为此,学者提出要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1] P79笔者以为,大学生并非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这一意识正逐渐弱化,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略伸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主性的弱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张明非教授所撰文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指出这一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P100信息容量大,又配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得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现代的元素,一度受到学生的欢迎。不过,以PPT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往往只重展示,而忽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缺乏课堂的互动。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展示时,因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出现了疲劳、倦怠甚至茫然的现象,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闷。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课程考试内容以课件所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没有完全吃透知识的情况下,快速地看课件,机械地记录知识要点。一些学生为了省时省力,竟直接向教师索要课件,期末考试时就以课件为复习资料。如此一来,学生们固然避免了考试不及格的危险,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乎不再阅读《中国文学史》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选,他们所获得的仅限于课件的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够扎实。这一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为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弱化,成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最突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减弱的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文学院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其他的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课表已经排到了晚上,甚至周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以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如对外汉语、文秘专业),部分专业(如编辑出版)甚至被缩短为一学年。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以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为比例。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再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的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之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更有甚者趴桌而睡。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地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强硬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是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结合上文所述,笔者试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也即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但是往往忽略了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的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一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授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的课堂上亲自展示,每一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必须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习自主性的一大动力。若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进程中。学生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简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角色反串法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前进行的典型的教学实践,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锻炼胆量、内化知识等意义。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地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这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由于目前的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又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已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的篇目需要学生去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的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以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完成了作品选上的十二首古诗的教授、学生反串展示等环节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研读其余的七首作品。又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了《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以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成绩(分数)。为了使上述的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

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以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的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三对策实施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已将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措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首先,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学生不仅听课积极性更高,而且课后自主学习的劲头也很足。例如PPT展示环节,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任课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他们一改往日漫不经心的听课习惯,聚精会神关注教师授课的方法、步骤、技巧等。比如胡某某同学讲授南朝乐府诗《西洲曲》时,按背景、文本解读、诗歌主题、艺术特点的步骤一一介绍,所制作的PPT图片优美,非常契合作品的意境。展示完后,在座同学不禁鼓掌表示称赞。再如廖某某、刘某某、杨某同学三人合作表演的《木兰辞》,不仅有配乐、有朗诵,而且还有准确生动的舞蹈动作,获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这些成效的取得无疑是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努力而获得的。其次,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学习更加全面而深入,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古代文学课的吸引力较之前有所增强。有学者提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将作品选代替文学史论,[3] P45 这一观点尚可商榷。本文所提出的几点措施,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史论之余,利用课后时间去全面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可谓两全其美。笔者看到,此前认真听课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而那些在课堂上低头不语或打瞌睡的同学,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究其根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使学生不再对文学史论感到枯燥乏味。

措施的实行也具有多重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角色反串法等措施的实行,不仅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反向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他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教师因囿于成见,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闷表现,会认为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以上措施的实行使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印象得以改变。事实上,作为成年人,大学生鲜活的生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忽视了。此外,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普及,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不仅使中文专业的学生更加喜欢古代文学课程,而且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呼声甚高的情况下,[4] P115广大学子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效果来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的重新认识,从而扩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涂承日.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2).

[2]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 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 领略 魅力

王蒙曾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大文学瑰宝,是汉语汉字的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利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翻开泛黄的书页,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嗅着书页间弥漫的浓浓书香,阅读着那跨越千年而弥香的珠诗玉词,作为语文教师,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精髓,让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中学生还没有足够欣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基础和能力,这就得靠语文老师,而教师教学生欣赏分析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局限在字词句和技能技巧的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用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阅读中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一汪精神道德素养的海洋,对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爱国诗人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的品读为例。前四字“怒发冲冠”,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不禁热血沸腾。——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而胸中郁闷,于是仰天长啸,抒此万斛英雄壮志。接着,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至此,将军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字字掷地有声!“饥餐”、“渴饮”畅其情、尽其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反复诵读,学生如何能不从中撷取振兴中华之精神力量。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每每读此诗,那种开阔的胸襟,勇攀科学高峰勇气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教育意义,非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遗产,让其充分发挥其功效,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尽情呼吸,吸收其养分,让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切忌满足于字词的解释和分析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灵感的体现,情感的倾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心猛力碰撞时,就会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是整体的,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肢解诗歌,如果将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那么她就失去了美感,就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见优美的景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中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故诗歌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当整体把握,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意境,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甚而可以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对话。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不可像讲解文言文一样,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分析上,那样会破坏诗歌的意境,也就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深秋季节,茫茫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身体羸弱、病态十足的老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远处肃杀秋风中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国家风雨飘摇,不禁悲从中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想象杜甫这么多年来在战乱中过着怎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诗人又是如何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还心系天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人,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营造的肃杀的意境,把握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肢解诗歌内容,纠缠于字词的理解,这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只能让学生在痛苦和厌恶中被动接受。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已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情感,还得将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每时每刻在变迁,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许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古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也许今人已难以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学生带回那种特定的背景中,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如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离别何以那么难舍难分,甚至会觉得古人那是无病,抒的是矫情。在他们看来,离别、相聚乃人生之常态,离别之情在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当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要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个交通极不发达,通信也极为落后的时代,那时人们在离别后是很难再相见的,很多的离别就是生离死别,甚至会音讯全无,故古人非常重视离别,重视与亲人的离别,与朋友的离别,与情人的离别等等。这样一结合,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7

大家上午好!我叫**,来自市建委。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魅力诗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城市建设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建设魅力城市的必然要求。但如何实践呢?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就是要“尊重前人、关怀今人、留待后人”。

第一要尊重前人,这是奠定城市魅力的基石。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而文化的体现在于城市建设的历史传承。

巴黎,全世界魅力城市的代表,但是设想如果她没有了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这些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那么,她的魅力又何在!?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无一例外都十分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德国,凡100年以上的建筑必须无条件保留,俄罗斯法律明文规定,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建筑不得拆除,现在的涅瓦大街,仍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描写的情景无大差异,甚至连那古老的灯柱还是那样的相像。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盲目求大、求洋、求新,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丢弃了太多的可贵历史遗产,代之以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浙江舟山定海古城老街不复存在。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天我们要深入研究唐代建筑,不得不东渡扶桑!

其实,保护前人的历史建筑与发展现代经济并非水火不容,世界各地几十年来的研究探索,一次次证明了这两者并不矛盾,我国的丽江、平遥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经济发展不但未受阻碍,还迅速增长。

**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地方历史却很厚重,文化遗产极其丰厚,全市有100余处文物古迹,诗仙李白的千古遗风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前人的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56年建市以来,我们也在不断的书写着城市的历史,花雨广场上的三匹马,好好保护300年,到时,谁还能说它没有魅力!

第二要关怀今人,这是凸显城市魅力的核心。

人是城市的主角,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主人都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不满意,这座城市又怎么会有魅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热闹的建设场面随处可见,但是,不少时候似乎我们跑题了。

据媒体披露,江西吉安市,一个经济欠发达,人口仅三十多万的城市,却修了一条长约五公里,宽136米的所谓“世纪大道”,这样的大道,实际意义何在,到底关怀的又是那个人?

城市建设不只是建房子、修广场、铺马路,更是寻找和建设人们心中向往的家园;我们也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更不能将城市建设定义为城区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数字的扩大。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怀每一位市民,为他们营造一个贴近性灵,安顿生命的理想居所,这才是城市魅力的核心所在。

**虽然是一座工业城市,但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着“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先天优势。翻开我们的历史,“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迪拜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等,今年伊始,我们又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这些荣誉的获得,当然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肯定,但我们自身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城市建设这个最大的“民心工程”,还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的去经营。

第三要留待后人,这是永葆城市魅力的关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世界是属于后人的,我们应该相信,后辈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城市建设有时需要“无为”,做不了的、做不好的,留待后人吧,只有如此城市的魅力才能永驻。

现在建设整得凶,到处都是工地,大家干劲十足,似乎渴望着一代人就干完所有的事情,城市现在看来都是崭新的。

然而,这些同一个时期完成的建筑,其“生命周期”应该也是一样的。今后,当他们一起“衰老”,一起“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后人又该如何面对呢?建筑如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建筑群体也同人的群体一样,也需要“老中青”结合。

城市建设就如同在画布上作画,我们千万不能把它涂得太满,而应该为后人多留空间,少留麻烦。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8

大家上午好!我叫××,来自市建委。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魅力诗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城市建设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建设魅力城市的必然要求。但如何实践呢?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就是要“尊重前人、关怀今人、留待后人”。

第一要尊重前人,这是奠定城市魅力的基石。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而文化的体现在于城市建设的历史传承。

巴黎,全世界魅力城市的代表,但是设想如果她没有了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这些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那么,她的魅力又何在!?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无一例外都十分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德国,凡100年以上的建筑必须无条件保留,俄罗斯法律明文规定,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建筑不得拆除,现在的涅瓦大街,仍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描写的情景无大差异,甚至连那古老的灯柱还是那样的相像。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盲目求大、求洋、求新,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丢弃了太多的可贵历史遗产,代之以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浙江舟山定海古城老街不复存在。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天我们要深入研究唐代建筑,不得不东渡扶桑!

其实,保护前人的历史建筑与发展现代经济并非水火不容,世界各地几十年来的研究探索,一次次证明了这两者并不矛盾,我国的丽江、平遥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经济发展不但未受阻碍,还迅速增长。

××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地方历史却很厚重,文化遗产极其丰厚,全市有100余处文物古迹,诗仙李白的千古遗风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前人的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56年建市以来,我们也在不断的书写着城市的历史,花雨广场上的三匹马,好好保护300年,到时,谁还能说它没有魅力!

第二要关怀今人,这是凸显城市魅力的核心。

人是城市的主角,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主人都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不满意,这座城市又怎么会有魅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热闹的建设场面随处可见,但是,不少时候似乎我们跑题了。

据媒体披露,江西吉安市,一个经济欠发达,人口仅三十多万的城市,却修了一条长约五公里,宽136米的所谓“世纪大道”,这样的大道,实际意义何在,到底关怀的又是那个人?

城市建设不只是建房子、修广场、铺马路,更是寻找和建设人们心中向往的家园;我们也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更不能将城市建设定义为城区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数字的扩大。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怀每一位市民,为他们营造一个贴近性灵,安顿生命的理想居所,这才是城市魅力的核心所在。

××虽然是一座工业城市,但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着“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先天优势。翻开我们的历史,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迪拜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等,今年伊始,我们又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这些荣誉的获得,当然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肯定,但我们自身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城市建设这个最大的“民心工程”,还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的去经营。

第三要留待后人,这是永葆城市魅力的关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世界是属于后人的,我们应该相信,后辈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城市建设有时需要“无为”,做不了的、做不好的,留待后人吧,只有如此城市的魅力才能永驻。

现在建设整得凶,到处都是工地,大家干劲十足,似乎渴望着一代人就干完所有的事情,城市现在看来都是崭新的。

然而,这些同一个时期完成的建筑,其“生命周期”应该也是一样的。今后,当他们一起“衰老”,一起“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后人又该如何面对呢?建筑如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建筑群体也同人的群体一样,也需要“老中青”结合。

城市建设就如同在画布上作画,我们千万不能把它涂得太满,而应该为后人多留空间,少留麻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