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8篇

时间:2023-09-07 09:19:18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风险

一、引言

金融供应链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其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供应链的资金供给及支付结算的主体,并将金融活动的主体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近年来获取了长足的发展[1]。不过,金融供应链的发展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且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样是一个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利用各项资源逐步实现发展创新,并对风险展开有效防范控制,齐头并进,积极促进供应链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金融供应链概述

(一)金融供应链的形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企业建立起自身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为了达成自身战略目标,对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进行强化控制,改善经济效益,形成了企业全球性外包,构筑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供应链模式。伴随供应链的形成,企业管理层不断把工作重心转至如何实现供应链有序运行方面。供应链逐步发展创新,同样为长期以来相较物流、信息流管理难度更大的资金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利处理途径。

(二)金融供应链的含义

金融供应链可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及运作模式,其牵涉多个不同行业领域,包括金供应链的管理、金融以及物流等。金融供应链常规运作模式是基于对处在全面供应链中商品贸易状况系统了解后而得以构建的,再经由利用外部作用力对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展管理,并逐步开展优化创新。二十一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首次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推出了金融供应链相关业务。紧接着,该行相关管理人员将金融供应链界定成:其为关乎银行机构依据产品的内部交易结构,评定供应链中企业信用水平,可为企业发展所需的现金流提供信贷还款来源,并且,银行还应当把物流监管企业、引导工具及节点企业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风险控制。不同学者对金融供应链存在不同的认识,然而伴随我国经济的进步,该项业务势必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定能够有效促进银行与企业的共同有序发展,同时在发展实践中,金融供应链同样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该理论不断科学创新。

三、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金融供应链是一项创新业务,不仅有着各式各样的业务模式,还时不时有新的产品推出。然而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金融供应链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在多个环节牵涉到各式各样的法律问题,就好比资产处置、货物监管以及信用捆绑等,现阶段与金融供应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十分健全,无法对此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如此便极易为金融供应链业务带来法律风险,再加上法律环境瞬息万变,受法律环境转变影响同样极易使金融供应链产生经营风险,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信用风险

金融供应链有着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由此意味着金融供应链风险来源同样会由单一化变换成多元复杂化。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依旧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资信评级不高以及信息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这一洗礼不良融资因素均会带来信用风险。此外,中小型企业有着资产规模较小及技术力量不足等特点,倘若企业管理不规范,自身信用管理力度欠缺,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

(三)操作风险

就金融供应链业务而言,商业银行经由对物流、资金流进行封闭控制,实现对借款人信用程度与信贷资金安全的有效隔离,该种手段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链,一方面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风险,而此类风险控制的操作流程,势必会使得操作复杂程度极大水平超过传统信贷业务。金融供应链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推广,使供应链上下游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结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信息传递错误难以避免,由此也加大了操作风险引发的几率。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亦可称作偿还风险,多是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难以依据自身原先制定的方案来开展产品销售,而该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企业估测的不科学,同样可能是产生了新型替代品,使企业产品被淘汰,进一步造成企业销售方案失利,形成资金缺口,难以对银行贷款进行按时偿还,进一步使商业银行面临还款风险。

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策略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展开了对金融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已达成金融产品创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全面商业银行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营造有序信用、法制环境

1、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强化金融供应链立法、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追求手段。金融供应链发展牵涉金融监管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及各方主导的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不同环节,要求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法律生态圈,增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缩减商业银行对依法维权进行的行政干预,减少商业银行经营损失、风险。国内法律法规应当强化汲取国际成功经验,依据国际标准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确立,达成合同协议的标准化、规范化。

2、建立起一个各方加入的,提供集法律咨询、信息查询、政策向导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网络交流服务平台,强化金融供应链信息公开透明度。该金融平台可由政府作为主导,消除信息失调问题,强化参与主体风险防范意识,改善风险调控水平,促进产业集群,提升金融供应链竞争力。商业银行同样应当于这一平台之中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使供应链上每一企业资本逐步优化,促进供应链长期牢固合作关系得以不断加强,缩减企业经营风险,强化供应链管理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构筑体系一同应对市场竞争、经济危机[3]。

(二)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

1、彰显特色,提升功能适用性。商业银行应当始终自市场角度出发,结合每一名客户特有的融资需求及金融供应链有别于其他业务的特殊风险,强化金融创新。

2、制定科学管理程序,健全融资服务流程。金融供应链有助于全面参与主体达成支付自动化,达成对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整合,切实实现“三流合一”,改善供应链上资金利用有效率及物流监管作用强化整体价值。结合科学管理操作程序,加大供应链管理力度,强化重点企业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创造系统完整金融服务的能力,实现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4]。

3、依托流程、手段创新实现业务操作流程简化,强化物流企业对电子信息的处理能力,达成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的迅速反馈,及时转化成信息流向供应链提供服务;健全物流配送网络,构建覆盖广泛、零时差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好资金划转、交易结算等工作,改善业务处理效率,达成业务运作中心化、处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收益性

就商业银行来说,应当打造信息技术支持平台,达成信贷全面环节审批、监控、管理的一元化操作,健全融资管理平台,加大对客户信息管理力度,制定与供应链属性相匹配的评级标准并开展实时动态监管;就中小型企业来说,应当营造有利环境促进金融供应链发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针对的服务业务、种类,强化同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交流、共享,推进信息传播,增进同银行之间的往来,构建中小型企业信用机制,尽可能降低受信息不协调影响,所造成的信息传递风险、资源损耗;此外,还应当提升企业金融素养,对金融供应链每一融资模式形成明确认识,找到为自身所适用的模式,协同银行对操作程序进行简化,减少交易成本,改善资本利用率[5]。

(四)构建规范动态监管机制,规避金融供应链风险

1、构建物流监管方合作、评估体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构建现场监控与远程监控协同运行的监管机制,深入了解仓储品市场转变趋势,获取科学价格指导策略及趋势评估。

2、构建突发状况处理机制。金融供应链结构有着多层次、多节点的特征,无论是何种差错均极易引发不可小觑的紧急状况,构建针对预警机制、突发状况处理系统十分关键;此外还应当强化紧急状况应激反应训练、演习,确保经济状况引发后可实施针对策略开展处理、调节。

3、商业银行应对规范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性、独立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则,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始终将自律与他律进行有机融合,缩降低违规、不当操作引发的可能。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以创新为主要优势,在实现创新产品、服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风险,面对创新所引发的各式各样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金融供应链内涵,全面分析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营造有序信用、法制环境”、“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收益性”、“构建规范动态监管机制,规避金融供应链风险”等,积极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中山学校)

参考文献:

[1]伊志宏,宋华,于亢亢.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以中信银行的金融创新服务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7):54-60.

[2]张朱达.探讨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及其风险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4,(16):126-127.

[3]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05-13.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定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是标准A,因此可以支配的下一层指标供应链竞争风险指标、供应链协调风险指标以及供应链控制风险指标分别是B1,B2,…,Bn。通过查表获得随机一致性平均指标是0.58,所以得到CR=CI/RI=0.0007小于0.01,可知判断矩阵形成了满意的一致性,获得相对于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的权重来说三个指标满足要求。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3

关键词:H电商平台;风险评价与度量;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103

1概述

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衍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和供应链主体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子供应链金融”开拓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新的蓝海,供应链金融迎来“线上革命”,在线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尽管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的可视化操作,但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周期短、主体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评估与度量也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风险管控的重难点。

某矿业集团旗下的AMLS物流公司在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上,重组H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性的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然而该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体系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和日常操作能力有限,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团队不完善,跨界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做好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动态监管,盲目追求扩张和担保融资,造成一系列的坏账问题出现。如何有效把控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是H公司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H公司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良好对策,为H公司或其他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参考。

2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本文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四个方面:内部风险控制、日常操作风险控制、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是指H公司对企业融资的控制能力,包括指H公司接收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后,H公司或AMLS对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H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团队、业务评估审核、融资企业授信、AMLS子公司财务等风险;

(2)日常操作风险是指H公司进行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注意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操作人员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评级等方面;

(3)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和政策风险,H公司必须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市场钢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需求等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行业政策法规也是H公司在线融资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H公司需全力保障现金流畅通,并及时督促货物销售回款至融资企业在平台开设的账户。

3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3.1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按流程过程中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不同,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大致而言可归纳为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1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行业政策风险W11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W12

内部控制风险W2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W21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W22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W23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W24

日常操作风险W3操作人员管理风险W31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W32

监管体系风险W33

交易结算及资金账户资金管理风险W41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W42

坏账准备风险W4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依据标度法的判断规则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得到综合判断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专家综合判断评价表

一级指标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日常操作风险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10.1900.3430.414

内部控制风险5.25013.8334.167

日常操作风险2.9170.26111.25

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2.4170.240.81

利用和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ω(k)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正规化,可得到矩阵:

3.2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表3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0.079行业政策风险0.455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0.545

内部控制风险W20.574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0.257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0.283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0.135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0.325

日常操作风险W30.189操作人员管理风险0.315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0.273

监管体系风险0.412

交易结算及资金0.158账户资金管理风险0.167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0.521

坏账准备风险0.312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

从建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性指标,而某些定性指标只能通过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评价,无法对其用精确的分数进行评分。因此基于这种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量化,来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因素集。

K=k1,k2…kn,K为被评判的模糊对象,而kii=1,2,…,n是影响对象

K的第i个因素。其中ki又有m个子集ki1,ki2,…,kin。

②确定评语集。

D=d1,d2,…,dm,D是评判级,djj=1,2,…,n是评语等级。

③确定评判矩阵。

使用评语集对各元素进行评价,一个模糊评判向量:Ti=ti1,ti2,…,tin由单个因素构成,所有单因素下的模糊评判向量便构成了因素模糊评判矩阵:Tij=ti1,ti2,…,tim(i=1,2,3,…,n;j=1,2,3,…,m)。其中Tij表示对第i个因素做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调查方式可采用专家评定法,让专家通过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④确定各因素加权系数。

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权重的不同,本文在前述中己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⑤计算综合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值。

Q=WT=q1,q2,…,qn

其中:qi=∑ni=1wttij

引进参数集M=m1,m2,…,mn,其中mj表示第j级评级等级分数区间的中值,以便更易于区分结果的优劣程度。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级综合评级值为:

A=QM=∑qjmj

(2)风险评价模型在H公司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XL钢铁集团是黑龙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年产钢材700万吨,该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材在区域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进出库比较频繁。2013年,全国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因此XL钢铁将其东北地区的所有仓库的管理权委托给AMLS仓储管理公司,并按照“信息化、可视化、定置化”的标准对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并以此通过H公司在线融资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

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L钢铁公司通过H公司电商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动态货值融资进行风险评价:

①确定评判矩阵T。本文结合银行对企业的授信评判方法(参考银行信用评价评语集),将评价等级分为七级,选取各区间的中值作为等级参数,所对应的参数向量为M= (9.5, 8.5,7.5, 6.5, 5.5,4.5, 2)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评判等级及含义

级别分值含义

AAA9-10极好,风险很小

AA8-9很好,风险小

A7-8良好,风险较小

BBB6-7一般

BB5-6较差

B4-5差

F≤4极差

②构造模糊评判矩阵。本文邀请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有一定研究的五位老师针对XL钢铁公司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各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在线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分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关系矩阵T:

T=0.40.600000.20.60.20000.60.400000.20.800000.20.40.40000.20.60.20000.40.600000.60.4000000.80.20000.80.2000000.60.40000.40.40.2000

③计算综合评级向量及综合评级值:

Q=WT=q1,q2,…,qn,其中:qi=∑ni=1wttij

经过计算得Q=(0.292,0.573,0.135,0,0,0,0),最后通过公式A=QM=(0.292,0.573,0.135,0,0,0,0)(9.5,8.5,7.5,6.5,5.5,4.5,2)得其综合评价最终值为

A=8.657。

根据评价等级A=8.657在AA级的区间内,则得出XL钢铁企业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价结果为AA级(风险等级见表5),业务风险较小,根据业务风险大小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在质押率、服务费率、融资期限及融资额度上制定不同的标准。

4结论

在线供应链金融诸多风险评价指标难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定性分析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本文首先对H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指标权重系数,然后根据专家对XL钢铁通过H公司申请动态货值融资的业务相关风险指标的评价,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融资业务风险做出总体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与度量中,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风险指标评价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营.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

[2]黄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4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几类说法,尚无一致意见。本文综合不同文献的看法,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为: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等合作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方案,由金融机构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灵活地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一种融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经过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约束问题,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变革,而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以实现对供应链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发挥其巨大作用。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该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创新了一步。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创新空间有限 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银行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供应链条上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担保而给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但能够进入这种链条的且符合银行要求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业务创新空间有限。所以有必要把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 前文提到的两种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虽然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两种业务需要银行从事一些非日常业务与非专业范畴的工作,使银行失去动力。即便采用第二种模式,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也很难让银行省心。并且,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新收益不会太多,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为此,需要加大银行业务创新,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盈利模式,使银行的收益跟付出对等,促使银行大力拓展全面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另外,可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为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能够提供集物流、信息、商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联系银行和生产、供应、销售之间的融资职能。

(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相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要求已经显得相对滞后,如供应链管理数据库等难以实现需要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难以提供各方面查询和防意外功能。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现在较为可行的解决思路是依托物联网将产、供、销连接起来,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整合技术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 目前的供应链融资组织形式主要由银行和核心集团性企业为主体。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了。首先,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风险更大。供应链融资不仅看重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且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其次,作为抵押的存货等中间产品,市场价值难以评估。致使金融资源向核心集团性企业积聚,随之风险也更加聚集,极容易导致大企业经营困难,进而殃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形成系统性风险。所以,目前的组织形式需要进行突破。对银行来说,可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行事业部制,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同时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

(五)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制度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础。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其难以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大多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广大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我国法律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权限有严格控制,物流公司也受到限制,不能通过以自有资金作为企业垫付款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使得无论哪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难以行得通。所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争取实现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的存在,且允许银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这样的公司,逐步形成这样的中介行业,要实现这个目的,最主要的是法律法规等的修订。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在间接融资范围内,很少有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实现直接融资的情况发生。可以考虑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对融到的资金用途进行限定,通过一系列的合同设定,分配给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联合发债的方式,组成发债联盟,在债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然后将融到的资金按约定分配给中小企业。这其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直接融资,是未来可以考虑的创新方向。

三、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分析

(一)来自银行的风险 银行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针对单个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单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将注意力放在整个供应链上,将单个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中考察,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进行综合授信面临的是产业链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银行自身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设计者,可能存在各种设计失误,如授信额度过大、合同签署不当、风险敞口过大、流程设计过于复杂等。另外,银行内部人员作弊、欺诈等行为、能力不匹配、操纵失误给等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来自其他参与主体的风险 一是来自供应链上企业的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的放大,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巨大。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很强的供应链意识,也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即使开展供应链金融也大多没有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标准管理,尤其中小企业很可能财务状况更不佳。二是来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还不成熟,其本身的运作也存在风险。

(三)来自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风险 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国法制也存在不健全的弱点。如对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质押物等未作规定,也未明确质押物的清偿顺序。从司法的角度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会增加供应链金融的成本,而且不是每条法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落实,尤其是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

(四)来自信息传递失真的风险 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前两者在传递的过程中基本能保持原貌,而由于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信息会失真。如有的企业在面临选择时会过于注重或者只管自己的利益,这样甚至会伤害到别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越复杂,参与方越多,参与人员越多信息失真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信息失真可能使供应链上企业错误决策,也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给供应链金融活动带来风险。

(五)来自中介机构的风险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更何况是跟金钱打交道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供应链金融免不了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的参与,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供应链金融开展有重要意义。如果采用供应链金融手段进行直接融资,由于参与方众多,市场风险更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风险将更加难以控制。

四、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好的法律环境能对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主体商业银行等的权利进行保护,为其业务开展提供保障。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故需在立法上进行改变,如改变《物权法》在动产抵押方面规定有些笼统、公示性差和登记部门多等不足,并陆续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在司法上严格执行,尤其做好风险管理法规的落实,追究违规人员的责任,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另外,应辅以行规、道德教育和其他综合措施等手段弥补法律的缺陷。

(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参与主体和资金提供者,其应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强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对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其次,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和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然后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专业能力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设计和组织中,实现最大效益。再次,银行要能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通过风险分析,把优质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企业行列,拒绝风险大中小企业参与,并且要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对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最后,要打造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按地区、城市等对供应链金融的集中操作平台进行分层次设置,以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尽快获取规模效益。另外,银行应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能力。由于这项业务还比较新,行业和公司跨度大,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测控也比较困难,而且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契约设计漏洞等问题,这都会加大借款人对风险进行判断的难度,所以,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供应链金融的专业运作能力。

(三)跟踪评价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 除了商业银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现行供应链金融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营状况对供应链金融成败生死攸关。所以银行应对其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市占率、客户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应帮助核心企业把供应链上的不合格中小企业及时剔除,做到尽可能早地发现风险,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四)保证信息流流畅、真实传递 首先,各主体要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而带来的错误判断,为此要做到时刻关注市场风云变幻,及时掌握各种质押物等的市场价值数据,实时更新决策。其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本部分第一点中谈到政府在法律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而在这里,本文认为政府可以出面构建统一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将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登记的信息,有选择地共享给商业银行等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商业银行等主体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在多环节、多通道的供应链这个复杂系统中很容易发生,而且其杀伤力极大。为此要建立预警及应急系统,设定指标临界值,当预警系统中某项指标达到预警标准时,立即启动应急系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应变措施和工作流程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六)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文化建设 文化的作用越来越被企业管理者所采纳、重视,尤其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往往是大企业,而大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化的作用,供应链管理更是如此。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尤其要大力推行供应链金融创新文化建设,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使各参与方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标准,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上海金融》2010年第3期。

[2]曹湛:《低碳经济背景下浙江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3]陈支农:《供应链金融的前世今生》,《时代金融》2012年第2期。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pply chain fina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business,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pace,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sks existed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point ou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option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financing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fiance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的时效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后续操作环节致使供应链金融面临着高出传统业务很多的操作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需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注意其资格审查和质量抽查。即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监管能力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的办理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避免因管理疏漏和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内部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7

平安银行于2012 年 12 月提出把传统的线下“1+N”模式搬到线上,众多信息通过虚拟平台的传递、收集和整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这一模式商业银行不再占据绝对主体,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线上交易平台、信息化服务商等纷纷成立或加强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企业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来。

供应链金融将来的发展走向为大平台趋势,将“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紧密融合,搭建依托产业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跨资金来源的金融生态圈,形成“N+1+N”模式,其中“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2个“N”代表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突破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实现对产业链的全面渗透。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主要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最具代表的行业标杆,其前身深发展银行的供应链产品已形成了16 个系列,并提出“池融资”概念,制定了 5个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供应链各环节,包含了国内、国际、离岸贸易领域。此外,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研发了信用评级办法和授信管理办法。分别按条线构建了相关的营销体系和风控体系。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贸易融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化流程规范管理。2014 年,重磅打造的“橙 e”平台上线,通过整合、集成全面的金融资源,联合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以现金流为基础,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合纵连横打造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2015 年,“橙 e”平台已有注册用户 163 万,全年网络融资发放额超过 210 亿元。同时,物联网金融扬帆起航,业内首家推出物联网金融动产融资系列产品,赋予流通中的商品以金融的属性,推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变革。

如图2.1所示。

平安银行贸易融资余额逐年稳步增长,且占据整个公司贷款的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贸易融资不良率较公司贷款不良率低出一半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可控的优势呈现出的卓越成效。平安银行在该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至今,其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渠道搭建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风险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效应。

工商银行:凭借在规模、结算、以及和众多大型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对客户进行批量筛选,寻找适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集群,把传统单个客户转变成批量客户模式。2010 年 7 月,网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正式上线,核心在于电子平台将自身现金流分析系统和客户供应链系统连接,及时掌握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的经营、销售、物流、现金流等实时信息。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效的把控融资风险。同时,操作上应用客户自助申请、系统自动化处理相结合的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有效提高业务效率。

招商银行:结合自身在电子银行方面的领先优势,构建供应链“大数据”信息平台,于 2013 年 9 月上线“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汇集银行、企业、物流等信息资源,通过在线自动处理技术实时推送,自动整合和分析,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高效率的流程全面电子化管理,在降低成本、跨越速度的同时,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突破,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依靠“三大平台”,构建了“四大增值链”,根据自身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2014 年 5 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依托全新的电子化网络系统,从供应链全流程、前后端出发,以电子化、自动化的上下融通模式,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北京银行:借助互联网之力,2013 年 11 月网络供应链品牌“网络链”,同时上海分行网络供应链中心成立,并与快钱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 年5 月推出线下与线上服务齐发展的线上融资业务模式“网速贷”,包括科技链、在线保理融资、在线流动资金贷款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在线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全流程在线办理及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的快速融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国内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有丰富的产品种类,覆盖行业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功能;第二,信息管理平台成熟,对信息流的掌控能力强;第三,流程、操作趋于电子化、自动化,业务效率高;第四,风险管理能力强。

3 、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分析

3.2 重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概况

3.2.1 发展状况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于2008 年,起步于贸易背景下的票据贴现业务、以贴现利差盈利,由最初的单一以钢铁行业为主逐步扩展到汽摩、白酒、粮油、医药、能源、电力等行业。随后基于“1+N”的传统业务模式,推出了“仓储通”、“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一系列产品,以发展批量客户带动存贷款和利润规模增长。目前在积累一定的业务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区域优势,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探索新的产品和模式,成效初步显现。现已推出与国税联手为中小企业客户打造的纯信用信贷产品“好企贷”、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开发的“医药惠”应收账款池质押授信品种等。但目前仅实现部分产品线上化,未来还需借助信息技术和渠道实现供应链金融全面线上化发展,打造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业务量大幅增加,在2013 年达到峰值,但也仅占到公司贷款业务的十分之一。与同业上市银行相比(见图 2.1),差距甚大。这一块可以说是 重庆银行银行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2014 年、2015 年,重庆银行银行发展战略导向逐步退出敏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后,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但供应链金融风险可控方面还是颇具优势,不良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大低于公司贷款不良率。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面对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针对重庆银行银行这部分业务急剧萎缩的现状,2015 年总行成立贸易金融部,下设供应链金融中心: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研发、产品管理与维护、培训及推广等;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推动管理,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群的拓展和维护,包括:指导分支机构营销拓展工作,负责客户沙盘的建设及管理,拟定并推行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经理队伍建设与治理,包括:负责制定业务培训计划,业务人力资源沙盘的建设及管理;负责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出具营销意见;负责本中心职责范围内合作平台及渠道的搭建与维护。 重庆银行银行公司业务组织管理架构及供应链金融总分支三级架构营销体系如图

3.2.2 产品体系

重庆银行银行基于供应链全过程,以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为融资切入点,为各方需求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解决方式。主要产品系列如下:

(1)动产质押类

仓储通系列产品,是指需求方将合法具有的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货物、动产等质押,我行依托仓储监管合作方对质押物进行储存、监管,核准一定融资额度给予授信申请人的业务。常用的有先款后货、仓货(单)质押等业务品种。

仓储通业务的特点:质押物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动产质押可以用于短期融资,不仅仅是贷款也可以使用票据、信用证等融资业务;融资期限与还款可以灵活设计;上下游企业均可使用,盘活企业存货;通常情况下质押物需易变现、易储存、不易贬值、不易损坏。

(2)厂商银

厂商银顾名思义,是参与机构为厂家、销售商、银行的三方合作模式。银行把控产品的提货权,委托核心企业管理货物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或回购担保责任,为其经销商融资的产品。具体指以核心厂家与经销商的真实供销背景为前提,我行为买方授信,专项用于垫付货款给卖方,再按买方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卖方逐步发货的我行对买方的授信业务模式。

厂商银业务的特点:缓解资金流动难题,加快推动链条循环;加强经销商销售能力,通过淡季存货,旺季销售方式提高企业利润;解决核心企业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核心企业减少应收账款占用。

(3)应收账款质押类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是银行以企业赊销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切入点,为卖方提供融资便利,企业以所属的合法应收账款质押,提前获取销售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收款等附加服务。具体品种可分为单笔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循环性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医药惠”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的特点:卖方可以提前取得销售资金,使资金高效运作产生更高效益;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流贷、银行承兑、信用证等多种使用途径;应收账款的回笼必须按事先约定返回企业在本行指定的账户;应收账款池融资主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

(4)国内保理

实质上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核心,银行提供多功能服务。融资企业除了获得资金外,还享受到货款代收、账户管理、转嫁风险等综合性服务。具体操作可按有无追索权、是否公开债权转让,灵活组合成多种模式。保理的特点:是一种债权的让渡,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风险转嫁给银行,获得资金和更多专业的服务;卖方拥有充足的资金优势后,可为买方提供更优惠的条款,吸引客户。

(5)票据质押融资

银行对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进行质押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票保贴等多个品种。票据质押的特点:解决企业在贴现利率较高情况下,资金成本造成财务费用增加的问题;参照低风险业务流程,操作速度较快;可质押贷款、开立信用证等;可建立票据池,循环使用。

3.3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重庆银行银行还是兼备必然优势:首先,在战略方面,总行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增设了总行贸易金融部,下属供应链金融中心。专业部门的设立有助于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岗位分工、制度专门操作指引等。其次,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其核心资本率高,资本很充足,客源丰富获取资金能力强,成本收入比低,管理效率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保证,再次,有专业运作团队,为顺应互联网推动银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重庆银行银行成立互联网金融部,进一步优化科技力量来保障业务的发展。最后,作为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我们与当地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密切合作,且更多的是深入的战略层面合作,对一些园区、核心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型支持。但是,重庆银行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

(1)规模小且营销行业过于集中

以2013 年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余额处在峰值时期分析,其授信余额也未达到66 亿元,与同年公司贷款授信余额相比,仅占十分之一,融资规模偏小。更不能和行业领先银行相比,平安银行 2013 年贸易融资余额 3706亿元,西部地区 306 亿元。另外,其投入的行业结构单一,重庆银行银行在选择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重点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领域,超过融资客户、融资金额半数,相对而言,其他行业占比较小。

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制造业愈发不景气,特别是强周期性行业压力更大,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失去自我造血功能,甚至可能危及整个产业。重庆银行银行也根据政策导向,逐步调整行业准入政策,但在退出敏感性、产能过剩行业的时候,面对的是供应链容易发生断裂导致的违约成本,以及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的局面。

(2)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竞争能力弱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业务起步时间晚,其作为城商行在资产规模、专业化经验、渠道优势、风险控制、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各方面,均不能和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日而语。其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是“拿来主义”,简单模仿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行业领先银行的成熟产品,缺少特色化产品,没有适配性高的金融服务,竞争能力弱。

(3)议价能力不高,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重庆银行银行作为城商行,受制于规模、跨区经营等,与核心企业直接对接的整

体合作较少,多以直接向融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导致“1+N”的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同时导致不具备综合回报议价优势。回报主要来自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和少量回笼货款,如再遇到贴现利率居高,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造成派生存款回报率低,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4)科技支持薄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

供应链金融异于传统业务的特征,要求在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控制点也与传统业务截然不同。然而,我们的科技对业务支撑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同业,甚至达不到平均水平。从融资申请、审批、贷后管理各环节均以人工为主,未实现电子化智能流程和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冗长的流程,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还隐藏风险隐患。在贷款“三查”的各个环节衡量和识别风险时,主要还是依靠静态分析,不能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缺乏供应链金

融风险防控机制。

4、案例分析

4.1 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产业链从采购到最终销售完成的过程中,各时段、各主体均会有资金需求缺口:在采购阶段需要向核心供应商预付货款、在生产阶段积压存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在销售阶段产生大量应收账款等。基于这一系列资金需求,企业与资金提供方寻求能够将未来资产变现的途径,因此,商业银行最初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源于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根据供应链条上交易环节,按照切入点划分为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存货融资业务模式、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这三种模式满足了企业在真实交易中产生的流动资产融资需求,后来实践中也衍生出各种产品组合。

4.1.1 传统模式简析

(1)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一般是发生在采购环节的业务模式,可以看作提前将未来货权用来融资。以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或退款保证为条件,融资企业(购货方)以银行认定的仓储地的已确定仓货(仓单)作为质押担保向银行申请授信,用于预先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模式。核心在于银行控制提货权。 业务流程 根据参与主体可分为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和引入仓储监管合作方的四方合作模式。

(一)厂商银:即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基于核心企业(供应商)与下游融资企业(购货方)的供销关系,下游融资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授信,将获得的资金提前支付货款给指定供应商,银行再按融资企业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供应商发货的业务模式。供应商、购货方、银行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同时,供应商对授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或差额退款责任,并配合银行对货物实行监控。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二)先款后货:银行为了控制货物运输和监管,防止供应商与购货方合谋给金融机构造成风险,引入第三方监管合作(多以仓库方监管)的四方合作模式较为普遍,需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发生在核心企业回购的基础上,如果授信到期时,融资企业中的保证金余额不足值,核心企业对不足额部分的金额对应的货物又不履行回购约定,银行将面临授信敞口不能正常回收的风险隐患。因此,贷前签订协议时,需明确规定核心企业的回购或连带保证责任,以及违约责任。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以控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货物是否入库以及提货时流程是否规范均能对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强化对监管方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对融资项下对应的货物实现控制是重中之重。另外,预付账款融资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涉及多个供应链节点主体,一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操作风险也是银行需要面对的风险隐患。因此,银行要采取现金流封闭式运作,在授信资金发放给企业后,要动态监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链条上的交易全流程,以确保资金流的安全。同时,增强对客户运营、财务、资信多层次信息的关注和收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诈风险,并实时关注质物的价格走势,约定价格跌价补偿机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银行损失。

(2)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

存货融资是发生在生产运营阶段的业务模式。融资企业将自己的存货向银行进行质押,借助第三方物流或仓储公司对其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支持的融资模式。

①业务流程

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以融资企业所属货物为质押品,存放于指定仓储地,并委托仓储监管方对质物实施全程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存货质押根据能否置换货物又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质押要求融资企业必须用保证金赎回,不能更换货物,不便于日常交易。动态质押是银行要设置融资企业质物最低控制价值,超过部分融资企业可自行提货,并且融资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置换质物。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存货融资模式以存货作为质押物获取贷款,其风险主要存在于存货的监管和控制,在贷款期间要严防监管不到位导致存货丢失、挪用、损坏对银行造成风险隐患。首先,注重合作方信用。制定严格的准入,良好的信用至关重要,防止欺诈风险。监管方要具备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具体的监管计划和方案,有承担质押物监管的能力以及对贷款损失具备足够的清偿能力。准确规范出质方、监管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视存货数量、质量、入库、出货、置换、解押等紧要步骤的监控。其次,慎选质物、审核权属。对存货所有权进行严格的确认,并全面评估存货质量,对质押率、最低控制价值合理确定。建立实时市场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反馈市场情况、价格波动存货未来的市场销售等,当市场价格突破最低控制价格时,要及时补充保证金或存货。最后,完善监管措施。在法律合规控制方面,对质押存货的相应权利进行认定,在工商办理抵押登记避免重复抵押,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要加强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管理,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3)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发生在销售环节的业务模式,赊销目前是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赊销行为为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带来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可以说赊销的存在催生了这种模式的出现。卖方通过赊销货物产生的应收账款申请授信,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赊欠货款的核心企业为供应商提供担保,如若资金获得者到期不能正常归还款项,核心企业具有负责归还这笔债务的责任。

①业务流程

应收账款融资根据是否转移债权可分为质押和保理。

(一)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模式在国内应用得最为广泛,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申请授信,获得资金补充并委托银行收款。同时买方需确认并按时支付应收账款,如到期时,融资企业未正常归还贷款,将由买方支付债务。

具体品种可细化为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静态质押是指每笔融资对应单独的应收账款,适合于独立的应收账款金额较高的企业。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是指卖方向多个买方销售产品或向单个买方多次供货,期间形成体量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池,用于归集货款回笼等资产,卖方将池内归集的资产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应收账款池质押对银行风控能力要求更高。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一)应收账款保理。该模式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企业将应收账款让渡为核心,是一种债权的转移,将风险商业银行转让给银行,银行兼具融资、代收、管理多层次功能服务。遵循有无向买方企业公开告知债权让渡行为,可分成明保和暗保。明保需要就融资项下对应的应收账款明细及其已转让的行为向买方核实,并得到买方盖章确认,同时和买方约定,在授信期间应收账款需回笼到指定的唯一账户上。暗保因买方并不知晓债权的让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需在审查时核实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之前有无质押等关键信息。到期时,如若债务人未正常归还款项,银行是否有权向供应商反转让应收账款、并要求其回购,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无追索权保理如若出现风险将由银行承担坏账。保理可自由组合成多种模式。操作流程大致相同。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应收账款融资建立在真实的贸易交易上,如虚假交易,就不存在应收账款,银行信贷资金将面临风险隐患。加强贷前尽调,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审核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之间交易背景有无虚假至关重要。关注账龄是否符合正常贸易情况。审视合同价格是否正常合理,货物应有明确验收标准、交割标准、准确付款依据,避免价格虚高的风险。确定来源是否真实合法,杜绝一切欺诈方式。细化合同,约定防范措施。银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和操作流程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内登记,避免重复质押,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风险防范措施。完善贷后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银行要关注出质人、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应定期、不定期与企业进行对账,确认核心企业付款应转入银行方监管的专用账户。

这几类供应链金融的传统融资模式,基本可涵盖产业链“供——产——销”全流程,为链条上各节点主体提供金融方案,针对不同节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可以就基本模式组合为更复杂的整体综合方案。

4.1.3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重庆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优势在于:具有稳定、低成本、大规模获取资金的能力,积累的客户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把控能力;拥有众多专业金融人才,专业性的金融服务能力确保了其可以辐射到较为深入的各产业链底层。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面临一些局限性:首先,可供选择的供应链较少。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于以前占据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半壁江山的钢铁行业,规模在逐步缩小。周期性强的行业其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掌控权随周期性减弱后,可供选择的链条也随之减少。加上跨区经营受限的先天缺陷,使得重庆银行银行和很多优质的全国性大型集团失之交臂。其次,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供应链本身没有实际掌控力,不能实时并主动掌握产业链交易中核心的信息资源。由于数据获取比较被动,缺乏有效的数据信息平台,本身没有能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再次,银行基于风险控制要求,通常希望产业标准化更强,但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需求分歧明显,商业银行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最后,商业银行审批流程长、效率较低,产品创新的速度有限,银行相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因此,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就要借力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依靠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优势,打牢科技信息安全基础,提升科技对业务的支撑,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营,不断提升资本回报率和综合盈利能力。

4.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分析

4.2.1 创新模式简析

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驱动下,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供应链金融从服务模式到风险控制都面临巨大变革和创新,也将依托于“互联网+”获得发展契机。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是指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安全云库等形成合力,为产业升级、提高效能服务。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反哺传统行业,成功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深化,线上化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创新战的蓝海。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对接,将传统金融优势与平台信息化深度融合,进行数据分析后将更加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融资、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综合金融方案。这一模式创新,是“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跨界合作”,将缓解传统供应链金融交易中信息电子化不足导致信用评估缺失的问题,其本质是填补信息盲区,补全信贷缺失环节,将服务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拓展。该模式不是线下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简单向线上化转移,而是利用网络化平台,将产业、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4.2.2 以“医药惠”产品为例分析

(1)创新模式“医药惠”

重庆药品交易所是重庆政府打造的,面向全国开展医药综合交易的千亿级要素市场,是为医药企业提供相关医药产品交易、结算等服务的第三方综合性电子服务平台。具体建立了医药公共交易、医药电商、医药金融结算、医药大数据四大业务平台。业务平台实行会员制度,卖方会员根据药品交易所交易规定,在指定销售界面公告产品类型、定价等信息,待有需求的卖方会员与其达成交易意向后,双方在电子平台签订合同。按合同约定卖方会员在规定时间内发货,买方会员在确认收货或收票后,必须在2 个月内通过医药金融结算平台支付货款,款项汇入交易所在银行的专用账户。同时买方会员申请出金,交易所将在规定时间内审核其应收账款池内资金能否覆盖授信质押的应收账款,如能覆盖,交易所会将其资金作出金处理,款项将汇入买方会员在银行绑定的结算账户。根据规定,融资企业在授信前,需绑定银行账户,作为授信客户在药品交易所平台的唯一资金回笼账户,以便于银行监管其销售情况、资金回笼等,以保障授信资金安全。

①业务流程

“医药惠”属于应收账款池质押业务品种。是 重庆银行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而开发的授信产品。主要模式为授信申请人是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将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重庆银行银行。并由药品交易所提供全程应收账款及资金监管,银行据此给予申请人相应融资支持。该融资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方式,买卖双方均为药品交易所会员,如授信到期时,融资客户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由药品交易所承担垫款责任。

重庆银行银行需对此服务支付一定服务费。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本业务模式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质押,要注意可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应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申请人在电子交易平台所发生的交易记录应真实、有效;第二,对应交易及应收账款必须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第三,应收账款未被设定抵押权、质权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担保,将审核合格的部分建立应收账款池,并在人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另外,业务明确规定药品交易所在授信期间全程对应收账款及资金进行监管,并在客户授信到期时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时承担垫付责任。因此,在贷后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把控:一方面,与药品交易所建立对账管理制度,以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对账,确保应收账款池有效总额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池的监控,尽管本产品应收账款池由药品交易所代为监管,仍应定期核查应收账款池明细,了解药品交易所是否严格履行规定义务,是否对应收账款、支付结算和出金办理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管理。

4.3 创新模式分析总结

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共同打造的“医药惠”业务模式,不仅单纯局限在融资,还组合配置多层次服务功能,向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方向延伸,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协助平台会员客户获得低成本信贷服务,无限提升产业流转效率。据统计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仅重庆地区就达 300 余户,已有近 100 户与 重庆银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融资总额约6 亿元。该业务成功运行也给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升级带来新的启示。

(1)供应链金融实质不变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将大数据技术用来弥补信息来源,解决了传统信息传递缓慢、效率低下、透明度低的缺点。通过对链条上实时动态的销售、发货、开票、确认收货、应收账款付款等多个指标数据采集,银行可以掌控企业真实的交易情况,扩大对供应链的了解,有利于帮助设计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产品,有利于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放贷速度,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人为风险隐患。从根源上,直击中小企业融资痛

点,有效改善了其融资困境。

(2)打造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化系统

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上,因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条选择有限,在客户群的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交易平台实时掌控产业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实现客户信息验证、商品展示、物流、支付等服务,构建商品交易闭环。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目前整合是关键,借助手握实时数据和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将需求侧、供给侧各方参与主体放入平台生态圈,犹如铺设一张产融结合的“网”,制造更多“节点”,发现“四流”的交叉验证关系,更高效地控制金融风险,挖掘更多金融服务机会,良性推动生态化发展。

(3)延伸传统模式,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从“宽度”和“深度”来延展,“宽度”创新是为更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深挖链条,切入场景中去拓展客群,扩大原有存量对象,提升客户流量,制造集群效应。“深度”创新是指多类别业务的组合配置和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提供多样化的优质产品。通过技术改进、流程优化、平台数据、整合关键指标,瞄准客户痛点,快速迭代研发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针对性强、适配性高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信贷经营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转变。从融资、结算、咨询、管理全方位切入,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覆盖全贸易流程服务,让客户拥有高效化体验,增强客户黏性,达到“捆绑”客户的效果。

5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

建议在信息科技无限提升效率的助推下,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生态。新技术、新模式是支撑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就银行而言,必须以快速的行动力和足够强的执行力主动拥抱并强化建设。本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业务的产品体系、渠道搭建、平台建设、风险管理、数据系统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1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5.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在供给侧调结构深化改革推动下,绍兴部分传统企业(如纺织业)产能过剩,已到了仅能勉强维持的地步,伴随而来的是风险加速暴露,曾经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流行业被迫萎缩,甚至退出舞台。传统重工业面临衰退,其核心客户经营困难,自身资信下降,对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信用缓释作用瓦解,过去针对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中小客户配套的产品适用度降低。互联网深度嵌入产业,使经营、销售、物流等交易方式发生变革,传统产品不再具有优势,不能完全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各类“互联网+金融”、“产业+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走势分化,既带来了“掉队”的风险,又提供了赶超的机会。面对新形势,一方面要持续巩固传统供应链优势业务。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敢于创新突破,在专业化、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化方面做文章,顺应新趋势,借助“互联网+”的势头茁壮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健康的金融业态。 

5.1.2 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1)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差异化拳头产品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嵌入,助推供应链金融发展风驰电掣。利用这些“黑科技”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已逐渐呈现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然走向。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金融机构均已建立了线上体系,并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模式。新形势下银行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业务类型、客户群体,甚至战略方向都大体类似,低水平重复发展、低端产品过度竞争的状况很明显。因此,加速变革,坚定走差异化、特色化、互联网金融化发展是突出重围的重要路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获取信息范围更广、便利性更强、成本更低,且获得的各种信息真实性更高。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能体现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产品场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化发展不是将线上电子化看作是将线下供应链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的迁移、实现电子化运作流程化而已,是将供应链各环节的行为信息和相关数据高度融合后,深挖市场,通过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供给。

(2)细分市场渠道搭建,加快布局形成规模优先

在“互联网+”浪潮下,同业、异业竞争加剧,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当务之急是要细分市场,搭建渠道,加快合理布局,锁定与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信息优势主体的合作关系,迅速拓展上下游优质的企业,占据规模,定制批量客群的整体大规模、分户小额度的结构产品,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客户成本,吸引客群,做到先将手伸进链条中去,再通过提供融资、结算、甚至供应链管理全方位的综合性业务渗透全链条,从而将客户牢牢捆绑。中小银行唯有依靠本土地缘人缘,在细分市场、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和类别客户中精耕细作,争取在错位发展中不断提升质效,赢得一席之地。

供应链金融具有行业属性,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征和属性,或者行业属性天然的形成聚集形态,这也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垂直化和细分化发展。市场有限、细分无限,商业银行要依据行业特征、核心层紧密程度等细分市场,结合政策优势、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的探寻和渗透好的产业链。在这方面,绍兴银行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当前的绍兴地区形势下,应着重打造芯片制造业、半导体、文化产业、医药行业、纺织服装、电商等细分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计划如下:

1、在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呈金字塔形势布局,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基础。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利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市场管委会等把手伸进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贯穿梳理,集合中小客户,根据成员企业的需求和意见,为客户定制专属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2、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分别制定,甚至可以做到“一户一策”。在抢占市场高地,占据规模优先后,再通过提升全方位服务,捆绑客户,逐步实行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和掌控,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和综合回报水平。

3、与第三方平台“跨界”合作,共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传统模式,银行围绕核心企业“1”,为其上下游中小客户“N”提供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相对以服务单一的融资为主,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话语权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较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地位被动。随着产融结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变为“N+1+N”生态圈。这个“1”不再局限为核心企业,它可以是一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有真实全面的交易数据作信用支撑,不再需要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突破了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形成以中小企业在平台上的真实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多链条的生态圈模式。

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环节多,并且是可以通过操作流程对交易、回款的监管,构建自偿性交易的还款来源。故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应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防道德底线、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银行应全面了解客户情况,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评估融资信息,针对中小企业,要制定审批路径短、操作灵活的标准业务流程。根据经营年限、在供应链中地位、资产规模、资信情况、动产质量等作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初步形成是否准入、最高额度以及利率水平的核定,有效提高业务效率。同时,严格把关风险点,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经营状况等,从点到面把控风险,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运行。

5、健全风险全程管理,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优势,获取供应链运营各环节信息流,并结合线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多角度、多维度交叉验证,动态掌控客户的经营活动,缓释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全流程管理。在风险控制上,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各环节共同发挥作用,对业务周期进行全程、多维度的监控和测评才能有效把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①贷前全面风险评估

应明确调查重点和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制定相应模板协助调查。对客户信用等级、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多维度设置参数,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风险意识,准确衡量和识别风险点,避免潜在风险在产业链中流传。

②贷中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充分揭示融资企业的风险,针对风险点,做好风险控制措施设计,具体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运用封闭运行、额度控制、分期还款、经营者控制、价格控制、自有资金控制等手段把控风险点。

③贷后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数据收集监测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并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估,如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必须发出风险预警,启动风险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供应链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金融领域的创新围绕资金、业务、风控、实现模式四个维度展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在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实现了金融的重构。这种基于科技支撑的改变和影响才拉开帷幕,假以时日,必将给现有金融格局带来更大的变化。这对于银行,是挑战,也是机遇。回顾本文,总结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金融对于银行而言,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上档升级,更是战略选择。加上借助互联网之势,它能突破城商行地域、网点等自身局限,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是银行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去拓展中小企业长尾客户、锁定客群、创造利润、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篇8

平安银行于2012 年 12 月提出把传统的线下“1+N”模式搬到线上,众多信息通过虚拟平台的传递、收集和整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这一模式商业银行不再占据绝对主体,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线上交易平台、信息化服务商等纷纷成立或加强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企业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来。

供应链金融将来的发展走向为大平台趋势,将“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紧密融合,搭建依托产业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跨资金来源的金融生态圈,形成“N+1+N”模式,其中“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2个“N”代表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突破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实现对产业链的全面渗透。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主要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最具代表的行业标杆,其前身深发展银行的供应链产品已形成了16 个系列,并提出“池融资”概念,制定了 5个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供应链各环节,包含了国内、国际、离岸贸易领域。此外,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研发了信用评级办法和授信管理办法。分别按条线构建了相关的营销体系和风控体系。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贸易融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化流程规范管理。2014 年,重磅打造的“橙 e”平台上线,通过整合、集成全面的金融资源,联合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以现金流为基础,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合纵连横打造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2015 年,“橙 e”平台已有注册用户 163 万,全年网络融资发放额超过 210 亿元。同时,物联网金融扬帆起航,业内首家推出物联网金融动产融资系列产品,赋予流通中的商品以金融的属性,推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变革。

如图2.1所示。

平安银行贸易融资余额逐年稳步增长,且占据整个公司贷款的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贸易融资不良率较公司贷款不良率低出一半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可控的优势呈现出的卓越成效。平安银行在该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至今,其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渠道搭建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风险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效应。

工商银行:凭借在规模、结算、以及和众多大型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对客户进行批量筛选,寻找适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集群,把传统单个客户转变成批量客户模式。2010 年 7 月,网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正式上线,核心在于电子平台将自身现金流分析系统和客户供应链系统连接,及时掌握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的经营、销售、物流、现金流等实时信息。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效的把控融资风险。同时,操作上应用客户自助申请、系统自动化处理相结合的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有效提高业务效率。

招商银行:结合自身在电子银行方面的领先优势,构建供应链“大数据”信息平台,于 2013 年 9 月上线“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汇集银行、企业、物流等信息资源,通过在线自动处理技术实时推送,自动整合和分析,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高效率的流程全面电子化管理,在降低成本、跨越速度的同时,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突破,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依靠“三大平台”,构建了“四大增值链”,根据自身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2014 年 5 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依托全新的电子化网络系统,从供应链全流程、前后端出发,以电子化、自动化的上下融通模式,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北京银行:借助互联网之力,2013 年 11 月网络供应链品牌“网络链”,同时上海分行网络供应链中心成立,并与快钱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 年5 月推出线下与线上服务齐发展的线上融资业务模式“网速贷”,包括科技链、在线保理融资、在线流动资金贷款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在线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全流程在线办理及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的快速融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国内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有丰富的产品种类,覆盖行业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功能;第二,信息管理平台成熟,对信息流的掌控能力强;第三,流程、操作趋于电子化、自动化,业务效率高;第四,风险管理能力强。

3 、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分析

3.2 重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概况

3.2.1 发展状况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于2008 年,起步于贸易背景下的票据贴现业务、以贴现利差盈利,由最初的单一以钢铁行业为主逐步扩展到汽摩、白酒、粮油、医药、能源、电力等行业。随后基于“1+N”的传统业务模式,推出了“仓储通”、“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一系列产品,以发展批量客户带动存贷款和利润规模增长。目前在积累一定的业务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区域优势,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探索新的产品和模式,成效初步显现。现已推出与国税联手为中小企业客户打造的纯信用信贷产品“好企贷”、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开发的“医药惠”应收账款池质押授信品种等。但目前仅实现部分产品线上化,未来还需借助信息技术和渠道实现供应链金融全面线上化发展,打造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业务量大幅增加,在2013 年达到峰值,但也仅占到公司贷款业务的十分之一。与同业上市银行相比(见图 2.1),差距甚大。这一块可以说是 重庆银行银行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2014 年、2015 年,重庆银行银行发展战略导向逐步退出敏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后,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但供应链金融风险可控方面还是颇具优势,不良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大低于公司贷款不良率。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面对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针对重庆银行银行这部分业务急剧萎缩的现状,2015 年总行成立贸易金融部,下设供应链金融中心: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研发、产品管理与维护、培训及推广等;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推动管理,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群的拓展和维护,包括:指导分支机构营销拓展工作,负责客户沙盘的建设及管理,拟定并推行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经理队伍建设与治理,包括:负责制定业务培训计划,业务人力资源沙盘的建设及管理;负责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出具营销意见;负责本中心职责范围内合作平台及渠道的搭建与维护。 重庆银行银行公司业务组织管理架构及供应链金融总分支三级架构营销体系如图

3.2.2 产品体系

重庆银行银行基于供应链全过程,以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为融资切入点,为各方需求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解决方式。主要产品系列如下:

(1)动产质押类

仓储通系列产品,是指需求方将合法具有的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货物、动产等质押,我行依托仓储监管合作方对质押物进行储存、监管,核准一定融资额度给予授信申请人的业务。常用的有先款后货、仓货(单)质押等业务品种。

仓储通业务的特点:质押物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动产质押可以用于短期融资,不仅仅是贷款也可以使用票据、信用证等融资业务;融资期限与还款可以灵活设计;上下游企业均可使用,盘活企业存货;通常情况下质押物需易变现、易储存、不易贬值、不易损坏。

(2)厂商银

厂商银顾名思义,是参与机构为厂家、销售商、银行的三方合作模式。银行把控产品的提货权,委托核心企业管理货物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或回购担保责任,为其经销商融资的产品。具体指以核心厂家与经销商的真实供销背景为前提,我行为买方授信,专项用于垫付货款给卖方,再按买方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卖方逐步发货的我行对买方的授信业务模式。

厂商银业务的特点:缓解资金流动难题,加快推动链条循环;加强经销商销售能力,通过淡季存货,旺季销售方式提高企业利润;解决核心企业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核心企业减少应收账款占用。

(3)应收账款质押类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是银行以企业赊销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切入点,为卖方提供融资便利,企业以所属的合法应收账款质押,提前获取销售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收款等附加服务。具体品种可分为单笔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循环性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医药惠”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的特点:卖方可以提前取得销售资金,使资金高效运作产生更高效益;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流贷、银行承兑、信用证等多种使用途径;应收账款的回笼必须按事先约定返回企业在本行指定的账户;应收账款池融资主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

(4)国内保理

实质上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核心,银行提供多功能服务。融资企业除了获得资金外,还享受到货款代收、账户管理、转嫁风险等综合性服务。具体操作可按有无追索权、是否公开债权转让,灵活组合成多种模式。保理的特点:是一种债权的让渡,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风险转嫁给银行,获得资金和更多专业的服务;卖方拥有充足的资金优势后,可为买方提供更优惠的条款,吸引客户。

(5)票据质押融资

银行对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进行质押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票保贴等多个品种。票据质押的特点:解决企业在贴现利率较高情况下,资金成本造成财务费用增加的问题;参照低风险业务流程,操作速度较快;可质押贷款、开立信用证等;可建立票据池,循环使用。

3.3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重庆银行银行还是兼备必然优势:首先,在战略方面,总行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增设了总行贸易金融部,下属供应链金融中心。专业部门的设立有助于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岗位分工、制度专门操作指引等。其次,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其核心资本率高,资本很充足,客源丰富获取资金能力强,成本收入比低,管理效率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保证,再次,有专业运作团队,为顺应互联网推动银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重庆银行银行成立互联网金融部,进一步优化科技力量来保障业务的发展。最后,作为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我们与当地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密切合作,且更多的是深入的战略层面合作,对一些园区、核心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型支持。但是,重庆银行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

(1)规模小且营销行业过于集中

以2013 年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余额处在峰值时期分析,其授信余额也未达到66 亿元,与同年公司贷款授信余额相比,仅占十分之一,融资规模偏小。更不能和行业领先银行相比,平安银行 2013 年贸易融资余额 3706亿元,西部地区 306 亿元。另外,其投入的行业结构单一,重庆银行银行在选择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重点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领域,超过融资客户、融资金额半数,相对而言,其他行业占比较小。

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制造业愈发不景气,特别是强周期性行业压力更大,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失去自我造血功能,甚至可能危及整个产业。重庆银行银行也根据政策导向,逐步调整行业准入政策,但在退出敏感性、产能过剩行业的时候,面对的是供应链容易发生断裂导致的违约成本,以及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的局面。

(2)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竞争能力弱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业务起步时间晚,其作为城商行在资产规模、专业化经验、渠道优势、风险控制、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各方面,均不能和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日而语。其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是“拿来主义”,简单模仿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行业领先银行的成熟产品,缺少特色化产品,没有适配性高的金融服务,竞争能力弱。

(3)议价能力不高,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重庆银行银行作为城商行,受制于规模、跨区经营等,与核心企业直接对接的整

体合作较少,多以直接向融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导致“1+N”的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同时导致不具备综合回报议价优势。回报主要来自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和少量回笼货款,如再遇到贴现利率居高,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造成派生存款回报率低,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4)科技支持薄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

供应链金融异于传统业务的特征,要求在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控制点也与传统业务截然不同。然而,我们的科技对业务支撑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同业,甚至达不到平均水平。从融资申请、审批、贷后管理各环节均以人工为主,未实现电子化智能流程和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冗长的流程,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还隐藏风险隐患。在贷款“三查”的各个环节衡量和识别风险时,主要还是依靠静态分析,不能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缺乏供应链金

融风险防控机制。

4、案例分析

4.1 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产业链从采购到最终销售完成的过程中,各时段、各主体均会有资金需求缺口:在采购阶段需要向核心供应商预付货款、在生产阶段积压存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在销售阶段产生大量应收账款等。基于这一系列资金需求,企业与资金提供方寻求能够将未来资产变现的途径,因此,商业银行最初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源于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根据供应链条上交易环节,按照切入点划分为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存货融资业务模式、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这三种模式满足了企业在真实交易中产生的流动资产融资需求,后来实践中也衍生出各种产品组合。

4.1.1 传统模式简析

(1)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一般是发生在采购环节的业务模式,可以看作提前将未来货权用来融资。以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或退款保证为条件,融资企业(购货方)以银行认定的仓储地的已确定仓货(仓单)作为质押担保向银行申请授信,用于预先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模式。核心在于银行控制提货权。 业务流程 根据参与主体可分为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和引入仓储监管合作方的四方合作模式。

(一)厂商银:即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基于核心企业(供应商)与下游融资企业(购货方)的供销关系,下游融资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授信,将获得的资金提前支付货款给指定供应商,银行再按融资企业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供应商发货的业务模式。供应商、购货方、银行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同时,供应商对授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或差额退款责任,并配合银行对货物实行监控。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二)先款后货:银行为了控制货物运输和监管,防止供应商与购货方合谋给金融机构造成风险,引入第三方监管合作(多以仓库方监管)的四方合作模式较为普遍,需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发生在核心企业回购的基础上,如果授信到期时,融资企业中的保证金余额不足值,核心企业对不足额部分的金额对应的货物又不履行回购约定,银行将面临授信敞口不能正常回收的风险隐患。因此,贷前签订协议时,需明确规定核心企业的回购或连带保证责任,以及违约责任。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以控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货物是否入库以及提货时流程是否规范均能对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强化对监管方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对融资项下对应的货物实现控制是重中之重。另外,预付账款融资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涉及多个供应链节点主体,一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操作风险也是银行需要面对的风险隐患。因此,银行要采取现金流封闭式运作,在授信资金发放给企业后,要动态监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链条上的交易全流程,以确保资金流的安全。同时,增强对客户运营、财务、资信多层次信息的关注和收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诈风险,并实时关注质物的价格走势,约定价格跌价补偿机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银行损失。

(2)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

存货融资是发生在生产运营阶段的业务模式。融资企业将自己的存货向银行进行质押,借助第三方物流或仓储公司对其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支持的融资模式。

①业务流程

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以融资企业所属货物为质押品,存放于指定仓储地,并委托仓储监管方对质物实施全程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存货质押根据能否置换货物又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质押要求融资企业必须用保证金赎回,不能更换货物,不便于日常交易。动态质押是银行要设置融资企业质物最低控制价值,超过部分融资企业可自行提货,并且融资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置换质物。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存货融资模式以存货作为质押物获取贷款,其风险主要存在于存货的监管和控制,在贷款期间要严防监管不到位导致存货丢失、挪用、损坏对银行造成风险隐患。首先,注重合作方信用。制定严格的准入,良好的信用至关重要,防止欺诈风险。监管方要具备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具体的监管计划和方案,有承担质押物监管的能力以及对贷款损失具备足够的清偿能力。准确规范出质方、监管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视存货数量、质量、入库、出货、置换、解押等紧要步骤的监控。其次,慎选质物、审核权属。对存货所有权进行严格的确认,并全面评估存货质量,对质押率、最低控制价值合理确定。建立实时市场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反馈市场情况、价格波动存货未来的市场销售等,当市场价格突破最低控制价格时,要及时补充保证金或存货。最后,完善监管措施。在法律合规控制方面,对质押存货的相应权利进行认定,在工商办理抵押登记避免重复抵押,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要加强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管理,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3)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发生在销售环节的业务模式,赊销目前是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赊销行为为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带来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可以说赊销的存在催生了这种模式的出现。卖方通过赊销货物产生的应收账款申请授信,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赊欠货款的核心企业为供应商提供担保,如若资金获得者到期不能正常归还款项,核心企业具有负责归还这笔债务的责任。

①业务流程

应收账款融资根据是否转移债权可分为质押和保理。

(一)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模式在国内应用得最为广泛,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申请授信,获得资金补充并委托银行收款。同时买方需确认并按时支付应收账款,如到期时,融资企业未正常归还贷款,将由买方支付债务。

具体品种可细化为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静态质押是指每笔融资对应单独的应收账款,适合于独立的应收账款金额较高的企业。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是指卖方向多个买方销售产品或向单个买方多次供货,期间形成体量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池,用于归集货款回笼等资产,卖方将池内归集的资产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应收账款池质押对银行风控能力要求更高。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一)应收账款保理。该模式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企业将应收账款让渡为核心,是一种债权的转移,将风险商业银行转让给银行,银行兼具融资、代收、管理多层次功能服务。遵循有无向买方企业公开告知债权让渡行为,可分成明保和暗保。明保需要就融资项下对应的应收账款明细及其已转让的行为向买方核实,并得到买方盖章确认,同时和买方约定,在授信期间应收账款需回笼到指定的唯一账户上。暗保因买方并不知晓债权的让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需在审查时核实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之前有无质押等关键信息。到期时,如若债务人未正常归还款项,银行是否有权向供应商反转让应收账款、并要求其回购,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无追索权保理如若出现风险将由银行承担坏账。保理可自由组合成多种模式。操作流程大致相同。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应收账款融资建立在真实的贸易交易上,如虚假交易,就不存在应收账款,银行信贷资金将面临风险隐患。加强贷前尽调,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审核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之间交易背景有无虚假至关重要。关注账龄是否符合正常贸易情况。审视合同价格是否正常合理,货物应有明确验收标准、交割标准、准确付款依据,避免价格虚高的风险。确定来源是否真实合法,杜绝一切欺诈方式。细化合同,约定防范措施。银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和操作流程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内登记,避免重复质押,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风险防范措施。完善贷后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银行要关注出质人、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应定期、不定期与企业进行对账,确认核心企业付款应转入银行方监管的专用账户。

这几类供应链金融的传统融资模式,基本可涵盖产业链“供——产——销”全流程,为链条上各节点主体提供金融方案,针对不同节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可以就基本模式组合为更复杂的整体综合方案。

4.1.3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重庆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优势在于:具有稳定、低成本、大规模获取资金的能力,积累的客户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把控能力;拥有众多专业金融人才,专业性的金融服务能力确保了其可以辐射到较为深入的各产业链底层。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面临一些局限性:首先,可供选择的供应链较少。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于以前占据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半壁江山的钢铁行业,规模在逐步缩小。周期性强的行业其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掌控权随周期性减弱后,可供选择的链条也随之减少。加上跨区经营受限的先天缺陷,使得重庆银行银行和很多优质的全国性大型集团失之交臂。其次,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供应链本身没有实际掌控力,不能实时并主动掌握产业链交易中核心的信息资源。由于数据获取比较被动,缺乏有效的数据信息平台,本身没有能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再次,银行基于风险控制要求,通常希望产业标准化更强,但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需求分歧明显,商业银行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最后,商业银行审批流程长、效率较低,产品创新的速度有限,银行相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因此,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就要借力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依靠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优势,打牢科技信息安全基础,提升科技对业务的支撑,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营,不断提升资本回报率和综合盈利能力。

4.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分析

4.2.1 创新模式简析

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驱动下,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供应链金融从服务模式到风险控制都面临巨大变革和创新,也将依托于“互联网+”获得发展契机。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是指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安全云库等形成合力,为产业升级、提高效能服务。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反哺传统行业,成功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深化,线上化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创新战的蓝海。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对接,将传统金融优势与平台信息化深度融合,进行数据分析后将更加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融资、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综合金融方案。这一模式创新,是“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跨界合作”,将缓解传统供应链金融交易中信息电子化不足导致信用评估缺失的问题,其本质是填补信息盲区,补全信贷缺失环节,将服务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拓展。该模式不是线下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简单向线上化转移,而是利用网络化平台,将产业、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4.2.2 以“医药惠”产品为例分析

(1)创新模式“医药惠”

重庆药品交易所是重庆政府打造的,面向全国开展医药综合交易的千亿级要素市场,是为医药企业提供相关医药产品交易、结算等服务的第三方综合性电子服务平台。具体建立了医药公共交易、医药电商、医药金融结算、医药大数据四大业务平台。业务平台实行会员制度,卖方会员根据药品交易所交易规定,在指定销售界面公告产品类型、定价等信息,待有需求的卖方会员与其达成交易意向后,双方在电子平台签订合同。按合同约定卖方会员在规定时间内发货,买方会员在确认收货或收票后,必须在2 个月内通过医药金融结算平台支付货款,款项汇入交易所在银行的专用账户。同时买方会员申请出金,交易所将在规定时间内审核其应收账款池内资金能否覆盖授信质押的应收账款,如能覆盖,交易所会将其资金作出金处理,款项将汇入买方会员在银行绑定的结算账户。根据规定,融资企业在授信前,需绑定银行账户,作为授信客户在药品交易所平台的唯一资金回笼账户,以便于银行监管其销售情况、资金回笼等,以保障授信资金安全。

①业务流程

“医药惠”属于应收账款池质押业务品种。是 重庆银行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而开发的授信产品。主要模式为授信申请人是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将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重庆银行银行。并由药品交易所提供全程应收账款及资金监管,银行据此给予申请人相应融资支持。该融资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方式,买卖双方均为药品交易所会员,如授信到期时,融资客户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由药品交易所承担垫款责任。

重庆银行银行需对此服务支付一定服务费。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本业务模式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质押,要注意可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应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申请人在电子交易平台所发生的交易记录应真实、有效;第二,对应交易及应收账款必须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第三,应收账款未被设定抵押权、质权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担保,将审核合格的部分建立应收账款池,并在人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另外,业务明确规定药品交易所在授信期间全程对应收账款及资金进行监管,并在客户授信到期时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时承担垫付责任。因此,在贷后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把控:一方面,与药品交易所建立对账管理制度,以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对账,确保应收账款池有效总额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池的监控,尽管本产品应收账款池由药品交易所代为监管,仍应定期核查应收账款池明细,了解药品交易所是否严格履行规定义务,是否对应收账款、支付结算和出金办理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管理。

4.3 创新模式分析总结

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共同打造的“医药惠”业务模式,不仅单纯局限在融资,还组合配置多层次服务功能,向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方向延伸,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协助平台会员客户获得低成本信贷服务,无限提升产业流转效率。据统计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仅重庆地区就达 300 余户,已有近 100 户与 重庆银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融资总额约6 亿元。该业务成功运行也给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升级带来新的启示。

(1)供应链金融实质不变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将大数据技术用来弥补信息来源,解决了传统信息传递缓慢、效率低下、透明度低的缺点。通过对链条上实时动态的销售、发货、开票、确认收货、应收账款付款等多个指标数据采集,银行可以掌控企业真实的交易情况,扩大对供应链的了解,有利于帮助设计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产品,有利于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放贷速度,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人为风险隐患。从根源上,直击中小企业融资痛

点,有效改善了其融资困境。

(2)打造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化系统

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上,因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条选择有限,在客户群的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交易平台实时掌控产业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实现客户信息验证、商品展示、物流、支付等服务,构建商品交易闭环。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目前整合是关键,借助手握实时数据和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将需求侧、供给侧各方参与主体放入平台生态圈,犹如铺设一张产融结合的“网”,制造更多“节点”,发现“四流”的交叉验证关系,更高效地控制金融风险,挖掘更多金融服务机会,良性推动生态化发展。

(3)延伸传统模式,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从“宽度”和“深度”来延展,“宽度”创新是为更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深挖链条,切入场景中去拓展客群,扩大原有存量对象,提升客户流量,制造集群效应。“深度”创新是指多类别业务的组合配置和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提供多样化的优质产品。通过技术改进、流程优化、平台数据、整合关键指标,瞄准客户痛点,快速迭代研发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针对性强、适配性高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信贷经营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转变。从融资、结算、咨询、管理全方位切入,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覆盖全贸易流程服务,让客户拥有高效化体验,增强客户黏性,达到“捆绑”客户的效果。

5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

建议在信息科技无限提升效率的助推下,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生态。新技术、新模式是支撑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就银行而言,必须以快速的行动力和足够强的执行力主动拥抱并强化建设。本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业务的产品体系、渠道搭建、平台建设、风险管理、数据系统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1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5.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在供给侧调结构深化改革推动下,绍兴部分传统企业(如纺织业)产能过剩,已到了仅能勉强维持的地步,伴随而来的是风险加速暴露,曾经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流行业被迫萎缩,甚至退出舞台。传统重工业面临衰退,其核心客户经营困难,自身资信下降,对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信用缓释作用瓦解,过去针对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中小客户配套的产品适用度降低。互联网深度嵌入产业,使经营、销售、物流等交易方式发生变革,传统产品不再具有优势,不能完全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各类“互联网+金融”、“产业+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走势分化,既带来了“掉队”的风险,又提供了赶超的机会。面对新形势,一方面要持续巩固传统供应链优势业务。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敢于创新突破,在专业化、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化方面做文章,顺应新趋势,借助“互联网+”的势头茁壮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健康的金融业态。 

5.1.2 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1)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差异化拳头产品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嵌入,助推供应链金融发展风驰电掣。利用这些“黑科技”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已逐渐呈现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然走向。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金融机构均已建立了线上体系,并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模式。新形势下银行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业务类型、客户群体,甚至战略方向都大体类似,低水平重复发展、低端产品过度竞争的状况很明显。因此,加速变革,坚定走差异化、特色化、互联网金融化发展是突出重围的重要路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获取信息范围更广、便利性更强、成本更低,且获得的各种信息真实性更高。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能体现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产品场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化发展不是将线上电子化看作是将线下供应链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的迁移、实现电子化运作流程化而已,是将供应链各环节的行为信息和相关数据高度融合后,深挖市场,通过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供给。

(2)细分市场渠道搭建,加快布局形成规模优先

在“互联网+”浪潮下,同业、异业竞争加剧,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当务之急是要细分市场,搭建渠道,加快合理布局,锁定与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信息优势主体的合作关系,迅速拓展上下游优质的企业,占据规模,定制批量客群的整体大规模、分户小额度的结构产品,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客户成本,吸引客群,做到先将手伸进链条中去,再通过提供融资、结算、甚至供应链管理全方位的综合性业务渗透全链条,从而将客户牢牢捆绑。中小银行唯有依靠本土地缘人缘,在细分市场、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和类别客户中精耕细作,争取在错位发展中不断提升质效,赢得一席之地。

供应链金融具有行业属性,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征和属性,或者行业属性天然的形成聚集形态,这也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垂直化和细分化发展。市场有限、细分无限,商业银行要依据行业特征、核心层紧密程度等细分市场,结合政策优势、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的探寻和渗透好的产业链。在这方面,绍兴银行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当前的绍兴地区形势下,应着重打造芯片制造业、半导体、文化产业、医药行业、纺织服装、电商等细分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计划如下:

1、在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呈金字塔形势布局,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基础。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利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市场管委会等把手伸进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贯穿梳理,集合中小客户,根据成员企业的需求和意见,为客户定制专属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2、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分别制定,甚至可以做到“一户一策”。在抢占市场高地,占据规模优先后,再通过提升全方位服务,捆绑客户,逐步实行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和掌控,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和综合回报水平。

3、与第三方平台“跨界”合作,共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传统模式,银行围绕核心企业“1”,为其上下游中小客户“N”提供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相对以服务单一的融资为主,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话语权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较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地位被动。随着产融结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变为“N+1+N”生态圈。这个“1”不再局限为核心企业,它可以是一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有真实全面的交易数据作信用支撑,不再需要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突破了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形成以中小企业在平台上的真实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多链条的生态圈模式。

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环节多,并且是可以通过操作流程对交易、回款的监管,构建自偿性交易的还款来源。故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应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防道德底线、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银行应全面了解客户情况,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评估融资信息,针对中小企业,要制定审批路径短、操作灵活的标准业务流程。根据经营年限、在供应链中地位、资产规模、资信情况、动产质量等作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初步形成是否准入、最高额度以及利率水平的核定,有效提高业务效率。同时,严格把关风险点,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经营状况等,从点到面把控风险,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运行。

5、健全风险全程管理,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优势,获取供应链运营各环节信息流,并结合线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多角度、多维度交叉验证,动态掌控客户的经营活动,缓释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全流程管理。在风险控制上,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各环节共同发挥作用,对业务周期进行全程、多维度的监控和测评才能有效把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①贷前全面风险评估

应明确调查重点和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制定相应模板协助调查。对客户信用等级、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多维度设置参数,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风险意识,准确衡量和识别风险点,避免潜在风险在产业链中流传。

②贷中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充分揭示融资企业的风险,针对风险点,做好风险控制措施设计,具体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运用封闭运行、额度控制、分期还款、经营者控制、价格控制、自有资金控制等手段把控风险点。

③贷后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数据收集监测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并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估,如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必须发出风险预警,启动风险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供应链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金融领域的创新围绕资金、业务、风控、实现模式四个维度展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在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实现了金融的重构。这种基于科技支撑的改变和影响才拉开帷幕,假以时日,必将给现有金融格局带来更大的变化。这对于银行,是挑战,也是机遇。回顾本文,总结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金融对于银行而言,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上档升级,更是战略选择。加上借助互联网之势,它能突破城商行地域、网点等自身局限,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是银行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去拓展中小企业长尾客户、锁定客群、创造利润、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