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8篇

时间:2023-09-13 17:08:01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 实验教学 电子政务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质量工程”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1]。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活动,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对相关信息技术及知识有所了解。为此,很多高校相继建立起了电子政务、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类型的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但事实上通过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对于起步较晚的以电子政务为主要特色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如何避免硬件建设形式化,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类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则成了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欠缺系统性

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逐渐普及,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高校更是建立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输送人才。但从整体来看,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尚属新鲜事物。已建立此类实验室的高校或出于追求时尚的目的,或出于评估的需要,建设启动很快,但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欠缺系统考虑,导致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形式化[3]。很多人对公共管理实验室的作用仍然缺乏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社会已越来越强调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都还缺乏认识和研究,对实验教学设计没有从整体和远景方面作考虑,建设思路不清晰。

⒉实验教学模式设定存在盲目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更是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优质资源和重要基础。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正是顺应时代要求,依托公共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但目前大多公共管理类实验室都是按照各本科专业的要求分别进行实验教学建设,没有从相近专业、交叉专业、交叉课程等方面对整个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造成重复建设以及实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环境的特殊性,使高校学生不太容易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就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出了一道现实难题。学科建设和学生实践面临的困难使得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教学模式的设定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导致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所利用的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⒊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欠缺多样性

从专业特点及课程类型来看,文经管类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有很大的不同[4]。公共管理的无定式和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使得教科书不可能提供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许多理论都是高度概括出来的。这与实验教学步骤明确、操作具体的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在实验教学上,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验室教学虽强调知识的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注重知识的讲授,多是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这样,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中具有盲目性,缺乏创造性,积极性也不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实践

⒈思路

针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问题和不足,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即统一思想,系统规划,坚持“注重基础、加强融合、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和推行“拓展学生公共管理素质的实验教学特色模式”。在人才培养途径上,通过整合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大力推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以多学科优势带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多样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项目的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应用人才。

⒉实践

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上至思想观念转变,下至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等设计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通过充分分析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多种课程的特点及课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⑴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

目前实验课大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与课堂的理论教学衔接紧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表现在实验课内容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性[5]。科学技术认识和发展过程都是系统的、综合性的,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类学生而言,其本身就对所学的学科门类知识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认识。如果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实践综合训练,学生就难以形成独立、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06年开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系电子政务实验室结合本系现实情况,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将学科相近和实验内容具有公共性的实验课程设为“融合”课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现代网络化管理、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5门实验课程作为我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共同设置课程。这种“融合”课程设置的最大优点在于既能有效发挥交叉专业优势,又能让学生对公共管理这一学科门类有一个基础的系统认识。但目前这种实验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完善,因为,其融合性不仅体现为各专业共设实验课程,还体现在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课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编制,要尽量体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具备公共管理类综合素养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对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对于融合课程的选择、融合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及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面临着是否能有效体现融合特色的难题。

⑵实验课内容的“模块”建设

我校公共管理实验室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设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参见图1)。

基础实验模块: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基础实验模块包括:Excel、SPSS软件应用,现代网络化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决策方法;综合实验模块包括:虚拟政府、虚拟企业、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拟、虚拟现代饭店管理、虚拟旅行社;设计型实验模块包括:电子政务综合实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辅助设计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相关实验。此“模块”建设打破了各专业界限,按照模块分类进行统一建设。这样,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综合分为三大类别,每个实验项目目的性更强。同时,在明确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色,灵活选择实验模块,组合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各专业实验资源的融合、共享。

⑶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原有的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模拟体验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新的值得倡导的教学方法(参见图2)。

该实验方法强调教师由幕前走向幕后,以指导学生的模拟体验式学习为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实验课程的中心,老师的地位是成为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帮助者。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具体方法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负责特定情景设计、问题的创设和任务布置,而学生则扮演主角。在模拟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地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既有赖于模拟教学软件的采用,更有赖于教师富有创新性的情景设计和任务安排,最终目的是期望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条件下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⑷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

从上述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建设可以看到,原有各实验课程分属不同的专业教研室负责的分割建设、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是综合型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即由实验室负责对所有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具体做法是,以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按照公共管理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完成“融合”课程的选择及设置,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将各专业实验课程按照基础性模块、综合性模块、设计性模块进行统一的模块分类,按照各模块功能,设计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这样,原有实验课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建设的重复性等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进,通过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使资源相对集中,投入资金的实现统筹安排,所依托的学科也能得到扩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各教研室、各专业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的统一协调下,相互协商,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公共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各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我们在此提出的有关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初步构建,仅仅是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6-7],结合我校实际,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的几点建议。其实践操作也才刚刚起步,由于涉及问题众多,经验欠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并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EB/OL]. (2007-01-12). 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24731.htm

孙水林.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100-103

陈益娥.浅谈高校实验室改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53-255

徐建评,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6-138

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赵永俭,陈小平等.日本大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6):1-6

黎小勇.关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37-139

作者简介: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2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财务管理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科。在我国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转变的背景下,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征,由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操作能力薄弱,无法适应公共财务管理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业务的生疏感。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

第三,课程内容有待整合,仍然缺乏较统一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既具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较强的理论性、规范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财务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要求,还要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公共财务人才的要求。针对长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强的财务意识,掌握一定的公共财务实务技能,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授课过程中,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形成既能适应学生特点,又能满足实务要求的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1所示,其中在后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公共组织的财务核算实例和具体财务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图1-1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图

(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单方"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学生积极性不高。然而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应放弃讲授法。我们当然不赞同单方面"填鸭式"讲授,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系统讲解是实现授课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连贯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宽理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还应同时实施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双向互动为根本、联系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为原则的课堂教学。下面对实践中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主题式发言

2、阅读式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纸上谈兵",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实现根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应适当引入多方位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与校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定期地到各类公共组织去观摩学习,加深理解,增强实务操作技能。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公共组织,可以邀请学校财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举行讲座,介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务,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吸纳学生从事学校、院系、社团等的财务工作,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五)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3

关键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效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FO-4;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103-02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合理选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与路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有着极大影响。

一、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

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人才体验式教学产生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方面

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效果的快速提高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点,因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等,是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发言等,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知识,从而在师生互动、通信互动等过程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方面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情况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让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因此,将构建主要的学习理论迁移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验式教学上来,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生公共行政能力方面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工作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才能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未来良好发展。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合中真正体验到各种决策、执行的流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决策、执行技巧有着极大作用,最终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的正确选用,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总的来说,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案例的认真讨论

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中,采用合适的公共管理案例来进行认真讨论,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进技能、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最终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选用公共管理案例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公共管理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分析、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合理确定案例主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一周进行案例编写。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经过激烈讨论和辨析以后,推选一个人来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和打分,将案例中涉及的公共管理知识剖析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温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

在对各种主题案例进行认真讨论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公共管理主题进行多向性、全方位的评论,从而在评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因此,案例讨论和主题评论有着一定差异性,一般将公共管理主题放在公共热点上,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和解读整个过程,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展现自我能力、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所以,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允许每个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路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意识等目的。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在学生集体活动、班会活动中进行。

(三)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

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公共管理各种流程的操作顺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顶岗实训是采用设置公共管理各种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而科研实训则针对学生今后发展设置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研究能力等有着极大影响。目前,顶岗实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毕业实习的方式参与各种岗位的练习,在学生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种是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场合,让学生对整个流程进行模拟。

(四)社区和专业性活动的参与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处理能力,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因此,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社区、专业性的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为学生构建一个课程、社会、提升能力的综合平台。例如:在“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中、“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基层社区服务、学生活动中,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各种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提升意识。

三、结语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加强公共管理主题的讨论与评论,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专业性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卉,牛世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JD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58-59.

[2]王晶晶.“项目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公共英语专业化课程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6):368-369.

[3]励莉.创新导向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5,(09):315-316.

[4]尹来盛.卓越行政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以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39-141.

[5]杜学敏,张颖.创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07):56-63.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政管理;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97-02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其自身的学科属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贴合性,必然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和“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的一个普通专业,在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激增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因此,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地方院校而言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定了应用型、差异化分类培养的思路,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基于基层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的应用,树立了新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真本领,为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中包括:Office操作、会议筹备及情境模拟以及行政助理工作实训三大模块。实训中的内容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而学生们恰恰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应用,对于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

根据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了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传统本科培养技术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模式,也不同于应用型专科教育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人文社科等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简言之,我们应当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用人单位“能用、快用、好用”;二是确保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我们对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为期两周的实训分成三个模块。

1.Office操作模块

现代大学生的电脑知识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学生们仅限于上网和聊天,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连毕业论文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三大模块中的Office操作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非常新鲜。Office操作以任务导向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中最常用、最实用的软件功能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中包括Word中的如何进行页面设置、如何插入目录、如何设置标题样式、如何分割文档、如何制表、文档结构图的应用、并排比较的使用等常用功能;Excel中的条件筛选、求和、求平均值、排序、分类汇总、合并计算、图表的制作、常用函数的应用等常用功能;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母板的设计、动画方案、插入影片和声音、超级链接、幻灯片切换等常用功能。

此模块对于即将要进行入毕业论文撰写的大四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使学生轻松进行论文的写作与排版。

2.会议筹备情境模拟模块

会议在社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国际争端,小到基层的具体问题,常常要通过会议去解决,而筹备会议将考查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之后都可能要协助领导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筹备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综合性工作,它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综合指挥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等。会议筹备情境模拟模块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完成会议策划书,并相互配合模拟演练,以检验会议筹备工作的成效。此模块学生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多项能力。

此模块第一步骤要求学生进行会议方案策划,其中包括:(1)会议方案策划分解――确定主题、确定会议时间、地点与规模、确定会议议程、确定小组分工;(2)会议材料准备――撰写会议通知、各种确定发言专题内容、调查数据(材料)分析、撰写发言稿;(3)书面文稿处理――文字输入、编排设计、文稿编号、文稿校对,缮印、打印、装订、材料发放。第二步骤,模拟演练会议召开。掌握会议组织的全方位内容,掌握会议期间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会合理控制与调节会议节奏与气氛,做好会议文书工作。其中包括:(1)会前布置、准备――议题、会议方案审核、会场布置;(2)会议组织控制――会议主持人确定与表演、小组发言人角色扮演、自由发言等。(3)会务服务与材料整理――资料发放规范训练、茶水服务,礼仪训练、会议记录等。

此模块将考查学生文字组织与事务分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Word处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事务处理能力、事物分析判断能力、会务处理能力、审美与效率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会务控制能力、会议控制能力、服务质量意识、分工协作能力、秘书常用技能等。

3.行政助理工作实训模块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要进入到公共部门担任行政助理或担任秘书,而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办公室人员或领导下属,这就必不可少地会从事行政助理相关的工作。因此,行政助理实训模块将精选办公室工作中40个案例,以及小的情境模拟实训内容,涉及人际关系、交流沟通、上司办公室的管理、接打电话、接待客人、信息工作、上司的日程安排、上司出差准备工作等,将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形式介绍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行政助理实训模块将精选办公室工作中40个案例,以及小的情境模拟实训内容,涉及人际关系、交流沟通、上司办公室的管理、接打电话、接待客人、信息工作、上司的日程安排、上司出差准备工作等情境,每个案例均给出了大家常做的五种做法,将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形式分析最佳答案、介绍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方法的设计

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将采用最优的易于学生接受的任务导向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团队协作和竞争实训模式、角色扮演实训模式、体验式训练实训模式、方案设计模式、模拟仿真模式等,以增强实训的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是在新形势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新的实践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1] 马晓燕,吴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以山东交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7-59.

[2] 严圣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新旧专业目录比较的角度[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1):112-117.

[3] 胡忠培,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6.

[4] 王丽霞.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3):127.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5

摘要: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模块设计、技术支撑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5]普映娟,段寿建,杨朝凤.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4(10):22-23,58.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由于管理学科涉及面广、动态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本文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研项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为依托,将重点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一、实验教学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1.实验教学适应教育政策和方向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文,开始正式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该质量工程中,六项主要工作中的一项就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说明国家的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而作为人文管理类学科,在当前状况下,实践教学的渠道不够宽广和畅通,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而通过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则是最合适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以兴建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模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内部与外部政务过程,对教和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实验教学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

大多数学校在确定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时,都会这样设置: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及电子政务的整体形态。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学校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要经历足够的实践训练。

3.实验教学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对于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来说,目前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解,最多就是加入一些案例、教学课件,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就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抽象的表达,与实际结合的程度低,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导致教师上课时不能最好地表达理论知识的意义,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容。如果能结合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形象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软硬件进行仿真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论证,教学效果远比课堂上枯燥的理论讲解要好得多。

4.实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践要求

学生现在注重实践内容,他们最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学了这个能做什么。实际上学生更需要对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学生接触实际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意愿也非常强烈。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自己去网上寻找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信息,但是学生的这种信息查找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实验课程来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的教学软件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来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和实际需求。

二、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中,我结合我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系列适宜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思想做到统一,将实际情况做体统的规划,坚持“注重基础、加强融合、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注重进行重在探究推行“公共管理素质实验的特色实验教学模式以对学生进行拓展工作”。人才的培养,方法方式上要做到将各个学科的优势教学特色将学生进行带动,重在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将科学中所特有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运用到提升学生在知识上的运用能力上,为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的学生乃至全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开放型平台,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要做到:设计的全方位及综合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精神、主动探究亲自动手、切身投入实验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三、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建设

在实验内容的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出发点,以学科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内容作为落脚点,将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作为实验的重点,将单一的实验、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作为辅佐教学的原则,教学内容要系统完整地将重点突出,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关注学科的前沿方向;既要保证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要注重学科中不同内容相互的链接和补充。

1.实验课程内容的“模块”建设

公共管理实验室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线,按照不同的实验类型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设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基础实验模块,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将一些常见的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运用,对学生进行观测、分析能力的培养;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学科知识间的融合,通过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以达到实现对学生综合训练能力的目的;设计型实验模块,通过各专业软件及模拟实际办公环境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如,运用带有基础性模块的实验Excel、SPSS等软件的应用,现代网络化管理,薪酬管理,考前的培训体统。综合实验模块包括:虚拟政府、虚拟企业、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拟、虚拟现代饭店管理、虚拟旅行社、模拟考试。设计型实验模块包括:电子政务综合实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辅助设计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相关实验。同时,对于所实验的内容我们要明确其基础,将公共管理各专业自身所具备的特色,灵活地运用,合理地选择实验模块,将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相组合,实现各专业实验资源的融合、共享。

2.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

目前的实验课大多是为课堂教学做辅助工作,这种方式其优点表现在能够将课堂的理论统教学紧密联系,但其存在的缺点是缺乏同各学科间的关联性。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我们往往都是系统的、综合的。对于公共管理的学生而言,缺少实践经验,其学科本身就对其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认识。如果在实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够对多学科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就会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也不懂得系统思考去解决问题。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将同学科相近的实验内容同公共实验课程设为“融合”课程。这种优势在于既能够将专业之间交叉的优势得到发挥,又将学生对公共管理这一门学科的门类有一个系统、基础的认识。

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实验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具体方法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负责特定情景设计、问题的创设和任务布置,而学生则扮演主角。在模拟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地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既有赖于模拟教学软件的采用,更有赖于教师富有创新性的情景设计和任务安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

从课程的“融合”设置以及实验内容的“模块”建设我们可以在上述实验中看到,原有的实验课程由不同教研室负责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现有的体制建设,取而代之的便是具备完善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管理体制。其包含的内容为:实验室管理者,实验课程负责人对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以实验室的工作为牵头,组织各专业的教师、教研工作者、教研室按照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认真地完成每一次“融合”课程的选择及设置,将实验教学大纲以及说明指导书统一编写,将各专业实验课程按照基础性模块、综合性模块、设计性模块进行统一的模块分类,按照各模块所具备的功能,认真地设计出实验内容,编写出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指导书。这样,在原有的旧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工作中所存在的浪费资源、资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便会得到极大的改善,问题也会游刃而解!对实验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工作,使资源能够相对合理地集中利用,投入的资金要全面地统筹实现合理的安排运用,将实验所依托的学科进行扩展,进而在提高实验的综合效益。各教研室、各专业的实验教师要在实验室统一的工作协调下,相互之间共同协商,共同去完成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六、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应用

1.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对学生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了解目前现实生活中的数字政府、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公文流转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实际工作,能够将所学知识对应实际进行比较和论证。其他相关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工作等,都可利用本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实验室建成后,将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室,和全校的各个系所、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利用率,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

2.用于专业的实习工作

针对上面说过的学生实习问题,可利用实验室来解决。实验室通过配备完整的先进的教学软件,营造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各种模拟的操作,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可采取短学期实训的方式,利用2-3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实训,在实验室中进行仿真的模拟操作,然后再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实际的工作场所,这样能够起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3.开放社会服务

实验室采用的软件也可用以科研和社会服务,如公务员考试系统,这种系统我们也可以用来进行公务员考试方面的培训,利用建成的实验室进行社会培训项目,一方面增加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进行创收用于实验室的维护和更新。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可以更方便地开展科研活动和对外项目服务,长远来看,可依托实验室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利用本系的师资优势,面向政府、事业部门进行课题研究等服务。

4.科研工作

利用本实验室的软硬件,我们可以开展和学科相关的科研工作,利用现有的设备,组建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小组,开展一些课题的研究,进行一些方案的咨询和研发工作。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我们课题组在此提出的有关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相关问题探索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都来关注管理类实验室乃至文科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及高度重视管理专业乃至文科的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建评,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01):136-138.

[2]乔成邦.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1).

基金项目: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院级课题(YJKT0910YB16)。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7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79-02

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政府职能逐步完善,相应的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也不断扩大,管理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的一项利民福利政策,是防治疾病、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国民素质提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应用性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高。然而国内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多为传统模式,仍然为教师讲课为主,忽视了这一专业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在社会中不适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应用能力较差。因此,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更好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也就成为高校与社会目标共同的话题。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内在环境

随着国家对国民素质要求的提高,国内基础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种机遇下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招收该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职业特征典型的非综合型院校,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比如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公共卫生管理方向专业;另一类是综合性院校,这类学校具有多学科优势,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基础较为雄厚,然而专业方向特色不强。在中央或地方的共同管理与倡导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专业类新学校在加强专业方向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多元性,而综合类院校在保证教学多样化的基础上,也提高了ψㄒ到萄У哪芰Α

(二)外部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运动”席卷全球,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推进公共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政府职能未能实现全面转型,社会条件也不够成熟,导致这一专业的市场就业环境并不宽松。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也更加完善,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在积极改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1.改进、优化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

课堂与书本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就要求学校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除了开设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基础学科外,同时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保障、社会学、市政管理学、管理伦理学、行政法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规划、决策与组织等方面的能力。然而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主次不分、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因此,对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调研,并分析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传统课程的缺陷进行分析,构建更为全面、突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以往的课程体系主要为:基础平台课+通识平台课+专业平台课,课程涉及知识面较为片面,实践性不强,不能满足这一行业准入型高的要求。为此,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专业创新课程、人文课程、认证课程与专业实践应用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校传统教学使用的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集中,学生课堂表现懒散等情况突出,因此可改为小课时、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强化学习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锻造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时展。比如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时事,选择恰当的教学改革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公共事业管理实行讨论式教学、医院管理实施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原理实行案例教学、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模拟教学法、药事管理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教学法等。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时深入渗透这些现代化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在讲授时,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思维,语言尽可能专业、简练、通俗、条理清晰,掌握课堂进行节奏,使学生在课堂短暂的学习中尽可能吸收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掌握面对人群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角色扮演等。

3.将课堂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主要职能为防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包括筹集与分配资源、制定卫生政策、健全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卫生服务组织、预防保健服务及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等管理活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面对较多阶层,这就要求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还要灵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而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接触的。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可与科研单位、公共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联合,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接触先进的医学技术,提高学生卫生管理基本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依据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转变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自身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4.科技引导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已经不仅是传统的学习型人才,而更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而言,创新性的运用、开发知识,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就要求高校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接触先进科技、前沿科研的渠道。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带领学生参与;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生申请新的科研课题,参与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不断扩大与扩展科研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尽可能地与科学研究同步,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学校可O立专项奖学金,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同时在期末考核时,将学生的科研成绩列入评定标准。

二、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1.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前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质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播过程,课程体系是基础与前提。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课程的设置是所有教学的导向,因此要实现人才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要设计出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代同步。现代社会以及职业需要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特殊,课程更具有知识复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2.创新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丰富教学方法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持久的过程,同时人才培养又是多面性的,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中持之以恒地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进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面,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均有着明显的主观性,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接收知识的需求,因此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时,可以有目的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法,为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亲验式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法与PBL教学法等。

3.理论指导实践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同时,教师必须坚持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再强,没有理论知识作支撑,也无法正确处理问题,综合能力仍然不能提高。因此,在育人时必须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国内高校进行改革时,容易忽视本末倒置,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然而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被忽视,最终导致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知识能力较差。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当前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实验环节培养教育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距离岗位工作要求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目前高校公共管理试验教学体系初探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转型,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任务日渐繁重,国家也对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应当注重从理论型的人才转变为务实性的人才,注重高校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学校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教育,更有甚者将实践能力看作专业教学无关紧要的部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高校对公共管理的人才实践方面培养的欠缺,无法跟上时展,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1.2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但是没有就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设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缺少完整的实验体系,没有按照实验教学的规律来制订教学计划,没有按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实验课程实施中的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这些未解决的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完善的教学计划、软硬件设施不完备以及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指导都使得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缺乏完整性,各个教学模块间也未能统一与协调[1]。

1.3实验教学环节有缺失

一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陈旧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学校长久以来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内容,片面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探究,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所采用的教学实验方法是比较古老的传统方法,较为宽泛,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是实验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进行讲授,而学生只会一味地模仿,缺少独立探究的能力,实验学习的开展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学生无法掌握在实验中得出的经验性知识[2]。

1.4实验师资队伍待加强

当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与普及化发展,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向着年轻化发展,虽然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新颖,但是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尚未同步丰富,有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更少,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缺乏贴近实践的特性,开展过程也会底气不足。而一些高校为这些年轻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不多,也缺少专业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专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这些专业教师还要从事科研工作,缺少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去进行大量实验课程的培训学习,随着高校扩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长此以往,师资队伍质量和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和扩充[3]。

2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公共问题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将实验创新教学体系逐渐完善。首先,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人才的实验能力培养。分层次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地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在专业认知能力方面,应当对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专业的应用能力方面,要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有一定操作与应用能力,在创新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与研究的技能;分类别需要根据课程的不同,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验教学课程。在专业的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试验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逻辑、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有全面了解,在专业技能实验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社区工作等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在综合实验方面,通过专业的模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分析、城市治理与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在研究创新实验方面,通过一些仿真推演和方法创新的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仿真模拟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创新能力;分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程和个性化特征,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实验教学的锻炼。其次,注重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需要学校联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中心等,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内与校外实现实验与实习的轮训,培养他们的实践参与能力;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需要将理论的课程和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统一性,例如,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模拟、虚拟政府等将这些仿真课程和社区工作实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等实验现场有机结合起来,让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更为丰富;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可以借助一些实验教学课题,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最后,需要注重实验教学模块,在基础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在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锻炼方面得到培养;在技能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注重对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与基础;在综合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加强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综合模拟奠定基础;在研究创新部分,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4]。

2.2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高校应当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功能,完善教学平台的使用效能。首先是应急模拟仿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形成公共危机预警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设计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方案并不断进行优化;其次是案例研发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的数据库,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政府与社区提供相关决策与咨询;再次是电子政务模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政务,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能,体会电子政务为公共管理带来的巨大便利;最后是社区管理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将高校周边社区联合起来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体验社区工作实务及社区管理等实际事务[5]。

2.3实验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校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打造一支知识技能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的来源应当多样化,学校可以从实践教育合作基地聘任一部分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让更多有经验的政府与社区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充实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其次,教师的结构应当多样化,让教师自由组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进行组合,为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时能设计较为全面;最后,教师的培训机制多样化,为学校教师开展岗前实验培训与定期专题培训,让教师去政府、社区组织中实地锻炼和深入培训,选择优秀教师国外进修,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平台[6]。

2.4实验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注意管理模式的合理构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完善学校的实践教育中心与合作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有效解决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资源、实验管理等多方面有效沟通协调,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教师、教学等网络化管理,教学计划、实验内容等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7]。

3结语

当前高校在开展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结合实际,从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开始,构建完善教学平台与优化提升师资队伍,打造合理的管理模式,让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孟川瑾.基于PBL理论的公共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9,22(1):109-112,115.

[2]朱光喜.基于“互联网+”政务平台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6):78-81,90.

[3]乔成邦.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实验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12):64-66.

[4]汪独友.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初探———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6(20):203-204.

[5]程琳.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重构[J].中外企业家,2016(8):177-17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