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9-14 16:43:50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排球运动;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推广

1前言

排球虽然是中国在世界三大球类运动(足篮排)中最早斩获冠军的运动项目,却在群众体育中普及度较低。我国篮球项目在世界级赛事争战中,虽然不像排球那样极具威慑力,但是群众基础却是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首屈一指的。故,排球项目若想持续长久地在世界排坛占据一席之地,首要解决的就是后备人才,即群众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最好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中。营造了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自然会产生深远的群众基础。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以全民健身策略追求健康的大趋势下,排球运动浑然天成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在这两个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排球运动将自身价值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发展了自己的群众基础,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做出铺垫,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锻造坚实的体躯。国务院颁布并启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旨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健身活动开展的状况对这一计划的实施质量和进程起着不容小觑的影响。[1]因此,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战略下应该真正渗入到人民群众中。

2排球运动在农村开展的现状

2.1排球运动普及范围狭窄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真正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贯彻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体育文件,通过宣讲体育运动对健康影响的专题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去了解、认识体育对自己生活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但是体育运动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由于政府和村委会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运动参与程度不高。[2]加上他们自身体育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锻炼的动机。尤其是排球运动一直处于学校普及度高于农村(除海南全省各地排球运动普及程度高以外)的状况。此外,在2000年以前,甘肃省各地市排球运动开展也相对较好,举办形式各异的排球比赛,有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3]在农村,参与排球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为青年人和老年人,占到比例的80%以上,这是由于中年人都外出务工或做农活,早出晚归,闲暇时间比较少,即使有闲暇的时间,会因为辛苦,身体劳累选择休息。[4]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与全民健身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全省的群众体育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全民健身的实施也基本适应了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运作上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与场地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5]进而可以看出排球运动在各省开展现状仍不理想。

2.2排球运动的参与者少

全国上下很多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试点的区域都配备了一定规格的运动区域,又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与村之间互通了水泥路,大部分村落都配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简易的健身设备。虽然大家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投篮姿势,但部分农村已经兴建篮球场,使得在三大球类运动当中,篮球的普及度要明显高于足排。农村排球场建设趋乎为零,这就又为正规排球技战术教学的推广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难以组织形成有较好排球练习水平的参与群体。

2.3硬件设施不足

排球运动虽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室外),有一块平坦的地面和一个球网两个支撑架即可,但这对于部分农村地区仍属奢侈品,缺少的可能恰巧就是这一副球架与球网。虽然在基层排球运动推广中目的是健身,但硬件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排球运动者的参与热度[6]。

3排球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排球运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借助自身配合与团队协作的优势,在集中人民群众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以娱乐健身为出发点,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3.1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排球运动中需要场上的每一位球员同心同德,一传、二传和进攻若有一人失误便不能形成配合且输掉比分,但是排球运动在农村最主要的推广目的并不是竞赛获取比赛名次,而重在培养并形成一定的排球文化氛围,且达到健身娱乐的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亦是如此,一意孤行或者脱离组织都会面临出局的可能。新农村建设中,自上而下更需要坚持一心,紧紧把握建设方向,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拒绝做钉子户,从大局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3.2强身健体,打造强健的体魄

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何谈爱护别人。加强自身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娱乐中运动,在运动中强身。在排球运动中,尤其非竞技类排球运动,首要动机还是以娱乐为主,重在娱乐中体验运动,而非刻意的追求运动,为运动而运动。排球比赛不同于篮足运动易发生强烈的身体对抗,作为隔网对抗类项目又不比羽毛球运动个人体能消耗过大,体现了排球运动的全民性,且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在四方平地上即可练习。参与排球运动时,运动者可以结合身体任意部位去击打,再次体现了排球运动参与的较低要求,易于普通群众学习与练习。

3.3玩中取乐,改善农村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正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农业的机械化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人民群众闲暇了出来大量空余时间。加上人们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属于城市的品质生活早已不为城市人所独有,体育运动已然踏进农村。晨跑和广场舞也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驻扎在了农村,排球运动亦是如此。排球运动的娱乐性极强,防守与进攻于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排球运动并不像竞技排球运动般规则诸多,三次内(不包括拦网)将球垫到对方半场即可,无明显持球和连击之外的规则,这使得更多群众参与到排球运动之中,体味到排球运动的乐趣[7]。只要双方人数均等即可,随时都可以开始,不需要裁判,拉一条网找一片平地即可。排球对场地器材不过高的要求,足以体现它具有极强的普及性。

3.4弥补农村体育的不足,促进排球运动大发展

农村体育始终是我国体育的短板,和城市相比较,缺乏场地,指导员,更主要的是缺乏运动的风气和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体育这块短板,但是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投入量与人口基数不成比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了二十年,依然有许多农村地区不了解体育,由此可见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只能暂时缓解一下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性,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主动付诸实践,这样才来的比普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知识更实用。因为百姓讲究的就是实用。排球运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具有地域性,以具体省份为例:海南省总体普及程度较高;江苏省在农村中的普及也不好,虽然江苏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较好;安徽省群众体育中普及度较江苏更弱一个层次。故,在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中西部地区,我们更应该注重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让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接受它并慢慢的爱上它。

3.5提高组织纪律性,形成良性的休闲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人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存在着缺乏组织纪律性、缺乏明确指导和规划的现象。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不仅仅是存在于公司企业中,更应该存在于农村。排球运动能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具体分工到位,责任到人,有利于促进个体形成团结互助、服从指挥的执行者。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麻将室里面围着老老少少,打麻将的风气传承倒是如此良好,这种静坐的方式正在威胁着你的健康,冬天里更应该形成运动的习惯,促进我们形成良性的休闲方式。

3.6通过排球运动,实现健身的价值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仅仅需要了三十年。成年强壮的劳动力基本外出工作,农村里剩余群体多半为老弱妇孺,他们的身体就处在亚健康范围内,加上不了解运动,尤其是排球运动,大脑里基本没有排球运动的概念,形成的已知运动促进健康的方式只有散步。他们的概念里仅有的散步并不能满足促进健康的长期需要,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应当在他们的选择中得以涌现。而在这些得以涌现的选择中,排球运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参与,运动强度也低于篮球、足球。排球运动对年龄的要求几乎没有,即便腿脚残疾的群体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传垫练习,从本质上符合了农村人们群众的需求。

4结论

1.《全民健身条例》的落实,政府部门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当好主角,这样进行下去的全民健身事业,才可以得到恒久发展。而排球运动正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首先工具,政府应大力推广排球运动,营造排球运动氛围。

2.排球运动的推广不能仅仅依靠排球运动员或排球爱好者个人,排球运动的推广需大家共同的力量予以实现。加大宣传的力度,上到政府下到百姓,亲自参与,共同体验,广泛传播,共同实现。

3.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真正能为老百姓起到健身的实际效果。依据现有的数据和事实充分体现出排球运动在促进百姓身体的健康方面有显著影响。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软硬件设备需兼顾到位,确保村子里排球运动可以正规开展。

5建议

1.政府应加强在思想上的指导,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排球运动开展的意义与价值,自发性地了解和接收排球文化。

2.宣传的重要性,真实的宣传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的作用。

3.发挥市场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硬件设施的质量,让偏远山区的农村人民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

作者:谢瑞青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曾凡莲.建设农村特色体育的全民健身活动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6-17.

[2]何远亮.改革开放以来六安市农村老年人体育发展概况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07-209.

[3]王彤;雷湃.甘肃省排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5):96-97.

[4]廖民玲.关于广西农村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0):80-81.

[5]李慧萌,汪波.安徽省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建设与实施现状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2):138-139.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2

一、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程之一,对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各阶层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体育与基础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重视体育。足球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具有整体性、对抗性、游戏性特点,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的要求。其既能锻炼和激发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精神,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改变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实现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积极加强对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思想道德修养。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甚至一度成为摆设,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专业知识不能发挥到极致,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深入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并加强其训练;在思想指导上,要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情况,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地位和荣誉,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安心、更有保障的工作。

三、改善体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活动发展相对单一,尤其是校园足球课,导致多数学生对足球课及相关体育课缺乏兴趣。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体育教师探索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激发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通过对足球课堂的精心设计,将课堂设计成足球教学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到足球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足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创建与足球相关的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足球理论知识、足球技能知识及相关体能发展知识等。通过足球课最大限度地弥补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小、课程单一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四、完善体育教学设施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将本企业的发展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系统之中,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新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然而,因为受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依然水平不高,部分始终困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全面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3%至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

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

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a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深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运用政策上的大力调整,让能够实现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的企业的经营能够做到有利可图,从而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外部体制以及内部运行系统。二是要健全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让受污染区域得到较好的治理,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相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所以当地政府一定要运用立法手段,将推动农产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范围之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十分有利于促进原料生产之中的各类资源节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之中的综合性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对秸秆以及林地废弃物进行更加深入地运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湖南农机,2010(05)

[2]王汉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高艳.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业循环经济微观组织模式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2(03)

[4]王淑琴.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01)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农业 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由于自然条件和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也是农业弱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70%以上的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消费,农产品的商品率不到30%。而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资源跨时空、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和配置,中国加入这个过程之后,传统农业生产必然要受到巨大的影响。

就有利的方面来说,一是可以加快中国农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WTO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实现自由化贸易的组织保证。中国加入WTO之后就意味着中国农业与市场经济和农产品自由贸易制度的接轨。这就使得中国农业经济体制必须融合于世界经济体制框架之中,从而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体制的改革,推动中国农业向深层次发展。二是有利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相结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外部压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加速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向转变。三是有利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成果。特别是分享WTO的经济贸易信息资料,从而制定科学的宏观农业政策,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减少盲目性和波动性。四是有利于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外资和先进农业技术。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入WTO后,就可以更多利用外资以及争取具有较多优惠条件的国际贷款用于农业开发,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但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只是潜在的,而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现实的。这首先是由于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加入WTO之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大量低价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势必损害中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其次,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素质普遍低下,人世后,高技术的投入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解决,另一方面农业又将继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再次,由于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农产品成本相对高,农产品质量低,这就势必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优势。最后,中国在人世谈判中已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对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二元经济结构,这曾经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它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也根本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统一开放的全球市场,中国加入WTO目的就是通过开放的市场来发展经济,如果国内市场尚未统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后果就可想而知。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国家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亿农村劳动力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这不仅使得他们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同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个难题。另外,一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有吃有穿,不敢冒险,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道路。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都将是巨大的。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

就当前农村现状而言,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信息利用率低,不能根据市场要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再者,由于生产经营的主体仍是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成分较大。农业生产率水平又低,农产品成本高,大宗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既不是优质又不是优价,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

(四)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

现代农业技术进步就其特征来说基本上是两大类:一是机械技术,一是生物技术。但这两类技术在我国农业中还未得到广泛使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20%-25%,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目标和归宿是知识农业。知识农业是由科学、技术、信息等高度融合的有机体,科学技术是知识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状况距离知识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三、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出路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土地经营流转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农业要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长期城市统治农村,政府忽视农业,市民歧视农民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基本格局,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把农民从小块地的捆绑下真正解放出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

(二)投资于广大农民人力资本,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世后中国农业一方面缺乏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依靠教育,别无他路。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本的社会利益远高于对非农民投资的社会收益,因而国家应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特别是高收入农民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三)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开放型、外向型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者,由于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因而要扩大农户内部经营规模,创造农业的聚合规模,以此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5

一、当前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发展现状。    

   (一)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金额与项目数量分别以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为主    

其一,由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所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5》统计的600多个农业海外投资项目来看,超过一半以上仍为大中型国资控股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主要是各地方国资委下属的农垦、粮油、农发、林业、渔业集团等,以及具有与国资合资背景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而从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大中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据80%的投资金额。事实上,一方面农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大中型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物流、仓储及基地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都没有构建起来,导致投资项目平均需要的回报周期长,平均资本需求单位大,此外还需要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关联产业技术成熟度较高。因此在投资金额与体量上,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现状特征实际上是一国农业总体海外投资经历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    

其二,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的《境外投资企业名录》相匹配,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项目数量仅占30%左右,这表明70%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项目都是由年销售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也说明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活力在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中不容忽视。    

   (二)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前十大产业设立企业数量占总体94.3 %    

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2016)),截止至2016年底,中国在海外涉农投资设立企业数量达到28703家,其中前十大产业与设立企业数量如下表1所示,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的94.3%。而其中前三大产业为食品、畜牧业、林业,其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一半以上,达到了56.6%   

二、全球化波动背景下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在农业全球化进程跌宕起伏的波动进程中,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一些主要风险。全球范围贸易与资源保护主义抬头制约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农业投资议题中关于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议题变得越来越瞩目。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历史上发达国家持续的农业海外扩张,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中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不平衡,致使这些国家希望重新划分全球农业资源布局的格局;二是全球农业产业竞争与国际农业政治的博弈加剧。     

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不少国家近年来加强了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冲击问题的关注,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甚至有时候致使项目直接流产。2008年韩国大宇集团与马达加斯加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准备租用130万公顷的土地用于开展棕搁树和玉米种植与产品加工出口,而在2008年时,马达加斯加全部已开发农业用地仅仅只有约235万公顷,粮食尚且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需要进口20万吨以上的粮食。这一系列项目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炒作,被冠以“新资本殖民主义”的帽子。马达加斯加国内反对党趁势而起,鼓噪该国居民发起了大规模抗议,反对派支持者们发动了政局变乱并推翻了执政当局,而新上任的过渡政府于2009年3月21日宣布取消与大宇集团的合作协议。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海外投资尤其是土地投资,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争议议题,更是一个国际农业政治中各种力量角逐的舞台。从政治经济学层面来看,农业是一个与当地民生与意见紧密相关,且为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产业,在全球农业竞争愈发紧张的今天,农业资源保护主义思潮逐渐抬头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是否支持适度的农业保护主义成为了一件在任何国家内部政治竞争中衡量是否具有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态度,即反对农业资源保护主义者就必然会被推上新殖民主义的不利位置。这种政治因素使得农业资源保护主义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三、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考虑国际时展趋势与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现状与需求,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拥抱农业全球化进程,加强沟通理解信任和尊重,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    

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尽管近十年来农业全球化进程出现了跌宕波动,但全球化进程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引领着时展趋势的主流。经济合作的前提基础是政治尊重与社会信任,从发展共赢的历史眼光来重新审视全球范围内抬头的资源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共商共建共享,放弃过去简单粗暴的资源与规模经济优势单一动机,寻求共同面对次贷危机后经济增长低迷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的难题,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在东道国当地居民支持、社区融入与生态保护等本地化需求,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可持续稳步发展。    

第二,积极增强在新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改进现有多、双边投资协定,并在未来多、双边经贸谈判中为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争取更多便利。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体系正逐渐取代旧体系,中国应当积极利用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在国际经贸规则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近十年来有两方面的有力因素,推动中国在国际农业经贸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当抓住时展的窗口机遇,在未来新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与多、双边经贸关系磋商中,为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争取更多的便利。    

第三,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性发展共识,优先与沿线经济体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尽可能减小区域政治风险与经济波动风险冲击。    

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具有三点显著优势:其一,“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大多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外交必将成为中国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合作发展共识可以有效减少区域政治风险的冲击,以及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全球农业经济波动风险的冲击;其二,从国际直接投资一般周期与路径理论出发,“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满足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优先选择;其三,从相近的自然资源票赋与农业种植历史、地缘优势与交通潜力、农业互补关系等方面来看,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    

第四,加大定向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开展海外投资的农业企业的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培训,提供积极的服务与信息咨询等工作,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业企业成为在细分环节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    

农业海外投资项目周期长,受自然条件、技术适应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显著,往往面临无法事先预料的“非常规风险”,农业企业仅依靠自身进行风险管理将致使投资项目对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随着农业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国际农产品贸易将会更加不平衡,全球农业资源与高附加值产业环节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应当加大对农业海外投资采取诸如定向降息与投融资税收优惠等措施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农业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与风险评估机制,统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与国际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中型业企业,成为在各农业产业环节内具有国际影响力与主导地位的跨国企业,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信息平台,加强对农业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与风险预案培训,充分提高中国农业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综合管理应对能力。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6

一、分析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现状

为使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水平得以有效提升,?w育教师需秉持事实其实精神,着眼实际分析本地足球教育实况,深度解析本地区足球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顺应新课改浪潮,思考有效提高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方略势在必行。

1.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存在缺失教学场地消极现象。在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大背景下,农村地区土地除用于耕地及当地居民基本生活外,均用于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机构、垃圾回收站不断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在农村建设发展大背景下,可用于高中足球教育使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缺失规范足球运动场地,已然成为制约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因之一。

2.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现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农村地区高中体育教师存在沿用口传心授式教学方法消极现象,通常情况下,在教授学生足球运动技巧时,会先示范一遍动作,而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继而落实足球运动技巧教授目标,这种足球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学生自主运动积极性,在足球运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影响足球教育水平提升成效。

二、分析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水平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知,高中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足球教育重要性认知,农村缺乏足球运动场地,教师沿用传统体育教育方法,已然成为影响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充实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师资力量。农村地区缺乏足球专业教师,足球教育缺乏体系性,仅有的体育教师足球运动专业性较差,影响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事业长远稳健发展。基于此,农村地区高中院校应通过扩展招聘路径,扩充体育教师队伍,提升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师资力量。例如,农村地区高中院校可与知名体育院校合作,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引导在校实习体育专业学生,协助在职体育教师,结合本校学生足球运动相关知识掌握实况,展开足球运动专项教育,引导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为提升农村地区足球教育水平夯实人才基石。除吸引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来校实习,留校任教外,学校应注重足球教育,给体育教师足够的课时,有效落实足球教育规划,为引导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足球运动技能,掌握足球运动相关知识,学校应针对足球教育,创设教学实践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足球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累积足球教育经验,逐渐完善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体系,使农村地区在足球运动教育资源匮乏前提下,可高效展开足球教育,在有效落实足球教育目标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足球运动兴趣,锻造强健体魄目的,凸显“校园足球”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价值[3]。

2.解决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场地不足且不规范的问题。农村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极具紧缺,为使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攻克足球运动场地不规范且不充裕难题,推动“校园足球”运动项目有效落实,农村地区发展建设规划需统筹全局,为高中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留有一席之地,为农村地区高中体育教育助力。例如,农村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将供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如公园等大型室外活动场地,以足球运动场地标准进行规划,实现“一地多用”,在高中足球教育需求时,该室外活动场地就是学生们的足球场,在平时该场地就是农村当地居民跳广场舞、聚会、休闲娱乐重要场所,深度发掘活动场地灵活应用无限可能性,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7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农药出口登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出口登记业务水平,拓展出口登记人员的全球视野,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化工行业分会、北京农博润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瑞旭产品技术有限公司合办的“2013中国农药出口登记年会”于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通过解析全球农药市场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市场,指导企业做好农药出口登记工作。

转基因作物导致新农药研发减少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教授胡笑形介绍,目前全球农药市场中,非专利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重磅炸弹级农药占据市场重要地位,而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导致新农药品种研发的减少。

非专利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2011年全球销售超过5亿美元的16个品种中,尚在专利保护期内的品种只有3个,专利过期的13个品种的总销售额达到127.3亿美元,占农药总销售额的28.92%。预计到2023年,将有166个农药化合物的专利过期,估计新增市场价值超过110亿美元。胡笑形表示,非专利农药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非专利农药特别是专利即将过期的农药品种的开发一直是农药工业发展的热点与关键。

重磅炸弹级农药在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现在把全球销售达到或超过5亿美元的农药称为重磅炸弹级农药。据2011年全球农药品种销售统计,共有16个品种的销售达到或超过5亿美元,其中除草剂6个、杀虫剂5个和杀菌剂5个。这16个品种的总销售占全球农药市场的1/3,足见重磅炸弹级农药品种的重要地位。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对全球农药市场产生影响。1996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商品化种植以来,种植面积连年持续增长,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据外媒报道,2010年由于种植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使用量43.86万吨,减少环境影响17.9%。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全世界农药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其一是三类农药的市场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杀虫剂市场萎缩,除草剂市场增速下降,杀菌剂异军突起。胡笑形表示,由于抗虫棉、抗虫玉米的大面积种植,直接导致杀虫剂使用量的下降,抗除草剂作物的全球种植,特别是抗草甘膦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挤压了选择性除草剂的市场,许多公司减少了新除草剂的研发投入,延缓了除草剂市场的发展。由于至今尚无抗菌的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给杀菌剂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其二是农药品种的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17年来,以抗草甘膦作物为主导的转基因作物持续发展,给草甘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其三是世界跨国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方向转向种子处理业务,加速开拓种子处理市场。目前,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已经接近传统种业的市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导致了新农药品种研发的减少。

出口登记依托市场分析

世界农药市场的状况是我国农药出口登记的依据和基础,选择什么农药进行出口登记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球农药市场格局和我国农药的工业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新农药开发仍然以非专利农药为主,特别是专利即将过期的品种,应当作为优先选择的开发对象。

选择和确定出口登记农药的目标市场也至关重要。首先考虑的目标市场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的农药市场巴西和第二大农药市场美国,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东和非洲市场。胡笑形提醒,企业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市场再确定出口登记,不要盲目地进行出口登记。

加强农药制剂,特别是农药混剂的登记。我国目前农药出口仍以原药为主,而且由于在境外登记少,好多产品是贴牌出口,附加值高的制剂产品登记更少,这与国内加工落后有关。胡笑形建议,企业今后应该针对国外市场需要开发专用的制剂与混剂产品,才能获得更高的农药贸易利润。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8

1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发展现状

1.1种植面积增长情况

转渠口镇自2006年种植红地球葡萄以来,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政策资金扶持,以及在棉花种植效益日益下降的影响下,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为87.07 hm2;2008年增长至221.9 hm2;2009年为601.7 hm2;2010年为807.1 hm2;2011年为1 009.1 hm2。

1.2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应用水平

在技术的应用实施方面,最现实的指标就是葡萄价格及效益,以转渠口镇2011年葡萄销售情况来看,2011年转渠口镇3年以上红地球葡萄销售价2.0~6.6元/kg;而销售形势较好的临近乡镇七里镇,其价格为3.6~7.2元/kg;从当地销售价格来看,全镇农户对红地球葡萄的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最高价格来看,转渠口镇栽培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葡萄总体品质相对低于邻近乡镇。

1.3新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从转渠口镇整个发展来看,以前并无任何葡萄栽培历史,因此转渠口镇果农对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主要来自于培训和自学。培训力量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上级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是敦煌市级技术人员依靠冬春季集中教育活动深入村组进行培训。其主要特点为理论技术水平强,农民信任度高;二是镇级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来自转渠口镇农林牧服务中心,全年服务于村组。其主要特点为组织能力强,对种植管理中的常识类知识较为了解;三是农民技术带头人,他们主要是较早种植红地球葡萄的果农,主要特点为实践经验丰富,带动示范性强。自学方面,转渠口镇果农主要可以从3个渠道获取知识,即:从农家书屋借取相关资料;依托各村远程教育阵地学习查询相关知识;向外镇或本镇技术较强的果农请教学习。

1.4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作用

目前,转渠口镇有红地球葡萄专业合作社2家、恒温库6家、深加工企业1家。其主要参与红地球葡萄的销售环节。一是专业合作社。当前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以葡萄经纪人为载体发挥作用,对外引来客商,对内组织葡萄货源,起到扩大和畅通葡萄销售渠道的作用。二是恒温库。转渠口镇恒温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少的特点,其主要作用在于稳定市场价格。在葡萄销售期,恒温库的存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红地球葡萄的市场需求,从而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三是深加工企业。目前,转渠口镇拥有1家利用红地球葡萄生产葡萄酒的企业,虽然只有1家但属于全市龙头企业,其生产规模大、社会信誉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果农对红地球葡萄未来市场的信心。从2012年葡萄苗木的预定情况来看,自企业以最低价(2元/kg)收购红地球葡萄以来,果农预定苗木量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转渠口镇深加工企业在红地球葡萄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足,种植分散

截至2011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 009.1 hm2,其中3年以上进入丰产期的221.9 hm2。而邻近的七里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 333.3 hm2,进入丰产期的近666.7 hm2。从全市来看,转渠口红地球葡萄发展规模相对不足。从种植分布来说,全镇9个村均有种植,其中比较集中的仅秦安村和定西村,其他村组种植相对比较零散。相对种植规模不足,种植布局分散,对大客商吸引度低,影响葡萄的销售。

2.2栽培管理水平低

从2011年的市场反应来看,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的品质低于七里镇。其主要原因在于果农对红地球葡萄种植中控制产量、提高质量的意识不强,全镇进入丰产期的红地球葡萄产量均在45~60 t/hm2,而品质较好的七里镇单产则控制在30~45 t/hm2。由此可见,转渠口镇果农对红地球葡萄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户对栽培管理技术掌握不足,种植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种植经验。

2.3专业合作社作用不够突出

转渠口镇目前有2家葡萄专业合作社,但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其人员组成来看,主要以村组干部为主,不能很好地将种植大户和葡萄经济人完全纳入其中。同时由于管理运营理念落后,其作用也不能贯穿于整个推广、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仅以葡萄经济人的形式帮助农户进行对外的销售,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1-2]。

3对策

3.1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敦煌鲜食葡萄基地品牌在全省逐渐树立,转渠口镇作为敦煌市发展红地球葡萄产业最具潜力的乡镇,其发展机遇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认清棉花效益日益下降的形势。转渠口镇是传统的棉花产区,在推广红地球葡萄种植之前,全镇90%以上耕地种植棉花。近年来随着棉花价格的波动以及采摘棉花成本不断增加,大量棉农将增收的希望寄托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这一形势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红地球葡萄种植规模。二是耕地面积广,发展潜力大。敦煌市红地球葡萄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党河两岸,目前上游七里镇的红地球葡萄发展规模已逐渐趋于饱和,而下游的转渠口镇适宜种植红地球葡萄耕地至少还有2 666.7 hm2,因此转渠口镇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政策的扶持,将全市发展红地球葡萄的重心和注意力转向转渠口镇。

3.2树立精品意识

2011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从价格到品质均低于邻近乡镇七里镇,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品质意识,这也是整个敦煌地区红地球葡萄产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适时推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修剪整形、病虫防治到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方面,统一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制度,限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宣传和引导果农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用精品打开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只有优质产品进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果农才更愿意主动进行标准化生产,从而促进葡萄产业的良性发展[3-4]。

3.3强化社会合作

探索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对产品源头的重视,将农民的种植看作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加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保护农民的种植收入。另一方面,公司要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优化农户和公司的资源整合[5],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切实做到技术规范、管理规范、订单规范,才能保证企业的产品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收益,达到企业和农户共赢的目的,同时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降低公司交易成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参考文献

[1] 徐世彦.红地球葡萄果粒变小的原因及防止对策[J].山西果树,2006(2):31-32.

[2] 宋红梅,章建新.伊犁河谷红地球葡萄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7(13):153.

[3] 余生明,余海正,龚彩霞.敦煌葡萄产业发展与思考[J].甘肃林业,2011(1):3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