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8篇

时间:2023-09-22 15:04:34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1

而就远程医疗来说,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这么多年下来却没有多大成效。最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逐渐进入医疗行业,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医疗现状。目前来看,远程医疗似乎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天时·互联网浪潮

从现在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息息相关已经很难离开它。过去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不敢轻易触碰,而现在互联网已经照进现实,无所不入。目前,我国网民数有将近7亿,占总人口近50%,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所以很多人想通过互联网来改造传统行业,当然也包括医疗行业。

而远程医疗,作为解决我国医疗问题的重要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远程医疗的探索,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起步于2003年非典之后,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而现在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会使远程医疗得到更快发展。

地利·市场需求大

我国地理范围大,人口众多,还有地利条件的限制和贫富差距突出,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再加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逐步增加。据卫生部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4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而我国医院分为三级,每一级又分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只有1898所,明显供不应求。所以急需要用远程医疗的方式来解决医疗水平差的地区的看病需求。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22.1亿元,预计2017将达到100亿元的规模。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远程医疗从业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和·互利协作

患者:有强烈的看病需求,同时又想节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有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就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与医生交流,咨询病情。

医生:工作压力大,工资相对较低,需要在工作闲余时间增加收入。而通过在线医疗平台就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或视频会诊服务,还可以收取一定费用。

医院:对于低级医院来说,通过远程医疗可以提供医疗服务能力,对于高级医院来说,可以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从而也可以增加收入。

第三方企业:对于提供医疗设备和医疗平台的企业来说,远程医疗可以帮他们增加用户,扩大业务,增加营收。

正是互联网技术把这几方联系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在线平台的搭建,让患者、医生、医院和第三方服务者协同合作,更快更有效的地解决医疗问题。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似乎还需要一阵东风。而一项重要行业的变革,尤其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医疗行业,当然需要政府来主导,或者也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倒逼下,政府的被动选择。

东风·悲喜交加

喜的是,政府也十分关注远程医疗的发展,今年一月发改委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地开展远程医疗试点,与部分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工作。并且远程医疗也考虑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之内。

而卫计委在去年8月底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可开展远程咨询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但不能进行诊疗,必须要挂靠医疗机构。也就是远程医疗并没有完全放开,医生也不能自由执业。这样的规定对一些医疗平台是不小的打击,因为一些服务他们不能做了。

根据卫计委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等等。

就目前来看,远程诊疗推动主体主要是国家指定的医院,也就是以B2B模式为主,挂靠大医院的医生为小医院患者服务,可能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医生意愿得不到满足。而且大医院医生资源的配置也很有限,很难去为其它医院服务。

而远程系统主要是由东软集团(瞄准远程养老系统建设与运营,开发可穿戴设备)以及运盛实业(打造远程心血管系统诊断服务平台,推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APP软件)等系统和硬件开发商来提供。

远程问诊和部分远程诊疗由第三方医疗平台来推动,也就是以B2C模式为主。比如像春雨医生、杏树林等第三方平台,为患者和医生搭建交流平台,为患者提供问诊服务。第三方平台也可以积极寻求与医院的合作,互惠互利,以医院为主体开展部分诊疗以及诊后监测等服务。

从前端医院到平台建设运营,再到药店、消费者入口终端布局,整个链条中第三方可参与环节众多,能够挖掘的利润空间也更多。而作为远程医疗主体的医院,将会成为众多竞争者争夺的主要资源,可以说谁掌握了医院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

国外有哪些经验可参考?

美国作为远程医疗主要推动国和发展较快国家,由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体制,远程医疗已经得到一定普及。包括前端的远程问诊和监测、中端的远程诊疗和后端的远程诊后服务都发展较快。而中美远程医疗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医生相对可以自由执业,而且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作为保障。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2

1、政策扶持LED照明产业发展。

2、小间距LED助力行业高速增长。

自2003年科技部牵头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LED照明产业发展。2013年,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对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奠定了行业需求释放的基础。

随着各级政府政策助力推动,LED行业的终端需求,特别LED照明将进入快速扩张期。据LEDinside预估至2015年,中国的LED通用照明实际需求达678亿人民币;而随着经济持续成长与LED普及率提升,至2020年将可达1,386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4%。

同时,随着小间距LED显示的出现,以及LED显示技术逐步从室外应用走入室内应用,新的市场空间正在打开,未来几年我国和全球LED显示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随着近两年的市场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内封装企业开始进入小间距LED领域,用于小间距LED显示屏的1010灯珠月产能均达到或接近亿光的产能,并将根据市场需要继续扩产,将逐渐成为小间距显示产业的主流。

目前,大陆LED显示屏产业链企业正在从产能规模和技术先进性两方面快速追赶国外龙头,随着中国大陆LED显示屏产业链的快速崛起,各种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内封装企业的技术与产能提升,国产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间距更小产品降低成本并进入市场,替代传统室内显示技术,进而继续推动整个小间距显示市场的普及率与高景气度。

推荐三安光电、利亚德、国星光电。

医疗:国务院深化医改会议带来投资机会

1、国家支持社会办医,民营医院继续享受政策性利好。

2、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实现突破。

近期,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纲要中指出未来国家会继续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我们认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民营医院继续享受政策性利好,相关领域的专科和综合性民办医疗机构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本次国务院深化医改会议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有三个:首先民营医院中的专科医院和综合性管理医院集团受益最大,相关的医院服务和外包诊断公司也有望受益;其次是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医保支付改革,为相关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带来发展的契机;第三是基层医院服务职能的转换,带动康复护理类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

此外,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这一规范性文件对如何保证远程医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

远程医疗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改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看病难”问题。

《指南》的颁布将进一步引导国内远程医疗的规范发展,更好的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对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推荐人福医药、华东医药,益佰制药、华海药业、国投中鲁。

汽车: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制定加速

1、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制定加速。

2、2015年新能源汽车或迎爆发式增长。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电动汽车用IGBT模块环境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等233项行业标准、10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电动汽车行业标准计划项目共有三项。

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制定加速,将为行业发展明显添加动力。作为新兴行业,标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自去年11月电动车准入标准出台征求意见稿,本次将统一三项行业标准,可见政府在标准方面的出台是持续而有系统思考。此外,政府对于新能源车的扶持,更是全方位的,销售、生产、基础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有持续的推进。

此外,2014年12月,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片向好,单月产量28,567辆,占全年总产量的比例超过30%,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专用车产量均创出年内新高。其中,纯电动乘用车12月产量13177辆,同比增长113.7%,众泰、康迪等微型乘用车占据主流,近70%的车辆续驶里程介于150km和200km之间。

纯电动客车生产企业12月集体爆发,总产量同比增长约10倍至6287辆,占2014全年产量的49.5%。产量结构中大型公交占比超过50%,6米欧系轻客占比24.8%,7米考斯特占比13.7%,中轻型公交占比8.9%。考虑到用途广泛且财政补贴额度较高,看好纯电动客车在短途市场的应用前景。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会上业内专家预测,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0万辆以上。

推荐宇通客车、松芝股份。

通信:“北斗”导航模组实现技术突破

1、芯片模组价格的下降为“北斗”进入民用市场铺平道路。

2、运营商积极布局大数据商业化。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兼容型SOC系列导航模组的技术突破,使成本大幅下降,为在我国民用市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过去,“北斗”的导航模组市场价格普遍在50元左右,是单GPS模组价格的一倍以上,进入民用市场举步维艰。而由中国中电国际卫星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最新一代北斗兼容型SOC系列导航模组,价格成本被控制在30元以内,与单GPS模组处于同等价格水平,打破了长期限制“北斗”市场化推广的价格瓶颈。

如果能够在我国境内民用车辆上普及北斗导航,未来可以将车辆行驶信息统一收集,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而最关键是做到了这些基础信息的自主、可控。

此外,据估计,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0%,2020年每部智能手机每月将产生3.5GB的数据。对于手握用户全方位数据的运营商而言,大数据的商业化将是未来避免管道化、谋求新业务并持续发展的重要业务。自2012年开始布局的运营商大数据将迎来深入化探索和商业化运作的时刻。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3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4

1.1文献选择

选择泰国、印度两国卫生服务贸易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协会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性文献等进行研究。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网站。

1.3文献筛选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价文献,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资料提取与分析

按照GATS规定的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整理出每种模式下所包含的主要贸易形式,对纳入文献按不同的贸易模式进行分类,并对两国卫生服务贸易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纳入文献情况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36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

2.2文献分析结果

印度、泰国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正式成员。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标准,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等12个大类,卫生服务被划入商业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两大类中,包括四个子类:医疗与牙科服务;护士、助产士等提供的服务;医院服务和其他人群健康服务。目前,印度、泰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还相对保守,仅印度对医院服务的四种贸易模式做出了承诺,具体是:对跨境交付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不作承诺;对境外消费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没有限制;而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医院,但仅限于合资的形式,且外资控股上限不超过51%。对商业存在的国民待遇则没有限制;另外,对自然人流动在市场准入和商业存在上除水平承诺外,均不作其它承诺。泰国对卫生服务贸易尚未做出任何承诺。

2.2.1印度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1999年,印度为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实施了一项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医疗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印度远程医疗的正式起步。之后印度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如印度通信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小组。印度政府还向发展远程医疗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如桑贾伊甘地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北方邦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生物医学信息学与远程医疗学校。另外,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以及泛非电子网络项目(Pan-Africane-NetworkProject)背景下,印度外交部积极向南亚、非洲推广远程医疗。目前,印度已有10家具有专长的医院被允许向53家非洲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阿波罗远程医疗基金会(ATNF)在科伦坡、达卡、拉合尔等9个地区设有远程医疗中心。截至2009年3月,阿波罗远程医疗网络已提供超过57,000人次的远程会诊;ATNF还与安娜大学联合推出了远程医疗相关认证课程,已经有超过150名的学员参与。另外,印度加尔各答的鹰阁医院向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的患者提供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放射诊断等服务。虽然印度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尚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其远程医疗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医疗转录、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诊断等形式印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例如。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印度通过跨境交付的形式增加了211,949个就业岗位,税收收入从2000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2亿美元。

模式二:印度是医疗旅游的后起之秀,它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推广医疗旅游。据估计,印度政府每年对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培训补贴达1亿美元。而印度参与医疗旅游的医院绝大部分是私立医院;为了方便全球各地的患者来印度就医,印度政府在其网站上列出了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名单,并在各医疗旅游城市(如海得拉巴、班加罗尔等)兴建国际机场,提供国际直达航班;另外,印度还针对国际患者签发医疗签证,这种签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延期。在看到医疗旅游背后的巨大利润之后,印度各大医院也通过多种途径推销自己的服务,如与酒店业、旅游运营商合作,将往返机票费用、酒店住宿费用以及治疗费等打包进行推广;大力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国外进口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和仪器。雅首达(Yashoda)医院还建有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来空运他们的患者;除了硬件的提升外,印度的私立医院还特别注重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很多的私立医院都设有整体医学中心,提供瑜伽、静心打坐以及自然疗法等,另设有专门的地方供患者及其亲属祈祷;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印度的私立医院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有19所医院通过JCI的评审认证,例如埃迪亚贝拉健康服务有限公司(AdityaBirlaHealthServicesLtd)、亚洲心脏研究所(AsianHeartInstitute)等。印度的一些私立医院还与发达国家的医院合作,转介一些需要长时间等候的患者到印度进行治疗,如莫哈里富通医院(Mohali''''sFortisHospital)与波士顿布里格姆女子医院(BrighamWomen''''sHospital)、马萨诸塞州医院(MassachusettsHospital)合作转介美国的患者,阿波罗医院(Apollo)、罗克兰医院(Rockland)与英国也有类似的合作。印度医疗旅游产品类别丰富,涵盖整形美容外科、牙科、心脏内外科、眼科、骨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另外印度也被称为试管婴儿的摇篮,代孕服务在印度也是非常常见。这些产品又根据不同的情况打包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供患者选择。印度医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患者,除了政府的支持、市场化的运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低廉的价格。印度声称能以美国20%的成本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2007年印度吸引了45万的国际患者到印度就医,在金奈、海得拉巴、孟买和新德里的医院,来自于邻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患者年增长近12%。有研究显示,在2012年印度通过医疗旅游产生的收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印度政府希望以“第三世界的价格提供第一世界的医疗质量”将印度发展成为“安全和卓越”的医疗品牌代名词。

模式三:印度对外商投资卫生领域的管理相对较宽松。从2000年起,印度已经完全允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医院,但要求外资股权的上限不能超过51%。在2000年至2006年之间,印度政府批准了90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医院21所,其余大部分为诊断中心,投资总额达53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于英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除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印度医院在实际利用外资中也存在部分非外商直接投资(non-FDI)的资金,如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初次上市集资(IPOs)以及少量的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研究表明,在印度医疗保健市场,由于成本高、收益率低等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少于非外商直接投资。印度不仅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医疗机构,而且也向其他国家卫生系统投资。例如,印度阿波罗医院集团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他们的盟友国家有特许经营权,它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英国、斯里兰卡、不丹、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建有医院,并在哈萨克斯坦建有远程医疗中心。

模式四:2011年,印度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1%,也就是说政府对卫生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1.24%,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私立医疗保健部门。由于收入低、缺少发展机会等原因,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严重。在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卫生人力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医生输出国。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有4.9%、10.9%的医生来自印度。鉴于国内医生短缺以及高的流失比率,印度政府正在考虑要求去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医生提供他们将回国的证明,才给予签发签证。每年印度有大量的护士外流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英国注册的印度护士从2000年的30人增加到2005年的3690人;参加美国“外国护理毕业生资格考试(CGFNS)考试”的印度护士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增加了近12倍,且印度护士外流存在一定的地区聚集性,北部的新德里、南部的班加罗尔、科钦成为印度护士外流最集中地三个地区,在2005-2007年的两年间,这三个地区流失护士数超过18,000。在印度,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招聘、培训护理人员,并将他们输送到国外。例如阿波罗集团通过它的三所护理学校向英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输送护士,马克斯卫生人力资源(MaxHealthStaff)、西方国际大学(WesternInternationalUniversity)、斋浦尔金色医院(JaipurGoldenHospital)等都有类似的业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参与向国外输送护士,例如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成立了海外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护士到海外去寻找工作。目前,印度已经成为继菲律宾之外第二大护士输出国。

2.2.2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泰国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目前较少以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育等跨境交付的形式开展国际卫生服务贸易。

模式二:泰国医疗旅游起步于1997年,是目前国际患者的主要目的地。泰国的国际患者中有约60%是工作在泰国或者邻国,10%的患者是旅行途中患病需要治疗,另外有大约30%的患者专门到泰国去接受治疗。这些病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泰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4年,泰国制定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将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进行整合。另外泰国政府简化了国际患者签证手续,泰国领事馆还可以为前往泰国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指导。泰国以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和巴林等五个国家作为试点,将医疗旅游合法逗留期限从30天延长至90天。泰国观光局网站还列出了知名医院的详细信息,如康明医院(BumrungradInternational)等。泰国国家旅游局借举办“泰国医疗健康旅游贸易会”向国际社会推销泰国的医疗旅游服务。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参与医疗旅游的泰国医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以方便国际患者,如向外国患者提供翻译、预约、签证服务,将官方网站译成多种语言等,例如康明医院官方网站可提供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服务。为了提高国际患者对泰国医院的认可度,泰国医院还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目前,泰国总共有25家(其中曼谷有12家)医院通过了JCI的认证。事实证明,国际患者也主要在这些拥有国际水平的医生和美国管理经验并取得JCI认证的医院就医。泰国的医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泰国SPA、外部整形、变性手术全世界闻名,加上泰国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且为患者保密等因素,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在泰国除了能接受一流的治疗以外,还能享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健康养疗、修身养性、众多的历史古迹等。2011年泰国接待224万医疗旅游游客,预计到201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将吸引700万人次的门诊病人和40万的住院病人。2008年,医疗旅游为泰国带来了460-560亿泰铢(31泰铢≈1美元)的财政收入,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据估算,泰国2012年从医疗旅游取得590~1100亿泰铢的财政收入。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医疗旅游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国政府正致力于将泰国打造成为“亚洲医疗旅游的中心”。

模式三:泰国有超过20家医院有外国资本的注入,这些医院主要集中在曼谷,投资方主要来自于日本、新加坡、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些投资者主要投资于泰国私立医院。泰国商业部规定,外国投资者向医院的投资份额不能超过49%。据估计,泰国所有私立医院中,外国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前往印度,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例如迪拜投资(DubaiIstithmar)、新加坡淡马锡控股(SingaporeTemasekHolding)等。

模式四:1987年,泰国卫生部规定国外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并且在泰国永久居住的外国人才能参加医师执业考试,该规定的实施导致在1987年至2002年的15年间仅有6名外国人在泰国取得行医资格。目前,泰国已将外国人在泰注册行医的要求调整为①泰国医务委员会的成员,②具有泰国医务委员会认可的学位,③通过执业考试。以期待吸引更多的外国医生到泰国行医,但是由于语言、文化、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很少有外国医生或医学毕业生到泰国去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医疗保健市场全球化的加剧,泰国的优秀医生、护士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泰国医务人员流出到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国。

3讨论

通过对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政策、现状的分析,发现两国卫生服务贸易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的共同点:首先,政府部门的支持。两国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对其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印度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均可见政府参与;其次,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无论是远程医疗还是医疗旅游,其低廉的价格以及能被患者认可的质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科目以及传统医学的积极参与。泰国、印度均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医学,特别是在医疗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正是吸引全球游客的关键所在。当然,两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制约因素:比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且流失严重。鉴于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政策制度不健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如下。

3.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卫生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从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卫生服务贸易的逐渐升温,卫生服务全球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深,这必然促使国内卫生服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卫生行业全部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应该逐步由“主办者”向“监管者”转变,创造良好的卫生服务贸易大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当放宽卫生服务市场产权和经验模式的限制,激活卫生服务市场的活力,让市场促进卫生领域的资源整合。目前,滞后的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进行完善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卫生行业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3.2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全球卫生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完全由政府和公立机构执行的出口战略;公立和私立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部门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公司推动的出口战略。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急需以我国卫生行业为依托,各部门、各产业相互促进,既要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又要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构建一套“内外兼修,联合推动”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3.3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中,其传统医药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代名词,如提起SPA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泰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疗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来自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在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目前,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刚处以起步阶段,应适当规避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充分发挥中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来说,中医药可谓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取得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对此,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4重视卫生人才建设

我国卫生领域目前面临一些传统学科人才相对过剩,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窘境。如何疏导某些学科相对过剩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培养并留住卫生系统的高层次人才是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卫生服务贸易必然面对的两大课题。首先,我国的卫生系统人才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如农村、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城市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对此,除了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到农村、偏远地区工作外,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卫生服务贸易。相对于卫生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出口数量还较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适度的出口卫生人力,既有利于了解全球卫生服务市场,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人才。其次,我国卫生系统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还很大。对此,必须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入手。协调国家与地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建设,发挥政府在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我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需以我国卫生人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创造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卫生系统大环境。

3.5本研究的局限性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5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6

“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慨。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吸引着众多企业前来淘金,一时间,医疗信息软件市场喧嚣不已。然而,如今棋入中盘,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在蓬勃之势中亦间杂着洗牌。医疗信息化领域细分行业众多,企业多达数千家,但大多数企业目前都是偏安一隅、盘踞一方的中小型企业。谁会在未来独占鳌头,还是未知数。

本期《投资与合作》关注到其中四个细分行业中的代表型企业,他们有些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有一些是在行业整合中寻找大树的中小型企业;也有刚进入中国积极布局的海外公司。诚然,若要从几家企业的现状了解整个行业的趋势,必然只是管中窥豹。但在热闹的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中,我们仍在这些蛛丝马迹中遍寻行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新医改方案公布一年之后,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热潮涌动。相比于从前“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新一轮医改8500亿元巨额的财政支出给蓄势已久的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点了一把火。

为何新医改点燃了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新医改中提倡“医药分家”,如此一来,在资金跟进的情况下,医院对信息软件系统的需求大增,纷纷加大对医疗设备和系统的投入,希望借助IT技术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

根据IDC的数据,2010年中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达到120亿元。百亿市场规模,吸引着医疗信息软件市场中的各路企业。那些在医改之前,已经涉足该领域并初具规模的公司,在当前竞争中倍显优势,但仍抵挡不住后来者的追赶。如此热火的医疗信息软件市场,给行业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五大板块空间

“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主要是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应用系统(CIS),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MIS),区域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系统。”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研究经理肖宏亮介绍说。五大板块覆盖整个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其中,以临床应用系统为核心,也是行业中的投资重点。

HIS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行业散乱的情况。中国HIS厂商盯上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为了占领市场,许多厂商都在忙着跑马圈地。但HIS的产品开况却不尽如人意,各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中国HIS市场一度混乱如一潭泥淖。在众多HIS厂商中,仅有几家实力相当、水平高端的企业,方正众邦、东软、金仕达卫宁等公司代表了国内HIS的较高水平。

与病人最直接相关的CIS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覆盖内容丰富,包括电子病历、影像系统(PACS)、生化检验系统(LIS)、放射科使用的放射信息系统(RIS)、麻醉信息系统等。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借助新医改的东风,许多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CIS领域的企业有两大类:一类是HIS的传统厂商涉足这一领域,另一类则是专注该领域的厂商。”肖宏亮介绍到。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以及MIS系统则是围绕CIS,作为辅助系统补充整体医疗信息软件系统。

区域医疗是新医改政策风向标指向的重点领域,但当前仍不具规模效应。一些曾打算涉足该领域的厂商再三思索后仍放下了该领域的研发,因为区域医疗需要以基础数据为根基,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如今在基础数据领域如电子病历、CIS领域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借政策东风

在新一轮医改浪潮中,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许多厂商闻风行动。软件行业的许多领军企业亦纷纷盯上这块蛋糕,先后宣布进入医疗信息软件领域。

2011年初,东软完成其在医疗行业的最大一笔并购,以1.1亿元收购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弥补其在医疗ERP领域的短板,正式对决用友、金蝶。谁料两个月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便对外宣布,旗下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将专注于为医疗卫生机构及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服务。

据报道,新医改调配的8500亿元资金将分三年陆续到位,为医疗信息行业注入一针兴奋剂,各路企业纷纷研读文件,从中挖掘商机。

“我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医疗信息化会有如此蓬勃的状态。”国内专注麻醉信息系统及ICU监护系统领域的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发出感慨,“今年初,中国发改委给16个医改试点城市,分别下发2000万元医改专项基金。缘由是总理作了一个批示,认为这轮医改很可能成为一个亮点。这个批示批复后,发改委的资金就会陆续到位,明年资金下放的范围可能会拓展到200多个城市。”

在新医改政策的风向标指向中,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以及区域医疗是四大重点领域。在远程医疗领域有所见长的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元素)正在打算进入电子健康档案领域。新元素董事长张欣表示,“新元素医疗将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定位在动态健康电子档案。以往的电子档案只是看病时有信息,体检时有信息,但是纵观全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我们要对患者在家里时的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动态电子档案。”

感受到新医改政策东风不仅是国内企业,海外的投资者和企业纷纷嗅到中国机会,寻找机会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领先医疗软件Dedalus公司在曼达林基金的积极引荐下,开始涉足中国市场。

曼达林基金执行合资人高臻非常看好中国医疗信息软件市场,“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有很大市场空间,而意大利Dedalus的这一医疗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中国很具有借鉴意义。”

而一些中国公司也在海外资本助力下,扩大发展规模。早些年,一些眼光独到的投资机构便看中医疗信息软件领域的投资机会,处在业内龙头地位的银江电子、迈瑞医疗等企业均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完成上市。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很多细分市场发展很快,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错,但问题是有些细分市场的规模不够大,所以不太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发生很多的投资案例,但是整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很具有吸引力。”贝祥投资集团执行董事伊彦宁谈道。中国医疗信息软件市场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之中,亦有不少创业者和企业正在摩拳擦掌,为该行业注入新的竞争因子。

两大关键因素

“十二五”规划中,卫生部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了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3521工程”,该工程将成为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应用的重点,这也给行业的发展加推了一把助力,同时也促使行业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新技术有望应用在医疗行业。IBM、英特尔等国际厂商开始涉足云计算领域,试图将云计算运用到区域医疗和远程医疗等项目中。

在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中,技术和人才是两大关键点,而人才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望海康信董事兼总裁段成惠谈到,“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其实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要在行业内做得成功,首先需要有专业的人才。”

“目前,行业的进入门槛主要集中在人才方面。”在医疗信息软件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的肖宏亮介绍说,“因为,2009年算是医疗信息软件发展的元年,业内的人才储备不足,很难找到既懂IT又了解医疗的专业人才。”

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对此也深有体会。“进入这个行业的后来者通常需要花很大的资本去挖人,一些新入行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出两倍的价钱到我们这样的公司里来挖角。对我们来说,要找到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目前人力资源的压力比较大。”

市场中专业人才储备量不够,无形中造成人力资源成本升高。而除去人才成本升高的压力外,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的较长账期曾使许多企业苦不堪言。一些早有准备的公司,则会积极寻找风险投资或者并购的机会。2009年,麦迪斯顿完成第二轮融资,而其创始人翁康则表示选择融资的一部分原因则是避免业内长账期导致资金链吃紧;而在HIS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方正众邦则于2006年完成与方正集团的合并;2011年初,又传来东软并购望海康信的消息。“从2009年,新医改的政策后,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有飞速的发展,现在根据IDC所掌握的数据来看,账期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肖宏亮说。

三大阵营

监管部门早已启动对医疗监管行业的标准化完善工作,尤其在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信息数据等领域已经出台相关规范文件。肖宏亮认为,“但规范性条文的试用效果并不明显,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标准都不尽相同。标准化仍然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行业标准及规范文件未出台之前,医疗软件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

中国目前医疗信息软件市场的竞争分为三大阵营:第一是国内老牌的大型公司,其业务历史较长,拥有资源丰富,业务覆盖面广泛;第二是新近起步,但在单一市场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第三是来自海外的公司,其通过海外市场的优势进军中国,希望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如刚刚宣布进入中国的意大利公司Dedalus,以及IBM、英特尔等国际IT集团等。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7

关键词:智慧医疗服务平台 移动健康 移动电子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TN91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33-03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运行机制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就医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同时,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的健康,凸显了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当前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现有的医疗环境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健康需求、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健康认知度低、老龄化问题导致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以及涉及移动健康产业政策推动等原因[1]。

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但由于医疗从业人员培养的周期性较长,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据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中国有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高血压2亿,但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状况[2]。

为解决上述问题产生了需要建设标准统一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提供采用便捷有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目标需求。近年来,向亚健康人群传递保健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个人掌上终端、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亚健康人群与健康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亚健康人群对健康服务可以广泛多样的选择,移动健康系统应运而生。移动健康系统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移动电话、PDA或卫星通信等,提供健康服务信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应用为主。移动健康服务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现代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个人健康管理手段,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慢性病对健康的威胁。

1 国内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1.1 国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GSM协会在2012年报告中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健康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的收入;在英国,移动健康战略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 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2010年每月3000人增至2011年每月155000人;在美国,2013年可移动便携式设备包括健康和健身设备、智能眼镜等的销量大概是1.5亿件,价值8亿元;预计在2017年预计达到7亿件,价值可达15亿元;同时,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正在征求公众关于医疗健康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的隐私性、安全性和最佳实践等方面的意见[5]。

1.2 国内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写到,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疗列为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原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写到,2020年之前,我国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4000亿投资助推医疗体系建设。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庞大的老年群体构成了医疗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医疗健康行业将伴随老年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在中国市场,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次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元,其中网易的“春雨掌上医生”上线4个月即迎来100万个下载用户。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2012年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3.8亿,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3]。

2 移动健康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作为“新医改、支柱”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的延伸[4]。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亚健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机构之间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将不同对象或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安全、高效、便捷、易用的健康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最终形成面向智慧医疗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6]。

基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移动健康系统主要分为医疗服务和健康专家业务应用。

2.1 医疗服务应用

2.1.1 医疗协助服务

(1)移动健康档案共享。

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亚健康人群和医生替代纸张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全面的详细记录;为医生提供经过授权的患者历史病历、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并实现多方面互联互通,达到“城市管理-区域管理-院级管理”三级社会化统一管理[7]。

(2)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①远程诊断:上级医院的专家或医生对基层临床人员提供诊断意见,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超声诊断等。

②远程会诊:上级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通过音频与视频直接对基层患者进行会诊,并对基层医生给出会诊意见,如远程视音频会诊等。

③远程监护:利用家用医疗健康护理装置或社区健康驿站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网路传输到健康管理中心,由医护人员对居家患者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如远程家庭监护、远程疾病管理、远程预约等。

④远程资源共享:实现对远程医疗会诊资源的查阅与共享。

(3)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或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返回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或保健。从而减少综合性大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新格局。

2.1.2 社区医疗服务

(1)家庭医生式服务。

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和社区医生或医院专业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每位医生负责一定数量居民,发挥医护防三类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并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将监测到的数据导入移动健康档案,一边随时进行动态更新。

(2)健康评估与干预。

为重点服务人群建立全面信息化的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体检结果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个人和团体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并通过基于健康平台的医疗健康体系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3)健康跟踪服务。

成立健康管理专家组,组建健康咨询队伍,以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基础,结合被服务对象的具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设立健康咨询电话,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一对一的跟踪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不同层次的健康保障和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

2.1.3 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是在“医疗性体检”和“社会性体检”的基础上,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根据体查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恶性肿瘤几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饮食结构不规律、膳食结构不科学、缺乏运动的人群提早开展干预和管理。

通过对参检人员更加深入的健康体检服务,建立移动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康复指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开展以预防和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的“零级预防”,从而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1)健康风险评估。

通过健康体检资料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参健人员目前存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警示。

(2)顾问式日常管理。

充分利用健康管理团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保健专业经验,通过一对一访谈、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参健人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问题提供顾问式专业指导。

(3)应急指导。

参健人员在任意时间出现的紧急的健康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健康管理医师咨询和寻求帮助。

2.1.4 扩展医疗服务

(1)合理用药预警。

合理用药预警是通过PDA等移动传感设备,通过传送到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实现对各个医疗机构医生开处方、合理发放与使用药品行为的监控管理和动态预警。

(2)辅助诊疗。

辅助诊疗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允许医生调用患者非本地的历史诊疗记录,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第二,通过听诊器、PDA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和患者历史诊疗记录通过院级信息平台自动传入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向医生反馈专业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和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更加规范就诊行为,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数据支持。

2.2 健康专家服务

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移动护理服务,对在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护理的人群提供无线查房等移动定制服务。

3 结语

移动健康与健康服务被认为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技术,大众对移动健康有着强烈的需求,大量资金投资都在关注着这个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市场发展的前景和市场的机遇。预计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极大地促进移动健康的发展;中国普通消费者使用移动健康产品和服务将较为普遍,医患沟通平台较为完善;中国移动健康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将会群芳吐艳,带动无线感测器、血压计、M2M设备等产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步建成以移动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健康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提供帮助[8]。

参考文献

[1] 姚志洪.跨入移动健康时代[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

[2] 陈苒.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回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4).

[3] 盖小荣,王振捷,魏凡.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水平的思考[J].预防医学杂志,2010(3).

[4] 韩丁.健康模式变迁与中国基本健康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J].体育与科学, 2006(3).

[5]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R].

[6] 游郑标.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6).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篇8

提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医疗航母”可能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该院两个院区的总床位数达10000张,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医院。不仅如此,郑大一附院在远程医疗方面同样走在了国内前列。依托于该院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并实际运行的远程医学中心之一,目前已实现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

5月17日,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会议在郑州举行,郑大一附院纪委书记、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赵杰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

作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的见证人,赵杰在远程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作为新成立的远程医疗信息化专委会的主委,他对远程医疗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5月23日于大连召开的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以“与梦想者同行”为主题的心医国际卫星会同期举行,赵杰出席会议并对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的远程医疗实践进行了介绍。其后,e医疗就远程医疗的相关问题对赵杰进行了书面采访,稿件由采访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辑所加。

河南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近年来,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城市社区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但河南省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之间、区域之间、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河南省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出两个显著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特征:

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河南省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6张、1.79人和1.52人。

二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卫生资源集中现象严重,基层卫生资源匮乏。城市与农村之间、偏远落后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之间医疗发展水平悬殊,优质医疗资源80%以上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郑州市,地县、偏远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县以下)的2.42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是农村的2.93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的3.45倍,省级医疗机构拥有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为38.39%,村卫生室仅为0.11%,村卫生室拥有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比例为96.17%,在卫生科技应用方面,城市地区领先农村地区5~8年,适用科技成果在基层医疗中应用很少。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省当前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明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短期内提高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重困难,医疗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必须探索高效、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

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建设

郑大一附院在推动区域医疗建设方面,坚持“强基层、保基本”的原则,将区域医疗建设作为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推动医院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医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区域医疗的建设和落地运行。

其一,启动了河南省区域协同医疗联盟建设工程,2012年11月,医院召开了由原河南省卫生厅、各地市卫生管理部门、150余家市县级医院等共同参加的河南省区域协同医疗联盟启动大会,推动省内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承诺向协作医院开展免费临床培训、免费实验室共享、免费远程会诊、免费远程教育、免费远程电子图书共享等服务,并免费提供10M宽带专线1条和远程医疗专业装备1套。

其二,进一步完善了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提升了区域协同能力。目前,以面向基层服务为准则,医院改扩建了远程会诊室、远程应急指挥与救治中心、3D远程手术示教中心,新建了数字化远程教育录播与制作中心、云存储数据中心等设施,并开发建设了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使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其三,加强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运营模式探索。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及“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为依托,逐步探索“省―地―县―乡”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打造全国领先的远程医疗基地

上文提到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始建于1996年,原为“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2010年12月,经原河南省卫生厅批准更名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并实际运行的远程医学中心之一。

中心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依托郑大一附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和强大的科研能力,采用业界最领先的端到端1080P、60帧的智真系统,并同时采取光纤、卫星、3G、4G、微波等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打造的一个集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协同医疗综合服务平台。

特别是2011年以来,医院在远程医疗和区域协同医疗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建成了功能完备的远程医疗平台和区域协同医疗平台,建成了全国医疗行业第一个面向远程医疗和远程健康管理的、基于云技术的数据中心(存储空间达PB级),兼具录播、直播、非线性编辑、手术示教和手术指导等功能的全国医疗行业第一个数字化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建成了拥有26个坐席的数字化健康咨询与呼叫服务中心,建成了覆盖河南全省的依托硬件的远程会诊系统,在远程医疗、区域协同医疗领域引领全国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三年的大力投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面积近3000平方米,已内设远程应急指挥中心、健康管理与呼叫服务大厅、中心(多学科)会诊室、影像-病理-心电联合会诊室、专科会诊室(3个)、视频会议室、远程示教与乡村医生培训室、数字化录播中心、远程医学数据中心、基层县级远程医疗分中心(118个)、省外市级医院分中心(3个)、数字化手术示教中心、河南省数字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等。

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因规模大、软硬件先进、医疗资源丰富、实施效果显著等得到国家和河南省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可,并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国家卫生部、科技部等部委领导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知名院士先后到中心检查指导工作。

2012年3月,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视察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并在中心为信阳市平桥区乡村医生进行了一次远程培训,他对中心的发展水平大加赞赏,称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2013年3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视察调研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对中心先进的设备、完善的远程医疗平台、全国领先的基础建设表示肯定,对中心服务基层群众热别是农村群众的定位予以肯定,希望中心在推动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群众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领域做出更多探索和更大贡献,为我国远程医疗的普及进行先期探索。

河南省政府各级领导也多次到中心考察,并对中心发展表示肯定。随着中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了远程医疗的重要价值,并对中心远程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高水平等高度认可。

扩大规模 惠及全省

目前,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已与省内大部分县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以构建河南省区域医疗协作网络为目标,在全省118家县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学分中心和医疗教学协作医院,并无偿提供宽带、远程会诊设备、医学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医生培训等10大帮扶措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网络。通过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开设远程门诊等途径,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每年通过多学科会诊中心开展疑难患者综合会诊3000余例,专科诊断10000余例,接受远程医疗咨询20000余次,接收基层医院转诊患者5000余名,每周举行5次面向协作医院的远程授课,远程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余万人次,为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郑大一附院的优质医疗和教学资源,未来将整合河南省内优质医疗资源,改扩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进一步完善县级远程医疗分中心建设并推进规模化运营,建设覆盖全省地级市的远程医疗分中心建设,组建河南省网络医院,建设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与部级重点医院的远程互联,采取灵活机制进行专业化运营,发展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努力成为全国领先并在全球范围内有显著优势和影响力的智慧医疗服务机构;同时,加强智慧医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郑州大学的科研教学基础,构建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团队,开展相关科研转化和本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学术与科研高地,积极参与智慧医疗领域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形成在远程医疗、智慧医疗领域的领先研究优势。以打造智慧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为导向,形成惠及河南全省乃至全国的远程医疗发展局面。

我的远程医疗观

远程医疗的核心是“医疗”,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会诊装备等仅仅是远程医疗的支撑而不是本质。当前,远程医疗是医联体建设的关键,远程医疗系统是医联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远程医疗系统的支撑,医联体建设只能停留在表层。从目前国内医联体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远程医疗系统的医联体一般运行比较顺畅,而缺乏远程医疗系统支撑的则很难实际实施。因此,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的研究与系统建设是医联体发展的关键。

关于目前远程医疗的发展热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远程医疗技术集成化、标准化与落地应用的对接:一方面,远程医疗装备目前主要集中在远程视频会商领域,且缺乏与医疗服务场景的深入对接,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健康一体机、远程听诊设备等远程医疗数字化设备虽已有初步的产品面世,但与真正的医疗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远程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应用系统开发也不足以支撑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总体上看,远程医疗服务的软硬件系统在适用性、标准化、落地应用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

二、远程医疗持续运营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目前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多以政策性资金、科研项目资金为依托开展,系统缺乏造血功能,往往在政策性资金和科研资金支持结束之后,系统也就被束之高阁。因此,探索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形成多方利益保障体系是当前远程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运营中各方分配利益机制难以达成共识;存在缺乏市场化机制、医院积极性不高、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单一、社会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对这些广泛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打破远程医疗发展运营机制的障碍。

三、远程医疗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尚缺乏远程医疗责任认定机制;缺乏远程医疗操作、检测结果互认规范;缺乏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标准;缺乏远程医疗隐私保护制度;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未纳入医疗服务目录;远程医疗未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新农合报销目录,患者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当前的远程医疗还局限在远程信息咨询服务上,在处方开具、医保支付、价格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四、远程医疗与药品服务的对接:医疗服务与药品服务是分不开的,目前,远程医疗活动无法开具电子处方,无法实现药物服务和用药支持,因此,远程医疗如何与药品服务对接,实现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医药服务的结合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