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经济效益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3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篇1

【关键词】营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种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3]黄玉升.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吉林农业,2011,(10):167-168.

生态经济效益篇2

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以我县传统农业为基础,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让资源可持续发展,让环境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统一协调,把我县建成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生态农业县。

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与技术

1、实施沃土工程技术

一是提高化学肥料利用率,改进化学肥料施用方法,采取深施。作物生长季节需施肥时,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素施,推广应用新型肥料,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减轻土壤污染。二是采取轮作倒茬,农作物茎杆返田或者过腹田等措施,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植保工程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一是做好病虫害预测报工作;二是引用抗病品种,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技术,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三是改革耕作,实行轮作倒茬,培肥土壤;四是应用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种共生、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物防治“病、虫、草、鼠”害技术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的生态治理技术,保护益虫,进行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除,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3、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生态农业格局

(1)北部岗畈,以种植业为主,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走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模式。(2)中部丘陵区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农业区,依照该区的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辅之以林业,建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农业区;沿泼河、五岳两大水库干渠的乡、村积极搞好淡水养殖,逐步建成水产养殖基地,同时适度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3)西南部是典型的浅山区,山多、林多、土特产品种较多,发展多种经营潜力大,是“光桔根”、茶叶、板栗、油桐等经济树木和名贵中药材的主产地。根据该区资源可施行、推广林果、林药、林粮间作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农林牧相结全,多种经营、多产业配套。

4、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应我县的生态农业模式。(1)生物质能循环利用模式:我县生物能资源量大,将生物物质能的利用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渔业,实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生态经济效益较高的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农生产稳步全面发展。综合利用浅山丘陵区,以围山转果为载体,以沼气发酵为连接点,按照粮食酿酒——酒糟喂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作酿酒燃料——沼渣、沼液作果园有机肥料的链性模式,形成农业——工业——畜牧业——林果——能源齐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规模效益。(2)庭院经济型模式:我县农户庭院宽敞,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易管理,家家户户适宜。把房前屋后院内种植果树与养猪、家禽和建沼气池结合起来,形成养殖——沼气——果树——菜的庭院生态模式。(3)立体生态茶园种植模式:以茶园为基础,建太阳能鸡场、沼气池,在茶园套种经济林木(板栗、桃、柿等),通过合理配置生态位,使光充分吸收和利用,增加茶园有机肥含量,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养殖——沼气——茶果的复合生态系统。

5、专业合作化工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整合农业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模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走“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经济的大基地、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加速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的步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

由政府领导(县长挂帅),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乡(镇)村成立相应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以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依法保障、政策扶持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县政府制定的《光山县农业环境保护暂行办法》,促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按照政府的鼓励复垦、开发利用“四荒”优惠政策,小流域综合治理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政策,鼓励“一优双高”开发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从人力、技术、资源、物资、资金各方面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以确保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技、畜牧、茶叶、板栗、养鱼等为主的技术推广、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物质供应,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购销、加工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农民自办、联办服务体系进行组织和引导,真正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促进全县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加强技术培训,普及生态农业技术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生态农业专题知识讲座,编写生态农业知识手册等,向广大农民传播生态农业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保认识,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

生态经济效益篇3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层级负责制。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其任期成绩指标,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入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合理的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少且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应该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增强木材的利用率,减轻木材的开采压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原木消耗,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生态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73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主见加快,城市绿地在生态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宜宾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将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量化,对宜宾绿地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对宜宾城市绿地规划提出科学建议。

一、降温增湿估算

宜宾市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近几年随着城市下垫面的下沉,热岛效益增加,城市绿地在降温增湿方面功效显著。城市绿地的此项功能可用等效益替代法即减少空调等降温增湿工具的耗电费用来衡量。

根据宜宾市历年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测定方案;利用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选择密植的灌木和乔木、高大稠密的宽林以及公共设施绿地为研究对象,各选三块地区,在绿地外的硬质地面作为对照点,选择无风的天气,测定高度1.5m。根据绿地内外同步测定的指标值的差值计算生态效应。

通过城市绿地内外同时测量的数据显示,密植的灌木和乔木有更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最高降温量达到5.0℃,平均降温3.1℃。不同绿草地各个样本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每天10点后内外温差半大。密植的灌木和乔木增湿量在1.3%~6.2%,增湿效果明显。高大稠密的宽林降温在0.4℃~1.4℃,增湿幅度在0.5%~0.7%之间变化。公共设置绿地降温变化在0.8℃~1.7℃,增湿幅度在-0.9%~12.6%之间变化,平均增湿幅度为5.7%.

二、固碳释氧估算

在固碳释氧的计算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生态系统,参考前人工作经验,比较造林成本法与碳税法两种方法,选择碳税法评估宜宾市生态系统固定CO2的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系统释放氧气的价值用释放的氧气量与氧气价格的乘积衡量,具体为:CO2与O2含量的测定:采用LI-6400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在无风天晴的上午9:00到10:00,下午4:00到5:00按照植物种类分别随机选取选取树木向阳面中部的叶片进行测定。计算:固碳释氧价值(Ec(o))利用光合作用公式和碳税法进行估算:Ec(o)=A×Fc(o)×Pc(o),其中A为城市绿地覆盖面积;Fc(o)为城市绿地固定CO2(释放O2)的能力;Fc(o)为城市绿地固定CO2(释放O2)的价格。固定CO2成本用碳税法计算,使用瑞典的谈税率150$?t-1进行货币化;O2价格利用调查活动市场价格计算。

宜宾市现有绿地固定二氧化碳69287.62t/年,释放氧气89713.24t,经过计算,固氮价值达到了8314.52万元/年,固氮释氧总价值达到了17285.83万元/年。不同类型植物固氮释氧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类型植被单位面积固氮释氧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树>杂竹林>灌木林。因此在绿地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植被的固氮释氧的价值,合理的搭配种植。

三、滞尘估算

植物具有减少粉尘和颗粒物污染的作用,滞尘估算采用P=(Cck-Cs)/Cck计算,式中Cck代表裸地污染物指标浓度,Cs代表绿地污染指标浓度。根据得到的受分析不同类型绿地滞尘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密植的灌木和乔木滞尘效果最明显,PM5消减量为83.23μg/m3,PM10消减量为60.85μg/m3,对TSP消减量平均为48.35μg/m3。高大稠密的宽林的滞尘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TSP的消减量在47.62μg/m3左右,PM10消减量为41.6μg/m3,PM2.5消减量为39.1μg/m3。依照公用设置绿地内外污染物浓度检测,TSP消减量为41.81μg/m3,PM10消减量为41.89μg/m3,PM2.5消减量为38.10μg/m3。

四、净化空气估算

采用LI-6400便携式红外分析仪在无风天晴的上午9:00到10:00,下午4:00到5:00按照植物种类,分别随机选取选取树木向阳叶片测定。测定实验区内植物对空气中有SO2、NOx的吸收量。利用市场价值发,和市场价值计算其需要的费用。

密植的灌木和乔木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对SO2的消减量在58.1~771.6μg/m3之间,对NOx的消减量在56.1~65.8μg/m3。高大稠密的宽林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消减作用较好,对SO2的消减量在30.7~63.7μg/m3,对NOx的消减量在36.1~46.9μg/m3。公共设施绿地对大气中污染物有净化能力,对SO2的消减量在40.5~52.1μg/m3,对NOx的消减量在48.1~56.4μg/m3。

五、休闲游憩估算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问卷,采用支付意愿法与旅行费用法调查民众对所建生态绿地的满意度和效能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要求和期望值。通过往返景区交通费和门票费、购买纪念品等旅行费用资料确定某环境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此来估算该项环境服务的价值。结果显示一些综合性的绿地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如人们在综合性公园、旅游景点等话费最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宜宾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城市绿地对于防治空气污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城市生态建设,重视绿化面积,合理配置绿地结构,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晓刚,夏楠,姜大崴,等.长春南湖广场植物生态和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66-68.

[2]胡小飞,傅春.南昌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01:230-237.

生态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策略

林业经济效益主要由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两方面组成,通过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同时对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然而目前对于林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不够完善,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完善林木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什么是生态林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林业资源及生态防护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促进了林业的蓬勃发展。此外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设林业生态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和企业发展状况的限制,出现了诸多问题,无法及时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随着林业扶植政策的深入,在个体经营林地增加的基本状况下,林业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要转变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林业经济效益和林业生态效益。林业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在林业生态的完善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空气的净化,从而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林业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原料,比如工业建设的木材、造纸、生活家具等。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只存在生态平衡,那么就不存在生态效益的观念。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本身就是相互结合的一体,不能将其单独分开发展[1]。

2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森林生长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无法实现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树木生长需要很长的时间,比起周期较短的农业生产经营,树种培育就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所以想要通过森林资源来实现林业经济效益是很难的;其次,目前林业经营合作缺乏多样化的形式。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途径就是林木商贸进行合作,然而部分地区在进行贸易合作时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限制了合作渠道的范围,缺乏贸易经济合作的互通途径,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再次,由于我国具有森林资源地域固定的特征,而我国大部分的森林资源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而部分沿海地域由于地理特征的限制,森林资源比较缺乏,从而无法实现森林资源的整体覆盖,阻碍了森林资源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此外,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资源枯竭危在旦夕,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的经济效益;最后,由于人们的过度浪费造成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共给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资源地域被广泛利用,有部分企业为了实现个体的发展,完成相关目标,忽视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导致森林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减。与此同时,在森林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严密的管理监督体制,对资源浪费现象缺乏严格的惩处制度,从而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阻碍了森林资源生态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2]。

3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林业生态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了当前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认识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紧密联系。因此,要根据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状况进而对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探究,以林业生态系统作为切入点,不断探索其功能和结构,发现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的困难,从问题根本入手解决遇到的困难。因此,为了促进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应该对林业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获得有效途径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3.1重视林业生态经济的创新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过于单一,进而无法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综合效益的发展,阻碍了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程度增长,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我国林业的双特性,要加大对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林业木材生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同时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因此,一定要提高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知,进而有效地发挥林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2增加资金投入,进行科学管理

从我国当前的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来看,重造轻管,忽视了对林木的后期培育及合理维护。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人工林由于缺乏正确的管理,从而导致林木成长矮小,繁殖速度慢。对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破坏了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平衡。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林业资金以及劳动力的投入,对林业管理不够科学,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为了实现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

3.3选择适宜的树种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树种,从而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此外,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实现群落的丰富性,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例如,在黄土高坡等地区,由于其地势环境恶劣,地表裸露面积大,缺乏植被,地表形态比较分离,沟壑较多,是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缺乏水资源,进而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化。采用侧柏、油松等植物在沟谷地段进行种植,采用沙棘、花椒等在比较平缓的地段进行种植,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进而实现林业建设的价值[3]。

3.4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

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推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措施。目前我国政府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基于我国个体经营林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此外,要在重视经济提升的前提下,对林区进行合理有效保护。对木材采伐要进行严格地控制,合理减少木材的采伐量,对林木资源进行充分保护,严格防止对林木资源的非法开采,从而促进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不断进行深化探究,明确对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划分,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来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的评估,对破环森林环境的行为给与严厉处罚,积极鼓励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激励市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3.5优化资源配置

在建设人工林业生态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植被之间的生态关系,不能只考虑对树种的选择,应该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分配,通过不同的植被类型来形成不同层次的人工生态群落,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首先要建设规模较小的生态群落,进而构建规模较大的生态群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林地的利用率,在实现林木产量增加的同时又提高了环境的优化,进而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根据前者的实践经验得出,在创建人工生态群落时,可以在树木周围栽植薯类等植物,其肉质根系在土壤中生长范围广、比较均匀,可降低雨水等对土壤的冲刷,改良土壤质地,根系较浅,不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充分吸收,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生态经济效益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林业经济效益;林业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82-02

坚持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但现实林情是“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用材的目的,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多少年”(周生贤,2005)。因此,如何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一、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器,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效益(周生贤,2002)。日本、前苏联、芬兰等国的研究和我国对云南省的调查测算都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0%以上,而木材产值不足10%。鉴于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森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空气净化、护路护岸、农田防护、顶级群落和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自然风光维护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国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已经上升为第一需求。

林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木材和林产品在轻工、化工、军工、农业、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这些领域的生产条件或重要原材料。同时,森林还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山区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80多亿立方米,竹材近100亿根,以及大量的茶油、桐油、核桃板栗、中药材等林副产品,并在造纸、人造板、花卉、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木材深加工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所以,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也是林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规律,追求物质要素及其能量转换相对关系趋向最大的稳定态;而经济系统则以趋利为核心,需要持续获取自然资源,加大系统的投入、产出,并不断排放物质能量,追求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是森林的一种自然属性,生态效益的发挥必须以森林实体的存在为前提。森林一旦被砍,生态效益的发挥随之终止。因此,在稀缺森林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两个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均是以牺牲或放弃对方为代价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介质和有效的物质资源载体,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系统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投入和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再生并改善资源利用状况,也是持续获取生态效益的必要条件。在林业领域,这两者统一于森林资源同一物质载体之中,构成森林资源的一体两面。有人形象地指出,林业产业

体系和生态体系是林业的一鸟两翼,缺了哪一个,都是残缺不全的,都飞不高、飞不远。

二、林业两大效益不相协调的状况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少林国家,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都很旺盛。受林木生产周期长、更新速率慢,林业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投入、不产出,以及历史上对资源过度开发、无节制利用等因素的制约,森林资源存量少,质量低,增长缓慢,供需反差大,林业生产力落后。以有限的森林资源应对几乎无限的需求,既未持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损失了大量的生态效用,导致林业两大效益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9.6%低了11.39个百分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5%,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 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全国林木平均每年净生长率为4.31%,每公顷林分平均年生长量3.55 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每公顷林分蓄积量84.73 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110 立方米低约25.27 立方米。我们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保障占世界7%的耕地生态安全(雷加富,2006)。协调两大效益矛盾的基础平台过低,回旋余地过小,统筹兼顾困难。

与此同时,我国林业长期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过度消耗了森林资源,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水土流失仍在持续,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有增无减,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达3 436平方千米,导致耕地、草场的退化,全国有1.7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湖泊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天然湖泊已由历史上的2 800个减少到1 800个,总面积减了36%,三江平原湿地面积1975年占48%,现在只占22%;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程度依然很高,全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李美锋,申宪武,2007);极端气候现象和旱灾、涝灾进入频发期,危害日益严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三、协调林业两大效益的措施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质是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用这种公共产品的购买活动。其意义在于弥补林业活动的生态效益外溢,降低森林营造和管护的边际成本,提高林业资源经营的平均利润水平,从而扩大森林资源配置,并在其他利益参数的配合下,共同形成林木立地比采伐更有利可图的利益导向,进而实现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由政府全部背负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可以从根本上协调林业两大效益,并倒逼以木材节约和代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对象应是发挥生态效用森林的经营、管护主体,补偿依据为实际发挥生态效用(包括商品林立地条件下产出的生态效用)的森林,补偿方法是在效用测定和计量的基础上,政府分年购买。

2.税费调节资源配置行为

林业税费通过税种(或收费项目)的设置、税率(或费率)的调整、税款(费额)的增减或退税等方式,助长或致弱特定的林业资源配置或生产经营行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微观主体税费实际负担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数额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故可成为广泛使用的重要利益参数之一。如通过降低林业整体税费负担水平,可以提高行业平均利润,刺激林业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同时,通过对林木砍伐和一般木材加工业保持一定税负,并对森林营造、管护、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木材保护和节约代用、资源产权流转和活立木交易行为免税或轻税,可以减少采伐量,增加蓄积量,并吸引社会主体投资林业,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从而协调两大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目标。

3.林权激励

林权作为一种稀有资源产权,不仅是林业活动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和经营获利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步入林业改革和发展广阔空间的“门槛”及多元社会主体进入林业的“钥匙”。因此,林权激励既是林业利益机制构建和运行的主要内容,又是其建立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林权激励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流转顺畅。世界各国林业产权制度安排的经验表明,产权明晰是调动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基本前提,而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规范流转才能真正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切实解决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与经营主体所追求的经济循环周期短的矛盾,实现由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化,为社会资本注入林业建设创造条件(缪光平等,2005),从而达到政府的资源配置目标。林权流转在此定义为林权改革确权颁证基础上的再流转,包括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立地林木及其他生物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流转两个层次,以及权属转让、承包、租赁、抵押、担保、折资入股和合资合作等具体形式。

4.增加林区公共产品供给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应以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以林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资源、人口、生态四个再生产的综合平衡为基本着眼点,适应林区特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努力归还历史欠账,尽快达到公共产品存量的社会平均水平,不断改善林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降低林业交易成本。当前,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首要任务应是在公共预算中建立固定渠道和来源稳定的林业基金,主要用于购买林业生态效用或提供造林补助,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疏通生态效益的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渠道

市场途径提供生态效益的主要存在方式包括:(1)河流上下游之间的水文服务交易,如河流下游的矿泉水和水电企业对水质改善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这种改善的成本低于设备改造或产能损失,则可协商上游种树,下游付费。(2)碳汇贸易,在国际公约或国内法律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减排任务的条件下,由于森林能将CO2气体经过固碳以后转化为O2,排放国或排放厂商要么减排,要么营造一定数量的森林后继续排放,要么付费由其他国家或国内组织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相当于购买排放权,然后继续排放。生态效益的第三方力量供给是指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力量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无偿投资、投劳行为,如慈善捐赠、非政府组织义举和社会公民自愿奉献的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对于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政府不仅应积极倡导,还应提供交易规则或操作规范、技术标准、效用评估、效果反馈等制度供给。同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国际碳汇机制上来,在自身有效减排和利用森林吸收抵消的前提下,通过参与规则制定和国际谈判,与减排国家合作开展森林碳汇项目,以弥补我国生态建设的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参照国际规则,逐步启动国内清洁发展和碳汇贸易机制,建立国内碳汇市场,以增加排放企业的环境成本,为适时承担减排义务创造条件,并借以推进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德权,黄清. 协调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论考察与创新[J].财政研究,2007,(11):25-27.

[2] 李万古.论生态经济生态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J].山东师范大学报,1998,(3):10.

生态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

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生态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地方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各领域对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提升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性,促进地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成为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地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虽已初见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内涵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林业生效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两大方面。林业生态效益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水源土壤的涵养保持,对空气质量的改良,对防风防沙的强化等效益。而林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林木成材后可以用于建筑行业、造纸行业和家具制造行业等领域的生产生活用材。将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细分也可以包括:涵养水源,森林的生态系统能够在洪水季节抵挡洪水侵蚀,能够储存水分;固碳制氧,林业资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也能够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制作有机物质;固土保肥,林业生态系统自身就具有固土保肥的作用,枯枝落叶能够储存降水,减轻预习对土壤的冲击作用;经济效益,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为建筑行业、家具制造行业、造纸行业等领域提供原材料。比如以树木制作的环保纸巾、环保筷子、环保家具等,制作纸或者家具剩余的木料还可以用到建筑工地的木材中,这就充分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地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森林资源生长周期较长

森林资源生长周期较为缓慢,出于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常依赖于森林资源的自主生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木贸易的发展。如果要求短时间内获取森林资源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森林资源生长周期缓慢也是阻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林业资源较地域化

全球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等地区,我国森林资源占比较高的是东北地区,但东北地区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导致森林资源流失。而其他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不得不人工种植。这就造成了林业资源地域化的现象。还有些树木或者草本植物较地域化,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生长,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只能依靠地方管理。

(三)林业合作方式较为单一

林业合作中,地域差异较明显,但合作方式差别并不大。主要是依靠劳务合作和合资经营来进行林业经济贸易。这些合作方式都缺乏流动性,并不利于林业贸易合作的长效发展。

(四)容易造成林业资源浪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地方为了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例如,忽视森林资源生长周期慢的特点,大量采伐林木,导致生态资源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地方引起重视,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持续经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结合国家政策支持和本土特色,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以保证森林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并将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党员干部带领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狠抓建设,加快实现对地方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二)强化组织引导力,提升林业资源利用率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森林资源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现,并不对其进行深加工。这样的现状就给林业经贸合作升级带来了影响。所以,为了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应该首先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对森林资源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提升森林资源的价值。因此,借助科学技术完善林业科研队伍非常有必要。林业科研队伍负责提高森林资源产量,并培育速生的优质新品种,森林资源利用率。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验收森林资源的加工质量,防止出现森林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采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开采加工成本。同时,在地方政府带领下可以实施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管理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加速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在领导干部带领下,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了,齐抓共建的氛围也形成了。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促进全县林业生态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

(三)注重地方特色发展需求,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我国在林业合作的过程中,努力将环保、低耗、高效等理念与森林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贯彻每一个环节,为我国的林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于林业经贸合作的管理,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加强我国的宏观管理,保证在林业合作中掌握主动权,要求相关林业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对外合作,在点滴细节处保证本国森林资源的长效利用与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我国在林业经贸合作中的长效发展。这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相关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达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和“813”生态建设提升工程(用3-5年时间。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万户生态户),并成立专业造林队,对全县退耕地造林进行拉网式补植补造,完成加密补植5.04万hm,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水平,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