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型县域经济8篇

时间:2023-09-24 15:44:30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县域经济篇1

>>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黄陵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北资源型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唐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太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创新 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研究 江西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于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6] 杜俊娟、李姚矿、夏业鲍、张克宏:转型期资源型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典型资源县域繁昌县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6).

新型县域经济篇2

解读中国县域经济的变化,必须深度了解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顶层设计的思路。

结合三中全会的决议,未来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前,城镇化表现出来的是半城镇化,也就是2亿多农民工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大部分群体没有享受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出现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较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到2012年底,全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52.57%。

――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前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干了很多市场该干的事,结果出现了很多“鬼城”,也推高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而三中全会后,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在城镇化领域,会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之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中。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抵押等方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推动农民收入提升,可以最终实现城镇化从最大的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构筑更有利于城镇化走质量型路径的财税体制。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为县级政府建立起可持续的税收来源,也可以避免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之前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的局面。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也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将城市打造得更宜居,吸引更多人来居住,从而提高自身税源。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将有利于扭转之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走的粗放路径,也有利于有资源的县域经济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

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对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总过程的一次权威定性。过去的一年中,对待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设计的落实和理解,在中国的县级政府层面中表现出来了三种态度:

一是迷茫。一方面,县级政府认为很多制度改革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县级政府很难有大的突破,于是等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后才考虑动手;另一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这种质量型城镇化的路径,找不到升级的办法和路径。该类型的地方政府,多分布在思想比较保守、经济实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

二是装糊涂。一些县级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明白的,但却采取了片面解读方式。比如,刻意将投资、房地产化、人为造新城等老模式装到“新型城镇化”的筐里,开始走新一轮的圈地型城镇化老路。这种城镇化路径的异化,是当前中国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大范围偏离新型城镇化的初衷。该类型的县级政府,遍布各地,比重不小。

三是先行先试。一些县级政府深刻认识到之前的城镇化路径难以为继,于是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宅基地交易、宅基地换社保、户籍改革中的居住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开征房产税、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混合社区建设、扩大镇级政府的自等多个方面。但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总体数量较少,还未形成主流。

2013年,新型城镇化还在路径的顶层设计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路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总体上还是平稳的,老路径的城镇化依旧是主体。但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以及具体政策将快速推进,接下来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县域经济会日益分化。随着市场主导,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县改市等城镇化路径予以落实,县域经济间会因为自身资源和条件的不同加速洗牌,人口和产业将聚焦到更适合发展的县域或市域,2852个县域经济会出现“二八原则”,大部分的县域经济会保持平稳或者萎缩,小部分县域经济会得到加强。

其次,城市群会成为主体形态,在城市群范围内的县域经济会得到做强做大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聚焦和外溢的机会。而非城市群外的县域经济,具有旅游文化、矿产、口岸、空气等特色资源,有足够人口规模的,在交通节点和国土安全的县域,会有成长空间,而其他县域经济可能会进入到瓶颈期。

新型县域经济篇3

关键词: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创新

县域旅游经济是指以县(市)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依托本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整合作用,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县域旅游经济作为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就业、增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五位一体”建设都具用重要作用。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旅游经济、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佳的时代环境。

1.1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历史机遇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统计显示,1953年至2013年的60年间,我国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其中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1]。只有经济收入增长,才能使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完善,才有可能促进旅游消费增长。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强势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旅游经济,在这一重大经济调整中将进一步凸现独特的自身优势和地位。

1.2旅游需求、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提供了内在动力当前,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旅游正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更加明显,背包客、自驾游、自由行等彰显个性化的旅游形式备受推崇。旅游消费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追求品质。如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少传统景区遇冷,游客人数远远低于预期,人们多数选择了自驾游、乡村游、民俗游和城市休闲游等新型旅游方式[3-4]。另外,新装备、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旅游业,创造出大量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水利旅游、禅修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自驾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且成为引导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这一切都对旅游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力推动着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1.3旅游经济的重新定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及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的重新定位既体现在政府对于旅游经济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上,体现在多个旅游政策文件、多项旅游改革举措的出台上,也体现在对旅游经济更新更精准的认识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3—2020)》,提出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着力倡导绿色旅游休闲理念,鼓励旅游休闲消费,并提出了丰富旅游休闲产品、提升旅游休闲品质的要求。该《纲要》是新时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保护公民合法旅游权益,促进新形势下旅游业的科学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8月,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科学旅游观出发,创新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前,不少省市已提出了将旅游经济培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要求,浙江省提出将旅游经济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的目标,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旅游改革等促进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意见,并且完整的提出了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即“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2014年国庆前夕,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办”被撤销,代之以更高层面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级会议。这些不仅为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并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充分的政策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基础

制度创新是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基础和动力之源。制度的本质是各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安排,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学者郭鲁芳明确指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旅游经济的增长不仅是制度决定的,而且是由制度推动的。目前,各有千秋的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安排在没有额外收益的情况下,都存在着变迁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县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5]。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创新的本质,是在政府主导下,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旅游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过程。制度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换言之就是如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寻求产权清晰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制度,能创设优质的服务环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旅游经济,并能使企业自主决策、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这方面,杭州临安市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市一批民营企业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率先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取得了丰厚的利益,并吸引了其他市场主体纷纷加入旅游开发上来。政府则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的政策,如资源让利政策(政府资源股只占开发总股份的25%左右,利润分配上民营投资者占大头),极大地活跃了县域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在临安旅游发展中,市场机制对旅游资源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旅游产品方面,他们较好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得到了充分的涌流。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创设公平、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出台融资、用地、营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旅游经济的热情也都是明晰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应有之义。县域旅游经济制度的创新在结合地方实际的同时,必须体现出政府主推,且具有市场主体的特征,即利益启动、民营投资、自主决策。

旅游管理体制领域也亟需制度创新。旅游经济涉及部门、行业极其广泛,据统计,旅游经济涉及旅游、文化、体育、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29个,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业有110多个[6]。可见,旅游经济是综合性、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旅游部门统筹谋划,综合协调的任务十分突出。单纯依靠旅游局或者旅游委员来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协调处理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压力巨大,这是由旅游经济涉及面广的特点和旅游部门不是强势部门、不是综合协调部门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县域旅游经济的管理体制需要突破、创新。从国家层面看,2014年7月建立了由28个部门组成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对全国旅游工作的统筹协调。县(市、区)可以参照中央的制度设计,建立县域内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对本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提出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经济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强化旅游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在此基础上,各县域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旅游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本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县域旅游经济需要打破县域壁垒,建立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协作制度。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资源,依托客源市场,依托人才、资金、技术、交通等等。有时,由于资源和市场的共享、共通,单凭一县之力还不足以完成县域旅游发展的大业,必须得到其他县区的配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因而,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不仅能为本地带来无尽的财富,而且还会通过旅游的联动效用,将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扩大到周边地区,带动一方经济的共同繁荣。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且相近、相邻的县域,更应主动强强联合,建立县域旅游经济协作机制(包括政府间、企业间、政企间的协作),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关注客源、景区、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互联互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创新模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行各业的不断跨界整合、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界限更加模糊,功能相互交叉,一个跨界泛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代已经来临,跨界融合、跨业融合、跨区域融合已经是现实,对旅游业而言更是如此。融合发展已经是旅游经济的主旋律,也是县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式。县域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既要与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融合,更要与产业、文化相融合,探寻旅游服务新方式,旅游商业新模式,实现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3.1全域景区理念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就是把一个县域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它要求全社会参与旅游业,通过充分利用本区域全部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和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浙江省桐庐县把美丽乡村、美丽县城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的理念,围绕县域大景区建设,统筹规划旅游空间布局,有效整合旅游优质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扶持政策、营销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逐步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7]。

3.2信息技术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广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简言之,智慧旅游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智慧”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智慧旅游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完全适应了旅游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化的需求,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应予以广泛推广应用。

3.3政府政策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实施免费旅游

旅游不仅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民生福祉。西湖免费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免费旅游进入了许多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免费旅游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既能让人民共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免费游的背后实质是旅游经济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体现了旅游产品从观光游为主,逐步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浙江省诸暨市在2013年对县域内的国有景区实施了“诸暨人免费游诸暨”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政策实施后,诸暨市免费景点游客同比增长32%,其中三分之一为本地游客,景区内经营营业额同比增长30%以上[8]。当然,免费旅游,做得好,减少了门票收入,带动了其他产业;做得不好,会令景点走向萎缩。因此,县域应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免费旅游政策,有效应对免费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放开免费旅游范围。坚持可控原则,充分考虑景区的承载力,合理安排免费游时间,并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合理调控旅游人数。还要将免费旅游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开拓新的、更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创意性、配套性的服务性项目,使免费游真正成为惠民政策,并带动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3.4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进产业旅游

当旅游活动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发展时,旅游资源已不再局限于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各个产业都可能是旅游资源,都可能成为新型旅游产品。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这一政策明确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当前,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产业旅游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具体是指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进行融合,并且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旅游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融合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根据法国旅游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分析,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受益,同旅游相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相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9]。像农业、工业等产业都可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些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上虞的四季蔬果采摘游、德清的裸心谷民宿、桐庐的猪栏咖啡、新昌达利丝绸的工业旅游、嘉兴的渔业休闲观光游、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都是产业旅游的经典案例。这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并且有力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3.5文化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文化旅游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之灵魂,旅游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征服自然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旅游活动源于不同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性。从本质上看,旅游过程就是享受和体验文化的过程,而文化需求则是旅游的最重要动因。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追求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赏,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旅游消费和旅游经营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而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要按照永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然为本,特色为根,将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使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彰显特色和魅力;更要从特色旅游资源出发,为文化提供新的载体,发掘新的文化业态,着力将旅游产品开发成“真品”、“精品”、“绝品”,促进文化和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会自然完成,除了制度设计,推进融合发展,还需要大力实施旅游产品品牌化、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队伍专业化等战略,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品牌是竞争的核武器,是迈向世界的通行证。要努力实现“从创建品牌到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变无牌为有牌,有牌为品牌”[10]的转变。在着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品牌化同时,要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培育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营销管理和游客投诉处理等必须按照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确保提供优质、精细的服务。旅游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引进、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化水平,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转型创新模式的探讨,对提升县域旅游发展质量,重塑其发展的驱动因素,实现旅游产业的不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骞.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发展成就[J].科技智囊,2014(12):23-29.

[2]杨国军.互联网+环境下A景区游客维持与吸引策略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16.

[3]舒波,石书慧,翟燕霞.泛旅游化视角下县域产业转型的实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136-137.

[4]王琬萱.“十一”黄金周中短程出国旅游热现象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8):188-190.

[5]郭鲁芳.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22-25.

[6]中咨网研究部.2014年中国传统旅游时展现状浅析(2014)[EB/OL].www.china-consulting.cn.

[7]王保胜.浅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路—以桐庐、江宁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1-5.

[8]马可远.绍兴免费游,下周一出发[N].绍兴日报,2014-05-14(1).

[9]钟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与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新型县域经济篇4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以“一主三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狠抓打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性工作,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一主三化”,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以“回归工程”推进招商引资,以环境建设推进“回归工程”,全县经济摆脱前些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__年,全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2.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2亿元,同比增长32.9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1家,总产值10.72亿元,增长31.96,是全省26个增幅在30以上的县市之一;增加值3.26亿元,增长32.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9,产销率达到96.07;销售收入8.48亿元,增长34.26;实现利润5680.8万元,增长37.62;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实际到位资金2.22亿元,同比增长41。20__年,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之一,县域经济基本迈入了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去年我县还被评为全省工业先进县、科技示范县、最佳金融信用县、城镇建设工作先进县、交通建设先进县、“阳光工程”先进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以“回归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通城县区位不优,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招商引资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为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决定发挥打工经济的优势,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打工有成者返乡创业。通城县常年有近10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其中一部分人经过多年打拼,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掌握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广深地区经商办企业、当老板的近400人。为吸引他们回归创业,我们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采取了“十个一”的措施,每年端午、中秋、元旦等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给外出创业、工作人士写一封信、寄一张贺卡,联络感情;每年不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一次在外创业人士,亲自向他们宣传家乡招商引资政策,增进他们对家乡发展的了解,激发他们回归创业的热情;每年帮助在外创业人员解决遗留在老家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照顾老人,调解乡邻纠纷等;每年到深、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组织一次同乡联谊会,宣传招商引资政策,推广回归创业先进典型,推介发展项目;每年腊月28日,县委县政府都要把回乡的在外创业人员请到县城吃一顿团圆饭;每年正月上班以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上门拜年;每一个外出创业有成人员返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接待;县委、县政府每一位领导都把移动电话号码公布给外出创业人员,以便他们及时联系;每一个乡镇和县直部门有一个招商专班或专人,通过老乡联谊会,主动与在外创业人士接触,力促他们回归创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感化下,在亲情、乡情、友情的召唤下,一批在外创业人员走上了回归创业之路。三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442个,引进资金13.52亿元,其中“回归工程”引回创业人员470多人,兴办各类企业398个,引进资金10.42亿元,“回归工程”项目个数占招商引资总项目数的90.04,“回归工程”资金占招商引资总额的77.07。“回归工程”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介的广泛好评。20__年4月,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通城作为三个先进县市之一作了“‘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县域经济”的典型发言;5月份,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通城召开,现场检查“回归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10月份,湖北卫视连续三天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对通城“回归工程”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新华社《半月谈》把“回归工程”总结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20__年元月1日,市委宣传部开展的“感动咸宁20__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回归工程”点亮通城经济》被评为十大新闻之一。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快开发区建设

近两年来,在项目建设上,我们主要是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即每年规划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不少于50,每年竣工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不少于50。一是新思路建设开发区 。我县工业区继被评为省管工业园区后,20__年又被省批准为通城经济开发区。为了使开发区整体上台阶,我们集中力量,修订了开发区近期及远景发展规划,冻结了园区内民房审批和建设,完善了园区内水、电、路、电话、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工程,同时,严把入区项目审核关,确保新上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做到不圈地,不抛荒,引进一个项目征一块地、派一个服务专班、定一个建设计划,建一个成一个、活一块。目前,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入区项目达到55个,投资6.64亿元。20__年新入区项目8个,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占全县的80以上。二是引导建设项目向开发区靠拢集结。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避免“乡乡点火,村村冒烟”。我们规定,凡在开发区内落户的企业,享受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切政策,土地由县政府统一配送,产值由乡镇统计,税收返还乡镇。调动了乡镇在县城工业区办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县90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工业区。三是努力营造抓项目、抢发展的氛围。20__年,县级领导带头,11个乡镇、“两办”等24个部门都承担引进一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或争取一笔资金的任务。其他每个部门至少要上一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费工程。并将项目建设与财政预算挂钩,从20__年起,我们连续三年对财政预算实行“零”增长,明确提出各乡镇、各部门的经费增长只能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获益的税收返回中弥补,逼着各乡镇、各部门争项目,拱项目,建项目,形成了项目建设的热潮。

三、以培植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鉴于通城交通、资源条件的制约,我们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重点扶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一是扶持发展涂附磨具产业。该产业集群以湖北玉立砂带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共有企业8家,所生产砂纸、砂布、砂带占全国同类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覆盖美、亚、欧、非等20多个国家,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年生产能力10亿元。继20__年创办了玉立砂带越南分公司以后,20__年又投资1.3亿元,新上第3条砂带生产线及与之相配套的纺织厂,预计20__年投产。全部建成后,龙头企业玉立集团年产值可达到8亿元,年创利税8000万元以上。二是扶持以平安电工为龙头的绝缘绝热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企业有5家,年生产云母纸、云母板、云母带等产品15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云母绝缘材料生产基地。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七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金云母的产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合成云母出口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三是扶持以福人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制造业。以福人药业股份公司为龙头的中成药产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公司已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20__年初被省博管办批准为博士后产业基地,其主要产品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被评为全国妇科用药“十佳”品牌,“福人”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__年按GMP标准又投资3000多万元新上2条软胶囊生产线,生产2个批号的部级二类新药。预计今年投产后,可新增产值2亿元,创利税20__万元。四是扶持电子信息基础产业。该产业是近两年由回归工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共有永安、旭华、云扬、大川、通宝、亚科等11家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机电众多领域。总投资2.4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五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中药业外,我县的畜牧、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年产生猪37万头,森林履盖面达到56%。为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我县近年新引进了强人乳业、金通火腿、三和木业、国森竹地板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创产值3.5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为农民年增收1300多万元。

在特色产业的扶持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扶优壮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注重处理好国有资产流失与资产流转的关系;把优质资产优先注入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特色产业,促进优势骨干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我县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倒闭后,土地、厂房、设备均优先卖给新兴的民营工业。玉立砂带股份公司20__年以来先后按最低优惠价收购了县石材厂、邮电制杆厂、财兴家俱厂、甲醛厂,使玉立公司主要生产基地都进入开发区。县彩釉砖厂破产后卖给了福人药业,县轴承厂破产后卖给了平安公司,优质资产的注入,为骨干企业的壮大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政策激励。主要是以优惠政策刺激企业,力促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竞争力。重点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提档升级。对骨干企业新上高附加值的新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对待,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平安电工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制高点,20__年新上云母带项目,县政府在开发区内配送土地40亩,并享受县级税收分享部分三年返还政策。平安公司新上云母带项目后,其原来在市场上竟争激烈的初级产品云母纸完全被企业自身吸收转化,产品附加值提高了5—6倍,而且供不应求。三是完善配套。为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力促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我县涂附磨具产业每年需从黑龙江佳木斯购进砂布原纸5万多吨,由于需求量大,路程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一产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我们力促在武汉发展多年、资金比较雄厚、正在寻找新项目的海丰燃料总公司总经理李海涛回乡创办海丰纸业。20__年11月,李海涛投资20__多万元,新上了年产4.5万吨砂布原纸的全自动生产线,20__年10月正式投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涂附附磨具产业主要企业对砂布原纸的需求,降低了产业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四、以提高科技水平为重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我县加大了自主创新引导力度,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陆续登陆通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项目有平安电工、亚科微钻、新源冶炼、嘉兴昌精密机械、赛亚机电等,正在接洽的有血塞通软胶囊、黄酮添加剂、记忆合金等项目。其中亚科微钻生产的微型钻头填补了湖北精密机械的空白,全国也只有三家,全部员工只有36人,年可创造产值1.5亿元、利税4000万元;还有平安电工生产的千米耐火云母带创造了全国纪录;玉立砂带已建成省级质检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正在申报部级质检中心;丰普磨具的超涂层干磨砂纸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批;红蚂蚁服饰成为北京市场上十大休闲畅销品牌之一,玉立、福人、平安等企业被省科技厅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被评为湖北省科技创新示范县。对科技产业的发展,通城县依靠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利用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在产业配套上求突破,通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品牌的市场,促进企业缩短发展周期,快速做大做强,同时在项目引进上坚持“不污染环境, 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在形式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建立产业管理办法,在推进传统企业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学研协作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力争到20__年,全县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0家,年产值在15亿元以上。

五、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发展环境的改善

1、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十五”期间,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县城、麦市镇两度夺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投资7000万元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新一中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以及民间投资20__万元兴建的秀水花园别墅小区正在建设之中,大大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玉立公司投资5000万元、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21层玉立国际酒店集餐饮、休闲、购物、健身、会议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又一个窗口。

2、着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在认真总结以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台了更加配套、更加优惠的土地全送、服务全程、规费全免、增税全奖的“四全”服务套餐。土地全送,就是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500万元配送土地10亩(由政府出资征用土地),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另配送部分标准厂房,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通过一事一议,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三年政府共拿出1420多万元,租送土地482亩;服务全程,就是对每个新上规模以上项目,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个服务单位、一套工作专班,从签订投资协议起,受企业委托,全程代办证照、工程监理、招工培训、安全生产、维护治安等服务;规费全免,就是对新上规模以上企业,从投产之日起3年内免收一切县级行政规费,上级部门应收取的规费实行“一卡定费”,由县级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收取;增税全奖,就是对新上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和现有重点骨干企业生产性扩张项目,3年内实现的县级税收增量部分,全部奖给企业和招商单位。

3、积极支持人才流动。一是鼓励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辞职创业。对主动分流到企业工作的,实行“级别、身份、待遇、晋级晋升权力”四个不变;对辞职的,发给其5—8年基本工资。只要是企业看中的人才,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县委积极创造条件,鼎力支持。至目前,全县已有2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企业工作,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力量。二是我县大力实施以农民工培训、转移为重点的“阳光工程”。把“阳光工程”与“回归工程”对接起来,把民工培训与县内工商企业的需要对接起来,重点满足县内工商企业的劳动用工需求,2年共培训、转移农民工1200多人。三是加大对企业家政治激励。近几年来,全县共有6名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被推选为副县级干部,17人被推选为乡、村干部,23人被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41人被选为省、市、县政协委员;每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都要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为其披红挂彩,颁发证书、奖金。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业主投资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了社会各界亲商尊商的浓厚氛围。

关于今年和“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一主三化”,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以“回归工程”推进招商引资、以环境建设推进“回归工程”,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城。

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五年翻一番,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具体为:到20__年,按20__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达到4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13以上;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2.7亿元,年均增长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__年的21.6:36.4:42调整为14.5:53.5:32。

主要发展思路:

1、坚持“兴工强县”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培植好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扶优壮强,全力打造两个全国之最:5年内要力争涂附磨具和绝缘绝热材料产业年产值分别突破10亿元、5亿元,使通城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涂附磨具和绝缘绝热材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快发展基础好、市场大的中药制药和电子信息基础产业,至20__年力争两个产业实现年产值20亿元;着力发展我县薄弱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__年,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10家,年产值在13亿元以上。

2、坚持“兴农富民”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从通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生猪、药材、森工、茶叶、粮食、奶牛,力争每个产业有1个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到20__年,各类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要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8。

新型县域经济篇5

一、用“新型工业化”构筑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用“新型工业化”理念确立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内蒙古县域经济如何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主体经济、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凸现特色,发挥特色,围绕特色,做强特色。内蒙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绿色,因此结合县域主体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这“三大农业”。

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么“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信息农业”是继“智能农业”、“精品农业”、“虚拟农业”等高新农业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个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主要通过计算机和通讯工具,建立网络,收集、整理、利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农业。可见信息农业如果能成为我区县域农业运作的主流,对我区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前所未有的。

严格讲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明度以及消费者的诚信度,同时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面对WTO对我区农业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加速告别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积极向精细农业方向转变,让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追求的是品牌化、标准化的优质农畜产品。因此,打造市场上叫得响的农畜产品品牌,随后成为名牌产品,显然已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的农业要发展,要想打入区外、国外市场,就必须而且只能走品牌农业的路子。因此,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让弱项变强、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点更优、亮点更亮,效益自然会更好。

过去,我区的很多农业战略都着重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技术还是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三大农业”则把农业与科技、环保、信息、市场、安全等属于第二、三产业范畴的各个领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表明了今后所要建设的农业,是与二、三产业相对接的,贯通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因此,“三大农业”不仅在具体战略措施上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装备“三农”,进而在思想和技术上具有了更新更大的突破。

二、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从已实现工业化的多国经验来看,只要工业化进入到实现阶段,即便处于实现阶段的初期靠近中期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可以着手将以农哺工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1、提供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

如果说诱导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只是部分涉农企业的以工补农行为的话,那么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则是所有涉农企业,如乡镇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参加的所有非农产业整体参与的补农、支农行为。大力支持并鼓励这类涉农企业的发展,势必能吸纳转移农村牧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补农支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蒙牛公司吸纳2000多人就业,而且带动近10万农民发展养牛业;伊利带动12万农民搞养殖业;兴发带动10万农民养鸡;塞飞亚公司吸纳250多户农民养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目前我区农业比较效益仍很低下,农牧民增收难,关键是仍有近200万剩余农业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提高的,农民的收入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乡镇企业或工商企业能够有效地转移一个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会提高一点劳动生产率,就会为农牧业效益的提高、农民的增收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发挥作用作出一份贡献。

2、提供和推广农牧业技术

非农产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为了保证农牧业所提供的原材料符合加工或者销售的要求,往往要对农牧民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一是免费或者低费为农牧民提供实用技术,当然也包括其它实用技术的推广;二是免费或者以成本价向农牧民提供优质种苗,有些企业还用先借后抵的方式为农牧民提供种苗;三是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对生产基地的农牧民进行种植和栽培等生产方面的指导;四是提供部分启动资金,这种资金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机械设备或其它实物,甚至是担保小额贷款等。

3、为务工农牧民提供培训和职业教育

为了使农牧民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或转移,从旗县政府的角度应免费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资金扶持,虽然这种教育和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永续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但是从客观上讲,这些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的素质,为最终非农化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内蒙古大开发创造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和培训也应成为政府行为。

4、提供廉价的高效能的生产资料

即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为农业提供便宜、高效能的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当然这种形式不可能再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只能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部门实行优惠的行业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改造扶持政策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让利于农民和农业。

三、以“新型工业化”的方式创造体制环境

1、建设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对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只有加快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为主的旗县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才能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本身,而在于其对全社会日益加深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可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可以提高政府办工的透明度,提高勤政廉政的水平,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向企业、团体和农民个体提供优质服务,达到职能的转变。加快这项建设,需要明确旗县一级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政策。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县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渗透和辐射功能,引领“三农”,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在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应配套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如,公示制度、监督机制、承诺制度,办事原则、效率、时间、期限、基本标准均应予以公示或以信息形式,由群众及企业进行监督。这是促使县市领导和干部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如果这一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城乡以软环境的建设弥补硬环境的不足,便有望实现了。

2、加快软环境建设步伐,弥补硬环境之不足

从内蒙古县域硬环境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受限(生态环境差、无出海口、欠发达的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相当滞后,目前还无法同发达地区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率先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有一定的难度,应以努力创造软环境为主,以政策优势吸引外力,弥补硬环境不足。既以优惠的开放政策和国民待遇吸引外力,采取加快促进,自身开放与发展变革的全面开放政策,多接近外部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文化和文明,消除知识贫困,促进人类发展,缩小人类发展差距,为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做些基础性准备。

新型县域经济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永善县;溪洛渡电站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Yunn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own", "beautiful Yunnan". Located in Jinsha River in Yongshan County, we must seize the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Wumeng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ies, bear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s, citizens of common prosperity,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public servi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unty economy; Yongshan County;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将带动产业升级、内需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永善县要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引擎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让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笔者近日通过调研和思考,有几点浅议与大家分享。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诠释及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有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第三是更为“绿色环保”的城镇化,第四是更为“智慧”的城镇化。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分配改革开放成果的红利最好方式,其实践过程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为基建、消费等传统产业带来一场新的战略机遇,对环保、科技的要求也将给众多新兴产业提供孕育、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永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北部,总面积2778km2,全县辖八镇七乡,总人口45万人,2012年,生产总值40亿元,人均GDP不足0.9万元。因而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扎实的物质和经济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在县域经济进程中担负着重任,特别是经济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永善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一是平台搭建有限,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迟缓。由于永善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寥寥无几,仅此4家,且主要属于粗放、原材料型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60万元;乡镇企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0.5%,与省、市相距20个以上的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3.6km2。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是经济意识落后,发展主动性、创新性不佳。地处乌蒙山脉的永善县,因文化、环境等影响,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处于对自然资源的低开发,市场经济意识谈薄,等、靠、要思想存在,自身优势与潜力凸现不出来,无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当前,更受资金、人才、交通、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2012年,永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元,两者之比为4.0:1。

三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较慢。2012年,永善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1:41.2:32.7,昭通市三次产业比为19.6:46.1:34.3,云南省三次产业比为16.1:45.6:38.3,一产分别比市、省高6.5、10.0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比市、省低4.9、4.4个百分点,三产比市、省低1.6、5.6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来看,一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二产业基础薄弱,总量太小;三产业比重大,但效益不高。可见,影响经济发展的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实现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四是财政基数小,自我发展、保增长能力不强。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投资主要来自上级财政、招商引资和本级财政,上级财政投资往往需要地方配套。而永善县财政财力有限,2012年财政总收入38948万元,人均可用财力仅为905元,仅是市、省人均可用财力的39.3%、15.9%,维持财政基本运转都存在困难。同时现行金融体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2012年永善县存贷比仅为25.3%,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距胜远,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变得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县域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最近省、市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同时要求“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等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永善县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更应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推进乌蒙片区开发、溪洛渡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作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到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前提,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永善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发展二、三产业,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抓手,村庄为承载点,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研究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民收入越高,反之,则成。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永善县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充分利用好当前农转城和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创优内外环境,吸纳农村人口城镇就业。同时,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镇经济也就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以乡镇、村庄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让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同时为城镇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镇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也就得到根本解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了,则县域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累了资金,从而也实现了GEP的增长。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和难点,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了,城镇功能完善了,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发展与建设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形成。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面临机遇:党的十再次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强调“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云南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推进了“山地城镇”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云南”,决心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这些都为永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预计未来10年我国拟新增城镇从口4亿人左右,带动城镇化投资达40万亿增长。永善县在两站移民的推动下,仅2012年落实农转城人口超4万人。这也赋予永善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随着溪洛渡电站二级专用线、沿江油路、县域等级公路、航运等交通网络的完善,永善县融入到了成都、重庆、攀枝花、贵阳、昆明等大都市经济腹心圈,溪洛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和浓郁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将成为都市人修生养性的庄园。这为永善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持续动力。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金沙江绿色经济长廊建设为依托,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为契机,以建设“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生态城镇为目标,以资源型城镇转型为路径,打好县域经济、城镇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四大战役”,突破交通、水利、电力和软环境的瓶颈制约,聚集人口和资源要素,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文明向农村延伸,走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凸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极点,特色重点城镇为支撑,中心村为着力点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逐步发展成具有乡村风貌的中小特色城镇群。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县域总人口达到47万人,建成8个中心镇、重点在沿江沿路沿边合理布局45个1200人以上的中心村,城镇化水平达38%,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创优城镇软、硬环境,争取撤县设市,县域总人口达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建成具有山区特点、沿江风格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30年,大都市经济腹心圈区位凸现明显,县域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高,四个文明建设更加全面、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打造经济“新引擎”,使城镇化转型升级释放活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农民、市民都富裕起来,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推进新型城镇化,树立“四个理念”。一是公平共享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打破壁垒,消除不公,稳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同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二是高效集约理念。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形态和布局相匹配。三是生态文明理念。要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到重品质发展,建设“幸福城镇”、“智慧城镇”、“和谐城镇”,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四是培育特色理念。要坚持将金沙江流域文化、溪洛渡文化、苗族文化和彝家毕摩文化等地方人文特色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加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与建设,增强历史人文内涵,提高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水电新城”、“明珠都市”。2、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发挥县城带动作用。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永善县城要充分发挥“一肩挑两站”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挖掘展示历史民俗文化,彰显山城湖滨特色,打造具有城在山中、城在林中、人在城中的水电“灵魂”新城,带动八镇七乡的迅速发展。二是发挥园区、特色经济长廊的集聚作用。永善县规划5个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特色园和沿江、沿路百里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乡镇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理念,力促强势推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三是发挥特色城镇的“亮点”作用。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与传统风貌独特的古镇(如黄华镇、桧溪镇等)、传统文化村落(如大兴驿马沟、马楠村、溪洛渡玉笋村等)和特色产业突出的乡村(如桧溪强胜村、黄华镇黄葛村等),建成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和田园风光的魅力景观,形成新的休闲旅游亮点。四是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着力点作用。积极推广细沙大同、务基捏池等发展经验,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优美村庄,推动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集聚,深化农转城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乡村公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

3、推进新型城镇化,抓好“四个重点”。一是科学规划指导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以山地城镇发展的蓝图,高起点对城镇和村庄进行规划与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建设宜居城镇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商品房开发、保障房、公租建设、旧城改造和各移民安置点建设,实现“居有其屋”。坚持新区抓开发、旧城抓改造,乡镇抓特色、村庄抓规范,全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城镇功能助推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做优城乡人居环境。四是绿色生态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借助金沙江流域治理政策措施,抓好建筑、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水电灵魂新城”。

新型县域经济篇7

[关键词]城镇化 县域经济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屈仁雄(1971- ),男, 四川广元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四川 广元 62801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13-03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构件和骨干模块,在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良好运作的高职教育系统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备的高端人力资源支持。高职教育通过培育适应县域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效地推动了县域宏观经济体的技术转型与质量提升。当前,三农问题仍是困扰我国农村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桎梏。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跳出农村视野的局限性,通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县域宏观经济的高效增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并非简单地将农村居民身份转换为城镇居民身份,还需要强大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作为支撑。掌握现代先进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维系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高职教育系统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生力军。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发展与之配套的高职教育。

一、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问题

在当前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面临以下新挑战:

1.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处于从传统高职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型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有诸多不相符之处。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协调性。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正处于宏观产业结构大调整、传统主导产业向现代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采取以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大量培养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偏重于对纯理论人才或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战略方向未能适应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不高,未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无缝对接,众多骨干企业的专业人才匮乏。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县域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战略之间缺乏协调性。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以乡镇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城镇化战略为导向、以产业建设为动力,来确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将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县域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教育功能,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非农工业化人口与当前多数有待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不协调,高职院校需要来自政府的更多办学经费的支持,方可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来有效改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后的生存状态。但是,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亦带有功利化色彩。

2.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协调。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沿袭传统的条块化分割式管理体制,各地区高职院校依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分属于中央部委所属高职院校、省属高职院校、市属高职院校及民办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各主管单位依据本部门的发展战略,制定差异化的专业建设战略,这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决策缺乏有效影响力,从而导致各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不符,未能有效支撑本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从而制约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决策受办学经费的限制,较为功利化,在专业建设上重视办学收益与办学成本比,轻视那些为地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但却需要支付较高办学成本的专业的投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为例,高职院校通过购置高精尖机床设备来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长效作用,但会短期承担较高的办学成本。在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有的高职院校放弃投巨资来提升该专业的办学层次,转而将办学经费投放于占用资金少且见效快的经管、文法类专业,从而弱化了县域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能力,降低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体吸纳农村富余人员的能力。

3.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投入与城镇化进展速度不适应。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直接受制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投放水平。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均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且增速较慢,与当前城镇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第一,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统筹方面的力度不足,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限制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能力。从国内外高职办学经验来看,由于高职教育肩负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教育成本普遍高于同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但现实中,我国各级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放于国家重点高校及地方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对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投放水平相对较低。第二,地方政府未能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人才溢出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的价值,缺乏主动承担高职办学经费支付的能动性。高职教育本身具有显著的非营利性,其人才产出和技术产出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进县域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功效。由于县级财政缺乏负担高职办学经费的能动性,县域企业及事业单位难以用较低成本获取本单位所需人才,从而抬高县域经济运行成本,削弱城镇化吸纳闲散农村人口的能力。第三,高职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的不足,直接抬升了学生的学费负担比例。高额的学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投资回报率,削弱了部分家境困窘学生的入学意愿。

4.支撑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第一,高职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失范。高职教育相关行政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未能充分满足高职教育模式迅速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传统计划式行政管理模式,未能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高职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导致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管理权时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干涉了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权,扰乱了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主管高职教育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建设缺乏有效性。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辖权分别隶属于不同层级的政府,高职院校的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未能与该高职院校的驻地政府就其所管辖的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方针和专业建设方向等问题,展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导致该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未能充分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第三,支撑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的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直接指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其办学资源应来源地方企业。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在动员有志于支援高职教育事业的社会力量方面力度不足,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能力,缺乏建构和运作校企联合体的经验与实力,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来改善自身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对策

1.重构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当拓展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传统办学理念内涵,转而在其办学理念中融入服务县域经济的现实元素。第一,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县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有限性,要求高职院校审慎配置其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激活并充分利用人才需求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提升稀缺性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内涵并非服务于县政府,其服务方式应当以县域经济体内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性导向,通过配合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高职院校对于县域人才需求市场的快速反应。这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行政化改革来剔除隐匿在高职管理层内部的官僚式作风,建立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生存方式。第二,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服务县域经济的渠道来实现学校办学利益的最优化。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高职院校对办学收益最优化有着切实的诉求。地方政府在激励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切身利益的需求,通过丰厚的政策性激励资金投入,来吸引高职院校主动参与。鉴于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地方政府应当通过测量高职院校对该县域经济的贡献水平来拨付相应数额的财政资金,以支持高职院校的稳健发展。

2.以县域产业政策为指导变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高职院校应当深入研究县域宏观经济政策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宏观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应当适应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通过分析并预测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与课程,为未来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第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课程安排应当与县域产业政策保持协调一致。这一制度安排既有利于增进区域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服务县域经济,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主动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和课程设置,来满足县域经济体内特色产业发展所提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深入分析县域经济体内的产业结构特点,精准把握县域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并据此来确定本校的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内容。第三,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县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推动其产业升级,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新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掌握娴熟的岗位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难以从质与量两个层面充分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立服务县域经济的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服务县域经济的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有效巩固县域经济体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优势。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为县域经济体内的弱势人群提供全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低学历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弱势人群,缺乏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用工需求,从而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对就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特点,制订差异化的职业教育方案,为弱势人群的技能更新、岗位变化和职位晋升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持,以促进区域内全体居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维系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第二,在建设全职业生涯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运用新教育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利用当前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网络教育,突破职业教育的时空局限,满足社区群众对于促进就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还应当突破常规化办学形式,通过创办社区夜校及创办节假日教学班的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在完善学校办学机制的前提下,促成传统全日制教学体系与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层级规范、体系开放的新型教育制度体系,为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就业和消除县域贫困贡献力量。

4.健全服务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第一,完善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办学经费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前城镇化进程和相应的农转非人口规模来规定高职院校扩招规模,并制定相应的财政保障措施来确保高职院校扩招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育事业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效应。应当由政府出面,从财政拨款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高职院校充裕的办学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应当设置专项高职教育经费,以专门支持那些设置地方急需专业的高职院校,并鼓励地方企业积极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实训设施与设备支持。第二,规范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的行政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明确高职教育及相关高职院校在本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此制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应管理职责和任务。针对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教育管理执法权的归属和使用边界,删减繁琐的教育执法程序,确保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第三,强化支持县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事制度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方式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可通过统筹高职人事政策的方式,提升地区内技工与技师的薪酬水平,确保其住房、医疗、养老等个人福利待遇,以建立提升县域经济技术水平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应当敦促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与高职院校及民营中介的合作,组建高等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并建立针对高等职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以选拔出适合县域经济体发展的优秀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坤华,赵惠莉.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域“前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李振祥.县校合作: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新型县域经济篇8

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城市产业体系。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高投入、高增长,东胜区的城市规模强势扩张,但产业培育步伐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活力不足,实体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乏力、拉动就业能力不强,居民生产、生活成本偏高,人气商气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加快培育壮大产业,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尤为紧迫。一要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煤炭物流产业,力争5年内煤炭电子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亿吨、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建成辐射西部地区的煤炭物流核心区。全面提振绒纺和酒业等传统产业,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两大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的绒纺工业园区和国内知名的酒业园区,抢占行业制高点,放大“鄂尔多斯”品牌效应。二要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发展壮大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以京东方、世纪互联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兴通讯等项目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兴重工、巨鼎煤机等项目为引领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铜川汽车博览园区,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维修及汽车休闲文化经济。三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鄂尔多斯高原夏季清新凉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条件和人文环境不断优化,要围绕“避暑”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产业,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商务会展、教育培训、体育竞技、康体养生等行业,使休闲产业成为东胜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内,启动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改造新建步行购物街、羊绒一条街、大众消夏夜市街等休闲街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利用现有商业楼盘,扶持创业人员经营特色餐厅、品牌店面等50处休闲场所;积极引进希尔顿、喜来登、福朋等国内外知名酒店入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和推广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避暑休闲之都”品牌。四要全面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扩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争取到2017年,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经济科教(轻纺工业)园区、铜川汽车博览园三大园区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

坚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动摇。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所在。东胜区的发展与民营经济兴衰相依,东胜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近65%,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3.5万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启动民间投资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力量。当前,要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着力点,以非公经济的大发展来推动县域经济的新跨越。一是从制度上保障非公经济的地位。按照“非禁即入、一视同仁”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使其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服务,推动各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东胜区全面落实。针对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制定细化的实施措施,分步骤地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一律对民营经济开放。三是主动作为,以“中小企业服务年”为契机,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帮助中小微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以积极稳妥地解决民间借贷问题为开端,以新型金融业推动东胜民营经济在转型提质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公路、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把民营经济打造成真正的“就业工程”“富民工程”。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按照全市“一核、一圈、一带”总体规划,主动融入核心区一体化布局,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特色,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走功能强化、品位提升、城乡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宜居宜业避暑休闲城区。一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畅通对外通道,加快融入“呼包榆城市1小时经济圈”进程,加快“鄂尔多斯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建设。年内,全力支持呼准鄂铁路建设,启动实施210国道改线、机场高速、机场轻轨、包东第二高速、铜大高速、东康快速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建5条、续建25条市政道路,完成公铁立交六号桥和昆都仑四号桥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营能力,实现干道交通大动脉和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畅通连接;启动第二轮电力合作项目,万利等3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星河湾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送电;全面改善城区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三年内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公益性场馆,布局新建一批医疗、商贸、停车场、幼儿园等便民服务网点。二是提升城市品位。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三年绿化攻坚”行动,在旧城改造中注重拆迁还绿、园艺植绿,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推广节能建筑、节电照明、节水改造技术,拓展雨水利用型城市绿地,倡导低碳生活。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依托“数字东胜”平台,整合城市管理、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社区服务等信息化监管工作,构筑集监控信息采集、应急指挥控制、综合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市建设与全市带动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加快引导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入园务工,率先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荐期刊